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性检测(一)七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全卷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和运用(17分)1.经典诗歌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2)__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3)韩愈的《晚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和留恋之情。(4)《逢入京使》中颇带夸张意味,强调思家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深林人不知②.万里赴戎机③.朔气传金柝④.草树知春不久归⑤.百般红紫斗芳菲⑥.故园东望路漫漫⑦.双袖龙钟泪不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赴、戎、朔、柝、芳菲、漫漫。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沥尽心血创造了火一般红的生活图景。中国农村展现出可喜的景象:文体活动热闹非凡,乡风民风不断向好,新的zhì序已经建立,乡村振兴之路喜结硕果。农村正在以“走在前、开新局”的气pò和现代时尚的方式打开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正在向全世界讲述中国乡村蓬勃发展的故事。2.请根据语境,写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1)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沥尽心血创造了火一般红的生活图景。()(2)乡村振兴之路喜结硕果。()3.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1)zhì___________序(2)气pò___________【答案】2.①.xuè②.shuò3.①.秩②.魄【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心血:xīnxuè,心思和精力。硕果:shuòguǒ,大的果实。比喻非常大的成果。【3题详解】本题考查字形。秩序:zhìxù,次序井然,有条不紊的情况。气魄:qìpò,魄力;无所畏惧的精神或作风。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一项是()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多年的史事。B.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回忆鲁迅先生》是她写的一篇回忆录。C.《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抒情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D.《木兰诗》“阿爷无大儿”中的“阿爷”是他称;《孙权劝学》一文中的“卿”是爱称,“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C.《木兰诗》是叙事诗,不是抒情诗;故选C。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①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家国情怀的培育,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优良传统,提倡“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②这种将个人发展的需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结合在一起的道德自觉,成为“家国天下”的重要思想基础。③在家与国的辩证统一关系上,家是构成国的基本因子、国是维护家的可靠屏障。④家庭建设不仅是国家建设的深厚基础,也是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1)按照词性划分,第①句中的“历来”是____________词,第②句中的“与”是____________词。(2)第③句有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5.①.副②.和6.将顿号改为逗号7.将“国家建设的深厚基础”和“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调换位置。【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词性。历来:向来;一向;从来。这是一个副词。与:和。这是一个连词。“个人发展的需求”与“社会进步的诉求”是并列关系,中间的“与”是连词。【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标点运用。“家是构成国的基本因子”“国是维护家的可靠屏障”是表并列的两个句子,中间用逗号,不用顿号。【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病句修改画线句中的“不仅是国家建设的深厚基础,也是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语序不当,应将“国家建设的深厚基础”和“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调换位置。二、综合性学习(7分)6.请你参加以“学精神,促成长”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1)请将活动主题正确、规范、工整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伟大的劳动精神让我们中华民族始终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请综合探究下面三则名人名言,用自己的话概括劳动的意义。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高尔基不管是什么人,应当从事劳动,汗流满面地工作,他生活的意义和目的,他的幸福,他的欢乐就在于此。——契诃夫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3)请根据课文《老山界》的内容补全句子,使之组成排比句,完成下面这段歌颂先烈伟大革命精神的赞词。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百年峥嵘岁月,多少跌宕起伏,多少惊心动魄。