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4-2025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2023·江苏期末)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唐太宗时,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委派亲信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并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后来,又将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这些调整()A.体现了执行与决策合并 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C.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 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2.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 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3.(2023·辽宁大连)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中对两税法有这样的描述:“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这反映了()A.政策结果与初衷出现背离B.文学作品的价值值得商榷C.货币税收推动了经济发展D.世人普遍反对两税法实施4.(2023·山东济宁)均田制下奴婢、耕牛的授田情况奴婢耕牛北魏人数不限,授田数与农民同一头授田30亩,限4牛北齐限300—60人,授田数与农民同一头授田60亩,限4牛隋代限300—60人,授田数与农民同一头授田60亩,限4牛唐代不授田不授田与以往相比,唐代政府的这一做法()A.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B.保护了自耕农的利益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稳定了农村社会秩序5.(2023·河北邢台)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6.关于识人取士问题,和洽对曹操进言:“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这一言论()A.确立了传统价值观主导地位B.规避了九品中正制弊端C.有利于形成大一统国家格局D.蕴含了儒学的基本理念7.(2023·福建厦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豪族势力膨胀,察举大权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导致人才匮乏。群臣建议征召贤士,皇帝允准并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同时官员在向上荐举人才的书折中大多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字样。这说明该时期()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 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8.(2023·山西吕梁)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后杨炎推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C.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遏制了土地“买卖”之风9.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10.据统计,(唐)宪宗朝的宰相人数有2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7人,占总数的58.6%。在以后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朝,这一比例逐渐扩大,次一级官吏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A.官员队伍日益扩大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D.官员文化素养提高11.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弱化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12.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政策()A.增加了税目,加重了农民的负担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均田制已遭到破坏,但征税时,官府不管实际情况,只凭旧户籍向乡里按丁收税。安史之乱后,户口削减,按丁收税已无法实行。材料二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中期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实行的原因。(6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中期后赋税制度的主要变化及影响。(8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2023·江苏期末)唐朝初年,尚书省的地位明显高于中书、门下两省,尚书仆射为群相之首。唐太宗时,削弱尚书仆射的权力,委派亲信主持门下省的工作,并在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三省长官同堂议事。后来,又将政事堂迁到了中书省。这些调整()A.体现了执行与决策合并 B.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民主C.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 D.使宰相的权力名存实亡[解析]唐太宗对三省的调整举措,明显削弱了尚书省的地位,加强了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使得尚书省变成了执行机构,而此后的进一步调整,最终将中书省的地位提高到门下省之上,由此可知,这种调整反映了三省地位的变化,C项正确;这些调整并未实现决策与执行合并,排除A项;民主的表述不妥,排除B项;宰相权力依然存在,并未名存实亡,排除D项。故选C项。2.唐朝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基础上,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主要由皇帝亲信主持集体商议;参与政事堂议政的除了三省长官,还有皇帝直接指派的亲信官员参与议政。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唐朝政事堂的演变()A.加强了皇帝独裁权力 B.提高了尚书省的地位C.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性 D.取消了宰相的决策权[解析]依据材料“设立了政事堂议政制度”“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后改设到中书省,唐朝中期将政事堂议政处设在中书门下省,两省合署办公之所”可知,政事堂议政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决策的科学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加强君权,排除A项;“提高了”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相权,排除D项。故选C项。3.(2023·辽宁大连)白居易在《赠友五首》中对两税法有这样的描述:“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这反映了()A.政策结果与初衷出现背离B.文学作品的价值值得商榷C.货币税收推动了经济发展D.世人普遍反对两税法实施[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的诗句表达了对两税法的批判,而两税法本身目的是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政策结果与初衷出现背离,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体现了两税法的弊端,排除C项;“普遍反对”说法绝对,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山东济宁)均田制下奴婢、耕牛的授田情况奴婢耕牛北魏人数不限,授田数与农民同一头授田30亩,限4牛北齐限300—60人,授田数与农民同一头授田60亩,限4牛隋代限300—60人,授田数与农民同一头授田60亩,限4牛唐代不授田不授田与以往相比,唐代政府的这一做法()A.