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设计说明书_第1页
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设计说明书_第2页
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设计说明书_第3页
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设计说明书_第4页
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设计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设计说明书1概述1.1项目背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推动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的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做靓享誉世界的文化会客厅、建强链接成渝的“两高”桥头堡,规范建设运营管理大足城区建筑余土场,健全城区建筑余土管理责任体系,提高建筑余土管理水平,加强大足区建筑余土处置监管,大足区政府领导在《我区弃土渣场亟待规范的意见建议》(审计专报第⒉期)上的签署意见,并要求大足区城市管理局制定《大足区建筑弃土渣场建设管理工作方案(送审稿)》。为落实大足区建筑余土渣场规范管理,在大足城区内建成1个专用的建筑余土场,将大足城区建筑余土全部转运到专用建筑余土场,同时结合现有的建筑垃圾消纳场,加强建筑余土源头、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企业、居民产生的建筑垃圾将统一运输至该区域,经分选后,余土进入建筑余土场进行填埋,弃料进入建筑垃圾消纳场进行资源化利用,形成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1.2工程概况(1)项目名称:大足区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2)项目建设地址:重庆市大足区(3)项目业主:重庆大足城乡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周边道路标高,结合余土场设计原则,在满足相关规范同时场平设计标高满足省道S302道路标高的前提下,采用分级放坡,坡脚采用拦渣墙进行收坡。严格遵循“先挡后弃”原则,按照设计文件和图纸要求,在指定的位置修建完成拦挡墙后,方可实施余土行为。本项目的勘测定界总面积为13.6039公顷,折合204.06亩,余土渣场占地面积(排水沟外1m范围线)13.15万平方米(197.4亩),可容纳余土308.3万方,根据现场地形和余土场布设情况,采用拦渣墙进行支护,重力式挡墙(拦渣墙)平均高度4~10m,长度125米,挡墙采用C25混凝土现浇,C25混凝土排水沟1127米,急流槽362米,并设置了38.25㎡活动房的值班室、地磅、洗车槽和围挡等其他附属设施。表1.1边坡情况表边坡编号长度(m)边坡最大高度(m)边坡类型安全等级支挡方式立面面积(m2)AB段边坡8414土质边坡一分级放坡588BC段边坡32664土质边坡一分级放坡12714CD段边坡12573土质边坡一分级放坡+拦渣墙8750DE段边坡22264土质边坡一分级放坡10656EF段边坡13038土质边坡一分级放坡3770FG段边坡7214土质边坡一分级放坡1008GH段边坡36613土质边坡一分级放坡21961.3设计依据及采用的规范1.3.1设计依据(1)业主提供的该片区1:500地形图;(2)与业主签定的工程设计合同;(3)陕西地矿第二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提交的《大足区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2023年7月);(4)重庆海渝建设工程施工设计审图有限公司提交的《大足区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边坡方案可行性评估报告》(2023年9月);(5)《大足区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边坡方案设计专家论证意见》(2023年7月)。(6)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1.3.2主要设计规范(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2)《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2021);(3)《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2021);(4)《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2014);(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7)《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20);(8)《弃土场工程技术规程》(T/CECS1240-2023);(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3363--2019);(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13)《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14)《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2111-2019;(15)《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设计规范》(JTG/T3311-2021);(1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2009;(17)《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2011;(1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2010;(19)《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17—2018;(20)《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5—2011;(2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通用规范》GB55024-2022。1.4设计内容本次设计依据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而进行。在设计过程中结合了弃土场的实际情况,力求做到操作容易性、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靠性。