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北京市延庆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北京延庆初一(下)期末语文2024.07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9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和姓名。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一、基础·运用(共13分)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八达岭长城脚下乡亲们的回信,掀起了同学们了解长城的热潮。下面是同学们撰写的调查报告的初稿,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1.在报告的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学回信精神,做长城儿女”十个字作为标题。第一部分调查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走访等活动,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历史文化,弘扬长城精神。第二部分溯源长城,最初的功能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建立平衡与秩序。长城以南,多雨多暑,人们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廓以治①长城以北,大漠之间,或烈日炽热,或朔风凛(liè),其人畜牧网鱼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历史像是要刻意标注这迥然不同,于是长城诞生了。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开始修建长城。长城以南,因为这道边墙的护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横空出世;长城之外,原本分散的游牧部落,面对无法突破的壁垒,不得不结盟,草原上第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②匈奴,悄然崛起。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营建、修(qì)、使用过长城。2.请你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汉字的书写作出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A.“炽热”意为温度高,极热,“炽”读作“zhì”。B.“凛(liè)”意为刺骨的寒冷,“liè”写作“洌”。C.“悄然”意为寂静无声,“悄”读作“qiǎo”。D.“修(qì)”是指修理(建筑物),“qì”写作“茸”。3.请你判断文段中①②处的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①,②:第三部分探因【原因一: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长城,既是一条建设民族融合的纽带,又是一道防御工事。从秦长城到明长城,这一不断修建、加固、拓展的特殊的防御工事体系,多次发挥阻击外敌、保卫边疆的作用。同时,它也一直在为看似“边缘”的地带带来活力:人口集聚、区域开发、物资流转、文化传播、生活方式改易等,多民族之间的交融持续有序展开。长城内外,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无论是以战争还是和平的方式,都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动因。【原因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长城的形象往往联系着国家的兴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沉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抚今追昔,都有盛唐的豪迈与壮美。“长城万里英雄事,应笑穷儒饱昼眠”,长城与秦汉守边名将的英雄事迹相对照,更显出南宋诗人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悲怆现实。每有思乡之情、报国之志,人们就会想起长城,想起它的雄壮与苍凉,想起世世代代发生在长城脚下的英雄故事。无论是太平盛世时的自豪,还是风雨飘摇时的悲愤,长城始终寄寓着厚重深沉的家国情怀。4.文段中画线句有两处存在问题,请你加以修改5.同学们要根据文段内容提炼出长城是中华民族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填写在上面的横线处,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A.家国情怀的精神象征 B.民族危亡的精神象征C.朝代更迭的形象写照 D.中华儿女的形象写照第四部分结语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绵延①,点缀山河,沉淀伟大民族②跨越千年,③兴衰,凝聚永恒长城精神作为长城儿女,我们要,续写新时代的长城故事。6.请你结合文段内容,补全结语中的对联正确的一项是()A.①万里②精神③阅览 B.①万里②气魄③阅尽C.①天地②精神③阅尽 D.①古今②气魄③阅览7.请你用上“嘱托”“守护”“弘扬”三个词,在文段的横线处写一句话,补全文段的内容。【答案】1.学回信精神,做长城儿女2.C3.B4.示例:长城,既是一道防御工事,又是一条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5.A6.B7.示例: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解析】【1题】本题考查汉字书写。学生需按照要求,将“学回信精神,做长城儿女”用正楷字书写下来即可,注意正确、工整。【2题】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炽热(chìrè):形容温度极高;极热。“炽”应读作“chì”,而非“zhì”,汉字读音不正确;B.凛冽(lǐnliè):一指极为寒冷,严寒刺骨。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二指态度严肃,令人敬畏。“liè”应写作“冽”,而非“洌”,汉字书写不正确;C.悄然(qiǎorán):释义是忧愁的样子;形容寂静无声。字音字形都正确D.修葺(xiūqì):指修理(建筑物)。“qì”应写作“葺”,而非“茸”,汉字书写不正确;故选C。