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2020-2024年高考题古诗赏析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2020-2024年高考题古诗赏析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2020-2024年高考题古诗赏析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2020-2024年高考题古诗赏析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2020-2024年高考题古诗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4年高考古诗赏析2025高考2024新高考Ⅰ卷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译文:因为我喜爱庙宇前的那一脉清泉,所以我带着被褥来这里借宿一晚。突然间听到泉水声,还以为是小溪流淌在我门前,但听久了,反而让我怀疑这屋子是不是变成了一艘在溪流中航行的船。当泉水变得汹涌澎湃时,那声音听起来依然雄伟壮观,而当它轻轻滴落,形成细小的水滴时,声音则更加清脆悦耳。你看看昔日的《兰亭序》,也是用那湍急的水流声来代替了管弦之乐。2024新高考Ⅰ卷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因爱庵借住期间,聆听庵前一脉清泉之声的场景。开篇即以“襆衾来此借房眠”表达出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透露出一种不得已的宿命感。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两句通过对比和反差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泉水声响起来如同溪流一般,将庵宇误以为小舟般摇晃,这种意境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氛围。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则表现了泉水声响随时间变化,从猛烈到细微,不断地变幻着不同的音调和节奏,这种生动的描写,使人仿佛能听见那泉水跳跃的声音。

最后,“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则是诗人借古代书法名作《兰亭序》的意境,将自己聆听泉声的情景比喻为用笔墨来描绘湍急的溪流,就像琴瑟和鸣一般,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艺术上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庵前泉水声响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内心世界,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某种超然与期待。2024新高考Ⅱ卷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译文:大雨过后,屋檐下的空气渐渐变得清新,我独自躺在床上,听到营地里刁斗声声,军号连连。我几次抬眼看去,淡淡的月光从窗前悄然流过,又惊讶地见到阴暗处的小虫绕着台阶鸣叫。南江的水波汹涌澎湃,在宁静的夜晚里更显浩渺,而寥寥几颗北斗星,则高高地挂在城楼上。如今我已白发苍苍,心中所虑之事繁多,真惭愧那些少年儿童还在谈论着请缨报国的壮志。2024新高考Ⅱ卷赏析:这是宋代叶梦得的作品,这首诗通过雨后山亭的宁静景象,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壮志未酬的无奈与遗憾。本诗开篇即描绘出雨后的清新景象,同时引入军营的刁斗声,雨后的空气清新宜人,与军营的紧张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诗人在宁静中感受到一丝不安,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宁静而又不失紧张的基调。颔联通过月光和虫鸣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山亭的静谧。月光轻轻洒过,虫鸣阵阵,这些细微的声音和光影在静夜中显得格外清晰,也反映了诗人敏感的内心和复杂细腻的感受。颈联由近及远,从山亭的局部景色转向更广阔的天地。南江在静夜中波涛汹涌,与山亭的宁静形成对比,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和力量。而高城上的北斗星则象征着时间和历史的流转,暗示了诗人对时事变迁的感慨。尾联“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白头”自指,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无奈和感慨。而“惭愧儿童话请缨”则反映了诗人对年轻一代的羡慕和自愧不如。这里的“儿童”是指那些朝气蓬勃、充满斗志的年轻人。他们谈论着请缨报国,而诗人自己却无法像他们那样,这使他感到惭愧和无奈。2024全国甲卷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宋·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译文:春水上涨,涨满了整个小溪,碧波荡漾。