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图设计说明S-DL-00TOC\o"1-2"\h\u290691、工程概况 1217412、设计依据 147243、采用规范、系统 244383.1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2253453.2街道一体化设计 2258563.3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251694、地质概况 3226614.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3884.2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485844.3场地地层构成及特征 4147624.4土工试验 4279454.5场地地震效应评估 6291014.6软弱土震陷性评价 638524.7岩土工程评价与分析 6241534.8路基土适宜性评价 6168004.9路基方案分析 635684.10工程场地征地拆迁情况 7188225、设计概要 7277525.1主要技术标准 774945.2平面和纵断面设计 7119815.2.2纵断面设计 8316825.3横断面设计 816595.4交叉口设计 9284045.5路基设计 9172235.6路面设计 10261195.7道路附属工程设计 169775.8公交站台设计 17104395.9预埋过街管道 17198646、沿线环境保护设施和安全措施 17143296.1环境保护 17293236.2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1723396.3营运期间的安全措施 1761797、施工注意事项 17第1页共23页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工程概况崔家店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段)建设工程项目位于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主要区域位于杉板桥路以南、崔家店路以北、沙河以东三角区域内。我公司受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对崔家店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段)建设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图设计工作。本项目道路起点与规划崔家店北一路平交,终点与已设计崔家店北二路平交,道路长度为243.614m。道路红线宽度20米,崔家店北一路与崔家店北二路均为规划道路,本次设计在K0+037.507接本项目与崔家店北一路交叉口设计范围线,K0+225.771处接在建崔家店横二街(崔家店北二路至崔家店北三路)与崔家店北二路交叉口设计范围线,在建崔家店横二街路面结构为:5cm厚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7cm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下面层+0.6cm厚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20cm厚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cm厚4%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20cm厚级配碎石垫层,行道树为香樟。本项目为新建道路,设计主要内容为: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电力工程、绿化工程等市政配套设施工程。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1)设计说明中预测交通饱和设计年限10年偏低,作为特大城市标准宜提高,采用大值(15年),其二交通量预测应分近远期等;第三应补充预测荷载交通的累计交通量,荷载交通等级标准等;第四年增长率太高了,成都市一般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一般600~1000pcu/h,建议核实调查。回复:按意见执行,已修改道路通行能力值。2)设计说明中工程地质部分,区域地基土质是否存在膨胀土问题等,建议增加评述和结论。回复:按意见补充膨胀土相关内容,详见4.9路基方案分析。3)设计说明中“4.9路基方案分析”部分:《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版本已作废多年。回复:按意见修改为《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4)设计说明中路基设计部分,“本次场地挖方中黏土(弱膨胀土)为弱膨胀土,无法作为路基填料,本次设计填方均采用合格土换填。”是否定性为填方全部采用外借,影响较大,请核实。回复:本项目最大挖方高度1.53m,挖方量847m3,填方2353m3,挖方量不大且多为杂填土,填方全部采用外借。5)设计说明中路基设计部分,应补充路基加强层设计内容,不能与特殊路基混为一谈,同时本道路为城市支路,厚度可以适当降低,人行道标准目前在提高,可以考虑设置。回复:按意见补充路基加强层内容,因杂填土较厚,路基加强层厚度不建议减少,人行道结构层厚度合适,不考虑设置路基加强层,建议维持原设计。6)设计说明中路面设计部分,应补充路面结构弯沉值要求表格。回复:按意见补充路面结构弯沉值表格。设计依据(1)本项目设计合同;(2)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3)片区规划资料;(4)《成华区城投公司崔家店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5)《成华区城投公司崔家店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勘察报告》;(6)《成华区城投公司崔家店横二街(崔家店北一路至崔家店北二路)市政道路建设工程项目初步设计》;(7)《合规性审查意见书》(编号:HGBG-2022-0225-05);(8)关于本项目的《四川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备案表》。