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18703-2021 机械振动与冲击 手传振动 手套掌部振动传递率的测量与评价_第1页
(高清版)GBT 18703-2021 机械振动与冲击 手传振动 手套掌部振动传递率的测量与评价_第2页
(高清版)GBT 18703-2021 机械振动与冲击 手传振动 手套掌部振动传递率的测量与评价_第3页
(高清版)GBT 18703-2021 机械振动与冲击 手传振动 手套掌部振动传递率的测量与评价_第4页
(高清版)GBT 18703-2021 机械振动与冲击 手传振动 手套掌部振动传递率的测量与评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T18703—2021机械振动与冲击手传振动手套掌部振动传递率的测量与评价evaluationofthevibrationtransmissibilityofglovesatthepalmofthehand(ISO10819:2013,MOD)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GB/T18703—2021 Ⅲ V 1 13术语和定义 14符号与缩略语 1 25.1一般原理和装置 25.2测量设备 35.3激振系统 6 76.1测量条件 76.2振动信号 96.3测量步骤 7结果评价 7.1传递率的计算 7.2裸适配器振动传递率 7.3未修正的手套振动传递率 7.4修正后的手套振动传递率 8统计值的计算 8.1概述 8.3频率计权振动传递率 9判定手套为防振手套的准则 9.1概述 9.2手套振动传递率 9.3手套的结构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带力和加速度测量系统的手柄示例 20 23ⅢGB/T18703—2021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18703—2002《手套掌部振动传递率的测量与评价》,与GB/T18703—2002相 增加了符号和缩略语的内容(见第4章,2002年版的4.1,4.2):——更改了振动传递率测量示意图(见图1,2002年版的图1);——增加了对手柄系统校准的技术性说明(见);——更改了握力传感器的范围、测量误差和显示积分时间(见5.2.4,2002年版的5.2.4);——更改了进给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和显示积分时间(见5.2.5,2002年版的5.2.5);——在图5中增加了“角度及指示标识”(见图5,2002年版的图5);——删除了“在手柄处测量的两个振动信号(M和N)频谱”(见2002年版的图6); ——删除了“平均修正传递率的确定原理”(见2002年版的图7);——更改了手套振动传递率T()的判定指标值(见9.2,2002年版的7.2);——增加了“判定手套为防振手套的准则”——删除了2002年版的附录A、附录C(见2002年版的附录A、附录C);——更改了附录B的内容,并调整为附录A(见附录A,2002年版的附录B)。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0819:2013《机械振动与冲击手传振动手套掌部振动传本标准与ISO10819:2013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298代替了ISO2041(见第3章);●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5619代替了ISO5805(见第3章);●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4790.1代替了ISO5349-1(见第4章);●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3716代替了ISO8041(见5.2.1);●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3241代替了IEC61260(见5.2.3);●删除了EN388;●用GB/T16252—1996代替了EN420(见6.1)。 