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专题一先秦至秦汉: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考试范围:第1—3讲;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意象符号与图案,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神兽”,观察中国考古发现分布图,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龙”的形象最早产生于中原地区 B.“龙”的出现成为王权身份的象征C.当时周边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D.“龙”的文化源远流长、多元并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先秦时期。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龙”的形象在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说明“龙”的文化源远流长,体现了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龙”的形象最早产生于中原地区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龙”形象的出现与王权身份的关系,排除B项;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C项。故选D项。2.关于启的继位,
《史记·夏本纪》写道: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继位出现的不同说法()A.体现后世对禅让制的认可 B.说明了世袭制确立过程的曲折C.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 D.相互印证助推历史真相的获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夏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关于启的继位《史记》和《战国策》有不同的记载,两则史料存在矛盾的说法,说明历史记载具有复杂性,需要进一步考证和甄别,C项正确;《战国策》的记载的内容不符合禅让制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呈现出世袭制确立的过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启继位的说法是相互矛盾的,不符合相互印证的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3.西周青铜器的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材料可用于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分封制的特点 B.礼乐制度愈发规范C.诸侯挑战王室权威 D.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据材料“出土范围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和所学可知,青铜器主要用作象征政治权力的礼器和兵器,材料涉及了其分布的范围广和集中地点及对象,可以说明宗法分封制的特点,A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据材料“以陕西、河南分布最多。其中王臣铸作的礼器占比很大。诸侯国的青铜器也有所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可知,诸侯国的青铜器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王室,排除C项;西周时期政治经济中心没有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4.商代甲骨文中有许多卜辞是君主过问是否“受年(获得丰收)”,还有很多卜问是否“有雨”。卜辞中所见农作物有黍、稷、粟、麦、稻等诸多品种。上古时代的主要翻土农具耒、耜,在卜辞中也一再出现。据此可知,商代(
)A.君主拥有绝对权力 B.农事具有重要政治意义C.小农经济获得发展 D.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扩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商代。通过商代甲骨文卜辞可知,当时统治者对农业各方面的内容都高度重视,体现了农业作为主要的经济部门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B项正确;商代君主尚未拥有绝对的权力,还没有实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个体小农经济兴起,排除C项;材料主要表述的是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以及农作物的品种和劳动工具,并未体现粮食作物种植区域扩大,排除D项。故选B项。5.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周部族灭商后,自称为夏,称同姓诸侯为“诸夏”,也称最早降服于周的尧舜禹以及殷商的异姓诸侯为“诸夏”或“东夏”。至春秋时期,又出现“华夏”名称;至战国时期,除蛮夷戎狄以外,都纳入了“华夏”范畴。这可用于说明(
)A.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B.宗法观念促进民族交融C.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D.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起源于西北黄土高原,原是羌戎的一个分支,灭商后,它自称为夏,即夏区域内的人,因此称同姓诸侯为“诸夏”,同时称最早降服于周的尧舜禹以及殷商的异姓诸侯也为“诸夏”或“东夏”。春秋以后,由于部落的逐渐合并,又出现了“华夏”的名称,最后除蛮夷戎狄以外,都纳入了“华夏”的范畴。周部族称谓的变化既体现了一种历史传承,也是这一过程中民族认同不断加强的体现,C项正确;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同姓诸侯、异姓诸侯、古代帝王的后代,B项所述“宗法观念”与此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6.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秦国以军功赐爵受田的做法更是打破了世禄、世业的传统秩序,确认了转移土地归属的合法手续。这反映出当时(
)A.中央集权体制建立 B.社会阶层的新变化C.官僚政治产生发展 D.世卿世禄制度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军功成为占有土地的主要依据,大量新兴地主阶级依靠军功的途径走上政治舞台,使社会阶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郡县制在全国推广,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选官制度,确立于周代,排除D项。故选B项。7.春秋时期,在官府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之外,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小手工业者,独立的富商也开始出现。诸侯各国之间经常有商贾往来从事贸易,尤以郑国商人足迹遍布齐、楚、晋、周之间。这表明当时(
