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用电位器 第1部分:总规范 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电子设备用电位器 第1部分:总规范 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电子设备用电位器 第1部分:总规范 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电子设备用电位器 第1部分:总规范 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电子设备用电位器 第1部分:总规范 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设备用电位器第1部分:总规范GB321优先数和优先数系第1次修改(1967)第2修修改(1977)第1次修改(1992)第1次修改(1993)第1次修改(1993)2019)第1次修改(1986)2005)第1次修改(1987)2423.30-2013)第1次修改(1993)2016)具有相似的设计特性和相似的制造工艺,不论是在鉴定批准或是在质最一致性检验中都能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的一组元件。这组元件通常用一个单独的详细规范加以概括。一个品种包括若干个通常是机械方面的不同派生。),变型是指在一个具有特定尺寸的品种内对某些结构部件例如引出端、轴铣平面或轴长的进一电阻体与动触点之间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在类别温度之内一个给定的温度范围内引起电阻的最大可逆变化。通常以相对于基准温度20C时的阻值的百分数表示。给定的两个温度之间阻值的相对变化(平均系数)除以引起该变化的温差。通常以每摄氏度的百万分之一(10-6/℃)表示。当输出比为一固定调节值和动触点的负载不变时,电压输出比在给定的两个温度之间的相对变化(平均系数)除以引起该变化的温差。通常以每摄氏度的百万分之一(10-6/℃)表示。对预定的用途而言,它降低了电位器使用性的损伤。作为分压器使用的一个三端元件。它的两个引出端与电阻体的两个终端相连,而第三端接到能够沿电阻体作机械运动的动触点上。为相对很少调节而设计的一种电位器。带有一个螺杆作为多圈驱动机构的电位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工作部分组成并用一公共轴调节的电位器。在说明时应包括联数,如2联电位器或4联电位器。有两个工作部分组成并用同心的两个轴独立调节的电位器。这些电位器带有轴密封以阻止微粒和液体从电位器外部沿轴进入内部(见图1)。这些电位器带有轴密封和面板密封,以阻止微粒和液体进入装有这种电位器的任一装置内(见图2)。这些电位器是轴密封的,且其外壳设计成能阻止微粒和液体从外部进入电位器内部(见图在某种情况下,可以增加面板密封。这样的电位器称为“全密封电位器”(见图3)。图1轴封电位器图2轴密封和面板密封电位器操作者面向电位器带驱动机构的那一面时,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来定义旋转方向(见附录G当有疑义时,该基准面应按详细规范标志。电位器的三个引出端的优先名称是:a—按2.2.29条规定的逆时针方向将轴调节到尽头时,在电气上最靠近动触点端的终端引出b—动触点引出端。c—另一端的终端引出端。可以采用数字1、2和3或黄色、红色和绿色分别代替a、b和c。在标志引出端时,其标志符号应与本条相符。表示其他引出端时,所增加的字母、数字和颜色应在有关规范中规定。在电阻体的一个终端有一固定的触点,第二个触点能够沿电阻体移动使阻值变化(见2.2.31)的一种电阻器。沿电阻体移动的电位器触点。在电阻体上的固定的电连接。注:非线绕电位器上的电源抽头通常有明显的宽度,但电阻很低。参见2.2.49.18。固定在电阻元件上的电气连接,不会对输出特性造成明显的失真,通常具有较大的分接电阻,且无法承载元件的额定电流。注:电流抽头和电压抽头之间的区别基本上适用于非绕线式电位器上的抽头。绕线式电位器上的大多数抽头都连接在一圈导线上,可承载额定元件电流。它们通常不会影响分辨率或输出特性。电阻体上动触点的接触路径。是使驱动机构在动触点到达电阻体的任一终端后,仍然继续旋转的一种装置。在总机械行程中,驱动机构完成(或接近完成)360°转动的总次数。引出端a和b之间测得的阻值或输出比Uab/Uac与动触点所处机械位置之间的关系。a)直线规律:规律A(图4b)对数规律:规律B(图5);c)反转对数规律:规律C(图6)。在规定的50%有效电气行程内,阻值变化率应在规定规律的百分比范围内。本标准附录G举例说明了常用的电位器定律。分规范或详细规范中可以允许在有效行程终点附近的阻值变化率小于规定规律为要求,并规定出允许偏差,也可以允许接近图5和图6中虚线所示的曲线规律并规定其允许偏差。在特殊应用中可能需要其他规律(如正弦和余弦规律),这些规律不同于2.2.37.1条中所列出并广泛使用的规律A、B和C,应在分规范或详细规范中加以规定。对于单圈和多圈电位器,运转一周是指动触点从电阻体的一个终端到另一终端并回到原位的行程。对于连续旋转的电位器运转一周是指动触点在同一方向旋转两个360°。是电阻体的一部分。当接有规定负载电阻的动触点通过这个节,它的输出比在规定的极限内保持不变。终端电阻是动触点接端b与其他任一引出端(见2.2.30)之间能够获得的最小阻值。剩余电阻是当动触点调到相应终端止挡时,引出端a或c与动触点引出端b(见2.2.30)之间得到的阻值。注:当终端止挡处与观察到最小有效阻值的那点之间没有明显的阻值变化时,则剩余电阻、终端电阻和最小有效电阻相同。最小的电阻值不必与机械终端止挡相对应。从输出电压观察到的外部电阻(即连接在动触点b与引出端a或c之间的电阻。施加在输入端之间的电压,例如施加在输入端a与c之间的电压。引出端b与规定的参考点之间的电压。除非另有规定,规定的参考点就是引出端a。输出电压Uab与总外加电压Uac的比。输出比=通常以总外加电压的百分数表示。动触点引出端与其中一个终端引出端之间所能获得的最小电压与施加在终端引出端的固定电压之比。输出比的倒数,通常以20logdB表示。轴处在任何位置情况下,并在同一轴位置测量输出比时,带有无穷大负载电阻时的输出比与带有规定有限负载电阻时的输出比之间的差。注:对电阻体加以补偿,使得负载电阻指定的情况下获得所需要的输出,这种减少负载误差的方法称为“负载补偿”。以下定义适用于下列两种普通结构:a)带有终端止挡或离合器的电位器。b)不带终端止挡或离合器的单圈旋转电位器。行程的量值可用度、圈数或毫米来表示。对其他结构的术语和定义详细规范中应另作规定。注:在2.2.49.1,2.2.49.3和2.2.49.4条括弧内给出的另一术语仅供参考。在2.2.49条a项中:总机械行程是当动触点滑过两个终端止挡之间或是离合器的两个动作位置之间的整个运动范围内驱动机构的位移值。在2.2.49条b项中:总机械行程是360°。图9机械总行程(总机械旋转角)驱动机构的两个终端位置之间的行程,其间动触点与电阻体的接触,应无任何不正常的间注:在2.2.49条a项中:终端位置通常与终端止挡相重合或与离合器的开始工作位置相重合,因此,总电行程与总机械行程相同。移动动触点,使得阻值按规定的电阻规律变化时,驱动机构必须移动的行程。注:对某些结构的电位器有效电行程可能与总电行程相同。无效机械行程是机械行程的一部分。在此行程内不能保证动触点与电阻体之间接触的连续性。它等于总机械行程与总电行程之差。总阻值是按照4.6条的规定所测得的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Rac。有效阻值是总阻值的一部分,在这个有效阻值范围内其阻值按规定的电阻规律所确定的方式变化。在有效电行程的每个终端,引出端b与较接近的终端引出端a或c之间的阻值(见4.4.6条)。通常以总阻值的百分比表示。动触点与电阻体之间电接触的保持,与动触点的机械行程有关。