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13诗歌题材入门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13诗歌题材入门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13诗歌题材入门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13诗歌题材入门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文本阅读总复习学案13诗歌题材入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13:诗歌题材入门8类题材解题指导一羁旅思乡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答:答案这“夜半钟声”不仅衬托出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远清寥,而诗人的愁绪也会更加浓重,“夜半钟声”使读者深深体会到客人旅途中的孤寂、愁闷的心境。(2)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答:答案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作者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他乡、感时忧国的哀痛之情。(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答:答案此诗前两句写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朋的思念之情。二咏史怀古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答:答案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明珠暗投、功业未就、时间易逝的忧愤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2)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答:答案此诗凭吊从前东晋都城建康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曾经繁华鼎盛的乌衣巷,而今野草丛生,荒芜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表达了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厚感慨。(3)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答:答案此诗借巡游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也暗含着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志向。三咏物言志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答:答案此诗前两句写梅花不惧寒冷,傲然绽放,后两句写梅花的芳香。诗人借咏梅花来表现自己处于艰难环境中照旧坚持操守的高尚品德。(2)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百炼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答:答案全诗刻画了一个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锤百炼,矗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决的意志、坚韧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3)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答:答案诗人借咏石灰,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四送别怀人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答:答案首联用“望”字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州,视线为迷漫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颔联为宽慰之辞,颈联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接着劝勉、叮嘱挚友,体现出诗人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答:答案因挚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答:答案诗的最终两句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借送别而言心志,表现诗人高洁的品德、孤介傲岸的性格。(4)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终归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答:答案诗题名为“送别”,但全诗却无离别之意,在形象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景物的宠爱之情。(5)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行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答:答案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苦痛,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志向,最终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调浓烈,心情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五边塞征战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答:答案诗的最终两句干脆抒发书生从戎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加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酷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2)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立刻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答:答案本诗极力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3)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答:答案这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宁静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六山水田园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答:答案这首诗形象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酷爱。(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答:答案本诗从对官场生活的猛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奇异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欢乐,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的酷爱和对自由的向往。