GB/T18703—2021——删除了ISO10819:2013中的9.3.4,该内容是从国际角度对防护性手套的规定,不适用我国技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上海赛立特安全用品有限公司、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18703—2002。VGB/T18703—2021由于人们对降低暴露于手传振动的健康危害的要求逐渐增加,通常使用带有减振材料的手套用于衰减传递到手部的振动。当振动频率低于150Hz时,这类手套通常只能微弱地降低手传振动,有些手套甚至会使传递到手部的振动增强。按本标准的分类要求,带有减振材料的防振手套能够减弱振动频率高于150Hz时传递到手部的振动。这类手套可以降低但不能消除暴露于手传振动的健康风险。现场观察表明,带有减振材料的手套能引起正反两方面的健康影响。积极的一面是可以减少手指的刺痛和麻木,保持手部的温暖和干燥。负面的影响是在低频振动时能够增加传递到手部的振动,而且,由于戴防振手套控制振动机器时需要增加握力,也增加了手和手臂的疲劳。按本标准要求评价手套防振性能是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在工作环境中手套的实际减振与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中的测量结果可能有所不同。按本标准中的要求,振动传递率的测量仅仅是针对手掌部,手指部的振动传递率不在测量范围内。当评价带有减振材料手套的减振效果时,也宜评价传递到手指的振动。本标准出版后,后续还需研究一种测量方法,用于测量手套手指部分的振动传递率。本标准规定的测量方法仅涉及在工作环境中能降低与手传振动相关的健康风险的手套特性。它没有涉及工作环境中降低与手有关的其他健康和安全风险所必需的手套特性。本标准中规定的测量方法也可用于测量覆于机器手柄或可能用于手套的减振材料的振动传递率。1机械振动与冲击手传振动手套掌部振动传递率的测量与评价警告——本标准通过对带有减振材料的手套测量多未纳入本标准的因素也会影响这类手套对振动的传递。因此,按本标准得到的振动传递率值在评价本标准规定了实验室测量带有减振材料(覆于手掌部、手指和拇指)的手套的振动传递率的测量和评价方法,即对振动在1/3倍频程处、中心频率范围25Hz~1250Hz时,根据振动从手柄到手掌部位的传递进行手套振动传递率的实验室测量、数据分析及报告的方法。本标准中规定的测量方法也可用于覆于机器手柄或可能用于手套中的减振材料的振动传递率的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GB/T2298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词汇(GB/T2298—2010,ISO2041:2009,IDT)GB/T3241电声学倍频程和分数倍频程滤波器(GB/T3241—2010,IEC61260:1995,MOD)GB/T14790.1机械振动人体暴露于手传振动的测量与评价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14790.1—2009,ISO5349-1:2001,IDT)GB/T15619机械振动与冲击人体暴露词汇(GB/T15619—2005,ISO5805:1997,IDT)GB/T16252—1996成年人手部号型GB/T23716人体对振动的响应测量仪器(GB/T23716—2009,ISO8041:2005,IDT)GB/T2298和GB/T156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在戴手套的掌部适配器上测得的加速度与仪器手柄上测得的加速度的比率。4符号与缩略语下列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2GB/T18703—2021abPb)(fi)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在裸适配器上测得的第i个未计权方和根加速度ab(Pur,y,)(f)三个相互正交轴上的an(Pbo(f;)值ahcFPg)(f;)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在手掌适配器上测得的第i个未计权方和根加速度Qh(Pr,y.)