见图10,是实际测得的电阻规律与规定电阻规律之间的最大差值,以总阻值或总外加电压的百分数表示。注:符合性可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但详细规范中必须明确规定。下面的条款给出了表示符合性的一些方法。在规定的有效电行程范围内测得的符合性。以实际的电阻定律与规定电阻定律的最大偏差来表示。图11绝对符合性符合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规定规律或输出比呈直线时的符合性。图12直线性符合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有效电行程或其任一指定部分的范围内实际规律对参考直线的最大垂直偏差,以总外加电压的百分数表示,参考直线的斜率和位置是按垂直偏差达到最小来选注:当规定了最大和最小输出比要求时,就限制了参考直线的斜率和位置。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P—未加规定的斜率;Q—在θ=0时未加规定的截距;θA—有效电行程。其中:P和Q的选择应使C达到最小,但受输出比要求的限制。图13独立线性符合性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有效电行程内实际规律与参考直线间的最大垂直偏差,以总外加电压的百分数表示。参考直线是通过规定的最小输出比,其斜率可按最大偏差达到最小来选择。对最大输出比规定的要求会制约参考直线斜率的变化。除非另有规定,最小输出比定为零。=P(θ/θA)+B±C式中:P—未规定的斜率,受最大输出比端端电压要求的限制;θA—有效电行程;图14零基线性符合性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规定的有效电行程内,实际规律与参考直线间的最大垂直偏差,以总外加电压的百分数表示。参考直线通过规定的有效电行程两端所规定的最小和最大输出比。除另有规定外,最小和最大输出比分别为总外加电压的0和100%。其数学表达式为式中:A—给定的斜率;B—θ=0时给定的截距;θT—规定的有效电行程,除非另有规定,A=l和B=0。图15绝对线性符合性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有效电行程内,实际规律对参考直线的最大垂直偏差,以总外加电压的百分数表示。参考直线通过有效电行程两端所规定的最小和最大输出比。除另有规定外,最小和最大输出比定为总外加电压的0和100%。其数学表达式为:θA—有效电行程。图16端基线性确定驱动机构位置与输出比之间关系的一个固定的参考点。它是用以确定驱动机构位置的基抽头位置是抽头相对于某一基准点的位置。通常以阻值、输出比或驱动机构的位置来表示。当驱动机构的位置给定时,抽头位置是指抽头有效宽度的中心。有效抽头宽度是当动触点以一个方向通过抽头时,在动触点引出端b上的电压与抽头连接点上的电压基本相同期间驱动机构的行程。多联电位器每联上调相点的相对对准将多联电位器各联动触点的位置相对对准的每联上的参考点。当动触点运动时,由于接触电阻变化或轨道电阻变化引起的电输出中出现而不存在于输入之中的一些杂散变化。动触点以规定的速度运动时,动触点与电阻体之间阻值的变化。当动触点在旋转或移动时,出现在动触点和电阻体之间的等效寄生瞬态电阻。其在电气输出过程中随机波动,它不能在电路的输入端中实际测量到。在输入中不存在而在输出中出现的任何杂散变化,输出平滑性包含了接触电阻变化、分辩力和输出中的其他微小非线性等因素。通常以总外加电压的百分数表示,并在有效电行程范围内所规定的行程增量上测量。是电位器的阻值或输出电压比能够调到理想值的精度。通常以总阻值的百分数表示。是以百分数表示的有效电行程内,电阻绕组匝数的倒数。该术语是用来说明线绕电位器的,并且是对电位器输出比可调灵敏度的一种度量。一个多联电位器的各联按公共基准点相对对准,使得各联的输出比在有效电行程内均处于各自的符合性极限内。驱动机构以相反方向体动获得同一实际输出比时,其位置的最大差值。图18游隙控制轴模拟随动系统中可能出现的那种状态的一种运动。电位器(主要为预设值)保持所需设定值的能力。注1:设定稳定性可能受高温暴露、温度变化、湿度变化、机械振动或冲击影响。注2:在环境试验前进行的初始测量与试验后进行的测量之间的电压或电阻差值,单位以百分数表示。由垂直于旋转方向的轴驱动并可用来频繁调节电压或阻值的电位器。其电阻体的设计和结构能承受内部高的温升并散热快的电位器。作为驱动机构位置函数的输出电压或阻值规律精确符合规定规律的电位器。由一个直线运动的操作机构来驱动并可用来频繁调节电压或电阻值的电位器。体积小的电位器,端子的结构或形状适合用于混合集成电路和印制板电路。每个分规范应规定适用于该分门类的优先值;对于标称阻值同时应符合2.3.2条的规定。标称阻值的优先值从IEC60063规定的数系中或1,2,5系列中选取。在电位器上或其包装上使用的任何标志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应规定小型电位器标志的优先顺序。对阻值、允许偏差或制造日期有代码应从IEC60062规定的代码中选用。当本标准及相关标准用于全面质量评估制度(例如电子元件的IEC质量评估制度)时,附录H的相关条款适用。旧版本中的第3节已移至附录H,以维持对本标准前言的参考,因此第3节的条款编号已转换为附录H的条款编号,如下例所示:第3.1->第H.1条第3.1.2->第H.1.2款分规范和(或)空白详细规范应列表说明要进行的各种试验,每项试验或每试验分组前后需要进行的测量,以及试验和测量的顺序。每项试验的各个阶段应按列出的顺序进行。初始测扯和最后测拭的测扯条件应相同。如果某一质最评定体系的国家规范包括与上述文件不相同的方法,则应完整地加以叙述。本章所用的IEC60068各项试验的版本和修改的情况见2.1章节。除另有规定外,所有试验和测量应在IEC60068-1的5.3条规定的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下进行: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气压86~106)kPa(860mbar~1060mbar)。进行测量之前,电位器应在测量温度下放置足够的时间,使整个电位器达到该温度,规定同样的时间作为试验后的恢复时间,通常这个时间是足够的。当在规定以外的温度下进行测量时,如有必要,应将其测量结果校正到规定温度时的值,测量时的温度应在报告中说明。在有争议时,应使用仲裁温度之一(4.2.3条的规定)和本规范规定的其他条件重新测量。当按顺序进行各项试验时,一项试验的最后测量可作为下一试验的初始测除另有规定外,应在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4.2.1)下恢复。如需要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恢复,应采用IEC60068-1中5.4.1条的标准恢复条件。对仲裁试验来说,仲裁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应从IEC60068-1中的5.2规定的如下表1条件中选定一种:℃%48~5248~52作为基准的标准大气条件应采用IEC60068-1中5.1条给定的基准条件。温度:20℃;当规定要求干燥时,在测量之前,电位器应按详细规范的规定采用程序I或程序II的条件加以处理。程序I:在温度为(55±2)℃,相对湿度不超过20%的烘箱中放置(24±4)h。程序II:在温度为(100±5)℃的烘箱中放置(96±4)h。将电位器从箱中取出后应放在具有适当干燥剂(如硅胶或活性氧化铝)的干燥器中冷却,并保持到规定的试验开始时,才从干燥器中取出。用目检法检验状态、加工质量和表面质量(2.2.20条)。应无可见损伤。用目检法检验标志,应清晰并符合详细规范的要求。详细规范标出适合用量规检验的尺寸,应进行检查并应符合详细规范的规定值。电位器固定后,测量角位置时,应将不超过4.6.1条规定的电压施加到引出端a与c之间。