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课时集训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一、选择题1.晚清思想家郑观应说:“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此其用也。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该言论()A.与魏源的思想主张一致 B.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C.对洋务运动持批判态度 D.要求建立民主共和政体2.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3.严复《文钞·原强》:“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败衂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据此,严复的主旨是()A.肯定了师夷长技的成就 B.阐释了富国强兵的内容C.否定了学习器物的价值 D.强调了政治变革的必然4.针对中国“百弊丛积”的现状,他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在体制内寻找解救之道,指出“夫天下国家者……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当合大家公选贤能以任其职,不得世传其子孙兄弟也,此君臣之公理也。”这里的“他”主张()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5.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这反映出张之洞意在()A.践行实业救国 B.维护封建统治C.突破中体西用 D.培养新式人才6.鸦片战争,中西会面。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魏源称其为“以西洋人谭(谈)西洋”“斯纯乎以夷人谭(谈)夷地也”;徐继畬也说“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杂书”。这说明当时兴起的新思想重在()A.了解西方世界的情况 B.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C.学习资本主义的制度 D.追求民主科学的启蒙7.孙中山在《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一文中指出,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困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代表院中,往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材料表明,孙中山()A.使三民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B.开始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C.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醒认识D.意欲放弃走英美式代议制的道路8.梁启超说:“别人认为悲观的材料,在我的眼内,都不成问题……咱们十个年头(1911—1921年)的中华民国,的确是异常进步”,“个个人会自立,国家当然自立起来了。”这表明梁启超()A.表达了对中国政治的乐观B.号召中国人民参与政治C.决心改变半殖民地的现状D.颂扬了中国民族的觉醒9.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魏源的构想()A.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10.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11.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以商制夷”“以夷制夷”“师夷制夷”“以民制夷”“以静制夷”等思想,这些思想呈现出相互交错、互为参差之势。上述各种制夷思想()A.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彩B.表明开启民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C.因具有空想性而无法付诸实施D.反映出统治阶级政见的根本分歧12.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C.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二、非选择题13.近代以来,复兴中华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二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对西方认知发生了怎样“天翻地覆的转变”?并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8分)(2)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2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5分)从“师夷长技”“托古改制”到“走向共和”一、选择题1.晚清思想家郑观应说:“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此其用也。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该言论()A.与魏源的思想主张一致 B.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C.对洋务运动持批判态度 D.要求建立民主共和政体C[根据材料“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可知,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对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持批判态度,故选C项;根据材料“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可知,郑观应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魏源的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并不一致,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与郑观应无关,排除B项;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求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排除D项。]2.昌切在《清末民初的思想主脉》中说:“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但始终徘徊在‘古’的范畴中难以自拔……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为后人所俘获。”他评论的是()A.林则徐“师夷长技”的主张B.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C.康有为“托古改制”的做法D.陈独秀“民主科学”的观点C[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并依靠光绪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以发展资本主义,但反封建不彻底,以失败而告终,与材料中“这种……理论创造看似以‘古’系‘今’……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稍不留意,便是古人拖住了今人”相符,故选C项;夷是西方人而不是古人,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用西方的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与材料中“以古证今,以古代思想作为制度设计与思想构筑的材料”不符,排除B项;D项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的否定,排除。]3.严复《文钞·原强》:“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败衂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据此,严复的主旨是()A.肯定了师夷长技的成就 B.阐释了富国强兵的内容C.否定了学习器物的价值 D.强调了政治变革的必然D[材料“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收其效”说明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收到效果,还要进行政治变革,故选D项;材料说明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收到效果,对师夷长技的成就没有肯定,排除A项;材料虽然阐述了富国强兵的内容,但是要说明的是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是不够的,还要进行政治变革,排除B项;材料说明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是不够的,不是否定学习器物的价值,排除C项。]4.针对中国“百弊丛积”的现状,他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在体制内寻找解救之道,指出“夫天下国家者……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当合大家公选贤能以任其职,不得世传其子孙兄弟也,此君臣之公理也。”