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福建专用)_第1页
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福建专用)_第2页
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福建专用)_第3页
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福建专用)_第4页
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福建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1专题05文学类文本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2021·福建南平·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天坛古柏肖复兴天坛位于北京市永定门内大街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家祭天祈谷处。天坛里最多的树木,是柏树。在植物之中,比起娇艳的花草,柏树具有长久的生命。人类和古树比起来,最多不过百年之躯,哪怕是帝王,都是无法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木相匹敌的,人在这些千年古柏面前,显得很渺小。走到这些古柏密密的树荫下,我有时会想,没有了古柏,哪怕是盛开着鲜艳花朵诸如桃李海棠一类的树簇拥着祈年殿和圜丘,也是不适合的。只有古柏,如彩云拱月,托起了整个天坛。从祈年殿和圜丘俯瞰四周,天坛古柏巍然屹立在雄浑庄重的古建筑周围,蓊郁森森,高大威严,像是元帅麾下庄重威武的将士;很难设想,天坛里如果没有了这些古柏,那些杂花新树,只会是一片花拳绣腿。或许你可以在别的地方复制几个天坛,却绝对不能复制出这里的参天古柏。有一棵古柏,在天坛里很特别。它是斜躺在那里的。不知道什么原因,它从巍巍直立,变成了这个样子。是雷雨?是地震?还是战火?它的枝干离地面很近了,眼瞅着就要倒下了,但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于是,它与众不同地活了下来,定格成今天这样,像一尊罗丹或马约尔的雕塑。它很粗壮,纵使躯干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每一次经过,我都要站在它身边看一会儿,有时会觉得它如同一尊卧佛,洞悉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有几分幽邃和神秘。这棵古柏,我小时候就见过,几十年过去了,它还斜卧在那里,只是以前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现在被铁栏杆围起来了。几十年过去了,我垂垂老矣,它还是像以前那样的枝繁叶茂。几十年算什么,几百年都过去了,它不是照样青春如昔吗?如今,它的树根处,居然又长出了新的枝丫,许多青草也爬满四周,甚至缠绕上它苍老皴裂的躯干。面对这样的柏树,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就像我们的民族一样。夏天,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觉得它越发枝叶茂密、浓郁苍绿,如一潭深湖。我一遍遍端详它,仔细看遍了它的浑身上下,忽然,觉得它好像在对我讲话,只是我听不懂树的语言。古柏很有特色,尤其是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岁月而富于历史感的力度和深度。当年,梵高居住在法国阿尔的时候,很爱画柏树,即使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了,还斜倚着躺椅,颤抖着手,画着疗养院里的柏树。他说:“柏树在线条和比例上都很美,像埃及的方尖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人以这样崇高的比喻评价柏树。史铁生对地坛的古柏情有独钟,说它们“纠缠在一起的枝条,像是岁月无声的撕扯”,说“这些和树干扭曲在一起的大藤蔓有特殊的故事感”。面对柏树,梵高是画家的角度,史铁生则是作家的角度。梵高强调它们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史铁生强调它们的故事感和历史感等更多文学的元素。或许,两者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天坛里的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让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它们。有一天,我到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忽然看见院落里的石座上放着一块日晷,由一根针一样细的支柱支撑,呈斜立状,指向天空。我一下子想起,天坛里的这棵古柏不也是斜立着吗?而且,比日晷的倾斜度还要大。我觉得古柏、起码这棵古柏就像我们古代的日晷,直指天空,直指时辰,天人合一,与人相和谐。天坛古柏,不仅是“活的文物”,更是“国之瑰宝”!

(摘自《人民文学》2020.10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将人类和古树相比,又举帝王的例子,突出表现人类在古柏面前是渺小的。B.文章以感情变化为线索贯穿全文,写出“我”对古柏从畏惧到敬仰的心理变化。C.“我可以爬到树上玩耍”“我坐在它对面画它”,表现“我”对天坛古柏的深情。D.文章语言细腻,意味隽永,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生活的感受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2.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天坛的古柏?请简要概括。(答出三点即可)3.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1)还斜倚着躺椅,颤抖着手,画着疗养院里的柏树。(赏析加点词)(2)它还是坚强地支撑着,箭一样斜指向天空,就像战场上一个中弹也不肯倒下的武士。(赏析句子)4.文中写梵高和史铁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B

2.长久的生命;高大威严的外形;旺盛的生命力;厚重的历史感。

3.(1)“颤抖”一词形象写出梵高生病无力的样子,表现梵高对绘画柏树的执着(热爱)。(2)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柏树即便斜躺也努力生长的样子,突出表现古柏顽强的生命力。

4.古柏深受人们喜爱;体现不同的人对柏树欣赏的角度不同(从不同角度写古柏的特点);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天坛古柏的认识(可以丰富而准确地概括古柏给予人们的启示);体现古柏富于历史感的力度和深度。

5.天坛古柏历史悠久,见证了天坛千百年的历史;天坛古柏是独一无二的,它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内容分析、主题理解、语句理解、手法分析等角度分析判断。B.“感情变化为线索"和“对古柏从畏惧到敬仰的心理变化”理解错误,文章是以古柏为明线,古柏引起的联想和思考为暗线;对古柏的感情是敬仰赞叹的。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第一段,由“比起娇艳的花草,柏树具有长久的生命”,可知其有长久的生命;第三段,可知“天坛古柏巍然屹立在雄浑庄重的古建筑周围,蓊郁森森,高大威严”,即高大威严的外形;第五段,“一年四季枝叶茂密,生命力依然旺盛如年轻的时候”,可知旺盛的生命力;第八段,“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岁月而富于历史感的力度和深度”,可知厚重的历史感。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对句子的赏析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手法,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1)结合上下文理解“颤抖”一词。“颤抖”意思是发抖,形象写出梵高病重住进圣雷米疗养院里的样子,表现梵高对绘画柏树的执着。(2)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古柏比成“箭”和“武士”形象地写出柏树即便斜躺也努力生长的样子,同时“坚强地支撑着”用了拟人,该句和“武士”都突出表现古柏顽强的生命力。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文章以天坛柏树为中心,联想到梵高、史铁生关于柏树的作品,如梵高的“方尖碑”强调古柏特殊的美和美术的元素,史铁生强调古柏“有特殊的故事感”,从而挖掘出柏树在美术和文学等方面的深层意蕴,然后进一步升华出柏树契合天坛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的能力。尾段的作用是升华主题,便于更好的抒情。“天坛的古柏,因融入苍茫的岁月而富于历史感的力度和深度”,可见天坛古柏历史悠久,见证了天坛千百年的历史;倒数第二段,作者在北大参观塞克勒博物馆时联想到天坛的日晷,写斜立的古柏像日晷,直指天空和时辰,和天坛所传达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相配,可见,天坛古柏是独一无二的,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可谓“国之瑰宝”。(2021·福建南平·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坚决制止餐饮浪费①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爱惜粮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②粮食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粮食从农田到餐桌,需要经过种植、管理、收获、运输、储藏、加工等诸多环节,需要农民、购销人员、生产加工人员、食品烹饪人员等众多劳动者参与,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唐诗人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对粮食来之不易的生动描述。爱惜食物、反对“舌尖上的浪费”,不仅是对广大劳动者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对广大劳动者及其辛勤劳动的尊重。③小小餐桌,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而且关系社风民风和国民消费价值观。珍惜食物、制止餐饮浪费绝不是个人小事。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人,自恃有钱,餐桌上豪气地点点点,以为花自己的钱无关他人,殊不知他点餐过量吃不完的食物,是在浪费社会公共资源!因为节约粮食,就可以少种粮,少种粮就会少消耗化肥、种子、节约水资源,少占用土地,少占用资源,所以珍惜粮食就是保护资源,也就是保护了环境。④中国需要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0%的人口,虽然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历史上的“十六连丰收”,但人口多、土地贫瘠的现状并没有完全改变,而且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粮食生产和消费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始终绷紧。⑤珍惜食物、制止餐饮浪费,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应尽的社会责任。我们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牢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要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不仅个人要养成习惯,餐馆、食堂、超市等各方都要在生产、储存、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合力把好节约关。此外,还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健全鼓励节约、整治浪费的长效机制,让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崇俭抑奢成为全社会的文明追求。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珍惜每一粒粮食、爱惜每一片蔬菜、节约每一滴油料,就是对劳动的尊重、对劳动者的敬仰、对大自然的敬畏。只要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争做节俭消费的实践者、传播者、监督者,就一定能制止“舌尖上的浪费”。

