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5月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奥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摘编自孔令燕书评《“雪里已知春信至”——关于纪实文学<中国冬奥>》)材料二:记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内心比荣耀。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李剑叶:奥运火炬最原始的含义是传递光明、希望与和平。每次奥运火炬的设计,大家都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代表着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展现的形象。记者: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容?李剑叶: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个设计过程很难,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记者:浪漫?为什么?李剑叶:当时我们决定做火炬设计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一面红旗慢慢飘扬入画,有一种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力量。它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一种自我突破的意境。记者: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李剑叶:是的,恋爱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可能不认识,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有比较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奥组委对我们的方案不满意,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感觉要分手,马上会失恋了。记者: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李剑叶:当时整个设计团队在开总结会,在会上我接到一个消息说“花卷出锅了”,当时就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但是因为设计团队成员都在,所以我强忍住了,其实眼泪已经溢出眼眶了。记者:这是否如同经过恋爱过程后,在求婚时听到“我愿意”一样的感受?李剑叶:对,但是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证还没领。整个设计团队兴奋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们的设计稿做成实物。无论怎样,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总是一件令整个团队都高兴的事。记者: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李剑叶:第一稿提交之后,奥组委并不满意,随后我们陷入了创意困境,中途甚至想过把糖葫芦作为符号元素设计到火炬中去。这个过程比较痛苦,很多时候是在不断围绕一个圆心画圈,你有感觉就是这个方向是对的,但是你很难直接走到圆心。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会议室桌上绿植的一片干枯树叶掉下来,给了我们灵感。那片树叶呈现出一种螺旋中空的形态。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就是人生不止直线,而是曲线前进,且有快有慢,这也激发了我们的灵感。现在回想起来就是四个字“道法自然”,自然能够给你不一样且新鲜的启发和灵感。记者:在设计2022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李剑叶:设计火炬本身是一个命题作文,这个命题作文在人类历史上被反复重写。奥运火炬的关注度很高,在设计过程中要出新,但又不能怪,因此设计过程确实有难度。2008年的火炬通过卷轴体现造纸术,同时又用了“祥云”元素,某种程度是对中国文化的一个回顾。我们在设计2022年北京冬奥“飞扬”火炬的时候,通过“祥云”图案渐变到“雪花”图案的设计,再把环保、绿色等元素放到里面,充实未来感,所以我想它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设计。记者: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飞扬”火炬,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李剑叶:祥云火炬应该用“平和”来形容,而飞扬火炬是“激情”。记者:您觉得“飞扬”火炬代表什么?李剑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摘编自中新网记者对李剑叶的专访)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晶岩创作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主要是为了真实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B.“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使孙晶岩的作品都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C.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既源于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D.方向对但很难直接走到圆心,意味着火炬设计运用中国元素是确定的,但哪种元素才能呈现完美却充满未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纪实文学是一种能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既讲求真实性,也要有文学性。B.秉持与采访对象情感契合的理念,孙晶岩走进了冬奥建设者和运动员们的内心,创作出了富有人民性的优秀作品。C.李剑叶所说与奥运火炬从“相识”到“求婚”成功的过程,是指从参与研发到设计方案最终被确定的过程。D.干枯树叶旋转所带来的加速度,客观显现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特定关系,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3.材料二中针对记者最后的提问,下列可能不属于李剑叶回答内容的一项是(

