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梳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_第1页
2018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梳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_第2页
2018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梳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_第3页
2018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梳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_第4页
2018年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梳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d......wd......wd...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那么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描述性定义:答复“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展界定。纲领性定义:答复“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若何样。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防止的行为。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承受教育。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开展从而影响自身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当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展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方案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开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那么。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存在?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根基。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领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22、在教育开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形式化教育主要指定性的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只要指的是正规教育。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库姆斯等人对非教育概念的陈述,伊里奇所主张非学校化观念。他们认为“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3、学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教育形态在实体化教育产生之后,就同时并存于不同的社会之中。24、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随机性和经历型、个别性。25、社会教育特点:①对象的全民性②地点的广泛性③内容的实用性④时间的终身性⑤形式的开放性26、根据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可将教育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27、原始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具有融合性②教育具有原始性③教育具有同一性。28、学校产生的条件:①生产的开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②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要,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③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开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29、从奴隶社会开场,教育就出现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的学校教育;另一种那么是在其他社会活动中进展的非学校教育。30、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⑴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⑵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我国唐代,由中央直接设定的学校有“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招生对象为文武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太学,招生对象为文武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收文武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律学、书学和算学,收八品及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孙和通晓律学或书学、算学的庶族地主的子弟。二馆: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地方官学:在地方设有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私学〔私学最早创始人:孔子〕。⑶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我国古代奴隶制时期,教育内容主要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封建社会,我国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其中?春秋经?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⑷教学的组织形式只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机,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⑹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最早的专科学校要追溯到东汉末年的“鸿都门学〞。31、现代教育的特点:⑴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⑵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群众化道路⑶现代教育内容日益科学化⑷班级授课制成为了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⑸现代教育形成了对比完备的教育系统32、现代教育开展的趋势:⑴教育终身化⑵教育社会化⑶教育生产化⑷教育民主化⑸教育国际化⑹教育现代化⑺教育多元化3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醒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现象是教育的外部表现形式,教育问题是人们对某些具体的教育现象所进展的思索,教育规律是指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开展变化的必然趋势。34、某类教育学科的对象是某类教育问题。35、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⑴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原理、教育哲学等。⑵按实施教育的层次分:包括幼儿教育学、初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继续教育学等。⑶按实施教育的不同社会空间分:包括社会教育学、学校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36、中学教师学习的教育学是普通教育学,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教育教学的一般现象和一般问题,提醒教育的一般规律。37、普通教育基本上可以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两大任务。38、在古代社会,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39、聚集孔子关于哲学、政治和教育方面言论的?论语?一书中,他主张“有教无类〞〔普及平等的教育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创始人孔子〕。40、墨翟〔又称墨子〕以“兼爱〞和“非攻〞为教。41、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42、西方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教育学思想首推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43、苏格拉底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的思想。这种问答分为三步:①苏格拉底挖苦②定义③助产术〔又称产婆术〕44、柏拉图的教育学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45、亚里斯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追求美德就是追求教育的最高目的。他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功能,即服务于社会的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46、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就是西方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47、被人称为“教育学之父〞的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4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卢梭,在他的小说体名著?爱弥尔?中,首先开拓了以个体身心开展与教育相互关系为专题的教育研究领域。49、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50、著名英国哲学家洛克:“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的缘故。