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1页
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2页
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3页
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4页
南阳市第一完全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秋期七年级期末历史试卷(开卷考试5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下列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中,可以作为“北京人”用火证据的是①烧骨②石器③洞穴中的灰烬④骨针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所以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考古遗存中,可以作为“北京人”用火证据的是①烧骨,③洞穴中的灰烬。选项①③符合题意;而选项②石器,只是使用的工具,与“火”无关;选项④骨针,主要用来缝制衣服等,与“火”无关,可排除;因此只有选项①③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题眼“作为‘北京人’用火证据”,联系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然后逐项分析,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2.“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侯(指远古时期的部落)错居,……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中,使华夏民族“合以成一族”的是A.尧、舜、禹 B.盘古、女娲 C.炎帝、黄帝 D.黄帝、蚩尤【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传说时代,在黄河流域,炎帝、黄帝两个部落,在融合中形成华夏族,炎帝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C符合题意。尧、舜、禹以禅让制推选首领,盘古、女娲是神话中为远古人类做出贡献的人,蚩尤被黄帝打败自杀,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3.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这标志着()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B.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C.夏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为加强统治,夏朝修筑了城堡、宫殿,建立了政府机构,组建军队,并制订了刑法,设置监狱。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所以B项符合题意;AD项是指秦朝,C项表述不正确。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4.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下列属于史实的是A.盘古开天B.后羿射日C.大禹治水D.商王迁都【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都属于历史传说,没有被考古资料证实,故ABC不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商朝的都城最初在亳,后迁都到殷,河南安阳的殷墟能够证明这一点。故商王迁都属于史实,故D符合题意,故选D。5.春秋时期,为了自身利益,众多诸侯国展开激烈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较为尖锐,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旗号进行征战。对此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文化的繁荣C.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加快了民族的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时期,为了自身利益,众多诸侯国展开激烈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较为尖锐,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旗号进行征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局部统一,加强了中原和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诸侯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排除AB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6.《资治通鉴》记载:“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中的()A.确立县制 B.奖励军功 C.鼓励耕织 D.严明法度【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可知秦国人作战勇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内容之一,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因此材料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中的奖励军功。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与题干内容不符,不符合题意。故选B。7.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业,大量阅读朝廷史官记载,还到各处实地探访考察,搜集遗闻,辨别真伪,最终写成了不朽名著《史记》。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史实的重要参考文献。你在《史记》中能查到的史实是()A.大泽乡起义 B.西晋统一全国C.八王之乱 D.江南地区的开发【答案】A【解析】【详解】《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的是上至黄帝时期,下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大泽乡起义,发生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在汉武帝时期之前,A项正确;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之后,排除B项;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末年,也在汉武帝时期之后,排除C项;江南地区的开发,发生在东晋时期,也在汉武帝时期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8.人们这样赞颂秦始皇的功绩:“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一家天下”的意义不包括A.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B.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C.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D.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一家天下”,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故A、B、C均属于“一家天下”的意义;晋武帝司马炎先后灭掉了魏国、蜀国、吴国等,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因此D符合题意。9.汉文帝刚即位时,有人向他献了一匹千里马,他拒绝接受,并下诏表明以后不接受类似献礼。对于修建自己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罐、土盆。汉文帝的这些做法在当时()A.有利于营造廉洁简朴的社会风气 B.有利于打击诸侯豪强的嚣张气焰C.有利于加强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D.有利于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汉文帝刚即位时,有人向他献了一匹千里马,他拒绝接受,并下诏表明以后不接受类似献礼。”表达了汉文帝的廉洁,不接受献礼;由“对于修建自己的陵墓,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罐、土盆。”反映了汉文帝比较简朴,不奢侈铺张,A正确;BCD与题干汉武帝的做法无关,排除;故选A。10.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纪年方法。(结合如图时间轴)计算一下,西汉王朝共存在了多长时间A.211车 B.193年 C.210年 D.194年【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西汉建立于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被王莽的新政权取代,历史时间计算方法:一个在公元前,一个在公元后,存在的时间是两数相加再减去1,即:9+202-1=210(年),故西汉王朝存在了210年,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1.下图所示战役()A.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C.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D.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故选项D符合题意;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的战役是淝水之战,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不在“三国时期",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12.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A商朝、三国、秦朝 B.秦朝、商朝、三国 C.东周、东汉、三国 D.商朝、秦朝、三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公元前229年,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所以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商朝、秦朝、三国,D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在东汉之后,排除A项;商朝是夏朝灭亡建立的朝代,排除B项;东周是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建立的朝代,排除C项。故选D项。13.识读图片是我们获取历史信息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A.民族的交融 B.北方各族内迁 C.手工业兴盛 D.商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交融。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14.我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被列为五谷之首。袁隆平先生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重大贡献。目前已知水稻种植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地区?A.黄河中游B.长江下游C珠江三角洲D.辽河流域【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距今约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人类,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今浙江,属于长江流域,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1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A.统一度量衡 B.焚书坑儒C.