)A.商人经营方式有待调整 B.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C.重农抑商政策难以维系 D.城市经济职能明显增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私营手工业者和商人,这说明官府垄断和控制工商业的局面已被打破,即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工商业的发展与进步,“有待调整”是对材料信息的错误解读,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战国时期制定和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内部的经济发展概况,无法得出城市经济职能增强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8.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主张:“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据此可知该学派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可知,该学派认为,只要人的素质达到君子的水平,即便是没有法也能够很好的治理国家。由此可知该学派注重人的能力和素质,结合所学可知应该是儒家学派的主张,A项正确;该学派认为“其法虽省,足以遍矣”,可知该学派不主张法家理论,排除B项;该学派重视人的作用,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二者不相符,排除C项;墨家代表底层民众的利益,与“君子”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9.西周时期的士,受文武合一的教育,大部分务农、从军。至春秋晚期,士开始转变成为具有游动性质的士人,主要延续文事的传统,或仕宦,或教学。这一现象(
)A.强化了封建贵族的统治 B.缘于儒家思想的传播C.反映了阶级结构的变化 D.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从西周时期的士的职责为务农、从军,说明此时士为奴隶主阶层,为上层贵族承担赋税和兵役的义务,所以进行的是文武和一的教育,到春秋时期,士阶层逐渐转变为地主阶级,通过游说获得地位和财富,而不是世袭获得财富,故不再承担兵役,反映的是阶级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此时地主阶级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尚未建立封建统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内容,其产生于春秋时期,不能覆盖材料的完整时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这种士内涵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0.秦律规定:失期,法皆斩,这在秦国时期运行是有效的……而陈胜、吴广等人从家乡走到边关,路程非常遥远,路途中各种不确定性被充分地扩大,失期几乎是必然,打着复兴楚国口号的揭竿而起也就几乎成为必然。材料认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在于(
)A.分封制影响尚存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C.秦朝疆域的扩大 D.法律不能因时而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失期,法皆斩,这在秦国时期运行是有效的……而陈胜、吴广等人从家乡走到边关,路程非常遥远,路途中各种不确定性被充分地扩大,失期几乎是必然,打着复兴楚国口号的揭竿而起也就几乎成为必然”可知,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爆发农民起义,因此,材料认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在于法律不能因时而变,D项正确;秦朝推行郡县制,“分封制影响尚存”与秦末农民起义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材料认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在于严刑峻法,并不是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排除B项;材料认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在于严刑峻法,“秦朝疆域的扩大”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折射出(
)A.秦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B.农民起义迫切需要树立政权合法性C.秦文化的扩张严重滞后于政治发展 D.楚文化在秦朝末年最具社会影响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反秦都打着“楚”的旗号,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农民起义需要树立政权的合法性,B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探讨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排除A项;秦朝统一之后采取了文化统一的举措,其并不落后于政治发展,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楚文化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据统计,《史记》《汉书》所载西汉前期酷吏,籍贯属于今陕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属于今山东省、江苏省的较少。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历史文化的延续 B.治国理念的调整C.加强集权的需要 D.经济发展的差异【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籍贯属于今陕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属于今山东省、江苏省的较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关中地区经济发达,而山东、江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因此籍贯属于今陕西、山西的最多,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历史文化的延续,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治国理念的调整,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3.汉武帝在位50多年,用人不拘一格,“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他共任命丞相、御史大夫29人,其中多数并非儒家。这反映当时(
)A.百家争鸣局面仍在延续 B.现实统治需要影响治国理念C.中朝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D.察举制度的弊端已日益显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虽然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但汉武帝任用的丞相、御史大夫中多数并非出身儒家,说明现实统治并不是全部需要儒家出身的官员,这是现实统治对治国理念的影响,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已经不符存在,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现实统治对治国理念的影响,和中朝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内容和察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汉武帝时代盐铁官营,在全国设置了40多处铁官,其中青州地区就占6处:济南郡的东平陵和历城、齐郡的临淄、东莱郡的东牟、千乘郡的千乘、胶东国的郁秩。这一现象(