〞他认为绅士教育最重要,并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51、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标准形态的教育学,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场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规定了教学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步骤,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材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三中心〞的特点。52、1826年德国福禄培尔写成?人的教育?。53、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教育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诲人们若何生活。54、拉伊和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提倡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55、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现代代表人物〕的?民主主义和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是实验的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主张“从做中学〞。〔即现代教育三中心:“生活〞、“儿童〞、“活动〞。〕56、前苏联凯洛夫主编?教育学?。57、我国杨贤江化名李浩吾出版?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58、1956年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和“掌握学习〞理论。他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59、1963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布鲁纳发表?教育过程?,提出“学科基本构造〞的观点。所谓学科基本构造,即构成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那么、基本法那么等。60、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的?教育与开展?。61、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62、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开展趋势:⑴学科开展的分化和综合⑵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63、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⑴观察法⑵文献法⑶调查法⑷对比法⑸实验法:①单组实验法;②等组实验法;③循环实验法⑹个案研究法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开展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⑵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⑶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制度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的性质:教育上培养什么人,使受教育者具备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以及为实现教育目的进展什么样的政治、哲学、道德的教育内容。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4、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的开展为教育的开展提供根基性条件→人力与时间、财力与物力⑵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⑶生产力开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构造有制约作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⑷生产力开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⑶人力资本理论,教育能够提高经济效益6、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投资〞,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能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的再生产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7、教育对科学技术开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8、文化的五种表现形态:⑴物质形态文化:指科学、艺术、技术等创造创造物化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⑵制度形态文化:指人类为满足或适应某种需要而建设的各种典章制度及法那么⑶观念形态文化:各种文化的物质载体、精神沟通的手段⑷活动形态文化:指各种文化创造和传播活动,以及与此有关的相应的团体、社会设施。⑸心理、行为形态文化:指不同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观、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生活方式以及传统和行为习惯等。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0、学校文化的特征:⑴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⑵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⑶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11、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深层构造,是校园文化的核心。12、学生文化的成因:⑴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⑵同伴群体的影响⑶师生的交互作用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⑸社区的影响13、学生文化的特征:⑴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⑵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⑶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⑷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⑸学生文化具有生成性1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含义:指教育就具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2〕表现:①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②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开展的不平衡性15、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和生产力的开展,不同步主要表现在:滞后性和超前性。第三章教育与个体身心开展1、身体开展指个体有机体各个组织系统的安康发育和体重的增强。心理开展包括认知因素和各种非认知因素。2、个体身心开展的动因:⑴内法论⑵外铄论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3、孟子是中国古代内法论的典型代表;柏拉图是西方古代内法论的代表。4、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开展的决定作用。5、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强调,人只有通过学,才能开展善。6、英国哲学家洛克和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教育决定论〞的代表人物。7、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8、个体身心开展的一般规律:⑴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均衡性⑵个体身心开展的顺序性⑶个体身心开展的阶段性⑷个体身心开展的别差异性⑸个体身心开展的互补性9、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俩方面:〔1〕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开展速度。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着两个重要的生长顶峰,第一个顶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顶峰那么在青春期发育期。〔2〕不同方面开展有早有晚。10、针对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均衡性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开展关键期或最正确期的概念。如,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开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正确期。11、个体身心开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捕捉个体身心开展的最正确期,及时施教,以促个体更好的开展。12、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开展阶段划分为:哺乳期(0~1岁),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成年期(18岁以后);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13、区别对待:个体身心开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14、个体身心开展的个别差异性,决定了教育工作中应发现和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丰富化和多样化。15、个体身心开展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遗传素质、成熟机制、环境和个体事件活动的影响。1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17、遗传素质是个体身心开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开展提供可能性。18、遗传具有可塑性,个体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19、美国坦莱·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种观点过分夸大了遗传素质在个体开展中的作用,是完全错误的。20、成熟的标志: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生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21、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开展的成熟决定论。