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第六中学集团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大同市第六中学集团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大同市第六中学集团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大同市第六中学集团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大同市第六中学集团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同六中集团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情监测试卷七年级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如果要研究史前时期的中国历史,下列选项中可靠的史料是()①北京人头盖骨化石②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③关于黄帝的传说④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史前时期主要是指远古时期或原始社会时期,据此分析,北京人、河姆渡人分别是远古时期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代表,而黄帝的传说与远古时代后期有关,①②③正确;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甲骨文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与远古时期不符,④错误。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2.“二重证据法”强调运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以考量古代历史。以下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最符合“二重证据法”的是()A.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B.殷墟甲骨文与《史记•殷本纪》C.小说《远古传说》与黄帝陵遗址D.秦陵兵马俑与电视剧《大秦帝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殷墟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其甲骨文卜辞上记录的内容可与《史记·殷本纪》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符合“二重证据法”,B项正确;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是二手史料,小说《远古传说》、电视剧《大秦帝国》均经过了艺术加工,掺杂了过多个人观点,不是第一手史料,不符合“二重证据法”,排除ACD项。故选B项。3.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减或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以上文字是在解读()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如果诸侯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或超越周王赋予他们的特权,周王可以削减或废除给他们的封地和爵禄,甚至消灭他们。”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和国王的权力,C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排除A项;世袭制就是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郡县制是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4.“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鼎”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古代烹煮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 B.立国礼器,身份地位与权力象征C.比喻帝王,鼎业代指帝王的大业 D.象征三方并立、鼎峙或鼎足之势【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结合课本所学,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为主,成为王公贵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代表性器物,周王朝对礼器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B正确;依据题干不同身份不同鼎,鼎成为礼器,烹煮器物材料无法体现,A排除;“比喻帝王,鼎业代指帝王的大业”,题干中还涉及诸侯和卿大夫,C排除;根据题干中天子、诸侯、卿大夫所用鼎不同,不是三方并立,D排除;故选B。5.某同学星期天在网上搜集了下列历史图片,其中能为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提供证据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鞅铜方量能够为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提供证据,D项正确;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与春秋护头铜胄和秦半两无关,排除AC项;秦代刑具与度量衡无关,排除B项。故选D项。6.夏曾佑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君营其室。”夏先生这段话所涉及的是()①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封建思想正统②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继承③秦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④汉武帝击匈奴、通西域,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结合所学知识,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成为封建思想的正统,①项符合题意。题干“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继承,②项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击匈奴、通西域,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②④符合题意,A项正确;夏先生的话没有涉及秦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7.小明整理大事年表:“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到公元9年,王莽篡位,西汉灭亡。”依据小明的整理,西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A.193年 B.210年 C.211年 D.212年【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公元纪年以耶稣诞生年为公元元年。公元前202年到公元9年即202+9-1=210年(减1是因为没有公元0年),B项正确;ACD项时间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8.下图是东汉后期政治局势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东汉后期的政治局势特点是()A.政治稳定 B.割据混战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中央集权强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致使外戚专权;皇帝长大后依靠宦官夺取政权,宦官被宠信,把持朝政,又导致宦官专权。这样,东汉中后期陷入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C项正确;政治稳定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割据混战与题内容无关,排除B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的中央集权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讲经图》,反映了汉代席地而坐讲经上课的情形。画面左侧老师坐在榻上,头戴进贤冠。榻下,六名学生面对老师,跪坐于席,表现出对老师恭恭敬敬,虚心求学的姿态。这一画面反映出汉武帝时()A.推行儒学教育,尊崇儒学的态度 B.倡导平等教育C.只允许儒学存在,禁绝其他思想 D.推动讲学之风【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反映了汉代席地而坐讲经上课的情形。画面左侧老师坐在榻上,头戴进贤冠。榻下,六名学生面对老师,跪坐于席,表现出对老师恭恭敬敬,虚心求学的姿态”可知,讲学的老师在当时很受尊敬、儒学经典五经是当时讲学的主要教材。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A项正确;但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只是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平等教育、推动讲学之风,排除BD项。故选A项。10.为了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历史兴趣小组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可以作为研究三国历史的可靠史料的是()A.《三国》电视剧 B.《三国志》史书C.《三国演义》小说 D.《三国英杰传》电脑游戏【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是评价较高的正史。因此,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是《三国志》,B项正确;《三国》电视剧是影视作品,有加工的成分,排除A项;《三国演义》小说是文学作品,有演绎成分,排除C项;《三国英杰传》电脑游戏,有创作的成分,排除D项。故选B项。11.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结合下面思维导图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下列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B.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巩固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政权分立与江南开发【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出现了魏蜀吴、东晋、南北朝等割据分裂政权,这期间还出现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当时的突出特点。C项正确;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特征,排除A项;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征,排除B项;东晋开始,江南地区得到大力开发,排除D项。故选C项。12.下列材料或史实与论述之间对应正确的是()材料或史实论述A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B秦蜀郡太守李冰设计建造的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彻底解决了关中平原的水患问题C曹操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反映了三国时代战乱频繁D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战胜前秦。维持了南方稳定,使北方重新陷入混乱A.A B.B C.C D.D【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前秦,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新陷入混乱,而东晋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了南方的稳定,D项正确;甲骨文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但不能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排除A项;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设计建造的都江堰,使得四川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排除B项;曹操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并不是三国时代的历史人物,排除C项。故选D项。13.