【3题】本题考查标点符号。①空前后“长城以南,多雨多暑,人们耕稼以食……”与“长城以北,大漠之间,或烈日炽热……”是两个并列描述性句子,分别描述了长城南北的不同气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所以应使用分号“;”连接;文段中提到“草原上第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②匈奴,悄然崛起”,这里的“匈奴”是对前面“部落联盟”的具体说明和补充,因此用破折号“——”连接合适。故选B。【4题】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画线句“长城,既是一条建设民族融合的纽带,又是一道防御工事”中,“建设”和“民族融合”搭配不当,因为“建设”通常指主动创造或构建某物,将“建设”改为“促进”更为贴切。根据文段叙述顺序可知,材料先介绍长城是“防御工事体系”,再说“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所以画线句作为首句,应符合后文的叙述顺序,在给“长城”下定义时,将“一道防御工事”放在前,“一条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放在后。故将画线句修改为:长城,既是一道防御工事,又是一条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5题】本题考查文段标题。根据材料“长城的形象往往联系着国家的兴衰”“无论是太平盛世时的自豪,还是风雨飘摇时的悲愤,长城始终寄寓着厚重深沉的家国情怀”及列举的彰显出报国之志的诗句可知,文段中多次提到长城与国家的兴衰、英雄事迹、思乡之情、报国之志等紧密相连,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长城作为这些情感的载体,无疑成为了家国情怀的精神象征。故选A。【6题】本题考查对联。对联的上下联需要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也相互关联。第①空:根据“绵延___”可知,空内应填写一个表示长度的词,与“跨越千年”相呼应,同时符合长城作为一条长龙的形象。“天地”不是表示长度的词语,“古今”表示时间的跨度,因此填写“万里”最为合适。第②空:根据“沉淀伟大民族___”可知,空内应填写一个与“精神”相对应的词,表达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伟大的品质,因此“气魄”是最恰当的选择。第③空:根据“___兴衰”可知,空内需要填写一个表示时间跨度或历史进程的词,与“跨越千年”相对应,同时能够涵盖历史的兴衰变迁。“阅览”通常指看书或参观,与“兴衰”搭配不够贴切,因此“阅尽”最为贴切。故选B。【7题】本题考查补全句子。根据题干要求和材料内容可知,句子需要结合文段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表达作为长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同时用上“嘱托”“守护”“弘扬”三个词。示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护好这万里长城,不断弘扬它所代表的坚韧与勇气。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一)古诗文默写。(共4分)8.古诗文填空(1)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3)予独爱莲____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4)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5)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一诗中,表现自己为实现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6)人生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经常会面临生活的艰难,陷入情绪的低谷。此时,你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答案】①.化作春泥更护花②.出淤泥而不染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不畏浮云遮望眼⑤.自缘身在最高层⑥.山重水复疑无路⑦.柳暗花明又一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淤、染、笼、畏、遮、缘、复、柳。(二)(共6分)阅读《望岳》和《从军行(其四)》,完成下面小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9.在《望岳》这首诗中,作者以饱满的热情,紧紧抓住题目中的“①_______”字写景,赞美泰山的②_____的景色和③_______的气势,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10.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结合诗中的画线句,分析两位作者各自的“志”是什么。【答案】9.①.望②.神奇秀丽③.巍峨高大(雄伟壮丽、雄伟磅礴、壮观、雄伟高大)10.示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诗是说真应当登上泰山之巅俯视群峰,表达出年轻的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积极乐观)的雄心壮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绝不还乡,所以将士们的志向是收复国土,建功立业。【解析】【9题】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五言古诗。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写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远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由此可知,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据此可知,①应填“望”,②应填神奇秀丽,③应填“巍峨高大”或“气势磅礴”等词语。【10题】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把握。