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专题02魏晋至隋唐: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试范围:第4—5讲;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政权更迭,西晋刘颂认为是“天地之位始定,四海洗心整纲之会”。他还指出,魏晋更迭用“禅让”,未能“洗心整纲”,晋廷所依靠的仍是“先代功臣之胤,非其子孙,则其曾玄。”据此可知,刘颂意在强调魏晋“禅让”(
)A.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 B.遏制了官僚集团腐败C.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 D.延续了前代治国经验【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刘颂认为魏晋易代用“禅让”,未经战火充分洗礼,未能彻底扫除前朝政府而另起炉灶,西晋统治集团成员依然是曹魏那批高官显贵及其子弟,因此助长了士族政治发展,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西晋贵族生活奢侈,官僚集团腐败并未遏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禅让”的消极作用,实现了政权和平转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魏晋“禅让”保留了大量高官显贵,不属于治国经验,排除D项。故选A项。2.图1、图2分别是汉武帝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两个时期农牧分界线的变化说明(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 B.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C.传统农耕经济渐趋衰退 D.气候变迁导致牧强农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图片信息“对比汉武帝时期,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向中原地区内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南下,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促进南方的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所以,政局变化影响经济格局,A项正确;“民族迁徙促进江南开发”的说法正确,但是如果南方经济发展,那么农牧分界线向北方扩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魏晋时期,传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不是“渐趋衰退”,排除C项;魏晋时期的牧强农弱不是气候变迁导致,而是游牧民族内迁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3.西晋建立国子学,专门吸收五品以上子弟入学,导致“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是以才不济务,奸无所惩”的局面出现;南朝梁武帝时,“诏开五馆,建立国学”“五馆生皆引寒门俊才,不限人数”。据此可推断出()A.江南经济的发展 B.门阀士族的衰落趋势C.社会阶层的固化 D.魏晋选官制度的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晋时的国子学专门吸收五品以上子弟;到南朝时,五馆生大都是寒门子弟且不限人数。这说明统治者打破门阀士族对国子学入学资格的垄断,大量吸收寒门俊才,这也从侧面说明门阀士族呈现衰落趋势,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国子学从西晋时专门吸收五品以上子弟到南朝时大量吸纳寒门俊才,体现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没有明显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4.《晋书·慕容廆载记》:“廆以大棘城(注:前燕早期都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元康四年乃移居之,教以农桑,法制同于上国……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廆乃立郡以统流人。”该史料可用作研究(
)A.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向往 B.民族交融与江南经济的开发C.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 D.少数民族政权因俗而治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前燕政权建立后,慕容廆将都城迁至大棘城,并学习汉族的农桑制度,设立郡县管理流亡百姓,这有利于人口迁徙与边疆地区封建化,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原政权,排除A项;大棘城位于今辽宁省,故与江南经济开发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制度,而非因俗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5.据《隋书》记述:文帝时左藏(国库之一)所贮为钱帛、什彩,大抵是从天下赋调中取得;而右藏(亦国库之一)所贮的金玉、珠宝等物,有的是在市场交易中取得,更多的则是来自地方官员从民间征收的贡纳。这种做法到炀帝时变本加厉。由此可知,隋朝(
)A.租调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B.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经松弛C.基层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D.民众承担的法外赋税沉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左藏”中的“天下赋调”是民众负担的法定赋税,而“右藏”中的物品,一部分是从市场交易中获得,更多的是来自地方官员从民间征收的贡纳,这是法外的负担,而且到隋炀帝时期“变本加厉”,说明隋朝民众承担的法外赋税沉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赋税制度遭到破坏,是增加了新的剥削,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经济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基层治理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6.唐朝初年大力奖赏军功,军功入仕成为这一时期的升迁捷径。当时的一些功臣武将还能够进入决策阶层,充任宰相,如李靖、李勤、侯君集等。这一现象的出现(