修筑长城 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在政治上,“秦,虽死犹存”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是经济上的措施,排除A项;焚书坑儒是思想上的措施,排除B项;修筑长城是军事上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16.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评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里“轩辕”指的是传说中的哪一人物()A.黄帝 B.炎帝 C.尧 D.舜【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轩辕”指是传说中的黄帝。传说中的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故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17.成都平原自古被称之为“天府之国”。据《华阳国志》记载:这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主要得益于()A.秦始皇灭掉六国完成全国统一 B.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C.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 D.商鞅变法大获成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成都平原自古被称之为“天府之国””可知,这主要得益于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工程。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灭掉六国完成全国统一,修筑了灵渠,故A不合题意;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属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故B不合题意;商鞅变法大获成功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与题干无关,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18.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A.早期国家的形成和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C.政权割据对立和民族大融合 D.封建国家全面开放与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之后建立的汉朝进一步加强了这种统一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秦汉大一统达到了鼎盛,故B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早期国家的形成和社会变革,故A不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割据对立和民族大融合,故C不合题意;隋唐时期是封建国家全面开放与繁荣时期,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19.在封建社会,某一时期会出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安定的“盛世”,如“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它们的共同之处是()A.统治者大兴土木工程 B.统治者实行稳定社会的政策C.连年发动对少数民族战争 D.采取有力措施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宽松政策,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东汉初期,为了巩固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上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出现“文景之治”、“光武中兴”等的共同之处是统治者实行稳定社会的政策,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20.人口迁移对民族融合、调整人口分布、促进文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等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西晋时,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高潮(中原人南迁)的直接原因是()A.魏、蜀、吴的连年争战 B.“八王之乱”C.匈奴族的南下 D.楚汉之争中【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动乱,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直接导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迁徙高潮,故B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魏书•高帝纪下》(1)据材料一说明,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变化。(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次改革?据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归纳一点即可)【答案】(1)支持:原因: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变化: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攢施: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3)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等,【解析】【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规定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农民,支持商鞅变法;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穿汉服,说汉话,迁都洛阳;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3)依据所学可知,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的发展等。22.中国古代各民族出现交融,对外交往也有了初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作者对修筑长城的看法。材料二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教材(2)据材料二,归纳汉朝和西域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丝绸之路的重大贡献。材料三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钱穆《国史大纲》(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推进鲜卑族整体汉化的原因。【答案】(1)一方面抵御了外部入侵,维护了国家安定;另一面劳民伤财,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和抱怨。(2)特点:双向交流,交流内容包括物品、以及文化。贡献: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为了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巩固统治。【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说明作者认为长城抵御外部入侵,维护国家安定;“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说明作者认为修长城劳民伤财,引起了百姓的不满和抱怨。【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通过丝绸之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说明双向交流,交流内容包括物品、以及文化。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信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知,丝绸之路的贡献促进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小问3详解】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信息,“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可知原因是为了巩固统治;“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可知原因是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可知原因是为了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状态,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权分立、民族交融的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材料二“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芫。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又一次南迁浪潮。”材料三《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1)认真观察材料一,分别写出曾经统一黄河流域①和②政权的名(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批北方民众南迁的主要原因。(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一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答案】(1)①曹魏;②西晋。(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3)因果关系;江南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统治者支持发展等。【解析】【详解】(1)依据所学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曹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统一了全国,故曾经统一黄河流域①是曹魏;②是西晋。(2)依据材料信息“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芫。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又一次南迁浪潮”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材料二与材料三所反映的两个历史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江南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统治者支持发展等是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2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天水发掘了14座古墓葬,其中秦墓葬13座,汉墓1座。这座汉墓是汉景帝时期的。在棺内的死者胸部发现一幅纸质地图(如下图),残长5.6厘米,宽2.6厘米。纸质薄而软,因墓内积水受潮,仅存不规则碎片,出土时呈黄色,现变为浅灰间黄色,表面沾满污点。纸面光滑平整,用细黑线绘制山脉、河流、道路等图形。材料二东汉时,造纸术有了重大的改进,使用绳头、乱麻、树皮、稻草、布片做造纸的原料,纸张质地细腻,集中了竹简与帛的优点,被称为“蔡侯纸”。(1)材料一所说的这张纸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朝代?(2)依据材料二,指出“蔡侯纸”有哪些优点?(3)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汉字的书写载体丰富多彩,如A龟甲、兽骨,B竹木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