弃土场设施主要包括弃土场储存系统、排水系统。本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场地选择,弃土场设置,排水系统,配套附属设施,环境保护、安全技术、工业卫生及节能。根据工程地质及当地筑坝材料确定拦渣墙方式,确定堆积形式、拦渣墙材料以及几何尺寸等;(2)确定余土方式,计算堆存量;(3)计算场区洪峰流量,设计截洪、排(水)设施。1.5设计原则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标准、规范和规程与行内标准,使设计切合实际、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实用;坚持科学态度,重视方案优化,确保工程安全可靠,并尽量降低工程投资及生产成本;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环保,避免环保项目再产生新的环境污染。设计中本着安全性、经济性、功能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对弃土场进行设计,具体坚持如下原则:(1)在与地质、地形相适应的情况下,设计要体现弃土场合理布局,特别是弃土场位置、运输线路相互关系;(2)在满足安全及生产的前提下,采用的方案应最简单、工程量最少,时间最短;(3)满足功能与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方案的确定要充分考虑与实际情况相结合;(4)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好效果;(5)认真遵循“三同时”原则,搞好环境保护;(6)少占耕地或不占耕地,尽可能降低投资;(7)坚持安全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保证安全前提下,力求弃土场有较好的可容性;(8)要求有规范“三防”(防渗漏、防流失、防扬尘)措施。1.6方案设计阶段意见及落实情况方案设计专家论证结论、意见及落实情况专家论证结论:根据边坡高度及重要性,永久性边坡设计工作年限50年,安全等级确定为一级合理。设计推荐的方案:分阶放坡+坡面防护+重力式挡墙、坡脚均设截、排水沟,设计方案可行。专家论证意见:1、完善边坡破坏模式分析,复核边坡岩土参数及稳定性。回复:已补充完善边坡破坏模式分析内容;已复核边坡岩土参数(主要物理力学参数根据审查通过的地勘报告取值,其它参数根据相关规范和地区经验取值)及稳定性。2、核实置于填土上重力式挡墙地基承载力,必要时进行压实或加固处理;完善边坡坡面防护设置;完善施工过程中截排水设计。回复:已核实置于填土上重力式挡墙地基承载力,对不满足地基承载力进行基底夯实+换填地基处理;边坡坡面后期由复垦单位进行复垦绿化护面;已完善施工过程中截排水设计。3、完善边坡设计方案比选,完善边坡设计图面及说明表达;完善边坡填料、施工工序密实度等要求,以及安全防护措施等。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回复:已完善边坡比选方案内容;已完善边坡填料、施工工序密实度等要求,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已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原则,加强边坡监测及信息反馈。4、严格动态化施工管理,要求施工单位按建办质[2021]48号文及渝建质安[2022]110号文的要求,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回复:已要求施工单位按建办质[2021]48号文及渝建质安[2022]110号文的要求,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详见第10节“危大工程范围及其注意事项”。可行性评估结论、意见及落实情况可行性评估结论:重庆交通大学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2023年7月《大足区建筑垃圾消纳及资源化利用项目(填埋区)边坡支护方案设计》,推荐的边坡综合治理方案:“分级放坡+坡面防护+重力式挡土墙、截排水系统”基本可行。该边坡工程方案设计负责人具备执业的资质,符合要求。边坡安全等级确定为一级,永久性边坡设计工作年限50年。采用的技术标准及参数基本恰当,送审评估所需的方案设计资料齐全,边坡方案设计能达到规定的设计深度要求。可行性评估意见:核实本工程周边建筑(构筑)物及道路情况,边坡设计应考虑其作用。施工时应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已建建筑(构筑)物及道路的安全,并加强检测。回复:已复核,本项目为弃土场项目,项目场地无既有建(构)筑物,周边建(构)筑物和公路距离较远,对场地边坡无不利影响。核实本工程场地周边存在有已建道路沿线埋设有地下管线,边坡施工前应查明管线具体位置,采取专门有效措施和合理施工方案,对相邻管线进行保护。边坡施工应确保道路运营安全。回复:已复核,本项目为弃土场项目,项目周边仅一条省道公路,距离本项目建设区域较远,场地内部现状为荒地,无既有管线。边坡支护施工中应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施工前坡顶底均应设置好安全围栏并有安全警醒标志,确保施工安全。回复:施工期间临时安全标志、围栏等由施工单位统一根据施工组织进行分阶段设计和实施,后期永久安全措施由于弃土完成后需进行复垦绿化,由业主委托其他专业设计单位进行复垦设计,坡底、坡顶安全防护措施由复垦单位一并考虑。建议本边坡工程按“动态设计、信息施工”的原则进行,加强施工期的监测和信息反馈,并根据现场开挖后边坡的岩土情况、裂隙及稳定性等,复核、调整各段边坡的处理措施,指导边坡工程施工。回复:已在设计说明中强调执行“动态设计、信息施工”的原则进行,加强施工期的监测和信息反馈。建议在下阶段设计时进一步核实边坡主要岩土参数、岩石类别、边坡高差、作用荷载等设计参数,校核边坡稳定性及变形等内容,确保设计和施工安全,达到治理的目的。回复:已结合地勘报告和设计方案进一步核实边坡主要岩土参数、岩石类别、边坡高差、作用荷载等设计参数,校核边坡稳定性及变形等内容。2弃土场现状分析2.1弃土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2.1.1位置与交通弃土场位于龙岗街道前进社区余土场(龙岗街道前进社区12、13、15、16组地块),该余土渣场选址距离城区7公里,位于省道302(大足—三驱)公路旁,交通十分便利,余土运输成本相对较低。该余土渣场紧邻大足区建筑垃圾消纳场,企业、居民产生的建筑垃圾将统一运输至该区域,经分选后,余土进入渣场进行堆置,弃料进入建筑垃圾消纳场进行资源化利用,与建筑垃圾消纳场相互结合,形成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置体系。2.1.2气象条件场地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场地南侧有公路经过,交通便利。