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生物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下第一次测试新高考生物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发生了一次变异,产生的4个精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精原细胞发生了染色体缺失 B.N基因最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C.该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MmNn D.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mm2.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NAA和KT都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B.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侧根发生,KT则相反C.丙、丁组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D.甲、乙、丁组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3.以下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倍体生物形成后,它与原物种之间能够进行杂交,因而它不是一个新物种B.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进化的速度和方向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种群组成,一个种群也可以由多个物种的个体组成4.下列关于糖类的叙述,错误的是()A.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由葡萄糖形成的多糖B.麦芽糖与本尼迪特试剂混合后产生红黄色沉淀C.糖类比相同质量的油脂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少D.脱氧核糖参与所有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组成5.下列有关细胞增殖的叙述,正确的是()A.根尖分生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较少,原因是大多数细胞没有进入细胞周期B.小鼠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X染色体的数目最多为4条C.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中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D.人皮肤生发层细胞中,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染色体在后期倍增6.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体现水平结构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雪松等乔木常形成均匀分布型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该群落的主要物种没有发生变化7.如图的数学模型能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A.植物细胞液浓度随外界溶液浓度变化情况B.H2O2分解速率随H2O2酶浓度变化的情况C.细胞有氧呼吸强度随氧气浓度的变化情况D.真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8.(10分)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组合是()①"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是种群遗传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的结果③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④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④⑤二、非选择题9.(10分)自然界里有多种微生物,将其进行合理的筛选、培养和应用,能给医药和化工等生产领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回答下列问题。(1)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时,多采取____________法,而对接种环或涂布器灭菌时则用____________法,若要将微生物采用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操作,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进行了5次划线,则需要对接种环灼烧____________次。平板划线在做第二次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要从上次划线的____________开始划线,最后一次划的线不能与第一次划的线____________。(2)将接种后的固体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固体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____________培养,以减少培养基中的水分挥发。其中,培养未接种的固体培养基是为了____________。长期保存菌种时,应将培养的菌液与____________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冷冻箱中保存。(3)甲、乙两组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在同一稀释倍数下每隔一段时间记录数据(统计时间内微生物总数小于环境容纳量),得到以下结果:培养时间(小时)24487296甲组菌落均值(个)18253632乙组菌落均值(个)20283832计数时最好取培养____________小时记录的菌落数作为实验结果,一方面是由于培养时间较短,会遗漏菌落数目,另一方面是由于____________。10.(14分)蛇属于变温动物,仅能靠自身行为来调节体热的散发或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自身的体温。蛇的舌头上有灵敏度极高的红外线感知细胞,可以感知周同环境温度千分之一度的变化。如图是某毒蛇喷射毒液的一种神经调节机制。请依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蛇体内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2)毒蛇分泌毒液过程中的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含量也增加,出现应激反应,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4)毒蛇的头部被剪下后数分钟内,人体靠近,仍然可以喷射毒液,请尝试作出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为研究供氮水平对某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采用水培方法,每天定时浇灌含不同氮素浓度的培养液,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各组植物幼苗叶片的相关指标,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注:羧化酶能催化CO2的固定;气孔导度指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1)该植物幼苗叶片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方法是_____,叶片通常呈现绿色的原因是_______。(2)该实验的因变量有_________,当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在4mmol/L条件下,该植物幼苗的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O2去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当培养液中氮素浓度大于8mmol/L以后,该植物幼苗叶肉细胞间CO2浓度会变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下图甲是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睾丸酮(雄性激素)的调节机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3)由图甲可知,在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细胞间可通过____________等信息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当T细胞活性下降时,会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4)有研究表明吸食阿片类毒品(吗啡、海洛因等)会影响人体性腺功能。有研究者对某戒毒所内的吸毒人员进行相关激素的检测并与健康人比较,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如下表。组别(人数)平均年龄(岁)吸毒(年)吸毒量(g/d)LH(mlu/ml)FSH(mlu/ml)睾丸酮(mlu/ml)健康者(30)43——3.454.34.53吸毒者(37)34平均3平均3.53.334.843.08调查发现吸毒者容易出现怕冷、寒热交替等症状,说明吸毒使下丘脑的____________受损,吸毒者的后代容易出现畸形儿、怪胎,可能的原因是毒品容易引起生殖器官中的____________过程异常。有人对该调查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你认为可能是(至少两点)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

