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市夏邑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1页
商丘市夏邑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2页
商丘市夏邑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3页
商丘市夏邑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4页
商丘市夏邑县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七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学情分析七年级历史(B)(统编版)1~5课·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2.答卷前请将装订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1.隋文帝的历史存在感相对较低,但美国学者麦克·哈特却将他与秦始皇、忽必烈一起编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这主要是因为隋文帝()A.正式确立科举制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缔造了盛唐气象 D.实现了国家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他与秦始皇、忽必烈一起编入‘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排行榜’”和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的乱世,忽必烈结束了宋辽西夏金时代政权并立局面,隋文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D项正确;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侧重强调隋文帝、秦始皇、忽必烈的最明显的共同之处是实现国家统一,与促进了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隋文帝缔造了“开皇之治”,排除C项。故选D项。2.中国历代王朝各有特点,以下示意图中①所代表的王朝的时代特征是()A.封建经济开始形成 B.战乱不断人口南迁C.中央集权不断完善 D.赋税繁重民不聊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①为隋朝,C项正确;隋朝以前,封建经济就已经开始形成,排除A项;隋朝于589年灭陈,隋朝时结束国家分裂政权分立,完成了全国统一,战乱不断人口南迁说法错误,排除B项;隋炀帝统治时期,赋税繁重,导致民不聊生,但并非属于隋朝的时代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3.隋文帝时期,对派往各地任职的官吏,确立了文官三年、武官四年的任期制,同时又规定官吏不得在本人出身地(籍贯)任官。这些改革旨在()A.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完善中央行政制度 D.确立重文轻武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派往各地任职官吏,确立了文官三年、武官四年的任期制,同时又规定官吏不得在本人出身地(籍贯)任官”分析可知,隋文帝时期,规定了官员的任职期限,并且规定官员不得在其出身地任职,目的是避免地方官员长期任职形成地方关系网,造成地方官员权力过大难以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隋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没有诸侯王势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地方的管理,与完善中央行政制度无关,排除C项;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4.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隋朝()A.赋税沉重 B.疆域辽阔 C.人口增长 D.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分析可知隋朝的粮食储备丰富,体现了当时隋朝经济发展,粮食丰富,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粮食的仓储情况,未体现赋税沉重,排除A项;粮食储存多并无法体现疆域辽阔,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仓储情况,没有提及与人口增长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5.从如表可知,出现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皇帝措施盛世局面唐太宗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贞观之治唐玄宗对税收、吏治、文教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开元盛世A.生产工具的进步 B.贤臣能将的辅助 C.对外贸易的兴盛 D.制定合理的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对吏治、军事、税收、文教等制度进行一系列改革”可知,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实行合理、与时俱进的政策,D项正确;材料反映合理的政策促进盛世局面的出现,未体现生产工具的进步,排除A项;材料反映合理的政策促进盛世局面的出现,未体现贤臣能将的辅助,排除B项;材料反映合理的政策促进盛世局面的出现,未体现对外贸易的兴盛,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列唐朝皇帝中,按其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唐太宗→唐高祖一唐玄宗→武则天→唐高宗B.唐高祖→唐高宗→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C.唐太宗→唐高祖→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D.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高祖建立唐朝,后神位给唐太宗,唐太宗传位给唐高宗,唐高宗之后经历两个皇帝后出现武则天掌握,之后唐玄宗上位,开创开元盛世,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7.如图是唐朝初年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图,据此可知三省六部制()A.加强了丞相的权力 B.削弱了皇帝的权力C.必然会导致决策混乱 D.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集体决策,特别是门下省具有审核权,有权封驳认为不合理的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A项;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提升政府效率,促进了政治体制的稳定和繁荣,排除C项。故选D项。8.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A.重视整顿吏治 B.重视农业生产 C.善于量才用人 D.懂得虚怀纳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可说明唐太宗强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要善于用其特长,量才而用人,C项正确;材料反映唐太宗善于量才用人,没有提及重视整顿吏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唐太宗善于量才用人,与重视农业生产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唐太宗善于量才用人,与虚怀纳谏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如图是唐三彩骑驼乐舞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从该文物我们无法获得的信息是()A.中外的文化交流 B.农业的发展状况 C.高超的制陶水平 D.和谐的民族关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骆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可知,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具有高超的制陶水平,民族关系融洽。农业的发展状况与图片信息无关,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中外的文化交流与“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的乐舞队”相符,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从唐三彩骑驼乐舞俑的制作工艺能够得出高超的制陶水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和谐的民族关系与“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相符,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0.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入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A.促进了阶层流动 B.促进了文艺繁荣 C.完善了政治制度 D.推动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入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做法推动民族交融,D项正确;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促进了文艺繁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与政治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图为唐代打马球俑,唐代女子打马球时穿上各样服饰,作出各种打球姿态。