(3)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答:答案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七爱情闺怨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答: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名孤寂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视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星,时常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孤独,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答:答案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厚的思念,写实;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阕记实,下阕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哀痛基调。八哲理思辨分析下面诗歌的思想感情。(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答:答案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饱含感慨身世之情,诗句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2)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答:答案本诗表达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我们也能体会出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志向和远大志向。(3)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答:答案这两句表现诗人的欣喜之情与对前途的希望,表达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索。13类题材分类练习练习一:咏史怀古诗专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姑苏台刘禹锡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①。绮罗随世尽,麋鹿古时多②。筑用金鎚力,摧因石鼠窠③。昔年雕辇路,唯有采樵歌。【注】①震泽,指太湖。②麋鹿,兽名,俗称四不像。史载,伍子胥谏吴王,吴王不听,伍子胥说:“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以麋鹿游暗喻繁华之地将变荒芜之所。③金鎚力,指建台时所需人力和物力;石鼠,即硕鼠,“石”通“硕”,大的意思。(1)简述这首诗的写作思路和主题。(4分)(2)颈联“筑用金鎚力,摧因石鼠窠”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深意?试作简析。(4分)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双调]蟾宫曲长沙怀古·潭州卢挚朝瀛洲暮舣湖滨①,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调臣②!【注】①瀛洲:传闻中仙人所居之神山,暗喻诗人供职的集贤院。舣:船拢岸。②调臣:指被迁调的官吏。(1)“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句中“寻诗”“寻春”是什么意思?(3分)(2)此曲所怀古人主要是哪几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咏怀古迹①(其一)杜甫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B.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挡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D.尾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与解析1.(1)从眼前的荒台联想到从前的繁华,最终再回到眼前景象上来。通过今昔对比,揭示了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寄予了国家兴亡的感叹。【解析】首联写台之荒以及面临太湖的地理位置,颔联和颈联写它的繁华和衰败,尾联古今融为一体,呈现当年的“雕辇路”如今遍种茶树的景象。“绮罗”“金鎚”“雕辇”等语写尽豪华,“麋鹿”“石鼠窠”尽展衰败,抓住这些词句进行分析,即可有正确答案。(2)运用比方和对比,以姑苏台喻社会,以大老鼠喻贪佞之官,将兴国之难和毁国之易进行对比,形象显明地突出了毁国之易,借以告诫人们逸豫可以亡身,必需高度警惕。【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抓住“筑”和“推”,明确本联诗句中心是兴废问题;其次要明确“姑苏台”和“石鼠窠”各比方什么。拟写答案时要点明具体手法及在诗句中的体现,并指明表达效果。【赏析】首联写荒台面临太湖;颔联写它由繁华转向衰败;颈联感叹筑台艰难,而台却毁于鼠穴;尾联将古今融为一体,当年的“雕辇路”如今已成樵夫上山的路。“绮罗”“雕辇”等语示意从前的豪华,“金力”指筑台时千辛万苦,“石鼠窠”揭示由盛转衰的因由。从眼前的荒台联想到其从前的繁华,今昔对比;然后分析筑台之难,毁台之因;最终再今昔对比,回到眼前景象上来。呈现了作者的古今之思,寄予了兴衰之叹。2.(1)诗,指诗意,能引发奇异情感的事物,包括先贤的人格、操守和人文情怀;春,春色,泛指奇异的自然景色。【解析】联系全句来理解“诗”和“春”。早晨还在集贤院侍奉皇帝左右,傍晚却已系舟洞庭湖滨,对“衡麓”“湘水”的向往之情和对“瀛洲”的厌弃之感跃然纸上,明显“诗”和“春”都是奇异的事物。作答时还要留意“诗”和“春”的区分,前者侧重社会内容,后者侧重自然景色。(2)屈原、虞舜极其二妃。迁客、骚人屡遭放逐,这种悲剧还在不断重演,诗人以屈原等人自况,表达深厚的感慨。【解析】作答第一问须要结合确定的文史学问进行推断。“纫兰”“汀洲”“搴若”等语是《离骚》诗句里的词语,《招魂》亦是《离骚》里的篇章,据此可知第一位所怀之人是屈原。依据“苍梧”“黄陵”“宝瑟”,可推辞下片所怀之人是虞舜及二妃。作答其次问,可对曲末三小句进行分析而得出答案。【白话译文】早上还享受着登瀛洲般的幸运,傍晚已在湖滨泊船,去岳麓山寻求写诗的灵感,到湘水边找寻春天。在水乡中把兰花穿以为佩,在小洲中拔取香草杜若,又有谁为之招魂呢?只是徒然地极目远望那环绕在苍梧山上的暮云,湘山昏暗,那湘水之神的宝瑟也聚满了灰尘。世态纷争,悠久而古老的长沙又接纳过多少的迁客骚人呢?3.(1)D【解析】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赞扬。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2)①抒发了诗人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猛烈关切。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怜悯,并以庾信自比,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失意之感。【译文】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行信任;词客常忧乱伤时,我照旧流落外地。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练习二:送别怀人诗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送张子尉南海岑参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首联表明诗人对友人忧国忧民,舍小家顾大家,甘愿辞别年迈的父母双亲,到遥远的南海做官的高尚品质的赞美。B.“邑里杂鲛人”中的“鲛人”,即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诗人想象友人将会与鲛人来往,突出此地的偏僻荒芜。C.颈联的“暗”与“明”字,写出南海特别的地理特点,因紧邻大海多雨而发暗,因雨量足够而四季花开如春的景象。D.“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是始终为人们所称道的绝佳诗句,这是诗人对挚友语重心长的警示。在反腐倡廉的今日,照旧充溢着正能量。2、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困难的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3—4)题。(9分)千家双井茶①送子瞻黄庭坚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②。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硙④霏霏雪不如。