22、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3、环境对个体开展的影响:⑴为个体的开展提供了多种可能⑵环境对个体开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⑶人在承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24、我国古代墨子认为“染于苍那么苍,染于黄泽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也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些观点都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是错误的。25、人的个体的能动性从综合意义上把主体与客体、个体与社会、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对个体的开展有着决定性作用。26、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开展中的特殊功能:⑴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开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标准⑵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开展的特殊功能⑶学校教育,尤其是根基教育对个体开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⑷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开展个性的功能27、少年期是人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少年期又称为“不安全期〞或“心里断乳期〞。28、在身体开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展保健和青春期教育。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有两层含义,即广义的教育目的与狭义的教育目的。2、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主体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或理想设计。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主体的不同〕3、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4、教育目的的作用:⑴导向作用⑵协调作用⑶鼓励作用⑷评价作用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的和教师的教学目标。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⑵教育目的表达了人们的教育理想⑶教育目确实实定必须考虑收教育者的身心开展规律⑷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是建设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根基。7、“社会本位论〞以柏拉图、涂尔干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完全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标准。8、“个人本位论〞以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基本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最完善的开展。9、“文化本位论〞以狄尔泰、斯普朗格为代表,基本观点是: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目的的制定应围绕着文化这一范畴来进展。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的主要内容的概况:⑴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开展⑵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开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⑶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开展的内涵⑷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唯一途径1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开展的本质内涵就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开展12、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3、毛泽东同志提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三好〞)几方面都得到开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索要培养的各类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15、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6、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⑵培养全面开展的人⑶培养现代人的品质17、全面开展的教育组成方面:⑴德育⑵智育⑶体育⑷美育⑸劳动技术教育18、素质教育的含义:⑴素质教育是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⑵素质教育是全面开展的教育⑶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开展的教育⑷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五章学生与教师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社会人的共同特点,它包括以下特定含义:⑴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⑵具有思想感情⑶具有个性特征2、青少年学生已处于成熟之前的成长开展期,这一时期有以下一些特点:⑴具有开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⑵学生身心开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⑶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心的需要3、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4、青少年学生身份地位确实定是其法律定位的前提,法律地位是由不同的法律主体在法律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决定的。5、青少年学生享有的主要权利有:⑴人身权⑵受教育权6、身心安康权:我国?宪法?规定:“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制止溺婴、弃婴。〞“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和安康的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惧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体活动的室内吸烟。〞因此,身心安康权包括保护未成年学生的安康、人身安全、心理安康等内容,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合理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定期组织学生身体检查;安排有利于学生身心安康的社会活动等。人身自由权:指青少年学生有支配自己人身和行动的自由,非经法定程序,不得非法拘禁、搜查和逮捕。如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展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人格尊严权: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护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隐私权:指学生有权要求私人的、不愿或不便让他人获知和干预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信息和生活领域。如教师不得随意宣言学生的特点和隐私,不得随意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公布成绩等。名誉权和荣誉权:指学生有权享有大家根据自己日常生活行为、作风、观点和学习表现而形成的关于其道德品质、才干及其他方面的正常社会评价,有权享有根据自己的优良行为而由特定社会组织授予的积极评价或称号,他人不得歪曲、诽谤、诋毁和非法剥夺。7、学生应尽的义务: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⑵遵守学生行为标准,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⑶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⑷遵守锁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学校为了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展,需要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8、我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当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9、教室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教师的内容职责:教育教学。10、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⑴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⑵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⑶示范者的角色⑷管理者角色⑸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⑹研究者角色11、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⑴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⑵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⑶教师的人格特征⑷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12、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⑴精通所教学科的根基性知识与技能⑵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⑶了解学科的开展脉络⑷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3、教师应具有的现代教育理念:⑴新的教育观: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强调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⑵新的学生观: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具体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⑶新的教育活动观:新的教育活动观强调教育活动的“双边共时性〞、“灵活构造性〞、“动态生成性〞和“综合渗透性〞14、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⑴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⑵语言表达能力⑶组织管理能力⑷交往能力15、教师的人格特征:⑴积极乐观的情绪⑵豁达开朗的心胸⑶坚忍不拔的毅力⑷广泛的兴趣16、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⑴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⑵热爱学生⑶团结协作精神⑷良好的道德修养17、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包括两方面内涵:〔1〕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彼此所处的地位,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角色关系〔2〕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交往,由此构成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18、师生关系可分为三个认识阶段:第一阶段:以德国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视教师为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主宰人物,学生成了被动的容器,由此形成了教师中心说。