(fi)在三个相互正交轴上的ahra)(f:)值abs)(f,)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相对于振动谱S的第i个未计权均方根加速度abw(s)(fi)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相对于振动谱S的第i个频率计权均方根加速度ak(fi)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在手柄上的标准位置测得的第i个未计权均方根加速度Cv,r(f₁)1/3倍频程处,手柄与戴手套的手之间的第i个传递率修正后的变异系数Cy,T(S)对于振动谱S,手柄与戴手套的计权的手之间传递率的变异系数f,1/3倍频程频段第i个中心频率H下标,表示1/3倍频程200Hz~1250Hz频段i按表2,频谱S的最低1/3倍频程的频段号iu按表2,频谱S的最高1/3倍频程的频段号M下标,表示1/3倍频程25Hz~200Hz频段s-(f;)用来修正在1/3倍频程处第i个手套振动传递率的标准偏差ST(S)对于振动谱S,手套振动传递率的标准偏差T(f;)在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处的手柄-裸适配器振动传递率T₈(fi)在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处的手套振动传递率Tbs)对于振动谱S,手柄-裸适配器的频率计权振动传递率Tg(s)对于频谱S,未修正的频率计权手套振动传递率T(fi)在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处,修正后的手套振动传递率T(s)对于振动谱S,修正后的频率计权手套振动传递率T(fi)在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处,修正后的手套振动传递率平均值T(s)对于振动谱S,修正后的频率计权手套振动传递率的平均值W在GB/T14790.1中定义的同每个频谱S相关联的对于1/3倍频程的频率计权因子5测量原理及设备掌部位测量到的手套振动传递率(3.1)用于判定手套的减振效果。应使用一个激振系统(通常是一个机电振动器)激励产生所需要的振动输入。在激发方向上的两点应同时测量手柄的顶部中间点(见附录A)和含有一个手掌适配器的手套和手掌之间的点。适配器应包含一个加速度计,且应放在手套里面并处于手和手柄之间。为了补偿手掌适配器的频率响应,手套振动传递率由手掌适配器测得的戴手套的手在手掌处的振动传递值除以附在手柄的裸手掌适配器相应的传递值的比率来计算得到。图1给出了一种推荐的振动测量装置示意图。应同时测量手柄中标准点的未计权均方根加速度ar(fi)以及振动在手的手掌处的未计权方和根加速度ahpb)(f;)(戴手套)或ab(Pg)(f;)(裸测)。附录A给出了测量手柄的示例。测量手柄手抓握部分的直径应为(40±0.5)mm。握力值和进给力值应连续显示,以便受试者能够根据显示在整个测量过程中保持测量所要求的握力和进给力。3GB/T18703—2021实时分析仪“m())或a()适配器手柄握力振动控制仪进给力显示测量环节的每一个单元都应符合GB/T23716的规定。应将一个单轴加速度计嵌入安装在测量手柄中,使之能接触到手掌适配器。加速度计的确切位置应靠近手柄长度的中间位置,其测量方向应与激振的轴线平行。加速度计的确切位置应标注于手柄表面。材或硬塑料等刚性材料制成。4GB/T18703—20211——加速度计位置。单位为毫米图2手掌部含加速度计的适配器为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应使用(80±10)N的接触力粘贴于测量手柄的适配器分别对安装在手柄和掌部适配器的两个加速度进行一致性校准检查,适配器应安装于手柄表面的位置并应尽可能贴近手柄上的加速度计(见附录A),适配器应与手柄的振动轴线对齐。手掌适配器应借助于轻质弹性材料(如橡皮带)固定。在1/3倍频程中心频率25Hz~1250Hz范围内测得的手柄-裸适配器振动传递率应在0.95~1.05幅值范围之间。要确保掌部适配器沿着适配器的长度方向的单一直线上与测量手柄充分接触。当掌部适配器直径大于测量手柄直径,无法与测量手柄充分接触时,整体的传递率偏差可能大于±5%。频率分析应在1/3倍频程处进行。