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注①双井茶是黄庭坚老家的一种名茶。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苏轼任翰林学士,已从黄州回京。当时黄庭坚在京任职,家乡捎来一些茶,他立刻想到分送给好友苏轼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②玉堂:古代官署名,宋代以后称翰林院为玉堂。森宝书:森然排列着许多珍贵的书籍。③云腴:茶叶。④硙(wèi):亦作“碨”,小石磨。落硙: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⑤“独载”句: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五湖:太湖的别名。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把翰林院说成是不受人间风吹日晒的天上殿阁,那里宝书如林,森然排列。B.“旧居士”中的“旧”字,写出了此时人物身份已经发生变更,并且旨在示意你我仍是挚友。C.细心研磨后细洁的茶叶连雪花也比不上它,送上美茶彰显诚意,望挚友能够笑纳。D.全诗构思奇异,由高雅的玉堂兴起,引出题赠对象,再进入送茶之事,点明题意。4.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用意?请加以分析。(6分)答案:1、A解析A项对表达的思想感情拔高了,应当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怜悯。2、①本诗首联写“张子”为奉养高堂不辞僻远去做县尉,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孝顺的赞许和对其境况的怜悯;②颔联写出南州的条件恶劣,隐含了诗人的担忧;③颈联描写南海特别的地理环境,四季如春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劝慰;④尾联则是诗人对友人语重心长的警示,表达出对友人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期望。3、B解析“旨在示意你我仍是挚友”分析不全面,此处“旧”字还有点出旧情、唤起反思之意,为诗篇结语埋下了伏笔。4、披露赠茶的根本用意,提示苏轼,要适时进退,好自为之。诗人希望,喝了我家乡的茶以后,或许会让您唤起黄州时的旧梦,逍遥于仕途之外。诗人既为友人命运的转变(由黄州应召还朝任翰林学士)而兴奋,又为他深陷宦海而担忧。于是借送茶之机,提示对方不忘黄州旧事,与其身在官场,不如刚好功成身退。练习三:山水田园诗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初夏江村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最是黄梅季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注①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闲情逸致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由,充溢诗情画意。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终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季节的乡村景象。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白全诗的主旨。D.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需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依此要求看,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来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B.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家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C.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实,凄婉动人。4.“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A解析B项“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错,颈联后一句“林外时闻响纬车”是从听觉角度写所闻。C项“尾联则点明白全诗的主旨”错,尾联还是写景,点明白时间,没有点明主旨。D项“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错,颔联和颈联的对仗符合词性、结构、平仄要求,极为工稳。2、全诗通过描写野鸭、莲叶、燕子、桐花、渔船、纬车、蛙声等意象,营造了乡间清幽闲适、充溢朝气的意境。诗人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可以想见这里生活的自由自由和满足,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隐居生活的满足和他的闲情逸致。3、B(“连年累月,无心翻书”错,颈联中“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4、(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然而终归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唤,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示例二)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相互烘托、衬托,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练习四:羁旅思乡诗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9分)临江仙·暮春赵长卿[注]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注词人是宋朝宗室,“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最终定居临安一带。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过尽征鸿”一句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的情感,词人用比兴手法,以征鸿比方漂泊异乡的旅客,含蓄地写出了词人的期盼和悲观之情。B.“一春”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词人惆怅自怜的感情。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苦痛的煎熬之中,竟然没有理解他的人。C.“怀家”两句一实一虚,“夜”字境界阔大,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表现得迷离动人。D.上阕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悲观,在感情上是一跌;下阕则借江头春浪,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江水殷勤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2、词尾词人以景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词内容进行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如梦令①秦观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注】①此词作于词人坐党籍屡遭贬谪的晚年。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首两句从总体上写出了词人夜宿驿舍的气氛和感受。“遥夜”即长夜,不仅讲出是夜深,而且表现出一种客舍之夜漫长难度的情味。B.“梦破鼠窥灯”中的“窥”字得神,一方面表现了老鼠偷油时那种胆小警惕的神态,一方面也表现了驿舍的环境气氛和词人的主观心境。C.“门外马嘶人起”,结得余意不尽。一夜的清净冷寂,到此方显示出暖意和生气。这意味着词人即将踏上充溢希望、前途光明的旅程。D.这首词很短,却特别精练生动地勾出了一个完整的时间流程,由沉沉遥夜,到梦破难眠,再到马嘶人起,而在这流程中自然地展示了词人的内心世界。2.冯煦称:“少游之词,词心也。”