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贵州省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贵州省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贵州省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贵州省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贵州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认为不应该谈论“怪力乱神”。下列将其内涵继承并发展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制天命而用之 D.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先秦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体现了对神本天命观的质疑,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更进一步,认为天命可以认识并可以利用,带有唯物色彩,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项正确;A项是民本思想,B项体现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探索精神,D项是庄子感叹人生易逝,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2.汉文帝时期采纳贾谊“众建诸侯”建议,分割王国;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叛乱后,继续推行“众建诸侯”策略,并且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折射出()A.分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B.汉初王国问题的严重性C.汉承秦制原则遭到破坏 D.儒家思想有利于大一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据题干可知,从文帝到景帝哪怕引发了“七国之乱”都始终采取“众建诸侯”的国策,这体现出汉初最大的内部政治危机是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B项正确;郡县制所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才代表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本身不体现汉承秦制的原则,分封更不能,排除C项;材料体现地方制度,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3.《魏书》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因为曾经任中正时收受贿赂而被免官;同时期的并州中正房坚举荐自己的儿子为官。类似现象揭示了()A.政治资源的垄断性趋势 B.政府严守法律公正执法C.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原因 D.政局动荡败坏社会风气〖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曹魏时期。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之下,中正官举荐官员舞弊的背后是社会阶层逐渐走向固化,反映出政治权力逐渐被特权阶层垄断,A项正确;处理一例中正舞弊并不能得出政府严守法律公正执法的结论,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巩固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有关,排除C项;政局动荡与社会风气败坏的因果关系在材料中难以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4.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跳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饮茶的盛行反映了()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 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C.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茶叶是经济作物,盛行全国需要足够发达的社会经济水平的支持,D项正确;从诗中可以推测僧人对饮茶流行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能说明佛教文化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饮茶的盛行在文人、僧人等不同群体中出现,因此不能得出饮茶盛行反映了文人的意趣,排除B项;材料反映饮茶在全国盛行,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与前代不同,宋代虽也有“奴婢”,但是被雇佣的,宋人曾言“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宋代对贩卖人口的惩处极为严厉,拐卖人口者会被处以绞刑,买方也要从重惩处。由此可知宋代()A.实现了社会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社会关系契约化 D.士族豪门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代奴婢“被雇佣”“出自良家”,以及宋代严惩贩卖人口等,都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项正确;“实现了社会平等”太过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不能得出宋代社会关系契约化,排除C项;士族豪门地位在隋唐以来就逐渐遭到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6.北大张帆教授认为元朝的建立是从“小中国”走向了“大中国”时代,强调元以后的朝代相较与汉、唐等时期,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要高得多。可以用来论证该观点的是()A.蒙古军队的征服 B.四等人制的施行C.中书省设直辖区 D.边疆一体化管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元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土司,取代了以往的羁縻制度,并且“皆赋役之”,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有利于边疆和内地一体化发展,故D项正确;军事征服不能带来稳定和有效的统治,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书省设直辖只是少数地区,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高效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7.明代起,儒学教育在贵州勃然兴起,在朝廷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之下,一大批官学、书院、社学陆续出现。在县学方面,最早建立县学的是荔波县学,后又有婺川、永从、印江、新贵、天柱等县建立县学。贵州儒学教育的兴起()A.体现了朝廷施政的重心转变 B.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C.得益于心学的主流地位确立 D.根源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据题干可知,明朝政府加大对贵州儒学教育的扶持,是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的政治考虑,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朝廷重视不等同于朝廷施政重心的改变,排除A项;心学和理学相比,从未获得主流地位,排除C项;贵州经济长期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儒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8.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了康雍乾时期的部分历史材料,如表所示。清朝西方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英国圈地运动推动原始积累,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军机处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巩固政权晚年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重用和珅攻占巴士底狱的炮火和莱克星顿的枪声宣告新时代的到来严酷推行文字狱,文化专制法国启蒙运动涌现出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杰出思想家继续经略宗藩体系,维护朝贡贸易工业革命开展,掀起殖民主义新高潮,英国加快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历程他们要研究的主题可能是()A.