革命起义中,刻下了你们勇敢奋进的身影;抗日战场上,浸透了你们冲锋陷阵的鲜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们用行动和执着,撑起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铺下了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4)“雷锋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我们今天仍要弘扬的崇高品德。学雷锋月来临之际,同学们就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何发扬雷锋精神征集建议,请你也写两条。【答案】(1)学精神,促成长(2)[示例]劳动创造幸福,劳动使人快乐。(3)[示例]老山界路上,留下了你们永不磨灭的足迹(4)[示例]1在学校,关心帮助同学;2在校外,做到敬老爱幼,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帮助他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依题目要求,用正楷抄写“学精神,促成长”即可,注意“促”的正确写法。【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与概括。阅读三则材料可知,人们通过劳动可以创造或改造很多东西,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的需求,进而带来物质,精神的满足。所以劳动可以改变生活,劳动能够创造幸福,它是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现实社会里,各行各业劳动者所得到的收获是各不一样的,唯独相同的是劳动者在付出劳动后,都能感觉到欣慰和充实。据此可概括为:劳动创造幸福,劳动使人快乐!【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仿句。注意中心为“歌颂革命先烈伟大功绩”,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示例:国共谈判中,印证了你们永远为民的初心。【小问4详解】本题考查意见建议。对于发扬雷锋精神建议,一定要结合实际,切实可行,要结合学习精神和助人为乐精神来提出建议。示例:①要有不怕困难、勤学苦钻的“钉子”精神。②要有处处关心别人、热情帮助同学的团结友爱精神。三、阅读(4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长江里的一滴水,如何穿越粮仓沃野,实现在淮河畅游?2022年9月,引江济淮工程淠河总干渠钢结构渡槽首次通航,形成了“河上有河,船上行船”的奇观。什么是渡槽?就像立交桥一样,只不过立交桥走的是车,而渡槽走的是水。这座“水桥”厉害在哪?渡槽主跨跨度达到110米,总用钢量高达2.1万吨,成为世界最大跨径钢结构通航渡槽。除了世界之最,还有亚洲之最。引江济淮把江水从南往北输送,最大的难点是如何翻越江淮分水岭,实现水往高处流,这要靠马力十足的“抽水电梯”——蜀山泵站。蜀山泵站是亚洲流量最大的泵站,设计流量每秒340立方米,6秒钟就能填满一个标准的游泳池。(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二】黄河保护法以水为核心、河为纽带、流域为基础,更加注重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针对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的问题,黄河保护法明确了一系列针对性、保障性、约束性的制度措施,强调要通过聚焦重点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区域荒漠化治理,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建设绿色生态走廊等,将“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确定为黄河流域各地区经济发展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律制度。针对黄河保护治理中面临的地区分割等问题,黄河保护法坚持系统观念,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要求,奏响了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部门间推进共同保护、协同治理的新时代黄河大合唱。(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三】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发现,撞击玻璃珠可能是月球的“迷你水库”——一吨玻璃珠中平均可含一斤水。撞击玻璃珠是太空中的陨石、小行星等撞击月球后熔融月表的土壤和岩石,熔体溅射形成液滴冷却后形成的。科学家表示,撞击玻璃珠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就像海绵一样。氢注入其中可能会与氧结合形成水,也可能在其他条件下被释放出来。研究者发现有些玻璃珠在后期甚至经历过一定程度的撞击或加热事件,导致水含量剖面叠加了一次去气过程。数十亿年来,太空天体撞击带来的“翻耕作用”让月壤中普遍存在撞击玻璃珠,其所承载的总水量可达到2.7×1014千克,这远比地球四大洋的水储量低,但相对来说还是挺可观的。如果宇航员常驻月球,是否可以直接“就地取水”?科学家表示,从大量玻璃珠中提取水是具有前景的,但这种水与地球上的水不同,主要以羟基形式存在,如何开发利用仍需进一步研究。(选自《中国科学报》,有删改)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引江济淮工程技术先进,钢结构通航渡槽创世界最大跨径,蜀山泵站创亚洲最大流量。B.材料一中将渡槽比作“立交桥”“水桥”,将蜀山泵站比作“抽水电梯”,语言通俗易懂。C.共同遵守“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法律制度,就必将促进黄河流域各地区经济发展。D.撞击玻璃珠的成因之一是陨石撞击,且有些玻璃珠的水含量剖面叠加了一次去气过程。8.健康的成年人一般每天要喝2500毫升(5斤)左右的水,才能维持正常的机体代谢。请简要说明一个常驻月球的宇航员“就地取水”所要满足的条件及原因。9.水是生命之源,是生产之要,也是生态之基。国家水资源管理中心请中小学生就我国水资源问题提出三条合理化建议,请你根据三则材料予以回复。【答案】7.C8.[示例]①首先,宇航员需要每天在月球上搜集五吨以上的撞击玻璃珠,因为一吨撞击玻璃珠中平均可含一斤水;②其次,宇航员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提取撞击玻璃珠中的水,因为这种特殊的水主要以羟基形式存在。9.[示例]①通过实施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②进一步推进黄河保护法等法治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每条河流的流域生态。③加大对新型水资源的研究力度,为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与判断。C.