二月里,江城里的草色都是一样青翠欲滴。我们乘坐的小舟,就像是蜉蝣一样,浮游在千顷水面上。而我们的心,如同小鷃鸟,满足于一枝栖息之地。野桥边的柳树,垂下的柳条如同细线,微风吹过,显得那么柔软。夕阳的余晖洒在弯曲的栏杆上,与花影交织在一起,形成美丽的光影。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那些能探寻到深邃知识的人却没有来到这里。在这清澈的水边,在这画一般的小船上,我们只好各自提笔,题写自己的诗句。2024全国甲卷赏析:首联诗人便将读者带入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半篙春涨”既点明时节,又描绘了溪水因春雨而上涨,水面一片翠绿的景象。而“二月江城草色齐”,则通过“草色齐”三字,展现了早春时节万物复苏,草木葱茏的勃勃生机。这两句不仅色彩鲜明,画面生动,更通过“半篙”与“二月”的时间线索,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季节变迁相联系,展现了春天独有的清新与活力。

颔联“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鴳一枝栖”,这两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泛舟湖上的感受。诗人将自己浩渺波上的小舟比作蜉蝣,突出了人在广阔天地间的渺小感。而“□同斥鴳一枝栖”一句中,空缺的字虽然未知,但从上下文来推测,很可能是用来形容诗人自身的一种状态或心态。根据诗句意境推测,此处缺失的字可能为“我”、“心”或“身”等。“斥鴳一枝栖”源自《庄子·逍遥游》,原意是指鸟儿在树上找到一根枝条栖息就够了,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在泛舟时的宁静与满足感。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泛舟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野桥边轻柔的柳丝在斜风中轻轻摇曳,以及夕阳下曲折栏杆旁花朵绽放的美丽景象。这里的“斜风软”与“夕照低”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层次,也通过时间的流转,暗暗展现了诗人泛舟过程中的心情变化。从初春的明媚到傍晚的宁静,诗人的心境也随之从欣喜转为悠然,这种情感的变化,与自然景观的转换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尾联诗人以轻松幽默的口吻,表达了对有些友人未能一同分享美景、饮酒写诗的遗憾与惊讶。这里的“探骊人”指的是精通诗文写作的人。这里的“清樽”指的是美酒,“画航”则是指装饰精美的船只。分题,意思是诗人聚会,分探题目而赋诗。这一联不仅流露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与期待,对友人不至的遗憾,也体是一次对宋代文人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的深刻展现。2023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译文:如今人们逢人个个便会提及曾参和颜回。哪知那些隐藏在脱落的皮毛下的观点,并不会相互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之间。禅理要自己亲身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须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桃花和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先生鹤山。2023新高考Ⅰ卷赏析:从《答友人论学》可以看出,这是就“论学”问题对友人做出的答诗。

前两句描述当前“为学”普遍存在的现象,针砭时弊:过于沉溺书本,只会鹦鹉学舌古人,缺乏自己见解,缺乏实践,落入空谈。接着就是讲道理。剥落皮毛,这些深藏的精深思想智慧,不是简单依靠口耳就能相传的。然后诗人用“参禅”“炼丹”举例,说明只有亲身实践参与,才能获得。最后,水到渠成,诗人引用鹤山的“卖花担上看桃李”,表示非常认同鹤山的观点。“卖花担上看桃李”完整的句子是:不欲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见到桃李的“活精神”,不要去卖花担上看,须往树头枝底去。为什么呢?因为卖花担上的桃李是从树枝折下来的,是死的。结合前文,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此句,那些书本上的知识何尝不是“卖花担上的桃李”,生活才是高耸云天的“树头枝底”。换句话说,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是二手的,它来源于生活,只有回到生活本身,才能获得真知灼见的“活精神”。2023新高考Ⅱ卷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译文:躺在船舷上,回忆着归家的思绪清晰,眺望远处的景色,有些模糊,仿佛是仙境蓬瀛。湖上的桥横跨水面,水边的树木已经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寺庙依靠在云峰上正是晚晴的时刻。