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清苑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1页
保定市清苑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2页
保定市清苑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3页
保定市清苑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4页
保定市清苑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温馨提示:1.本试题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2.本试题分为卷I卷II两部分,共6页,共24小题。3.本试题为开卷考试,考生可参考教材。卷I(选择题,共40分)选择题: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北京人是中国远古人类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下列叙述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的是()A.过着群居生活 B.能够人工取火C.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D.会保存火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会使用天然火。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不会人工取火,会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选择B项;过着群居生活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排除A项;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排除C项;会保存火种符合北京人生产和生活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实证我国六七千年前()A.远古人类的产生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盘古传说的真实 D.早期国家的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据“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稻秆堆积物,半坡遗址出土的粟、菜籽遗存”可知,以上材料证明在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原始农业遗存,证实我国六七千年前原始农业的兴起。B项正确;我国远古人类最早出现于170万年前,排除A项;盘古的故事属于传说,迄今为止无法证实其真实性,排除C项;材料内容和早期国家的建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了黄帝、尧、舜等远古传说。有学者指出,司马迁对五帝关系的记述不一定准确,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远古传说纯属后人主观臆造 B.司马迁的记述完全符合事实C.考古材料是了解古史的唯一依据 D.远古传说可为探究历史提供参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有些学者认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五帝不一定准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时期我国部落集团逐渐融合的历程,说明《史记》作为重要的文献史料,虽然不能证明远古历史的重要性,但是可以为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需要去历史印证,D项正确;神话传说也有一定的来源,排除A项;BC项说法都具有绝对性,排除。故选D项。4.“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最突出的特点是()A实行世袭制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郡县制 D.实行行省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此题可以逐条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世袭制从夏朝开始一直延续,商周相同;分封制是西周初年实行的,商朝没有。郡县制商鞅变法开始,秦始皇实行。行省制则是元朝实行的。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5.三星堆青铜大面具是文化典型器物,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A.山顶洞人的集体生活 B.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C.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 D.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青铜文明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B项正确;山顶洞人还没有掌握青铜制造工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青铜文明,不是“东周时期的诸侯争霸”,排除C项;“东汉时期的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6.春秋时期,诸侯争雄,其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A.楚庄王 B.晋文公 C.齐桓公 D.越王勾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意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三位霸主,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二位霸主,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排除D项。故选则C项。7.《论语》记载孔子话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此话语说明孔子具有()A.民本思想 B.无为思想 C.德政思想 D.兼爱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孔子具有德政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实行德政。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书,书的名字是《论语》。C项正确;孟子最早提出民本思想,排除A项;无为思想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8.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下人物中,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是()A.李冰 B.刘邦 C.李斯 D.陈胜【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知,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D项正确;李冰修建了都江堰,排除A项;刘邦是西汉的建立者,排除B项;李斯是秦朝丞相,排除C项。故选D项。9.楚汉战争的实质是()A.民族战争 B.秦末农民战争的继续C.汉代取代秦朝的战争 D.项羽、刘邦争夺帝位的战争【答案】D【解析】【详解】秦灭亡后,从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楚汉战争的实质是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而进行的战争。D项正确;刘邦和项羽都属于汉族,排除A项;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帝位,陈胜吴广是为了推翻秦的统治,前者不是后者的继续,排除B项;楚汉战争是争夺帝位,不是王朝的更替,排除C项。故选D项。10.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萧条,一片荒凉景象,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西汉统治者实行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有了对匈奴进攻的能力,所以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进攻匈奴,后来成功大破匈奴。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史实,可排除。故选B项。11.东汉后期交替专权是()A.外戚和将军 B.外戚和宦官 C.将军和宦官 D.将军和豪强【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朝政由外戚把持;皇帝长大后亲政,要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宦官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选B。1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节俭,减轻刑罚C.兴修水利,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所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D,D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13.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的标志是()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C.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D.丝绸之路开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14.东汉末年,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A.张仲景 B.华佗 C.孙思邈 D.李时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孙思邈生活在唐朝、李时珍生活在明朝,关羽、张仲景和华佗生活在东汉,大将关羽曾被毒箭射伤,要做手术应该是外科手术,当时能为他手术疗伤的首选医生是“神医”华佗,因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B。15.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其中,既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A.造纸术 B.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造纸术是利用树皮等废物制造而成,同时又促进了文化的传播,A项正确;BCD项的发明与主旨不符合,排除BCD项。故选A项。16.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答案】C【解析】【详解】赤壁之战是公元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战争,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排除A项;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C项。17.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对西晋“骤灭”有直接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祖逖北伐C.“七国之乱”D.五族内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西晋从此衰落,故A符合题意;东晋时,祖逖北伐,发生于西晋灭亡后,故B不符合题意;“七国之乱”发生于汉初,和西晋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五族内迁于东汉、魏、晋时期,与西晋“骤灭”无直接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8.