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高一9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高一9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高一9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高一9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高一9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2023-2024学年高一9月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迄今为止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水井,都是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发明创造”。这可用于说明(

)A.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区域 B.中华文明成果领先于世界C.先秦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D.考古发掘是重要研究途径2.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3.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表明先秦时期(

)A.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 B.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C.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 D.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4.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民族交融频繁 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5.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A.实行世卿世禄 B.实施重农抑商C.允许土地买卖 D.推行严刑峻法6.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一家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家是指(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7.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A.文化统一 B.以法治国 C.皇位世袭 D.皇帝独尊8.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征发罪犯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A.意在缓和边疆地区民族矛盾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表明秦朝统一符合历史趋势 D.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9.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更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秦始皇的这一举措(

)A.致使先秦诸子典籍散失 B.强化了地区管理C.是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 D.促进了民族交融10.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沉重负担。而当时的富商大贾非但不佐国家之急,反而趁机加紧掠夺财富,致使朝廷财源枯竭。这一现象(

)A.推动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B.促使汉王朝采取了“与民休息”政策C.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弱 D.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11.史载“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C.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 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12.司马迁的《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和屈原的《离骚》一样,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这说明,司马迁的《史记》(

)A.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 B.具有文学史题材的首创性C.展现了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 D.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13.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总领纪纲,无所不统”的权力。到魏晋之际,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三省制度日渐完善 B.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C.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D.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14.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民族时间关于民族迁徙情况羯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鲜卑北魏圣武帝(213~218年)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 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15.据《晋书.慕容德载记》记载,慕容德在创立南燕政权之后,“建立学官,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德大集诸生,亲临策试”。这一做法(