有误,“就必将促进黄河流域各地区经济发展”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材料三第一段“撞击玻璃珠可能是月球的‘迷你水库’——一吨玻璃珠中平均可含一斤水”、第二段“科学家表示,从大量玻璃珠中提取水是具有前景的,但这种水与地球上的水不同,主要以羟基形式存在,如何开发利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可知,因为健康的成年人一般每天要喝2500毫升(5斤)左右的水,才能维持正常的机体代谢,所以宇航员要每天在月球上搜集五吨以上的撞击玻璃珠,并且要找到合适的方法提取撞击玻璃珠中的水,因为这种特殊的水主要以羟基形式存在。【9题详解】本题考查提建议。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引江济淮把江水从南往北输送”可建议:通过实施南水北调、引江济淮等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根据材料二第二段“针对黄河流域生态脆弱的问题,黄河保护法明确了一系列针对性、保障性、约束性的制度措施,强调要通过聚焦重点地区,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区域荒漠化治理,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建设绿色生态走廊等”可建议:进一步推进黄河保护法等法治建设,依法保护和治理每条河流的流域生态;根据材料三第一段“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发现,撞击玻璃珠可能是月球的‘迷你水库’——一吨玻璃珠中平均可含一斤水”、第二段“科学家表示,从大量玻璃珠中提取水是具有前景的,但这种水与地球上的水不同,主要以羟基形式存在,如何开发利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可建议:加大对新型水资源的研究力度,为未来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打下坚实的基础。(二)(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笑谈大先生①陈丹青①鲁迅先生是我几十年来不断想念的一个人。②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可是我看来看去,还是鲁迅先生样子最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③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④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脱略虚空②,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⑤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⑥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最近二十多年,“鲁迅研究”总算比较地能够将鲁迅放回他生存的时代和“语境”中去,不再像过去那样,给他涂上厚厚的意识形态涂料,比较平实地看待他。我不过是在众人的话语缝隙中,捡我自己的心得,描一幅我以为“好玩”的鲁迅图像。⑦我从少年时代阅读鲁迅,就不断发笑,成年后,我知道这发笑有无数秘密的理由,但说不出来,而且幸亏说不出来——这样一种阅读的快乐,在现代中国的作家中,读来读去,读去读来,只有鲁迅能够给予我。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文章的张力,是人格的张力,写作的维度,也是人格的维度——愤怒、但是同时好玩;深刻、然而精通游戏;挑衅、却随时自嘲;批判、却忽然话说回来……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维度与张力。他的语气和风调,哪里只是激愤犀利这一路,他会忽而深沉厚道,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调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及学问或翻译;忽而精深苍老,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柔伤感,如《朝花夕拾》……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⑧总之,我对鲁迅先生的个人评价,一则曰:好看,一则曰:好玩。【注】①“大先生”系鲁迅家人对他的尊称。本文改写自陈丹青的演讲稿《大先生》。②脱略虚空:不拘束,又包容万物。10.结合你对鲁迅生平及性格的了解,说说第二段中加点的词语“不买账”是什么意思。11.作者写鲁迅“好看”,为什么还要写萧伯纳等人?12.你如何理解文中“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这句话?13.文章第⑤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4.读完全文,同学们就“作者的表达特色”这个话题进行交流。请参考同学们的交流,判断作者陈丹青的身份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小语:什么人说什么话,作者的身份会体现在字里行间,形成文章的表达特色。小文:我也这么觉得。比如杨振宁先生写的《邓稼先》一文,内容客观严谨,结构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炼,符合杨振宁先生科学家的身份。小乐:你这么一说,我想到了诗人臧克家写的《说和做》。这篇文章以闻一多先生说的话作为切入点,这正是源于诗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小亮:那《回忆鲁迅先生》通过言行小事塑造人物形象,是不是因为作者萧红是小说家,擅长从细微处观察人物呀?这篇同样是写鲁迅的文章,作者陈丹青会是什么身份呢?【答案】10.不妥协、不屈服、不迎奉。11.将萧伯纳等人的外貌与鲁迅先生的外貌做对比,衬托鲁迅先生外貌的特别,“正好像他自己”。12.用“中国”和“五四”这两个词来概括鲁迅先生的外貌特征,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鲁迅先生儒雅凝练、脱略虚空(文气逼人)却不嚣张的中国文人气质和刚直坦然(积极进取)的五四风格。13.过渡或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鲁迅“貌如其人”,引出下文深入探究鲁迅先生的为人。14.[示例]我认为陈丹青是评论家。从内容上看,文中对于大先生的评论涉及到大量的知识,且有独到的见解。从语言上看,文中用词文雅,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且有大量评论性的句子,很有专业性。【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不买账”属于地方方言,本义,不理睬,不给面子,不当一回事,依旧如故,我行我素。