勘察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春早夏热,雨量充沛,夜雨多,空气湿度大,日照偏少等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7℃,日极端最高气温43℃(2006年),日极端最低气温-2.7℃(1987.7.17)。多年平均降水量1238.3mm,降水多集中于每年的5-8月,约占全年降水总量的55.3%,最大月降水量516.70mm(1987.7),最大日降雨量277.9mm(1982.8.1)。风速小,多年平均风速1.3m/s左右,年雾天平均为67.5d,最多达到149d,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2.1.3地形地貌场地属丘陵低山地形地貌,现状地形坡度5-35°,场地整体呈南高北低,东西侧高,中部低,地形高程289.96~456.32m,相对高差166.36m。2.1.4地质构造与地震勘察区位于西山背斜北西翼次级背斜弥陀场背斜南东翼(图2.3勘察区构造纲要图),岩层产状为10°∠1°,岩层层面平直,无充填,层面结合很差,为软弱结构面。岩体中主要发育两组裂隙:裂隙①160°∠85°,裂面较平直,大部分无充填物,裂面宽3~5mm,一般裂隙间距1.5~2.5m,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裂隙②35°∠86°,裂面平直,无充填,裂隙宽5~8mm,一般裂隙间距1~2.5m,软弱结构面,结合很差。场地附近未见断层,评估区地质构造简单。根据《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勘察区Ⅱ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的地震烈度为Ⅵ度。区内地震少而弱,震级一般3~5级,烈度一般多在6度以下,挽近期地壳运动呈现普遍抬升的趋势。断裂构造不发育。测区近期构造活动不明显,属相对稳定区。2.1.5地层岩性及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2.1.5.1地层岩性据地质调查与本次钻探揭露,场地内岩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粉质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泥岩。现由新到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1)素填土(Q4ml):杂色,主要有砂岩、泥岩碎石、粉质粘土、等组成,碎石粒径一般40~150mm,含量约32~40%,呈强风化状,棱角状。稍湿,稍密,主要为附近抛填弃土堆填形成,抛填时间约5~7年。,本次钻探揭露厚约3.2m(ZK8)~37.30m(ZK75)。2)粉质粘土(Q4el+dl):红褐色,呈可塑~软塑状,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本次钻探揭露厚约0.3(ZK27)~11.30m(ZK43)。2、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1)泥岩(J3sn-Ms):褐红色,部分夹灰绿色团块,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泥质结构,局部含砂质较重。2.1.5.2基岩顶面及基岩风化带特征拟建场勘察范围内地表层由第四系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局部段基岩直接出露,基岩顶面埋深0.0~37.30m(ZK75),基岩面起伏基本与地形起伏一致,整体呈中部低,东西两侧、南侧高,局部呈阶梯状,据钻探揭露的实际情况,将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等风化带。1、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短柱状、碎块状等,质极软,岩体破碎。其厚度变化较大,本次钻探揭露厚度1.0(ZK75)~10.70m(ZK77)。2、中等风化带:岩芯较完整,主要呈柱状,少量短柱状,岩芯节长一般6~40cm,属较完整岩体。揭露最大铅直厚度23.60m(ZK25)。2.1.6水文地质条件勘察场地上部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素填土结构稍密,为透水层;具备地下水赋存及移运的条件,场地内基岩强风化带裂隙发育,岩体破碎,也具备地下水赋存及移运的条件。粉质粘土、中风化基岩(泥岩)为相对隔水层,结构致密,不具备地下水赋存及移运的条件。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层上层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埋藏于土层及基岩裂隙中。1、孔隙水:勘察场地上部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素填土、粉质粘土、在大气降雨较丰富情况下,上层孔隙水较丰富,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向北侧湿地方向排泄出场地。2、基岩裂隙水:拟建场地在暴雨及多雨时节,大部分地表通过地形排出场地外,部分水下渗入基岩裂隙中,形成少量基岩裂隙水。结合钻孔水位观测成果,场地北侧靠近湿地附近地下水分布较为丰富,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湿地补给。岩土层与湿地有较强的水力联系,湿地与场地互为补排关系,其运移方式为沿土层孔隙、岩层裂隙排泄,流入湿地;在雨季节,随着地表水水位的抬高,湿地地表水向场地附近地下进行渗透补给,场地地下水位随着湿地地表水的抬升而逐渐抬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补给关系是随着季节的变化、湿地水位的的升降而相互转换,故在基坑开挖施工时,应采取严格的防水、隔水及排水措施,完善地表排水系统,且支挡位置基槽开挖设计应考虑水下混凝土浇筑工艺。2.1.7 不良地质现象拟建场地内及邻近无断层、软弱夹层;未发现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也未发现河道、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现状稳定。2.2弃土场现状建筑余土场选址在龙岗街道前进社区12、13、15、16组地块,该地块占地13.6039公顷,在2020年变更数据库中,涉及旱地2.9734公顷、水田1.5771公顷、灌木林地1.3356公顷、占乔木林地3.602公顷、竹林地3.3977公顷、其他林地0.2649公顷,为两山夹一沟地形,最大海拔落差约100米。经核算该余土场可容纳余土308.3万方。3方案设计3.1岩土参数选用(摘自地勘报告)根据本项目的勘察报告,场地岩土体物理参数取值详见下表:表3.1地基岩土参数建议值1ckPaφ°ckPaφ°表3.2地基岩土参数建议值2M30砂浆锚固体与岩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说明:基础或基坑开挖,无外倾结构面时,临时放坡坡率可取值:土质边坡H<5m,1:1.25,5m≤H<10m,1:1.50;强风化基岩取1:0.75,H<8m,中等风化基岩可取1:0.50;永久放坡坡率可取值:土质边坡H<5m,1:1.50,5m≤H<10m,1:1.75;强风化基岩取1:1.00,H<8m,中等风化基岩可取1:0.75。