(《宋六十一家词选·序例》)这首词表达出词人怎样的“词心”?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词作简要分析。。答案:1、C解析C项应为“天”字境界阔大,与起句相呼应。2、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倾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漫蒙,似乎覆盖着一层烟雾。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和心中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困难心情。词的最终以景作结,寄情于景,渲染了情境,使词含蓄隽永,意犹未尽,比直抒别情更富感染力。3、C(“充溢希望、前途光明”理解有误,应为“踏上艰辛旅程,旅途的前景将是特别悲苦了无生趣、渺茫而又无望的”。)4、①这首小令描写词人羁旅生活的感受和情怀,着重表现的是一位被放逐而漂泊的游子内心的悲苦、哀痛和生活的艰辛。②词作也表现出词人明珠暗投、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的失意心情。③词人以内心的悲苦,去感受客观的物象和境界,通过某种景象、气氛的描绘与渲染,创建出一种凄哀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练习五:托物言志诗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9分)玉楼春·白莲王夫之①娟娟片月涵秋影,低照银塘光不定。绿云冉冉粉初匀,玉露泠泠香自省。荻花风起秋波冷,独拥檀②心窥晓镜。他时欲与问归魂,水碧天空清夜永。注①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年轻时参加抗清复明斗争,失败后隐居山林,潜心著述。②檀:红色。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二句描写莲塘秋夜的清幽景色:弯月当空,低照池塘,波光闪动。把读者带入一个月光水色交相辉映的漂亮境界。B.三、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莲叶茂密,恰如冉冉绿云;莲花初绽,似乎刚刚匀就脂粉的美人,散发出阵阵馨香。C.五、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荻花纷飞,秋水生寒,白莲独自抱着红蕊映照湖画,仿佛在对着镜子窥视自己的晨妆。D.七、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切:将来白莲的芳魂会归向何处?末句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境界,示意其结局奇异。2、这首词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9分)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际,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回忆诗人早年与丈夫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一个“醉”字,不仅是酒醉,更是诗人为景为情、为生活所沉醉。B.词的第三、四句写诗人婚后的生活,“挼尽”二句,将“插梅”与“挼梅”前后相比,反映了诗人在不同的生活阶段的不同心情。C.词的下片的第一、二句与上片其次句所描写的梅花簪发的女性的形象遥相比照,反映出诗人对韶华早逝、人生如梦的哀伤。D.这首词到处跳动着诗人生活的脉搏,写得含蓄蕴藉,悲切哀婉。诗人的许多难言之苦,通过抒写赏梅的不同感受倾诉了出来。4.这首词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1、D解析D项“开阔悠远的境界,示意其结局奇异”不正确,应为“凄迷渺茫的境界,示意白莲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难觅芳魂”。2、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词人以莲自况,把自己的情志寄予在白莲身上,抒发了自己在明亡之后孤忠自守、明哲保身,保持民族气节,不与异族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3、C(“反映出诗人对韶华早逝、人生如梦的哀伤”错,应当是反映出诗人晚年颠沛流离,沦落漂零的生活。)4、词人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沉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难受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舞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显明的对比,表现了生活的巨大变更和飘舞沦落饱经磨难的愁闷心情。练习六:爱情闺怨诗专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孤独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闺怨诗。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行理喻。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首句写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写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2、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以及对丈夫早日得胜归家的盼望。B.诗中的女主子公住在宁静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侈的生活,联想到丈夫戍守在荒芜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像,深刻表达了女主子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予给明月的无奈。D.尾联写女主子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得胜班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统一起来,赐予了本诗主动的社会意义。4.诗歌首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1、B解析“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行理喻”错,金诗塑造了一个纯真娇憨、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2、①金诗借事抒情:女主子公将枝头莺儿打起,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诗歌在对一个生活微小环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怨”(或通过动作呈现:用女主子公被黄莺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子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女主子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诗歌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②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子公孤独、落寞的愁怨心情。3、B(第三句只是承其次句“路几千”而来,讲解并描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宫奢侈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4、①拟人,“燕语”赐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②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是和平宁静的春景,是亲人团聚的佳节,而在“路几千”的遥远边关,从征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对比显明,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猛烈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其次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练习七:闺怨宫思诗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1—2)题。