(《人民日报》2020年11月04日有删改)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是每个公民的责任。B.第②段引用李绅的诗句是为了阐述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C.第④段“7%”“20%”的数据有力证明了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D.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围绕爱惜粮食制止浪费展开论证。7.全文从哪三个方面阐述为什么要制止餐饮浪费?请简要概括。8.文章第⑤段就如何制止餐饮浪费提出哪三个方面的要求?请简要概括。【答案】6.B

7.粮食来之不易;珍惜粮食关系社风民风和国民消费价值观;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

8.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要培养节约习惯;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长效机制。【解析】6.B.第②段引用李绅的诗句是为了说明粮食来之不易,阐述粮食生产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而不是“阐述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故选B。7.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根据②段“粮食生产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粮食从农田到餐桌,需要经过种植、管理、收获、运输、储藏、加工等诸多环节,需要农民、购销人员、生产加工人员、食品烹饪人员等众多劳动者参与,凝结着无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概括为:粮食来之不易;根据③段“小小餐桌,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而且关系社风民风和国民消费价值观”概括为:珍惜粮食关系社风民风和国民消费价值观;根据④段“而且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粮食生产和消费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概括为:粮食消费增速快于粮食生产增速。8.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根据“我们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牢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观念”概括为:要加强克俭于家、厉行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根据“要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提炼为:要培养节约习惯;根据“此外,还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健全鼓励节约、整治浪费的长效机制,让勤俭节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崇俭抑奢成为全社会的文明追求”概括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建立长效机制。(2021·福建泉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粮食要到肚子里陈军①儿时在农村,家乡人一般不说浪费粮食,而是说糟蹋粮食。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粮食、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②农村人最知种粮苦,都跟粮食亲。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③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可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我们这些孩子也帮着家里麦收。我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很多年后忆起割麦,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④割完麦子,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拾麦穗。拾完麦穗后,地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⑤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得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娘心中有数,她说蒸馍的火候要刚刚好,不够火或者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⑥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太阳当头照,万物明朗。爹把一条板凳往太阳底下一放,把一屉热腾腾的馍放在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来,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不一会儿,一个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⑦农村人对粮食的态度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的历程,仿佛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着某种庄严的仪式。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⑧老家鄂西北都是旱田,一年两季主粮,五月收麦,十月收苞谷。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了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是粗粮,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就连粮食的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⑨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了,或者家里来了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

“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⑩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⑪时代在变,人与粮食的关系没有变。后来我到了城里,虽然不再种粮了,但看到粮食总是格外亲。对粮食的这份情义,我也一点一点地讲给我的孩子,并在假期带她们回到乡下,体验种粮的不易。我给孩子们立了一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摘编自2020年9月18日《光明日报》)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人与粮食的关系,主要写了割麦、蒸馍和娘借面还面三件事。B.文章写娘蒸馍后“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表现了娘的迷信和愚昧。C.文章的语言平实质朴,通俗易懂,蕴含了农村人对粮食最朴素的情感。D.文章结尾“我”希望继续保持人对粮食的情义并给孩子们立了一条规矩。10.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1)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赏析加点词)(2)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赏析句式)11.文章说“粮食要到肚子里”,除了到人的肚子里这一“归宿”外,粮食还有哪些“归宿”?请简要概括。12.文章第③段写“我”割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3.请结合娘借面还面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娘”这一形象。【答案】9.B

10.(1)“热乎乎”是温暖、暖和的意思,这里既写出了儿时趁热吃馍的美好感受,又表达了作者回忆“与粮相依”、与爹娘相依时内心泛起的温情。(意思对即可)(2)运用短句的形式,简洁明快地写出了一家人做馍时其乐融融的情景及“我”和妹妹的急切期待。(意思对即可)

11.①没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叼干净;②苞谷、麦糠、玉米包壳等给牲畜吃。(意思对即可)