如果采用1/3倍频程进行频率分析,滤波器应满足GB/T3241的1级要求。握力是振动轴线抓握手柄的力(见ISO15230[²])。按图3所示进行测量。5GB/T18703—2021应使用测量手柄测量握力(参见附录A)。握力测量系统应该满足以下要求:进给力是指沿着振动轴线推向激振器的水平力(见ISO152302))。试验期间可站立的台座上(见图4)或者一个置入测量手柄的力测量系统(参见附录A)。进给力测量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6GB/T18703—2021说明:1——可调节平台;注:可以通过平台或激振器测量进给力。手柄应该具有(40±0.5)mm直径的圆截面,长度应不小于110mm(参见附录A中手柄示例)。手柄的轴线方向应垂直地面(见图4)。手柄在1/3倍频程25Hz~1250Hz频率范围内不应有任何共振。激振系统或操作者站立的平台应可以调节,以使其满足6.1.4的规定中对操作者姿势的要求。当受试者对手柄按6.1.3a)的要求施加握力、按6.1.3b)施加进给力时,激振系统应能产生6.2规定7GB/T18703—20216测量条件和步骤选择5个成年人作为受试者,他们手部尺寸应在GB/T16252—1996中的下列号型范围内:170/应对五副同款式手套(每位受试者一双)进行试验。a)握力——握力应持续显示。在整个试验期间,操作者应该保持握力为(30±5)N。b)进给力——进给力应持续显示。在整个试验期间,操作者应该保持进给力为(50±8)N。c)室内温度——测量应在室内温度为(20±5)℃下进行且应计入报告。d)湿度——相对湿度应低于70%且应计入报告。e)手套的预处理————被测手套应在c)规定的温度下存放至少30min,并且在测量步骤开始之前由受试者佩戴至少3min。f)手套的配合——手套的尺寸应与GB/T16252—1996中手部号型相对应。g)振动测量平均时间——振动测量的平均时间应至少30s。在进行手套振动传递率的测量时,受试者带手掌适配器的手应握住如图5所示的手柄。操作者应量期间肘部不应接触身体。腕部弯曲应在0(中间位)至最大40°(手背向弯曲,见图5)。图5手与手柄及适配器的相对位置8GB/T18703—2021手掌适配器应放置在戴手套的手与手柄之间,如图5所示。嵌入适配器中的加速度计的轴线不宜方法1用一个单轴加速度计;方法2用一个三轴加速度计或在方法1中用一个在方法2规定的三轴加说明:1——手柄;4——加速度计位置。将手掌适配器中的单轴加速度计换成微型三轴加速度计(如图7所示)。手掌适配器加速度值是在如图7所示三个相互正交的轴上测量到的加速度的方和根值[见公式(3)和公式(6)]。9GB/T18703—20211-—加速度计位置;x,y,z——三个相互正交的测量轴轴线。图7置于手掌适配器中的三轴加速度计在手柄处测得的振动信号是一个有限带宽随机振动信号。振动信号的第一部分频谱(25Hz~250Hz)是一个恒速度(0.0128m/s)频谱。第二部分频谱(315Hz~1600Hz)是一个斜降频谱。整个振动谱应满足表1和图8中规定的要求。加速度功率谱密度(PSD)用(m/s²)²/Hz表示,即每单位频宽的加速度均方值来表示。相应的加速度信号的1/3倍频程加速度值列于表1和图9。有限带宽随机振动信号的频率计权加速度值是(4.82±0.50)m/s²。f——频率。图8手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频谱GB/T18703—2021f/Hz2531.540506380100125160200250315400500630800100012501600f/Hzfi——1/3倍频程中心频率。图91/3倍频程手柄加速度值a)校准加速度计和测量系统(按GB/T23716的规定);b)按6.1.3e)的要求对手套进行预处理;c)受试者测量时的姿势遵循6.1的规定,并指导受试者按6.1.3a)和6.1.3b)的规定控制进给力和d)检查、调整振动信号获取6.2要求的振动信号。1/3倍频程裸手-掌部适配器加速度的测量,应采用附着在测量手柄的手掌适配器并按的规定完成。在测量期间,手不应抓握住带适配器的手柄。应按7.2的规定同步测量手柄处1/3倍频程未计权加速度ar(f;)和裸适配器上的未计权加速度aMpb)(f;),并用于计算在适配器和手柄之间的裸适配器传递率。如果在任何1/3倍频程中心频率25Hz~1250Hz之间,裸适配器传递率在0.95~1.05范围之外,测量视为无效。