3.2边坡设计标准根据工程地质特点及边坡高度,分段确定各段边坡的安全等级,设计标准如下:(1)安全等级:一级。(2)工程设计安全系数:一级边坡安全系数取1.35。(3)结构重要性系数:1.1。(4)结构设计安全使用年限:永久边坡,使用年限50年。(5)抗震设防烈度:6度(0.05g)。(6)设计荷载:人行荷载4.5kN/m2。(7)设计原则: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8)边坡监测:做好对边坡和邻近构筑物的变形和位移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并及时通知设计人员,避免工程事故的发生。3.3余土场现状及治理措施3.3.1余土场现状概述余土场为两山夹一沟地形,最大海拔落差约100米,现状主要为林地和耕地,余土场下方为垃圾填埋场。该弃余土场范围内涉及公益林地、基本农田、商品林地等,其中红色区域为公益林地,约占53%,黄色区域为基本农田,约占23%,绿色区域为商品林地,约占16%,其它用地约占8%。具体详见上图。3.3.2余土场设计本项目地势起伏较大,总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分布有水田、林地。项目区内最高点467m(南侧),最低点390m(西北角),高差约77m。根据周边道路标高,结合余土场设计原则,在满足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在场平设计标高满足省道S302道路标高的前提下,采用分级放坡,坡脚采用拦渣墙进行收坡。严格遵循“先挡后弃”原则,按照设计文件和图纸要求,在指定的位置修建完成拦挡墙后,方可实施余土行为;本次设计边坡具体放坡坡率如下:填方边坡8m为一级,坡率为1:2,两级边坡间留3.0m宽马道。腐植土、生活垃圾土、工业废渣、淤泥等不得弃于本余土场内,由现场管理人员进行监督。3.3.3拦渣墙设计根据余土场设计方案,余土场坡脚将设置一段拦渣墙,拦渣墙长度125米,挡墙高度3m~10m,建成后墙顶标高400m。挡土墙整体采用C25混凝土浇筑。挡墙基础以强风化岩层或原状土层为持力层,基础埋置深度不小于1m,襟边宽度应大于3m,挡墙基底为填土层时,基底应夯实,密实度不小于93%,若基底承载力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换填措施。挡墙高度7m~10m的采用换填C15砼基础,厚度2m,要求换填后的2m厚C15砼基础静载荷承载力值不小于500kpa。挡墙高度5m~6m的采用换填碎石基础,厚度1m。要求1m碎石基础静载荷承载力值不小于250kpa。挡墙高度低于5m的基础持力层为夯实处理后的原状土,地基承载力要求为170Kpa。挡墙施工前现场需通过载荷实验确定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要求,若无法满足承载力要求需采取措施处治,使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挡墙墙身应设置泄水孔,横纵间距2m,呈梅花形布置,上下交错布置,外斜5%,最低排泄水孔底部应高出地面30cm。墙身应设置沉降缝,缝宽20毫米,设置间距10~15米,遇地质突变地段应增设。缝中以沥青麻丝填塞,填塞深度不小于300毫米。挡墙墙后土体回填时,土体回填前需清除坡面草皮、耕土、腐殖土、生活或建筑垃圾等有机质;清除表层土体并开挖好台阶后,应组织勘察、设计、监理、业主及质监等相关部门进行验收,满足设计要求时方可进行回填,否则不得进行回填;回填土需采用饱和内摩擦角不小于35°,饱和重度不得大于21.0kN/m3的砂类土、砾石类土、碎石土等,不得采用含有泥草的腐殖土、粉质粘土、膨胀土、盐渍土、块石土、酸性土及有机质土;回填时需分层碾压,每层厚度不得大于50cm,压实系数不得低于0.94。为保证墙后排水通畅,采用上述回填土回填墙背范围为墙后平面距离不少于20m。3.3.4弃土场排水系统周界截洪沟断面为0.6m×0.6m梯形边沟;平台排水沟断面为0.5m×0.5m矩形边沟(见排水系统结构图),同时设置急流槽,沟底设置碎石盲沟。3.4余土工艺3.4.1运输方式与余土方式余土采用汽车运输至余土场。作业程序为汽车沿公路运输至余土场边缘,进入施工便道,从余土场底部向上,向场内卸废土石,配合以推土机,适合推平(推土机推送距离约为15m)。余土顺序为自余土场后缘向主冲沟推进,逐步形成台阶。余土场边缘初始路堤、汽车卸车和调车平台不小于50m-40m。堆积方式为自下而上,逐层碾压,逐层堆积。严格按照设计参数施工。本余土场采用高台阶压坡脚的方式弃土,运行过程中每级台阶均应有运输道路与之相通,并且汽车入口标高应与余土台面相适应。3.4.2堆置要素由于弃土场现状地面覆有植被,为保证新堆置余土与原状土结合紧密,在堆置余土前需先进行场地处理,清除富含植被的表土,清表厚度综合按50cm计,当清表后地面横坡陡于1:6时应设置台阶,台阶坡度向内为4%,宽度大于2m。土石混合料应采用分级放坡。每一级的堆置高度应不大于8m,本余土场采用高台阶压坡脚式余土,堆置台阶高度设置为8m。采用高台阶压坡脚的余土方式,坡比为1:2,逐步向前方推进,同时形成台阶。本余土场共有8个台阶,每级平台高差为8m,平台宽度为3m,台面设2%的反坡。每级平台内侧均设置过水断面0.5m×0.5m的矩形排水沟,并与周边排水沟相连通。3.4.3安全要求及环保要求(1)安全要求汽车余土作业时,需山专人指挥。作业人员不应进入余土作业区,作业区内的工作人员、车辆、工程机械,应服从指挥人员的指挥。余土卸载平台边缘,有固定的挡车设施,其高度不小于轮胎直径的2/5,车挡顶宽和底宽分别不小于轮胎直径的1/3和1.3倍。设置移动车挡设施的,对不同类型移动车挡制定相应的安全作业要求,并按要求作业。按规定顺序弃土。在同一地段进行卸车和推土作业时,设备之间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卸土时,汽车垂直于余土工作线。汽车倒车速度小于5km/h,不应高速倒车,以免冲撞安全车挡。在余土场边缘,推土机不应沿平行坡顶线方向推十。排士安全车挡或反坡不符合规定、坡顶线内侧30m范围内有人面积裂缝(缝宽0.1m~-0.25m)或不l常下沉(0.1m~0.2m)时,汽车不应进入该危险作业区,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方可恢复余土作业。余土场作业区内烟雾、粉尘、照明等因素导致驾驶员视距小于30m,或遇暴雨、大雪、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停止推土作业。汽车进入余土场内应限速行驶,距余土工作面50~200m时速度低于16km/h,50m范围内低于8km/h。余土作业区设置一定数量的限速牌等安全标志牌。余土作业区照明系统完好,照明角度符合要求,夜间无照明不应余土。灯塔与余土车挡距离d按以下公式计算:d车辆视觉盲区距离+l0m.余土作业区配备质量合格、适合相应载重汽车突发事故救援使用的钢丝绳(多于4根)、大卸扣(多于4个)等应急工具。余土作业区,应配备指挥工作间和通讯工具。余土场与国家铁(公)路干线、航道、高压输电线路的铁塔等重要设施的安全防护距离宜为最终堆置高度的1.0~1.5倍。