12.答题要点:①直接呈现割麦的辛苦;②烘托以父母为代表的农村人种粮不易;③让文章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主题更加鲜明且易于理解。(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13.①娘在借面时就在墙壁上记下“正”字,体现娘讲信用的品质;②娘在还面时“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体现娘重情义、懂感恩的品质。(意思对即可)【解析】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B.文章写娘蒸馍后“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表现了娘对劳动成果的珍视,选项中的“迷信和愚昧”是错误的;故选B。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热乎乎”是温暖、暖和的意思,“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写出了儿时趁热吃馍的美好感受;结合“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理解,表达了作者回忆“与粮相依”、与爹娘相依时内心泛起的温情。(2)本题句式的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短句形式,“爹挑水,劈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写出一家人做馍时其乐融融的情景;结合下句“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表达了“我”和妹妹的急切期待。1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筛选能力。第4段,由“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可知,没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叼干净;第8段,由“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就连粮食的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可知,苞谷、麦糠、玉米包壳等给牲畜吃。1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直接呈现割麦的辛苦;结合“很多年后忆起割麦,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分析,这部分内容烘托以父母为代表的农村人种粮不易;结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分析,这部分内容让文章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主题更加鲜明且易于理解。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由“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可知,娘在借面时就在墙壁上记下“正”字,体现娘讲信用的品质;由“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可知,娘在还面时“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体现娘重情义、懂感恩的品质。(2021·福建福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小民老师顾亚红①这年头,喜欢看闲书的人,越来越少。像小民老师这样喜欢读闲书的理科男,更少。小民老师读的书,闲杂,且高冷。瞧瞧这些书名!《人类六万年》《枪炮、病菌与钢铁》《遗传的革命》《机器人叛乱》《进化心理学》《人类简史》……不罗列了,因为你肯定头大了。②我一向敬重读书人,尤其敬重那些能坚持自己的阅读品味的读书人。自然,与小民老师就有了书来书往。我向小民老师借过《杂草的故事》和《臭皮囊》,小民老师从我这借走过一些历史类的书籍。不过,书来书往是一回事,路上遇到小民老师就本能闪避是另一回事——怕小民老师和我谈“自私的基因”或“大数据”与“长尾理论”,露怯啊。③小民老师教数学,思维敏捷、缜密。上小民老师的课,真不能走神。因其上课的节奏,是紧锣密鼓式的,你若发个呆,跟丢了一个鼓点,你就手不是手脚不是脚,你就无所适从,你就踉跄难行了。所以,小民老师的学生,对小民老师的评价,也就走了两个极端:有顶礼膜拜封他为“数学教皇”的,也有发牢骚“这都讲的啥子哟”的。④读书多的人,通常口才也好。听小民老师说话,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比如,小民老师最不待见在学习中藏拙的学生,总是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小民老师是这样撺掇他们的:“厚厚脸皮,就能饱饱肚皮!”偶尔小民老师也会痞那么一下,对总也带不全尺规就敢听他的几何课的皮猴子来上一句:“你呀你呀,真是个无尺之徒。”对喜爱的学生,小民老师爱喊昵称。能被小民老师喊昵称的学生,走路屁股都不在路上,荣耀啊!比如班上有个姓朱的数学奇才,素来得宠,有回与小民老师闹别扭,被小民老师喊了全名,这下不得了,得空就追在小民老师的屁股后面喊:求求你了,叫我朱!⑤做学生的,有几个喜欢上班会课的?小民老师的班会课也不免俗,主题肯定也是事先定下的,但不到五分钟,小民老师铁定就跑题,就神采飞扬地带着学生上天入地,神游八荒。天文地理、时事八卦,只要学生想听,小民哥就给他们讲。往往正听得入神,小民老师会突然停下来看一眼腕表,道一声歉“吾又扯远矣”,然后扫一眼全班,想继续听?先把这阵子咱们班的问题摆一摆,再拿出点措施来给我看一看。到了这个环节,全班就齐刷刷地盯着那几个犯了错的小伙伴看,盯得小伙伴如坐针毡。其实也不用盯太久,小民老师想在班会课上解决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一大半。⑥有次小民老师扯着扯着就扯到了他和他邻居家的两扇进户门。小民老师感慨说,每日里贴到两家门上的小广告可真多啊!小民老师还打了个比方,不说像牛皮癣,说“如同蝶儿乱飞”。学生正窃笑小民老师一数学老师硬充什么小文青啊,小民老师话锋一转,问,若你今日好不容易清理干净了明日又贴上了,如此循环往复,你会怎么办?学生七嘴八舌,小民老师笑,继续说:我不管邻居的好心劝阻,我照样不厌其烦,每日里清理得干干净净。我坚持了半个月,奇迹发生了。我家的进户门上,再也没人贴小广告了!而我邻居家的进户门,则层层叠叠,似无穷尽也!⑦被小民老师如此这般调教过的学生,毕业后,显得知识面广、见识高、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普遍守得住本分耐得住寂寞,勤勉笃实又不乏活络,基本上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混得风生水起。⑧小民老师呢,这么多年,却没见混上个一官半职。学生们都为小民老师叫屈。小民老师自己呢,没事人一般,仍然读着他的《人类的天性》或《世界是平的》。⑨人家小民老师说了:你若盛开,清风爱来不来!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虽然没有过多的雕琢,但仍显得亲切自然、真实可信。B.紧锣密鼓式的上课节奏,体现了小民老师钻研教学内容,思维严谨、业务水平很高。C.第⑤段中“神采飞扬”一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写出了小民老师班会课上神侃的风采。D.第⑥段小民老师借助小广告事件告诫学生: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就会变本加厉。15.小民老师身上表现出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16.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1)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到了这个环节,全班就齐刷刷地盯着那几个犯了错的小伙伴看,盯得小伙伴如坐针毡。(2)第⑦段写了学生们毕业后的表现,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17.文章开头和结尾处都写到小民老师爱读书,其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18.联系全文,说说小民老师“你若盛开,清风爱来不来!”这句话的内涵。【答案】14.C

15.喜欢读书;思维敏捷、缜密;口才好;育人有方(循循善诱);洁身自好(自尊自爱);淡泊名利等。(写出四点,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亦可)

16.(1)“盯”字写出了全班同学用注视的眼神催促那几个犯了错的小伙伴赶快承认错误。体现小民老师解决班级问题的办法即独特又高明,极富智慧。(2)学生们毕业后表现出来的良好素质,从侧面反映出小民老师丰厚的学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进一步体现了小民老师教育有方,桃李满天下。(意思对即可)