第二阶段:以美国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竭力弘扬学生主体论,把学生当做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向导〞,这就形成了学生中心论。第三阶段:以前苏联和我国一些教育家为代表,认为教师属于主导地位,学生属于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统一的,便有了主导主体说。19、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⑴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⑵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⑶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0、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的关系。21、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⑴民主平等(道德)⑵尊师爱生(心理)⑶教学相长(教育)22、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23、新型师生伦理关系:⑴树立教育民主思想⑵提高法制意识⑶加强师德建设24、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⑴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保护学生⑵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⑶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第六章课程1、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宽著期限,紧著课程。〞2、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业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3、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综合。其中不仅包括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4、1993年,原国家教委公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中将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5、1999年,建设新的根基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6、国家课程属于一级课程。地方课程属于二级课程。学校课程属于三级课程。7、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为保障和促进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8、活动课程又称“经历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9、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10、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1、显性课程又称为“正式课程〞、“公开课程〞。隐性课程又称为“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12、隐性课程由贾克森提出,指那些难以预期、对学生的开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13、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的各种情景中,包括物质情境〔学校或班级的建筑、设备〕、人际情境〔班级气氛、人际关系〕和文化情境〔校园文化、习惯、礼仪〕等。14、隐性课程的特点:⑴潜在性⑵整体性⑶持久性⑷非预期性15、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16、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17、我国2001年开场的新一轮根基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进展了调整和完善,提出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8、课程设计是指课程构造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构造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编制。19、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⑴合目的性⑵合科学性⑶合开展性20、美国著名课程论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理论体系“泰勒原理〞。21、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四个步骤:⑴确定教育目标⑵选择经历⑶组织经历⑷评价结果22、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是指教学方案、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23、教学方案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主体〕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4、教学方案应具备的三个基本特征:⑴强制性⑵普遍性⑶根基性25、在课程设置上,作为教学方案的核心,它具体勾画出实现培养目标的“蓝图〞,是把教育目标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26、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方案的中心问题。27、课程标准又称教学大纲,它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展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28、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说明局部和本文局部。29、教材的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开展,这是当代教材开展的新动向。30、课程实施的过程构造:⑴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⑵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⑸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构造进展规划⑹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响性信息31、安排课程表应遵循的原那么:⑴整体性原那么⑵迁移性原那么⑶生理适宜原那么3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⑴课程方案本身的特点⑵教师的特征⑶学校的特点⑷校外环境33、课程评价的目的:⑴改良课程⑵改良教学34、课程评价的功能:⑴诊断功能⑵修正功能⑶决策功能35、课程评价应当根据自身评价工程的特点进展选择,有四种常用方法:⑴观察法⑵调查与访谈⑶纸笔测试⑷表现评估36、我国新一轮根基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⑴课程功能转变⑵课程构造改革⑶课程内容改革⑷课程实施改革⑸课程评价改革⑹课程管理改革37、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⑴课程构造日趋合理化⑵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⑶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第七章教学〔上〕1、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标准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可定义为:在教育目的标准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全面开展的过程。教学是进展全面开展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开展全面开展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2、教学的任务主要包括: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根基知识和基本技能⑵开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根基⑷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开展3、根基技能又包括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4、智力,是指个体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是个体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须的基本能力,也是个体在完成各种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5、儒家思孟学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礼记·中庸?〕。6、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学过程由“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阶段构成。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良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这四阶段后开展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阶段,俗称“五段教学法〞。