(9分)点绛唇春闺[明]陈子龙①满眼韶华,东风惯②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芳草王孙路。春无语,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③。【注】①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斗争,被俘后投水殉国。②惯:按例。③“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之起句,“满眼韶华”,此时抒情主子公举目所见,是一片明媚春光。表达了抒情主子公凄凉惆怅的心情。B.下片的“王孙”,在这里指尽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C.“春无语”意味着春天将尽,也示意闺中人青春不再;“杜鹃”“不如归去”的哀鸣,并没有唤回恋人的归来。D.假如说上片紧扣题目中的“春”字来写的话,下片则重在落实其中的“闺”字,写出了闺中人的相思与幽怨。2、这首词字面上属闺怨之作,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家国之思。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3—4)题。(9分)菩萨蛮(唐)温庭筠宝函①钿雀②金鸂鶒③,沉香阁上吴山碧。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④.鸾镜⑤与花枝,此情谁得知?[注释]①宝函:华美的梳妆盒。②钿雀:雀饰的金钗。③鸂(xī)鶒(chì):水鸟名,又称紫鸳鸯。这里是金钗上的装饰。④芳草江南岸:化用“王孙游兮不归,春草升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⑤鸾镜:背上镌刻有鸾凤图案的妆镜。3、下面对这首晚唐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宝函钿雀金鸂鶒”触物生情,女子看到金钗上成双成对的“鸂鶒”时内心充溢了悲愁薄命,表现了她内心与之相像的愿望。B.“画楼音信断,芳草江南岸”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反衬内心之思念愁苦之情。C.“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虚实结合,由眼前回忆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D.“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中“枝”与“知”谐音双关,女子感慨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人理解,只有妆镜与花枝知道。4、请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思想情感的主要历程。(6分)答案:1、B。B.“‘王孙’在这里指尽情声色、乐游忘归的贵族子弟”理解错误,词中“王孙”表面指思妇心中远游不归的恋人。本意则更接近杜甫《哀王孙》中所说的“可怜王孙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际,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离道路,或辗转沟壑,唯有少数人如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图抗拒。此处作者对明代王孙魂牵梦萦,事实上是将复兴明代的希望寄予在他们身上。2、①词的上片描绘的春天落红狼藉的凋零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大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体现了作者的忧患心情。②“只有花难护”,既有对春光逝去的无奈,也能令人感到作者在国家败亡之际无力回天的沉痛。③“王孙路”,可以指游子的旅程,也令人联想到江山代易之时,明朝那些王公贵胄流离失所的没落之路。④“杜鹃啼”,可以是春天逝去的标记,也可以令人联想起望帝死后化为杜鹃的传闻,饱含亡国之痛。译文:漂亮的春光映入眼帘,春日东风总是将繁花吹散。几重烟雨朦胧,只有这些娇弱的花朵难以庇护。梦里总是时时常出现起旧时芳草萋萋的道路。春天静默无语,在那杜鹃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红的是春雨还是眼泪。3、B.“两句实写窗外春景之繁盛、游子无信”分析有误。这两句亦实亦虚,暗用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青青”的典故,写爱人远出不归,音问断绝。4、女子晨起化妆,饰物上成双的鸳鸯触起她内心的伤感孤独;于是移目向外,试图排遣,沉香阁外吴山青翠碧绿;杨柳又轻细如丝,使她回想起当年春雨潇潇时和情人驿桥边依依惜别的情景,女子沉醉在回忆的哀痛中;眼前芳草茂密萋萋,而远去之人无音讯到画楼,女子由回忆回到现实,内心有着春归人不归的隐痛和更加猛烈的孤独。无限自伤自怜之情使她窥镜自照,感叹自己的心事鸾镜和花都懂得,自己的心事有谁能知道呢?伤感自己如花的青春在无尽的等待中渐渐逝去,这是全词的高潮。译文:华丽的香枕上装饰着漂亮的钿雀和金鸂鵣,在这个春天的早晨,女子已经起床梳妆一新。她来到了沉香楼阁上正望见远处隐隐的吴地青山,如丝的杨柳枝条又泛起青色,在春风中袅袅漂移,而驿桥上已经起先飘起了丝丝蒙蒙的细雨。在画楼上望见那江南岸边春草萋萋,女子暗叹心中的那个人竟一去未归,音讯全无,每天陪伴自己的只有手中的鸾镜和枝上的花朵,但她那满腹的心事又有谁知道呢?练习八:贬谪凄苦诗专练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渡湘江①杜审言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绝句漫兴九首(其九)杜甫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注]①渡湘江: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于这次流放途中。②迟日:春日。③造次:匆忙。1.下面对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迟日园林悲昔游”写因眼前的春光回忆往昔的春游,“悲”从中来,着一“悲”字,为全诗奠定哀痛的感情基调。B.“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接着写湘江来点题,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C.“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醉在客居愁思之中不能自拔。“不醒”刻画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D.“边愁”是因被贬谪到荒芜偏远的南方产生的思念京国的愁绪,“客愁”则为诗人漂泊他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愁。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两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3—4)题。过岭①【宋】苏轼七年②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③。波生濯足呜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④。【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③这里江南指虔州。④毵毵(sān),毛羽瘦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揭示了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B.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乏累。C.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突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朝气。D.全诗语言清爽自然,又不乏秀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加了气概,富有激情磅礴之美。