)A.推动了南燕统一北方 B.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C.扩大了南北政治差距 D.深刻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16.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A.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B.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有着为数众多的“臣”或“臣正”,见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官名也很多。《尚书。酒诰》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的小国,有的则穿插于商国境之内,不过多数的方国比较弱小,它们臣服于商,但各诸侯国、方国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国后来也渐渐为商所吞灭。——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下册)》材料二《左传》昭公七年曰:“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代新创的统治方式的名称及其作用。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指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需创建的既有国家”。——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1.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长江流域的史前先民发明创造了“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水井”,体现了长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上是一个重要的区域,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中华文明,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不能说明“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整体上看,先秦时期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南方,排除C项;材料涉及长江流域的一些考古发现,但材料并没有说明考古发掘这种方式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内外服制度,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因此A正确;BC是在西周时期推行的,排除;郡县制是在秦国大规模推行的,D排除。故选A。3.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可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体现了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度一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排除A项;传统宗法关系没有瓦解,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王位继承没有体现民主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4.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到战国时期。据题干可知,战国早期,地方诸侯墓葬品使用了天子规格的礼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步瓦解,因此地方诸侯墓葬品破坏了礼乐制度,A项正确;材料涉及天子与地方诸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新石器时期私有财产出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D项。故选A项。5.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推行严刑峻法,激发了社会矛盾,为秦王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笔,D项正确;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适应了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6.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蕴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和变革,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7.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周朝时确立的谥号制度,理由是“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加强了皇帝权威,体现了皇帝独尊,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统一,排除A项;材料与以法治国无关,排除B项;皇位世袭指的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秦始皇灭六国后迁徙豪富到咸阳,又开发岭南,与土著杂居,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对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因此这些举措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是秦统一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C项;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材料没有体现暴政,排除D项。故选B项。9.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秦始皇下令焚烧《诗》《书》,禁止私学,禁止讨论政治,这些是文化专制的表现,C项正确。秦始皇的措施不仅会使文化典籍散失,会使思想被禁锢,因此A项表述片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专制,和地区管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秦始皇加强文化专制,和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次题干可知是影响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战争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富商大贾趁机掠夺财富,加剧了朝廷的财政危机,因此汉武帝为了增加财源,采取了盐铁官营的措施,A项正确;汉王朝“与民休息”政策是在汉初,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是汉朝强盛时期,排除C项;丝绸之路涉及到中外交流,材料没体现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A项。11.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朝时期,大宛国的特产在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这反映出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并未体现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宛国特产在汉朝的生根发芽,而非大宛学习汉朝先进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与题干所述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既整理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材料说明《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史记》的记载开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未说明《史记》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史记》首创文学史题材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高度评价了《史记》,但并未展现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13.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东汉。东汉中叶后尚书台权力扩大,魏晋之际,尚书台改为尚书省,皇帝密诏都经过中书草定,尚书省权力下降,皇权加强,可知从尚书台到尚书省的调整体现了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了现实皇权加强的需要,B项正确。三省制度是在隋朝建立,排除A项;官僚政治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秦朝郡县制推广,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尚书只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14.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羯族因为饥荒流入山东和河北,鲜卑族从不适宜游牧的地区迁移到水草丰美的地区,氐族因为诸侯争霸的因素被曹操迁移到付扶风和天水,可知这个时期的民族迁徙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迁徙,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表中少数民族没有迁移到江南,因此D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慕容德在创立南燕后,建立学官和太学,亲临策试,这种做法有利于儒家文化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促进少数民族汉化,B项正确。北魏最终统一了北方,排除A项;这个做法会加速南燕的封建化,会缩小南北政治差距,排除C项;“深刻改变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6.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由图所示,经过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短暂统一,再经过南北朝长期分裂,最后隋朝统一全国,因此图中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同源共祖,排除A项;南北政权始终对峙说法错误,西晋和隋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排除B项;这个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因此各民族矛盾激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7.(1)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国家机构有所发展;商朝与方国为较为松散的臣服关系;实行分封和内外服制。(任答三点即可)(2)名称: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周代统治区域的扩大;有助于周代经济文化的交流。(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根据材料“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有着为数众多的‘臣’或‘臣正’,见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官名也很多”可知,国家机构有所发展;根据材料“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的小国,有的则穿插于商国境之内,不过多数的方国比较弱小,它们臣服于商,但各诸侯国、方国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国后来也渐渐为商所吞灭”可知,商朝与方国为较为松散的臣服关系,实行分封和内外服制。(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代(中国)。名称:根据材料“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可知,周代新创的统治方式的名称是分封制。作用:根据材料“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可知,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根据材料“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可知,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周代统治区域的扩大;有助于周代经济文化的交流。18.(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私学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作为独立文化人阶层的“士”逐渐崛起。(任答三点即可)(2)变化:从位居显学,但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成为官方正统学说。不受重视的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诸侯国争霸的要求,而法家思想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汉朝成为正统学说原因: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和支持;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治国理念需要革新;先秦以来儒士的不懈坚持;董仲舒积极吸收诸家思想,使儒学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任答一点即可)〖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结合所学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体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政治上,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作为独立文化人阶层的“士”逐渐崛起。(2)变化:根据材料“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得出汉武帝以前,儒学虽位居显学,但不受统治者重视。根据材料“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得出儒学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官方正统学说。不受重视的原因:结合所学,主张“仁”“礼”的儒家思想不符合诸侯国争霸的要求,而强调专制集权和法治的法家思想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汉朝成为正统学说原因:结合所学,汉朝儒学成为正统学说根本上是因为适应了时代需要,一方面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国家强盛,同时面临诸侯国问题、匈奴问题等内外隐患,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不再适用,治国理念需要革新;另一方面儒学在先秦以来儒士的不懈坚持下,在董仲舒的努力下,吸收诸家思想,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最后还有个人因素,即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和支持。19.(1)相同点:变法措施较为全面,主要围绕废除旧的土地制度(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选贤任能,打击贵族特权;加强对地方管理,建立中央集权制度;重视以法治国。(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北魏风俗至陋;鲜卑贵族保守势力阻碍封建化进程;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之间的差异;鲜卑族与汉族之间民族矛盾的激化。(任答三点即可)(3)积极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赵、齐、魏、韩、楚的变法内容都比较全面。从经济上主张废除井田制,鼓励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选贤任能,打击贵族特权;地方管理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法治上主张以法治国。(2)本题是背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魏初风俗至陋”得出北魏风俗至陋。根据材料“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得出鲜卑贵族保守势力阻碍封建化进程。根据材料“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得出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之间的差异。根据材料“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得出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激化(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与北魏时期。结合所学从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转型封建化等角度来答。20.示例:论题:中华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阐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从商人尊神到周公制礼作乐,华夏族实现了由神到人的重大转变,开启了德治之路,并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继承。之后,中华文化历经各代百家争盛,在相推相荡、相克相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综上所述,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根据材料“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可拟定论题:中华文明具有一脉相承的特性。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诸如礼乐文化、儒家文化、“大一统”的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如: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这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从商人尊神到周公制礼作乐,华夏族实现了由神到人的重大转变,开启了德治之路,并被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继承。之后,中华文化历经各代百家争盛,在相推相荡、相克相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在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的推广、官僚制度的健全,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治理的基本形态,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延续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文化支撑,贯穿其中的价值主线是对“大一统”的坚定追求。最后,总结升华可知: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奇迹。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2023-2024学年高一9月联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说:“迄今为止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水井,都是长江流域史前先民的发明创造”。这可用于说明(

)A.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起源区域 B.中华文明成果领先于世界C.先秦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北方 D.考古发掘是重要研究途径2.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这一制度是指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3.据史载,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表明先秦时期(

)A.王位世袭制度难以推行 B.传统宗法关系逐步瓦解C.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 D.王位继承体现民主色彩4.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 B.民族交融频繁 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 D.宗法观念淡化5.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