7、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过程五阶段论,即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实践检验、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叫做五步教学法。8、教学过程的定义: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开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案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根基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良好品德、开展个性的过程。9、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0、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⑴间接性⑵引导性⑶简洁性⑷交往性11、教学过程的特点/规律/必然联系:⑴间接经历与直接经历相结合⑵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相统一⑶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⑷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12、学生以学习间接经历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历要以直接经历为根基。13、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的关系:⑴掌握知识是开展智力的根基⑵智力开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⑶掌握知识与开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14、教学过程的构造:⑴激发学习动机⑵领会知识⑶稳固知识⑷运用知识⑸检查知识这五个阶段是根据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划分的,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一般顺序,对组织教学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15、领会知识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局部。16、教学原那么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定制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17、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等,都属于教学原那么范畴。18、现阶段,我国中学的教学原那么主要有:直观性原那么,启发性原那么,稳固性原那么,循序渐进原那么,因材施教原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19、贯彻直观性原那么的基本要求是:⑴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方法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⑶充分运用语言直观20、直观教具包括两类:〔1〕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仪器、地图、模型、实验、参观等〔2〕声像直观(电化教具):包括各种幻灯、电影、电视、录像、语言等多媒体技术21、暗示教学由保加利亚医学和心理学博士卢扎诺夫首创。22、贯彻启发性原那么的基本要求是: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开展学生思维能力⑶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⑷发扬教学民主23、稳固性原那么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实地掌握知识技能,长久地保持记忆,并能在需要时及时再现出来。24、贯彻稳固性原那么的基本要求是:⑴在理解的根基上稳固知识⑵通过组织复习稳固⑶在扩大、改组和运用中稳固知识25、常用的复习形式包括:⑴单元复习⑵平时复习⑶学期开场前的复习⑷期末复习26、循序渐进原那么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开展的顺序进展。27、贯彻循序渐进原那么的基本要求是:⑴按教材的体系进展教学⑵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28、因材施教原那么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展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正确开展。29、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30、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的基本要求:⑴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⑵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⑶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⑷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31、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32、教学方法的命名,一般都依据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如讲〔讲授〕、谈〔谈话、问答〕、看〔演示〕、练〔练习、作业〕、议〔讨论〕、操作〔实验、实习作业〕等。33、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主要依据是:⑴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⑵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⑶学生特点⑷教学实践、设备、条件⑸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历及个性特点34、现阶段,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三类:⑴教师运用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⑵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演示法、实验法和参观法等⑶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如练习法,读书指导法等35、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以开展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构造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步骤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被称为问题——发现教学法,又称发现教学。36、发现教学包括四个环节:⑴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⑵教师提供构造性材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⑶学生验证假设,交流初探成果⑷得出原理或概念,并检验假设37、依据程序化教材的载体,程序教学可以分为三类:⑴机器教学,即通过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⑵课本式程序教学,即通过课本来呈现程序的教材;⑶计算机辅助教学,即通过电子计算机来呈现程序的教材。38、依据程序化教材的构造形式,程序教学可分为直线式程序和分支式程序。直线式程序为斯金纳首创;分支式程序为美国克洛德首创。39、范例教学是20世纪50年代由德国学者瓦·根舍因首创。40、教学民主是指建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第八章教学〔下〕1、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基本环节。2、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方案。3、钻研教材从具体的展开程序来讲,分为“弄懂教材〞、“吃透教材〞、“内化教材〞三个阶段。4、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的只是技能的质量,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以及安康状况等。5、制定教学方案:⑴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⑵课题〔单元〕教学方案⑶课时教学方案〔课案〕6、课案可详可略,其格式分为文字式、表格式和卡片式三种。7、上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8、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9、根据一节课完成的类型数,又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10、课的基本组成局部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稳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11、课的构造:⑴组织教学⑵检查复习〔5~10分钟〕⑶讲授新教材⑷稳固新教材〔5~10分钟〕1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⑴目标明确⑵内容正确⑶方法得当⑷表达清晰⑸气氛热烈1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要求组合起来进展活动的构造。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4、个别教学产生于古代。15、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以固定的班级为组织,把一定数量的年龄相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进展分科教学的组织形式。16、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17、1862年京师同文馆率先采用班级授课。18、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⑴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⑵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⑶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⑷班级授课制也有明显缺乏19、分组教学一般有两大类,即外局部组和内局部组。20、设计教学法是没过教育家杜威首创,后来由他学生克伯屈〔←代表人物〕加以改良并大力推广。21、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和斯特于192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2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⑴综合性⑵可操作性⑶灵活性23、教学策略可以分为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主要类型。