清朝盛世下中西方交流与发展 B.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艰难转型C.衰退中的盛世与中西方的易位 D.资本主义崛起与殖民扩张加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据材料可知,中国部分体现了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封建政治、文化、外交中的封建因素继续强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迅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历史的走向是东西方易位,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中西交流,排除A项;B、D两项均没有全面涉及中西,体现不出对比性研究的内容,排除B、D项。故选C项。9.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重臣伊里布的家臣张喜临危受命参与了中英谈判,他在谈判中说到:“我朝以德服人,不在兵威……尔们外夷不知大体,船坚炮利是霸道,非王道也。”由此反映清政府()A.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B.利用传统思想抗争C.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鸦片战争时期。据题干可知,清政府表现出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而缺乏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虽然材料可体现在谈判中张喜对英国战争行为进行批判和反对,但无法体现清政府此时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而传统思想无法体现,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且不符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0.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有时对太平天国深表同情,而暗中又帮助清政府巩固其地位。这表明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A.谋求扩大在华权益 B.缓和与中国的矛盾C.寻求扭转贸易逆差 D.加紧对华商品输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据题干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对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两者的态度模棱两可,其出发点是为进一步扩大在华侵略权益,A项正确;列强的做法并非是为了在两者之间保持中立从而缓和与中国的矛盾,排除B项;寻求扭转贸易逆差是在鸦片战争前,排除C项;列强打算扩大侵华权益,而对华商品输出只是其中一个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表是民国初年议会中国民党、进步党两党议员教育背景情况及所占比例。据表可知()国民党进步党传统教育人数%新式教育人数%传统教育人数%新式教育人数%参议院193.817515.03132.60499.82众议院265.2116332.663570111923.85合计419.0223847.69489.6116833.67A.政党政治日趋成熟 B.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C.两党群众基础广泛 D.新学有利于政治进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民国初年中国。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民初国民党和进步党议员分别接受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人数和所占比例的情况,可知两党在议会中有过新式教育背景的人数占比较大,因此可推知此时新式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国初年民主政治的进步,D项正确;从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新学对政治的影响,而无法得出民初政党政治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国民党和进步党议员的教育背景,而不能得出国民党占绝对优势、两党的群众基础,排除BC项。故选D项。12.据统计,1928-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新设工、矿、交通企业共98家,创办资本额达到约1.26亿元,是同期中国全部企业创办资本的33.2%。加上铁路、公路、水利、通讯、金融、地方建设投资等,1928-1937年国民政府的经济投资总额达到9.16亿元。由此可知()A.中国工业体系日趋完备 B.抗日战争具备强大物质基础C.民族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D.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37年(中国)。由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经济的显著发展,C项正确。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工业体系日趋完备的结论,排除A项;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抗日战争具备强的大物质基础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帝国主义并未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图为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作品《风雨鸡鸣》,其引用《诗经》做题款:“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对这幅画作的意象分析合理的是()A.借“风雨”之景表现革命形势汹涌澎湃 B.种种意象表明该画属于现实主义流派C.“鸡鸣不已”象征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D.“云胡不喜”是表达对盟军的感恩之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37年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徐悲鸿的作品中这只高昂头颅的雄鸡代表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而“风雨如晦”的背景正是体现了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C项正确;作品表现了抗日战争下民族精神,排除A项;现实主义美术以写实作为基本特征,明显与《风雨鸡鸣》借景抒情的绘画手法不符,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1月,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1947年7月,晋冀鲁豫军区《冀南日报》刊发诗歌《新女性群》:“在清河东关,我看见一群新女性,一群新社会的状元。……新社会翻身的妇女呀,现在来耕种自己的土地……收下红薯来,咱自己吃,这是咱自己出的血汗。”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A.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B.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解放区开始重视劳动教育 D.自然经济已经基本解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7年中国。据题干可判断此时为解放战争期间,在解放区领导人民消灭反动武装,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和其他一些社会改革。解放区妇女地位得到提高,B项正确;1947年属于解放战争时期,并非抗日战争,排除A项;材料反映解放区的妇女社会地位提高,而不是解放区开始重视劳动教育、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CD项。故选B项。15.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出国门,如《三岔口》《闹龙宫》《雁荡山》《追韩信》《武松打虎》等京剧经典剧目先后赴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这体现了()A.文化交流是外交的主要手段 B.传统艺术得到世界人民喜爱C.新中国初期外交形势的需要 D.