)A.是统治秩序不稳定的体现 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隐患C.与唐初政治军事环境相关 D.干扰了科举制度的推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初年(中国)。唐朝初年,为了巩固政权和扩张领土,需要鼓励将士奋勇杀敌,因此大力奖赏军功并提供升迁机会,这与当时的政治军事环境密切相关,C项正确。A项推断过于主观,材料未提及,排除A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隐患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干扰了科举制度的推行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唐宋时期,为了鼓励他人合法耕种大量存在的私有逃田,政府制定了专门的《盗耕种法》和《逃田法》。这两部经济法规从保护公私土地产权的角度,以是否交纳赋税作为判决是否盗耕逃田的关键依据。这体现了()A.两税法在推行过程中的灵活 B.政府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C.国家财政利益处于优先地位 D.抑制兼并与发展生产的并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鼓励他人合法耕种大量存在的私有逃田”“经济法规”“以是否交纳赋税……关键依据”可知,国家对以私有田产为主的私有财产的法律保护是有前提的,或者说是有限度的,一旦国家财政利益与维护私有财产权益发生冲突,国家优先考虑的是保障国家的财政利益,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赋税标准和收税类别,与两税法的推行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只是对于政府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没有提及重视对私有田产的保护,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若交纳了赋税,耕种私有逃田就合法,这在客观上使兼并无主土地甚至有主土地合法化,排除D项。故选C项。8.后梁太祖朱温早年参加黄巢起义,投降唐朝后以汴州为据点逐渐扩大势力,后废唐自立建后梁;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而获封陇西郡王的李克用长期割据河东,后其子灭后梁建后唐;地方上抵抗起义军的地主土豪武装,后建立南方十国。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农民起义深刻影响唐末五代政局 B.藩镇割据导致了唐朝的土崩瓦解C.唐末战乱推动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D.宋朝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农民起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末至五代十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在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后来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割据的政治基础,A项正确;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在一定时期内维系了唐朝的统治,排除B项;安史之乱推动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排除C项;宋朝的首要任务是消灭农民起义与史实不符,宋朝建立的首要任务是结束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9.隋唐以后,社会精英们大多脱离土地,搬入城市居住,在故乡以外的地方购置房产,死后也不再归葬故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安土重迁观念减弱 B.商品经济发展繁荣C.选官任官制度变革 D.农业赋税负担沉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材料可知,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对官场垄断,社会精英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导致他们脱离土地,搬入城市居住,C项正确;小农经济下整个社会依然存在安土重迁思想,材料只是精英阶层的变化,排除A项;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是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赋税沉重与否对精英阶层的影响并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10.西晋后期,高门士族“贱经尚道”,推崇“放荡越礼”,这种价值观成为中正论人的标准。东晋至南朝,士风转向崇尚文学。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近世取人,多由文史。”该变化说明(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九品中正制度已经瓦解C.士林舆论影响选官 D.儒学正统地位得以重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西晋时期,高门士族推崇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成为选官的标准。东晋至南朝,士风转向崇尚文学,选官也标准也向看重文史的方向转变。表明士人阶层的文化风貌和舆论影响选官标准,C项正确;材料提及士人阶层精神风貌的变化,未提及士族衰落,寒门子弟跻身官场,不能反映社会阶层流动情况,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到隋唐时期才被科举制取代,排除B项;西晋后期,高门士族“贱经尚道”,但儒学仍然占据正统地位,没有出现儒学正统地位丧失和重建的过程,排除D项。故选C项。11.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而自己封拜官职时,因自感心怯和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成为“斜封墨敕”,此途径所封官员时人称为“斜封官”。这反映了(
)A.中枢制度有一定的通融性 B.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C.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 D.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题意可知唐中宗不经中书、门下依然可以自封拜官,这体现出中枢制度与专制皇权之间具有某种通融性,而不是权力分割的绝对性,A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有名无实”与史实相反,排除B项;题干中材料侧重对封官制度的考证,“专制皇权凌驾于百官之上”与之不符,排除C项;“中书门下不具约束性”说法与题干相反,排除D项。故选A项。12.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诏:“天下苗一亩税钱十五,以国用急不待秋,方青苗即征之,号青苗钱”,“五年始定法,夏上田亩税六升,下田税四升,秋上田税五升,下田税三升,此夏秋分征也”对上述史料解读合理的是(
)A.制度变革具有渐变特征 B.唐代宗已全面实施两税法C.与王安石青苗法内容一致 D.实现减轻民负的根本目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已经出现类似两税法的赋税制度,而到780年唐德宗时,两税法正式实施,说明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A项正确;唐代宗已全面实施两税法,与历史史实不符,780年唐德宗时,两税法正式实施,排除B项;与王安石青苗法内容一致,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赋税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非减轻民负,排除D项。故选A项。13.僧尼本应抛却俗家、割断情缘,但从唐代石刻文献可以发现,许多僧尼“崇空而不失其孝,割爱而不忘其哀”,当俗家父母去世时,僧尼会返回俗家为父母送葬。这反映了(