调节驱动机构调到总机械行程的中点附近,随后按逆时针缓慢地转动驱动机构并监测电气连续性,直到动触点与电阻体之间的接触中断为止,记下中断时的角位置(B)。如无中断出现则记下机械行程的终端位置。再调节驱动机构到总机械行程的中点附近。随后按顺时针方向缓慢转动驱动机构并监测电气连续性直到动触点与电阻体之间的接触中断为止,记下中断时的角位置(E)。如无中断出现则记下机械行程的终端位置。求出的总电行程为:位置E-位置B。该计算值应在详细规范规定的极限内。电位器固定后,测量角度位置时,应将不超过4.6.1条规定的电压施加到引出端a与c之间。调节驱动机构到总电行程的中点附近,随后按逆时针方向缓慢地转动驱动机构直到输出比Uab/Uac在详细规范中规定的最小有效阻值的5%以内(最小有效电阻以总阻值的百分数表示)。记下角度位置(C)。 再调节驱动机构到总电行程的中点附近,随后按顺时针方向缓慢地转动驱动机构直到输出比Uab/Uac在详细规范中规定的最小有效阻值的5%以内(最小有效电阻以总阻值的百分数表示记下角度位置(D)。注:如要求较高精度,按详细规范规定5%的输出比偏差可以减少。求出有效电行程为:位置D—位置C。该计算值应在详细规范规定的极限内。逆时针无效电行程角度为位置A与位置C之间的行程数。顺时针无效电行程角度为位置F与位置D之间的行程数。算出的值应小于详细规范的规定值。4.5.1电位器应加上负荷,其方式应使其在整个测量过程中都不超过它的额定值。当轴或螺杆在每一个方向上以每分钟2~5周(见2.2.38)的速度平稳地转动时,观察引出端a与b之间的阻值变当轴缓缓地旋转(或螺杆驱动机构的动触点缓缓地移动)时,引出端a与b之间的阻值变化应适当地平滑并且是单向的。除另有规定外,当动触点移过总电行程时应无电气间断。4.5.2配有滑动离合器的电位器,当动触点到行程的每一终端位置离合器工作时,应无电气间4.6.1测量时,应使调节机构按逆时针方向转动,使动触点调到行程终端(见4.6.2条的注)。应采用一个小的直流电压进行阻值测量。为使电阻体的温度在测量过程中无明显上升,外加电压的时间应尽可能的短。如果由于试验电压的原因,测量结果发生矛盾时,则应采用表2中所规定的电压作仲裁。标称阻值测量电压2100000~9999994.6.2测量仪器的精度应使测量误差不超过允许偏差的10%。当测量为某一试验顺序的一个环节时,阻值变化的测扯误差应不超过该试验所允许最大变化注:对特殊型号的电位器可能有必要在分规范或详细规范中对测量程序包括动触点的调节提供进一步说明。4.6.320℃时,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应等于标称阻值计入允许偏差的值。4.7.1测量仪器的精度应使测得的误差不超过5%,而且施加到电位器上的电压应使动触点电流不超过极限值。4.7.2阻值测量如下:4.7.2.1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机构,直到a与b之间获得最小阻值。4.7.2.2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机构,直到c与b之间获得最小阻值。4.7.3该阻值应不超过详细规范中的规定。是终端电阻的另一种变换形式(当规定时采用)。4.8.1测量—控制轴转到总电行程的逆时针方向的终端,在a与b之间测量。—对于反转非线性规律的电位器,驱动机构调在总电行程的顺时针方向的终端,在b与c之4.8.2在被试电位器的引出端a与c之间应接入频率为(1.0±0.2)kHz的电源,其电压有效值不超过4.6.1条规定的直流电压值。应用内阻至少为1MΩ的仪器测器a与b(或b与c,当适用时)之间的电压。外加电压与该电压的比就是最大衰减。4.8.3最大衰减应不小于详细规范的规定值。4.9.1测量驱动机构的角位置时,电位器应加以固定。在电位器引出端a与c之间应施加不超过4.6.1条规定的恒定电压。该电压由稳压电源供给。4.9.2驱动机构放在大约等距划分整个有效电行程的儿个位置上,用高阻电压表测量a与b之间应记下每个位置上的输出比Uab/Uac和驱动机构的机械位置。该测试方法的误差应不超过规定偏差的10%或在详细规范中另外规定。4.9.3鉴定批准和质量一致性试验用的测试点数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在每个试验的角位置上,输出比Uab/Uac应在详细规范规定的符合性极限内。注:本程序可以用于多于两联的电位器。4.10.1在匹配的两个电位器的引出端a与c之间都加上不超过4.6.1条规定的电压。驱动机构调在同一位置时,一个电位器上测量的电压应与另一电位器上对应的电压作比较,对于直线规律的电位器是测量a与b和b与c之间的电压,而对于非直线规律的电位器是测试a与b之间的电压。4.10.2这两个电压之间的关系应在详细规范规定的极限内。注意:本子条款中的测试引自IEC60512-2-1和IEC60512-2-2标有星号的部分除外。*标记部分:1)接触;2)打破接触。这些是安装在电位器上的开关所必需的。4.11.1接触电阻—毫伏电平法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详细说明测量一对接好的触点或测量规与触点之间的电阻的标准方法4.11.1.2测量的一般要求可用直流或交流进行测量。对交流测量,频率应不超过2kHz。在有争议时,应采用直流测量。测量仪器的精度应使总误差不超过10%。4.11.1.3测量方法4.11.1.3.1测量细则接触电阻通常是在详细规范规定的点上测量,通过测量连接触点之间的电压降来获得。当施加测量电压时,不应操作触点。在测量期间,应注意防止被试触点受到异常压力及避免试验导线移动。若详细规范规定的连接点不能直接触及时,所采用的导线或电缆的阻值应从所测得阻值中减去,应记录下所得值。应按详细规范的规定选择被测触点。4.11.1.3.2试验电流和电压为防止触点上绝缘膜被击穿,在开路时测试电路的电动势应不超过直流或交流峰值20mV。试验电流应不超过交流或直流100mA。4.11.1.4测量周期4.11.1.4.1直流测量一次测量周期组成如下:b)施加电压;c)在一个方向电流下测量;d)在相反方向电流下测量;e)切断电压源;f)断开触点。一次测试周期组成如下:b)施加电压;c)进行测量;接触电阻值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值。用直流测量的接触电阻应为正反方向电流获得的两次读数的平均值。使用下式可确保计算出的接触电阻始终正确的:R=ABS×(vmf+R=(ABS×(If)+ABS×(Ir))式中:R—接触电阻;ABS—绝对电压;If—正向电流;Ir—反向电流。注1:公式中,必须包含电压测量值的符号。注2:与标准试验程序有任何不同之处应在试验报告中清楚注明。4.11.1.6应规定的细则a.当详细规范要求进行本项试验时,应规定下列细则:b.如适用,测量导线的连接点、导线型号和规格;c.对于触点的接触对,需测量的触点和测量的周期数;d.对于独立配接的触点,应测量的触点数;e.在测量前和(或)各测量周期之间是否操作触点;f.接触电阻的允许范围;g.与标准试验方法和(或)条件的不同之处。4.11.2接触电阻—规定试验电流法本试验的目的是为了详细说明测量一对配接的触点或测量规与触点之间的电阻的标准方法。4.11.2.2测量的一般要求可用直流或交流进行测量。对于交流测量,频率不应超过2kHz。在有争仪时,应采用直流测量。测量仪器的精度应使得总误差不超过10%。4.11.2.3测量方法4.11.2.3.1测量细则接触电阻通常是在详细规范规定的点上测量,通过测量连接触点之间的电压降来获得。当施加测量电压时,不应操作触点在测量期间,应注意防止被试触点受到异常压力及避免试验导线移动。若详细规范规定的连接点不能直接触及时,所采用的导线或电缆的阻值应从所测得阻值中减去,应记录下所得值。应按详细规范的规定选择被测触点。4.11.2.3.2试验电流和电压接触电阻应按详细规范的规定用额定交流或直流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应按详细规范的规定不超过60V(直流或交流峰值),但至少应为1V。