GB/T18703—2021表1要求的手柄加速度值列表频率加速度PSD值1/3倍频带宽加速度允差1/3倍频带宽加速度值P士2士1士1士1士1士1士1十3未计权加速度频率-计权加速度频率-计权加速度允差6.3.3戴手套的测量应使用与6.3.2中相同的适配器对每个受试者进行戴手套1/3倍频程加速度测量。在1/3倍频程测量手柄未计权均方根加速度ar(fi)和测量适配器上的未计权方和根加速度asPb)(fi)应同时进行,并将测量结果按7.3的规定用于计算戴手套的手的振动传递率。6.3.4弹性材料的测量如果本标准中规定的测量方法用于测量一种弹性材料的振动传递率,应将该材料完整缠绕手柄一圈,用双面胶或者其他黏合剂将弹性材料粘贴在手柄上,并保证弹性材料粘贴牢固。弹性材料应固定在GB/T18703—2021手柄上,并应防止握力对手柄里的传感器产生预加力,然后,应用带适配器的手握住弹性材料进行测量(适配器置于手掌和弹性材料之间)。测量数量要求:a)手柄-裸适配器振动传递率测量:在测量日开始时先对适配器进行一次测量;b)手套振动传递率测量:5位受试者每人分别进行3次测量。对于每位受试者的每次振动传递率测量,在每次测量之间应至少休息3min。如果对于5位受试者进行的手套振动传递率测量时,在几天内的不同时间段进行测量时,应在每一测量日开始测量时,首先对手柄-裸适配器振动传递率重新进行测量。7结果评价7.1传递率的计算图10是确定裸适配器和手套振动传递率测量以及计算平均修正传递率和相关标准偏差及变异系数的流程图。测量测量裸手5位受试者对戴手套的手进行3次独立测量适配器1次测量对每只手套进行15次测量未修正的传递率手柄一裸适配器1组测量结果zO),Ahs每只手套的修正后的传递率15组测量结果平均值标准偏差变异系数T,S₁Cv,I7.1.21/3倍频程频率范围1/3倍频程的中心频率范围对于振动频谱SM和SH应为:a)振动频率范围△fm25Hz~200Hz;b)振动频率范围△fn200Hz~1250Hz。7.1.3频率计权加速度值1/3倍频程中心频率处第i个的频率计权加速度abw(s)(f,)应按公式(1)计算:ahw(s)(fi)=ah(s)(fi)Wh GB/T18703—2021ab(s)(f)——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处测量得到的加速度值;f;——1/3倍频程第i个频段的中心频率;Wh——GB/T14790.1中对于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规定的频率计权因子,具体值见表2手传振动1/3倍频程量级转换为计权频率量级的频率计权因子W频宽数带宽中心频率标称值计权因子1f7.2裸适配器振动传递率7.2.11/3倍频程振动传递率在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处的手柄-裸适配器振动传递率,T₀(fi)按公式(2)计算:……(2)ab(Pb)(f₁)、ak(f)的定义见6.3.2。如果采用规定的方法2测量ah(Pb(f;),则按公式(3)计算:ah(pb(f;)=√aB(Phr)(fi)+ai(ply)(fi)+ai(pla)(fi)……(3)式中:(参见图7)Qh(Pbz)(fi)——ah(Pb)(f;)在x轴上的值;ab(Phy)(f₁)———ah(Pb)(f;)在y轴上的值;ab(Pha)(f:)———ah(pb(f;)在z轴上的值。7.2.2频率计权振动传递率对于SM和SH振动频谱,手柄-裸适配器频率计权振动传递率Tbcs),按公式(4)计算:……(4)式中:Qh(Pb)(fi),ak(fi)的定义见6.3.2;Wh的定义见表2;注:公式(4)中对于振动谱SM,S由M替代;而对于振动谱SH,S由H替代。7.3未修正的手套振动传递率7.3.11/3倍频程振动传递率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处未修正的手套振动传递率Tg(fi),应按公式(5)计算:…(5)式中:ah(Pg)(f;)和ar(f₁)的定义见6.3.3。如果用中的方法2测量ahpg)(fi),则按公式(6)计算:ahcFg(fi)=√ak(Pgr)(fi)+akPgy)(fi)+al(Pg₂)(f)……(6)式中:Qh(Pgz)(fi)——ah(Fg(fi)在x轴上的值;Qh(Pgy(f;)——ahpg(f:)在y轴上的值;7.3.2频率计权振动传递率对于SM和Sn振动频谱,未修正的频率计权手套振动传递率Tg(s),应按公式(7)计算:……(7)式中:ah(Pg)(f;)、ak(fi)的定义见6.3.3;Wh的定义见表2;注:公式(4)中对于振动谱SM,S由M替代;而对于振动谱SH,S由H替代。