翠羽的鸟儿湿湿的飞过,仿佛是躲避着什么,红菜的香气轻轻飘来,似乎在迎接着什么。渐渐地靠近自己的居所,茅草覆盖的地方渐渐清晰可见,鸡犬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传来,林中的藤蔓悄悄地藏匿其中。2023新高考Ⅱ卷赏析:作者与世隔绝,却非常喜欢田园山水,首先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接下来进一步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颈联转而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终于靠近目的地了,结尾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全诗通过描绘湖上归途的景色,诗人表达了对归家的渴望和美好的幻想。诗人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眼前的景色与仙境蓬瀛相联系,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个人感受。诗中运用了对比和比喻,使景物更加生动。桥横跨水面,水木已秋色,寺庙依倚在云峰上,翠羽湿飞,红菜香袅,给人以美好而宁静的感受。然而,诗的最后两句鸡犬林萝隐隐声,给诗篇带来一丝凄凉之感,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归途中所见所感呈现出了自然景物与人情感的交融,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境界。2023全国甲卷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译文:这世间充满闲愁,所见所闻没有乐事,皆是悲苦。眼前虽是相聚,明年肯定又要送别你了。从今夜开始细数,到明年分离时还有多少相聚的时候呢。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也只有你才能知道。春天将尽,东边的溪山风景秀丽,可以与你同游,去观赏那江水中倒映柳树的影子和隐在雪中的梅花零落。2023全国甲卷赏析:词的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眼中欢事常稀"来表现,使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因为聚会稀少,故而特别珍惜;因为珍惜,故而更怕这段欢事的终结;因为怕它终结故而要仔细地数一数究竟还有多少个相聚的日子。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很是耐人寻味。

下片当以“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取向和希望。“浅酒”与“深情"两句,就其句式与内涵而论,又是相互纠葛在一起的,这种笔法,本是《临江仙》词牌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写作要求,其间有对比,有连结,或为对仗,或为互文。这两句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惟君能劝;深情无别人可知,惟君能知。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东溪”,即东边的溪山,泛言风景秀丽之处,并不是实有的地名。选个好去处,携同归隐共赏春光,也就不会再有异地分离的情况了--这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用十个字总写春景,并不容易。选材欲其美,大概至少须得做到这么几点方能合乎要求。2023全国乙卷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译文:看穿虚幻的花花世界,把昨日的梦境看轻,不计浮名。穿着蜡封的木屐去登山痛快畅饮,手拄竹杖穿行在树林中,自在逍遥。身体清闲,内心平静。雨后初晴,带着几分寒意,细雨后的清凉,让人神清气爽。在溪边的苔石上闲闲地题诗,伴着烟雨,一遍遍吟唱萎歌,与你一同醉酒,忘却尘世的纷扰。2023全国乙卷赏析:先看上片。一、二句,写作者看透了尘世间种种,尘世繁华、功名利禄,不过是镜中花、昨日梦,缥缈虚无,不必挂于心怀。这两句体现出作者旷达自然、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三、四句,写诗人穿上登山鞋,拿起竹子做的拐杖,登山望远,开怀畅饮,流露真性情,做率真的自己或者在林中无拘无束、自在地穿行!就像陶渊明那样,“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就像苏东坡那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两句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以及乐观洒脱的精神追求。第五句,“身闲心太平”,无公事在身,无烦扰在心,正如刘禹锡所说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身心清闲,“便是人间好时节”!