17.开头:写小民老师爱读闲杂、高冷的书,体现了小民老师独特的个性,为下文表现小民老师风趣的语言风格和特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做铺垫(埋下伏笔)。结尾:写小民老师仍然爱读书,体现了小民老师心有读书之乐、教书育人之乐,故而淡泊世俗名利。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18.在小民老师看来,作为一个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把书教好,帮助学生健康发展,成为有用之才,是最有意义、最本分的事。至于有没有“一官半职”,有没有名和利,那不紧要,不必看得太重。(意思对即可)【解析】14.“神采飞扬”一词,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写出了小民老师班会课上神侃的风采。故选C。1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1)结合原文第1段“小民老师这样喜欢读闲书的理科男,更少”归纳答案:爱读书;2)结合原文第3段“小民老师教数学,思维敏捷、缜密。上小民老师的课,真不能走神。因其上课的节奏,是紧锣密鼓式的”归纳答案:老师思维敏捷、缜密;3)结合原文第4段“读书多的人,通常口才也好。听小民老师说话,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归纳答案:口才好;4)结合原文第4段“小民老师最不待见在学习中藏拙的学生,总是鼓励他们大胆提问”,第5段“然后扫一眼全班,想继续听?先把这阵子咱们班的问题摆一摆,再拿出点措施来给我看一看。小民老师想在班会课上解决的问题也就差不多解决了一大半”,第7段“被小民老师如此这般调教过的学生,毕业后,显得知识面广、见识高、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普遍守得住本分耐得住寂寞,勤勉笃实又不乏活络,基本上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混得风生水起”归纳答案:育人有方;5)结合原文第6段“若你今日好不容易清理干净了明日又贴上了,如此循环往复,你会怎么办?我不管邻居的好心劝阻,我照样不厌其烦,每日里清理得干干净净”,归纳答案:自尊自爱;6)结合原文第8段“小民老师呢,这么多年,却没见混上个一官半职。学生们都为小民老师叫屈。小民老师自己呢,没事人一般”,归纳答案:淡泊名利。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盯”是动作描写。“全班齐刷刷地盯”就是全班都在都在看着犯错的同学,这种目光里有督促的意味。“盯”的效果是“小伙伴如坐针毡”,这也意味着,不用一言一语就让犯错的同学自己不好意思了,要赶快承认错误。老师发动全班的力量,不用任何批评指责的方式,就能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这也从侧面体现小民老师解决班级问题时独特的智慧。(2)第⑦段写了学生们毕业后“知识面广、见识高、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守得住本分耐得住寂寞,勤勉笃实又不乏活络,基本上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混得风生水起”。结合前文老师喜欢读书、思维敏捷、缜密、口才好、育人有方、自尊自爱等优点,说明学生们不仅和老师学到了知识,更是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因为文章主要人物是老师,所以这一部分是侧面描写,从侧面反映出小民老师的学识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进一步体现了小民老师教育有方,桃李满天下。1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从内容和结构来分析。1)文章第1段写“这年头,喜欢看闲书的人,越来越少。像小民老师这样喜欢读闲书的理科男,更少。小民老师读的书,闲杂,且高冷”,内容上写小民老师爱读闲杂、高冷的书,体现了小民老师独特的个性。正是因为小民老师读书与众不同,能坚持自己的阅读品味,且阅读广泛,所以写下文小民老师风趣的语言风格和特有的教育教学方式才能顺其自然,所以,从结构上分析,第1段为下文作铺垫。2)第8段写“小民老师自己呢,没事人一般,仍然读着他的《人类的天性》或《世界是平的》”。从内容看,小民老师淡泊名利,不求一官半职,仍然一心读书。结构上,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意思是:你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样的话你想要的便都来了。小民老师的“你若盛开,清风爱来不来”反其意而用,做好自己,外在的爱来不来。结合第8段“小民老师呢,这么多年,却没见混上个一官半职。学生们都为小民老师叫屈。小民老师自己呢,没事人一般”,可见小民老师淡泊名利,只是想教书育人,尽心尽力,教学生成才成人。名利都是身外之物,有没有根本无所谓。(2021·福建福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关注自己的精神长相张登贵看到一条微信消息,标题上的一个新词组,吸引我把它读完,这个词组就是“精神长相”。“长相”通常指人的外表,比如脸蛋、头发、身材、皮肤等等。延伸一点,还包括表情、服装、打扮……而“长相”之前加上“精神”两字,指的则是人的内在素质,比如自信、善良、正直、诚实等等。延伸一点,还包括宽容、风趣、幽默……评价一个人的外貌漂亮与否,见上一面甚至看上一眼,基本上就能得出结论。要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是否端正,那就很难一目了然了。外表给人的感觉最直接,它能带来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所以人们对外表大多非常重视。只要条件允许,做一些适度的打扮、化妆甚至整形,都无可厚非。而某些人对于自己的“精神长相”,显然过于忽视了。无论是精力还是财力的投入,与对外表的投入相比,都存在悬殊的差距。结果是,这些人的外在长相,有越来越向上的趋势,街上的美女帅哥,一个比一个靓丽。可是,人的内在素质,长进却不明显。在某些方面,下滑的势头不仅没有减,还有加速的迹象。其实人人都知道,内在素质远比外表重要。精神素质更是决定着社会的形象与进步。一个自信、善良、诚实、正直的人,人们都乐于与之相交。反之,为谋私利不择手段,而又心机很重的人,人们肯定避而远之。这样的人多了,社会一定乱象丛生。外表与内在还有一点不同,外表基本上是父母给的,而且容颜易老。随着年岁渐长,个子会变矮,皱纹会爬上脸庞。“精神长相”也会变,但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与年龄关系不大,取决于社会环境的熏染和个人的修炼。所以,人活在世,无论是为自己考虑,还是替社会着想,在注重外表的同时,还要以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精神长相”。就我个人多年的观察,“精神长相”优良者的修为是带有共性的,概括起来不过三句话。第一句,“欲望不要太强”。这里指的是私欲。一旦私欲越出了界限,成了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那就不妙了。第二句,“胆子不要太大”。胆子也有两面性,有时需要大一点,有时一定要小一点。做人,无论拥有多少财富多大权力,都要有所敬畏。敬畏人民,敬畏法律,敬畏口碑,敬畏规律。第三句,“常替别人想想”。经常想到别人,是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特征,尤其在面临利益纠纷时,更不能只考虑自己。很欣赏宁波的一句老话:“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在大量的社会活动中,我们付出了精力与智慧,总得有一定的回报。但是,如果事事只想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让别人也得到他应得的那一份,你的“吃相”就太难看了。奉行如此处事原则,与你合作的人必定越来越少,人生的成功率,也一定越来越低。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有句话说得精辟:“笨,是一种人品。”他所说的“笨”,并不指智力不及他人,而是说在竞争中不运用小聪明去击败对手。这的确能反映出一个人“为他人着想”的品格和胸怀。为使我们的“精神长相”与外在长相一样,也能日渐美丽起来,就上述三句话,与大家共勉。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在注重外表的同时,要更多的关注自己的“精神长相”。B.“精神长相”优良者通常具有自信、善良、正直、诚实、宽容、幽默等特点。C.精神素质决定着社会的形象与进步,所以,内在美远比外表靓丽更重要。D.“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是选择复句,强调遇事考虑自己或别人二选其一。20.阅读全文说说什么是“精神长相”?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精神长相”日渐美丽?2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答案】19.D

20.“精神长相”指的是人的内在素质。(或:“精神长相”指的是社会环境的熏染和个人的修炼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内在素质。)欲望不要太强,胆子不要太大,常替别人想想。