《晋书•食货志》有云:“(东晋后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材料所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是()A.江南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 B.北方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D.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于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东晋后期)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江南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的景象,A项正确;东晋在南方,排除B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自然条件更适宜于农业生产,题干未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14.七年级(1)班的同学来到山西博物院参观国宝级文物——“侯马盟书”。盟书多用朱笔写于玉石片上,记载了春秋到战国时期,晋国赵氏等六卿内争演化为四卿并立直至三家分晋的历史。下面对该文物的解读正确的是()A.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表明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山西C.盟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属于第二手史料 D.盟书中的小篆文字,字形古雅,有书法艺术价值【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干材料“六卿内争演化为四卿并立,直至三家分晋”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夺权,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的史实,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周王室实力衰弱,各诸侯实力增强,不断发生争霸及兼并战争,同时也反映了晋国发展的历史,A项正确;盟书上写着文字,但并不能证明盟书中的文字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侯马盟书是1956——1966年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属于第一手史料,C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出现的文字,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山西被称为民族融合的“熔炉”。下列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民族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平之战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B.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到山西境内C.北魏孝文帝在山西太原进行汉化改革 D.山西曾经归曹魏、西晋、东晋、北魏政权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曾归曹魏、西晋、前秦、北魏管辖,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到山西境内。B项正确;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北魏孝文帝在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排除C项;东晋是南方政权,与山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5分)16.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的智慧,是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请根据提示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人与社会共和谐】根据所学知识,填写知识卡片。人物:孔子派别: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和谐”的思想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墨子派别: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和谐”的思想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医和雕塑传承文明】假如你是讲解员,请任选下面一处历史遗址,为其写一份解说词。(3)【书法艺术释放传统文化魅力】概况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答案】(1)①.儒家②.“仁”③.墨家④.“兼爱”“非攻”(2)医圣祠:是纪念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而修建。张仲景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等。云冈石窟:是位于山西大同著名的云冈石窟文化遗址,这里有数以万计的佛像,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这里的佛像雕刻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精品等。(3)汉字的演变与成熟;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等。【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关“和谐”的思想主张是“仁”;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有关“和谐”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2)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医圣祠:是纪念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而修建。张仲景最突出的成就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等。云冈石窟:是位于山西大同著名的云冈石窟文化遗址,这里有数以万计的佛像,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这里的佛像雕刻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精品等。(3)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一门艺术的原因有:汉字的演变与成熟;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等。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5分)17.我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奋斗历程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非凡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自秦汉以来,华夏民族往往将国家的强大、统一和民族的安全、和睦作为评判国家、民族强弱兴衰的基本标准……——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以来华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变化。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2)指出材料二中人口迁移的方向,说出此时期人口迁移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材料三: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樊树志《国史概要》(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及影响。(4)综上所述,概括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答案】(1)变化: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打破宗族壁垒(或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2)方向:由北向南;影响: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3)背景: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北魏统一北方;社会矛盾激化;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影响: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4)特点:源远流长,相互融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了“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可知,春秋战国以来华夏国家和民族意识打破邦国体制(或分封制瓦解)、打破宗族壁垒(或宗法制破坏),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2)根据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可知,人口迁移的方向是由北向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3)根据材料三“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溉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可知,北魏统治者吸取前秦崩溃的教训,试图通过汉化来巩固统治;根据材料三“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并结合所学可知,冯太后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北方;北魏统治初期社会矛盾激化。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变了北魏落后的面貌,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4)本题属于开放型时期,言之有理即可。如源远流长,相互融合。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5分)18.建立时空观念,树立史证意识,培养历史解释和分析能力,探索历史发展规律,凝练家国情怀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素养。李老师以“历史学科素养”为主题设计了下面的学习任务单,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任务一【观察地图——认识统一格局】(1)观察以上疆域图中的信息,概括秦朝与汉朝统治时期的相同点,并分析汉朝疆域扩大的原因。任务二【考古发现——见证时代风貌】(2)俑是古代的陪葬塑像,见证着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请你分别说出上面三幅图片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任务三【解释史料——了解文明交流】材料: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彼得·佛兰克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材料:“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3)结合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如何将“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紧密联系起来的?(4)说出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相同点。【答案】(1)秦汉时期疆域都很辽阔;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并加强对西域的管辖。(2)图三反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图四反映当时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在比较宽松的环境中;图五反映民族融合现象。(3)欧洲与亚洲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密切联系;欧亚之间的商贸往来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传播和人员的相互流动,如马可·波罗到达中国,中国使节到达欧洲等;丝绸之路也是欧亚之间文化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