(9)《市政线性工程建设项目规划条件通知书》(编号:成规设(2023)第0032号);采用规范、系统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1、《城市道路交通工程项目规范》(GB55011-202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年版))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5、《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17)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9、《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10、《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1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2、《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13、《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建质[2013]57号)14、《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15、《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建设技术规定》16、《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2市政分册)17、《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18、《成都市人行道建设技术导则》(2012年版)19、《成都市智慧综合杆设计技术导则》20、《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GB55019-2021)以及国家和当地现行的规范、规程等。街道一体化设计根据规划条件通知书中要求,本项目设计应采用街道一体化设计原则设计。参考《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公示版)》,本项目为生活型街道。设计内容主要包含:绿化景观设计、多杆合一等内容。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3.3.1道路工程主要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城市支路(生活型街道)设计车速:30km/h规划红线宽度:20m实际占用线宽度:20m路面荷载标准:BZZ-100KN净空:车行道5.5m;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2.5m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10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年交通等级:中交通交通设施等级:D级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3.3.2道路工程设计技术指标平、纵线型指标表技术指标规范规定值设计采用值备注设计速度(km/h)3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150200设超高最小半径(m)一般值85—极限值40最大超高2%—不设缓和曲线最小半径(m)——平曲线最小长度(m)一般值8080.761直线代替曲线缓和曲线极限值50圆曲线最小长度(m)2530.761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2525最大纵坡(%)一般值70.3%极限值8最小纵坡(%)0.30.3%纵坡最小坡长(m)85243.614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一般值400—极限值250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一般值400—极限值250竖曲线最小长度(m)一般值60—极限值25地质概况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区域地质构造拟建场区所处的地壳为一稳定的核块,东距龙泉山褶皱带约15km,西距龙门山褶断带约80km。受喜马拉雅期运动的内力地质作用,龙门山和龙泉山构造带相对上升,而坳陷盆地相对下降,在岷江水系长期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下,坳陷盆地内堆积了厚度不等的第四系冲洪积地层不整合于白垩系地层上,形成了当代景观的地貌。区内的断裂构造和地震活动较微弱,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强烈地震,但近年来,龙门山褶皱带比较活跃,并于2008年5月发生过汶川8.0级地震。场地位于距龙门山褶皱带东缘约80km的岷江Ⅲ级阶地上,由于龙门山褶皱带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严格受断裂带控制,地震影响在褶皱带以外衰减较快,并且根据成都市已有的地震地质研究成果和本次勘察查明的场地地层结构特征等综合分析可知,无论从区域地震地质背景还是场地的工程地质总体特征而言,场地稳定性良好,为稳定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图地形、地貌成华区地貌类型分区属四川盆地西平原区,具有川西坝区的典型特点,是岷江冲洪积扇状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具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因古河道的冲击和近代河流的冲刷切割,形成众多成扇形状展开,微地貌呈凸凹状的条堤形地,相对高度不超过2m;西北部浅丘台地横山子,是区内唯一的山丘。

地形整体较平坦,场地最高地面高程约495.66m、最低地面高程约493.54m,场地最大相对高差约2.12m。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二级阶地。原始场地地形坡度小于5°,根据《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第4.3.2条,本场地可视为平坦场地。场地位于城市规划发展区,周边为市政道路和建设用地,雨污水管网设置齐全,地表水排泄渠道畅通,除工程施工期间外,可不考虑地表水汇聚对场地的不良影响。场地分类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2012),拟建市政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岩土条件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本市政工程的勘察等级为乙级。中国公路自然区划图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类型及赋存条件根据收集的水文地质资料、邻近场地勘察资料及本次勘察结果,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分布于杂填土中的上层滞水,主要靠大气降水渗透补给,并通过地下径流和蒸发方式排泄。地下水位在勘察揭示深度内,场地地下水为上层滞水,上层滞水水位最高高程493.16m,最低高程490.21m,水位深度在自然地面下约1.5~3.6m,无统一水位,呈岛状分布。勘察时属平水期,据了解,雨季上层滞水水位可达地表。水文地质参数根据含水层性质和工程经验,拟建场地主要岩土层的渗透系数建议值详见下表。在进行降水设计时,宜进行井点抽水试验校核渗透系数k值。场地主要岩土层渗透系数建议值岩土层名称杂填土黏土粉土卵石渗透系数(m/d)0.5<0.050.518.0场地地层构成及特征拟建场地地层为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以及第四系上更新统河流冲洪积(Q3al+pl)黏土、粉土、卵石。现将各土层分别描述如下:(Q4ml)杂色,湿、松散状态。