再看下片。一、二句,廉纤,是细小,细微的意思。多用以形容微雨。这两句是说,细雨初晴,料峭春寒余威仍在,让人感到丝丝寒意。“余寒犹力”在前,“细雨初晴”在后,形成一种情感的跌宕,表现出余寒虽在,却并未影响诗人心情的愉悦自得。三、四句,苔纸,用水苔(藻类)制成的纸。亦名侧理纸或陟里纸。这两句是说,闲暇之时,在溪边伴着潺潺的流水,在苔纸上题诗,听着烟霭之外,有采菱人唱着歌归来。第五句说,虽然我们并未谋面,但我们共享眼前这一片怡人悦心的美景,就让我们同醉共醒吧!这里,作者借与唱歌归来的采菱人同醉共醒的描写,进一步抒写出自己对官场失望之后,希望远离尘世、隐逸山水的情怀。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愁之懋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译文:处处都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村村箫鼓声起,家家笛声吹奏,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祈祷麦子和春蚕的丰收。祖孙三代互相扶掖而行,商人忙着生意,农人在忙着耕织,这些活动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如能领会做人的真理,天天都是“人日”。2022新高考Ⅰ卷赏析:这首词上片写途中所见所闻,起写春色无边,点明时令,次写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拥向南山觅春;下片紧承上片,继写沿途所见,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的美好心愿,揭出作意。此词情由景出,论随情至,写得自然、得体。正月的时候正值孟春,初阳发动,故词以“无边春色”起头。次句的“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之处,也是作者邀请提刑官应懋之游春的目的地。“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两句,写的是农村“人日”这一天的热闹景象,是作者“觅”春所见,这也正是此词写作的一个重点。作者先大笔挥洒,用“箫鼓”、“笛”写节日歌舞之盛,用“村村”、“家家”极写范围包容之大,仅此一句,就将农村“人日”的风俗景象以及人们的欢乐情绪形象地渲染出来。“祈麦祈蚕”,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祈求农事丰收,这里虽举“麦”、“蚕”为诸多农事的代表,对丰收的盼望与担忧,都同时在农民心头慢慢升起,他们要用这尽情的箫鼓和笛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来趁元正七”,这句是上片的结语,明确指出了特定时期季节性的内涵。2022新高考Ⅰ卷赏析:下片“翁前”两句,转入具体的描绘。“翁前子后孙扶掖”,这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但这三个动词,却描绘出了一片繁忙景象。从“箫鼓”至“耕织”,这五句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出了农村的欢乐景象,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作者将种种苦闷、烦忧,都排斥在画面之外了。这里简直是一片桃源乐土。在偏安的半壁河山之中毕竟还有这样一片乐土!但其中也不排斥寓含着作者的理想,这正是他所苦苦寻觅的“春色”,上片次句用“苦”与“觅”两个字,用意就在于此。词的末三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须知”是告诫语,作者要告诉人们:“人日”中的“人”的种种活动与期望,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人”是向上的,都在追求着幸福与美好;但是,人们如果都懂得做人的道理,都象在“人日”里所意识到“人”的作用与追求,那就“日日是人日”了,也就不会只有在“人日”这一天才去追求祈祷了。显然,作者是在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这也正是作者思想核心之一。从全词看,此词没有浮躁怪诞之气,写得古朴自然,平易真切,与农村风物极相贴合。2022新高考Ⅱ卷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译文:寻阳五溪的水曲折沿回一直流入巫江,风景是那样的美,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会很喜欢,在芦花飒飒美好的金秋八月送你离去,为什么我还更加感到忧愁呢?远远的望去你的帆船已远在天边再也看不到,只留下日暮时的长江独自流淌。2022新高考Ⅱ卷赏析:题目《送别》,即明确点出这是一首送别诗,提示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内容:和谁送别,在哪里送别,将要去哪里,描写了哪些送别时的景色,哪些词语可以透露出作者的感情基调。一二句中,“寻阳五溪水”点出了送别的地点,浔阳;“直入巫山里”点出了将要前往的地方,巫山方向。你从寻阳五溪出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一直到达巫山。一浔阳,一巫山,空间的距离感在短短的句子中被拉开,被扩展。三四句,作者展开想象,用虚写的手法描写了南中的美丽,那是一个人们口中传颂的令人向住的佳地,你到了那里,也一定会称赞其风景的优美。这样一来,旅途上或许会少了伤感,少了寂寥。作者在这里用一种特殊的手法对即将分别之人予以慰藉。