)A.反映出青州地区农业经济领先全国 B.有利于青州地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C.表明汉代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D.促进了当时民营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题干材料说明汉武帝时代有40多处铁官,青州地区就独占6处,约占总数的七分之一,说明青州地区是当时全国重要的冶铁作坊基地,青州铁官的发达有利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青州农业在全国的地位,仅凭铁官发达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A项;材料现象虽然有利于生产工具的革新,但不能表明汉代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排除C项;铁官的设置说明当时青州官营冶铁业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5.据《汉书》记载,西汉晚期陈汤曾说:“夫胡兵五而当汉(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解决边疆问题的条件成熟 B.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C.朝廷重视军事技术的革新 D.西汉军事科技领先世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可知,西汉晚期,胡人已经掌握了汉人的军事技术,但仍然不是汉人的对手,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胡人已经掌握了汉人的军事技术,但仍然不是汉人的对手,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而不是解决边疆问题的条件成熟,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胡人已经掌握了汉人的军事技术,但仍然不是汉人的对手,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而不是朝廷重视军事技术的革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胡人已经掌握了汉人的军事技术,但仍然不是汉人的对手,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先进技术西传,而不是西汉军事科技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16.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将汉代诸帝“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始皇)、项(羽)之列”,在编撰《汉书》时将项羽移出“本纪”,与陈胜合传,居于列传之首。班固的这些调整旨在(
)A.否定秦末农民起义的正当性 B.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C.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 D.宣扬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班固反对将汉代诸帝“编于百王之末”,将项羽从帝王传记“本纪”中移出,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是为了突出西汉王朝的地位,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C项正确;将项羽与陈胜合传并居于列传之首,可见其并未否定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材料中班固对《史记》的批评是王朝观念的体现,并非为了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排除B项;班固的这些调整旨在彰显西汉帝王的地位,“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周公形象的变迁。(14分)材料周朝禽匪(现存的青铜器)铭文载:(成)王伐(盖)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战国《孟子》:“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汉朝贾谊在《新书·礼容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意两则史料的史料价值。(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西汉时期,周公地位变化的影响。(6分)【答案】(1)史料价值:禽匪青铜器上的铭文提供了关于周公实际活动的第一手资料,记载了周公在成王东征时的出谋划策,这为我们了解周公在西周初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提供了直接证据。《孟子》作为文献史料成书于战国时期,与周公的时代相隔较远,它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对周公进行了评价,这则史料对于我们理解周公在后世儒家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新书·礼容下》作为文献史料产生于汉朝,与周公的时代相隔较远,贾谊作为汉代的儒家学者,认为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这则史料可以为我们研究周公、贾谊以及汉代社会思想提供重要的参考。(任答其中两个即可)(2)变化: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在西周时期,周公主要以摄政辅佐成王、平定及经营东方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出现。到了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将周公视为儒家思想的典范,强调他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到了汉朝,周公的形象进一步被神化,被视为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圣人。影响:提高了周公在历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后世儒家学者推崇的典范;周公地位的提升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政治哲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可以从时代、史料类型和史料内容等角度去分析其价值,禽匪青铜器上的铭文:从时代上看,是周朝的史料;从史料类型上看,它是一手史料;从内容上看,记载了周公在成王东征时的出谋划策;综上,它为我们了解周公在西周初期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提供了直接证据。《孟子》:从时代上看,是战国时期的史料;从史料类型上看,它是文献史料;从内容上看,它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对周公进行了评价;综上,这则史料对于我们理解周公在后世儒家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新书·礼容下》:从时代上看,是汉朝的史料;从史料类型上看,它是文献史料;从内容上看,贾谊作为汉代的儒家学者,认为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综上,这则史料可以为我们研究周公、贾谊以及汉代社会思想提供重要的参考。(任答其中两个即可)(2)本题为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古代中国。变化:由材料中“(成)王伐(盖)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可知,在西周时期,周公主要以摄政辅佐成王、平定及经营东方的政治家、军事家形象出现;由材料中“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可知,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开始将周公视为儒家思想的典范,强调他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由材料中“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可知,汉朝时期,周公的形象进一步被神化,被视为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圣人。