与居住区、村镇、工业场地的距离应大于最终堆置高度的2倍余土场进行排弃作业时,应圈定危险范围,并设立警戒标志,无关人员不应进入危险范围内。任何人均不应在余土场作业区或余土场危险区内从事捡矿石、捡石材和其他活动。余土场运转过程中,余土场关键点应有警示标志、安全保障等措施。余土场四周设置场内排水设施。(2)环保要求由于汇水而积较小,采用截洪沟排洪形式。余土场与村镇、居住区及其他设施的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要求。植被、种植树木,绿化余土场周围山岗及其周围,与临近农用天地形成隔离带。为了防止闲人及牲畜进入余土场,在四周设置围挡。3.5余土场等级在1:2000地形图上计算容积,根据鸿业土方软件,采用方格网计算余土场容积为308.3万方,最大弃土堆填高度73m,根据《弃土场工程技术规程》(T/CECS1240-2023)余土场等级为三级。3.6稳定性计算本项目边坡支护方式为1:2坡率分级放坡+坡脚拦渣墙,边坡组成物质为素填土,为填方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边坡可能的破坏模式主要为边坡内部圆弧滑动、沿原状地面与新回填土分界面整体滑动以及沿岩土界面滑动。特选典型剖面9、15、17、20剖面进行对其稳定性做定量分析评价,其计算模型采用折线形,计算工况采用最不利工况非正常工况,计算方法采用传递系数法隐式解,稳定性系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附录A.0.3中公式计算,本场地安全系数正常工况取1.35。滑动面参数根据地勘报告选用,天然工况下现状地面土体为素填土的粘聚力C=3kPa,内摩擦角φ=25°,现状地面土体为粉质粘土的粘聚力C=18.97kPa,内摩擦角φ=8.7°;饱和工况下现状地面土体为素填土的粘聚力C=1kPa,内摩擦角φ=20°,现状地面土体为粉质粘土的粘聚力C=14kPa,内摩擦角φ=5°。9剖面计算模型见下图3.6-1,计算参数和结果详见表3.6-1。图3.6-19剖面边坡沿现状地形滑移计算模型表3.6-19剖面边坡沿现状地形滑移计算表工况一:天然状态稳定系数Fs=2.59安全系数Fst=1.35稳定状态判定条块编号天然重度γ(kN/m3)面积S(㎡)荷载(kN/m)重量Gi(kN/m)长度Li(m)倾角θi(°)粘聚力Ci(kPa)内摩擦角φi(°)下滑力Ti(kN/m)抗滑力Ri(kN/m)传递系数ψi极限平衡时剩余下滑力Pi(kN/m)传递系数ψi当Fst=1.35时剩余下滑力Rn(kN/m)120.1480.00964.822.0711.03.0025.00184.09507.841.0000.001.0000.0稳定220.11500.003015.022.6511.03.0025.00575.291448.040.97116.200.9500.0320.11490.002994.914.0918.03.0025.00925.471370.460.989412.060.9810.0420.12210.004442.120.5015.03.0025.001149.702062.300.927353.440.8870.0520.193.80.001885.419.711.03.0025.0032.90938.161.0000.001.0000.0工况二:饱和状态稳定系数Fs=1.97安全系数Fst=1.35稳定状态判定条块编号饱和重度γ(kN/m3)面积S(㎡)荷载(kN/m)重量Gi(kN/m)长度Li(m)倾角θi(°)粘聚力Ci(kPa)内摩擦角φi(°)下滑力Ti(kN/m)抗滑力Ri(kN/m)传递系数ψi极限平衡时剩余下滑力Pi(kN/m)传递系数ψi当Fst=1.35时剩余下滑力Rn(kN/m)121.30480.001022.422.0711.01.0020.00195.08387.361.0000.001.0000.0稳定221.301500.003195.022.6511.01.0020.00609.631164.170.97018.690.9600.0321.301490.003173.714.0918.01.0020.00980.731112.690.989434.040.985156.5421.302210.004707.320.5015.01.0020.001218.341675.440.926367.860.9050.0521.3093.80.001997.919.711.01.0020.0034.87746.791.0000.001.0000.0由计算可知,9剖面计算得出稳定系数为2.59(天然状态),1.97(饱和状态况),大于安全系数1.35,计算结果边坡处于稳定状态。15剖面计算模型见图3.6-2,计算参数和结果详见表3.6-2。图3.6-215剖面边坡沿现状地形滑移计算模型表3.6-215剖面边坡沿现状地形滑移计算表工况一:天然状态稳定系数Fs=3.06安全系数Fst=1.35稳定状态判定条块编号天然重度γ(kN/m3)面积S(㎡)荷载(kN/m)重量Gi(kN/m)长度Li(m)倾角θi(°)粘聚力Ci(kPa)内摩擦角φi(°)下滑力Ti(kN/m)抗滑力Ri(kN/m)传递系数ψi极限平衡时剩余下滑力Pi(kN/m)传递系数ψi当Fst=1.35时剩余下滑力Rn(kN/m)120.15480.0011014.851.0021.018.978.703947.352541.020.9263116.950.8772065.1稳定220.129630.0059556.397.406.03.0025.006225.3327911.620.9970.000.9940.0320.131530.0063375.377.847.03.0025.007723.5129565.630.9940.000.9870.0420.139220.0078832.2113.629.03.0025.0012332.0736648.340.997355.490.9940.0520.111790.0023697.986.908.03.0025.003298.1111203.670.9900.000.9900.0工况二:饱和状态稳定系数Fs=2.37安全系数Fst=1.35稳定状态判定条块编号饱和重度γ(kN/m3)面积S(㎡)荷载(kN/m)重量Gi(kN/m)长度Li(m)倾角θi(°)粘聚力Ci(kPa)内摩擦角φi(°)下滑力Ti(kN/m)抗滑力Ri(kN/m)传递系数ψi极限平衡时剩余下滑力Pi(kN/m)传递系数ψi当Fst=1.35时剩余下滑力Rn(kN/m)121.305480.0011672.451.0021.014.005.004183.011667.370.9263479.480.8962947.9稳定221.3029630.0063111.997.406.01.0020.006596.9922942.420.997139.260.9950.0321.3031530.0067158.977.847.01.0020.008184.6124339.480.9940.000.9900.0421.3039220.0083538.6113.629.01.0020.0013068.3230144.840.997348.970.9950.0521.3011790.0025112.786.908.01.0020.003495.019138.220.9900.000.9900.0由计算可知,15剖面计算得出稳定系数为3.06(天然状态),2.37(饱和状态况),大于安全系数1.35,计算结果边坡天然状态稳定、饱和状态稳定。