7.4修正后的手套振动传递率7.4.11/3倍频程振动传递率对于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处修正后的手套振动传递率T(fi),应按公式(8)计算: (8)修正后的频率计权手套振动传递率T(s),应按公式(9)计算: (9)注:在公式(9)中,对于振动谱SM,S由M替代。对于振动谱SH,S由H替代。相关的频率范围见7.1.2。8统计值的计算本章中给出的统计值应对每个独立的受试者(3次测量/人)以及所有5位受试者(共15次测量)进行振动传递率测量的计算并形成报告。8.21/3倍频程振动传递率 (10)N=3(对于每位受试者进行3次测量);或N=15(5位受试者每位进行3次测量);T;(f;)---—对每一位受试者的修正后的1/3倍频程手套振动传递率。对于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处手套振动传递率的标准偏差sr(fi),按公式(11)计算: (11)对于1/3倍频程第i个中心频率处振动传递率的变异系数Cv,r(fi)值,按公式(12)计算: (12)对于在1/3倍频程中心频率从25Hz~1250Hz频率范围内的各次测量得到的平均值、标准偏差a)对于每个独立的受试者(N=3);且b)对于5个受试者组合(N=15)。8.3频率计权振动传递率对于修正后的频率计权手套振动传递率的平均值Ts),按公式(13)计算:式中:……N=3(对于每位受试者进行3次测量);或N=15(5位受试者每位进行3次测量);T(s);———对于每位受试者独立测量后,修正后的频率计权手套振动传递率。频率计权手套振动传递率,其标准偏差ST(s),按公式(14)计算:……(14)对于频率计权手套振动传递率,其变异系数Cv.T(s),按公式(15)计算:对于T(m)和T(H),在各次测量后的平均值、标准偏差以及变异系数,均应列入报告中:a)对于每位独立的受试者(N=3);且b)对于所有五位受试者组合(N=15)。9判定手套为防振手套的准则9.1概述根据本标准认定的防振手套,应符合9.2和9.3规定的要求。9.2手套振动传递率T()≤0.60且T(M)≤0.90。9.3手套的结构9.3.1手套减振材料厚度手套减振材料在掌部的厚度置于手套手掌部位的减振材料厚度不宜大于8mm。在拇指和手指中的手套减振材料手套的手掌部位,手指和拇指部位均应放置相同的减振材料。减振材料应覆盖于整个手掌并应覆盖住每个手指的三个指骨部位和拇指的两个指骨部位。用于手套手指和拇指部位的减振材料的厚度应等于或大于放在手套手掌部位的减振材料的0.55倍。手套的手掌和手指部位的减振材料的厚度应按以下方法测量。测量手套减振材料厚度的装置见图11。厚度测量宜在一个平台上完成。在平台表面上放置一片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板或其他类似材料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典型平台上的光滑平坦述的PMMA薄板。当把压块放在手套的手掌或手指上,压块的某些部位可超出手套的手掌或手指的说明:①,②,③,④——测量压块顶部测量定位点;δ1测量集中区厚度:δ₃减振材料厚度。图11测量手套减振材料厚度的装置测量步骤在手套的手掌和手指部位的手套减振材料的厚度应按以下步骤测量。a)如果减振材料是嵌入到手套中,从手套中取出减振材料,或者用从手套制造商或供应商那里取得的减振材料样本。b)如果减振材料在手套手掌面一侧,与手掌、手指和拇指部位的覆盖是一体的,厚度测量应包含手套手掌面的整个结合体。c)将手套减振材料放置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板或其他类似材料的表面上,将测量压块置于手掌区域中央位置上,或将其放置在手指区减振材料三个指关节最小的那个的顶部。d)测量测量压块的顶部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薄板或其他类似材料的表面之间的距离δ₂,应以90°±5°的角度分别测量压块顶部的四个位置测量δ₂(±0.1mm)(见图11)。e)分别按四个测量位置计算减振材料的厚度,按公式(16)计算: (16)式中:i=1,2,3,4。