这里的“他”主张()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B[题干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并且还体现“君臣”,由此可知“他”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制,故选B项;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不能体现主权在民,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实行民主共和,不符合“体制内”,排除C项;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实现民主共和,排除D项。]5.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这反映出张之洞意在()A.践行实业救国 B.维护封建统治C.突破中体西用 D.培养新式人才B[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旨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B项;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而实业救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救国主张,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原则,“突破”说法错误,排除C项;培养新式人才是为了服务于专制统治,D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6.鸦片战争,中西会面。西人面对的是闭塞的中国,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魏源称其为“以西洋人谭(谈)西洋”“斯纯乎以夷人谭(谈)夷地也”;徐继畬也说“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杂书”。这说明当时兴起的新思想重在()A.了解西方世界的情况 B.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C.学习资本主义的制度 D.追求民主科学的启蒙A[根据材料“国人面对的是陌生的西方。为此,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搜集资料,编写书籍”“泰西诸国疆域、形势、沿革、物产、时事,皆取之泰西杂书”可知,当时兴起的新思想重在了解西方世界的情况,故选A项;洋务运动时期探寻求强求富的策略,排除B项;地主阶级的开明人士没有学习资本主义的制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追求民主科学的启蒙,排除D项。]7.孙中山在《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一文中指出,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困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美国官吏有由选举得来的,有由委任得来的,无论是选举、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就选举上说,美国代表院中,往往有愚蠢无知的人夹杂在内。材料表明,孙中山()A.使三民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B.开始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C.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醒认识D.意欲放弃走英美式代议制的道路C[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主要表达的是英国财富的贫富分化以及美国官员的选拔存在很多流弊,据此可知孙中山强调在进行了民族和民主革命之后,需要借鉴欧美国家的弊端,这说明孙中山对西方社会的弊端有较清醒认识,故选C项;A、B两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从材料提供的关键信息来看,孙中山并没有放弃走英美式道路的念头,故排除D项。]8.梁启超说:“别人认为悲观的材料,在我的眼内,都不成问题……咱们十个年头(1911—1921年)的中华民国,的确是异常进步”,“个个人会自立,国家当然自立起来了。”这表明梁启超()A.表达了对中国政治的乐观B.号召中国人民参与政治C.决心改变半殖民地的现状D.颂扬了中国民族的觉醒A[材料“个个人会自立,国家当然自立起来了”说明梁启超并未认识到国家落后的根源在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反而寄希望人人自立,体现了其对中国政治发展呈现乐观的态度,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9.魏源建议设立造船厂制造战船。他认为,“舟舰缮矣,必练水师”,在武举考试中增设水师一科,“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并且特别提出,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魏源的构想()A.尚未突破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B.强调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C.反映了洋务派专业人才的匮乏D.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D[依据题干“舟舰缮矣,必练水师”“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出洋贸易的商船,经商家禀请,可派战舰护航,以保安全”等信息可知,魏源已经具有初步的海权意识,着眼于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D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魏源仍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束缚,而是体现其具有务实的海权意识,A项排除;魏源的构想是强调抵抗西方国家海上侵略、捍卫国家的领海主权和海洋利益,B项排除;魏源属于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C项排除。]10.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严复“煞费苦心”地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联系起来,目的是推动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故A项错误,D项正确;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倡导反清革命,故B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无关,故C项错误。]11.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中出现了“以商制夷”“以夷制夷”“师夷制夷”“以民制夷”“以静制夷”等思想,这些思想呈现出相互交错、互为参差之势。上述各种制夷思想()A.仍保留有传统夷夏观念的色彩B.表明开启民智成为当时首要任务C.因具有空想性而无法付诸实施D.反映出统治阶级政见的根本分歧A[材料表明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不同主张的共同点是“制夷”,这体现了还保留传统的华夷观念,故选A项;材料体现清朝统治阶级已经认识到开启民智的重要性,但是体现不了成为“首要”任务,排除B项;有的主张如“师夷制夷”在洋务运动中已经实施,排除C项;统治阶级在“制夷”的手段上有分歧,但没有“根本”分歧,排除D项。]12.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C.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A[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将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孙中山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故选A项;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其内涵不断丰富而没有根本改变,排除B项;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工农群众)登上历史舞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广大民众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近代以来,复兴中华成为几代中国人的中国梦。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二晚清以来,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梁启超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1917年李大钊则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认为“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黄兴涛《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观念之历史考察》完成下列要求:(1)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