据图分析,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四个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同,可能是性染色体XY,且M(m)基因可能位于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而N(n)只存在X染色体或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详解】A、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该细胞为果蝇的精原细胞,体现的染色体为XY性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故图示没有发生染色体的缺失,A错误;

B、果蝇的X染色体比Y染色体短,N基因最可能位于Y染色体上,B错误;

CD、据图示分析,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是MMNn,另一个是mm,从精子基因型分析,该精原细胞可能发生了基因重组,也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故无法确定精原细胞的基因型,C错误、D正确。故选D。【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生物变异的类型以及结果。2、D【解析】

分析柱形图: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施加试剂的种类,因变量是主根长度和侧根数,甲乙组对比来看,NAA能抑制主根生长,甲丙组对比来看,KT能促进主根生长;乙、丁组对比可知,一定浓度的KT对NAA促进侧根生长的效应具有增强作用。【详解】A、激动素是一种内源的细胞分裂素,NAA是生长素类似物,是人工合成的,A错误;B、乙、丙分别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促进侧根发生,KT则相反,B错误;C、丙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抑制作用,而丁组的实验结果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NAA和KT共同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C错误;D、甲、乙、丁组实验结果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D正确。故选D。3、B【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不仅能进行杂交,还要能产生可育后代,才是一个物种,A错误;B、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物种间的选择过程能改变该地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C、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导致群体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种群发生了进化,而生殖隔离的产生,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C错误;D、一个物种可以由多个种群组成,但是一个种群只能由一个物种的个体组成,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4、B【解析】

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种类分子式分布生理功能单

糖五碳糖核糖C5H10O5动植物细胞五碳糖是构成核酸的重要物质脱氧核糖C5H10O4六碳糖葡萄糖C6H12O6葡萄糖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二

糖蔗糖C12H22O11植物细胞水解产物中都有葡萄糖麦芽糖乳糖C12H22O11动物细胞多

糖淀粉(C6H10O5)n植物细胞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纤维素纤维素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糖原动物细胞糖元是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物质【详解】A、淀粉、糖原和纤维素都是多糖,都是由葡萄糖组成的,A正确;B、麦芽糖属于还原糖,与本尼迪特试剂混合后,需要水浴加热才能产生红黄色沉淀,B错误;C、糖类与油脂的元素组成都是C、H、O,与油脂相比,糖类的C、H比例降低,因此糖类比相同质量的油脂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少,C正确;D、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而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正确。故选B。5、D【解析】

1.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2.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根尖分生区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目较少,是由于分裂间期时间长,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A错误;B、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内含两条X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含1条或2条X染色体,所以小鼠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一个细胞中X染色体的数目最多为2条,B错误;C、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中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的出现,C错误;D、人皮肤生发层细胞中,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染色体在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而倍增,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6、A【解析】

1、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斑块状镶嵌分布应为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2、根据题图,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详解】A、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C、均匀分布型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乔木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不断的变化,D错误。故选A。7、B【解析】

该数学模型横坐标是自变量,纵坐标是因变量,从图中可看出因变量有初始值,并且随自变量的变化是先升高后基本保持稳定,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可能是有某些限制增长的因素。【详解】A、如果外界溶液中的溶质能够被细胞吸收,开始细胞失水细胞液浓度增大后,由于细胞能主动吸收溶质,这是细胞液浓度升高,反而会吸水使得细胞液浓度下降,不会存在一个稳定期,A错误;B、无酶时,过氧化氢较慢分解,加酶时,反应速率先随着酶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底物的量是有限的,当酶过量时,反应速率不再随酶增多而增大,B正确;C、氧气浓度为0时有氧呼吸也应该为零,C错误;D、光照强度为0,真光合也应为0,D错误。故选B。【点睛】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性质的数学形式,可以是公式、曲线图、表格等数学方式。8、C【解析】