《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本句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出诗人对泰山的喜爱;将泰山与众山进行对比,凸显出泰山巍峨高大,然而作者不惧艰险打算登上泰山之巅,表现了正值青年的诗人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志向远大,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体现作者积极乐观的态度;“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黄沙百战穿金甲”中“百战”写出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黄沙”体现边地之荒凉战斗之艰苦,“穿金甲”体现敌军之强悍,更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将士们立誓一定要打败进犯之敌才回家乡,可见将士们的志向是取得战争的胜利,收复国土,建功立业。(三)(共8分)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选自沈括《活板》)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素无备者艰苦朴素 B.瞬息可就避重就轻C.以纸帖之何陋之有 D.密布字印星罗棋布12.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甲】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翻译:先准备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之类的东西覆盖住。理解:活字印刷排版第一步是在铁板上铺松脂、蜡和纸灰这类的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加热会融化,便于粘牢排列在上面的字模。【乙】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翻译: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所以木头不能用来刻字。理解:这句话说明了用木头刻字的缺点。和燔土相比,木头遇水后纹理变得疏密不同,而且容易沾染药物,所以不用木头做字模。13.根据《活板》及下面这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古人铸鉴①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活板》一文中介绍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相对雕版印刷有明显优势。如:字印活,“每字为一印”,便于取用;印刷活,“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①_____”,提高效率;选用活,“木格贮之”,便于②______。《古人铸鉴》中,古人制作的透光镜,在日光下“③______”,其原理是制作时镜面和镜背薄厚不同,冷却时间就会不同。两篇文章共同表现出古代发明家④_____。【答案】11.D12.乙13.①.更互用之②.分类贮藏③.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背文及二十字皆透)④.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聪明才智/巧智/技艺高超/具有创造才能)【解析】【11题】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平素、向来/质朴、不加修饰;B.完成/靠近、趋向;

C.代词,指代字模/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D.都是“分布、排列”的意思;故选D。12题】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乙】句“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不使用木头制作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上水就会高低不平,再加上跟药物相互粘连,(这种做法)不可采用。本项翻译中的“木刻的字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有误,原文是说“木理”与药相粘,不是“木刻的字”。理解上,原文主要强调的是木头因纹理疏密和沾水变形以及与药物粘连导致拆版时不容易取下这一弊端,乙选项中的理解侧重于木头遇水纹理疏密变化和沾染药物这两点,没有充分体现出“不容易取下”这一关键因素。故选【乙】。【13题】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第一空:在《活板》中“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这里明确提到了通过“更互用之”的方式,提高了印刷效率,所以应填“更互用之”。第二空:“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说明了把字模分类并用纸做标记,用木格贮藏,便于分类贮藏,所以应填“分类贮藏”。第三空:《古人铸鉴》中“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这直接描述了透光镜在日光下的情况,所以应填“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第四空:《活板》中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灵活便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古人铸鉴》中古人制作的透光镜工艺巧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古代发明家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展现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所以应填: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聪明才智/巧智/技艺高超/具有创造才能)。