24、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⑴内容型策略⑵形式型策略⑶方法型策略⑷综合性策略25、内容型策略是指围绕学习内容这个中心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具体说来可以分为构造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26、形式型策略就是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提出三种形式:集体教/学形式、个别学习形式和小组教/学形式。第九章德育1、从形式说,德育通常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2、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⑴时代与社会开展需要⑵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⑶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⑷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开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3、初、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⑴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⑵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⑶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4、心理辅导的方式一般包括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两种。5、学生需要进展心理辅导有很多方面:⑴学习心理辅导⑵生活心理辅导⑶学会选题,择业心理指导6、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7、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8、德育过程的规律:⑴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开展的规律⑵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⑶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⑷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9、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标准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包括自己的看法;是对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由此而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它是德育的根基。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事物时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态度。它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开展,对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识,是指人们为了到达某种道德目的而行动所作的自觉努力,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它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得以坚持下去。它是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是人的品德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人的品德好坏的重要标志。一般的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屡次练习,才能形成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10、活动和交往是思想品德形成的根基。11、德育原那么是教师对学生进展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那么:⑴导向性原那么⑵正面教育原那么⑶知行统一原那么⑷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那么⑸因材施教原那么⑹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那么13、德育的途径:⑴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⑵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⑶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⑷社会实践活动⑸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⑹班主任工作14、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⑴劳动⑵社会公益活动⑶社会调查15、德育方法包括:⑴说服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⑵典范法:有教育者、优秀人物、优秀学生等⑶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⑷锻炼法: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⑸品德评价法:这是指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通常采取的方式有:奖励、惩罚、操行评定等16、运用典范发要注意:⑴树立的典范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⑵选定的典范要真实可靠,具有导向性⑶典范的崇高和伟大要能激起学生对典范的敬慕之情⑷教育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7、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有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18、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为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同事所创。19、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第十章班级管理1、班级是一个复杂的、缩小的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2、班级作为学校生活中最基本、最稳定的基层组织沿用至今。3、19世纪出,美国学校中出现的“导生制〞极大地推动了班级组织的开展。4、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⑴常规管理⑵平行管理⑶民主管理⑷目标管理5、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中心进展管理活动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6、班集体的基本特征:⑴明确的共同目标⑵一定的组织构造⑶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那么⑷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气氛7、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主要有:⑴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材料分析>⑵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人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问卷调查>⑶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方案地观察学生日常的言语和行为表现<观察>8、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包括:⑴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⑵了解和研究学生群体⑶了解和研究学生成长环境9、一般以实现目标的时间和目标达成的难度为依据,把班集体的开展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10、班级是一个小社会,更是一个教育组织,培养班集体必须健全集体的组织,而健全组织的关键是选拔和培养一批班级骨干,形成班级核心。1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1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⑴权威型⑵民主性⑶放任型第二局部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开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满意理活动。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除此之外,心理学还研究个体行为、社会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心理学科的性质: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穿插学科,是一门中间〔边缘〕学科。2.心理现象及其构造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EQ\o\ac(○,1).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1)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EQ\o\ac(○,2)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对比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如有的人在物质需要方面追求强烈,有的人更注重精神与成就的需要等。(2)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之分,气质有好动与喜静、暴躁与温和之别,性格有自信与自卑之差等。真题: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后者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理论意义:EQ\o\ac(○,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EQ\o\ac(○,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EQ\o\ac(○,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EQ\o\ac(○,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EQ\o\ac(○,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安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EQ\o\ac(○,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展自我教育第二节心理的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1)神经系统的构造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或现象〕的主要物质根基。