五六句回到眼前风景,“送君别有八月秋”点出送别的季节是“秋天八月”,“飒飒”写出芦花在秋风吹拂下发出的声响,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复益愁。本句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七八句写作者远眺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二者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作者运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没有直接抒发对友人的感情,而是借助于渐行渐远的船帆、默默东流的长江,营造了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含蓄蕴藉,余韵悠悠,言有尽而意无穷。2022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译文:你我相交白下驿,仕宦不顺,官职微贱,一如韩信当年乞食南昌亭长人生窘然。彼此相知哪里要看时间早晚?志同道合抱负一致,自当一见如故携手久远。日色西沉,夕阳悬垂在江边楼阁的屋角之下;更饮杯酒,归乡之途烟雾迷蒙风尘漫漫。实在不必为归乡取道犹豫迟疑,太阳就是指引,你要心向朝廷去往日下的长安。2022全国乙卷赏析:《白下驿饯唐少府》运用借典抒情的方式排遣离愁。诗人在离别伤感的同时,运用《世说新语·夙惠》中的晋元帝询问明帝长安与日孰远的典故,以设问的方式,反用典故的意思,诗人认为,朋友很快就会到长安城——就在日头旁边,劝慰友人的心,从而显示出诗人内心的豪迈昂扬的气概。从诗题看,这是一首送别诗。好友唐少府欲往长安,诗人在白下驿设酒为他饯行,因而写下这首诗。诗的首联用“昌亭旅食”的典故,借韩信未遇时的穷困潦倒、寄人篱下,来描写唐少府眼下的窘境。表达诗人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惋惜,以及二人患难与共的真情。颔联紧承首联,写自己与唐少府虽然认识不久,但二人坦诚相待,志趣相投,一见如故。表达二人彼此之间的志同道合和深厚友情。颈联描写送别时周围的环境。水边高楼之上,夕阳已然西下,乡间的小路,已经笼罩在暮霭之中,分辨不清。此情此境,恰衬托出诗人对友人此去前程未卜的关切与担忧。如果说颈联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话,那么,尾联则是用典抒情,将这种关切担忧之情表达的更加深切。“如何道”是借用了僧人向越州禅师问道的典故,暗指友人此行的目的地是长安。长安是帝都的代称,去长安,即是为前程谋。而帝都长安在哪里呢?在日边,即远在天边。一句“长安在日边”,道出了天下多少读书人怀才不遇的苦衷。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对帝都的向往,对能被朝廷重用的期望,对终究怀才不遇的愤慨无奈,几乎伴随了绝大多数中国文人的一生。当友人此去长安为前程奔波的时候,少年天才的王勃怎么能不会想到自己的遭遇呢?这首诗表面是为友人怀才不遇而抱屈,实则也唤起了自己发自心底的共鸣。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译文: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庐峰中以香炉峰为胜。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2021新高考Ⅰ卷赏析:高中教材上学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边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等句,是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杨巨源作为白居易的好友,此时也写诗遥寄,表达对朋友的关心和劝勉。首联先写对朋友的问候。你在江州是否平安呢?慧远禅师的东林寺是否值得一住呢?白居易曾学佛、道思想,仕途受挫之后,他的政治热情稍减,出世之心益增。而庐山东林寺又是佛教净土宗之圣地,为净土宗始祖慧远禅师修行之所。所以杨巨源猜想,白居易既然到了庐山脚下,想必会到东林寺去盘桓几日,故有此问。而这一问又暗含着对朋友的劝告,问是否住得,其实是想说住不得,劝告朋友不要意志消沉,消极避世,还要对仕途有信心。颔联写听闻中的白居易所在江州之景。听说湓江蜿蜓,似飘飞的衣带;庐山的众多山峰中,又以香炉峰最为秀美。这两句也是隐含着对朋友的劝慰,通过写想象中江州景致的美妙,来劝慰朋友不要过于消沉。“庐峰见说胜香炉”这句,有人说应该解释成“听说庐峰的景致更胜过香炉峰””,然而我认为,“庐峰”即庐山的山峰,而香炉峰也是庐峰之一,所以不应该说“庐峰胜过香炉峰”,而应该是“庐峰中以香炉峰为胜”。颈联由写景转到写人,写白居易此时的境遇。离鸿、病鹤都是指白居易。白居易远谪江州,远离亲友正如离群的孤雁一般。颈联这两句是说,远在江州的白居易如离群的鸿雁,在岁末不得还家,只能与亲友题诗相赠;又如孤独的病鹤一般难再飞举,望向长安的宫,却因天遥地远难以望见,不免会有“日近长安远”之叹。尾联收束全诗,直接提出对朋友的劝勉。虽然你现在境遇不好,但是你也不要消极地沉迷在佛道之中你要相信,平步青云依旧是你的人生方向,你的前途仍然会一片光明。