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1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2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3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4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时作业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2023·山东金太阳联盟联考]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中枢权力机构完备C.宰相权力遭到削弱D.君相矛盾得到缓解2.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时,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利于科学决策3.[2023·山东省六校联合考试]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4.[2023·广东省清远市期末考试]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国家税收的增加B.三省六部的设立C.以庸代役的实施D.民众衣料的变化5.[2023·山西省怀仁市期末考试]武则天在与唐高宗共同执政时下诏修订《氏族志》,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到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区”的情況,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后,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中后期()A.政治活动摆脱宗法观念影响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政治人才选拔制度发生变化D.四民等级制度趋于瓦解6.[2023·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7.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唐朝选官()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B.以科举考试为主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D.加强了中央集权8.[2023·浙江省G2嘉兴一中、湖州中学期中考试]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意在说明()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C.两税法简化了收税名目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2.“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3.[2023·山东临沂高一联考]东汉晚期,时人针对社会舆论对虽有才华但德行有瑕疵之人很苛刻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而九品中正制纠正了察举征辟制对德行无限高扬的不可控的做法,主要立足对违德的惩戒。由此可知()A.察举征辟制破坏儒家伦理规范B.九品中正制注重平衡德才关系C.察举征辟制过分强调官员德行D.九品中正制完全忽视官员德行9.[2023·云南昆明高一期末]“两税之外又出现了‘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等临时加派,成为经常的附加税;而且代役税已并入两税,很快又另有以召雇为名的征役、以和市为名的科配。”材料意在强调两税法()A.实施中存有弊端B.放松了人身控制C.简化了税收名目D.激化了社会矛盾6.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废除北周实行的仿照《周礼》的六官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及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之职,“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这一改革,意在()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减少国事决策失误C.扩大宰相的管理权限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二、非选择题13.[2023·山东省泰安肥城市期中考试](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材料二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材料三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Ⅲ卷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4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的积极作用。(8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2023·山东金太阳联盟联考]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朝()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中枢权力机构完备C.宰相权力遭到削弱D.君相矛盾得到缓解解析:据材料“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可知,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体制的制约,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到中枢权力机构的构成,无法体现其是否完备,排除B项;中书门下、政事堂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材料中的规定说明宰相权力加大而非削弱,排除C项;这种规定限制了君权,一定程度上会加深君相矛盾而非缓解,排除D项。2.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时,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D.有利于科学决策解析:根据材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通过分割相权来加强皇权,故选B项;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制度没有瓦解,排除A项;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容易导致人浮于事,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有利于君主专制,不利于科学决策,排除D项。3.[2023·山东省六校联合考试]唐代均田制基本沿袭隋代,但唐代进一步缩短百姓成丁入老的年龄,把三分之一的男子排除在足额授田的范围之外,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A.抑制了土地兼并的行为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地主经济的发展D.维护了官僚集团的利益解析:“同时增加对其他社会成员特别是某些非农业人口授田的内容”,表明有利于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从而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材料与抑制土地兼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A项;其他社会成员获得田地不一定指的就是地主,排除C项;材料无法说明维护官僚集团的利益,排除D项。4.[2023·广东省清远市期末考试]唐朝初年,一位农民在农忙时节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这一情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国家税收的增加B.三省六部的设立C.以庸代役的实施D.民众衣料的变化解析:租庸调制度下,庸是指农民可以通过交绢帛或麻布给政府,来避免因服徭役而耽搁农事生产,故选C项;A项是以庸代役的作用,而非原因,排除;B项属于中央官制,而非税收制度,排除;D项属于社会生活领域,与赋税制度无关,排除。5.[2023·山西省怀仁市期末考试]武则天在与唐高宗共同执政时下诏修订《氏族志》,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到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区”的情況,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后,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中后期()A.政治活动摆脱宗法观念影响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政治人才选拔制度发生变化D.四民等级制度趋于瓦解解析:武则天在与唐高宗共同执政时,“皇朝得五品者”都属于士族,但是安史之乱之后,许多平民成为士族,就等于士族已经平民化了,也等于把士族的范围扩大了,所以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统治基础扩大,故选B项;题干仅说士族来源发生了变化,而并不是说政治活动摆脱了宗法观念的影响,而且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唐中期以后,政治人才选拔制度依然是科举制,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说明四民等级制度依然存在,并不是趋于瓦解,排除D项。6.[2023·山西省临汾市期中考试]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解析:考中后可以“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当一名乡绅”体现了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故选B项;科举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排除A项;科举制促进了阶层的合理流动,排除C项;材料中科举没有涉及考试的内容,排除D项。7.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唐朝选官()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B.以科举考试为主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D.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唐朝时期科举考试,除了正式的进行中央考试以外,如果要出任官吏,还需要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标准主要是身言书判,是考察官吏的行政能力,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旨,排除;选官并不能确保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D项。8.[2023·浙江省G2嘉兴一中、湖州中学期中考试]白居易《重赋》中评价两税法:“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材料意在说明()A.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B.两税法扩大了征税对象C.两税法简化了收税名目D.两税法加重了百姓负担解析:据材料“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攫取)我以求宠,敛索(征敛勒索)无冬春”可知,白居易认为两税法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因官吏贪污导致百姓负担加重,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征税标准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旨在说明国家惠民政策在运行过程中的异化,并未指出征税对象的扩大,排除B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但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2.“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选官制度的弊端。该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中正官依据家世出身对人才的品第进行评定,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内容,C项正确;军功爵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推行,它以军功论赏,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察举制的标准是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山东临沂高一联考]东汉晚期,时人针对社会舆论对虽有才华但德行有瑕疵之人很苛刻的现象进行了批评,而九品中正制纠正了察举征辟制对德行无限高扬的不可控的做法,主要立足对违德的惩戒。由此可知()A.察举征辟制破坏儒家伦理规范B.九品中正制注重平衡德才关系C.察举征辟制过分强调官员德行D.九品中正制完全忽视官员德行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注重纠正察举征辟制重德行轻才华的选拔标准,平衡德才的关系,B项正确;察举征辟制维护儒家伦理规范,排除A项;C项只涉及材料的部分意思,材料反映九品中正制注重平衡德才关系,排除;“完全忽视”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9.[2023·云南昆明高一期末]“两税之外又出现了‘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等临时加派,成为经常的附加税;而且代役税已并入两税,很快又另有以召雇为名的征役、以和市为名的科配。”材料意在强调两税法()A.实施中存有弊端B.放松了人身控制C.简化了税收名目D.激化了社会矛盾解析:根据“两税之外又出现了‘急备、供军、折估、宣索、进奉’等临时加派,成为经常的附加税;而且代役税已并入两税,很快又另有以召雇为名的征役、以和市为名的科配。”可得出两税法实施后又出现了一些附加税,同时并入两税的役税又以其他的名目出现,说明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弊端,即增加了农民的负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故选A项。6.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废除北周实行的仿照《周礼》的六官官制,建立以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以及尚书省六部为核心的朝政机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之职,“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这一改革,意在()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减少国事决策失误C.扩大宰相的管理权限D.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解析:隋文帝改革措施是把宰相之职分成三部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这是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