施加试验电流后立即测量各个触点。4.11.2.4测量周期4.11.2.4.1直流测量一次测量周期组成如下:b)施加电压;c)在一个方向电流下测量;d)在相反方向电流下测量;e)切断电压源,f)断开触点。注:除非另有规定,在前二项试验结束和本试验施加电压之间,以及在各个连续测量周期之间不应干扰已闭合的触点。4.11.2.4.2交流测量一次测量周期组成如下:b)施加电压;c)进行测量,注:除非另有规定,受试触点不应在前一项试验结束和本试验施加电压之间,以及在各个连续测量周期之间不应干扰已闭合的触点。任一次测出的接触电阻不应超过详细规范规定值。用直流测量的接触电阻应为用正反方向电流所获得的两个读数的平均值。使用4.11.1.5中的方程式可确保计算的电阻始终正确。注:与标准试验程序存在不同之处应在试验报告中清楚地说明。4.11.2.6应规定的细则当详细规范要求进行本试验时,应规定下列细则:a)如适用,测量导线的连接点、导线型号和规格;b)对于触点的接触对,需测量的触点和测量的周期数;c)对于独立配接的触点,应测量的触点数;d)在测量前和(或)各测量周期之间是否操作触点;f)接触电阻的允许范围;g)与标准试验方法和(或)条件的不同之处。4.12.1应使用下列方法之一进行试验,如详细规范。4.12.1.1带安装装置电位器的方法设计供直接安装在金属底板上的电位器应以正常的方式固定在金属平板上,该金属板尺寸应超出电位器所有末端至少6mm。其他形式的电位器(例如安装在印制电路板上的)应按详细规范的规定安装。4.12.1.2无安装装置电位器的方法(金属衬垫法)金属衬垫须紧密包裹电位器的整个机身,并在金属衬垫与每个接线端子之间保持最少1毫米的距离。4.12.1.3表面贴装电位器的方法该试验应按照图19所示的安装电位器或有关详细规范所规定的电位器进行。弹簧的夹紧力应为1.0N±0.2N,除非标准详细规范另有规定。金属块的接触点应该位于中心位置,以确保测试结果的良好重复性。4.12.2应用频率为(40~60)Hz和峰值为绝缘电压1.42倍的交流电压以每秒约100V的速度逐渐增加到试验电压为止。若制造方愿意,加电压速度可以加快。将电位器所有引出端连接在一起作为一个电极,任何其他外部金属件和金属平板连接在一起作为另一极,加上试验电压,保持(60±5)s。对带有绝缘驱动机构的电位器,其试验电压应加在所有连接在一起的引出端与驱动机构之间,试验过程中,可以转动转轴。4.12.3当在低气压下试验时,除耐电压值应为详细规范规定适合于相应气压外,应符合4.12.2条4.12.4电源开关的耐电压试验用频率为(40~60)Hz的交流电压,电源电压不大于120V的开关,用900V(交流有效值);电源电压大于120V的开关用2UR+lkV(交流有效值)。电压以每秒l00V的速度逐渐增加到试验电压为止。若制造方愿意,加电压速度可以加快。将开关所有引出端连接在一起为一极,轴、外壳上的金属零件和安装底板连接在一起为另一极,加上试验电压,保持(60±5)s。注:UR为开关的额定电压。4.12.5电位器和开关(当有开关时)应能耐受本试验而无击穿或飞弧。4.13.1按上述的4.12.1条安装,应测量下列部位的绝缘电阻:a)电位器所有引出端连接在一起与任何其他外部金属零件以及驱动机构(带有绝缘驱动机构产品)之间;b)连接在一起的所有开关触点与任何其他外部金属零件之间;c)断开的开关触点之间。4.13.2绝缘电阻应以直流电压测量。绝缘电压小于500V的电位器,用(100±15)V;绝缘电压等于和大于500V的电位器,用(500±50)V。施加电压持续时间为lmin或者得出稳定读数所需的最短时间。绝缘电阻值应在这段时间终了时读取。4.13.3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有关规范的规定。4.14.1根据详细规范的要求,电位器应按4.3条的程序I或程序II进行干燥处理。4.14.2除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外,电位器应依次置于下列的每一环境温度下:b)下限类别温度±3℃;d70±2)℃;e)上限类别温度±2℃;f70±2)℃;在d和f列出的温度仅适用于上限类别温度高于或等于125℃的电位器。4.14.3电位器达到热稳定后,应测4.14.2条规定的每个温度下的阻值,并分别按表3、表4进行记当在不少于5min的时间间隔内,测得的两个阻值,读数差不大于能够认为是属于仪器所造成的数值时,就判定达到了热稳定状态。测量时,应记录箱中的温度,温度的测量误差不超过1℃。下限类别温度上限类别温度20℃~70℃RRa+Rc2Rc+Rg2Rc+Rg2ΔRRe-R-RT下限类别温度上限类别温度20℃~70℃ΔTTb−(Ta+Tc)2Te−(Tc+Tg)2(Td+Tf)−(Tc+Tg24.14.4计算方法注意一次测量的结果可用于计算电阻温度特性和电阻温度系数4.14.4.1电阻的温度特性电阻温度特性式中:A—是额定指定温度除以记录的温度之差;ΔR—是两个指定环境温度之间的电阻变化;R—是参考温度下的电阻值。4.14.4.2电阻温度系数(αR)20℃与4.14.2所规定的其他温度之间的电阻温度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其中,ΔT是指定环境温度和参考温度之间的代数差,单位为开尔文(计算方法见关于R,ΔR和ΔT,见(4.14.4.1),电阻温度系数(αR)以每开尔文百万分之一的单位表示。4.14.4.3如上所述,电阻的温度特性或电阻的温度系数(αR),应在相应类别温度的详细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当电阻值大于5Ω但小于10Ω时,电阻的温度特性或温度系数不得超过详细规范中≥10Ω的规定的2倍以上。注:由于难以准确测量,电阻值小于5Ω时不指定温度特性或电阻温度系数。4.14.5输出比温度系数(α0)4.14.5.1电位器应按4.14.1条的规定进行干燥处理,动触点应调节到有关规范规定的位性并以适当的方式锁紧,以消除由于机械和(或)热因素引起的调节变化,详细规范可规定施加到动触点引出端的负荷。4.14.5.2电位器应按4.14.2条的规定依次置于每个规定的温度下,应监测总阻值或其他合适的特性以便判断每个步骤中是否达到热稳定。4.14.5.3电位器达到热稳定后,应在4.14.5.2条规定的每个温度下,测量输出比(或输出电压(输入电压足够稳定。应记录测量输出比时的电位器温度,温度测量值误差不超过1℃。当时间间隔不超过5min·所读出的两个总阻值读数之差不大于测量仪器可能引起的偏差,则可以认为达到了热稳定状态。4.14.5.4在20℃和4.14.5.2条规定的其他每一个温度之间,输出比温度系数应按下列公式计式中Uab/Uac)是在基准温度下的输出比。∆(Uab/Uac)是基准温度时的电压输出比与规定环境温度时的电压输出比的代数差。如果按4.14.5.3条记录下的输出比的值与按4.14.4条电阻值的记录方式一样,那么电位器转动噪声的测量应采用下列方法之一:方法A:当通过移动触点的电流(Ib)比通过电阻体的电流相比非常低时。应使用图C.1所示的测量电路测量噪声输出。方法B:应使用图C.2所示的测量电路或等效电路测量接触电阻变化(CRV)。方法C:峰值噪声电阻(ENR)应使用图C.3所示的测量电路或等效电路进行测量。根据电位器的类型,详细规范中应说明应使用哪种方法。a)一个电源电阻为1000Ω,20V的直流电压施加到电位器的引出端a和c之间,动触点以每分钟2~5周的速度旋转通过除开关转角外的总机械转角。b)开始三周之后,引出端子a与b(或b与c,当适用时)之间的噪音量不得超出详细规范的规噪音输出应在附录C推荐设备上测量。以一个恒定电流通过电位器引出端a和b。电流值应根据电位器的标称阻值(R)从表5中选RIb1mA只有Ib不超过动触点的极限电流和电阻体上的功耗不超过额定功耗时,才能应用上表规定的I4.15.2.2测试条件除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外,动触点应以每分钟2~5周的速度共转到6周。对于多圈电位器或螺杆驱动的电位器,转轴速度应限制在最高每秒3圈。接触电阻变化应在最后三周期间测量。