2021新高考Ⅱ卷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注】七月诗:指《诗经·豳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译文:我自己岁靡廪粟,无功无劳,这一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你们用什么来回报这政治清明的时代呢?农夫还是读书人,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对待国家、亲人最重要的是做到不欺瞒。六经之中,大道岂有尽头?所以要常常读书明道。百亩之田,只要勤劳耕种,生活就无饥饿之患。如今把自己最关切的事托付给你们,那就是要“熟读周公七月诗”,千万不要忘记为国效力,重整河山。2021新高考Ⅱ卷赏析:首联先向儿子发问,我自己岁靡廪粟,无功无劳,这一点我是有自知之明的,那么你们将拿什么来报效国家、报效这个圣明的时代呢?颔联教育儿子,不管是种地的农夫还是读书的士人,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对待国家,侍奉双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不欺”,要诚恳。颈联继续写对儿子的教导,六经之中,大道岂有尽头?所以要常常读书明道。百亩之田,只要勤劳耕种,生活就无饥馁之患。中间这四句是在告诉儿子,要耕读传家,尽忠尽孝。尾联道出嘱咐的重点,如今把自己最关切的事托付给儿子们,那就是要“熟读周公七月诗”。“周公七月诗”的典故意指王业艰难,国运多舛,最后这两句实在告诫儿子,千万不要忘记为国效力,重整河山。陆游是我们很熟悉的诗人了,也是高考题中的常客。他一生都在矢志报国,即使在病榻上,依然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即使在临终前,仍想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还有另一首《示儿子》写道:“秋何者非君赐,回首修门敢遽忘。”也是在告诉儿子,要不忘君恩,矢志报国。一个“忠”字,贯穿其生。2021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陈师道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译文: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2021全国甲卷赏析:首联紧扣“出山”二字,写出山路途。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

颔联承接上文,写出山路上所见。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云”这个意象在诗歌中有两个比较常见的含义,一是指游子,二是指小人。因云无根,随风而飘,身不由己,正如羁旅之人,所以用来指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云又是没有主见的,风往何处吹,云就往何处飘,正如见风使舵之人,所以又可以用来指小人。比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里的“浮云”都是指小人。在这首诗中,联系后文“起为苍生试一鸣”来看,曾巩这次出山应是为百姓而出仕从政的,所以这里的“白云”应是指小人。小人们嘲笑我这次出山是多事之举,殊不知我此行是要为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出”与“隐”的看法。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2021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译文:溪边的白鹭,你过来,我告诉你:“溪里鱼儿掐指可数,我怜惜你,你也要像我待你一样怜惜鱼,物我间要友好和谐共处。远处的白沙浦,那边的青泥渚,多的是跳跃舞动的小虾和泥鳅。听任你飞去一餐饱食,我当看你乘风归来。”2021全国乙卷赏析:起句直呼溪边食鱼儿的白鹭,要它前来听自己的劝告。他先动之以情,说溪中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再晓之以理,要它体谅主人的心意,推己及人,与溪中的鱼儿泯去物我,浑然相处。这种物我的浑然一处,正是词人在隐居生活中感悟到的理想生存境界。下片他接着劝告白鹭,但在情意上有所转折:他由眼前溪边而想到远浦别渚,由清美的鱼儿想到泥沙中无数舞动的虾鳅,诱导白鹭去那里饱食美餐。值得注意的是,他在想象饱食归来的白鹭形象时,简直把它设想成了一个头上白羽飘飘的斗士,这充分反映了他对“虾鳅”的厌恶。这样的表达方式,使词中的鱼儿和虾鳅成了善类和恶类的象征。这是一篇对白鹭的箴言,其中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感受和一腔无可诉说的幽愤,颇有深意。上片以祈使句作开场白,以下便是对白鹭的谆谆教诲:先指出“鱼儿堪数”的现实,然后提出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词人以命令而强迫的语气说:“要物我、欣然一处”,既是他倔强不屈性格的表现,又是他无力抗争、姑且如此的想法的流露。下片意境拓宽,指出寄情自然的志向,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因而末两句看似放达,实则辛酸,满含一腔孤愤。词人表现出一副麻木不仁、超然世外的模样,对世事根本不理不睬,无知无觉,其实是理想破灭后,对现实彻底绝望后的心志灰冷。这种情感在词中表达得深沉蕴藉。