成分以建筑垃圾为主,并含少量黏性土、卵砾石等,均匀性很差,局部含植物根系。堆积年限小于5年,未完成自重固结,欠固结状态,略具湿陷性。其中ZK1顶部分布10-30cm厚混凝土,为现状场地周边项目施工便道(Q3al+pl)褐黄、深灰色等,湿,硬塑状态,主要由黏粒组成,含铁锰质氧化物和钙质结核,局部夹条带状或团块高岭土。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好。顶板埋深1.20~4.40m,层厚1.30~5.60m。全路段均有分布。标贯击数N一般为9.5~11.7击,平均击数为10.2击。(Q3al+pl)(Q3al+pl)颗粒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本次勘察未予揭穿,最大揭露厚度4.20m。岩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17.8--10.010.0--30.0注:1、岩土抗剪指标的试验方法为天然快剪;场地杂填土成分不均,其工程特性指标仅供参考使用;场地黏土为膨胀土,根据《成都地区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和成都地区的设计施工经验,在基坑支护设计或对黏土抗剪指标的使用时,黏土的c和φ值建议按表6.1建议值的70%使用。土工试验本次勘察,采取了黏土、粉土原状样进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采取了卵石扰动样进行了颗粒分析实验。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黏土)指标统计数n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x标准差б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ψ标准值含水率W(%)922.920.821.90.8080.037--密度ρ(g/cm3)92.062.002.020.0200.010--比重GS92.762.742.750.0070.003--孔隙比eo90.6960.6130.6620.0240.037--孔隙率N(%)94138400.8880.022--饱和度Sr(%)99588912.6740.029--液限Wl(%)940.036.337.51.1870.032--塑限WP(%)919.917.318.40.8160.044--塑性指数IP90.5880.031--液性指数IL90.0220.118--压缩系数a1-2(MPa-1)90.1470.1140.1330.0130.096--压缩模量Es914.3711.0012.551.1890.095--内聚力c(kPa)97352637.0200.1110.93159内摩擦角ψ(度)919.9610.0290.98218.7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黏土的压缩系数a1-2范围值为0.114~0.147MPa-1,平均值为0.133MPa-1,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对地基土压缩性等级的划分标准,黏土属于中压缩性土。土工试验成果统计表(粉土)指标统计数n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x标准差б变异系数统计修正系数ψ标准值含水率W(%)60.7060.029--密度ρ(g/cm3)62.011.951.980.0220.011--比重GS62.712.702.710.0040.002--孔隙比eo60.7390.6600.7000.0280.041--孔隙率N(%)64240410.9870.024--饱和度Sr(%)69591931.3770.015--液限Wl(%)629.928.629.30.4580.016--塑限WP(%)620.5360.022--塑性指数IP60.1750.018--液性指数IL60.490.400.450.0360.080--压缩系数a1-2(MPa-1)60.3370.2490.2940.0370.125--压缩模量Es66.795.165.850.6710.115--内聚力c(kPa)62318202.0660.1020.91619内摩擦角ψ(度)617.515.916.70.6650.0400.96716.1根据上表的统计结果:1)粉土的压缩系数a1-2范围值为0.249~0.337MPa-1,平均值为0.294MPa-1,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对地基土压缩性等级的划分标准,粉土属于中压缩性土;2)粉土的含水率W的百分率范围值为23.1~25.1,平均值为24.1,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对粉土湿度的划分标准,其状态为湿;3)粉土的孔隙比e0范围值为0.660~0.739,平均值为0.700,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对粉土密实度的划分标准,其状态为密实;颗粒分析试验成果统计表土样名称颗粒组成百分比(%)卵石或碎石砾石砂粒粉粒黏粒颗粒直径(mm)>6060~4040~2020~1010~55~22~11~0.50.5~0.250.25~0.10.1~0.075<0.075<0.005粉土0.2~1.54.5~12.818.7~~26.449.6~57.413.8~14.6卵石26.6~38.28.8~18.58.3~13.25.4~12.03.7~9.22.9~6.32.9~6.32.6~4.42.4~6.21.5~~5.81.3~3.8-场地地震效应评估场地地震特征参数地基液化评价软弱土震陷性评价岩土工程评价与分析建筑场地的稳定性评价路基干湿类型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第4.2条及根据土工试验成果,计算场地内黏质土的平均稠度如下:ωc=(ωL-ωm)/(ωL-ωp)式中ωL——土的液限含水量(液塑限仪测定)(%);ωp——土的塑限含水量(液塑限仪测定)(%);ωm——土的平均含水量(%)。经计算,黏土的平均稠度ωc=0.851,粉土的平均稠度ωc=0.511。场地内的路基干湿状态为潮湿,粉土的路基干湿状态为过湿。对城市支路,路基宜处于干燥或中湿状态。否则应采取翻晒、换填、改良或设置隔水层等措施。路基土适宜性评价1)杂填土:主要为新近堆填土,分布结构松散,工程性能较差,层位稳定性差,且厚度较小,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在道路施工清表时应予以清除。2)黏土: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含水量高,为膨胀土,属于中压缩土,在场地内广泛分布。其干湿类型为潮湿。当采用该层为路基持力层时,应按规范规定采取措施以消除土层的不良特性对道路的影响。3)粉土:承载力较低,属于中压缩土,在场地内广泛分布,但厚度及层位变化较大。粉土干湿类型为过湿。粉土可做为路基下卧层,但其承载力需满足拟设雨水管道对承载力的要求。4)卵石:承载力较好,厚度较大,承载力较高、压缩性较低,层位稳定,可作为拟建道路路基的持力层。但局部埋深较大。路基方案分析根据现状地面调查和钻探成果,场地内路基土主要为新近堆积的杂填土、黏土及粉土。黏土承载力较高,粉土以软弱下卧层方式存在。直接出露的黏性土需确定满足要求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否则需改良处理。