)A.“飞扬”火炬一方面代表着一个中国设计,另一方面是中国和世界的一次对话。B.“飞扬”火炬拥有“轻、固、美”的特点,展现出了科学、艺术、文化、体育的融合。C.“飞扬”火炬传递了中国人面向未来的态度和激情,对于未来美好的一些想象。D.“飞扬”火炬展示了一个特别有活力的国家和一群特别有活力的人的情怀愿景。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这则书评的写作思路。5.请仔细阅读中新网记者的提问,你认为作为记者怎样提问才能使访谈达到预期的效果。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D2.D3.B4.①先交代作者、书名和出版信息(出版社和出版时间)。②后介绍作品内容。③再介绍创作理念,分享阅读感受。④最后指明作品价值。5.(1)紧扣主题,不枝不蔓。紧扣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展开。(2)善于引导,脉络清晰。记者引导李剑叶,用“为什么”“是否”等一步步引导。(3)过渡自然,保持前后连贯。如当李剑叶提到“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记者自然引出作为“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以及一系列关于“设计过程”的问题。如“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的“感受”,“设计方案”被确定的“心情”等。(4)提问方式多样。如“是一种什么感受”“为什么”“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主要是为了真实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错误,文中是“作品……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主要是”表述错误,此外“呈现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是意义,不是目的,理解错误。B.“使孙晶岩的作品都具有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错误,文中是“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是“整部作品”,不是孙晶岩的所有作品,选项扩大范围。C.“更源于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错误,文中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中国国力的发展壮大”“国际冰雪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二者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客观显现”错误,文中是“我们观察到这片叶子的旋转是有加速度的,这种生命力让人找到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种连接”,这是人们由“枯树叶掉下来”产生的联想,属于主观看法,不是客观显示。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文本信息作出推断的能力。B.“‘飞扬’火炬代表什么”指向是“飞扬”火炬的寓意,本选项回答得是“飞扬”火炬“轻、固、美”的特点体现的意义,不属于“飞扬”火炬的寓意。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作者孙晶岩”,先交代作者、书名和出版信息(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第二段“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介绍作品内容。第三段“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介绍创作理念,分享阅读感受。第四、五段“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指明作品价值。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学生首先要明确访谈的目的,了解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外观的设计过程、设计特点和设计感受。其次,整体分析提问的内容,分析问题如何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最后要比较分析各个问题提问方式或表达方面的差异。结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记者: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您觉得‘飞扬’火炬代表什么”等分析,围绕大众关注话题,突出主题。紧扣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外观的设计过程、设计特点和设计感受展开。如为了了解设计感受,记者引导李剑叶“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容?”当回答“‘浪漫’”,记者先是追问“为什么”,然后引导“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环环相扣,脉络清晰。记者通过提示性话语引导采访对象。记者的提问过渡自然,保持前后连贯。结合“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内心比荣耀”“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最终的‘飞扬’火炬和此前第一稿有很大区别,‘飞扬’火炬设计成中空是什么样的灵感激发的”“在设计2022年冬奥火炬的时候,如何打破大家固有的奥运烙印去寻求更多的创新”“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等分析,当李剑叶提到“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记者自然引出作为“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引出后面一系列关于“设计过程”的问题。