17剖面计算模型见下图3.6-3,计算参数和结果详见表3.6-3。图3.6-317剖面边坡沿现状地形滑移计算模型表3.6-317剖面边坡沿现状地形滑移计算表工况一:天然状态稳定系数Fs=5.4安全系数Fst=1.35稳定状态判定条块编号天然重度γ(kN/m3)面积S(㎡)荷载(kN/m)重量Gi(kN/m)长度Li(m)倾角θi(°)粘聚力Ci(kPa)内摩擦角φi(°)下滑力Ti(kN/m)抗滑力Ri(kN/m)传递系数ψi极限平衡时剩余下滑力Pi(kN/m)传递系数ψi当Fst=1.35时剩余下滑力Rn(kN/m)120.119000.0038190.093.7041.018.978.7025054.896187.930.86123908.980.82020471.2稳定220.136300.0072963.083.2012.018.978.7015169.8612499.230.98533437.990.95822690.8320.147810.0096098.190.506.03.0025.0010044.9944837.300.99434694.770.9810.0420.130770.0061847.780.123.03.0025.003236.8629040.890.9960.000.9870.0520.17500.0015075.068.335.03.0025.001313.877207.830.9960.000.9960.0工况二:饱和状态稳定系数Fs=4.2安全系数Fst=1.35稳定状态判定条块编号饱和重度γ(kN/m3)面积S(㎡)荷载(kN/m)重量Gi(kN/m)长度Li(m)倾角θi(°)粘聚力Ci(kPa)内摩擦角φi(°)下滑力Ti(kN/m)抗滑力Ri(kN/m)传递系数ψi极限平衡时剩余下滑力Pi(kN/m)传递系数ψi当Fst=1.35时剩余下滑力Rn(kN/m)121.3019001789.240470.093.7041.014.005.0026550.713983.970.86525602.140.84323599.6稳定221.3036303120.577319.083.2012.014.005.0016075.527781.510.98536356.370.96630210.7321.3047814884.1101835.390.506.01.0020.0010644.6936952.470.99437674.350.98512466.3421.3030774745.665540.180.123.01.0020.003430.1023902.070.9960.000.9900.0521.307503267.415975.068.335.01.0020.001392.315860.630.9960.000.9960.0由计算可知,17剖面计算得出稳定系数为5.4(天然状态)4.2(饱和状态况),大于安全系数1.35,计算结果边坡天然状态、饱和状态稳定。20剖面计算模型见图3.6-4,计算参数和结果详见表3.3-2。图3.6-420剖面边坡沿现状地形滑移计算模型表3.6-420剖面边坡沿现状地形滑移计算表工况一:天然状态稳定系数Fs=2.26安全系数Fst=1.35稳定状态判定条块编号天然重度γ(kN/m3)面积S(㎡)荷载(kN/m)重量Gi(kN/m)长度Li(m)倾角θi(°)粘聚力Ci(kPa)内摩擦角φi(°)下滑力Ti(kN/m)抗滑力Ri(kN/m)传递系数ψi极限平衡时剩余下滑力Pi(kN/m)传递系数ψi当Fst=1.35时剩余下滑力Rn(kN/m)120.129150.0058591.5112.0019.018.978.7019075.5310601.930.99914384.410.99811222.2稳定220.131980.0064279.871.6818.018.978.7019863.5510714.540.97729487.820.97023125.2320.129600.0059496.071.799.018.978.709307.2210353.940.99333538.280.99024068.1420.123910.0048059.183.275.018.978.704188.638905.720.999248.040.9980.0520.14650.009346.532.534.018.978.70651.982043.830.9980.000.9980.0工况二:饱和状态稳定系数Fs=1.34安全系数Fst=1.35稳定状态判定条块编号饱和重度γ(kN/m3)面积S(㎡)荷载(kN/m)重量Gi(kN/m)长度Li(m)倾角θi(°)粘聚力Ci(kPa)内摩擦角φi(°)下滑力Ti(kN/m)抗滑力Ri(kN/m)传递系数ψi极限平衡时剩余下滑力Pi(kN/m)传递系数ψi当Fst=1.35时剩余下滑力Rn(kN/m)121.3029150.0062089.5112.0019.014.005.0020214.366704.180.99915211.250.99915248.3基本稳定221.3031980.0068117.471.6818.014.005.0021049.436671.340.97731262.420.97831336.4321.3029600.0063048.071.799.014.005.009862.886453.130.99335605.330.99335715.7421.3023910.0050928.383.275.014.005.004438.695604.470.999256.250.999287.2521.304650.009904.532.534.014.005.00690.901319.840.9980.000.9980.1由计算可知,20剖面计算得出稳定系数为2.26(天然状态)1.34(饱和状态况),小于安全系数1.35,计算结果边坡天然状态处于稳定,饱和状态基本稳定,安全系数1.35时剩余下滑力仅0.1kN/m,按设计方案,坡脚设置挡渣墙后边坡稳定。综上所述,在天然工况和饱和工况下,本余土场边坡设计方案完全满足安全运行。4排水系统4.1主要设计规范1)《室外给水设计标准》(GB50013-2018)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3)《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4)《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7-2022)5)《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6)《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7)《城市给水工程项目规范》(GB55026-2022)8)《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9)《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1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11)《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12)《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1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14)《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2017)1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16)《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17)《重庆市乡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DB50/T30-2000)18)《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310-2019)4.2排水系统规模场地内未见地表水,弃渣场汇水面积约12.9公顷。