结合第②段“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可知,“不买账”在这里是指鲁迅的不妥协、不屈服、不奉迎的倔强性格。【11题详解】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⑥段中“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一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的内容可知,作者将萧伯纳等人的外貌与鲁迅先生的外貌作对比,衬托鲁迅先生外貌的特别好看,“长得正好像他自己”,有独特的特点。【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结合第③段“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我们说起‘五四’新文学,都承认他是头一块大牌子,可他要是长得不像我们见到的这副样子,你能想象吗”,第⑥段“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淘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可知,“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在这里指的是鲁迅的长相;非常的“中国”是指鲁迅先生的模样不洋派;非常的“五四”是指鲁迅先生的模样不老派。【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结合第⑤段“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分析,本段明显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在最高意义上,一个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为人”承接上文第④段“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晖、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淘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的鲁迅先生的相貌,“鲁迅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开启下文第⑥段“以我私人的心得,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的内容,也就是鲁迅先生的为人。【14题详解】本题考查拓展与运用。结合“小邵:什么人说什么话,作者的身份会体现在字里行间,形成文章的表达特色”“小兴:我也这么觉得。比如杨振宁先生写的《邓稼先》一文,内容客观严谨,结构条理清晰,语言简洁精炼,符合杨振宁先生科学家的身份”可知,我们可以从作者说的话、作者写的文字来分析判断他的身份。陈丹青是位画家。结合第②段“文革中间我弄到一本日记本,里面每隔几页就印着一位中国五四以来大作家的照片。前些日子,我在三联买到两册抗战照片集,可是我看来看去,还是鲁迅先生样子最好看”,第④段“而且鲁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可知,在作者的叙述中,作者多次提到收集“照片”“图片”等事,符合作为一个画家的爱好和习惯与作为一个画家的行为特点;从作者对鲁迅先生外貌的评价可以看出他的评价角度十分独特,符合一个画家的审美习惯;作者以观察鲁迅先生的照片为切入点,描述大先生外貌,符合作者作为画家的观察习惯;结合第④段“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那种骨子里的儒雅凝练,脱略虚空,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洋的五彩缤纷比下去;你将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不嚣张”,第⑥段“最近二十多年,‘鲁迅研究’总算比较地能够将鲁迅放回他生存的时代和‘语境’中去,不再像过去那样,给他涂上厚厚的意识形态涂料,比较平实地看待他。我不过是在众人的话语缝隙中,捡我自己的心得,描一幅我以为‘好玩’的鲁迅图像”可知,作者在介绍鲁迅外貌时,从画家的专业角度,用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类比来进行描述,具有专业性,符合一个画家的身份;从作者的描述中出现了“厚厚的涂料”等与绘画相关的词语,符合一个画家的身份;据此可知,他的职业习惯会影响他的常用词汇,文中大量与美术相关的词汇;综上分析判断陈丹青是画家。也可以认为陈丹青是位评论家。结合第②段“老先生的相貌就是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似乎在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第③段“所以,鲁迅先生的模样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名”,第④段“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跟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张群那样的长胡子,或者像吴稚辉、沈君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有古风,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他长得非常的‘中国’,同时又非常的‘五四’。‘五四’中国相较于大清国,何其摩登!可是你比比当年顶摩登的人物胡适之、徐志摩、邵洵美,新潮倒是新潮,毕竟有些‘海龟’的派头,也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既不老派,也非洋派,他长得正好像他自己”,第⑦段“鲁迅作文,就是这样地在玩自己人格的维度与张力。他的语气和风调,哪里只是激愤犀利这一路,他会忽而深沉厚道,如他的回忆文字;忽而辛辣调皮,如中年以后的杂文;忽而平实郑重,如涉及学问或翻译;忽而精深苍老,如《故事新编》;忽而温柔伤感,如《朝花夕拾》……以上那些反差极大的品质,会出人意料地糅杂在一起,难分难解”可知,作者在文中对于鲁迅先生的评论具有独到的看法与见解,且涉及到非常多的知识,如美术、历史、文学等;作者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也极有特点,用词十分文雅,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且有大量评论性的句子,很有专业性,据此可以判断他是一个评论家。(三)(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曰,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选自《孙权劝学》)【乙】王隐,字处叔,陈郡陈人也。纳①好弈拱,隐谓之曰:“禹惜寸阴,不闻数棋。”对曰:“我弈忘忧耳。”