适宜的改良措施有清除后换填、注浆(旋喷桩)法、振冲法、晾晒等。本工程场地黏土具膨胀性,对杂填土进行换填时宜采用泥夹石、粉质黏土等透水性较差的材料,换填时应分层进行碾压或夯实,并分层进行压实系数检测。承载力检测宜根据换填材料先采用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或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等原位试验检测换填层性状,再根据原位试验结果选择静载荷试验点进行检测。填方材料应选用质量良好的素土作为填料。填方材料及施工参数由设计单位确定,施工完后应按规定进行检测,检测方法及检测数量应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边坡当垂直开挖时,按工程地质类比法分析,边坡上部土体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边坡高度较大地段的土体可能会出现浅表滑动及土体零星掉块,建议边坡采用放坡进行护坡。边坡支护设计应遵循“换坡率、宽平台、固坡脚”的原则,设计所需参数可根据表6.1与6.2有关土层参数选取。边坡体及坡后应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及时引排地表水及地下水,排水系统的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拟建道路根据设计文件,结合场地现状高程,拟建道路实范围内最大填方高度约1.48m。如路基两侧填筑时应清除表层杂填土,对坡度较大地段和既有填土厚度较大段,应根据现行规范进行处理。如道路局部横坡坡度较大,直接填筑时稳定性较差,应采取分阶开挖回填等有效措施,防止路基失稳破坏。挖填交接处应设置过渡段,并设置完善的地下排水系统,必要时设置横向或纵向渗沟和支挡工程。填筑路基形成边坡应按设计坡率进行填筑,确保路堤边坡稳定。工程场地征地拆迁情况根据现场踏勘与地勘资料,本项目道路路基范围内存在现状围墙,需拆除。设计概要主要技术标准道路等级:城市支路(生活型街道)设计车速:30km/h规划红线宽度:20m实际占用线宽度:20m路面荷载标准:BZZ-100KN净空:车行道5.5m;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2.5m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道路设计年限:10年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年交通等级:中交通交通设施等级:D级抗震设防烈度: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10g综上:本项目为新建道路。设计主要内容为: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交通工程、照明工程、电力工程、绿化工程等市政配套设施工程。平面和纵断面设计平面设计1、平面设计原则(1)严格与控规道路路网布局确定的平面走廊保持一致。(2)路线设计应根据拟建项目等级及其功能,正确运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平衡,确保行驶安全、舒适。在此前提下尽量使工程量小,造价低,营运费用省,并有利于施工养护。(3)确定路线走廊带应考虑走廊带内各种运输体系的分工和配合,据以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和提高线路总体综合效益。(4)路线线位尽可能避让不可移动地物,注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使工程与当地环境景观协调。(5)合理设置交叉口及渠化、公交停靠站等附属设施。(6)本项目采用成都坐标系。2、平面布置本项目道路起点与规划崔家店北一路平交,终点与已设计崔家店北二路平交,道路长度为243.614m。道路红线宽度20米,崔家店北一路与崔家店北二路均为规划道路,本次设计在K0+037.507接本项目与崔家店北一路交叉口范围线,K0+225.771处接在建崔家店横二街(崔家店北二路至崔家店北三路)与崔家店北二路交叉口设计范围线,实施长度为188.264m。全线共一处圆曲线,半径为200m,根据《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每条机动车道需加宽0.3m,本次横断面机动车道宽度为3.5m,非机动车道3.0m,加宽段两侧各占用0.3m非机动车道宽度,详见交通专业图纸。本次平面线形及走向完全按规划路网确定。纵断面设计1、纵断面设计原则(1)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相邻开发地块高程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2)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宜缓顺,起伏不宜频繁。(3)为满足非机动车行驶,最大纵坡按非机动车爬坡能力控制。(4)最小纵坡宜尽量满足路面纵向排水要求,通常不得小于0.3%,特别困难情况下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街沟或采取其他综合排水措施。(5)设计时应对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排水要求综合考虑。(6)线性组合应满足行车安全、舒适,以及与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并保持平面、纵断面线性均衡,保证路面排水通畅。(7)平面交叉口范围内道路纵坡不大于3%。(8)本项目采用国家1985高程系。2、纵断面布置:本次设计高程控制因素主要为:1、崔家店横二街(北二路至北三路)起点设计高程;2、道路两侧东望项目(在建)地块设计高程。全线采用一坡到底的形式,无竖曲线,坡度为0.3%。横断面设计1、横断面设计原则(1)根据道路等级、使用功能并定性、定量分析其流量流向,使道路能满足远期使用要求。(2)横断面分配在考虑其功能的前提下应注重与周边景观带设计相结合,满足功能要的前提下,提高道路的宜人氛围。(3)横断面分配应合理确定机动车车道宽度,近远期结合,减少远期废弃工程的原则出发,力求一致性和连续性,又要充分考虑绿化、景观效果。(4)道路横断面分配还必须综合协调交通需要、建筑艺术、日照通风、减灾防灾、埋设各种地下管线的横向布设宽度等方面要求。2、横断面布置根据初步设计文件及成华区规划局出具的本项目规划条件通知书,确定本项目道路横断面形式为:(3.5m人行道+3m非机动车道+3.5m机动车道)×2=20m。20m宽道路横断面图断面说明:本项目道路宽度为20m,两侧东望项目无商铺,楼盘红线与本道路红线重合,退界范围绿化由开放商统一打造。为保证崔家店横二街整体断面统一协调,本次设计断面布置与在建崔家店横二街(崔家店北二路至崔家店北三路)一致。交叉口设计本项目共2个交叉口、均为平面交叉,交叉口切角及设计范围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路线交叉一览表交叉口被交道路交叉方式处理方式设计范围中心桩号道路名称道路现状道路等级道路宽度分幅情况设计速度路面结构K0+000崔家店北一路规划阶段主干路40m待定待定沥青混凝土十字交叉待定崔家店北一路K0+243.614崔家店北二路(崔家店路至崔家店横二街)规划阶段支路16m双向两车道30km/h沥青混凝土十字交叉信号控制崔家店横二街(崔家店北二路至崔家店北三路)K0+243.614崔家店北二路(崔家店横二街至杉板桥路)施工阶段支路16m双向两车道30km/h沥青混凝土十字交叉信号控制崔家店横二街(崔家店北二路至崔家店北三路)根据在建道路设计范围及其余道路建设时序安排,交叉口设计范围均不在本次设计范围。