【点睛】参考译文: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拿着它靠近火烘烤,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印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在印刷,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这块印刷的板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板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记,每一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药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烘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古人铸鉴这种工艺的巧妙智慧,后人不能达到。世上有透光镜,镜子背面有铭文,共二十个字,文字极其古老,没有人能读懂。用镜子承接太阳光,那么背面的花纹和二十个字都透射在屋壁上,十分清晰分明。有人推究它的原理,认为铸造时薄的地方先冷却,只有背面的铭文稍稍厚一些后冷却,铜收缩得多。铭文虽然在背面,然而镜子正面隐约有痕迹,所以在光中显现出来。我观察它,道理确实是这样。三、名著阅读(5分)14.《海底两万里》不仅是一部关于海洋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科学与勇气的探险之作。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其中某一个方面的理解。(100字左右)【答案】示例一:这是一部有着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的作品。尼莫船长从大海中提炼出纳、开采出煤,利用海洋发电,为“鹦鹉螺号”提供热、光和动力;借助阿龙纳斯教授的视角,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珊瑚、长须鲸和抹香鲸的不同习性、奇异的海藻等知识。因此科学性是这本书的显著特点之一。示例二:只有敢于挑战、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南极,“鹦鹉螺号”被困在厚厚的冰层下,船上极度缺氧。面对生死关头,尼摩船长带领全体船员轮流用工具砸开底部厚达10米的冰盖,最终成功脱险。这件事充分展现了危机中尼摩船长的勇气。【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结合题干可知,从科学或者勇气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结合《海洋两万里》这部小说的具体情节进行阐述自己对于这部小说中展现的科学或勇气的理解。《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全书共2卷47章。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此书主要讲述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疑似为独角鲸的大怪物,阿龙纳斯教授及仆人康塞尔受邀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他们与鱼叉手尼德·兰不幸落水,到了怪物的脊背上。他们发现这怪物并非是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艇。潜艇是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水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看到海中许多罕见的动植物和奇异景象。途中还经历了搁浅、土著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艇到达挪威海岸时,三人不辞而别,回到了他们的家乡。示例1:这是一部关于科学的著作。《海底两万里》详细描述了大量的海底生物,如鱼类、贝类、藻类等多种生物;小说中的潜艇“鹦鹉螺号”使用了电力作为动力,具有无限的水下续航力,能自由上浮和下潜,时速达到50古海里,相当于277.8公里/小时。这一技术是基于对当时潜艇技术的理解和幻想,尼摩船长第一个发现并开采了海底煤矿,用以产生给予鹦鹉螺号热量、光明和动力的珍贵能量——电。因此,这部著作充满了科学性。示例2:这是一部关于勇气的著作。尼摩船长带领着船员经历了“鹦鹉螺”号搁浅和土著人围攻等惊险时刻,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当章鱼的下颚撞进了“鹦鹉螺”号的轮叶时,尼摩船长带领全船人与章鱼展开了搏斗,用斧子砍章鱼两排巨大的牙齿,从而救了尼德•兰。四、现代文阅读(共24分)(一)(共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战国青铜冰鉴,是一件双层的器皿,由两部分组成,外层是方鉴,内有一个尊缶。夏季,鉴、缶壁之间装冰,缶内装酒,可使酒凉。青铜冰鉴的外形由四足兽、八龙耳、八接檐,蟠螭纹、勾连云纹组成,异常精美。它的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②青铜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的。这套青铜冰鉴除可降温冻饮之外,还可在鉴腹内加入热水,使缶内美酒迅速增温,成为适合冬天时饮用的温酒。可以说,青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最原始的绿色“冰箱”,也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材料二①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一银球,通体镂刻缠枝葡萄、忍冬花纹。银球由上下两个半球组成,以铰链相连;另一侧有钩环,起控制香囊开合的作用;顶部有环链和挂钩,可供悬挂。香囊外层镂刻缠枝花纹,①。它集审美与实用为一体,不失为古代工艺美术之中的典范之作。②香囊内层为一焚香金盂和内外两个平衡环,两环之间以及外环与银球、内环与金盂之间分别以活轴相连,轴与轴均互成直角交叉,无论香囊球体如何滚动,金盂都会因自身重力作用而保持水平,使香料不致外漏。其设计之科学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科技与工艺水平,令人叹绝。材料三①南京博物院的错银铜牛灯,是东汉时期的铜制灯具。其工艺精湛,以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为底,饰龙、凤、虎、鹿等神禽异兽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全器作牛驮灯盏造型,其结构分为灯座、灯罩、烟管三部分,均可拆卸,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②使用时,人们将油脂置于灯盘之上点燃。油脂燃烧产生的烟尘会因为高温而变得轻盈,自然上升。