21.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为他人着想”是“精神长相”优良者的应有的品格和胸怀。【解析】19.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这句话不是选择复句。选择复句是要求选择其中一个,然而文章前文提到“经常想到别人,是文明社会的最重要特征,尤其在面临利益纠纷时,更不能只考虑自己”,由此可知,“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别人”既是为自己考虑也是替别人着想,故“强调遇事考虑自己或别人二选其一”错误;故选D。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第一问,结合第2段“而‘长相’之前加上‘精神’两字,指的则是人的内在素质,比如自信、善良、正直、诚实等等。延伸一点,还包括宽容、风趣、幽默……”可知,“精神长相”指的是人的内在素质;第二问,根据第6段“‘精神长相’优良者的修为是带有共性的,概括起来不过三句话。第一句,‘欲望不要太强’……第二句,‘胆子不要太大’……第三句,‘常替别人想想’”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21.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画线句引用微信创始人张小龙的话“笨,是一种人品”可知是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赞扬了“精神长相”优良者的品格和胸怀,“这的确能反映出一个人‘为他人着想’的品格和胸怀”更有力的论述了“‘为他人着想’是‘精神长相”优良者的应有的品格和胸怀’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2021·福建莆田·九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母亲的梦高绪华①每当我们回老家与母亲促膝谈心,提及子女教育话题时,她幼年求学记忆的闸门便被徐徐拉开。悠悠往事宛若滔滔江水涌上心头。②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母亲家庭特别贫困,外公外婆都是贫苦农民,生活处处步履维艰。母亲所上的那所小学叫嵩寮岩小学,学校就设在朱氏宗祠里。一年级入学时,每个学生每学期需要交学费三万二千元。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有段时间使用旧币,直到一九五五年发行第二套人民币以后,一元人民币相当于原来的旧币一万元。这折合三元两角的学费,在今天看来,根本就不够我们一个孩子的一顿早餐钱,可对母亲当时的家庭处境来说,那可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啊!二年级开学伊始,我外公实在支付不起母亲的学费了,为是否继续让她上学而焦虑,而母亲幼小的心灵深处是多么渴求文化知识啊!看着她整日里哭哭啼啼,寝食不安,外公外婆也不禁心痛起来。一向憨厚实诚、寡言少语的外公只得耷拉着眼皮,恳求生产队小组长开具一份贫困生介绍信。母亲拿到了这封介绍信,便蹦蹦跳跳地飞奔去学校了。校长熟知母亲的家境,怜悯之心油然而生,立马就批准了母亲的免费就读资格。就这样,母亲在此后的小学五个学年里,一直享受着免费入学的教育恩惠与“扶贫雨露”。③母亲十分珍惜那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虽然她每个月都需要用一多半的时间来帮家里做农活儿、料理家务,譬如摘麻豆、摘棉花、掰玉米棒、挑水、打猪菜、放鹅、抬粪水浇菜园、切蒿子、挖野苦菜煮饭吃等等,但除此之外,则是母亲难得遨游书海的惬意时光了。母亲说,有好几次,天下着雨,不需要帮外婆做农活儿,可以轻轻松松地去上学了!天刚麻麻亮,她早饭也顾不及吃上一口,就戴起斗笠,穿起龙头草鞋,从上堰村的深山老林家里出发,喜出望外地一口气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来到了嵩寮岩小学门口。结果,没料想学校大门紧锁着,校园内鸦雀无声,空荡荡的一片,无一人在校。④“啊哟!今天不上学,原来今天是星期天呀!”母亲哀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转身往回走。⑤母亲一年只能上三四个月的学,但学习成绩优秀,尤其是她的毛笔字写得好,作文更是出类拔萃。有一次,语文老师在全班三十多名同学面前,把母亲的作文当作范文声情并茂地朗读。⑥即使家境不好,母亲还是顺利地参加了小学毕业会考,考上了毛坦厂中学(初中),名列全班第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母亲的录取通知书来到的时候,全家人的激动之情却化作了晴天霹雳:我外公不幸离世了。虽然大队部与人民公社都同意母亲升学,但时任生产队长的母亲小姑父李安堂,坚决不同意,不开介绍信,不让母亲转粮油关系。为外公守孝到“满五七”后,母亲多次登门,央求她小姑父能开金口准许升学。她颤颤巍巍地说:“小姑父,求你给我开个介绍信吧,我想上学,我不从生产队支粮油的,转到毛坦厂中学后,学校给我饭吃,我吃学校的还不行吗?”⑦李队长疾言厉色地说:“你爸爸都已经死掉了,你弟弟还要照顾,你家穷得叮当响,你这么大的丫头,都十七岁了,还想去念书?你吃什么?你念书能吃书?!”⑧年少的母亲深知与这种人较死劲就是给自己找别扭,人家一不高兴了,跺一跺脚,钻营打洞找你的茬,克扣你全家的口粮,那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并且还能叫你有苦难诉,有冤难伸。可怜的母亲转而考虑到即使有机会升学,我外婆与二舅生活的艰难程度也可想而知,因此只能咬咬牙,忍痛放弃自己那孜孜以求的升学梦想。⑨几十年来,母亲每每向我们回忆那段往事时,心中便氤氲起汩汩酸楚之情,她长吁短叹地说:“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四五十岁时,我还经常做着梦,梦见自己坐在教室里上课呢!醒来后‘啊哟!’一声,空欢喜一场,原来我这是在做梦啊!”⑩如今,当母亲或上老花镜能比较顺利地看书读报时,当她的满堂儿孙中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学生时,她那因岁月沧桑沁满皱纹的脸,像湖面时不时荡开的一圈圈幸福旖旎的涟漪。母亲的求学梦,正在她的儿孙、重孙三代人身上圆梦。(选自《参考》2020年第23期,有删改)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母亲的求学梦愈”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思路清晰。B.第③段列举母亲所做的农活和家务事,突出她从事的劳动繁多。C.文章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直接客观地展开叙述,语言质朴无华。D.“母亲”是文章的主人公,其幼年孜孜求学的经历,让人心酸。23.文章回忆了母亲幼年时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24.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1)“啊哟!今天不上学,原来今天是星期天呀!”母亲哀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转身往回走。(赏析加点词语)(2)她那因岁月沧桑沁满皱纹的脸,像湖面时不时荡开的一圈圈幸福旖旎的涟漪。(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25.清简要概括文中“母亲”的人物形象。26.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答案】22.C

23.示例:①母亲二年级时,外公无力支付她的学费,后来,外公恳求生产队小组长,帮母亲获得免费入学的资格;②母亲一边帮家里做农活、家务,一边上学,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③母亲学习成绩优秀,她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④母亲考上中学后,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加之家境困难,以及母亲小姑父的阻挠,母亲忍痛放弃了孜孜以求的升学梦想。

24.(1)“哀叹”意指“悲哀地叹息”,该词生动地表现出母亲难得有轻轻松松地上学的机会却发现是星期天后的失望和无奈之情。(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的脸比作“湖面”。把“笑容”比作“涟漪”,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笑容中饱含的幸福。