据记载,唐代女子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当时宫廷和一般家庭的女性甚至是社会底层妇女都会参加体育锻炼。这反映出唐代()A.男女地位平等 B.社会风气开放 C.尚武风气盛行 D.对外关系活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代女子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当时宫廷和一般家庭的女性甚至是社会底层妇女都会参加体育锻炼”表明唐代社会对女性参与体育运动持开放的态度,社会风气较为开放,B项正确;材料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未体现男女地位平等,排除A项;材料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未体现尚武风气盛行,排除C项;材料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开放,未体现对外关系活跃,排除D项。故选B项。12.《步辇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的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作者是()A.顾恺之 B.吴道子 C.颜真卿 D.阎立本【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D项正确;东晋的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排除A项;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送子天王图》,排除B项;颜真卿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排除C项。故选D项。13.“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这句唐诗出自李白创作的《哭晁卿衡》,哀悼的是离开唐朝长安城回国的外国友人晁衡,据传其在渡海时沉船遇难。据此推断,晁衡的身份最不可能是()A.新罗王子 B.日本僧人 C.西域商人 D.大食使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据传其在渡海时沉船遇难”可知,晁衡的身份最不可能是西域商人,因为西域指的是汉朝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而这些地区与中国内陆地区同在亚欧大陆上,不用渡船到达,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唐朝与新罗之间隔着黄海,晁衡有可能是新罗遣唐使,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日本与中国之间隔着东海,晁衡有可能是日本僧人,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大食即阿拉伯,到中国需要经过印度洋、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晁衡有可能是大食使臣,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4.观察如图唐朝墓葬出土的文物,这些出土文物说明()A.唐朝金属冶炼技术高超 B.唐朝币制混乱,没有统一货币C.唐朝对外贸易十分繁盛 D.唐朝时与欧洲的交往非常密切【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所以产自大食、波斯萨珊金币、东罗马金币流通到中国,反映出唐朝对外贸易十分繁盛,C项正确;材料所示大食、波斯萨珊金币、东罗马金币属于外国货币,不能反应出唐朝金属冶炼技术高超,排除A项;唐代有自己的统一货币,如开元通宝等,排除B项;萨珊王朝也称波斯第二帝国,属于亚洲地区的王朝,唐朝时与欧洲的交往非常密切与材料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C项。15.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这体现了日本()A.重视发展书法教育 B.大力发展科技文化C.鼓励国民信仰宗教 D.借鉴吸收外来文明【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以唐都长安为模型建立新都,但其中的庙宇、楼阁、神龛和花园等都具有日本特征。”可知,材料反映了日本人在借用汉字、借用儒家学说以及唐朝建筑风格,但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变通,这说明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又注重结合自身实际,D项正确;材料反映借鉴吸收外来文明,而非单独重视发展书法教育,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借鉴吸收外来文明,而非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排除B项;材料反映借鉴吸收外来文明,而非鼓励国民信仰宗教,且与材料“日本人借用了汉字”等信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贞观年间,一高僧为求取佛经西行4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天竺。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编纂成书。此书是()A.《道德经》 B.《史记》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高僧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D项正确;《道德经》是春秋时期道家的经典著作,排除A项;《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的著作,排除B项;《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的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17.唐朝后期“地方文武官吏,擅自设置机构,税收钱财也不交给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表明了唐朝后期()A.皇帝与宰相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体现的是唐朝藩镇割据现象,涉及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正确;提干反映的是藩镇割据的局面,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是皇帝与宰相的矛盾、文臣与武将的矛盾、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排除ACD项。故选B项。18.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提到,“军人跋扈,是紊乱政治根本,也是引起祸患的原因。唐玄宗后期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据此可知,这场兵变()A.导致周王室衰微 B.引发了黄巾起义 C.使唐朝由盛转衰 D.造成了政权更迭【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唐玄宗后期一场兵变使唐室不能复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日益尖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C项正确;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与周王室衰微无关,排除A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与题干“唐玄宗后期”不符,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造成了政权更迭”的说法与题干“唐玄宗后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9.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作用。材料从整体上体现出该阶段的特点是()A.朝政的腐败加剧了藩镇割据 B.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C.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趋势 D.政治稳定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的增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一种强烈的凝聚力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时期是政权分立的时期,但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为北宋的统一奠定基础,C项正确;材料反映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趋势,未体现朝政的腐败加剧了藩镇割据,排除A项;材料反映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趋势,未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凝聚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政权分立中孕育着统一趋势,未体现政治稳定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20.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个时期,北方五个政权中出现最晚并为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的是()A.后梁 B.后唐 C.后汉 D.