为工业化建设奠定文化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据题干时间可判断此时是建国初期,新中国传统戏曲先后在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结合所学可知此三国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这一现象契合新中国初期外交形势的现实需要,故C项正确;文化交流是外交的手段之一,但并非主要手段,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知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态度如何,排除B项;材料体现建国初对外文化交流,与工业化建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据下图可知,中国()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变化(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此处极端贫困人口的定义为每人每日收入少于1.9美元。)①改革开放大大改变了全球不平等②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主要贡献③极大改变了全球收入分布的格局④彻底解决了全球长期的贫困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图可知,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19亿下降为2015年的7亿,但如果不算中国,全球同期贫困人口只减少了不到3亿人,而在1981年至2008年的近30年间,中国以外的世界贫困人口数量基本没有变化,据此可判断,全球的减贫成绩主要来自中国,因此②说法正确。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腾飞和经济体量的增加也大大改变了全球不平等的情况,因此①说法正确,且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整体飞速增长,几乎所有人的绝对收入都在快速增加,因此中国逐渐脱掉了贫困大国的帽子,这极大改变了全球收入分布的格局,因此③说法正确,A项正确;但全球长期的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并未彻底解决,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对峙时期,但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摘编自段云红《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材料二在文化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它作为“中国”这个“国家”的基础,尤其在汉族中国的中心区域,是相对清晰和稳定的,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之后的中国,具有文化上的认同,也具有相对清晰的同一性,过分强调“解构中国(这个民族国家)”是不合理的,历史上的文明推进和政治管理,使得这一以汉族为中心的文明空间和观念世界,经由常识化、制度化和风俗化,逐渐从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到下层扩展,至少在宋代起,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实际的,而不是“想象的”,所谓“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新理论的有效性,似乎在这里至少要打折扣。——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民族一体化的方式及意义。(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中国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立论有据,史实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答案〗(1)方式:政治上相互借鉴;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融合;分布上交错杂居。意义:促进了周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丰富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2)古代以汉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在民族交融中形成

古代中国文化共同体形成有一定的过程。春秋战国之前有明显的“夷夏之防”,中原的华夏族将边疆的夷狄排除在外,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感增强。秦汉时期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却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逐渐汉化和封建化。隋唐时期又进入中国一个大一统时期,和周边少数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时期,但民族和文化的一体化未中断,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杂居、经济上互通有无、政治上相互借鉴、文化上相互融合,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元朝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因此古代中国文化共同体形成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得出政治上相互借鉴;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融合;分布上交错杂居。第二问,根据材料“促进了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得出促进了周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丰富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小问2】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之评析类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古代汉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形成分为几个阶段来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具体阐述文化共同体和民族融合的过程,要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有三大要素:时、地、人。在时间——空间——人类三维构成的历史坐标系上,围绕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主题,落实到各个民族、国家,凸显出来的整体图像,多是升降不定的波浪形曲线,有起有落,绝少一路飙升。——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内容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例举】论题: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之路历经艰难曲折自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近代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曲折艰难的救亡图存运动。诸如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中期至晚期洋务派领导的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康有为等维新派领导的企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相继失败,但无疑都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兴起创造有利条件。1921年,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斗争,虽然历经艰辛起伏,但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谋求民族独立、追求国家发展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本题以时空观念为命题角度,要求学生立足时、地、人历史三要素,以历史上某个民族和国家求生存、求发展为主题,以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展现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本题可供学生选择空间很大,可以结合中国史,也可以结合世界史,整体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对所涉及的时、地、人等史实整体把握和语言表达等。论题:根据材料“围绕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主题,落实到各个民族、国家,凸显出来的整体图像,多是升降不定的波浪形曲线,有起有落,绝少一路飙升”并结合中国近代史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得出观点: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之路历经艰难曲折。