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学会从不同时空、多种角度分析历代政府管理户籍的背景;了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了解历代社会救济发展演变历程;重点: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难点: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正确评价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基础知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时期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秦朝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隋唐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到1072年,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元朝元朝的户口类型,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形态(1)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2)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3)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基层社会治理(1)秦汉: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2)唐宋: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源于此。(3)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4)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沿革(1)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令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按贫富分三等出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后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优抚:中国古代一直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尊敬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原因和作用(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3.特点(1)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2)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3)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达标检测1.古代中国以农业文明为基础,自然灾害会给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农业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在整套乡村统治体系中,饥荒控制所占的地位非常重要,因而清政府对社仓和义仓的重视程度并不亚于保甲或里甲制度。这主要强调了()A.备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B.政府对基层的经济控制C.中国古代自然灾害频发 D.赈灾举措重于保甲制度2.据统计,在湖南省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A.赋税负担沉重 B.法律制度严酷C.强化地方管理 D.行政效率提高3.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浙东大饥,朱熹借常平米600石,在建宁府崇安县(今福建武夷山)开耀乡与乡绅刘如愚创办社仓一所,进行赈贷,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社仓事目》(即社仓章程),于淳熙八年(1181年)奏请孝宗批准推行全国。后人把这个《社仓事目》连同开耀乡社仓经营管理办法统称“朱子社仓法”。朱熹作为理学大师,创立“社仓”,其主要目的是()①维护社会稳定②灾年赈济,扶植生产③解决全国百姓温饱问题④提供社会保障,造福百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明朝每年正月和十月,各村都要举行村民大宴,名曰“乡饮”。与会者必须恭听年高德者的训辞和宣读朝廷法令,主持者在这一场合还要申饬行为不检的村民。这反映出()A.地方管理行之有效 B.基层治理重视教化C.程朱理学日益僵化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5.秦汉时期,户籍只能在乡制作,副本仅呈报至县。魏晋之际,户籍上移至县廷制作,造好的户籍需要上报郡、州,直至中央户部。这一变化得益于()A.技术变革的推动 B.国家统一的完成C.人口流动的加剧 D.士族势力的削弱6.唐朝陆贽说:“汉置常平之仓,隋氏立制,始创社仓,终于开皇,人不饥馑。除赈百姓外,一切不得贷便支用。每遇灾荒,即以赈给。”这反映了,中国古代()A.重视积谷备荒 B.政府鼓励农业生产C.民间借贷活跃 D.救济制度较为完备7.《礼记·王制》中记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