影响:根据三则材料可知,周公的地位不断提高,西汉时期周公的地位变化有利于使他成为后世儒家学者推崇的典范;还可以结合所学从传统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如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政治哲学等产生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14分)材料一世风即社会风尚,是指某一时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汉代的“山东”、“山西”,又称“关东”、“关西”,乃是指华山和函谷关东西之地。山东主要包括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以及湖南、湖北诸省;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身山西,且这些人也大多是以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山东丞相至少有将近四十位,且大都是治国理民的文臣。秦代和西汉时期的将领,除开国功臣之外,大部分是山西人。“秦将军白起王翦。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摘编自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材料二西汉疆域图(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秦和西汉时期“山东”“山西”的世风作出合理解释。(8分)【答案】(1)世风:“山东”崇文,“山西”尚武。(2)山东崇文的原因: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汉朝时期建立了察举制的选官方式,标注是考察儒家倡导的品行;山东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受少数民族影响较小。山西尚武的原因:山西是秦国主要区域,统治者奉行法家思想治国;选官以军功爵制为主;临近少数民族,民众尚武之风盛行。【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一“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身山西,而且这些人也大多是以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山东丞相至少有将近四十位,且大都是治国理民的文臣”等,可得出“山东”崇文,“山西”尚武。(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秦汉(中国)。根据材料二地图,结合所学,可知“山东”崇文,可从儒家思想、察举制、少数民族因素等方面分析。“山西”尚武可从法家思想、军功爵制少数民族、游牧区的分布等方面展开。如:山东崇文的原因: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汉朝时期建立了察举制的选官方式,标注是考察儒家倡导的品行;山东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受少数民族影响较小。山西尚武的原因:山西是秦国主要区域,统治者奉行法家思想治国;选官以军功爵制为主;临近少数民族,民众尚武之风盛行。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汉朝初立,匈奴方盛,汉政府不得不将大量士卒调集北部边郡,但戍卒的口粮必须从内郡输送。西汉中期以来,随着军队屯田政策的施行与北部边郡农业开发的顺利进行,西汉政府大胆改革创新,将内地征粮制改为边郡市场籴粮制,以满足西北地区的军事需求。汉政府规定,无论市场米价贵贱,每年秋收后均由中央政府调控物价,在向边郡民众大规模籴粮的同时,还设立常平仓等配套设施辅助政府的籴粮措施。军事籴粮制度实施后,政府每年免除上百万青壮年劳役之苦,同时也减少牛马驴骡等役畜的大规模征用,大幅度降低长途运输中人畜粮草的消耗。汉代中期“内地移民及其后裔至少有150万”,汉宣帝也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汉代“中兴盛世”。——摘编自慕容浩《汉代西北边郡政府军事籴粮制度发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中期西北边郡政府军事籴粮制度实施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中期西北边郡政府军事籴粮制度实施的影响。(6分)【答案】(1)原因:满足西北驻军的需要;内地征粮制度代价沉重;军队屯田政策的实施;北部边郡农业开发顺利进行。(2)影响:解决了西北边郡军粮需求;保障了西北驻军军队实力;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改善了边郡民众的生活状况;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缓和了汉代中期的社会矛盾。【解析】(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期(中国)。根据材料“汉朝初立,匈奴方盛,汉政府不得不将大量士卒调集北部边郡,但戍卒的口粮必须从内郡输送”可知,满足西北驻军的需要;内地征粮制度代价沉重;根据材料“随着军队屯田政策的施行与北部边郡农业开发的顺利进行”可知,军队屯田政策的实施;北部边郡农业开发顺利进行。(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中期(中国)。根据材料“随着军队屯田政策的施行与北部边郡农业开发的顺利进行,西汉政府大胆改革创新,将内地征粮制改为边郡市场籴粮制,以满足西北地区的军事需求”可知,解决了西北边郡军粮需求;保障了西北驻军军队实力;根据材料“汉政府规定,无论市场米价贵贱,每年秋收后均由中央政府调控物价,在向边郡民众大规模籴粮的同时,还设立常平仓等配套设施辅助政府的籴粮措施”可知,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根据材料“军事籴粮制度实施后,政府每年免除上百万青壮年劳役之苦,同时也减少牛马驴骡等役畜的大规模征用,大幅度降低长途运输中人畜粮草的消耗”可知,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改善了边郡民众的生活状况;缓和了汉代中期的社会矛盾。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秦汉“中国一统”,首次以单一式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及郡县官僚制管辖编民,将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农耕区整合为一体,为汉唐文明的辉煌及辐射周边提供了必要的政治秩序及演进基础。元明清“华夷一统”囊括中土和塞外,形成了华夷多元的复合共同体。先有自元朝肇始的制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式餐厅转让合同范本
- 产品配方转让合同范例
- 公司代经营合同范例
- 2024年重庆市大足区妇女联合会招聘笔试真题
- 化肥品牌转让合同范本
- 书宣传推广合同范本
- 企业燃气合同范本
- 公寓铺子转让合同范本
- 个人首套房屋购买合同范本
- 化工购销合同范本
- 济南2024年山东济南广播电视台招聘1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海洋气候预测模型创新研究-深度研究
- 《客户服务基础》教案及课件项
- 2025《医药企业防范商业贿赂风险合规指引》解读课件
- 2025年度船舶焊接维修工程合同范本资料下载
- 2025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丹参原药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物理(A版)-安徽省合肥一中(省十联考)2024-2025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和答案
- 工业摄像头知识培训课件
-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 6.3.3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乌鲁木齐 说课稿
- 综合材料绘画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