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23人口分布人口容量_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23人口分布人口容量_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23人口分布人口容量_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23人口分布人口容量_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23人口分布人口容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练23人口分布人口容量人口高龄化率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点8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高龄化率越来越高。某课题组探讨我国人口高龄化状况,发觉东、中部地区人口高龄化率演化速度及增长态势存在差异。据此完成第1~2题。2000—2050年我国东部和中部人口高龄化率统计值与预料值1.2010—2015年,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口高龄化率差距大的主要缘由是()A.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更好B.东部地区老龄人口基数小C.中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D.中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高2.据图中预料,中部地区平均寿命延长对其人口高龄化率影响最显著的时段是()A.2015—2025年B.2024—2030年C.2030—2040年D.2040—2050年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第3~4题。3.影响图中乙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 B.气候C.水资源 D.矿产资源4.图中甲省级行政区面积广袤,人口密度很小,但不能实行激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缘由是()A.自然环境恶劣,不能供应太多人口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应太多人口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边界长3100多千米,美国着手修筑“美墨边疆墙”,支配中的隔离墙预算将高达100亿美元,美国打算通过提高关税让墨西哥为其买单。下图为美墨边疆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5.美国修筑“美墨边疆墙”的困难主要在于()A.边疆线长,工程量大B.交通不便,物资难运C.劳动力少,价格高D.气温高,施工难6.墨西哥北部人口主要集中在美墨边疆的主要缘由是()A.交通便利B.地形平坦C.就业机会多D.接近河流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供应可再生资源和吸取二氧化碳实力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右图为部分国家或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占比图。读图,完成第7~8题。7.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B.国土面积C.土壤肥力D.水资源数量8.下列不能有效提高生态承载力的措施是()A.提高废水、废气处理率,实现达标排放B.草地开垦C.疼惜野生动植物D.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读江苏省某市各种资源可承载人口规模(万人)上限示意图,完成第9~10题。9.影响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A.水资源 B.能源C.水环境 D.大气环境10.为了提高该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列措施效果最明显的是()A.改善城市水环境B.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C.扩大对外开放程度D.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读影响某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因素的权重示意图,完成第11~12题。11.当前与图示影响因素权重基本相符合的是()A.日本 B.南非C.丹麦 D.新加坡12.若图示内容表示我国的状况,则其对应的时期可能是 ()A.远古时期B.唐宋时期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头D.2024年以后13.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我国东、中、西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有关人口密度统计图。材料二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状况。海拔/m<200200—500500—10001000—20002000—4000人口数量73345.119427.88647.510037.11590.8人口比例/%64.917.27.68.91.4面积数量/104km2144.597.2162.539.9315.9面积比重/%19.012.821.45.241.6材料三“八五”末期,我国云南、贵州、四川贫困人口最多,总计2000万左右,至1999年,云南、贵州贫困人口仍接近600万,与之相邻的西藏贫困人口不足100万。(1)材料一反映出1990—2000年我国人口分布发展的趋向是什么?(2)依据材料二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垂直分布规律是什么?(3)试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简析云南、贵州贫困人口较多的缘由。(4)说明能否将东部地区的人口向西藏进行大规模迁移,并说明理由。14.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读图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是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最高区域的缘由。(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简述当地可实行的措施。(3)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约为32人/平方千米,目前已达13人/平方千米,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探讨的某专家却认为这种观点不妥,试为该专家的观点供应依据。课时规范练23人口分布人口容量1~2.1.A2.D第1题,此题适合用解除法。依据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的差异分析选项,即可解除B、C、D,只有A符合题意。第2题,据图知,2024年之后为人口高龄化率预料值,中部地区2040—2050年的人口高龄化率曲线斜率最大,应是平均寿命延长对其人口高龄化率影响最显著的时段。3~4.3.C4.A第3题,图中乙地区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第4题,甲省级行政区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不能供应太多的人口,应限制人口的增长。5~6.5.B6.C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边疆旁边沙漠广布,交通线路稀疏,美国一侧城市少,故交通不便,物资难运。第6题,美国通过提高关税筹集预算说明墨西哥贸易的主要对象为美国,所以人口集中在边疆的主要缘由是就业机会多。7~8.7.A8.B第7题,读图可知,虽然巴西比俄罗斯的土地面积小,但生态承载力大,主要因为巴西大部分国土地处热带,水热足够,生物生长范围广;俄罗斯以温带、亚寒带气候为主,寒带面积广,所以导致巴西、俄罗斯生态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8题,草地开垦只是变更土地利用形式,不会提高生态承载力,同时开垦草地可能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降低生态承载力。9~10.9.C10.A第9题,该市水环境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限为300万人,小于水资源、能源、土地资源和大气环境可承载的人口规模上限,因此影响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水环境。第10题,制约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水环境,因此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水质量,是提高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效果最明显的措施。11~12.11.B12.C第11题,读图可知,影响该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导因素是土地、矿产等资源,四个国家中只有南非是土地、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第12题,对于我国来说,在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中,土地资源主要影响农业生产,矿产资源主要影响工业生产,图示中对外开放程度、科学技术、消费水平权重均较小,因而对应的时期可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头。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图以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实力。第(1)题,对比分析1990年和2000年的人口密度数据即可得出结论。第(2)题,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我国海拔低的地区面积比例相对较低,但人口比例相对较高,因而海拔低的地区人口比较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与之相反。第(3)题,云南、贵州地形坎坷,交通不便,科技文化水平较低,这些都使得两省的贫困人口较多。第(4)题,西藏地区高寒、缺氧,自然条件恶劣,不能供应太多的人口,因而不能大规模地把东部地区的人口迁往西藏。答案:(1)东、中部人口密度增加,西部略有下降,东、西部人口分布更加不均。(2)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疏。(3)自然:地形坎坷,自然条件恶劣。社会经济: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较低。(4)不能。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较低,自然资源利用不充分,能够供应的人口数量少。14.解析:第(1)题,从图中供应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说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水资源较丰富。这些都是其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缘由。第(2)题,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需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资源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方,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受限,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受限。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再结合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即可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第(3)题,该专家的观点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