4、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1、B。B项,“引起下文”分析不当,应当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第四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所以上下三句都是围围着这一句来写,这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两诗都接受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加重了去偏远南方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怨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苦恼忧愁。3、B。A.“‘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揭示了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错误,“一勺”突出“甘”之难得,之甜蜜。首联揭示的不是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而是表达七年被贬,最终北归的喜悦之情。C.“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朝气”错误,这一句诗以声衬静,表现山间的宁静,并不是表现自然的勃勃朝气。D.此诗的语言风格并非秀丽雄奇,而且这几个动词也不是增加了激情磅礴之美。4、以动衬静,以景结情。尾联描写了山鸡惊起、落雨纷纷的画面,以动衬静,表现出了山间的宁静;尾联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毛毛细雨荡涤苏子人生的抑郁,山间静谧赐予诗人心灵的宁静,表现了诗人乐观与旷达之情。练习九:生活杂感诗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韩翃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始终吟秀句,不觉已鸣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前一句“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这声音也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宁静。B.首联最终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全部,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C.颈联前一句“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看来节候已入晚秋,此句运用揣测之辞。D.颈联后一句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缘由: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2、请赏析本诗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精妙之处。(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3—4)题。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范成大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①果何心。【注】:①大块:大自然。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3分)A.诗的第三句承接首句再次发问,表达出卖菜老翁也想坐在温煦的屋里和亲友围炉畅叙的心情。B.通过“忍寒”“忍饥”的比较,说明在卖菜老翁来看,寒冷已经算不了什么,饥饿才真正难熬。C.诗的第六句,将卖菜老翁叫卖声和受冻的雀儿、挨饿的乌鸦的叫声类比,描绘出卖菜老翁叫卖声的凄厉。D.尾联,借助对大自然的责问,诗人抒发了对卖菜老翁的怜悯、怜悯,表达了关切人民疾苦的情怀。4、请赏析这首诗首联中“敢”“惯”的精妙之处。(6分)1、B.“城中空无全部”错,“空城”并不是说“城中空无全部”,而是宁静之意。2、①“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融情于景,表达了心情的孤寂。②“砧杵夜千家”,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宁静。③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3、D.感情上不只是“怜悯、怜悯”,还有“生气和控诉”。4、“敢”有“哪敢、岂敢”的意思,道出了卖菜老翁的无可奈何,他为生活所迫,不敢偷闲。“惯”,即习惯;卖菜老翁已经习惯了劳碌奔波,即使天寒地冻也不得不如此,突显了他饱经风霜的形象。练习十:生死悼亡诗专练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鹧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1、对上面两首词的赏析不精确的一项是()(3分)A.苏词上阙“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两句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情语,表达了作者孤独孤独、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B.贺词上片“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自比,表现自己的丧偶之痛和老来孤寂的凄凉之境。C.贺词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D.苏词中接受白描手法,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贺词艺术构思上的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奇异形象,说说两首词接受的不同写法是什么,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3—4)题。哭刘蕡①【唐】李商隐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②何曾宋玉解招魂。③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④【注】①刘蕡(fén):李商隐的友人。②西晋文学家潘岳(安仁)善作祭文;诔(lěi),表示哀悼的文体。③宋玉为屈原招魂,使他起死回生,所以创作《招魂》。④孔子说,死者是师,应在内寝哭吊;死者是友,应在寝门外哭吊。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寓意刘蕡被冤贬的情景,矛头直指昏聩冷酷的“上帝”,心情激愤,有一种急风骤雨式的气氛。B.颔联从去年春天离别写到今秋突闻噩耗,一写生离,一写死别,生离的思念更衬托出死别的哀痛。C.颔联两句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表达了因阻隔而引起的深长思念,又烘托出悲怆凄凉的气氛。D.尾联点题,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由衷钦仰,因而不敢自居于刘蕡同列,只能痛哭于寝门之外。4、本诗第三联“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两句手法多样,表意深切,1.C。C“贺词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兴;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比”错,兴比颠倒。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微小环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温馨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之情。3、D。D.“只能痛哭于寝门之外”理解有误,应是表达刘蒉平生高风亮节,于作者而言,亦师亦友,不敢自居于挚友之列,不敢在寝外哭悼亡。4、用典自比,正反衬托。说明自己只能写祭文哀悼亡友,却无法招魂使其复生,表达诗人哀思又无奈的心情。