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①收割理论”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①正确;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是种群遗传学、古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的结果,②正确;③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③错误;④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④正确;⑤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⑤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高压蒸汽灭菌灼烧灭菌6末端相连(或相接、相交等意思正确)倒置作为对照组,排除培养基被杂菌污染甘油72培养时间过长,两个或多个菌落连成一个菌落【解析】

1、微生物培养的关键是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过程中的灭菌方法主要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适用于对一般培养基和玻璃器皿的灭菌。干热灭菌适用于空玻璃器皿的灭菌,凡带有橡胶的物品和培养基,都不能进行干热灭菌。无菌室缓冲间和接种箱常用紫外线灯作空气灭菌。微生物接种时的金属接种工具和试管口可以用灼烧灭菌。2、平板划线操作的基本步骤是:(一)右手持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待凉后,在火焰旁打开盛有菌液的试管棉塞,并将试管口通过火焰,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沾取一环菌液,将试管口通过火焰并塞上棉塞。(二)左手斜持琼脂平板,皿盖打开一条缝,右手于火焰近处將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接种环不应划破培养基表面。(三)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四)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详解】(1)对培养基进行灭菌时,多采取高压蒸汽灭菌法,而对接种环或涂布器灭菌时则用灼烧灭菌法。接种环在每次接种前都要灼烧灭菌,最后一次接种完也要灭菌,所以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进行了5次划线,则需要对接种环灼烧6次。平板划线在做第二次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要从上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使菌体的数目随着划线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少,最终获得由单个菌体形成的单个菌落。最后一次划的线不能与第一次划的线相连。(2)将接种后的固体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固体培养基放入恒温箱中倒置培养,以减少培养基中的水分挥发。培养未接种的固体培养基是为了作为对照组,排除培养基被杂菌污染。长期保存菌种时,应将培养的菌液与甘油充分混匀后,放在-20℃的冷冻箱保存。(3)根据表中数据可知,甲组和乙组中的菌落数都在72时达到最大,由此推知最好取72小时记录的菌落数作为实验结果,原因是①培养时间不足会导致遗落菌落的数目;②培养时间过长会导致两个或多个菌落连成一个菌落,使计数不准确。【点睛】本题考查无菌技术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接种微生物常用的两种方法;识记菌种保藏技术,能正确分析表格,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不存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毒腺囊收缩肌神经一体液调节毒蛇头部被剪下后数分钟内,各部分细胞仍然存活,分泌毒液的反射弧保持完整。人体靠近毒蛇舌头红外线感知细胞接受温度刺激,产生兴奋,可以完成兴奋在反射弧的传递和传导,从而喷射毒液【解析】

由图可知,蛇喷射毒液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最终依赖毒腺囊收缩肌的活动将毒液喷射出去。【详解】(1)蛇属于变温动物,仅能靠自身行为来调节体温或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自身的体温,故体内不存在自身调节体温的机制。(2)依据效应器的定义,可知该过程的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毒腺囊收缩肌。(3)人体恐惧感的产生是在最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该过程存在神经调节。机体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并且存在反馈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神经调节,故机体发生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一体液调节。(4)毒蛇头部被剪下后数分钟内,各部分细胞仍然存活,分泌毒液的反射弧保持完整。人体靠近,毒蛇舌头红外线感知细胞接受温度刺激,产生兴奋,可以完成兴奋在反射弧的传导和传递,从而喷射毒液。【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体温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体温调节的原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途径,能分析模式图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1、纸层析法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羧化酶含量等进入线粒体和释放到外界环境气孔导度不变,但羧化酶含量减少,CO2消耗速率降低【解析】

分析图中的曲线可知,随着培养液中氮素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多,气孔导度先增加后不变,羧化酶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净光合速率先增加后降低。【详解】(1)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方法是纸层析法,叶绿素对绿光吸收最少,绿光被反射出来,故叶片通常呈现绿色。(2)由图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氮素浓度的培养液,因变量为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气孔导度、羧化酶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