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高碑店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1页
保定市高碑店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2页
保定市高碑店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3页
保定市高碑店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4页
保定市高碑店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七年级历史(部编版G)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3.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随着北方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不管茶商们从运量、运费还是便利程度上考虑,都首选大运河,将广泛种植于南方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地区。这一史实直接表明大运河()A.带动了沿岸城镇兴起 B.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C.强化了对南方的统治 D.巩固了大一统的王朝【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首选大运河,将广泛种植于南方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方地区”可知,大运河沟通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A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2.了解历史基础知识,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学好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比较全面客观地概括隋朝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是()A.短暂繁荣 B.政治清明 C.文化昌盛 D.社会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隋朝581年建立,618年灭亡。存在时间短暂,但创造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开通了大运河,出现了开皇之治,繁荣一时,因此隋朝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短暂繁荣,A项正确;隋炀帝时期,残暴统治,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排除BD项;隋朝存在时间较短,难以实现文化繁荣,排除C项。故选A项。3.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唐太宗的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D.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是描写唐太宗的,故A符合题意;“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描写的是武则天,故B不合题意;“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清色误王国”描写的是唐玄宗,故C不合题意;“陈桥兵变成君主,黄抱加身显威风”描写的是赵匡胤,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唐太宗、贞观之治”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4.据《资治通鉴》编译载:“贞观初年,太宗同意征用18岁以下男子服兵役。中书省拟定敕文,文件到门下省,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了唐太宗()A.勇于革新 B.知人善用 C.以史为鉴 D.虚心纳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魏征坚持认为不可,没有签署,前后来回多达四次,太宗发怒,召见并当面责备魏征……魏征以征税失信为例,劝说太宗减少税赋和兵役……太宗说,我的过错很大。于是收回成命。”这段材料描述的是唐太宗虚心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反映革新方面的信息,排除A项;唐太宗知人善任,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唐太宗以史为鉴,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故选D项。5.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来自波斯的马球来自西域的胡旋舞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A.发达的交通 B.繁荣的经济 C.清明的政治 D.兼容并包的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来自波斯”、“来自西域”、“来自印度”等信息可知这体现了唐王朝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唐朝兼容并包外来文化,和交通、经济以及政治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6下图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唐代秘色瓷开元通宝A.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民族交融频繁C.手工业发展水平 D.文化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三彩、秘色瓷、开元通宝”和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手工业发展,唐三彩、青瓷、白瓷最负盛名,货币的的形制也体现了手工业的发展,C项正确;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与材料反映的手工业发展无关,排除A项;民族交融频繁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文化繁荣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下图所示为中国某朝代的社会现象,据此可以推断该朝代是()◆实行三省六部制度◆妇女骑马、射箭◆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出现曲辕犁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答案】B【解析】【详解】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唐朝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可见,上述社会现象与唐朝有关,B项正确;隋朝早于唐朝,没有曲辕犁,排除A项;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排除C项;元朝实行一省两院制,排除D项。故选B项。8.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C.促进了中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其西行和东渡共同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唐朝的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游天竺取经,在天竺10多年学习佛经,后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作出重大贡献。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由此可知,“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促进中外交流,C项正确;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是中外交流,对边疆的管理是国内问题,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B项;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是和平交流,不是地域扩张,没有扩大唐朝疆域,排除D项。故选C项。9.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A.双向交流兼容并蓄 B.政策开明和同一家C.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D.昂扬进取泽被东西【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点:唐朝对外开放解题思路: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时代,文化双向互鉴,兼容并蓄,开放交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很多外国人到中国贸易、学习、居住。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同时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宣扬佛法与文化,体现了文化互鉴。A正确;唐朝与吐蕃多次和亲,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这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与题不符,B错误;恩威并重怀柔为主是清朝的民族政策,C错误;昂扬进取泽被东西是唐朝社会生活特点,D错误。综上故选A。

10.下表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纪年公元年份户数人口数玄宗天宝十四年755891490952919309肃宗乾元三年760193317416990386A.外戚宦官专权 B.军阀割据纷争 C.安史之乱 D.外族入侵【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肃宗乾元三年时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国势有盛转衰,选项C符合题意;外戚宦官专权是东汉时期形成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选项B不符合题意;选项D外族入侵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C。11.诗史互证。下面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化是()《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忆昔》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盛况;“寂寞天宝后,因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可知,“天宝”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因此,《无家别》体现了“安史之乱”后国家萧条,百姓流离失所,唐朝由盛转衰。据此可知,这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由繁荣转衰落,D项正确;这两首诗歌无法体现国家统一的过程、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君主统治思想的变化,因此,AB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面是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被削弱。由题干可知,各个藩镇不听从中央号令,俨然是“国中之国”,这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矛盾加深。B项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点睛】从题干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提取关键信息:“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可以判定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1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择D。14.“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使节度使成为一州的长官,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以后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知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衔”。材料反映宋初统治者()A.放任武将擅权 B.加强知州权力C.提高文官地位 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宋太宗又将节度使属下的支郡全部收归朝廷直辖,使节度使成为一州的长官,消除了节度使统治大片地区的局面。以后又将节度使留在京城,而以朝官出任知州、知府,节度使终于成为虚衔”并结合所学可知,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通过以上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D项正确;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排除A项;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提高文官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15.王安石曾提出,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改变法度,要根据“所遭之变”和“所遇之势”进行“改易变革”。他所采取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针对的“势”是()A.辽和西夏的并立 B.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C.行政效率的低下 D.政治风气的因循守旧【答案】B【解析】【详解】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举措包括募役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等。募役法是政府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该项改革措施限制了官僚等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是政府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该项改革措施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故王安石所采取的“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针对的“势”是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B项正确;“辽和西夏的并立”与“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不符,排除A项;“行政效率”与“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目的不符,排除C项;“政治风气”与“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目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契丹大字是在学习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B项正确;文字相似不能反映政治对立、经济往来、军事冲突,排除ACD项。