练习十一:题壁书志诗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题松汀驿①张祜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②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③,不在五湖中。【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到太湖探望挚友,在湖畔的松汀驿落脚时,题在壁上的诗。②泽国:形容水多的地方。这里指太湖及其吴中一带。③旧遗逸:旧日的隐逸之士。这里指遗世独立的老挚友。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首句中的“含”有“包含、连接”之意,首联写无边的山色远连天空,诗人目之所及都覆盖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B.诗歌颔联主要描绘了诗人站在松汀驿上见到的一幅东海日出、白浪汹涌的画面,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C.诗歌前六句侧重写实,最终二句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属于虚写,虚实结合,给读者带来了想象的空间和余味。D.全诗描写了山色、水光、日出、白浪、羊肠小道等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景物,达到了景与神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2、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3—4)题。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气概。B.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此联两句一见一闻,以动写静,错落有致,妙趣横生。C.颈联一句写入郭僧风尘仆仆,一句写过桥人影映水中。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溪水清澈,意在赞美清幽漂亮的风景。D.尾联以担忧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月作结,使人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亦是此诗的一超群之处。(2)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并简要分析。答案:1、A.错误;“诗人目之所及都覆盖在傍晚苍茫的烟波之中”理解有误,从下文“海明先见日”看应是早晨之景;2、①前六句通过对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山间险峻的羊肠小道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松汀驿美景的宠爱之情;②最终两句通过写未遇见隐居旧友,表达了作者的缺憾之情。解析:结合诗句中的意象,从意象到意境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留意抒情主子公的活动及带有情感色调的词语;在分析整首诗的情感时,要抓住各联中出现的意象,通过其特点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如写到的山色、水光、日出、涛声以及羊肠小道等,前三联描写的这些景物特别漂亮,而且意境阔大,表现出诗人对此地的宠爱之情;最终一句写诗人要探望的挚友“不在五湖中”,表现出一种寻友不遇的缺憾之情;练习十二:政治讽喻诗专练【主题解说】讽喻诗主要是借社会现实来表达讽谏之意,因而对社会现实的呈现是诗歌的重要内容。从这类诗的内容来看大致有三种状况:一是刻画人物形象;二是记述某个事务;三是描述某种现状。调喻诗多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以达到边劝谏的目的,诗中的情理一般不是藏而不露的,而是在诗中有明确示的。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注释】①这是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臧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但时人谓之圣。③宁子:宁武子,国家有道则进用其智能、无道则佯愚以全身的政治家典型。④燔柴,语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B.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C.颈联两句都是比方,意思是:萤虫露水,只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D.这首诗就社会人生真伪的辨别争辩说理,全诗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2、尾联说明白一个什么道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3—4)题。河湟①杜牧元载②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③,忽遗弓剑④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①河湟,吐蕃占据的河西、陇右之地。宪宗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猝然而逝。诗人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主见讨平藩镇割据,抗拒外族入侵。②元载(唐代宗时宰相),对西北边防多方筹措,后因事诏令自杀。③晁错对于削藩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汉景帝听信谗言错杀了他。④《水经注》:“……有黄帝冢,帝崩,惟弓剑存焉。”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本诗以异族占据的土地——“河湟”为题目,特别醒目,起到覆盖全篇的作用。B.元载与晁错的主见和遭遇颇为相像,诗人叙其事,表达对他们的推重和惋惜之情。C.二、四句相承,以黄帝的传闻,借指宪宗之死,流露出诗人对其猝然而逝的嘲讽之意。D.河湟百姓身着异族服装,境况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被折服,永为汉臣。4、本诗尾联颇受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答案:1、B.“诗人认为臧生与宁子性质相同,都是在表面上的作伪”错,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2、道理: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方说:“倘不取大火和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说明白要辨别真伪,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的道理。情感:尾联诗人用“不取”“可怜”感叹当朝者昏暗到连大火和明珠都茫然不识,辨别真伪失掉了依据,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答案】3、C。C.诗歌前四句抒发诗人对于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所以对于主见收复失地的宪宗之死,诗人流露出的是叹惋之情;4.①抓住富贵闲人沉醉于从凉州传来的轻歌曼舞这一微小环节,揭露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与“白发丹心”的河湟百姓对比,让人产生无尽的感慨;②尾联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有意以旷达幽默之语写出,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气,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练习十三:哲理隐逸诗专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1—3)题。(9分)池上早秋①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注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D.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情感,诗情画意,融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