这时,烟尘会通过精巧的导烟管,进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中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③错银铜牛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环保灯”,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即使从今天的设计观点看,也是一件令世人②的作品。15.阅读材料一,补全示意图中的内容。尊缶内装_____,铜冰鉴内放______。16.据上下文,在材料二和材料三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语句,都正确的一项是()A.①不仅便于香烟飘散,而且具有极佳的装饰性②赞叹不已B.①不仅具有极佳的装饰性,而且便于香烟飘散②蔚为壮观C.①不仅具有极佳的装饰性,而且便于香烟飘散②赞叹不已D.①不仅便于香烟飘散,而且具有极佳的装饰性②蔚为壮观17.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这些文物具备的共同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点不超过5个字)。【答案】15.①.酒②.冰或热水16.C17.①.示例:实用性强②.外形美观③.工艺高超、设计巧妙、有科技含量(低碳环保)、有传统元素。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5题】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第一空:根据材料一第①段“夏季,鉴、缶壁之间装冰,缶内装酒,可使酒凉”可知,尊缶内装酒,故填:酒;第二空:根据材料一第②段“青铜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降温的。这套青铜冰鉴除可降温冻饮之外,还可在鉴腹内加入热水,使缶内美酒迅速增温,成为适合冬天时饮用的温酒”可知,铜冰鉴内放冰或热水,故填:冰或热水。【16题】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材料二横线处:根据前文“外层为一银球,通体镂刻缠枝葡萄、忍冬花纹。银球由上下两个半球组成,以铰链相连;另一侧有钩环,起控制香囊开合的作用;顶部有环链和挂钩,可供悬挂”,后文“它集审美与实用为一体”可知,外层镂刻的花纹首先具有极佳的装饰性,同时也便于香烟飘散,所以应填“不仅具有极佳的装饰性,而且便于香烟飘散”;材料三横线处:“蔚为壮观”侧重于形容盛大壮丽的景象,强调场面宏大、令人震撼。“赞叹不已”指不停的称赞。根据前文“错银铜牛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环保灯’,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可知,此处强调的是这件作品令人赞叹和佩服,“赞叹不已”更能准确地表达人们对其工艺和设计的赞赏、佩服之情,而非强调场面的宏大壮丽;故选C。【17题】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根据材料一第①段“青铜冰鉴的外形由四足兽、八龙耳、八接檐,蟠螭纹、勾连云纹组成,异常精美。它的铸造技艺精湛,失蜡、镶嵌、镂雕、浮雕俱全”,材料三第①段“其工艺精湛,以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为底,饰龙、凤、虎、鹿等神禽异兽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可知,这些文物工艺高超;根据材料一第②段“这套青铜冰鉴除可降温冻饮之外,还可在鉴腹内加入热水,使缶内美酒迅速增温,成为适合冬天时饮用的温酒。可以说,青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最原始的绿色‘冰箱’”可知,青铜冰鉴设计巧妙,有科技含量。根据材料二第①段“外层为一银球,通体镂刻缠枝葡萄、忍冬花纹。银球由上下两个半球组成,以铰链相连;另一侧有钩环,起控制香囊开合的作用;顶部有环链和挂钩,可供悬挂。香囊外层镂刻缠枝花纹”,第②段“香囊内层为一焚香金盂和内外两个平衡环,两环之间以及外环与银球、内环与金盂之间分别以活轴相连,轴与轴均互成直角交叉,无论香囊球体如何滚动,金盂都会因自身重力作用而保持水平,使香料不致外漏。其设计之科学巧妙,体现了古代中国发达的科技与工艺水平”可知,这些文物有科技含量;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使用时,人们将油脂置于灯盘之上点燃。油脂燃烧产生的烟尘会因为高温而变得轻盈,自然上升。这时,烟尘会通过精巧的导烟管,进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中溶解,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可知,这些文物设计巧妙,低碳环保;根据材料一第①段“青铜冰鉴的外形由四足兽、八龙耳、八接檐,蟠螭纹、勾连云纹组成”,材料三第①段“其工艺精湛,以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为底,饰龙、凤、虎、鹿等神禽异兽图案”可知,这些文物具有传统元素。(二)(共10分)阅读《它就是瓦》,完成下面小题。它就是瓦秦德龙①阿光从北京过来,要我陪他去乡下采风。我带着阿光去了一家古建院落。院内古木参天,在此还拍过几部电影。阿光一进来就难掩兴奋,东张西望,不一会儿就没影儿了。我钻进人缝,四处寻找,发现他正蹲在墙根下,同主人聊天。②【甲】临别的时候,院主人给了阿光几块灰色的瓦片。阿光如获至宝,托着瓦片,找报纸包了起来。③“瞧你高兴的,就像捡到了几块大金子!”我不屑地说。④“这是汉瓦呀。秦砖汉瓦嘛!”阿光喜形于色。⑤“汉瓦?我怎么没看出来?灰头土脸的,能有什么文化含量?”⑥“你不懂,和你说你也不懂。”阿光仍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你不知道,有位建筑大师,终止了自己的事业,十多年了,坚持在穷乡僻壤间行走,就为了找到这些瓦。他整日和瓦厮守在一起,解读瓦。”⑦“读出来历史的沧桑感了吗?或民族表情?”我讥讽地说,“瓦嘛,盖房子用的,两千多年了,一直是灰兮兮的色相。”⑧也许你不信,从这几块瓦的身上,我确实体悟到了历史的厚度!【乙】我们老祖宗头顶上的这些瓦,虽然不言不语,却在天天眷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你看,街道两旁那些建筑,花瓦、彩瓦、翘檐瓦,是不是睁着眼睛,看着人间的各种秘密?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有多少人间喜剧、悲剧,在它的注视下发生。”⑨“瓦也有眼睛?”⑩“当然有了。如果你对它视而不见,它也会对你视而不见。