注:①“起点”:当轴从机械行程末端进入电气行程时观察到的输出电压或电阻的突然变化。从电气行程向机械行程末端移动时的相同变化称为“止点”。②CRV应以被测电位器额定总电阻的百分比表示。4.15.2.3引出端子a与b(或b与c,当适用时)测量的转到噪声不得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4.15.3方法C(恒流法-ENR)4.15.3.1测试电流(Ic)恒流Ic应施加到电位器引出端a与b端上。测试时在1mA的恒定电流下通电的动触点应能完成3个完整的循环并记录示波器屏幕上与参考线的最大偏差。非重复性的随机尖峰不予考虑。4.15.3.2测试条件除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外,动触点应在两个方向上操作,动触点的实际有效电气行程的对于多圈电位器或螺杆驱动的电位器,转轴速度应限制在最高每秒3圈。接触电阻变化应在最后三周期间测量。确定是否在同一位置观察到至少两次噪音,即移动触点从终端接通或断开电阻体动触点的“起点”或“止点”的位置。等效噪声电阻(ENR)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其中Epn是峰值噪声信号电压规定在屏幕上的示波器。4.16.1将动触点调到有效电行程的40%~60%之间锁住,使得在随后的湿热和耐久性试验过程中,触点位置不动。4.16.2如图20所示的电路,可调直流电源的开路电压为(20±2)mV,通过电流表接到电位器引出端a与b之间。用高输入阻抗(即远大于RN(被试电位器的标称阻值))电压表连在引出端c图20接触电阻测试电路4.16.3用测得的电压U除以外加电流I计算出接触电阻Rc。注:①当被测的电压很低时(U<3mV)由于试样热电势的影响,将会使测量结果不精确。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则调换电流源的极性重复测量。在两次测量中电流都调到相同的值。将输出电压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除以外加电流的绝对值得出接触电阻。②如果不影响其测量结果(例如由于线绕电位器的自耦变压器效应),也可用峰值为20mV的交流电压代替直流电压。有争议时,应采用直流电压法。4.16.4当预调电位器的详细规范规定测量低电平接触电阻时,则该测量将作为下列试验的一部4.39条稳态湿热;4.43.2条70℃时的电气耐久性,对半数样品在引出端a与c之间施加电负荷,4.43.3条上限类别温度时电气耐久性,对半数样品在引出端a与c之间施加电负荷.对于上述试验前接触电阻的初始测量和试验后的最终测量按4.16.1条。所有这些测量,动触点应处于同一位置。分规范或详细规范应规定最大阻值变化,一般以电位器标称阻值的百分数表示。本方法是在电行程的三个点上检验电位器的调节能力。对于线绕电位器,确定调节能力极限时需要考虑分辨力的影响。下面规定了两种试验方法:第一种适用于作分压器使用的电位器;第二种适用于作可变电阻器用的电位器。4.17.1方法1:作分压器使用的电位器图21可调能力的测量电路(作为分压器)图中:UE—额定电压的0.1倍或l0V(取较小者);RL—10RN;此处的RN为被试电位器的标称阻值。精密比例计的输入阻抗应不小于10MΩ。如果得不到足够精密的电子式或数字式的比例计,可以采用标准的精密电位器和零指示器组合。调节方法可用的调节方法可能有三种:a)带轴的电位器,除详细规范另有规定外,可在轴上安装直径为电位器本体外径0.8~1.2倍的调节旋钮。b)带有专用旋钮的电位器,应使用本身的旋钮。c)用起子调节的预调电位器,起子柄的直径为(8±1)mm。精度测试仪器的精度应使测试误差不超过要求的10%。调节时间将电位器调到规定值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电压UE和电阻RL应按图21连接,电位器动触点应调到输出电压0.3UE附近,但在有关规范规定的极限之外。然后试验操作者开始记时并开始调整被试电位器,以便Us/UE尽可能达到0.3或规定的极限内。调整应在20s之内完成,当操作者不再触动驱动机构时,就认为调整完成。完成后用下式计算出可调能力的值可调能力=Uso/UE-Us/UE式中:Uso/UE—要求的比例(此处为0.3);Us/UE—比例计测出的比例。应在0.5UE和0.7UE两点重复本试验程序。对于非直线式电位器,详细规范应规定调定点和标定点。图22可调能力的测量电路(作为可调电阻器)与方法1的测试条件(见4.17.1.1)动触点应调到阻值Rab接近0.3RT附近,但在有关规范规定的极限之外。然后试验操作者应开始记时并开始调整被试电位器,以使Rab尽可能达到0.3RT(可用0.3RN)或规定的极限内。调整应在20s内完成,当操作者不再触动驱动机构时,就认为调整完成。完成后用下式算出可调能力的值。可调能力式中:RT—被试电位器的总阻值;Rab—调试完成后的阻值。应在0.5RT和0.7RT(或RN)两点重复本试验程序。注:仲裁时,本程才应在适当的仪器上进行,使得在调整过程中流过触点的电流调置在表6规定的数值:被试电位器阻值RT动触点电流IL1)(±20%)<50Ω30mA10mA1mA100µA>2MΩ50µA电位器应符合详细规范中的规定要求。两种测试方法,一种用于电压的测试,另一种用于电阻的测试。预置电位器应进行测试,使用分规范和详细规范中规定的4.17.2.1或4.17.2.2进行。注:动触点位置由于终端重叠的影响,动触点到总行程的5%处,接触电阻影响较大。因此,进行电阻设定稳定性测试时,最好将动触点位置固定在行程的5%~95%以内。动触点应设置在机械总行程的40%至60%之间。电位器的引出端子a和c上施加电压不超过4.6所示的电压。用高阻抗电压表测量引出端a和c以及a和b之间的电压,并应用以下公式计算:设置稳定性(VSS)=Uab/Uac×100%Uab—是一端和移动端的电压;ac—是两端端的电压。环境试验前的初始测量与试验后的测量之间的差值表示百分比的变化,这是测量输出比稳定性的一种方法。使用欧姆计测量和记录总电阻(Rac)。除非另有规定,将欧姆表连接到读出的输出电阻上,应将动触点设置为在总机械行程的40%到60%之间。测量输出电阻并记录Rab(initial)。在环境暴露完成后2小时内,重新测量输出电阻记录为Rab(final)。计算阻值输出比稳定性(RSS)输出比设置稳定性(VSS)=(Rab(final)-Rab(initial)注:电压输出比稳定性和电阻输出比稳定性的比较。电压输出比稳定性对接触电阻的变化不敏感,因此反应了动触点的机械运动,并且是对称的(例如,SSab=SSbc)。接触电阻通常为正值,由于电阻输出比稳定性是电压输出比稳定性(机械运动)和接触电阻变化的代数和(氧化引起的接触电阻增加),电阻输出比稳定性(RSS)不对称(例如,RSSab不等于RSSbc)。在正电压输出比稳定性变化的情况下,接触电阻对电阻输出比稳定性的影响是叠加的,在负电压输出比稳定性变化的情况下,这将减少输出电阻的变化。因此,最好要求同时测量RSSab和RSSbc。电位器应符合详细规格书规定的要求。当电位器随意调定在离开终端止挡的任一位置或是在滑动离合器(当有离合器时)上的任一位置,动触点向任一方向转动所必须的力矩应符合详细规范的规定。注:当对转动力矩的均匀性有要求时,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启动开关所需的力矩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但最低应为4.18条测出的启动力矩的两倍。4.20.1当动触点依次调节到触及终端止挡时,用表7规定的力矩加到控制轴上10s。止挡应无变形和其他可见损伤。>5.5350注:①对本体直径或宽度不大于14.5mm的电位器,其要求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②当动触点或驱动机构是按特殊用途设计时,施加力矩的值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4.20.2当电位器装有滑动离合器时,动触点应调到机械行程的每一末端极限位置,为使动触点受力,给驱动机构施加一力矩,使驱动机构机械上完成五个整圈的空转。