记者提问方式多样。如迂回提问,采访目的关于火炬设计,先从设计者另一身份“火炬手”引入;直接发问,“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追问,“浪漫?为什么”;引导提问,“如果分别用一个词语去形容‘祥云’火炬和‘飞扬’火炬,您会用哪两个词语去形容它”;推测提问,“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等。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赎罪朱毅帆从记事起,我就一直被另一个人抚养。他不是我的父母、兄弟或是什么亲戚。他只说,他是我的监护人。3024年,我6岁,他36岁,他还很年轻。我刚上学,他每天都接送我上下课。每次看到我时,他都会发出一声叹息。3028年,我10岁。有一天,我坐在他车的后座上,似乎他有心事。“什么事?”我问。“没什么。”他说。但我清楚地听到了一声无力的叹息。3032年,我14岁,他44岁。一天我问他:“叔叔,我是怎么到你家的?”“我领养的。”“你不愿意领养我吗?”“不是。”“那么为什么每次看到我,你总是叹气?”“没什么,一定是你听错了!3033年,我15岁,他45岁。老师带我们参观“科学生命技术馆”。“这是一个人类胚胎。”老师说,“用基因完全复制与记忆,可以造出一个人,拥有记忆母体的生命,叫做克隆,但比上个世纪,已有了很大进步。”“那么它可以复制出另一个我吗?”我好奇地问。“是的,可以。”晚上,我将白天参观的所见所闻,包括看见人类胚胎的事告诉了他:但他只是含糊地唔了几声,就没再说话。3036年,我18岁,考上了“生命研究大学”。他很高兴。那天,他带我去了人类最后一片绿色花园,人类最后一个有植物的地方。我记得他已经48岁了,他的白发已从后面弥漫到前面,进攻速度极快。一晃,18年过去了,我长大了,他则变老了。“这全是用保存下来的植物基因复制的植物。”他说,“你以后研究的就是这个方向。”3040年,我22岁,从大学毕业。4年不见,他又老了许多,皱纹已经无情的吞噬了他的青春,爬上了他的眼角,他看上去很老了。“没有一个人活着能超过60岁。”他说,“也许我快死了。”我感到有些伤感,但流不出泪,因为400年前的核战争将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氢离子变成氦离子。而人类身体中所有的泪腺、汗腺或是浪费水分的部分都退化了,人类世界成了无泪之地。“不,你会与我一起活下去的,一定会的。”“不,不可能,这是法律,你改变不了的。世界上没有谁能改变。”3041年,在生命研究院,我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我现在知道,人类现在对抗自然的唯一武器就是生命技术与基因修改。人类从古老的植物标本与复制基因片中,重新使早已灭绝的小麦活过来,并使之成为人类的主食。可怜的人类只有不多的几样食物,因为大部分生物在400年前的核战争中灭绝了。3047年,他59岁,我29岁。我们终于将几样远古生命复活了。现在,人类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就是生命技术了,能源的枯竭,使我们唯一可用的东西就是太阳能。而化工厂早已停办——没有了原料。他的生命到了尽头。60岁生日前一天,他消失了,无影无踪,不再有任何踪迹。他的生日那天,一个身着GLO的人找到我。GLO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生命研究组织。“你的义务,抚养曾经抚养你的人。”他说,“‘他’将被基因复制,拥有与以前一样的生命,但‘他’的记忆将被抹去。你必须接受,三个月后你到我们郡领取复制的‘他’,这是法律所规定的:人类形成相差30岁的两个群体,用基因复制对方并抚养对方到22岁,60岁为必须死亡的日子,以保持人口数量。”“原来GLO就是干这个的。”我说。“是的,这是使人类能够存活下去的唯一方式,在400年前的核战争后100年,人类数量剧减至10万。为了使人类还能活下去,这是最好的方式,以使人口不至于减少——核污染使几乎所有人都无法生育。而同时,必须节省食物与一切资源,所以,我们只有尽一切可能,压缩人口,又保持人口平衡。”三个月后,从GLO那儿我领走了幼年的“他”。“他”才三个月,在我的手上,还沉睡着。奇怪的是,我每次看见“他”,都会发出一声叹息。“他”15岁时,有一天回来,告诉我,“他”今天去了“科学生命技术馆”。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会知道的,知道一切的真相。“他”对生命技术特别感兴趣。上大学时,“他”也选择了生命技术与基因专业。一晃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我发现是3077年了,我59岁了。“也许,人类的复兴要很多年。”我说,“希望一代代人类能够活下去,才能使这个世界回到几千年前的环境。”“那么,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你我。”我说。60岁生日的前一天,两个GLO的人进入我的房间。“好了,你的60岁生日快到了,走吧。”他们说。我知道等待我的是什么。我没有反抗,也没有说话。我跟他们走了。GLO的实验室里,在60岁生日的那一天,我进入了一个密闭的容器。我感到了空气的离开,大脑一片空白,已几乎无法呼吸,但我知道,我还会回来,一定会。这是核战争结束的第400个春天,“他”看见花开了吗?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战争将世界上的大部分氢离子变成氦离子,同时人类连流泪的生理机能都已退化。从中可以感受到核战争给生命带来的“不可承受之重”。B.核战争后人类生活资源极度匮乏,食物稀少,植物很少见,人类可以依赖的只有生命技术。C.核战争后,人类分为年龄差为30岁的两个群体,人们必须承担抚养另一位公民的义务,且每个人活不过60岁。这些叙述,旨在表现了当时社会法律的严苛无情与人们生存的艰难。D.核战争后人类数量锐减,人们几乎丧失生育能力,更多的是依靠“基因复制”的方式,在被抚养与抚养的生命循环中“活下去”。7.下列对本文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画线部分中,作者有意设计“我”与老师的对话,指出当前生命延续的方式。为后文的彼此领养情节的交代作了铺垫。B.