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北方战乱不断B.妇女地位提高C.儒家思想盛行D.北方经济衰退【答案】A【解析】【详解】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政权分裂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BCD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的相关史实。19.下列四个成语中,不是出自淝水之战的是()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风声鹤唳 D.破釜沉舟【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破釜沉舟说的是巨鹿之战中项羽背水一战的故事,跟淝水之战没有关系。故选D。【点睛】本题是对东晋时期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的考查,通过与此事件有关的成语的考查,牢记历史事件。2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继承和发展着中华文明,创造出璀璨的文化,下图作品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文质”,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中和之美”。这一作品()A.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B.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C.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作品信息:“《兰亭集序》(摹本·局部)”可知,王羲之《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A项正确;贾思勰所著《齐民要素》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排除B项;祖冲之制定《大明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卷II(非选择题,共6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常用的铁制农具有犁、锄、铲、镰等。常用的铁制手工业工具有斧、削、锯、锥、凿、锤等。铁制农具的应用,使在农业上比较广泛地使用牲畜成为必要。春秋时期用牛耕田,已经是人们习见的事。一一白至德编著《白寿彝史学二十讲上古时代》材料二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一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铁器和牛耕的应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及对战国时代社会发展的影响。(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分为二”的方法简要评述这一变化。(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术流派,并简述百家争鸣的影响。【答案】(1)对农业的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等。对战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2)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3)学术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作用:根据材料一“常用的铁制农具有犁、锄、铲、镰等。常用的铁制手工业工具有斧、削、锯、锥、凿、锤等。铁制农具的应用,使在农业上比较广泛地使用牲畜成为必要。春秋时期用牛耕田,已经是人们习见的事。”可知,铁器和牛耕的应用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步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器和牛耕的应用对战国时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一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小问3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术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百家争鸣的影响有: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的影响。22.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随并天下。——《汉书·食货志》材料二材料三秦统一后,秦朝的执政措施更为偏重兴建大型工程,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劳役,服役的人数总计不下300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秦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周荣《秦朝兴亡的历史研究》(1)材料提到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变法产生了什么影响?(2)据材料二,归纳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3)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答案】(1)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满足新兴地主阶级土地私有的愿望,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措施: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文字。(3)原因:大兴土木,繁重的劳役;严刑峻法;残暴的统治等。【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作用:根据材料一“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随并天下”可知,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奉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变法产生的影响为满足新兴地主阶级土地私有的愿望,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小问2详解】措施:根据材料二可知,图中“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可得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图中“秦与各国货币”可得出,统一货币;图中“秦国文与各国文字”可得出,统一文字。所以,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货币、统一文字。【小问3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三可知,材料中“秦朝的执政措施更为偏重兴建大型工程,其中筑长城用40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达70余万人,加上其他劳役,服役的人数总计不下300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15%,秦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可得出,大兴土木,繁重的劳役;材料中“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可得出,严刑峻法;残暴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概括为大兴土木,繁重的劳役;严刑峻法;残暴的统治等。23.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初在沿用秦地方管理制度外,还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国。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材料二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材料三臣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1)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后来对中央政权造成什么影响?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汉武帝为消除这一影响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2)材料三中的“臣”是谁?他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建议的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3)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在经济方面又有哪些创新措施?(4)依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汉武帝的丰功伟绩。【答案】(1)影响: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措施: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2)臣: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影响: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实现了思想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了大一统格局;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学逐渐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3)措施: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4)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解析】【小问1详解】影响:根据材料一“诸侯王的权力很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可知,诸侯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措施: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可知,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王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小问2详解】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臣是董仲舒;建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向汉武帝建议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实现了思想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进了大一统格局;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儒学逐渐成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小问3详解】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24.阅读材料分析问题。材料一三国鼎立示意图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州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税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