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根基,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局部。树突多,轴突少。神经元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联络者〕。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司令部〕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讯网络〕。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两半球,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直觉的优势半球。大脑四叶: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决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视觉中枢〕;颞叶〔听觉刺激加工〕。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根基,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局部组成。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如:婴儿生来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是食物反射。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历。例如:婴儿见到常用的奶瓶会欢喜,并有唾液分泌。巴甫洛夫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设的条件反射。如:望梅生津,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建设的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基本区别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A.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注〕心理现象产生的方式是:反射活动。(1)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印度狼孩的事例说明,社会存在是人的心理内容的决定局部。(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地反映第三节心理学的产生和开展1.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那么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脱离哲学的怀抱,走上独立开展的道路。他的代表作有?生理心理原理??民族心理学??心理学大纲?等。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将构造主义心理学开展为严密的心理学体系〕。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历〔也叫直接经历〕,把人的经历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严重脱离社会生活,研究范围非常窄。(2)、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詹姆士。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假设干有限元素的集合。提出了“意识流〞的概念。他们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好有选择性的,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赞成构造主义对心理构造进展分析的目标与方法。(3)、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国〕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关系。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展客观的研究。(4)、格式塔心理学〔又称为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局部来说明。格式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并且制约着局部的性质和意义。(5)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历。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历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开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安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7)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是: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1.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特点: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视功能2.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分为(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引起条件:〔1〕客观条件,刺激物的强度及其相对强度〔如一道强烈的光线〕;刺激物之间显著的比照关系〔万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活动变化的霓虹灯、演讲者抑扬顿挫的声调);刺激物的新异性〔画廊中新张贴的广告〕。〔2〕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况,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须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维持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根基上开展起来的。如开场不喜欢文言文,但通过学习喜欢了文言文。二.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影响因素〔1〕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2〕注意广度的大小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3〕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经历和知识〔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决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展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条件:1〕在同时进展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的。2〕同时进展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的。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度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4.中小学生注意的开展〔1〕在个体开展中,无意注意的开展先于有意注意。小学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小学高年级有意注意开场开展起来。〔2〕注意品质的开展1〕注意广度的开展。13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已接近成人水平。2〕注意稳定的开展。注意稳定性小学阶段开展速度较快,中学阶段开展速度相对较慢。3〕注意分配的开展。个体的注意分配能力发生较早,但开展较为缓慢。4〕注意转移的开展。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是迅速增长期。初中二年级至高中二年级是开展的停滞期,高中二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是缓慢增长期。第二节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感觉: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经历的根基,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感觉的种类A.视觉眼睛的视网膜是视觉的感觉器官。枕叶〔视觉相应区〕B.听觉内耳耳蜗是听觉得感觉器官。颞叶〔听觉中枢〕C.嗅觉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D.味觉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E.肤觉〔皮肤觉〕主要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和痛觉等。F.机体觉〔内脏感觉〕,是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作用于内脏分析器时所产生的感觉。〔胃塞、胸闷、饥饿、恶心、呕吐等感觉〕G.平衡觉是对身体的感觉,也称姿势感觉或静觉。H.运动觉就是关节肌肉的感觉。例如:它传递了手臂与肩部或其他关节扭曲程度的感觉。〔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叫感觉阈限。感受性的上下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那么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那么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差异感受性与差异阈限。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刺激物只有到达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受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2.差异感受性与差异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到达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差异感觉阈限,对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异感受性。(3)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如: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视觉的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场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暗适应是指照明停顿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2.