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A.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B.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C.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2.1915-1918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3.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译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4.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对国学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他提出,国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史”之下分有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国际交通史、思想学术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制度史。胡适的国学分类法()A.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地位B.实现了中西文化交融兼采C.在研究方法上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D.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5.从1897年开始,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歇洛克(福尔摩斯)奇案开场》180余种,风靡全国。1919年,林纾写信给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白话文)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表明林纾()A.坚守传统反对学习西方B.在文化变革中沦为时代的落伍者C.轻视群众反对世俗文化D.忧心新文化运动冲击其译著市场6.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7.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中国共产党诞生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8.1917年至1919年,在《新青年》中“十月革命”被提及的次数极少,1919年以后逐渐增多。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转变9.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10.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11.孙中山说,今日之世界,“是民权世界”,民权世界的到来是进化的必然趋势。并认为人类顺应进化趋势,以人事速其进行,是谓之革命,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孙中山的论述意在()A.扩大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B.对国人进行科学启蒙C.以社会革命促进时代发展D.论证民权主义合理性12.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两年内,国内出版的白话刊物屈指可数。1919年后各地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迸发出来,据当时人估计,仅1920年一年,全国陆续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有四百种之多。这一变化()A.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广泛传播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D.适应了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二、非选择题13.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与柏拉图在政治总目标上都是试图以贤人政治之实行德治的方式,巩固贵族统治,创立等级有序的社会,但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塔型的等级社会中,处于塔尖的统治者的人选问题,是孔子和柏拉图关注的重点。孔子把统治者(“圣王”)本身具有高尚的道德和人格、能教化民众,看作为政的首要条件,认为只有圣人才可以成为真正的王。……而柏拉图虽不否认统治者应具有道德,但却主张“哲学王”应具有最高理念,以是否具有智慧和知识作为统治民众的首要条件。——摘编自刘丹忱《孔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之比较互鉴》材料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从追求器物现代化、制度现代化转向了追求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文艺复兴也开启了欧洲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文艺复兴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价值,促进了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人文主义精神的觉醒,从而深刻影响了人们认识客观现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因此,从历史意义上讲,二者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摘编自王欣《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之异同》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概述孔子与柏拉图政治理想的异同,并说明出现差异的实质。(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都是思想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起点”的。(6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当面对横阻在历史前行面前的盘根错节的文化障碍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确实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形成一种巨大历史冲击力。”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A.批判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倾向B.致力于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C.宣传马克思主义注重结合中国国情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A[根据材料“凝聚了更加尖锐、偏执的历史力量”可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激进主义的倾向,故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学,全盘肯定西方文化,没有将儒学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而非西方先进的现代化文明,故D项错误。]2.1915-1918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A.“尊孔复古”逆流再次出现B.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C.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D.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C[伴随着陈独秀等人对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推崇和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梁启超等人反思西方文化,主张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使得人们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故C项正确。]3.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译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D[根据材料“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可见国人固有天朝上国的心态,对外来文化的蔑视,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到“实业”英语里有勤的含义,没有对中西文化的联系进行叙述,故A项排除;材料内容与新文化运动是否有阻力无关,故B项排除;根据材料“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可见对西方文化没有全盘肯定,故C项排除。]4.1923年,胡适在《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对国学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他提出,国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中国文化史”之下分有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国际交通史、思想学术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制度史。胡适的国学分类法()A.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地位B.实现了中西文化交融兼采C.在研究方法上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D.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C[胡适认为研究国学的目的是做成中国文化史,而且其在中国文化史下面细分为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国际交通史、思想学术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制度史,这种划分充分体现了西方学术研究的路径,说明胡适对国学的划分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C项正确;题干未强调传统文化学术的地位,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中西文化交融,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5.从1897年开始,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歇洛克(福尔摩斯)奇案开场》180余种,风靡全国。1919年,林纾写信给蔡元培称:“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白话文)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这表明林纾()A.坚守传统反对学习西方B.在文化变革中沦为时代的落伍者C.轻视群众反对世俗文化D.忧心新文化运动冲击其译著市场B[“翻译西洋小说”说明林纾并不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说明林纾坚持传统士农工商的分类,没有接受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主张,落后于时代潮流,故B项正确;小说也是世俗文化的体现,“林纾用文言文翻译西洋小说”说明他不反对世俗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林纾对其译著市场的担忧,故D项错误。]6.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A[材料反映了李大钊不主张一味否定中国文化,而主张中西文化调和,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而非分析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绝对化倾向是其弊端之一,李大钊个人的思想并不能改变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故D项错误。]7.1920年9月,上海《劳动界》刊登的《一个工人的宣言》中写道:“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该材料主要反映了()A.上海已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中心B.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C.中国工人阶级即将登上政治舞台D.中国共产党诞生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B[题干强调了将来的社会是工人的社会,工人的世界,即工人阶级在将来占据统治地位,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念,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工人运动的影响,B项正确;题干未将其他城市与上海对比,因此无法得出上海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排除A项;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题干内容与中国共产党无关,排除D项。]8.1917年至1919年,在《新青年》中“十月革命”被提及的次数极少,1919年以后逐渐增多。引发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D.国内主要矛盾发生转变C[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主流,《新青年》中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增多,故选C项;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已经爆发,而题干中的“变化”发生于1919年以后,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排除B项;1917-1919年中国的国内主要矛盾仍然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以及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排除D项。]9.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10.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表明陈独秀追求个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意思是中国传统道德压抑人们的自由和权利,综合起来可以看出陈独秀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陈独秀强调的是个人的人格和权利,并未主张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当时赞成西方民主,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11.孙中山说,今日之世界,“是民权世界”,民权世界的到来是进化的必然趋势。并认为人类顺应进化趋势,以人事速其进行,是谓之革命,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孙中山的论述意在()A.扩大进化论在中国的影响B.对国人进行科学启蒙C.以社会革命促进时代发展D.论证民权主义合理性从材料“以人事速其进行,是谓之革命,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不应该依顺中国现状不变,而应主动发挥人的作用,进行革命斗争,以顺应“民权世界的到来”这一进化的必然趋势,体现的是孙中山希望通过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孙中山借助进化论主张面对民权世界这一进化趋势,中国应采取革命斗争,早日实现民权主义,而不是为了扩大进化论的影响,排除A项;从材料“是民权世界”“是谓之革命”可知,反映的是与民权和革命有关的政治主张,不是为了对国人进行科学启蒙,排除B项;从材料“我们决不要随天演的变更,定要为人事的变更,其进步方速”可知,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如何在中国更快的实现民权主义,而不是论证民权主义的合理性,排除D项。12.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两年内,国内出版的白话刊物屈指可数。1919年后各地白话报刊如雨后春笋般迸发出来,据当时人估计,仅1920年一年,全国陆续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有四百种之多。这一变化()A.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广泛传播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D.适应了工人运动发展的需要据材料“仅1920年一年,全国陆续创办的白话报刊就有四百种之多”可知,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为适应工人运动,白话报刊创办数量激增,故选D项;白话报刊的增加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无直接关系,而且这么多的白话报刊未必都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两年内,国内白话刊物屈指可数,可知新文化运动对白话刊物出版量的影响微乎其微,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在1919年之前就已经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在世界文化发展历程中,中西方文化既有内在的共通之处,又有着明显的差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与柏拉图在政治总目标上都是试图以贤人政治之实行德治的方式,巩固贵族统治,创立等级有序的社会,但二者又有着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