论证过程从侵略史和抗争史两条线索展开。史实可以列举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抗争救亡可以列举近代中国不同阶级的救亡道路和实践。如自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近代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曲折艰难的救亡图存运动。诸如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中期至晚期洋务派领导的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康有为等维新派领导的企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相继失败,但无疑都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兴起创造有利条件。1921年,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斗争,虽然历经艰辛起伏,但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近代中国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谋求民族独立、追求国家发展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19.始终坚持把为民族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在这里,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摘编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材料二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是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治理的必然要求。可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三重向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内涵。改革开放是对“中国如何发展”重大历史问题的有效探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对世界局势做出了科学判断,对时代要求做出了重大回应,在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摘编自吕伟《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重逻辑审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毛泽东能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关于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以毛泽东为首的人对近代以来救国道路正反经验的总结反思;深刻认识和把握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毛泽东个人的远见卓识。(2)历史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大大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立后,自觉地担负起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使得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根据材料“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可得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人对近代以来救国道路正反经验的总结反思,深刻认识和把握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此外,毛泽东个人的远见卓识也为中国革命能找到正确的道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改革开放是对‘中国如何发展’重大历史问题的有效探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可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根据材料“对世界局势做出了科学判断,对时代要求做出了重大回应,在向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同时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大大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来的女拖拉机手》1954年,李慕白作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对画作《新来的女拖拉机手》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信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新风尚。

解读:《新来的女拖拉机手》充分体现了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崇尚劳动、注重健康等等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新风尚。

1954年,李慕白创作,新来的拖拉机手画面是生产队新来的女拖拉机手,她们的任务是驾驶拖拉机为生产队耕田。此时中国处于“一五”计划期间,拖拉机的使用可体现工业化发展趋势。

该画面主体鲜明,充满青春朝气,有较强的感染力,画作着重刻画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场景,建构健康幸福的女性视觉形象,通过女性视觉形象来讴歌新中国翻身做主人的劳动人民。女拖拉机手“巾帼不让须眉”,“关键时刻顶起了半边天”,农忙季节驾驶着铁牛拖拉机耕地、播种、收割、运输,样样农活拿得起、干得精,为农业粮食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们积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他们扎根农村基层、投身生产劳动,在热情似火的艰苦生活中奉献出青春,锻炼了自己。

总之,《新来的女拖拉机手》是新中国初期的特色的绘画艺术,体现了解放妇女、热爱劳动、奉献青春、建设国家的时代精神。〖解析〗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含评析类、解读类),时空是1954年(新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根据画作《新来的女拖拉机手》和所学可知,画作体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新风尚。然后,对信息进行具体的解读,可以从原因、内容和影响等结合史实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新来的女拖拉机手》1954年”和所学可得出,1954年,李慕白创作,新来的拖拉机手画面是生产队新来的女拖拉机手,她们的任务是驾驶拖拉机为生产队耕田。此时中国处于“一五”计划期间,拖拉机的使用可体现工业化发展趋势。该画面主体鲜明,充满青春朝气,有较强的感染力,画作着重刻画妇女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场景,建构健康幸福的女性视觉形象,通过女性视觉形象来讴歌新中国翻身做主人的劳动人民。女拖拉机手“巾帼不让须眉”,“关键时刻顶起了半边天”,农忙季节驾驶着铁牛拖拉机耕地、播种、收割、运输,样样农活拿得起、干得精,为农业粮食丰收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们积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他们扎根农村基层、投身生产劳动,在热情似火的艰苦生活中奉献出青春,锻炼了自己。最后,进行总结,《新来的女拖拉机手》是新中国初期的特色的绘画艺术,体现了解放妇女、热爱劳动、奉献青春、建设国家的时代精神。贵州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联考(一)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认为不应该谈论“怪力乱神”。下列将其内涵继承并发展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C.制天命而用之 D.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先秦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体现了对神本天命观的质疑,荀子“制天命而用之”更进一步,认为天命可以认识并可以利用,带有唯物色彩,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C项正确;A项是民本思想,B项体现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探索精神,D项是庄子感叹人生易逝,均与材料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2.