25.示例:①热爱学习;②不怕吃苦;③倔强懂事。

26.①文章记述母亲幼年时艰辛的求学生涯,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没能实现求学梦的惋惜之情;②母亲在繁重的劳动中,仍孜孜求学,遨游书海,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刻苦、勤学的钦佩之情。③母亲的求学梦,正在儿孙身上圆梦,母亲因此而感到满足和幸福,作者对此感到欣慰。【解析】2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C.文章以第三人称为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是错误的;故选C。23.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①由第2段“二年级开学伊始,我外公实在支付不起我母亲的学费了,他为是否继续让她上学而焦虑,而母亲幼小的心灵深处是多么渴求文化知识啊!看着她整日里哭哭啼啼,寝食不安,外公外婆也不禁心痛起来。一向憨厚实诚、寡言少语的外公只得奔拉着眼皮,恳求生产队小组长开具一份贫困生介绍信”概括:母亲二年级时,外公无力支付她的学费,后来,外公恳求生产队小组长,帮母亲获得免费入学的资格;②由第3段“母亲十分珍惜那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虽然她每个月都需要用大部分时间来帮家里做农活儿、料理家务,譬如摘麻豆、摘棉花、翔玉米棒、挑水、打猪菜、放鹅、抬粪水浇菜园、切蒿子、挖野苦菜煮饭吃等,但除此之外,则是母亲难得可以遨游书海的惬意时光了”概括:母亲一边帮家里做农活、家务,一边上学,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③由第5段“母亲……但学习成绩优秀,……作文更是出类拔萃。有一次,语文老师在全班三十多名同学面前,把母亲的作文当作范文声情并茂地幼读”概括:母亲学习成绩优秀,她的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朗读;④由第6—8段“母亲……考上了毛坦厂中学……当母亲的录取通知书来到的时候,……我外公不幸离世了。虽然大队与人民公社都同意母亲升学,但时任生产队长的母亲的小姑父,坚决不同意,不开介绍信,不让母亲转粮油关系……年少而可怜的母亲……因此只能咬咬牙,忍痛放弃自己那孜孜以求的升学梦想”概括:母亲考上中学后,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加之家境困难,以及母亲小姑父的阻挠,母亲忍痛放弃了孜孜以求的升学梦想。2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本题考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哀叹”的意思是“悲哀地叹息”;第3段“天刚亮,她早饭也顾不及吃上一口,就戴起斗笠,穿上龙头草鞋,从上堰村的深山老林的家里出发,喜出望外地一口气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来到了嵩寮岩小学门口。结果,没料想学校大门紧锁着,校园内鸦雀无声,空荡荡的一片,无一人在校”一句,写出了母亲难得有轻轻松松地上学的机会却发现是星期天;“哀叹”写出了母亲的失望和无奈之情。(2)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把母亲“因岁月沧桑沁满皱纹的脸”比作“湖面”,把她的“笑容”比作“涟漪”;结合前句“如今,当母亲或上老花镜能比较顺利地看书读报时,当她的满堂儿孙中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学生时”,这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笑容中饱含的幸福。2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作答时可以从刻画人物的描写方法、叙述的事件和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①由第2段“而母亲幼小的心灵深处是多么渴求文化知识啊!……母亲拿到了这封介绍信,便蹦蹦跳跳地飞奔去学校了”分析,母亲热爱学习;②由第3段“母亲十分珍惜那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虽然她每个月都需要用大部分时间来帮家里做农活儿、料理家务,譬如摘麻豆、摘棉花、翔玉米棒、挑水、打猪菜、放鹅、抬粪水浇菜园、切蒿子、挖野苦菜煮饭吃等,但除此之外,则是母亲难得可以遨游书海的惬意时光了”分析,母亲不怕吃苦;③由第6—8段“母亲……考上了毛坦厂中学……当母亲的录取通知书来到的时候,……我外公不幸离世了。虽然大队与人民公社都同意母亲升学,但时任生产队长的母亲的小姑父,坚决不同意,不开介绍信,不让母亲转粮油关系……年少而可怜的母亲……因此只能咬咬牙,忍痛放弃自己那孜孜以求的升学梦想”可知,母亲考上中学后,由于家庭发生变故,加之家境困难,以及母亲小姑父的阻挠,母亲忍痛放弃了孜孜以求的升学梦想;说明母亲倔强懂事。26.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①文章第2—8段,记述母亲幼年时艰辛的求学生涯,结合第9段“几十年来,母亲每每向我们回忆起那段往事时,她的心中便氤氲起汩汩酸楚之情”分析,表达出作者对母亲没能实现求学梦的惋惜之情;②由第3段“母亲十分珍惜那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虽然她每个月都需要用大部分时间来帮家里做农活儿、料理家务,譬如摘麻豆、摘棉花、翔玉米棒、挑水、打猪菜、放鹅、抬粪水浇菜园、切蒿子、挖野苦菜煮饭吃等,但除此之外,则是母亲难得可以遨游书海的惬意时光了”可知,母亲一边帮家里做着繁重的劳动,一边孜孜求学,遨游书海,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刻苦、勤学的钦佩之情;③第10段“如今,当母亲或上老花镜能比较顺利地看书读报时,当她的满堂儿孙中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学生时,地那因岁月沧桑沁满皱纹的脸,像湖面时不时荡开的一圈圈幸福旖旎的涟漪。母亲的求学梦,正在她的儿孙、重孙三代人身上圆梦”,母亲的求学梦,正在儿孙身上圆梦,母亲因此而感到满足和幸福,作者对此感到欣慰。(2021·福建莆田·九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①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成为一种趋势。每到暑期,中国各大高校、博物馆、科技馆里,随处可见浩浩荡荡的“研学大军”,那些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研学游,更成为当下的热门之选,受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青睐。②从活动的导向来看,研学游是值得鼓励的。它以天地为课堂,以社会为学校,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老师,通过调动眼耳口鼻多种感官,让学生们走出闭门读书的窠臼,使“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得以完美结合。学生们能在研学中开阔眼界、增广见闻,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也有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训机构唯利是图,让很多研学旅行变了味道,出现“重游轻学、只游不学、游而乱学”的现象。③研学指的是探究性和研究性学习,可见学习是研学的根本,而“游”只是一种形式,是寓教于乐的载体。这提醒我们,在研学游的推进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本末倒置,不可让研学流于形式,更不可让它误入歧途。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绝非道听途说就能轻易领悟。与之相对应的,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讲解和引导,如果打着研学旗号,给予的却是“半吊子”的讲解,灌输的是些错误的知识,那这样的研学之旅不仅毫无意义,还会起到反作用。④想要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走近更多人的身边,需要丰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实它的内容。唯其如此,才能激活人内心的向往,吸引更多人参与。针对部分机构和个人相关知识的匮乏,作为活动基地的博物馆、美术馆等场所可组织开展专门的培训,先让研学的组织者和讲解员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避免知识、信息的传递陷入错误的恶性循环。当然,场馆本身亦可通过免费的馆内展陈、团队讲解、智能导览等方式,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给参观学习的学生更好的研学体验。⑤对于青少年来说,最好的老师莫过于兴趣。想要增进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就要提高研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体验感,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定制不同的课程。比如对传统技艺进行场景重现,让学生在看完瓷器制作、古法造纸后自己动手实践,从而更好地感悟匠心传承,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内容,循循善诱、讲演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中学、在学中研,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加强研学与传统文化的贴合度。⑥同时,活动的开展需要兼顾研学的公益属性。“走出去”不一定非得走出国门,“请进来"也不一定非得请专家教授,关键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研有所得,学有所获。唯有规范市场秩序,导正研学的公益属性,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更多免费开放的公共资源能为研学服务,传统文化才能借助研学这座桥梁,抵达更多人的身边,走进更多人的心里。(选自潘玉毅《让研学游更好地贴合传统文化》,有删改)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学游可以让学生走出来;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实现读、行的完美结合。B.第③段先论述学习是研学的根本,然后论述学生研学中需要专业的讲解和引导。C.要提高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参与度关键是要活动机构提供场内展陈、重点讲解等活动形式。D.文章从研学成为一种趋势说起,围绕如何让研学游贴合传统文化展开论述。28.从选文看,当下研学游存在怎样的问题?请简要分析。29.如何更好地开展研学活动?请结合材料概括。【答案】27.C