在引出端b与电位器上最接近动触点的引出端之间接入一适当的指示器,在螺杆转动过程中不应出现电气间断。试验后,动触点应能按正常方式工作。离合器滑动所需的力矩不应超过所规定的最大起动力矩的5倍。4.21.1带有锁紧机构的电位器,应按正常的安装方法固定在金属板上,同时轴调在总机械行程的40%~60%处,应使用表8规定的力矩拧紧锁紧机构,并测出输出比Uab/Uac的数值。>5.51100~12004.21.2应用表9规定的力矩加在电位器的轴上。加上力矩后Uab/Uac值与加力矩前所测得的值相比>5.5130~150ac值的变化不得超过分规范或详细规范规定的极限。除去锁紧力矩,并检查电位器的轴套和螺纹,应无可见损伤。注:对于本体直径或宽度不大于14.5mm的电位器,其要求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4.22.1应用正常方式将电位器固定。4.22.2按表10规定施加推力(适用时,随后施加拉力),沿轴的轴线方向作用在控制轴上,在这些条件下应检查其连续性。在这两种条件下,应满足4.5条连续性的要求。>5.525104.22.3动触点应调在总机械行程的40%~60%之间,并予以固定不致转动。在引出端a与c间施加一个不超过4.6条规定的电压,并应用高阻电压表测量引出端a与b之间的电压并算出输出比ac按4.22.2条表内的给定值,推力沿轴向施加于控制轴上,在此条件下测量引出端a与b之间的电压并再次算出输出比Uab/Uac。然后,用拉力重复该试验,按4.22.2条的给定值,拉力沿轴向作用于控制轴上并在此条件下测量引出端a与b之间的电压,重新算出输出比Uab/Uac。相对于施加推力或拉力之前测出的输出比变化的百分数应不超过有关规范的规定。对于精密电位器,进行4.22.2条试验过程中,在控制轴轴端测得的总轴向偏移,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4.22.4将表11规定的推力沿轴向作用在控制轴上达10s,接着用拉力沿轴向作用在控制轴上达注:对于本体直径或宽度不大于14.5mm的电位器,试验条件应在详细规范中规定。>5.5125转轴轴径相对于旋转轴线的同轴度应在详细规范中加以规定。固定电位器本体,并对轴施加规定的径向负荷,转动转轴,在距轴端规定的距离上测量轴的径向跳动。电位器应安装牢固,转轴的轴线应处于水平位置,并与千分表保持相对固定(见图23),千分表所处的位置使指示器的探针与轴接触并离轴端或轴的平滑圆柱面上某一交界面处边缘3mm以内。当规定要对非圆柱面的轴(例如平面、开槽或齿形槽)试验时应使用连轴套管。探针应下压到足以保证轴转动时,能够得到的正的和负的正确读数。2.5N的径向力施加到轴上,以消除轴的径向间隙。加力的位置应尽量接近探针。对于小尺寸的轴施加负荷的强度应减小,以使轴的挠度不超过跳动极限值的1/10,然后将轴缓慢地转动360°或通过总机械行程。取其中较小者。轴的径向跳动由正和负的最大读数相加(不计入代数符号)除以安装面到测量点之间测出的轴长尺寸得出。其值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电位器的安装面相对于轴的旋转轴线的垂直度应在详细规范中加以规定。固定转轴,旋转电位器本体,电位器本体上加有径向和轴向的规定负荷,在电位器安装平面上进行测量。用轴的紧固夹具将电位器牢固安装,与千分表保持相对固定(见图24),轴应在前面的3mm以内处夹紧,相对于刻度指示器不变,而且不妨碍电位器本身自由转动。应注意避免由于电位器本体的固有重量或夹待方式引起转轴变形。千分表的位置,应使其探针接触电位器安装面的平滑部分,并距安装面外缘小于3mm处。与轴中心线相垂直,大小为2N的力作用在电位器本体上,在离安装面3mm以内。同时以2.5N的轴向力作用在电位器中心线上,这些力是用来消除径向间隙和端部窜动的。对于小直径的轴应降低负荷强度,使轴的挠度不超过跳动极限值的1/10。探针应下压到足以保证电位器转动时能测出正的和负的正确读数。然后,将电位器缓慢地转过360°或总机械行程,取其中较小者。侧面跳动是由正、负最大读数值(不计入代数符号)除以安装面上测定点的半径得出。其值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安装凸台外径相对于轴的旋转轴线的同轴度应在详细规范中加以规定。固定转轴,同时在电位器本体上加规定的径向负荷,转动电位器时从凸台外径上测量其跳动。用轴的固定夹具将电位器夹牢,轴线保持在垂直位置(见图25),在距电位器最前端面3mm以内夹紧相对于刻度指示器保待固定,电位器本体能自由转动,应注意避免转轴由于电位器本体的固有重量或夹持方式等原因引起任何变形。千分表的位置应使探针在凸台的圆周面中心附近与该面接触垂直于转轴中心线,将2N的力作用在安装面3mm以内的地方,以消除轴的径向间隙。对于小直径和(或)长轴应降低作用力的强度,使轴的挠度不超过跳动极限值的1/10。探针应有足够的压力,保证电位器转动时从度盘上得出正确读数。此后,电位器缓慢地转过360°或通过总机械行程,取其较小者。凸台的径向跳动决定于正和负的最大读数之和(不计入代数符号),其值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值。当以一规定的轴向力以交变方向作用在轴端上时,转轴相对于电位器本体总的轴端间隙应在详细规范中加以规定。电位器应按正常方式安装牢固。转轴轴线处于垂直位置,并相对于千分表保持固定,但转轴能维持自由转动(见图26),千分表的位置应使其探针落在轴的中心线上且与轴线平行(假如用枢轴指针式指示器则垂直入探针应下压到足以保证得到正和负的正确读数。沿转轴的轴线向轴施加一个方向交变的,大小为2.0N的力。轴端间隙为正、负读数最大值和(不计入代数符号)并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值。4.27.1为测量驱动机构的角位置,电位器应加以固适用于测量角位置的仪器应与电位器的控制轴相连。电位器应按图27的电路连接,并使驱动机构位于近似行程中心的位置。图27测量游隙的试验电路图中:E—直流电源;I—指零检流计;P—被试电位器;R1—限流电阻,将电流限制在检流计额定电流最大值以内;R2—电位器(阻值与被试电位器同一数量级)注:R2和P组成一桥式电路。被试电位器的驱动机构调到接近行程中点(但不得在抽头或短路区上)。调节R2,使电桥平衡,然后,顺时针旋转驱动机构,约转过总机械行程的10%,然后逆时针旋转,直到电桥平衡为止,记下平衡时的角位置a1。此后继续逆时针转过总机机械行程的10%。接着,顺时针旋转驱动机构直到电桥再出现平衡,记下角位置a2.游隙为测得的角位置a1和a2的夹角。注:每一旋转过程允许不连贯,但任一瞬间都不允许倒转。4.27.2游隙以度表示,不得超过表12相应的数值:游隙(α1-α2)11114.28.1应测量引出端a与c间的阻值。4.28.2试验4.28.2.1控制轴应以(55±10)Hz的频率在5°~10°的转角之间颤动,在整个试验期间,按详细规范规定的反向运动的两个点的位置应保持稳定,误差在1°以内。试验持续时间可依据机械耐久性试验所规定的周数从表13中查出适用的数值。周数试验持续时间1.25×1055×1052.02.5×10610.0注:表11仅适用于非线绕型的,线绕型的在考虑之中;若周数大于2.5×106,试验持续时间应按比例增加。4.28.2.2当详细规范有要求时,应监测c与b之间的输出信号。详细规范应规定所有必要的要4.28.3在本试验结束时,应进行下列检测:对电位器应进行外观检查,应无可见损伤。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并与4.28.1条测得的值相比较,阻值变化应不超过详细规范中的规定值。对于非线绕电位器应测量输出平滑性,并不超过详细规范中的规定值。4.29.1被试电位器应按图29连接。输出平滑性至少应在70%有效电行程内,以1%有效电行程的角增量进行测量。