受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雨时,大部分雨水沿地表汇入冲沟,少部分渗入地下,建筑场地为斜坡地形,利于地表水排泄。治理措施:自拦渣坝起至余土场周边设置断面为0.6×0.6m矩形排水沟。弃于各边坡底部平台设置断面为0.5x0.5m矩形的平台排水沟。边坡上设置0.7×0.5m矩形急流槽,弃土场内部沟底设置一条碎石盲沟,从而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4.3水文计算4.3.1余土场场区排水系统雨水设计流量公式:Q=qψF(L/S)·暴雨强度q采用大足暴雨强度公式计算:(L/S·104m2)·设计暴雨重现期:弃土场永久性截排水措施的排水设计标准采用5年一遇,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5min~10min短历时设计暴雨。·设计降雨历时:t=t1+t2(min)其中,地面集水时间:t1=5(min)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t2(min)按计算确定。·综合径流系数:ψ=0.7。·汇水面积(F)分地块计算(Hm2)。·雨水管沟断面的计算(雨水管道按满流进行计算)其断面计算如下:Q=V*AV=(1/n)×R(2/3)×I0.5Q:雨水设计流量(m3/s);V:雨水设计流速(m/s);A:过水断面面积(m2);n:粗糙系数,对钢筋砼圆管取n=0.014;对塑料管取n=0.01;R:水力半径(m);I:水力坡度。4.3.2弃土场水沟过水能力验算截洪沟采用M7.5浆砌片石,内表面水泥砂浆抹光,梯形断面,底宽0.6m,深度0.6m。最小坡降i=1%,粗糙率n取0.014。序号计算段落汇水面积设计流量排水沟断面坡度过流能力流速重现期径流系数(Hm2)(m3/s)(mm)(‰)(m3/s)(m/s)(a)余土场左侧排水沟1左侧排水沟6.52.49600×600103.674.3150.7余土场右侧排水沟1左侧排水沟6.42.48600×600104.664.3150.7平台截水沟1平台截水沟2.20.82500×500101.082.1650.75弃土场附属设施(1)大门新建大门为7m宽电动伸缩成品大门,大门两侧立柱0.6×0.6m,大门立柱基础采用C15片石砼砌筑,断面为0.8m×0.8m。(2)围挡本次设计的施工区域位于省道S302旁,为保证在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同时与周边环境相匹配,围挡采用单层围挡设置。为了体现城市文明施工与城容相结合,根据当地区政府要求设置围挡色调,设置总高度2.5m。(3)洗车槽清洗设施的洗车槽长12米,宽3.6米,槽深0.6米,冲洗平台长6米。车辆出场必须对轮胎、车厢进行清洗;车辆出场必须设置进行清洗、对清洗效果进行检查,对清洗效果达不到要求的车辆不得放行。(4)沉砂井为防止泥沙阻塞管道排水沟,需设置沉砂井。沉砂井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合适位置。雨季时应及时清通沉砂井格栅,防止堵塞。沉砂井做法详见大样图。。(5)值班综合用房新建值班综合用房,总面积为38.25㎡。为单层建筑,布置有值班室(带卫生间)。由于是临时建筑,本次设计采用活动板房。(6)给水管道由于洗车槽和值班室卫生间要用水,本次设计考虑就近水源点接入给水管道,采用DN25的PE管。PE管埋地敷设,埋深大约0.7m。6弃土场安全设施设置与管理6.1值班室为了满足余土场管理人员的生活和休息,设计建筑面积为38.25㎡的管理用房,位于余土场边缘公路旁。管理用房的用水、用电由就近的水源点和电源点引入。6.2供电和通讯6.2.1供电余土场夜间如要作业,必须照明;本工程用电负荷为三级负荷,配电电压采用220V/380V,三相五线制供电。管理用电与余土场照明用电直接由附近电源直接输送,电源引入不在本次设计范围内。6.2.2通讯弃土场值班房电话一部,或采用无线通讯设备。6.3弃土场的安全设施(1)弃土场运行管理在弃土场的日常运行管理中,要保证余土场不发生失稳现象,边坡监测非常重要,监测包括边坡位移,包括两部分,位移检测、变形观测,特别是边坡沿沟向位移检测。边坡位移监测:测点布置的原则。要布置在相对较危险部位,特别是坡顶,为便于分析比较,观测基点要布置在既固定又安全且通视性好的位置。测点安装。每次监测的测点要一致,可在待测部位理设150×200x400mm的混凝土桩,并在其顶面打入直径10mm、长300mm的圆钢钉,钢钉中央刻"十"字为中心,周国刻画为10x10mm的边线,每次监测时都须将棱镜置于"十"字中心。监测的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在监测基点用全站仪测量,要求测量按二等或三、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进行。监测周期。可分为定期与不定期监测,边坡稳定无位移时,每月至少监测一次,当边坡有位移时,当缩短监测周期,每旬或周监测一次,明显位移时,则一日监测一次。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监测获得的资料,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存贮、整理与分析,从中掌握边坡位移情况,分析可能的影响范围及危害程度。监测设计。当边坡运行到一定时期时,业主当委托具有监测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监测设计和施工。围挡本次设计的施工区域位于省道S302旁,为保证在保证道路交通安全,防止周边居民行人误入弃土场发生安全隐患,同时与周边环境相匹配,本项目设置四周均设置围挡。围挡采用单层围挡设置。为了体现城市文明施工与城容相结合,根据当地区政府要求设置围挡色调,设置总高度2.5m。7安全、环境保护及卫生7.1弃土场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一般而言,余土场可能造成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滚石、泥石流,针对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形较陡,地形条件利于地表水自然排水。目前,该弃土场内虽然未见及产生大的滑坡和地面塌陷与泥石流等灾害,但由于该区年降雨量较大,雨季期间的长时间降雨或暴雨之后,存在山间洪流,造成水流不畅或形成小型泥石流的可能,极易造成突发洪流,应引起高度重视。