感觉比照;是同一感受器承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同时比照和继时比照〕。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在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比照现象。例如,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小方块就显得暗些;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会产生继时比照现象。例如: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特别酸。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顿后暂时保存的感觉现象。视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正后像出现后,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因为在此时出现的后像和刺激在品质上是相反的,所以是负后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相互影响;〔在噪音的环境影响下,黄昏视觉的感受性会〕2.相互补偿;3.联觉: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二.知觉概念:在感觉的根基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区别感觉与知觉: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种类:〔1〕空间直觉----空间特征,如:形状、大小、深度、方位〔2〕时间知觉----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顺序性〔3〕运动知觉----空间位置移动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如夜空中月亮是相对静止的,浮云是运动的。〕,自主运动〔在暗室里,点燃一根香烟,注视这个光点,就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注〕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学生阅读红笔画重点,是选择性。〕影响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红笔改作业〕3〕对象的活动性〔流星;霓虹灯广告;音响等〕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影响主观因素1〕知觉有无无目的性2〕个体已有知识经历的丰富程度3〕个人的需要、动机、情趣、定势、与情绪状态2)知觉的理解性〔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3)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历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如:残缺的零件,有经历的人能够马上判断它是何种机器上的何种零件。同一首歌曲由不同人演唱,仍能被人们知觉为同一首歌歌曲。(4)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颜色恒常;亮度恒常和大小恒常。无论中午,晚上,早上,人们认为国旗总是红色的观察: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方案、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根基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注意〕小学时期是儿童知觉开展的一个重要时期。4.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等2〕模像直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3〕言语直观〔教学中大量采用的。〕〔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若何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第三节记忆1.记忆概述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的保持和再现。记忆的分类:〔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历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游览万里长城〕、逻辑记忆〔对公式、法那么、定理的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注在头脑中保存的体操动作、舞蹈动作等;动作记忆中的信息保持和提取都对比容易,也不容易遗忘。〕。真题: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情绪记忆。2.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动作记忆〔也叫运动记忆〕。3.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语音传授可以学习各种课本知识和日常生活知识,并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加以运用,对这种知识的记忆是〔语义记忆;陈述记忆;长时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和程序性记忆〔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历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和内隐记忆〔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历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真题: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2.记忆品质:〔1〕敏捷性----速度和效率特征,首先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其次集中注意。〔2〕持久性----保持特征,首先善于把实际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展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3〕准确性----正确和准确特征,首先认真的识记,其次相似的材料经常加以对比,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最重要的!〕〔4〕准备性----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历,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真题:学生在使用知识时能迅速地回忆起来,表达了记忆的〔准备性〕。2.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1〕识记概念:识记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历的过程。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分类:1〕根据有无目的性,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理解是关键〕。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简答〕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2〕保持与遗忘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稳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遗忘:1〕概念: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2〕规律:〔德国〕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进展实验研究的人〕----“遗忘曲线〞。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规律: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的特点。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EQ\o\ac(○,1)学习材料的性质;EQ\o\ac(○,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EQ\o\ac(○,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的与重要性;EQ\o\ac(○,4)识记的方法;EQ\o\ac(○,5)时间因素;EQ\o\ac(○,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进程。〔注〕过度学习到达50%,即学习熟练程度到达150%时效果最好。哪些识记材料容易被学生忘记:〔1.不重要的2.无意思的3.识记次数和时间较少的4.系列材料的中间局部〕4〕遗忘的原因:心理学家对遗忘的原因看法有四种: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落〕b.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不会消退。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c.压抑〔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是弗洛伊德在给病人催眠时发现的。情绪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经常发生,就属于这种类型。〕d.提取失败说〔舌尖效应〕5〕防止遗忘方法--复习:a.及时复习: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c.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d.复习方法多样化e.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f.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g.掌握复习的量。〔3〕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第三环节〕回忆概念: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历。如:乡音勾起思乡、往事涌上心头。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历的回忆。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回忆特定的记忆内容。〔注〕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它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抑制一定困难的回忆。回忆通常以联想为根基。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再认概念: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如:好友重逢,一眼就认出了对方;故地重游,处处有熟悉之感,都是再认的现象。〔注〕识记和保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