图中:P—被试电位器;E—10V直流电漂或额定电压(取较小者R—100×标称阻值或按详细规范规定;O—示波器,通带不小于1kHz,最低输入阻抗为1MΩ,M—旋转驱动机构在相反两个方向上,通过不少于80%和不大于95%的有效电行程。其旋转速度为每分钟3~5周并且至少应在70%的持续时间内保持恒定。4.29.2输出平滑性以电压“Uac”的百分数表示。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值。平滑性从0.01%、0.025%、0.1%、0.5%、1.0%和2%中选择。按适用情况,电位器应承受IEC60068-2-21(GB/T2423.60)中的试验Ua1、Ub或Ud程序。注:如详细规范已说明引出端为刚性则不作试验Ub。4.30.1应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4.30.2试验Ua1—拉力力的作用时间为10s、大小为:—对于非线状的其他引出端为20N;—对于线状的引出端见表14。导线标称的横截面积相应圆导线标称直径S≤0.05d≤0.2510.05<S≤0.10.25<d≤0.352.50.1<S≤0.20.35<d≤0.550.2<S≤0.50.5<d≤0.8100.5<S≤1.20.8<d≤1.2520S>1.2d>1.2510注:对于圆形截面导线、带材或插脚,标称横截面积根据相关规范中给出的公称尺寸计算。对于标准导线,标称横截面积是由相关规范中规定的导体各股横截面积的总和得出的。4.30.3试验Ub—弯曲(线状引出端)(见4.30条的注)。方法1:连续弯曲两次,每个方向各一次。4.30.4试验Ub—弯曲(片状引出端)(见4.30条的注)。方法1:连续弯曲两次,每个方向各一次。4.30.5试验Ub—弯曲(印制电路用引出端)(见4.30条的注)。未说明是刚性的印制电路用引出端,应经受下列的弯曲试验。电位器应夹牢,每个引出端应弯过90°,曲率半径约1mm。对长度为10mm或更长的引出端,弯曲中心应距电位器本体(3.0±0.5)mm处。短于10mm的引出端弯曲中心应为距电位器安装板(1.5±0.5)mm的一点。然后将引出端恢复到原位并向相反方向用同一半径和同一弯曲点弯曲90°,再将引出端恢复到原位。弯曲应缓慢地进行。4.30.6试验Ud—转距(螺母与螺杆引出端)按IEC60068-2-21(GB/T2423.60)。4.30.7试验Ud—转距(整体安装元件)按IEC60068-2-21(GB/T2423.60)。4.30.8最后测量每项试验后对电位器进行外观检查,应无可见损伤。应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见注)相对于4.30.1测得的阻值,其变化应在有关规范规定的极限内。注:当本条的若干试验项目作为讨论顺序进行时,仅在此顺序结束时进行阻值测量。4.31.1静态密封(A型)采用静态密封的电位器应承受IEC60068-2-17(GB/T2423.23)中的试验Qa。除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外,密封应在(100~110)kPa的压力下在每个方向上进行试验。4.31.2动态密封(B型)4.31.2.1正常试验采用动态密封的电位器应承受IEC60068-2-17(GB/T2423.23)中的试验Qa。除详细规范中另有规定外,密封应在(100~110)kPa的压力下试验,此时转动的速度应为每分钟5周。漏率应不超过1cm3/h。4.31.3外壳密封电位器应经受IEC60068-2-17(GB/T2423.23)中试验QC的方法2的试验。除有关规范另有规定外,其温度应高于上限类别温度(1~5)℃。不应出现从电位器内部连续冒出气泡的泄漏。当可焊性试验后立即进行耐焊接热试验,则应采用4.3规定的干燥程序。详细规范应说明应使用程序I还是程序II(应为罗马序号)。4.32.1除表面贴装电位器外,电位器应经受IEC68-2-20(GB/T2423.28)中的试验Ta。按详细规范的规定采用槽焊法(方法1)或烙铁法(方法2)中的一种。4.32.2规定用槽焊法(方法1)时,应采用下列要求:4.32.2.1试验条件a)除b)项以外的所有电位器:—焊槽温度:(235±5)℃(锡/铅)或(245±5)℃(锡/银/铜);—浸渍时间2.0±0.5)s(235℃时3.0±0.5)s(245℃时—浸入深度(距元件本体或安装面):2-.5mm,采用厚度为(1.5±0.5)mm的隔热屏。b)详细规范中说明不是设计用于印制电路板的电位器:—焊槽温度235±5)℃(锡/铅)或(245±5)℃(锡/银/铜—浸渍时间2.0±0.5)s(235℃时3.0±0.5)s(245℃时—浸入深度(距元件本体):3.5-.5mm。4.32.2.2对引出端应加以检查,如焊料容易流动并润湿引出端说明焊锡完好。4.32.2.3槽焊法不适用时,详细规范对方法、试验条件和要求都应作出规定。注:使用球焊法时,应包括对焊接时间的要求。4.32.2.4表面贴装电位器应按4.50的规定进行试验。4.32.3当指定使用烙铁法(方法2)时,应遵守以下要求。烙铁温度:350°C±10°C(测试开始时);焊头尺寸:8mm(A型)或3mm(B型持续时间2~3)s。4.33.1当详细规范规定时,应对电位器采用4.3条的程序I或程序II进行干燥处理。如在可焊性试验后立即进行耐焊接热试验,可在可焊性试验前进行干燥程序。然后按4.6的规定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4.33.2除有关规范另有规定外,否则必须进行下列试验之一。a)除b)和c)项以外的所有电位器,采用IEC68-2-20(GB/T2423.28)中的试验Tb的方法1,并满足以下条件:—焊槽温度260±5)℃;—浸入深度:距安装面2-.5mm,采用厚度为(1.5±0.5)mm的隔热屏。—浸渍时间:5s或10s,具体见详细规范的规定;b)详细规范中说明不是设计用于印制电路板的电位器,当指定使用烙铁方法(方法2)时,采用以下要求:—烙铁温度350±10)°C(测试开始时—焊接时间:10s—烙铁的尺寸和使用点应在相关规范中注明c)表面贴装电位器应按4.51的规定进行试验。4.33.3除非能证明电位器可以提前达到稳定外,电位器应在恢复的标准大气条件下保持(4±0.5)h。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并与4.33.1条的测试值作比较,其阻值变化应不超过有关规范中的规定值。按4.7条的规定测量终端电阻,其值应小于有关规范规定的极限。4.34.1本试验仅适用于上限与下限类别温度之差超过95℃的电位器。4.34.2应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4.34.3对于预调电位器(包括表面贴装电位器),必须按照4.17.2.1或4.17.2.2的规定测量其输出比稳定性。电位器引出端a与c间加上一个不超过4.6条规定的电压,并用高阻电压表测量引出端a与b之间的电压。计算电压输出比Uab/Uac。4.34.4电位器应经受IEC68-2-14(GB/T2423.22)中的试验N。在试验N中规定的低温和高温应分别为下限和上限类别温度,并在这些温度下持续暴露30min。额定功耗等于或小于10W的电位器应经受试验Na,大于10W的应经受试验Nb。在试验Nb中温度变化速度为5℃/min。4.34.5电位器恢复以后进行外观检查,应无可见损伤。4.34.6对于预调电位器(包括表面贴装电位器),试验后必须重新测量输出比稳定性,并与4.34.3条的输出比测试结果相比较,输出比的变化不应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值。4.34.7应测量a与c之间的阻值,并与4.34.2条测得的阻值相比较,其阻值变化应不超过有关规范的规定。电位器的安装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4.35.1应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4.35.2对于预调电位器(包括表面贴装电位器),必须按照4.17.2.1或4.17.2.2的规定测量其输出比稳定性。