后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都城,建立北宋,D项正确;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后梁是出现最早的政权,排除A项;后唐是继后梁的政权,排除B项;后汉是继后晋的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21.隋朝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王朝,一条古运河见证了一个繁盛帝国的兴亡,让我们穿越时空去了解一下大运河相关的知识。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如图)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1)大运河北抵C____,南至A____,B为隋朝的都城____。(2)材料二、材料三这两首诗对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态度分别是什么?(3)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大运河这一历史事件?【答案】(1)①.涿郡②.余杭③.长安(2)态度:胡曾诗指出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没看到大运河的积极影响;皮日休诗对开凿大运河作了肯定的评价,同时指出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3)评价: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当时为了开凿大运河过渡的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负担。【解析】【小问1详解】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故C是涿郡,A是余杭,B是长安。【小问2详解】态度:根据材料“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分析可知,胡曾对大运河的评价是片面的只看到了开凿大运河的劳役繁重,造成了隋朝的灭亡,没看到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是全面的即对大运河的积极作用给予了肯定,也指出隋炀帝巡游江都的过错。【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隋朝修建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但当时为了开凿大运河过渡的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和赋税负担。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材料二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以试为选”大致确保了相对的社会公平,朝廷可得人才,士子可求机遇。(隋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籍与诗赋文章,普通人只有通过寒窗苦读,才能实现跻身于社会上层的愿望。因此与考试相衔接的学校教育,在古代被看作是选拔人才的预备场所。材料四(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1)材料一中“隋唐科举制”属于我国古代哪方面制度的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正式确立的标志。(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3)据材料三、概括隋唐科举制在教育上产生的影响。(4)据材料四、分析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答案】(1)选官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2)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考试制度的影响。(3)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皇帝;维护统治(巩固统治)。【解析】【小问1详解】方面:根据材料“由政府出面招生”“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结合所学知识,它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标志: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西国莫不慕之”“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考试制度的影响。【小问3详解】影响:根据材料“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籍与诗赋文章……在古代被看作是选拔人才的预备场所”分析可知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小问4详解】受益者:根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分析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皇帝。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巩固了统治。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吸收着各种文化,同时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响了周围各民族与国家。材料一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材料二郭沫若在一首诗中写道:“……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材料三天竺,在贞观时即与唐遣使通好。唐太宗亦派使者王玄策三次使印,给天竺人留下深刻印象。唐朝名僧玄奘等相继西行取经,先后到达天竺,取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唐朝的纸张和造纸术也在这时传入天竺,促进了天竺文化的发展。(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这一历史事件有何影响?(2)指出与材料二诗歌描写相关的历史事件,诗中人物的贡献有哪些?(3)据材料三、指出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你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答案】(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影响: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2)事件:鉴真东渡日本;贡献: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中国医学、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3)国家:印度;启示: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贸易,学习他国先进文化科技,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富强。【解析】【小问1详解】事件:根据材料“在西藏地区”“文成公主”“吐蕃”可知,反映了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这一历史事件;影响:根据材料“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小问2详解】事件:根据材料“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可知,诗歌描写的是鉴真东渡日本;贡献:结合所学“鉴真东渡日本的史实”可知,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中国的医学、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小问3详解】国家:根据材料“天竺,在贞观时即与唐遣使通好”可知,天竺是今天的印度;启示: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启示:我们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贸易,学习他国先进文化科技,这样才能促进国家的繁荣与富强。24.古代的“盛世”,一般指长时间保持政权稳定和经济繁荣的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材料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歌是图中人物的作品,他曾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张艺谋导演曾借用该诗中的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作为影片名。材料三唐玄宗在其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国势由盛转衰。(1)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愿望?(3)根据材料三、概述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背景,并简述“安史之乱”的主要影响。【答案】(1)趋势:人口快速减少。事件:安史之乱。(2)人物:黄巢。愿望:推翻唐王朝的腐朽统治。(3)历史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影响: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各种矛盾日益尖锐,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移动。【解析】【小问1详解】趋势:根据“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分析可知,从755年至821年唐朝人口快速减少。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造成人口快速减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