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恢复_第1页
第一课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恢复_第2页
第一课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恢复_第3页
第一课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恢复_第4页
第一课自然灾害的特点与恢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3.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4.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5.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6.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7.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8.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对应学生用书第189页)1.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及类型。2.能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3.能运用地图,说明世界自然灾害带的分布。4.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189~190页)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与分布【例1】

(2010年上海)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201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部分地震材料二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到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材料三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材料四(1)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板块、______板块、______板块的交界处。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思路点拨:第(1)题,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第(2)题,读材料四得知: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的原因分析从距震中的远近,震源的深浅,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等几方面对比分析。答案:(1)印度洋亚欧美洲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2)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例2】

历史上,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重灾区有洞庭湖区、鄱阳湖区、荆江、汉江中下游和皖北沿江一带。据史料记载,唐代至清代的1300年间,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23次。其中,唐代发生水灾16次,平均每18年发生一次;宋、元79次,平均每5.2年一次;明清128次,平均每4.2年1次。近代洪灾变得更加频繁。读“长江水系图及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所给资料,分析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和湖泊面积变化的因果关系。(2)结合所给材料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特点变化及原因。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长江含沙量增大,与其上中游河段的生态环境不断破坏有直接关系,而这些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造成的后果是洪涝灾害频发,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灾害就是证明。答案:(1)①长江上游段草场退化严重,导致水土大量流失;②中游段对森林资源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严重;③由于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在湖区沉积,洞庭湖面积与容积不断减小。(2)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增加,灾害加重。原因: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加强,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导致中下游河床淤积、抬高,排水不畅,同样的水量也会导致更高的水位;另一方面,由于淤积、围垦等原因,使得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降低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调洪能力,湖泊的蓄洪容积逐年减少。(对应学生用书第190~192页)测控导航1.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010年10月25日印度尼西亚摩鹿加海海域发生里氏6.1级地震。由此引发的海啸已造成449人死亡,96人失踪,270多人重伤。其中北巴盖岛的蒙代村整村被夷为平地,只剩下地基的痕迹。全村314名村民已有108人确认死亡,还有42人失踪,60人受伤。(1)此次地震海啸是否属于自然灾害?判断的理由是什么?(2)此次海啸造成了哪些危害?(3)试按照成因、发展过程对此次海啸进行分类。解析:本题以印尼地震海啸材料为背景,考查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害及分类知识,因此掌握自然灾害的含义、危害、分类标准是解题关键。第(1)题,地震海啸为自然异变,并影响到人类和人类社会,因此属于自然灾害。第(2)题,由材料信息推知此次海啸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第(3)题,应从成因、发展过程对地震海啸进行定位,造成灾害的海啸是由地震诱发的,具有突发性,因而从成因上看应属地质灾害,按发展过程应为次生灾害。答案:(1)属于自然灾害。因自然异变对人类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危害。(2)主要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3)按成因划分属于地质灾害;按发展过程属于次生灾害。2.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重要的地震带,几乎囊括了世界90%的浅源地震和60%~70%的中源和深源地震,同时也是干旱、洪水、热带风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多发区。材料二干旱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各地区受干旱灾害影响的程度差异很大。(1)材料一反映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性?环太平洋地区多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是什么?(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新疆地区和华北地区受旱灾影响的差异及成因。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特点中的区域性、联系性,应结合区域地理相关知识作答。答案:(1)区域性、联系性。该地区处在地壳板块边界地带,岩层活动,多高大山脉,山高坡陡,气候条件复杂,多暴雨、洪涝灾害,再加上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严重,所以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2)新疆地区受旱灾影响远小于华北地区。成因:新疆地区以冰雪融水为主要水源,稳定可靠;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虽大于新疆地区,但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求,且季节、年际变化很大,华北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稠密,旱灾的损失很大。3.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国家海洋预报台2010年10月23日发布风暴潮Ⅱ级警报(橙色)。受第13号台风“鲇鱼”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预计23日白天到夜间,福建省宁德到东山一带沿海将出现80到130厘米的风暴增水,中午时恰遇福建南部天文高潮,23日中午前后出现超过当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请沿海相关部门做好防潮准备。风暴潮警报图如下:材料二2010年10月24日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风暴潮Ⅲ级警报(黄色)。受强冷空气的影响,预计渤海湾24日白天将出现50到120厘米的风暴增水,莱州湾24日将出现50到140厘米的风暴增水,山东半岛北部一带沿海24日将出现30到80厘米的风暴增水。请沿海相关部门做好防潮准备。风暴潮警报图如下:(1)简要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中所述两地风暴潮的类型及其引发的主要天气系统。(2)渤海湾出现的风暴潮A地受影响最严重,试述其原因。(3)简要回答减轻风暴潮灾害损失的对策。解析:风暴潮是由海洋强风引起,可分为热带风暴潮和温带风暴潮两种类型,前者主要由热带气旋(台风)造成的,后者主要由温带气旋造成的。风暴潮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风力的大小和海湾形状,另外,海洋本身的潮汐也可影响其强弱。减灾对策可主要从“防”与“抗”两个方面回答。答案:(1)福建省宁德到东山一带风暴潮为热带风暴潮,由热带气旋(台风)引起;渤海湾的风暴潮类型为温带风暴潮,由温带气旋引起。(2)A地位于渤海南岸,所临海湾口大内小;所处位置为渤海湾南岸,南下冷空气势力较强;10月24日前后正天文大潮,加剧了风暴潮的强度。(3)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做好抗击灾害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公众广泛参与减灾活动,建筑沿海防护林体系和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4.气候及其异常变化往往成为许多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读“我国四地气候资料统计图”,回答问题:(1)①地霜冻灾害比②、④地频繁,试简析原因。(2)②地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但局部地区仍时有洪水发生,其原因是什么?(3)③地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地区,与这里的哪些气候特点有关?(4)危害④地农业生产最严重的生物灾害是什么,原因有哪些?解析:气候及其异常变化往往成为许多自然灾害的因子,它一方面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揭示了自然灾害的链发性特点。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正确把握各地点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特征及其异变。答案:(1)①地与②地相比,气候湿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大。①地与④地相比,纬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风源地,降温强度更大,初霜开始更早,终霜结束更晚。(2)受气温升高影响,4~5月(春季)形成融雪洪水;7~8月(夏季)形成融冰洪水。(3)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4)蝗灾。这里的降水时间变化大,干旱少雨年份或者旱季,河湖退水区适宜雌蝗产卵;雨季多雨利于蝗虫幼虫生长。5.(2010年南通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会在21世纪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材料二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与应对措施。由图中信息可知毁林和燃烧矿物燃料导致了全球变暖,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引发一系列问题;其中我国由于人口与经济总量大而使得化石能源消费量巨大,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以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时应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研究海平面上升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答案:(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冰融化沿海低地被淹(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防洪堤,整理疏浚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6.CNN最新报道,根据美国地震局发布的信息,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0级大地震。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震源距地表仅有10公里。此次地震可能造成20万人遇难,情况非常严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海地位于______北部,该国所在的地区处于______火山地震带上。北部属______气候,南部为______气候。(2)读图并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海地大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3)这次地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解析:第(1)题,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属于西印度群岛。该国所在的地区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其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的交界处,由于两大板块发生水平运动碰撞所致。第(3)题,此次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仅有10公里,破坏力大;靠近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