动触点应调在总机械行程的40%~60%之间。电位器引出端a与c之间施加一个不超过4.6条规定的电压,并用高阻电压表测量引出端a与b之间的电压。计算出电压输出比Uab/Uac。4.35.3电位器应经受IEC60068-2-6(GB/T2423.10)中的试验Fc。采用适当的严酷度等级。详细规范应规定使用的固定方法。4.35.4试验期间的附加要求4.35.4.1不带锁紧装置的电位器除非作为4.35.2条的部分要求已完成,否则应将动触点调在总机械行程的40%~60%之间,动触点与电阻体之间的有效连续性应用示波器或其他适当的手段加以检查并维持检查。4.35.4.2带锁紧装置的电位器带整体锁紧装置的电位器,除非是作为4.35.2条的部分要求已完成,否则,动触点应调在并锁紧在总机械行程的40%~60%之间。在试验期间,引出端a与b或c与b之间(如果后者阻值较小时)任一瞬间的阻值变化应不超过有关规范的规定。4.35.5试验后,电位器应进行外观检查,应无可见损伤。),与4.35.2条的输出比测试结果相比较,输出比的变化不应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值。4.35.7应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并与4.35.1条测得的相比较,阻值变化应不超过有关规范的规定值。4.36.1应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对于预调电位器(包括表面贴装电位器),必须按照4.36.2电位器应经受IEC60068-2-29(GB/T2423.6)中的试验Eb,采用适当严酷等级。有关规范应规定试验的严酷度等级和采用的固定方法。4.36.3试验后电位器应进行外观检查,应无可见损伤。应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并与436.1条测出的阻值相比较,阻值变化应不超过有关规范的规定值。必须重新测量输出比稳定性,并与4.36.1中测量的输出比稳定性进行比较,输出比稳定性的变化不得超过相关规范的规定。4.37.1应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4.37.2电位器应承受IEC60068-2-27(GB/T2423.5)中的试验Ea。采用有关规范规定的固定方法和严酷度等级,在试验过程中引出端a与b之间对等于或大于100µs的电气间断应加以监测,且不应出现这样的间断。4.37.3试验后电位器应进行外观检查,应无可见损伤。应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并与4.37.1条测得的阻值相比较,阻值变化应不超过有关规范的规定值。必须重新测量输出比稳定性,并与4.37.1中测量的输出比稳定性进行比较,输出比稳定性的变化不得超过相关规范的规定。4.38.1初始要求4.38.1.1应按有关规范规定采用4.3条的程序I或程序Ⅱ对电位器进行干燥处理。4.38.1.2应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4.38.2干热4.38.2.1电位器应经受IEC60068-2-2(GB/T2423.2)中的试验Ba的程序,持续时间为16h。4.38.2.2恢复后,对电位器进行外观检查,应无可见损伤且标志应清晰。4.38.3循环湿热试验Db第一周期4.38.3.1电位器应经受IEC60068-2-30(GB/T2423.4)中的试验Db的一个周期24h,温度为55℃(严酷度b)。4.38.3.2恢复后,电位器立即经受寒冷试验。4.38.4寒冷4.38.4.1电位器应经受IEC60068-2-1(GB/T2423.1)中的试验Aa的程序,周期为2h。4.38.4.2除—/—/04类别的电位器外,应在低温周期结束时,且仍处于规定的低温下测量起动力矩。使用一个不超过详细规范规定起动力矩最大值的6倍并且不超过4.20条规定的终端止挡力矩上限的力矩,使动触点沿整个电阻体来回转动一次后,按4.18条的规定测量起动力矩。电位器的起动力矩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值。开关力矩应按4.19条的规定测量,并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值。4.38.5低气压4.38.5.1对于40/—/—和55/—/—类别的电位器应经受IEC60068-2-13(GB/T2423.21)中的试验M的程序。4.38.5.2本试验应在(15~35)℃之间进行,试验待续时间应为1h。4.38.5.3仍处于规定的低气压下,在1h周期中的最后5min期间按4.12.3条进行耐电压试验。试验电压应符合详细规范的规定。试验过程中和试验结束时应无击穿或飞弧现象。4.38.6循环湿热,试验Db,剩余周期电位器应经受IEC60068-2-30(GB/T2423.4)中的试验Db的类型I,按表15规定的周期数进行。以24h为一周期,温度为55℃(严酷度b):—/—/565—/—/211—/—/101—/—/04不进行4.38.7直流负荷(当详细规范规定时)试验结束后,电位器应放在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下,转移时间应尽可能短,且不得超过5min,从循环湿热试验箱中取出后在(30±5)min时,电位器应承受lmin的直流电压。电压施加在引出端a与c之间。其电压值应为额定电压或电阻体极限电压,取较小者。4.38.8绝缘电压(适用于当详细规范不采用4.38.7条直流负荷试验时)在循环试验结束时,应从箱中取出电位器,抖去水滴,并在15min以内以详细规范规定的绝缘电压施加在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引出端与转轴(金属轴时)和(或)装安板之间(见4,12.1和4,),电位器应无击穿或飞弧现象。4.38.9恢复电位器应在恢复的标准大气条件下放置不少于1h和不多于2h。4.38.10最后试验和测量电位器应经受详细规范中规定的下述试验和测量:按438.9条的规定恢复后,测试时间为:4.38.10.1条在1h内完成;4.38.10.2和4.38.10.3条在2h内完成;4.38.10.4~4.38.10.7条在6h内完成。4.38.10.1恢复后,对电位器进行外观检查,应无可见损伤且标志应清晰。4.38.10.2应测量引出端a与c的阻值,与4.38.1条测得的值相比较,阻值变化应不超过有关规范的规定值。4.38.10.3按4.13条的规定测量绝缘电阻,其值应不小于有关规范的规定。4.38.10.4按4.11条的规定测量开关接触电阻,应不超过详细规范的规定。4.38.10.5按4.5条的规定检查连续性,应符合详细规范的要求。4.38.10.6按4.18条的规定测量起动力矩,应在详细规范规定的极限内。4.38.10.7应按4.12条的规定进行耐电压试验,应无击穿或飞弧。4.39.1按4.6条的规定测量引出端a与c之间的阻值。4.39.2电位器应经受IEC60068-2-78(GB/T2423.3)中的试验Ca。采用详细规范中规定的电位器气候类别相应的严酷度等级。4.39.2.1设计直接安装在金属底板上的电位器分成三组:a)第一组试验时不加电压;b)第二组试验时在引出端a与c之间加一直流电压。所用电压值应从以下系列中选取:0V、4V、6.3V、10V、16V、25V、40V、63V、100V。算出额定电压的10%或电阻体极限电压的10%(取较小者),然后从上述电压系列中选出邻近的较低电压。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尽可能接近并保持规定的电压,电压的波动和类似因素所允许的误差为±5%。c)第三组试验时,金属安装板和一个终端引出端之间应加上(20±2)V的直流电压。安装板接电源负极,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