隐曰:“盖闻古人遭逢②,则以功达其道,若其不遇,则以言达其道。君少长五都,游宦③四方,华夷④成败,皆当闻见,何不记述而有裁⑤成?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犹皆行于世,便为没而不朽。此可兼济(天下),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史官之立,自纳始也。(选自《晋书·王隐传》,有删改)【注】①纳:祖纳,镇西将军祖逖之兄。②遭逢:遇到好时代。③游宦:外出求官。④华夷:汉族与少数民族。⑤裁:剪裁,消减。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蒙乃始就学()(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不闻数棋()(4)自纳始也()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蒙辞以军中多务静以修身B.结友而别学而时习之C.犹皆行于世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D.史官之立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2)何必博弈而后忘忧哉!18.对比【甲】【乙】两文内容,简述孙权与王隐两人劝说的共同点。【答案】15.①.从事②.知晓,了解③.听说④.开始16.B17.(1)与读书人分别几天,就应用另外的眼光来看待他。(2)为什么要通过下棋来忘记忧愁呢!18.①都是以劝说对象的经历、特点出发进行劝解的;②语言恳切真诚,都表现了对劝说对象的殷切希望;③劝说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祖纳成为史官。【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就:从事。(2)句意:您为什么明白事理这么晚呢?见:知晓,了解。(3)句意:没有听说他下棋吧。闻:听说。(4)句意:从祖纳开始。始:开始。【16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用\连词,来;B.表顺承,就\表顺承,就;C.介词,在\介词,向;D.助词,的\代词,指学习;故选B【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三日:几天。即:就。更:另,另外。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2)何必:为什么。忘:忘记。【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中的“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和乙文中的“纳好弈拱,隐谓之曰:‘禹惜寸阴,不闻数棋。’”可知,都是以劝说对象的经历、特点出发进行劝解的;根据甲文中的“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和乙文中的“君少长五都,游宦四方,华夷④成败,皆当闻见,何不记述而有裁成”可得:语言恳切真诚,都表现了对劝说对象的殷切希望;根据甲文中的“蒙乃始就学”和“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乙文中的“史官之立,自纳始也”可得:劝说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吕蒙“非复吴下阿蒙”,祖纳成为史官。【点睛】参考译文:【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乙】王隐,字处叔,是陈郡的人。祖纳喜欢下棋,王隐对他说:“禹珍惜每一寸光阴,没有听说他下棋吧。”祖纳回答说:“我也是以此忘记忧愁。”王隐说:“我听说古人如果受到任用,就用功绩来实现他的志向,如果怀才不遇,就用言论来表达他的志向。你年轻时在五都长大,在四方游历,华夏后裔的成败,你都应当有所见闻,为什么不把史实记述下来并且剪裁定稿?惠仲速写《风俗通》,崔子真写《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尚且都流行于世,成为身后的不朽之作。这可以帮助天下人,为什么要通过下棋来忘记忧愁呢!”记录历史的官位,从祖纳开始。(四)(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9.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如何理解“关键”之说?20.此诗写得非常感人,请你分析它的感人之处。【答案】19.《折杨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习俗,“折柳”二字点明本诗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0.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合“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之情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一直感人肺腑。【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炼字、内容理解。“柳”是“留”的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折柳送行表示离别之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描写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本诗重在抒写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这种思乡之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悄然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写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折柳”二字点明惜别怀远之意;紧接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为,哪个人能不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亦有爱国情感蕴含其中。“何人不起”,即为“每人皆起”故园情,每个人内心都怀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种情感是高尚的。因此,这首诗在千百年来一直深深打动人心。四、作文(50分)21.按要求写作文。爱是人类所能获得的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而人活在世界上,拥有爱的能力比拥有被爱的幸运要重要得多。上面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