汉文帝时期采纳贾谊“众建诸侯”建议,分割王国;汉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削藩”的建议,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叛乱后,继续推行“众建诸侯”策略,并且分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折射出()A.分封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B.汉初王国问题的严重性C.汉承秦制原则遭到破坏 D.儒家思想有利于大一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汉朝。据题干可知,从文帝到景帝哪怕引发了“七国之乱”都始终采取“众建诸侯”的国策,这体现出汉初最大的内部政治危机是王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B项正确;郡县制所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才代表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排除A项;郡国并行制本身不体现汉承秦制的原则,分封更不能,排除C项;材料体现地方制度,没有涉及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3.《魏书》记载,幽州中正阳尼出任渔阳太守,还未到任就因为曾经任中正时收受贿赂而被免官;同时期的并州中正房坚举荐自己的儿子为官。类似现象揭示了()A.政治资源的垄断性趋势 B.政府严守法律公正执法C.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原因 D.政局动荡败坏社会风气〖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曹魏时期。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之下,中正官举荐官员舞弊的背后是社会阶层逐渐走向固化,反映出政治权力逐渐被特权阶层垄断,A项正确;处理一例中正舞弊并不能得出政府严守法律公正执法的结论,排除B项;地方割据势力的巩固与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有关,排除C项;政局动荡与社会风气败坏的因果关系在材料中难以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4.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跳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饮茶的盛行反映了()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 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C.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 D.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茶叶是经济作物,盛行全国需要足够发达的社会经济水平的支持,D项正确;从诗中可以推测僧人对饮茶流行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能说明佛教文化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饮茶的盛行在文人、僧人等不同群体中出现,因此不能得出饮茶盛行反映了文人的意趣,排除B项;材料反映饮茶在全国盛行,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与前代不同,宋代虽也有“奴婢”,但是被雇佣的,宋人曾言“今世所云奴婢,一概本出良家”。宋代对贩卖人口的惩处极为严厉,拐卖人口者会被处以绞刑,买方也要从重惩处。由此可知宋代()A.实现了社会平等 B.人身依附关系减弱C.社会关系契约化 D.士族豪门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代奴婢“被雇佣”“出自良家”,以及宋代严惩贩卖人口等,都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项正确;“实现了社会平等”太过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宋代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不能得出宋代社会关系契约化,排除C项;士族豪门地位在隋唐以来就逐渐遭到削弱,排除D项。故选B项。6.北大张帆教授认为元朝的建立是从“小中国”走向了“大中国”时代,强调元以后的朝代相较与汉、唐等时期,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要高得多。可以用来论证该观点的是()A.蒙古军队的征服 B.四等人制的施行C.中书省设直辖区 D.边疆一体化管理〖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元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元朝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土司,取代了以往的羁縻制度,并且“皆赋役之”,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和管理,有利于边疆和内地一体化发展,故D项正确;军事征服不能带来稳定和有效的统治,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书省设直辖只是少数地区,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高效稳定,排除C项。故选D项。7.明代起,儒学教育在贵州勃然兴起,在朝廷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之下,一大批官学、书院、社学陆续出现。在县学方面,最早建立县学的是荔波县学,后又有婺川、永从、印江、新贵、天柱等县建立县学。贵州儒学教育的兴起()A.体现了朝廷施政的重心转变 B.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C.得益于心学的主流地位确立 D.根源于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明朝。据题干可知,明朝政府加大对贵州儒学教育的扶持,是出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的政治考虑,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朝廷重视不等同于朝廷施政重心的改变,排除A项;心学和理学相比,从未获得主流地位,排除C项;贵州经济长期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儒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8.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了康雍乾时期的部分历史材料,如表所示。清朝西方粮食亩产量和总产量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英国圈地运动推动原始积累,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军机处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英国发生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巩固政权晚年乾隆皇帝自号“十全老人”,重用和珅攻占巴士底狱的炮火和莱克星顿的枪声宣告新时代的到来严酷推行文字狱,文化专制法国启蒙运动涌现出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杰出思想家继续经略宗藩体系,维护朝贡贸易工业革命开展,掀起殖民主义新高潮,英国加快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历程他们要研究的主题可能是()A.清朝盛世下中西方交流与发展 B.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艰难转型C.衰退中的盛世与中西方的易位 D.资本主义崛起与殖民扩张加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清朝。据材料可知,中国部分体现了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封建政治、文化、外交中的封建因素继续强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和迅速扩张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历史的走向是东西方易位,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中西交流,排除A项;B、D两项均没有全面涉及中西,体现不出对比性研究的内容,排除B、D项。故选C项。9.在鸦片战争期间,清朝重臣伊里布的家臣张喜临危受命参与了中英谈判,他在谈判中说到:“我朝以德服人,不在兵威……尔们外夷不知大体,船坚炮利是霸道,非王道也。”由此反映清政府()A.民族国家意识觉醒 B.利用传统思想抗争C.主张学习西方科技 D.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鸦片战争时期。