28.①部分旅游公司和培训机构唯利是图,研学游出现“重游轻学、只游不学、游而乱学”等现象;②部分机构和个人相关知识的匮乏,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缺少专业的讲解和引导。

29.①丰富研学活动的形式,充实活动内容,吸引更多人参与,让研学游保持旺盛的生命力;②通过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内容,增进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研学与传统文化的贴合度;③研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兼顾研学的公益属性,让更多免费开放的公共资源能够为研学服务。【解析】27.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有误,根据原文可知,“要提高研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就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定制不同的课程”,如“对传统技艺进行场景重现,让学生在看完瓷器制作、古法造纸后自己动手实践”,即“通过形式多样、创意十足的内容,循循善诱、讲演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中学、在学中研,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加强研学与传统文化的贴合度”,而并非是“提供场内展陈、重点讲解”这些形式。故选C。28.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第②段首先点明研学游的意义,然后用“但是”一转,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即“也有一些旅游公司和培训机构唯利是图,让很多研学旅行变了味道,出现‘重游轻学、只游不学、游而乱学’的现象”;第③自然段指出“学生在研学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讲解和引导”,“打着研学旗号,给予的却是‘半吊子’的讲解,灌输的是些错误的知识”则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据此概括作答即可,语言要简洁。29.这是一道信息筛选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第④⑤⑥三个自然段写的是如何更好地开展研学活动,结合关键句“需要丰富它的形式,更要充实它的内容”“想要增进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就要提高研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增强体验感”“活动的开展需要兼顾研学的公益属性”“规范市场秩序,导正研学的公益属性,让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让更多免费开放的公共资源能为研学服务”来作答即可,注意分条概括。(2021·福建漳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粮食要到肚子里陈军①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②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③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孩子帮着麦收。我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多年后忆起,脑海总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④割完麦子就是拾麦穗。拾完后,地不急着耕,要空上一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⑤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娘心中有数,说不够火或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⑥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万物明朗。一屉热腾腾的馍放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⑦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在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⑧农村人对粮食是祭拜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仿佛是在天地间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⑨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吃饭时不能敲碗,不能吧唧嘴。⑩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自家人吃,还留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连粮食的那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⑪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或家里来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⑫我弓着腰护着瓢,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⑬后来我到城里,不再种粮,但也把对粮食的这份情义一点点讲给我的孩子听,并带他们回乡下体验种粮的不易。我给孩子们立了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摘自2020年9月23日《光明日报》,有删改)3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对粮食的情义,首尾呼应,主题突出,真挚动人。B.拾麦穗后,地并不急着耕,要让鸟雀子把麦穗叼干净了,才方便犁地。C.第⑥段结尾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展现我和妹妹的馋样,富有生活气息。D.第⑨段罗列不少吃饭的规矩,体现农村人对粮食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31.选文详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32.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1)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请赏析句子)(2)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请赏析加点词语)33.请简要分析文中的“娘”是个怎样的人。34.标题“粮食要到肚子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30.B

31.芒种前后抢收麦子;收麦后的第一顿馍;借面与还面。

32.(1)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麦子比作汗,生动形象地写出麦子的来之不易,体现农民的辛苦。(2)叠词,“热乎乎”既指馍刚蒸起来很烫,更指馍带给人的满足感,以及吃馍时美好的回忆给人温暖。