)A.实行世卿世禄 B.实施重农抑商C.允许土地买卖 D.推行严刑峻法6.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一家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家是指(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7.周朝时确立了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而废除谥法。秦始皇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A.文化统一 B.以法治国 C.皇位世袭 D.皇帝独尊8.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又征发罪犯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发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秦始皇的这些举措(

)A.意在缓和边疆地区民族矛盾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C.表明秦朝统一符合历史趋势 D.激化了社会矛盾直接导致秦朝的灭亡9.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下令:凡《秦纪》之外的历史书籍及非博士官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限期烧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烧,禁止私学,欲求学的以更为师;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秦始皇的这一举措(

)A.致使先秦诸子典籍散失 B.强化了地区管理C.是实行文化专制的表现 D.促进了民族交融10.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连年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沉重负担。而当时的富商大贾非但不佐国家之急,反而趁机加紧掠夺财富,致使朝廷财源枯竭。这一现象(

)A.推动了盐铁官营的实施 B.促使汉王朝采取了“与民休息”政策C.导致了西汉王朝的衰弱 D.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11.史载“大宛有蒲陶(葡萄)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众来,则离宫别苑观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B.大宛仰慕并学习汉朝先进的文化C.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 D.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12.司马迁的《史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和屈原的《离骚》一样,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这说明,司马迁的《史记》(

)A.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 B.具有文学史题材的首创性C.展现了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 D.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13.东汉中叶后,尚书台取代三公“总领纪纲,无所不统”的权力。到魏晋之际,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又新设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当时,中书掌管内事,皇帝密诏下达州郡和边疆,均由中书草定,并不一定非要尚书签署不可。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三省制度日渐完善 B.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现实需要C.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D.尚书权力过大威胁到君主专制14.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

)民族时间关于民族迁徙情况羯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鲜卑北魏圣武帝(213~218年)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 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15.据《晋书.慕容德载记》记载,慕容德在创立南燕政权之后,“建立学官,简公卿以下子弟及二品士门二百人为太学生。德大集诸生,亲临策试”。这一做法(

)A.推动了南燕统一北方 B.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的汉化进程C.扩大了南北政治差距 D.深刻改变了先秦儒学的民族理论16.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的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

)A.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B.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有着为数众多的“臣”或“臣正”,见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官名也很多。《尚书。酒诰》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的小国,有的则穿插于商国境之内,不过多数的方国比较弱小,它们臣服于商,但各诸侯国、方国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国后来也渐渐为商所吞灭。——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下册)》材料二《左传》昭公七年曰:“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此时的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代新创的统治方式的名称及其作用。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摘编自徐克谦《先奏儒学及其现代阐释》材料二