路基设计一般路基设计(1)路基处理原则根据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植被等自然条件和环境保护进行路基设计。坚持遵循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保护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采取经济有效的措施,保证道路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2)路基处理①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要求路基填料应均匀、密实,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土基顶面抗压回弹模量不小于30MPa。本次场地挖方中黏土(弱膨胀土)为弱膨胀土,无法作为路基填料,本次设计填方均采用合格土回填。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应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并注意不同填料的填筑顺序。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根据《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路基填料强度及压实度应满足下表要求。路基填料强度、压实及粒径技术要求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支路填料最大粒径(mm)填料强度(CBR)(%)压实度(%)填方路基0~306≥9510030~804≥9510080~1503≥94150>1502≥92150零填及挖方路基0~306≥9510030~804≥95100路基范围内管道沟槽回填土必须达到上表所列填方区压实度要求。由于人行道下管线较密集,且覆土较浅,无法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因此该部分路基采用轻型击实标准,其压实度不小于92%。②填方基底处理水田、积水洼地,填筑路堤时,应排除地表水、清淤后方可填筑。地面坡度陡于1:5的填方路基(包括纵断面方向),原地面必须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台阶底应有2%~4%向内倾斜的坡度。③路床处理根据现场踏勘与地勘资料结合考虑,清表厚为50cm,在植被茂盛,腐殖土较厚地段,清表厚度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清表原则为彻底清除路基填土范围内的耕植土和腐殖土。本次路基加强层设计对车行道下60cm路床范围采用砂砾石换填。(3)路基持力层道路沿线路面结构层以下主要土层为杂填土、硬塑性黏土、粉土、卵石等。开挖或清表后,土质不符合本项目路基持力层要求的杂填土需进行地基处理。特殊路基处理根据地勘报告,本项目场地路槽开挖后,土层基本为杂填土,不能作为路基基持力层,需进行地基处理后,方可进行路面施工。具体处理形式如下:该段路基位于杂填土层,路面结构层以下层厚0.82m~4.4m,其下为硬塑性黏土层(膨胀土),本次路基加强层设计对全线车行道下60cm路床范围采用砂砾石换填,其余分段实施:(1)K0+037.507~K0+100段0.6m加强层以下换填平均深度0.9m合格土;(2)K0+100~K0+210段0.6m加强层以下换填平均深度1.2m合格土,1.2m合格土以下平均深度1.5m进行冲击碾压;(3)K0+210~K0+225.771段0.6m加强层以下换填平均深度1.6m合格土。冲击碾压采用25KJ三边形双轮冲击压路机,其双轮静重12t,行驶最佳速度为10~12km/h,施工时在保证质量前提下速度应尽可能小,减少冲击碾压对周边相邻建筑的影响,碾压遍数为20遍,冲击碾压后检测压实度合格后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由于道路两侧为已建建筑,建议分段开挖回填,具体以专项施工方案为准。若路基开挖后的现场实际情况与地勘报告不相符时,应及时通知各方责任主体现场踏勘制定处置方案,按制定的方案实施。若冲击碾压时现场实际情况与地勘报告不相符时,应及时通知各方责任主体现场踏勘制定处置方案,按制定的方案实施。路基边坡及防护本项目其他道路两侧地块(誉浪·东望项目AB区)正在开发建设,道路红线外侧为地块绿化,故本次仅设置临时边坡,用于土方计算,不进行坡面防护。路基路面排水本项目道路边坡将被两侧地块开发利用,故本道路无边坡排水。路面水通过设置在路面最低点处及路面边缘的雨水进水井汇集后排入道路下设置的雨水管道中排出。路面设计路面设计原则本次设计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的原则,并结合当地条件和实践经验,以达到技术经济合理,安全舒适的目的。路面结构类型的确定路面类型、结构层次和组成材料的选择,应依据道路等级、道路交通繁重程度、路基承载能力、材料供应情况、气候条件、施工考虑、寿命周期、资金筹措等因素,综合考虑和分析后确定。目前,城市道路道路路面结构主要两种类型: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两种路面结构各有优缺点,但沥青混凝土路面在能耗、使用性能、环保效应、行车舒适性等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大量应用于现代城市道路。根据目前国内已建高等级道路的经验道路多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能够较好的适应地基沉降及变形,后期维护费用也相对较低。因此,本次设计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路面结构的确定对面层材料,要求满足高强抗滑,少裂、平整耐磨及抗车辙的路面使用功能;基层采用强度高,稳定性好的材料。(1)面层选择沥青砼路面的上面层直接承受着各种车辆荷载和各种环境因素的作用,因此沥青路面的上面层应具有足够的高温稳定性、良好的耐久性、较高的水稳定性、足够的抗滑性和良好的防渗水能力。为提高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和抗车辙能力,确保行车安全,本次设计推荐表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下面层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2)基层及底基层选择沥青路面的基层是沥青路面结构中的承重层,它承受着由沥青面层传来的车辆荷载的垂直力,并扩散到下面的垫层和土基中去,因此,沥青路面的基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具有良好的扩散应力的能力。基层有可能会受到地下水和通过面层渗入的雨水的浸湿,也会产生一定幅度的温差变化和低温作用,因此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水稳性和良好的抗冻性以及良好的抗冲刷和抗裂性能。