33.娘勤劳能干,踏着月光下地,割麦子快;她淳朴厚道,总会多还一些面给别人。

34.民间俚语通俗易懂,表明农人珍惜粮食的态度;点明中心,抒发农人对粮食的敬畏之情。【解析】30.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一段“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等句子可知,庄稼人非常珍惜粮食,认为粮食落到肚子里才算不浪费,不管是落到人的肚子里还是动物的肚子里,母亲让鸟雀把麦穗叼干净了才开始犁地是珍惜粮食的表现,不是为了方便犁地,B错误,选B。31.本题考查内容概括。(1)结合第二到第四段“‘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等句子可概括,详写事件一:芒种前后抢收麦子。(2)结合第五段到第七段“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等句子可概括,详写事件二:收麦后的第一顿馍。(3)结合第十一段和第十二段“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或家里来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等句子可概括,详写事件三:借面与还面。3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答题思路:判断手法——分析效果——感情。手法判断。“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把麦子比成汗珠,可判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效果分析。结合“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可知,“一仓麦”写出麦子的多,“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麦”就是“一仓汗珠”,写出了汗珠的多,进而生动形象地写出麦子的来之不易,体现农民的辛苦。(2)答题思考:词语本义或词性——语境义或效果——感情。词性。“热乎乎”是叠词,指非常热。语境义。“热乎乎”在这里用来形容多年后某个特定时刻,馍在胃里的感觉,是热的、暖的。结合“一屉热腾腾的馍放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可知,作者有这种感觉,一方面是因为当年吃下去的馍是刚出锅的馍,那馍因为刚蒸出来很烫,这种感觉一直留存在记忆里、胃里。结合第十一段“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可知,那个年代能吃到馍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吃到会感到格外幸福、满足,这份满足也留存在记忆里、胃里,是热乎乎的。结合第七段“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在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可知,那在父母身边吃馍时热乎乎的幸福感、满足感是记忆中美好的存在,多年后回想起来,心灵的温暖带动胃的热乎乎记忆,热的不仅是胃,更是内心。3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1)结合第三段“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可知,娘踏着月光去割麦子,同时为了快割,一行割完才直身擦汗,看出娘勤劳能干。(2)结合第十一段“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和第十二段“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可知,每次在还借的面时,母亲总会多还一些,看出她淳朴厚道。34.本题考查题目作用。(1)题目含义。结合第一段“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可知,题目“粮食要到肚子里”的意思是要珍惜粮食。(2)作用。“粮食要到肚子里”这句话是民间俚语,通俗易懂,民间俚语传递着百姓的思想,这句话表明农人珍惜粮食的态度。结合第六段“一屉热腾腾的馍放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和第八段“农村人对粮食是祭拜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仿佛是在天地间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可知,全文写母亲收麦、蒸馍等事件都表现了母亲作为一个农人对粮食的敬畏之情,母亲是农人的代表,借写母亲写出了农人对粮食的敬畏之情。结合第十三段“我给孩子们立了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可知,作者也继承了农人的这种思想,表明作者赞同这种思想,进而表达了作者对农人敬畏粮食的赞美。这句话点明了中心,深化了主旨。(2021·福建漳州·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如今,文创行业发展势头正盛。有数据显示,2019年博物馆文创市场整体规模比2017年增长3倍。不仅文博机构纷纷推出各自的文创衍生品,许多企业也将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商品中,提升文化“附加值”。越来越丰富的文创产品,日渐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今年端午节期间,精美的香囊,融合端午元素的饰品、书签等,都因其“走心”设计而广受欢迎。当然,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不走心”的文创产品来蹭热度,甚至连养生粥、体检套餐等也借势贴端午的标签,难免有混搭违和之感。另外,文创“滥用”的倾向也值得警惕:把文化简单地“外化”成包装图案,把创意“臆想”为跨界搭车……凡此种种,恰恰是因为偏离了“文创”的内涵。顾名思义,文创当以文化为先。成功的文化创意项目,有赖于独特的文化与符号价值、经济价值的深入联结。我国有海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创产品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意来源。而保护好、挖掘好、传承好这些文化资源,充分提炼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做好文创的前提与根基。对于提供文化资源的文博机构而言,在与企业推出联名文创时,要力求相互契合、深度融合,经营好自身文化资源,不被随意贴牌滥用。更重要的是,文博机构应当克服广撒网式的粗放授权,完善自身授权机制、理顺内部管理,对蹭热点、涉嫌侵权等行为,更要拿起法律武器,坚决捍卫权益。文创还需创意点睛。在竞争激烈的文创行业,创意是区分产品高下的关键一环:是把文化元素简单贴在商品上快速变现,还是精耕细作、潜心创作,让文化自然地融入生活。创新是艰难的,创新也回报丰厚。对于后者,商业价值和市场口碑会给出肯定。比如,在技术呈现上,手机扫一扫《天工开物》AR长卷,18项传统制造工艺就“跃然掌上”;在设计转化上,中国美术馆向网友征集以“齐白石的虾”为创作元素的作品,既提高了受众参与度,也让产品设计更接地气。留住文化味道,才能实现跳出传统样式的优质创新;文化与创意的深入融合,才是优势互补的跨界合作。文创行业跑得越快,从业者就越要保持踏实务实、从容不迫的心境,越要鼓足挖深做透的心劲,让文创的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传承。深耕文化内涵,用开放而审慎的态度迎接每一次创新,才能不辜负每一颗热爱文化的心。(张子晗《文创需要踏实的心境》)3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创产品巧妙融入文化元素,提升了自身的文化“附加值”,以“走心”设计而广受欢迎。B.第四段以《天工开物》AR长卷和中国美术馆活动为范例,体现了创意对文创产业的重要性。C.文化创意项目的成功,取决于独特文化与符号价值、经济价值的联结,可使产品快速变现。D.本文先呈现文创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不足,再围绕文创产品该如何进一步发展进行论证。36.文章第二段阐述了文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哪两个问题?请简要分析。37.文创行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对从业者提出哪三个要求?请简要概括。【答案】35.C

36.①“不走心”文创产品蹭热度,有混搭违和之感;②出现“滥用”倾向,偏离“文创”的内涵。

37.①充分用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②坚持不断创新,深入融合文化与创意;③化热情为传承,心稳劲足,深耕文化内涵。【解析】3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第三段“成功的文化创意项目,有赖于独特的文化与符号价值、经济价值的深入联结”可知,“有赖于”的意思是依靠,题干“取决于”的意思是决定于,二者程度不同。结合第四段“是把文化元素简单贴在商品上快速变现,还是精耕细作、潜心创作,让文化自然地融入生活”可知,“快速变现”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它不是成功的文化创意项目的追求。C错误,故选C。3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第二段“当然,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不走心’的文创产品来蹭热度,甚至连养生粥、体检套餐等也借势贴端午的标签,难免有混搭违和之感”可知,问题一:“不走心”文创产品蹭热度,有混搭违和之感。(2)结合第二段“另外,文创‘滥用’的倾向也值得警惕:把文化简单地‘外化’成包装图案,把创意‘臆想’为跨界搭车”可知,问题二:出现“滥用”倾向,偏离“文创”的内涵。3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和概括。(1)结合第三段“我国有海量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文创产品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意来源。而保护好、挖掘好、传承好这些文化资源,充分提炼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做好文创的前提与根基”可概括要求一:充分用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2)结合第四段“文创还需创意点睛。在竞争激烈的文创行业,创意是区分产品高下的关键一环:是把文化元素简单贴在商品上快速变现,还是精耕细作、潜心创作,让文化自然地融入生活”和第五段“文化与创意的深入融合,才是优势互补的跨界合作”可概括要求二:坚持不断创新,深入融合文化与创意。(3)结合第五段“文创行业跑得越快,从业者就越要保持踏实务实、从容不迫的心境,越要鼓足挖深做透的心劲,让文创的热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传承。深耕文化内涵,用开放而审慎的态度迎接每一次创新,才能不辜负每一颗热爱文化的心”可概括要求三:化热情为传承,心稳劲足,深耕文化内涵。(2021·福建厦门·九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诗意——散文集《光阴素描》自序李娟①这是继散文集《品尝时光的味道》之后,我在四年里写下的文字。字里行间,有光阴的记录,生命的留痕。我发现,信手拈来的文字,往往比郑重写出的更为率性、真实和可靠,更忠实自己内心的感受。我的文字少有对俗世生活琐碎的记录,更多是和写作与阅读有关,与灵魂相连。写作使我在瞬间飞离现实,我用阅读和书写隔开了与喧嚣尘世的距离。②一位作家说:“写作是搭救人生虚无的一条船。”其实,一个在深夜里提起笔来写作的人,心中一定是有隐痛的。因为,生命的痛苦与忧伤无处安放。一个人精神的痛苦,其实没有任何人能分担,似乎只有文字可以担当。③常有读者问我,你的文字如涓涓清流,那样洁净和温情,难道你的生活中不曾遇见污浊和冷酷?我说,是写作教会我怀着一颗对万物敏感之心。我用这颗心感受生之美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一点点诗意。④岁月的沙漏里,细沙流走的是丑陋、邪恶、寒冷,留下来的,永远是美好、至善和温暖。不是吗?⑤我对于文字的情感,仿佛一段不能割舍的恋情。一直深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