韩非子曾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然而,实际情况却复杂得很。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学术理想,寄希望于周游列国,却以失败告终;孟子时代,则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秦始皇更是实行了“焚书坑儒”的决策。虽然,汉初儒学偶有机会露面,但很快就被道、法强势逼退,至汉武帝时,这一局面才逐渐被打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武帝举贤良对策中崭露头角,并提出“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的主张,获得汉武帝的采纳,“五经”成为法定的经典。——摘编自钱耕森《董仲舒:儒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先秦儒学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先秦至汉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鲜卑族进入中原以前,其社会形态一直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可以说是“魏初风俗至陋”。进入中原以后,由于鲜卑贵族内部奴隶主保守势力的存在,这种封建化转化是十分缓慢的。原先迁徙式的游牧经济进入中原后逐渐弱化,封建农业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他不可能同落后的经济制度平等相处,这两种经济所代表的阶级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北魏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占少数的鲜卑族人来统治占大多数的汉人和其他民族人,尤其是以一个落后的民族来统治比他先进的民族,其间反差,势必导致民族间的隔阂。因而完成鲜卑族的封建化与处理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摘编自龚荫《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内容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指出:“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需创建的既有国家”。——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解析〗1.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长江流域的史前先民发明创造了“最早的陶器,最早的栽培稻,最早的古城,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最早的水井”,体现了长江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上是一个重要的区域,A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中华文明,没有涉及世界其他地区文明,不能说明“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整体上看,先秦时期北方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南方,排除C项;材料涉及长江流域的一些考古发现,但材料并没有说明考古发掘这种方式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2.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在地方推行的制度是内外服制度,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因此A正确;BC是在西周时期推行的,排除;郡县制是在秦国大规模推行的,D排除。故选A。3.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夏朝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只有仲康、扃两代是‘兄终弟及’;商朝在三十一王中,‘父死子继’的有十七代,‘兄终弟及’的有十四代;到周代明确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可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体现了血缘是王位继承的依据,C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度一直延续到整个封建社会,排除A项;传统宗法关系没有瓦解,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王位继承没有体现民主色彩,排除D项。故选C项。4.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西周到战国时期。据题干可知,战国早期,地方诸侯墓葬品使用了天子规格的礼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步瓦解,因此地方诸侯墓葬品破坏了礼乐制度,A项正确;材料涉及天子与地方诸侯,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B项;新石器时期私有财产出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礼乐制度遭到破坏,而不是宗法制,排除D项。故选A项。5.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推行严刑峻法,激发了社会矛盾,为秦王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笔,D项正确;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适应了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6.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蕴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和变革,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7.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周朝时确立的谥号制度,理由是“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秦始皇的这一做法加强了皇帝权威,体现了皇帝独尊,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统一,排除A项;材料与以法治国无关,排除B项;皇位世袭指的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秦始皇灭六国后迁徙豪富到咸阳,又开发岭南,与土著杂居,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对边疆地区的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因此这些举措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排除A项;材料是秦统一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C项;秦朝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材料没有体现暴政,排除D项。故选B项。9.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秦始皇下令焚烧《诗》《书》,禁止私学,禁止讨论政治,这些是文化专制的表现,C项正确。秦始皇的措施不仅会使文化典籍散失,会使思想被禁锢,因此A项表述片面,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化专制,和地区管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秦始皇加强文化专制,和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次题干可知是影响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与匈奴战争不断,巨大的军费开支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富商大贾趁机掠夺财富,加剧了朝廷的财政危机,因此汉武帝为了增加财源,采取了盐铁官营的措施,A项正确;汉王朝“与民休息”政策是在汉初,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是汉朝强盛时期,排除C项;丝绸之路涉及到中外交流,材料没体现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A项。11.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朝时期,大宛国的特产在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这反映出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并未体现汉朝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大宛国特产在汉朝的生根发芽,而非大宛学习汉朝先进文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丝绸之路促进西域物种的东传,“汉朝统治者崇尚奢靡的生活方式”与题干所述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既整理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材料说明《史记》兼具史学和文学双重价值,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史记》的记载开始于传说中的黄帝,未说明《史记》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帝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史记》首创文学史题材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高度评价了《史记》,但并未展现秦汉时期人民高昂的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13.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东汉。东汉中叶后尚书台权力扩大,魏晋之际,尚书台改为尚书省,皇帝密诏都经过中书草定,尚书省权力下降,皇权加强,可知从尚书台到尚书省的调整体现了权力中枢的发展适应了现实皇权加强的需要,B项正确。三省制度是在隋朝建立,排除A项;官僚政治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秦朝郡县制推广,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尚书只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14.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羯族因为饥荒流入山东和河北,鲜卑族从不适宜游牧的地区迁移到水草丰美的地区,氐族因为诸侯争霸的因素被曹操迁移到付扶风和天水,可知这个时期的民族迁徙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迁徙,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表中少数民族没有迁移到江南,因此D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5.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慕容德在创立南燕后,建立学官和太学,亲临策试,这种做法有利于儒家文化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促进少数民族汉化,B项正确。北魏最终统一了北方,排除A项;这个做法会加速南燕的封建化,会缩小南北政治差距,排除C项;“深刻改变了”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6.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由图所示,经过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短暂统一,再经过南北朝长期分裂,最后隋朝统一全国,因此图中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同源共祖,排除A项;南北政权始终对峙说法错误,西晋和隋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排除B项;这个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因此各民族矛盾激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7.(1)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国家机构有所发展;商朝与方国为较为松散的臣服关系;实行分封和内外服制。(任答三点即可)(2)名称:分封制。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周代统治区域的扩大;有助于周代经济文化的交流。(任答三点即可).〖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商朝(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可知,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根据材料“商王是最高的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有着为数众多的‘臣’或‘臣正’,见于卜辞和铜器铭文的官名也很多”可知,国家机构有所发展;根据材料“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在商的四周,分布着许多的小国,有的则穿插于商国境之内,不过多数的方国比较弱小,它们臣服于商,但各诸侯国、方国的管理,不是由商王任免的,有些方国后来也渐渐为商所吞灭”可知,商朝与方国为较为松散的臣服关系,实行分封和内外服制。(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周代(中国)。名称:根据材料“人有十等……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可知,周代新创的统治方式的名称是分封制。作用:根据材料“周人这种新创的统治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周代王权的地位”可知,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根据材料“俨然是天下之共主了”可知,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周代统治区域的扩大;有助于周代经济文化的交流。18.(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逐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生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私学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作为独立文化人阶层的“士”逐渐崛起。(任答三点即可)(2)变化:从位居显学,但不受统治者重视到成为官方正统学说。不受重视的原因:儒家思想不符合诸侯国争霸的要求,而法家思想迎合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要。汉朝成为正统学说原因: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和支持;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治国理念需要革新;先秦以来儒士的不懈坚持;董仲舒积极吸收诸家思想,使儒学适应了封建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