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B.保护了自耕农的利益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稳定了农村社会秩序[解析]从表格内容可得出,唐代奴婢和耕牛不再授田,这样门阀士族家的众多奴婢和耕牛就不能再授田,这样他们的势力就不断下降,A项正确;自耕农有自己的土地,利益并不受影响,排除B项;不授田,就不会受到土地的限制,人身依附关系不会得到强化,排除C项;材料与农村社会秩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5.(2023·河北邢台)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A.选官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解析]由材料“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可知,唐代科举制录取名额有限,而贵族尚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仕途,体现了选官制度有待完善,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能充分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排除B项;世家大族“垄断”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科举选官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项。6.关于识人取士问题,和洽对曹操进言:“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这一言论()A.确立了传统价值观主导地位B.规避了九品中正制弊端C.有利于形成大一统国家格局D.蕴含了儒学的基本理念[解析]材料中和洽向曹操进言,识人取士不能只用一个标准,因为偏激的做法容易导致隐伪,相反,推行教化或选官时,要坚持中庸之道,通达人情。据此可知,和洽的言论蕴含着儒家的中庸理念,D项正确;儒家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实质上是维护士族门阀世袭特权的选官制度,而材料强调识人取士要坚持“中庸”之道,无法规避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识人取士的原则,对大一统国家格局没有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7.(2023·福建厦门)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豪族势力膨胀,察举大权已被地方名士控制,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导致人才匮乏。群臣建议征召贤士,皇帝允准并要求“访于本州评议”,同时官员在向上荐举人才的书折中大多有“谨条(列举)资品,乞蒙简察”字样。这说明该时期()A.官员考核趋于严谨 B.品评风气影响选官C.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D.世官制度遭到冲击[解析]魏晋时期,察举制被地方豪强掌控,弊端逐渐显现,群臣建议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下放至地方,或者拣选官员时候也多侧重资品,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品评风气影响了选官,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官员选拔而非考核,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世官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逐渐破坏了,排除D项。故选B项。8.(2023·山西吕梁)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后杨炎推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秋季两次纳税。据此可知两税法()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C.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遏制了土地“买卖”之风[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财政收入困难,杨炎推行两税法,政府按人丁和资产征收户税、按田亩征收地税,扩大了税源,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两税法并未增加商品经济发展的困难,排除A项;两税法改革征税标准,削弱而非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排除B项;两税法按土地和户数征税,并未遏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C项。9.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材料“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的含义是无论中央还是地方,有需要奏报的事务不能直接上奏皇帝,要先呈报尚书省,然后再由尚书省决定是否上报皇帝裁决;皇帝下达诏令也必须经尚书省才可以传达到中央或地方等相关部门。这主要体现了唐代尚书省已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所以D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省的权力,A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尚书省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项错误。10.据统计,(唐)宪宗朝的宰相人数有29人,其中进士出身者17人,占总数的58.6%。在以后的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朝,这一比例逐渐扩大,次一级官吏也存在同样的情况。这反映出唐朝中后期()A.官员队伍日益扩大B.科举制度不断完善C.世家大族走向没落D.官员文化素养提高解析:进士出身的宰相和官员比例逐渐扩大,说明通过科举考试做官的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官员文化素养的提升,故选D项;比例的扩大不能说明官员队伍的日益扩大和科举制的完善,排除A、B两项;比例的变化不代表世家大族的没落,排除C项。11.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弱化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由于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务运行中相互制约,影响了行政效率,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才有了将二省合于一处商议政事的政事堂,故选B项;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体现不出弱化宰相的权力,故排除A项;设政事堂不代表官员增加,故排除C项;材料中各部门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没有体现出加强权力制衡,故排除D项。12.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政策()A.增加了税目,加重了农民的负担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C.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代两税法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征收制度,“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唐初,征收赋税实行租庸调制,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这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到玄宗末年,户籍制度废弛,居民转移死亡,土地买卖,财产变化,久未调查,也未重新登记造册。这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