f)减振材料的平均厚度按公式(17)计算: (17)手套掌部和手指部位的减振材料的平均厚度δ₃应记入报告。g)按图11中的测量装置来测量手套减振材料的拇指区域有些困难。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应由肉眼检视拇指区域覆盖的厚度,以判断它的厚度是否四个手指区域覆盖的厚度相近。9.3.3手套减振材料的手掌和拇指部位的空隙防振手套可以是织物结构的,因此,置于手套拇指区域的减振材料与置于手套手掌部位的减振材料不直接连接。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应满足以下要求。覆盖于食指和拇指之间掌部区域的减振材料在食指和拇指之间(虎口部位)的手掌区域应覆盖减振材料,并作为手套手掌部位减振材料的一部分。在拇指和手掌的减振材料的空隙在拇指部位和相邻的手掌部位的减振材料之间的空隙,不宜大于沿着缺口长度的手掌部位的减振材料的厚度。拇指部位的减振材料的固定拇指部位的减振材料应固定,以便在手套的正常使用过程中材料不会滑出或移动位置。10测量报告手套制造商或供应商应提供的以下信息,并应包含在测量报告中:——用于接触手柄和振动机器的其他部位或一个振动工件的表面的手套的手掌,手指和拇指中的GB/T18703—2021-—手套背部的材料或纤维织物的描述;——手套中减振材料的说明(如果需要的话还应包含相关减振材料的商标和品牌名);-—手套中的减振材料的一张图片(JPEG格式,TIFF格式或其他可接受的电子图片格式);——一块手套减振材料的样品(或者允许分解开的手套送检)这样就可以按9.3.2的规定进行厚度——在手套中使用的其他相关材料或纤维织物的性能描述(例如外层手套材料或纤维的是否抗切测量报告应至少包含以下信息:c)手套制造商的名称和地址;f)测量设备的描述;g)采用或的方法1或方法2做振动传递率测量;h)测量条件(测量区的温度和相对湿度);i)减振结果:2)在1/3倍频程中心频率范围25Hz~1250Hz对每个独立的受试者的5组测量,得到的修注:对于Tom和Tcm的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按8.3的要求计算并写入报告。目前没有清晰的导向说明什么构成这些项目的可接受值。满足本标准要求的从手套振动传递率测量中得到的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将被收集和评估。可以预期的是,这种评估的结果将对如何按本标准的要求更恰当地选择对于手套振动传递率测量的受试20GB/T18703—2021(资料性附录)带力和加速度测量系统的手柄示例图A.1和图A.2给出了带力和加速度测量系统的测量手柄的两个示例。图A.1给出一种握力测量系统,图A.2是包含两个进给力和一个握力的测量系统。注1:两个压电式力传感器只需要一个电荷放大器,两者的信号输入到同一个放大器用于整个握力测量。注2:在使用过程中,任何压电式力传感器都会产生一定的零点漂移,建议在每次测量之前电荷传感器要复位以确保测量的力的精确度。注3:使用硬性胶将加速度计牢固粘附在手柄基座上。说明:1——测量限位,铝或镁;4—-——使用氰基丙烯酸盐黏合剂或螺柱固定于基座的加速度计。图A.1握力测量系统的手柄5--—加速度计基座;9——握力传感器。图A.2带进给力和握力测量系统的手柄[2]ISO15230,Mechanicalvibrationandshock—Couplingforcesattheman-machineinterfaceforhand-transmittedvibration.[3]ALDIENY.,WELCOMED.E.,RAKHEJAS.,DONGR.G.,BOILEAUP.-E.Contactpres-suredistributionathand-handleinterface:Roleofhandforcesandhandlesize.Int.J.Ind.Ergon.2005,35pp.267-286.[4]BOILEAUP.E.,BOUTINJ.,RAKHEJAS.,DONGR.G.Criticalevaluationofalaboratorytestprocedureformeasuringthevibrationtransmissibilityofgloves.Proceeding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