据题干可知,清政府表现出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而缺乏近代外交的观念,故D项正确;虽然材料可体现在谈判中张喜对英国战争行为进行批判和反对,但无法体现清政府此时的民族国家意识觉醒,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清政府的天朝上国观念,而传统思想无法体现,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且不符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10.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有时对太平天国深表同情,而暗中又帮助清政府巩固其地位。这表明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A.谋求扩大在华权益 B.缓和与中国的矛盾C.寻求扭转贸易逆差 D.加紧对华商品输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据题干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对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两者的态度模棱两可,其出发点是为进一步扩大在华侵略权益,A项正确;列强的做法并非是为了在两者之间保持中立从而缓和与中国的矛盾,排除B项;寻求扭转贸易逆差是在鸦片战争前,排除C项;列强打算扩大侵华权益,而对华商品输出只是其中一个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表是民国初年议会中国民党、进步党两党议员教育背景情况及所占比例。据表可知()国民党进步党传统教育人数%新式教育人数%传统教育人数%新式教育人数%参议院193.817515.03132.60499.82众议院265.2116332.663570111923.85合计419.0223847.69489.6116833.67A.政党政治日趋成熟 B.国民党占据绝对优势C.两党群众基础广泛 D.新学有利于政治进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民国初年中国。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民初国民党和进步党议员分别接受传统教育和新式教育人数和所占比例的情况,可知两党在议会中有过新式教育背景的人数占比较大,因此可推知此时新式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国初年民主政治的进步,D项正确;从表格内容可以得出新学对政治的影响,而无法得出民初政党政治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国民党和进步党议员的教育背景,而不能得出国民党占绝对优势、两党的群众基础,排除BC项。故选D项。12.据统计,1928-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新设工、矿、交通企业共98家,创办资本额达到约1.26亿元,是同期中国全部企业创办资本的33.2%。加上铁路、公路、水利、通讯、金融、地方建设投资等,1928-1937年国民政府的经济投资总额达到9.16亿元。由此可知()A.中国工业体系日趋完备 B.抗日战争具备强大物质基础C.民族经济获得显著发展 D.帝国主义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37年(中国)。由材料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经济的显著发展,C项正确。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工业体系日趋完备的结论,排除A项;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抗日战争具备强的大物质基础的结论,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8—1937年帝国主义并未放松对中国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13.下图为徐悲鸿1937年创作的作品《风雨鸡鸣》,其引用《诗经》做题款:“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对这幅画作的意象分析合理的是()A.借“风雨”之景表现革命形势汹涌澎湃 B.种种意象表明该画属于现实主义流派C.“鸡鸣不已”象征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D.“云胡不喜”是表达对盟军的感恩之情〖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37年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徐悲鸿的作品中这只高昂头颅的雄鸡代表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而“风雨如晦”的背景正是体现了当时的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C项正确;作品表现了抗日战争下民族精神,排除A项;现实主义美术以写实作为基本特征,明显与《风雨鸡鸣》借景抒情的绘画手法不符,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于1942年1月,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4.1947年7月,晋冀鲁豫军区《冀南日报》刊发诗歌《新女性群》:“在清河东关,我看见一群新女性,一群新社会的状元。……新社会翻身的妇女呀,现在来耕种自己的土地……收下红薯来,咱自己吃,这是咱自己出的血汗。”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A.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B.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C.解放区开始重视劳动教育 D.自然经济已经基本解体〖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47年中国。据题干可判断此时为解放战争期间,在解放区领导人民消灭反动武装,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和其他一些社会改革。解放区妇女地位得到提高,B项正确;1947年属于解放战争时期,并非抗日战争,排除A项;材料反映解放区的妇女社会地位提高,而不是解放区开始重视劳动教育、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CD项。故选B项。15.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出国门,如《三岔口》《闹龙宫》《雁荡山》《追韩信》《武松打虎》等京剧经典剧目先后赴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这体现了()A.文化交流是外交的主要手段 B.传统艺术得到世界人民喜爱C.新中国初期外交形势的需要 D.为工业化建设奠定文化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据题干时间可判断此时是建国初期,新中国传统戏曲先后在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结合所学可知此三国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这一现象契合新中国初期外交形势的现实需要,故C项正确;文化交流是外交的手段之一,但并非主要手段,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知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态度如何,排除B项;材料体现建国初对外文化交流,与工业化建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据下图可知,中国()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数量变化(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此处极端贫困人口的定义为每人每日收入少于1.9美元。)①改革开放大大改变了全球不平等②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主要贡献③极大改变了全球收入分布的格局④彻底解决了全球长期的贫困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据图可知,全世界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19亿下降为2015年的7亿,但如果不算中国,全球同期贫困人口只减少了不到3亿人,而在1981年至2008年的近30年间,中国以外的世界贫困人口数量基本没有变化,据此可判断,全球的减贫成绩主要来自中国,因此②说法正确。而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后经济的迅速腾飞和经济体量的增加也大大改变了全球不平等的情况,因此①说法正确,且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整体飞速增长,几乎所有人的绝对收入都在快速增加,因此中国逐渐脱掉了贫困大国的帽子,这极大改变了全球收入分布的格局,因此③说法正确,A项正确;但全球长期的贫困问题仍然存在,并未彻底解决,④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C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随着历史的演进,“中国”的内涵不断发展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政治上的分裂和军事上的对峙时期,但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并未因此而中断。