)A.佛教开始了中国化 B.国家文化政策开明C.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D.理学思想成为主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孝道本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唐代佛教僧尼仍坚守对父母的孝道,这说明儒家思想对已经入佛教的人仍旧有影响力,同时佛教接受了部分儒家思想,逐渐中国化,儒家思想影响深刻,C项正确;虽然材料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特征,但中国化在唐代之前就已经开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发展特征,不能由此得出国家的文化政策开明,排除B项;理学在宋代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4.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塑造了一个“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即使是挫折失意,诗人仍不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折射出当时(
)A.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B.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C.儒家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 D.诗歌创作内容的革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的描写,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并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与信心,即使是挫折失意,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折射出当时士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李白的诗歌,无法体现当时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抒发远大的抱负,没有儒家伦理教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诗歌的情怀,并非是创作内容的革新,排除D项。故选A项。15.唐朝初年,孙思邈著《千金方》等书,总结唐以前的医药学成果,兼及养生方法,对道教医药学做出很大贡献;成玄英为老庄作注疏,结合老庄,吸收佛教学说,将《老子》中的“玄之又玄”解释为“重玄”。上述现象,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唐朝初年()A.思想文化兼收并蓄 B.儒、佛、道“三教合归儒”C.中外文明交流繁盛 D.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时期孙思邈总结以前医学成果,吸收道教、佛教相关理论,充实中医理论,说明思想文化兼收并蓄,A项正确。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不符合材料中中医理论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内思想交流,不属于中外文明交流,排除C项;材料强调思想的借鉴,无法体现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16.唐代,都城长安不仅有近万家的流寓突厥居民,还有大量外国留学生,甚至“客(外国人)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安居不欲归”。这表明当时()A.对外贸易的繁荣 B.民族交融的深化C.统治政策的开明 D.坊市制度的崩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都城长安不仅有近万家的流寓突厥居民,还有大量外国留学生,”和所学知识可知,大量外国人和少数民族留居长安,这反映了唐朝统治政策开明,C项正确;材料仅为有大量外国人居住,不能得出对外贸易繁荣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除民族交融还有对外交往,B项未完全体现材料主旨,以偏概全,排除B项;坊市制度崩溃是在宋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与外国人留居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下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华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摘编自《魏书》(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并阐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6分)【答案】(1)主张: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远离中原。理由:儒家的传统观念;夷夏风俗习性不同;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发展:北魏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改姓元氏;并效仿黄帝迁都河南。作用: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晋时期(中国)。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根据材料一中的“内诸夏而外夷狄”、“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可以得出作者的民族观是夷夏有别,少数民族应该远离中原。理由根据“《春秋》之义”、“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所害不广”等信息可以得出儒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夷夏风俗习性不同,以及可以减轻对中原的危害。(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北魏在民族关系理念上的发展根据“自谓黄帝之后。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得出北魏自称是黄帝的后裔,改姓元氏;根据“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得出效仿黄帝迁都河南。进步作用综合所学可知,主要是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唐太宗沿袭汉魏六朝以来的和亲政策,并加以发展和创新,积极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供职朝廷的少数民族上层联姻。