直到有一天,瓦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我们才会梦醒,才会大叫:瓦的时代被我们错过了!”⑪我哑然失笑。看来阿光“瓦谜心窍”了。我知道,大诗人屈原对瓦的印象并不怎么好,屈大夫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世溷(hùn)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⑫阿光侃侃而谈:“你不知道,一些有钱人,舍上大把大把的钱,舍上年华和事业,期待瓦的时代重新到来。有位儒商,把前半生挣的钱都投到了瓦库的建设上,在全国建成了四个瓦库。他挖空心思,收集瓦片,呕心沥血地建造各个年代的瓦室、瓦墙……”⑬“也许,用瓦来搞建筑,是一种绿色环保、低碳经济?”我试图与阿光的思路接轨。⑭阿光摇着头说:“也不尽然。关键是文化传承与发扬。你看,现在到处是钢筋水泥,到处是玻璃房子。只有在乡下,只有在古建筑院落,我们才有可能觅到瓦的踪迹。但瓦躺在尘埃中,满身污垢,像被遗弃的前朝宫女,无人问津,身边荒草萋萋……”⑮说到这里,阿光叹了口气。⑯我承认,阿光说的有些道理。可我总感觉他在对月自怜,替古人担忧。大可不必嘛。瓦就是瓦,古人盖房子用的,仅此而已。难道说,我们真的要回到瓦的时代,砸烂电视机、电脑、手机、飞机、磁悬浮列车吗?如今是21世纪,阿光的这副状态,不可取嘛。⑰我陪阿光转了两天。他回北京的时候,我到火车站送他。我注意到,那个装有瓦片的提包,被他紧紧地抱在怀里,生怕摔到地上。真不知他回去后,怎样处置那几块瓦片。⑱没多久,我因公到北京出差。⑲阿光拉着我去了一家大众餐馆。当我问到那几块瓦的命运时,阿光神秘地笑笑,列出几种可能,让我猜:A.捐献给瓦库,B。砌入公共场所,C。镶嵌在镜框内,D。卖给收藏家。我想都没想,脱口而出,说出了B。我对阿光说:“瓦,来之于民间,还之于民间。瓦,就是个平民化的东西。它朴实,不事声张,不巧言令色。”⑳阿光笑道:“说得好,瓦本来就是大自然之子。”㉑其实,一走进这家餐馆,我就看见了那几块瓦。就镶嵌在墙头,一般人不会注意到它。也许,让它上墙或上房,是最好的归宿了。(原文有删改)18.文章围绕“瓦”展开故事,请你补全下面的表格。情景事件“我”的表现①阿光偶然得到了几块灰瓦不屑在交谈中②哑然失笑阿光谈瓦的现状③回到北京后阿光将瓦砌入墙里④19.“瓦”在文中多次出现,但文字背后的含义各不相同,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甲】“瓦”指阿光偶然得到的几块灰瓦,是__________。【乙】“瓦”指_________,是不言不语却记录着历史变化的见证者。20.文中结尾说“也许,让它上墙或上房,是最好的归宿了”,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或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答案】18.①在一家古建院落②阿光从瓦的身上悟到历史的厚度③承认有些道理④赞赏19.①.古建院落里的文物②.拟人化的瓦,见证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具有历史的厚度20.瓦是“大自然之子”,来之于民间,还之于民间,它就是个平民化的东西,就像北京的胡同一样,应该发挥出它真正的价值。【解析】【18题】本题考查内容的梳理概括。第一空:根据第①段“我带着阿光去了一家古建院落。临别的时候,院主人给了阿光几块灰色的瓦片”可知,阿光在一家古建院落得到瓦片这,故填:在一家古建院落;第二空:根据第⑧段“也许你不信,从这几块瓦的身上,我确实体悟到了历史的厚度!”可知,此句直接表明了阿光从瓦身上所感悟到的内容,故填:阿光从瓦的身上悟到历史的厚度;第三空:根据第⑭段“阿光摇着头说:‘也不尽然。关键是文化传承与发扬。你看,现在到处是钢筋水泥,到处是玻璃房子。只有在乡下,只有在古建筑院落,我们才有可能觅到瓦的踪迹。但瓦躺在尘埃中,满身污垢,像被遗弃的前朝宫女,无人问津,身边荒草萋萋……’”可知,阿光向“我”讲述了瓦如今的处境,“我”听后承认阿光说的有些道理,故填:承认有些道理;第四空:根据第㉑段“其实,一走进这家餐馆,我就看见了那几块瓦。就镶嵌在墙头,一般人不会注意到它。也许,让它上墙或上房,是最好的归宿了”可知,作者对瓦砌入墙这一处理方式的态度是认可,故填:赞赏。19题】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第一空:根据第①段“我带着阿光去了一家古建院落”可知,阿光获得瓦片的地点是在古建院落之中;根据第②段“临别的时候,院主人给了阿光几块灰色的瓦片”可知,阿光偶然所得的这几块灰瓦具有特定的出处,它们来自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古建院落,因此可以认定这些瓦片具有一定的文物属性,所以“瓦”在这里是古建院落里的文物。第二空:根据第⑧段“我们老祖宗头顶上的这些瓦,虽然不言不语,却在天天眷顾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你看,街道两旁那些建筑,花瓦、彩瓦、翘檐瓦,是不是睁着眼睛,看着人间的各种秘密?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有多少人间喜剧、悲剧,在它的注视下发生”可知,这段文字中的“眷顾”“睁着眼睛”“看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瓦以人的情感和行为,形象地表明瓦虽然默默无声,但它见证了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事件的发生。这意味着瓦不仅仅是一种建筑材料,它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人间的悲欢离合,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所以,这里的“瓦”是拟人化的瓦,是见证了人们喜怒哀乐、具有历史厚度的象征。【20题】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文中结尾“也许,让它上墙或上房,是最好的归宿了”,联系第⑲段“我对阿光说:‘瓦,来之于民间,还之于民间。瓦,就是个平民化的东西。’”可知,瓦来源于民间普通百姓的生活,其本质用途就是用于建筑房屋,为人们提供居住的保障。上墙或上房能够让瓦回归到其最原本、最实用的功能领域,实现其存在的价值。联系第⑫段“有位儒商,把前半生挣的钱都投到了瓦库的建设上,在全国建成了四个瓦库。他挖空心思,收集瓦片,呕心沥血地建造各个年代的瓦室、瓦墙”可知,有人为了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说明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文章中,作者通过阿光对瓦的珍视和思考,展现了瓦在历史变迁中的角色变化。曾经,瓦是广泛应用于民间建筑的重要材料,见证了无数百姓的生活。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瓦逐渐被其他新型建筑材料所取代,渐渐被遗忘在角落。