本项目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3)路面结构根据现道路交通特性以及对其交通量预测结果和《成都市城市道路沥青路面道路结构设计导则》(2012年版),及其他国家规范、标准,并结合周边已建成道路的路面结构形式,本工程路面结构组合拟定为:车行道:上面层:5cm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下面层: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封层:0.6cm改性乳化沥青上基层:20cm5%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20cm4%水泥稳定碎石垫层:20cm级配碎石总厚度:72.6cm土基顶回弹模量≥30MPa。结构层顶面设计弯沉检验值(车行道)结构层车行道顶面弯沉(0.01mm)支路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上面层SMA-1326.6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0C28.7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水泥含量5%)31.6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含量4%)50.5级配碎石垫层248.2路基250.3注:各结构层顶面的弯沉检验值为非不利季节弯沉检验值。(4)人行道人行道结构形式:6cmC40冲压式混凝土面砖(30cm×60cm)3cmM10水泥砂浆20cm4%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5cm厚级配碎石垫层总厚度:44cm土基顶回弹模量≥25MPa。C40冲压式混凝土面砖控制指标:抗压强度≥40MPa抗折强度≥C4.5MPa防滑性能指标BPN≥80(5)新旧路接顺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与旧路路面结构应进行搭茬处理,面层搭茬处铺设玻纤格栅,以减少新旧路面结构相接处产生裂缝。(6)车行道路面结构材料材料技术要求沥青表面层粗集料统一采用玄武岩碎石,沥青下面层、水泥稳定碎石、级配碎石等粗集料宜根据成都市场供应情况确定。粘层油、透层油应采用乳化沥青,不应采用液体沥青等成都地区不常用且施工周期长。抗车辙剂一般不要添加,如添加,应给出详细的说明及指标要求。水泥(水泥稳定碎石用),采用42.5级,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要求水泥初凝不小于3h、终凝不小于6h且小于10h。材料组成级配碎石垫层级配碎石基层施工时,应遵循下列规定:颗粒组成应是一根平滑的曲线,配料必须准确,塑性指数符合规定,混合料必须拌和均匀,没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在最佳含水量时碾压,直至达到按重型击实试验确定的压实度97%。级配碎石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小于0.075mm的细颗粒含量不得大于5%,小于4.75mm的颗粒含量不大于50%,液限应小于28%,塑性指数应小于6。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5%。级配碎石垫层施工时应集中厂拌。级配碎石基层矿料级配范围筛孔尺寸(mm)31.519.09.54.752.360.60.075通过质量百分率(%)90~10073~8849~6929~5017~378~200~5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碎石集料应有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不大于37.5毫米,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不得有其他杂物,砂石应干净,其级配组成同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水泥含量指水泥与干碎石之间的重量百分比,宜选用初凝时间大于3小时,终凝时间大于6小时的水泥。施工中应控制好含水量,拌和均匀、碾压密实,并根据天气情况做好保湿养生工作,宜采用湿砂进行养生,养生7天后方可施工面层。压实度不低于97%,水泥稳定碎石7d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碎石集料应有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不大于37.5毫米,石料压碎值不大于30%,不得有其他杂物,砂石应干净,其组成应符合表中的要求。水泥含量指水泥与干碎石之间的重量百分比,宜选用初凝时间大于4小时,终凝时间大于6小时的水泥。施工中应控制好含水量,拌和均匀、碾压密实,并根据天气情况做好保湿养生工作,宜采用湿砂进行养生,养生7天后方可施工面层。压实度不低于98%,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5MPa。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应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的规定。层位通过下列方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9.54.752.360.60.075上基层10090~10072~8947~5729~3917~278~150~5稀浆封层、粘层、透层稀浆封层稀浆封层必须使用专用的摊铺机械摊铺。材料采用拌合型(BCR)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表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0.1T0652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T0654贮存稳定性1d,不大于(%)1T06555d,不大于(%)5T0655黏度恩格拉粘度E253~30T0622沥青标准粘度C25.3(s)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60T0651针入度(100g,25℃,5s)0.1mm40~100T0604延度(5℃)(cm)≥20T0605软化点(℃)≥53T0606溶解度(三氯乙烯(%)≥97.5T0607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试验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可拌和时间不小于120s手工拌和粘聚力试验30min(初凝时间)60min(开放交通时间)不小于1.2N.m不小于2.0N.mT0754稠度试验2~3cmT0751-1993湿轮磨耗损失(浸水1小时)不大于800g/m2T0752-1993负荷轮碾压试验(粘附砂量)不大于450g/m2T0755-2000粘层、透层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喷洒粘层油:双层或三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或旧沥青路面层加铺沥青层。