唐太宗在平定东突厥后,采纳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约十万户突厥人移入中原,保全其部落,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并从中挑选百余人担任京官武职。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出巡灵州,与诸部落首领会盟,史称“灵州会盟”。随后,唐朝在漠北建立羁縻府州,西北地区由战乱走向和平。——摘编自王朝海《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被称为“天可汗”?》材料二在世界文明史上,许多文明的衰亡都与异族的入侵有着极大的关系。然而,尽管中国古代也历经无数次改朝换代,亦或异族入侵和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无论如何,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中华文明不仅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摧折,反而通过不断吸纳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不分夷夏,更加枝繁叶茂。——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的原因。(6分)【答案】(1)措施:和亲;内迁;会盟;实行羁縻制度。(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华夏文化正统观念的传承与发展;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当政者因俗而治(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认同意识的不断加强。(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根据“ 唐太宗沿袭汉魏六朝以来的和亲政策,并加以发展和创新,积极与少数民族首领和供职朝廷的少数民族上层联姻”得出有和亲;根据“将约十万户突厥人移入中原,保全其部落,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并从中挑选百余人担任京官武职”得出有內迁;根据“唐太宗出巡灵州,与诸部落首领会盟”得出有会盟;根据“唐朝在漠北建立羁縻府州,西北地区由战乱走向和平”得出实行羁縻制度。(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中华文明“枝繁叶茂”的原因根据“无论如何,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中华文明不仅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摧折,反而通过不断吸纳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最终不分夷夏,更加枝繁叶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华夏文化正统观念的传承与发展;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当政者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认同意识的不断加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梅岭山路自秦代开辟以来长久失修,基本失去交通运输功能。唐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的奏疏获准。他亲自到现场勘察,“缘燈道,拔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最终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开工后,张九龄利用十一月的冬闲时节召集乡民筑路,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坦坦而方五轨,闻闻而走四通”,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梅关道开通以后,海外诸国向朝廷入贡的物品经由梅关道北上,梅关道成为一条贡道。同时,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置戍卒、征收商税。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大批难民经由此道迁徙到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人口大为增加。——摘编自王薇《文化线路视野中梅关古道的历史演变及其保护与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梅关道得以开通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关古道开通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张九龄心系百姓、不畏艰难;工程路线设计巧妙、因地制宜;百姓支持;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优势。(2)影响:改善了南方交通条件;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中央政权对岭南地区的管理;保障朝贡贸易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为人口迁移的通道,促进岭南的开发。【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原因:据材料“唐开元四年”得出当时唐朝国力强盛;据材料“张九龄奏请重新修凿梅岭山路”“亲自到现场勘察”得出张九龄心系百姓、不畏艰难;据材料“部分利用旧关道又截弯取直修建新道,缩短险峻山路15里”得出工程路线设计巧妙、因地制宜;据材料“民众争相出力,新道不日凿成”得出百姓支持;据材料“召集乡民筑路”得出中央集权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优势。(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影响:据材料“横穿南岭山脉,连接广东和江西”从经济、交通等方面分析得出改善了南方交通条件,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据材料“唐政府也将梅关道作为官方驿道,设置驿站、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共享服务合同的签订流程详解
- 工业耗材购买合同
- 镜头采购与技术版权合同
- 标准化的采购合同模板
- 石油产品购销合同
- 托管转让合同优势
- 保洁服务合同签订指南
- 设计专利权试用版合同
- 承诺的坚定个人保证书
- 招标文件的严格审查流程
- QTZ63塔式起重机-使用说明书
- 江苏省书法水平等级证书考试硬笔书法专用纸1
- 大物实验思考题
- 物业维修工的服务规范考核标准
- (完整word版)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评定量表
- 儿歌《别说我小》PPT课件.ppt
- 图像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应用
- 世界500强企业简要情况及在华机构联系方式
- 专题关于同一溶质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的计算1
- 幼儿园《交通工具(火车篇)家长代课》PPT课件
- (完整版)like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