“一声叹息”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虽发出“叹息”的主体不同,但都反映了他们甚至是当时的人们面对生活现状的无力感。C.文章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使得文章叙事简约,言简意丰,既省去了许多交代,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交错运用人称,叙述了“他”和“我”两代人的人生轨迹,虽然前后关于“抚养”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并无重复累赘之感。8.文章的结尾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9.英国小说家戴·赫·劳伦斯曾说:“艺术家是个说谎的家伙,但他的艺术,如果确是艺术,会把那个时候的真相告诉你。”请结合全文,从虚实的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6.C7.C8.①核战争结束400年,意在表明它带来的伤害持续时间之久。“花开“象征着人类通过”赎罪“迎来了新的春天。②留白式结尾,意蕴悠长,使小说在沉重悲凉中带来了一丝希望与暖意,是作者的美好希冀。9.①虚指的是“艺术的幻想”:本文是科幻小说,文中核战争后人类面临的种种生存困境等故事情节是幻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创造。②实指的是“科学的真实”:文中的核战争的可能及带来的危害、生命技术、克隆、基因复制方式等情节,是在基因科学基础上演绎的,是基于科学的真实;“叹息”“白发”“抚养与被抚养”等生活情节描写,都能给人以真实之感。③虚实结合:作者立足于科学真实,但又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将人文意识与科学幻想融会在一起,演绎了核战争后人类文明的艰难恢复情节内容,旨在告诉人们要远离战争、热爱和平这一“真相”。【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旨在表现了当时社会法律的严苛无情与人们生存的艰难”错误,法律规定人们30岁年龄差和活不过60岁,是因为核战争后人类生活资源极度匮乏,为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而制定。这些内容旨在表现出核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这一主旨。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还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错误,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并不个性鲜明,“我”和“他”生活模式化,都是当时人类的代表形象。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意蕴上,核战争结束后的第400个春天,作者还在问:“他”看见花开了吗?可见,核战争带来的伤害持续时间之久。“‘他’看见花开了吗”一句中“花开”具有象征含义,一般花开是在春天,所以“花开”象征春天,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经过四百年的“赎罪”迎来了新的春天,地球有了新的面貌。表达效果上,“‘他’看见花开了吗”是疑问句,最后没有交代“他”看没看到,这属于留白式结尾,意蕴悠长,给人留下思考的空间,“花开”又使小说在沉重悲凉中带来了一丝希望与暖意,是作者的美好希冀。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虚”的角度:“艺术家是个说谎的家伙”是指作品具有“艺术的幻想”。从文体上看,本文是科幻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幻的。“实”的角度:“会把那个时候的真相告诉你”,这个真相是“科学的真实”。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核战争具有极强的杀伤力,会对人类社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小说中叙述的“人类现在对抗自然的唯一武器就是生命技术与基因修改。人类从古老的植物标本与复制基因片中,重新使早已灭绝的小麦活过来,并使之成为人类的主食”“‘他’将被基因复制,拥有与以前一样的生命”等内容是在基因科学基础上演绎的,是基于科学的真实;“他是我的监护人”“我坐在他车的后座上,似乎他有心事”“每次看到我时,他都会发出一声叹息”“我长大了,他则变老了”“皱纹已经无情的吞噬了他的青春,爬上了他的眼角”等生活情节描写,都能给人以真实之感。虚实结合:作者在遵循科学真实的原则基础上,加入文学艺术创作手法,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叙述了核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及人类恢复地球上生命的过程,如“人类形成相差30岁的两个群体,用基因复制对方并抚养对方到22岁,60岁为必须死亡的日子,以保持人口数量”等,表达了远离战争、热爱和平的主旨,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项脊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注: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己为墙/凡再变矣B.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七月既望”,这是古人根据天上的月亮的圆缺来记时的方法,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B.许多古人的年龄名称都与头发有关。如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类似的还有总角、垂髫、及笄、黄发等。C.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可见作者先祖官阶不低。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是女子的归宿,故称“归”。