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高考语文 第7章《论语》阅读与评析总复习 新人教版_第1页
《浙江专版》高考语文 第7章《论语》阅读与评析总复习 新人教版_第2页
《浙江专版》高考语文 第7章《论语》阅读与评析总复习 新人教版_第3页
《浙江专版》高考语文 第7章《论语》阅读与评析总复习 新人教版_第4页
《浙江专版》高考语文 第7章《论语》阅读与评析总复习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为政以德1.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克己复礼》)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2.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1)孔子在文中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2)文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克己复礼3.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1)说说孔子为什么没有要求宰我守三年的丧期?孔子为何严厉责备宰我的“不仁”?(2)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4.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1)“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的言下之意是什么?(2)选段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常被看作礼教纲常的发端。朱熹注曰:“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是时景公失败,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宠爱的人),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试探究孔子说此话的原意。知其不可而为之5.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6.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7.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2)“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又热情款待呢?请简要分析。仁者爱人8.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1)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名言,来概括“忠”“恕”的内涵。忠:恕:(2)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9.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1)指出这两章文字在语言上的特点。(2)这两章文字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品格?请简要分析。10.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实际上表达了他们关于“仁者”的不同的观点态度。(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理由。君子之风11.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1)孔子对颜回的赞美精神可以体现在“不改其乐”四个字上。请结合以上两段文字谈谈“不改其乐”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精神及其现实意义。(2)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12.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14.12)(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周而不比13.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5·17)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有两种说法: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之人。请联系“事君数”章和“子贡问友”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14.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你是如何理解儒家的交友之道的?(不少于100字)15.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孔子和曾参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1)孔子和曾参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么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诲人不倦16.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5·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1)子贡引用《诗经》的用意又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孔子为什么会赞扬子贡。(2)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与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并谈谈孔子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17.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16·13)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你就此谈谈看法。18.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2)(1)面对两个学生所问的同样的问题,孔子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这是建立在孔子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的。根据孔子的观察,子路与冉有分别有怎样的个性特点?(2)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高山仰止19.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5·22)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9)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11·9)说说上述选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20.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19·23)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9·24)(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2)文中表现了子贡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21.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7·4)(1)后世学者认为,这段文字十分富有趣味。“趣”在何处?谈谈你的认识。(2)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的感情,你是如何认识的?试作简要分析。沂水春风22.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11·26)(1)本章既记言谈,又传神情,既写出了不同人物的风貌,又点染出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2)孔子为什么对曾点的想法深表赞同?中庸之道23.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13·21)孔子不得“中行”之人就愿意结交狂狷之人,你赞成孔子的选择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4.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子曰:“乡原,德之贼也。”(17·13)(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25.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3·24)阅读并思考以下名家评点,结合上文自选角度写出你的阅读感受。(100字左右)一乡之人,宜有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邢昺《论语注疏》)第七章《论语》阅读与评析即学即练(2)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要讲制度、讲规则,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礼的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只有“礼”没有“仁”,社会矛盾就要激化;只有“仁”没有“礼”,上下尊卑界限就要模糊。孔子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以求达到社会的和谐。4.(1)言下之意是纲常混乱,王位不保。(2)孔子讲究君臣父子关系有两面,不但对臣下、子女有要求,而且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固然不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要反对。这与后世宋明理学将君权、父权绝对化是有区别的。5.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报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告“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6.(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示例一:赞成孔子的观点。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会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示例二:赞成桀溺的观点。①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②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在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③明知不可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7.(1)“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2)因为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而且让子路见了自己的两个儿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8.(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9.(1)口语记录,文字简洁浅易;运用描写,形象生动。(指出一点即可)(2)仁爱同情;尊重生命。分析:略10.(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忠于主上,应该为主上视死如归,杀身成仁。孔子认为是否是“仁者”更应该看他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天下统一,安定百姓,造福民众。(2)同意。“仁者”必然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孔子“仁爱”,注重道义,讲求社会责任,“仁者”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不同意。人无信不立,仁者更应该如此。“仁”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自觉;而“忠”“信”则是“仁”在人与人的相处之中的具体表现。不“忠”于人,焉能“仁”于人。11.(1)“不改其乐”也就是“贫而不移、安贫乐道”的精神,它反映了儒家思想的超功利性。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使人认识到人总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从而避免社会过度的功利化、物质化。(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朴素的叙述中,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对“浮云”的比喻义的理解:①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如今天所说的过眼云烟;②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③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把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表示得十分坚定。12.(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要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13.“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14.我认为儒家的交友之道“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很恰当。因为首先朋友之道,贵在平等独立,这是交往的前提,否则将影响各自的生活;其次规过劝善,乃朋友职责,孔子提倡的益友就有“友直”;再者相处之道,尤需注意分寸,过犹不及,过头了,就会侵犯朋友的隐私而导致疏远。(关键词“平等”“独立”“职责”“分寸”,要言之成理)15.(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和不可则止三个方面,强调自主、平等和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参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和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和谐;曾参侧重交友的方法。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16.(1)子贡引用这句诗,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子贡能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2)无论“贫而乐,富而好礼”还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都与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相一致。但两者又有层次与境界上的差别。“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贫困、倒霉,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发了财,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很不错,但严格来说,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贫而乐,富而好礼”则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现实意义:对于当今国人来说,“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高尚的境界了吗?19.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护学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叠句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孔子去见那位口碑不怎么样的南子,子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及对子路的无奈。《论语》中的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20.(1)孔子;叔孙武叔。(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的高度景仰之情、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叔孙武叔对孔子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21.(1)孔子一向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