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粘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PC-3型,沥青用量建议值0.3~0.6kg/m2。沥青路面各类基层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入基层后方可铺筑,基层设置下封层时透层油不宜省略。透层采用改性乳化沥青PA-2型,沥青用量建议值0.35~7kg/m2。乳化沥青技术要求表试验项目阴离子乳化沥青PA-2阳离子乳化沥青PC-3沥青标准粘度计C25,3(s)8~20恩格拉粘度计E251~6筛上剩余量(1.18mm筛孔)不大于(%)0.3储存稳定度5d不大于(%)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不小于2/3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25℃100g5s)(0.1mm)80~10060~100延度(15℃)不小于(cm)40溶解度(三氯乙烯)不小于(%)97.5残留物含量不小于(%)3550SBS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上面层上面层为SMA-13;SMA应采用SBS改性沥青,(参考参入量为沥青重量的5%,性能应达到I-D标准),并应参入质量较好的木质素纤维(参考参入量为沥青重量的0.3%)和玄武岩纤维稳定剂(参考掺入量为沥青重量的0.4%),纤维应充分分散。SBS聚合物改性沥青技术指标要求项目技术指标测试方法针入度25℃(0.1mm)最小50T0604-2011延度5℃(cm)最小20T0605-2011软化点(℃)最小70T0606-2011运动粘度135℃(Pa·s)最大3T0625-2011闪点(℃)最小230T0611-2011溶解度(%)最小99T0607-2011离析,软化点(℃)差最大2.2T0661-2011弹性恢复25℃(%)最小90T0662-2000RTFOT后残留物质量损失(%)1.01.0T0610-2011针入度比25℃(%)6565T0604-2011延度5℃(cm)1515T0605-2011SHRP沥青结合料性能试验动态剪切76℃G*/sinδ(KPa)最小1.0T0628-2011RTFOT试验后T0610-2011动态剪切76℃G*/sinδ(KPa)最小2.2T0628-2011压力老化后T0630-2011动态剪切31℃G*sinδ(KPa)最大5000T0628-2011蠕变劲度-12℃(MPa)M值最大最小300T0627-20110.3路用性能分级PG76-22AASHTOM320-05注:试验方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SMA矿料级配结构层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16.052.30.150.075SMA-1310090~10050~7520~3415~2614~2412~2010~169~158~12SMA混合料试验技术标准试验指标单位SMA-13击实次数(双面)次75空隙率(%)%3~5流值FLmm2~5稳定度(MS)不小于KN6沥青饱和度VFA%75~85矿料间隙率%17冻融劈裂试验劈裂强度比%≥80浸水马歇尔试验残留稳定度%≥80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结合料损失%≤0.1肯塔堡沥青混合料飞散试验混合料损失(20℃)%≤15构造深度mm≥0.6动稳定度次/mm3000路面空隙率%≤6粗集料粗集料采用玄武岩碎石。石质粗集料必须采用石质坚硬、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近正方体、有棱角优质石料颗粒,必须严格限制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并且具有足够的强度,足够的耐磨耗性和抗冲击性。其规格和质量应符合《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中“表B.4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规格”规定。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20表的要求。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要求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T0304吸水率,不大于%2.0T0304坚固性,不大于%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15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T0320磨光值PSV不小于40T0321粘附性不小于5T0616细集料细集料采用天然砂、机制砂、石屑,应洁净、无杂质、干燥、无风化、并具有一定菱角性,其规格和质量应符合《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中“表B.5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规格”规定。上面层细集料采用新鲜、坚硬、洁净的硬质灰岩由专用设备加工的机制砂(细集料在加工过程中必须具有吸尘设备)。加工出的细集料应耐嵌挤,颗粒饱满,洁净无杂质,粉尘含量低,其技术指标及规格应满足下表21的要求。细集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表面层测试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1/m³2.5T0328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T0340含泥量(<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3T0333砂当量,不小于%60T0334亚甲蓝值,不大于%25T0346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30T0345矿粉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石灰石或岩浆石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要求干燥、洁净,能从填料仓自由流出。填料中严禁掺加拌和机或碎石机除尘装置回收的粉尘。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采用洁净的块状石料加工,并调整好碎石机工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排出量。矿粉必须贮放在室内,被雨淋湿的和已结块的矿粉不得使用。其质量应符合下表的要求,其中<0.075mm的颗粒含量宜大于90%。其质量应符合表22的要求。矿粉料质量技术要求项目单位表面层测试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1/m³2.5T0352含水量,不大于%1T0103粒度范围<0.6mm<0.15mm<0.075mm%10090~10075~100T0351外观无团粒结块T0353亲水系数<1T0354塑性指数<4T0355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纤维稳定剂SMA-13混合料中应添加木质素纤维和玄武岩矿物纤维,要求其吸附沥青的能力强,施工分散性好,木质素纤维应选用原木浆生产的颗粒状纤维,掺量按沥青混合料总量的质量百分率计,木质素纤维为0.3%,玄武岩矿物纤维为0.4%。