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场区环境的观察、检查,特别在雨季期间,一旦发现地质灾害产生的隐患和先兆,及时进行处理,防患于未然。在弃土场修排水沟,防止雨季洪水冲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设置截(排)洪沟,挡截和导出地表水体至溶区之外,缩小库区汇水面积,以明沟排水为主。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植被,搞好余土场绿化,美化场区环境。为确保余土场安全生产,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相关安全规程及工种操作规程等有关规定。(1)余士场等要害部位设置专人警卫,并配置专业消防设施。(2)设置安全职能部门,加强安全,加强管理和监查,所有上岗人员必须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环境监测工作由矿化验室承担,定期对余土场等污染源进行监测,指导环保和三废治理工作正常进行,确保环境保护和职工的身体健康。为了防止闲人及牲畜进入余土场,在四周设置围挡。不破坏原有自然植被,搞好绿化,美化场区环境。搞好闭坑后的地表复耕或造林规划和实施工作。7.2环境保护7.2.1污染源及治理措施(1)尘士堆积碴石外坡覆山坡上0.5m,利植草皮护坡,防止扬尘。余土场关场时覆土0.8m,进行覆耕或种植经济林木,防止扬尘。(2)噪声不存在噪声污染源(3)废水不存在废水污染源。(4)生活垃圾直接运输至下方垃圾填埋场处理。(5)生态环境余土场对土地利用和景观生态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弃士场在服务期满后采取绿化、复垦措施,可以使其对周国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可使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的补偿。因此,项目的改造后对周用环境影响不大。7.2.2场区绿化绿化在防止水土流失、防止污染和美化环境等方面起着特殊作用。绿色植物具有保持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吸附粉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调温调湿、改善小气候等功能。因此,除统一规划、加强污染物治理外,尚需在建设项目进行的同时搞好环境绿化,这对保持水土具有积极作用。针对该项目的主要特点,宜选择水土保持能力好,吸滞粉尘性能好的、易活、易长的树木和花草。为防止水土流失和恢复植被景观,本项目将有计划地对场区进行复垦,弃土场完成后,最终场区顶面覆盖白然土0.5~0.8m,并均匀压实,再加营养士0.2m,以满足今后复垦种植要求,弃土场面形成0.3%的平整斜坡,以利排水。7.2.3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在其改造和堆存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在采取了相应有效的防治措施并加强严格管理后,基本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7.2.4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止改造时期水土流失的重要工作,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必须及时做好这项工作,弃土场改造时期清基会有弃土,应选取稳定场地专门堆放,并做好截洪沟,护好边坡和坡角,防止水土流失。7.3职业安全与卫生总图布置满足卫生防护距离;湿式作业,喷雾洒水,可以有效减少运石车辆的粉尘污染;对地表可能塌陷区建立警戒标志,避免冲击地压和岩崩;建筑截洪沟、拦渣坝,预防泥石流灾害;余土场进行排弃作业时,应圈定危险范围,并设立警戒标志,无关人员不应进入危险范围内;任何人均不应在弃土场作业区或余土场危险区内从事捡矿石、捡石材和其他活动;未经设计或技术论证,任何单位不应在弃土场内回采石材。总之,弃土场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地区的发展和当地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有较好的推动作用。8施工要求8.1平场工程场地范围内先进行场地清理,淤泥、植被、树木、杂物等应清除,地表清理可参照道路相关规范执行,清理后的弃土运至业主指定弃土场。8.2场地在平场施工时,每层填筑土压实度应不小于94%。8.3场地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场地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8.4弃土场回填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填方不大于30cm,土石填方不大于40cm。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8.5场地填筑时,应从最低处起分层填筑,逐层压实;当自然地形坡度大于20%,应设置台阶,台阶坡度向内为4%,宽度大于2m。8.6通过取样检测等方式,确定余土场场地现已有的填土是否满足回填要求,如果不满足采取强夯等加固措施。8.6场地填方如果遇到软土地基,处理措施及方法详见《地基处治设计图》。软弱土基处理,根据地质勘查报告,对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的淤泥深度大于2.0m,采用抛片块石挤淤的施工方法,以提高地基的强度,片、块石排淤层应高于水面或淤泥层1m,且应碾压密实;片、块石短边尺寸不得小于30cm;抛投顺序以路堤的中部开始,向两侧扩展,从高向低处扩展,宜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以便填石压密,然后在其上铺设碎石反滤层,厚度50cm,再进行填土分层碾压。对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的淤泥深度小于2.0m时,采用先清淤后填筑的方式处理。即先排干场区水田及鱼塘里地表水,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地形低洼处水田和鱼塘里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并晾干路基;铺筑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土基、逐层碾压。对于稻田、池塘及河沟地段附近的潮湿土情况,先清除掉地表上覆的潮湿土,换填级配砂砾料垫层,接着逐层回填土基、逐层碾压。8.7挖方区土方应自上而下开挖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8.8场地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