故选B项。17.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岳飞抗金》历史剧 B.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C.《李白诗集》译注本 D.出土壁画《契丹人引马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可知,符合这一条件的是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D项正确;《岳飞抗金》历史剧经过艺术加工,不属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吴道子根据佛典《瑞应本起经》创作纸本墨笔画,排除B项;《李白诗集》译注本属于文学作品,排除C项。故选D项。18.“订立盟约之后,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这反映了澶渊之盟的A.订立原因 B.盟约内容 C.双方目的 D.积极影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此后宋辽两国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等信息可知,材料体现了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影响,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辽宋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而不是订立原因,A项错误;澶渊之盟规定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宋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澶渊之盟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辽宋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而不是体现该盟约的双方目的,C项错误。19.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开封,一位书生奋笔疾书“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旋塞北”。该诗句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开封”“恨金邦胡虏猖獗,哀两帝身旋塞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金灭辽后,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灭北宋,金军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史称“靖康之难”。1127年,宋高宗建立南宋形成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B项正确;宋辽对抗是在公元1004年前,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宋夏和议是在1044年,排除C项;1127年(靖康二年),金灭北宋,排除D项。故选B项。20.《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材料反映了宋代()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兴盛 C.文化的昌盛 D.商业贸易的繁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开封店铺林立”说明店铺很多;“每一交易,动即千万”说明交易数额巨大。材料整体上体现出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D项正确;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以及文化昌盛均不符合材料中商业发展的信息,排除A、B和C项。故选D项。21.下表中的数据主要说明了()时间地域北方南方比例742年3042万人2036万人3:21080年956万人2368万人2:5A.政治中心的转移 B.南北交通的发达C.民族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742年”北方人口和南方人口比例为3:2;1080年北方和南方人口的比例为2:5;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北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治中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交通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民族政权并立,排除C项。故选D项。22.公元13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A.成吉思汗 B.阿保机 C.阿骨打 D.元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公元13世纪上半叶”和“草原游牧帝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帝国指的是蒙古帝国,缔造者是成吉思汗,A项正确;阿保机建立了辽政权,阿骨打建立了金政权,元昊建立了西夏政权,排除BCD项。故选A项。23.某朝代“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人民‘有汉唐之民而加多’,包括西藏的藏族在内的民族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之内了。”这个朝代是()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东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统治范围之内,D项正确;隋朝、北宋、南宋都在元朝之前,与“包括西藏的藏族在内的民族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之内了”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24.“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出元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实行()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中书省,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D项正确;分封制开始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郡县制开始于秦朝,元朝时期被行省制度取代,排除B项;科举制是考试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25.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奉行民族歧视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元、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几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这体现了民族间的相互通婚,说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A项正确;已经完全实现汉化史实叙述错误,排除B项;科举考试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民族歧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宋元时期,和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据材料,指出隋唐宋元时期对外交通的特点。(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有哪些。(3)据材料和上述问题,分析这一时期的对外交通状况以及对外贸易措施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海陆交通发达。(大意相符即可)(2)设置了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采取鼓励贸易的政策。(3)对中国: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对世界: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欧亚各国,推动了欧亚各国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欧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大意相符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通往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海路方面可达今天的韩国、日本、波斯湾。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可知,隋唐时期陆路交通和海路交通都很发达;根据材料“宋元时期,和前代相比,中外交通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元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两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由于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中国的创造发明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可知,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畅通,但海上交通更为发达。故隋唐宋元时期对外海陆交通发达。【小问2详解】相同措施:根据材料“唐政府在广州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政府还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和所学知识“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可知,唐宋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相同措施有设置了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采取鼓励贸易的政策。【小问3详解】影响:据材料和上述问题,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对外交通状况以及对外贸易措施对中国和世界分别产生的影响有,对中国:促进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对世界:中国的创造发明传入欧亚各国,推动了欧亚各国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欧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大喜,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娶大唐公主,为幸实多。”材料二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1)材料一中的“公主”是谁?她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对吐蕃产生了哪些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管辖西藏的中央行政机构的名称。这一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答案】(1)文成公主。影响:密切了唐蕃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宣政院。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3)民族团结,民族之间的交融不断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人物:据材料一“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大喜,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公主”指文成公主。影响: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小问2详解】机构:元朝时期,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小问3详解】综观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尽管历史上有友好交往,也有兵戎相见,历史上也曾不断出现过统一或分裂的局面,但各民族间还是一直不断互相交往、互相吸收、互相依存,并且越来越接近,从而共同缔造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这乃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材料二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时期科举次数(次)录取进士总数(人)平均每榜录取进士数(人)宋太祖1518813宋太宗81487186宋真宗121760147宋仁宗134561351——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1)据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创立的朝代。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之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前期科举制发展的表现。这一发展给北宋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隋朝。进步之处:士子可以自由报考;考试文化知识且衡量尺度标准;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2)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解析】【小问1详解】朝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创立的朝代是隋朝。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创立。进步之处:由材料“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可得出士子可以自由报考;由材料“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可得出考试文化知识且衡量尺度标准;由材料“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可得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等。【小问2详解】表现:根据材料“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