但瓦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对传统生活的记忆是无法被抹去的。让瓦上墙或上房,不仅是对瓦实用价值的尊重和发挥,更是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一种传承和铭记。就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重视和保护那些逐渐被遗忘的传统技艺、文化遗产,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继续发挥作用,传承下去,而不是让它们在历史的洪流中消逝。总之,让瓦上墙或上房,是让瓦回归其应有的位置,发挥其应有价值,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瓦是民间的珍宝,源于百姓生活,归于百姓生活,它是朴实无华的存在,如同乡村的土灶台,理应展现自身的独特魅力。(三)(共7分)阅读《枣花》,完成下面小题枣花魏来安①我的家乡素有“枣乡”之美誉,打小时候起,我就喜欢吃枣子。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天地,便在自家宅院中种了一棵枣树。②待院中的枣树开花时,我仔细地端详起枣花。它很独特,似五角星,花蕾只有米粒般大小,花瓣瘦小,花心毛茸茸的,散发出淡淡的幽香。③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既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白,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的长相貌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无声无息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在月明晴朗的夜晚,满树的枣子就像琳琅满目的明珠。④说来惭愧,我酷爱吃枣,也曾攀枝摘过枣,但从未细看过枣花,也没听到别人谈论过枣花。只记得有句农谚:“麦子黄,枣花香。”⑤有一次出差去山东,正值麦梢发黄的时节。路过一片枣林,嗅到了枣花的香气,无比喜悦。于是在路旁停车,走进枣林。此时的枣花正挤挤挨挨地开着,这是我第一次欣赏这样大面积的枣花。我被它们的清新、自然、朴实迷住,也被它们的芳香所陶醉。⑥举目远眺,一片枣林一望无际。幽香阵阵飘来,沁入肺腑,尘世的烦忧也被清新的花香所荡涤。在这里,你注意不到一朵朵细小的花,平实是枣花的特点,只有走近细看,才见叶子下密密麻麻的全是花,它们羞羞答答地藏在叶间。⑦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杏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只有百花吐艳,万木争春之后,枣树才悄悄地发芽抽叶,孕育自己的花蕾。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它知道,痴心的小蜜蜂终究会找到它,用它的花粉酿造出香甜的蜜。枣花花期很短,它们竭尽全力地孕育果实,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⑧在北方,枣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一种有着各种漂亮造型、以红枣装饰的面食,叫“枣花”,象征着吉祥如意。在山东半岛,不仅在过春节时蒸,建房上梁、乞巧节,以及婚嫁大事也要制作“枣花”。一笼“枣花”出锅,花团锦簇,面白枣红,香气四溢,让人们在浓浓的喜庆气氛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甜蜜。⑨每当院中枣花满地时,我便会想起《增广贤文》中的诗句:“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真好,因为有这一株枣树相伴。(选文有删改)21.阅读全文,概括枣花的特点。①花瓣瘦小、散发幽②_____________③花期很短④____________2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请你从第③段或第⑦段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23.文章结尾引用《增广贤文》的诗句,有何作用?【答案】21.①.示例:清新自然、朴实芳香(平实、不张扬)②.象征着吉祥如意(寓意美好)22.示例:“而枣花,却隐藏着自己,任由枣叶出尽风头”运用拟人修辞手法,“隐藏”赋予枣花以人的动作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花的朴实不张扬,表达作者对枣花的赞美之情。23.示例:引用的诗句将牡丹的浮华与枣花的实在进行了对比,告诫人们:生活中的美好常常不只存在于表面的华丽,更多的在于内在的实质与成果。结尾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起到了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枣花的喜爱之情。【解析】【21题】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第一空:根据第⑤段“路过一片枣林,嗅到了枣花的香气,无比喜悦。于是在路旁停车,走进枣林。此时的枣花正挤挤挨挨地开着,这是我第一次欣赏这样大面积的枣花。我被它们的清新、自然、朴实迷住,也被它们的芳香所陶醉”可知,枣花清新自然、朴实芳香;第二空:根据第⑧段“在北方,枣花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过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一种有着各种漂亮造型、以红枣装饰的面食,叫‘枣花’,象征着吉祥如意”可知,枣花象征着吉祥如意。【22题】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明确要从第③段或第⑦段中选择一句进行赏析。其次,认真阅读指定的段落,挑选出自己认为语言生动形象的句子。然后,分析所选句子在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描写手法等方面的特点。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要指出具体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句子内容阐述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比喻使形象生动、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动作等。