这一时期,北方游牧文化区的各民族不断南下进入中原汉族农耕文化区,促进了各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并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对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摘编自段云红《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材料二在文化意义上说,中国是一个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它作为“中国”这个“国家”的基础,尤其在汉族中国的中心区域,是相对清晰和稳定的,经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文明推进之后的中国,具有文化上的认同,也具有相对清晰的同一性,过分强调“解构中国(这个民族国家)”是不合理的,历史上的文明推进和政治管理,使得这一以汉族为中心的文明空间和观念世界,经由常识化、制度化和风俗化,逐渐从中心到边缘,从城市到乡村,从上层到下层扩展,至少在宋代起,已经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实际的,而不是“想象的”,所谓“想象的共同体”这种新理论的有效性,似乎在这里至少要打折扣。——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民族一体化的方式及意义。(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古代中国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立论有据,史实清楚,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答案〗(1)方式:政治上相互借鉴;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融合;分布上交错杂居。意义:促进了周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丰富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2)古代以汉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在民族交融中形成

古代中国文化共同体形成有一定的过程。春秋战国之前有明显的“夷夏之防”,中原的华夏族将边疆的夷狄排除在外,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感增强。秦汉时期是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大动荡时期,但却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学习中原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逐渐汉化和封建化。隋唐时期又进入中国一个大一统时期,和周边少数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五代十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时期,但民族和文化的一体化未中断,少数民族和汉族交错杂居、经济上互通有无、政治上相互借鉴、文化上相互融合,推动了中国各民族的一体化进程。元朝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因此古代中国文化共同体形成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通过与汉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经济上的互通有无、政治上的相互借鉴、文化上的相互融合,推进了中国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得出政治上相互借鉴;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相互融合;分布上交错杂居。第二问,根据材料“促进了游牧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转型”得出促进了周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丰富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有利于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小问2】本题是历史事物阐释题之评析类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古代汉族为中心的文化共同体形成分为几个阶段来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南北朝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具体阐述文化共同体和民族融合的过程,要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有三大要素:时、地、人。在时间——空间——人类三维构成的历史坐标系上,围绕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主题,落实到各个民族、国家,凸显出来的整体图像,多是升降不定的波浪形曲线,有起有落,绝少一路飙升。——摘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内容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例举】论题: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之路历经艰难曲折自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近代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曲折艰难的救亡图存运动。诸如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中期至晚期洋务派领导的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康有为等维新派领导的企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相继失败,但无疑都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兴起创造有利条件。1921年,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斗争,虽然历经艰辛起伏,但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谋求民族独立、追求国家发展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本题以时空观念为命题角度,要求学生立足时、地、人历史三要素,以历史上某个民族和国家求生存、求发展为主题,以考查学生概括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展现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本题可供学生选择空间很大,可以结合中国史,也可以结合世界史,整体难度不大,关键在于对所涉及的时、地、人等史实整体把握和语言表达等。论题:根据材料“围绕着求生存、求发展的主题,落实到各个民族、国家,凸显出来的整体图像,多是升降不定的波浪形曲线,有起有落,绝少一路飙升”并结合中国近代史历史发展过程可以得出观点:近代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之路历经艰难曲折。论证过程从侵略史和抗争史两条线索展开。史实可以列举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抗争救亡可以列举近代中国不同阶级的救亡道路和实践。如自鸦片战争后,伴随西方列强侵华不断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近代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曲折艰难的救亡图存运动。诸如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中期至晚期洋务派领导的地主阶级自救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康有为等维新派领导的企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运动,20世纪初孙中山等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相继失败,但无疑都推动了近代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兴起创造有利条件。1921年,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革命斗争,虽然历经艰辛起伏,但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