如《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记叙与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变迁,家庭琐事来抒发悲喜之情。B.作者善于选取细节来表现深情,如写母亲的语言“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动作“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等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C.文章用枇杷树做结,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D.文章的叠词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13.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14.“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结合全文归纳概括“可悲”的事件。【答案】10.D11.A12.B13.(1)这位老婆婆,是我逝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的喂过奶,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2)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有神灵在保佑吧。14.①家族分崩(没落);②慈母早逝;③爱妻亡故。【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客”作“逾庖而宴”的主语,意思是“客人得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庭中”作“始为篱”的主语,意思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中间不能顿开,排除C。故选D。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错误,朔指每月的第一天,晦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能力。B.“写母亲的语言……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错误,原文为“大母过余曰”,不是母亲而是祖母,表达的是祖母对孙子的爱。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译出“是”;“乳”,名词作动词,用乳汁喂养;“先”,去世的。(2)“凡”,共;“焚”,被烧掉;“殆”,大概,恐怕。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可概括出,家族分崩(没落);结合“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可概括出,慈母早逝;结合“其后六年,吾妻死”可概括出,爱妻亡故。参考译文: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百年老屋,灰尘泥土不断渗滴出水来,雨水也往下流,每每挪移桌子,环顾四周,没有地方可以安置。项脊轩坐南朝北,照不到太阳,每天一过中午屋里就很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上面不再掉土漏水,前面开了四个窗子,环绕庭院盖起围墙,用北墙来挡南面的阳光,阳光照在墙上,反射进屋里,屋里才亮堂了。又在院里种了兰花、桂花、竹子和其他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堆满书架,时卧时起,长啸高歌,或者静静地端坐,种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的台阶上静悄悄的,小鸟时时来啄食,人过去都不飞走。每月十五的夜里,明亮的月光洒满半面墙壁,桂花的影子杂乱地映在墙上,风一吹,影子也跟着摇曳,袅袅婷婷,十分可爱。但是我住在这里,有很多可喜的事情,也有很多可悲的事情。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连成一个大院。等到叔伯们分家以后,里里外外建了许多小门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跑到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赴宴,鸡蹲在大厅上。院子里开始是筑起篱笆,后来修了围墙,共变了两次。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住在这座轩里。这个老婆婆,是已故的祖母的婢女,做过两代人的乳母,已故的母亲待她很好。轩西面连着内室,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不止一次对我说:“这里,就是你母亲站的地方。”她又说:“你姐姐在我怀里,哇哇地哭起来,你母亲就用手指敲敲门说:‘孩子是不是冷了?是不是想吃东西了?’我在门板外和她互相应答……”话还没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跟着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走来对我说:“孩子,好久不见你的踪影,怎么整天静悄悄地呆在这里,像个闺女一样?”等到离开时,她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人读书老不见成效,这个孩子的功成名就,总可以期待了吧?”过了一会儿,她拿着一个象牙手板进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上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回忆旧日这些事物,就好像在昨天一样,令人忍不住要放声大哭。轩的东面,过去曾经做过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就要从轩前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久而久之,能通过脚步声分辨是谁。