如果是词语运用精妙,要分析关键词语的意思、表达效果,如动词的准确传神、形容词的生动形象等。若是描写手法,如景物描写,要说明其对展现对象特点、烘托氛围等方面的作用。最后,总结句子通过这些语言特色所表达的情感或主题,使赏析完整、深入。本题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即可。示例一:“枣花开得晚。一般在桃花艳、梨花白、杏花闹嚷嚷时,枣树还是一叶未发”,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桃花、梨花、杏花开放时的热闹与枣树此时的未发叶进行对比,突出了枣树开花较晚的特点,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示例二:“枣花开时,是枣叶最美之时,绿油油的带着点嫩黄,犹如刚刚长成的少女,不施粉黛也美丽动人”,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枣叶比作刚刚长成的少女,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枣叶嫩绿、充满生机且美丽动人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枣叶的喜爱之情。【23题】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文章结尾“每当院中枣花满地时,我便会想起《增广贤文》中的诗句:‘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所引用的诗句将牡丹花的好看却华而不实与枣花虽小却能结出果实进行对比。联系第③段“枣花太不起眼了,它既没有桃花的艳、梨花的白,更没有牡丹的国色天香。它的长相貌似桂花,但没有桂花迷人的香气。它总是无声无息地开放,似乎生怕惊动了谁。它给人们的惊喜,就是那累累硕果”,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对牡丹花进行细致描写,但通过将枣花与桃花、梨花、牡丹的对比,强调了枣花外表的不起眼和朴实无华。通过这种对比,告诫人们:生活中的美好常常不只存在于表面的华丽,就像牡丹花徒有其好看的外表,却没有实际的价值;而更多的在于内在的实质与成果,如同枣花虽然貌不惊人,却能结出累累硕果,给人们带来实在的收获和喜悦。联系第⑦段“枣花花期很短,它们竭尽全力地孕育果实,没有几天便结出一个个尖尖的小青枣。等到秋风乍起,颗颗红玛瑙般的果子便会挂满枝头”,此句详细描述了枣花迅速结果的过程,突出了枣花注重实际成果的特质。诗句中“枣花虽小结实成”巧妙地对前文关于枣花特点和价值的描述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进一步强化了枣花务实、有价值的形象,如枣花在外表上不张扬,默默开放,在成长过程中专注于孕育果实。这些内容都在诗句的对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明确地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即赞美枣花朴实无华、默默奉献却能结出丰硕果实的优秀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枣花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引用这句诗,还能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采,使文章更具韵味。五、写作(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24.请以“为你点赞”为题,写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限文体(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5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的真实姓名。【答案】例文:为你点赞冬日的阳光,倾泻在教室阳台上。已经放学了,教室里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还有几个同学没有走。我担心不够自己想要的优秀,总是习惯放学后在教室里争取一点学习时光,为我的青春奋斗着!墙上的挂钟不紧不慢地走着,手中的笔仍然不停地写算着。倒是觉得此时的笔底沙沙声与闹钟的嘀嗒声相得益彰,一起诠释着生命的年轮。纯洁的纸面上留下了这奋斗三年的印痕。语文老师抱着一叠厚厚的卷子走进教室,她习惯环视教室,目光一一温柔抚过我们青春的脸庞,同学们正埋头做作业,老师的嘴角扬起满意的笑容:这些孩子多努力,多懂得奋斗的孩子啊!老师想说几句,但担心打搅我们似的,于是她一扬起手臂就在黑板上方留下她飘逸的粉笔字予以祝福:奋斗的时光最美!我不宁的思绪渐渐安静下来!老师低下头开始批阅作业,世界很安静,笔尖与纸面的接触仍然和谐地与闹钟的嘀嗒声交织在一起。冬天的暖阳缓缓倾泻,正好照在教室前面的讲台上,淡淡光晕笼罩了美丽的老师。原来,我们一直所谓的奋斗,都是有老师倾心相伴!晚自习的时间到了,教室里很快就有同学加进来了。教室灯光温暖,轻轻吻过青春的脸,映照在初三浓浓味道的试卷上。这三年来,她就这样安静地陪伴。这三年来,她也曾热烈地陪伴。演讲比赛,作文比赛,她总是倾其智慧,示范,引领,纠正,提升,我们就在她的呵护下一步一步成长,而后就成为了班级的生动故事的主人,因为,有她,我们的语文从来不会寂寞,而是青春飞扬。读书交流,展示演讲,每位同学都能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语文课上的掌声,笑声,争辩之声激活了我们的心灵,一次一次,我们就在相互的小组合作中探究中得到新的思维启迪。思绪拉得很长,目光延伸很远。不知什么时候,阳光渐渐隐去,我无所畏惧。老师,你教会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积蓄力量吧,在黑的夜里,相信新的一天必然伴随黎明到来,旭日东升,如同积蓄力量的我们,将会得到新的迸发。如果说,我今天热爱阅读,享受奋斗的生活,有此好习惯,都得感谢你;如果说,今天我有好心态面对每一次历练,都得感谢你昂扬乐观的态度熏陶了三年。谢谢有你!我为你点赞!为我们同样享受奋斗的心态点赞!【解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第一,审题立意。“为你点赞”这个作文题目,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表达自己的赞美和敬意。题目中的“你”可以指向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如亲人、朋友、老师、同学、陌生人等;“点赞”则是一种表达认可和赞赏的方式。整篇文章表达的是对某人的某些言行、品格的赞美。第二,思路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