这首词构思荒诞,但其中藏有天真的生活趣味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在结构上,以人劝鸟构筑全篇的基本骨架,形式上虽打破了词上下片分段的常态结构,但上下片在意思上实有所转折。全词语言通俗,口语化,毫不雕饰,一改辛词中大量用典之风。通篇运用拟人手法,读来大有深意2020新高考Ⅰ卷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译文: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捱的时光,想到即将与您分别,怎不叫人惊心伤神!暮色沉沉,天地一片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您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希望您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2020新高考Ⅰ卷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交待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时代背景及诗人自身的处境。“戎马交驰际”,我马即战马,在此是借代用法,代指军队。“交驰”即交相奔驰,概括地描绘出当时军阀混战的情景。“际”,时候。三言两语将当时国家混乱的局面表现了出来。“柴门老病身”,“柴门”指的就是杜甫草堂,写出了杜甫的居住情况。此时的杜甫生活无着,感觉自己又老有病,心境十分凄凉。句中的“老和“病”固然是诗人的真实描写,但主要表现的还是诗人看不到国家走出混乱局面的悲苦心情。

如果说首联描述的是诗人眼前的情景的话,那么颔联则是对与友人分手后的悲凉心境的联想。“把君诗过日”,“把”是“握着”的意思,一个“把”字与其说是读朋友的诗,倒不如说是手握朋友的诗稿,观看朋友的字迹来回忆朋友的音容笑貌更准确。后面的“过”字写出了诗人靠朋友的诗相伴度日的孤独心情。“把”和“过”极精妙地写出了对朋友的依恋难舍的心情。“念此别心惊”,”别”既可以理解为“离别”也可以理解为“特别回忆的意思。诗人联想到朋友离去之后,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人,每当回忆起此时的离别情景,内心一定会产生一种特别的悲伤,一个“惊”字极精妙地写出了诗人内心已经十分脆弱,再也承受不起离别的痛苦的心情。2020新高考Ⅰ卷赏析:颈联又把读者的目光拉回眼前,继续写惜别之情。此联多少带一点互文的意味,“地阔”不只写峨眉,“天高”也不只写“岘首”“天高地阔”其实是对诗人和朋友所处的整个空旷天地的描写。天越高地越阔,越能衬托出诗人的渺小、无助与孤单,越显得友情的珍贵和留恋之情的浓重。“峨眉”和“岘首”都是借代用法,分别借代诗人自己和分别后的朋友。天如此之高,地如此之阔,峨眉和岘首山相距遥远,你在襄阳,我在成都,恐怕永远不能再见,念此怎不令人有断肠之痛!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是诗人对朋友的请托,同时也是向朋友表白自己的心志。“为”后面省略了宾语“我”,这一联应连在一起读:“为(我)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表面的意思是,你要去的地方有许多品德高尚的人,拜托你帮我找一找有没有像庞德公那样的贤士,如果有的话我愿意跟他们交往。庞德公是一位高尚的隐士,与庞氏为伍,莫不是要隐居?但根据杜甫一生的经历和他所有的诗歌分析,他从来没有要隐居的想法,因而托朋友寻找像庞德公那样的人并不是要隐居,而是愿意与贤者为伍,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看来请托是假,向朋友表白自己的心志是真。诗人一生忧国忧民,立志匡扶社,但最终一无所成,在进入暮年之际内心充满无限感慨,但他要告诉朋友的是,他的高洁的情操始终没变,他一直在拿庞德公那样的榜样来鞭策自己。纵观全诗,我们发现,诗人虽然写的是与友人的别离之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自己内心的伤痛:没有朋友相伴的孤独寂寞、年老多病的艰难凄凉、对国家现状的极度失望,尽管如此,诗人一直渴望着与贤者为伍,保持高尚品德的信念始终没变。2020新高考Ⅱ卷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译文:你在荆州就认识前辈诗人高荷和黄庭坚,吟诵起二人的诗句声音清脆。后生勤奋好学果然让人敬服,而我常常谈论不多,还谈得简单粗略。学诗应当像刚刚开始学禅一样,没有领悟的时候就要广泛地琢磨各个方面加以理解。有朝一日领悟了诗歌的要义,就可以信手拈来写出自己的诗来。2020新高考Ⅱ卷赏析:首二句言赵伯鱼不仅言语高雅,并且于荆州就就教于前辈诗人高荷、黄庭坚,诵起二贤的诗音声琅琅。次二句承上评价其后生可畏,年纪轻轻就得遇名家,然后自谦说,自己谈诗殊多但却简单粗略,未及肯綮。后四句则肯定赵伯鱼学诗路径是正确的。他以学诗与参禅相类比,说学诗当如学禅,在未通诗艺大道时就应转益多师,“遍参诸方”。而一旦了悟之后,信手拈来皆成佳作,此时即是学诗功成之日。这一部分,除肯定与鼓励赵伯鱼勤奋好学、方法正确外,韩驹在阐明他的学诗的方法,那就是“学诗如学禅”。其实这个道理用现代思想更好理解,那就是“从量变到质变”。只不过,韩驹不认为埋头闭门写诗不是真正的“量的积累”,真正的“量的积累”在于从许多诗歌前辈那里汲取营养。2020全国甲卷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