这座轩曾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我写了这篇记之后,过了五年,我妻子嫁了过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古代的事情,或者靠着几案学写字。她回娘家去,回来以后转述几个小妹妹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什么叫阁子呢?”过了六年,我妻子去世了,房屋坏了也没有修理。又过了两年,我长时间生病,没有依靠,于是使人又修整了南阁子,它的形式和以前稍稍有些不同。但从此以后我常年在外,不常住在那里了。庭院里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现在已经长得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像伞一样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刘长卿①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叠浪浮元气②,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③达潇湘?[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本诗作于诗人谪戍巴丘一带之时。②元气:指天地弥漫之气,也即生气。③早晚:何时,何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置身岳阳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到曾经谪戍此地的历史名人们,不禁感慨万千。B.颔联以“淼淼”写出了洞庭湖水水势浩大的样子,一个“问”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慨惊奇,从侧面衬托出洞庭湖的辽阔。C.颈联一个“浮”字写出了洞庭湖湖水涌动,水汽弥漫的样子,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字在手法与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D.全诗语言典雅,凝练含蓄,情感起伏,虽以“孤愁”为主,但哀而不伤,情感有节制。16.林庚先生说“暗示性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试结合《说“木叶”》中分析“木叶”的形象特点的方式,分析“孤舟”这一意象在本诗中的暗示性。【答案】15.C16.①舟作为古代常见的出行工具,往往代表着离别,容易引发人们的离愁,尤其是作者这样的被贬官员。②黄昏时分,诗人遥望江面,只见天水茫茫,一叶孤舟,营造了一种孤独冷清氛围,愈发突显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之情。③诗人由“孤舟”联想到自身被贬,仕途坎坷,漂泊无依的命运,孤舟正是自己孤独漂泊的心境的写照。【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与杜甫的……在手法与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刘长卿的“浮”实写洞庭湖水的涌动,而杜甫的“浮”字则是虚写,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夸张的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一样。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形象特点、使用场合、表达情感、表现手法等角度作答。舟船是驶向远方的,象征着漂泊和离别。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以表现“漂泊”之感,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况且作者被贬巴丘一带,更容易引发人诗人的愁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写黄昏时分,江面上湖水涌动,水汽弥漫。一叶孤舟在广阔的江面上飘荡,更显渺小和孤独。所以“孤舟”营造了一种孤独冷清氛围,愈发突显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之情。“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作者乘舟前往巴丘一带,因为路途遥远,在江上漂泊时间之久,感慨不知何时才能到达。作者联想到自己“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感慨自己漂泊无依的命运,孤舟正是自己孤独漂泊的心境的写照。五、情景默写17.(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绝望的诗歌往往也是最美的诗歌,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将愁情抒写得淋漓尽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内心的寒冷、凄凉。(3)杜甫的诗中往往选取宏大、开阔、豪迈的意象,构成天高地阔、气象雄浑的整体意境,借景象之雄浑展胸襟之阔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章甫、焉、乍、萧、滚、坼、乾坤、垂、兼、塞。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以往,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如今,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这座弥漫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老城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再次绽放青春活力!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与伦比

墨守成规

与时俱进

深入人心B.无奇不有

故步自封

推陈出新

深入人心C.无奇不有

墨守成规

推陈出新

声名远播D.无与伦比

故步自封

与时俱进

声名远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B.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感受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历史的沧桑。C.人们来到西安,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历史的沧桑。D.人们来到西安,从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里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从珍贵的文物古迹里品味沧桑的历史。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18.D19.B20.①结构相同,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相同的分句句式;内容相关,“青石砖墙”“秦兵马俑”“雁塔晨钟”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强调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成语(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无与伦比: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形容特别突出。无奇不有:什么稀奇的事物都有。根据前语境“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分析,突出了这座城市历史文物多到不可胜数,没有可以和它相比的,所以应选用“无与伦比”。第二空,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根据后语境看西安“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敞开怀抱,所以“没有沉醉其中”后应选用“故步自封”。第三空,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根据语境可知西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日都在前进,所以应选用“与时俱进”。第四空,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深入人心:指思想、理论、学说、主张等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根据语境可知西安以“千年古都,常来长安”的城市品牌而闻名,“西安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所以应选用“声名远播”。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三处语病:①主谓宾搭配不当、不合逻辑,“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仿古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珍贵的文物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见证”改为“感受”,“沧桑的历史”改为“历史的沧桑”排除ACD;②结构混乱,主语不一致导致句子衔接不紧,“人们来……,建筑见证城市恢宏的气势,……古迹品味沧桑的历史”,根据前后语境应该通过“人们”这个主体来感知西安的历史文化,改为三个分句共用主语“人们”,也可以排除选项。故选B。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构成和表达效果的能力。①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在构成上,使用了“有……有……还有……”三个结构相同的分句句式,句式排列整齐有序;在内容上,三个句子分别写了“青石砖墙”“秦兵马俑”和“雁塔晨钟”,这些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不仅列举典型,也做到了内容相关,丰富了西安城的介绍内容,照应了上文“座中华历史博物馆”;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整句话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排比加强语势,可以更加突出表达效果,使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表现得更充分。七、名著阅读21.阅读《红楼梦》第二十一回选段,回答问题。谁知凤姐之女大姐病了,正乱着请大夫来诊脉。大夫便说:“替夫人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病。”王夫人凤姐听了,忙遣人问:“可好不好?”大夫回道:“病虽险,却顺,倒还不妨。预备桑虫猪尾要紧。”王熙凤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在文中那些处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现代科学防疫知识?请简要概括。【答案】①及时就医;②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③“外面又打扫净室”,保持公共卫生;④“十二日不放家去”,采取必要的隔离手段,避免交叉感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评价概括要点的能力。由“谁知凤姐之女大姐病了,正乱着请大夫来诊脉。大夫便说:‘替夫人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病。’”得出答案①毫不耽搁及时就医;由“王熙凤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得出答案②对密切接触者的衣物进行更换;由“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得出答案③“外面又打扫净室”,保持公共卫生;由“十二日不放家去”得出答案④采取必要的隔离手段,避免交叉感染。八、语言表达22.悼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要对去世人物盖棺定论,对其生平事迹做准确精要的概括,其影响给出评价,重要的是要有真情实感。请借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给曼德拉的悼词,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简短的悼词。要求:概括评价符合人物特点,语言有感染力,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少于60字。他把自己的国家推向公义,也唤醒了世界数十亿人;他把囚犯解救出来,也把关囚犯的人解救出来;他控制了愤怒,让人们获得和解,重寻人的尊严。他说:“我是我自己命运的主人,我是我灵魂的掌舵者。”没有这样的激励,我无法设想我生命的走向会如何。我们无法再见到曼德拉了,但我想告诉所有的年轻人,你可以使他的人生变成你的。他不再属于我们,他属于一个时代。备选人物:关汉卿

烛之武

林觉民

马克思【答案】(参考)林觉民:受命起义,他义无反顾,甘愿赴死;一纸家书,他真情流露,铁汉柔情;深爱妻子,他更推及天下之人,誓为天下人谋福利。他的牺牲让草木含悲,风云为之变色。烛之武:国家危难,兵临城下,他不计前嫌,只身赴险;巧舌如簧,不卑不亢,成功劝退秦师,拯救了国家。他的忠诚令人敬佩,他的勇气令人感慨,他的睿智令人赞叹。他用机智改变历史,创造历史又被深深印刻于历史,千年流转而过,他的名字依旧熠熠生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撰写悼词的能力。悼词是对逝者生前一生的高度评价,为尊重逝者,悼词应避讳逝者的缺点错误,所以悼词实际上是对逝者的赞词。奥巴马写的悼词即是如此,先高度概括逝者的事迹及贡献,再谈影响及评价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