质量应符合下表23的要求。木质素和矿物纤维稳定剂质量技术要求试验项目技术指标试验方法木质素纤维纤维长度≯6mm水溶液用显微镜观测灰分含量18%±5%,无挥发物高温590~65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pH值7.5±1.0水溶液用pH试纸或pH计测定吸油率不小于纤维质量的5倍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经振敲后称量含水率≯5%(质量百分比)105℃烘箱2h后,冷却称样玄武岩矿物纤维平均纤维长度≯6mmGB/T14336纤维直径<5μmGB/T10685筛分No.60筛(250μm)通过率>90%JT/T533-2004No.230筛(63μm)通过率>60%密度>2.6g/cm抗拉强度>600MPaGB/T3916弹性模量>55GPa吸湿率<0.5%燃烧损失<0.5%含水率≯5%(质量百分比)105℃烘箱2h后,冷却称样抗剥离剂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要求掺加抗剥落剂,抗剥落剂应采用:性能优良、稳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4级。沥青抗剥落剂,建议其掺量为沥青重量的0.4%。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可在压力老化仪PAV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g.抗滑技术指标:横向力系数SFC60≥54;构造深度TD(mm)≥0.55。AC-20C沥青混凝土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现场碾压质量控制采用压实度和现场孔隙率双指标控制,压实度不小于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7%,但禁止超过100%,现场孔隙率应不大于7%。矿料级配组成满足下表的要求,技术指标满足表的要求。AC-20C矿料级配要求结构层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26.5191652.300.150.075AC-20C10090~10074~9062~8250~7032~4522~3616~2810~226~164~123~7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技术指标要求试验项目普通沥青混凝土AC-20C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马歇尔试件击实次数两面击实75次空隙率VV(%)3~5矿料间隙率VMA(%)设计空隙率3%不小于12设计空隙率4%不小于13设计空隙率5%不小于14沥青饱和度VFA(%)65~7565~80稳定度(KN)不小于8.09.0流值(mm)2~4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12004000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级)不小于5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085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7580-10℃弯曲试验破坏应变()不小于20002500渗水系数(ml/min)不大于120压实度(%)相对于试验室标准密度不小于97路面现场空隙率不大于7注:采用马歇尔方法进行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步骤。粗集料粗集料可采用采用成都周边江河漫滩的卵石(确保卵石的粒径大于8cm,不得含有砾石)轧制成的碎石。石质应坚硬、耐磨、洁净,形状接近立方体。其技术指标应符合下表的要求。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要求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0T0304吸水率,不大于%3.0T0304坚固性,不大于%12T0314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18T0312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5T0320粘附性不小于--4T0663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以及加工砂砾时产生的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细集料的技术要求。细集料质量要求项目单位标准试验方法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0T0328坚固性(>0.3mm部分),不小于%12T0340含泥量(小于0.0075mm的含量),不大于%3T0333砂当量,不小于%60T0334亚甲蓝值,不小于g/kg25T0349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T0345填料填料使用石灰岩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地从矿粉仓流出,其质量应符合填料的技术要求。沥青下面层沥青采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70号A级道路石油沥青统一为PG64-22,应满足沥青的技术要求。PG64-22沥青技术要求项目技术指标测试方法针入度25℃(0.1mm)60~80T0604-2011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2011延度15℃(cm)最小100T0605-2011延度10℃(cm)最小15T0605-2011软化点(℃)最小46T0606-201160℃动力粘度(Pa•s)最小180T0620-2000含蜡量(蒸馏法)(%)最大2.2T0615-2011闪点(℃)最小260T0611-2011溶解度(%)最小99T0607-2011薄膜烘箱加热后残留物质量损失(%)最大±0.8T0610-2011针入度比25℃(%)最小61T0604-2011延度10℃(cm)最小6T0605-2011Superpave沥青结合料性能试验原样沥青动态剪切64℃G*/sinδ(KPa)最小1.0T0628-2011旋转薄膜烘箱加热后T0610-2011动态剪切64℃G*/sinδ(KPa)最小2.2T0628-2011压力老化后T0630-2011动态剪切25℃G*sinδ(KPa)最大5000T0628-2011蠕变劲度-12℃(MPa)M值最大最小300T0627-20110.3路用性能分级PG64-22AASHTOM320-05道路附属工程设计路缘石、嵌边石、树池路缘石采用C40冲压式混凝土,尺寸100cm×15cm×30cm,外露高度为15cm,路缘石间采用M10砂浆勾缝。嵌边石采用C40冲压式混凝土,尺寸100cm×10cm×15cm,嵌边石间采用M10砂浆勾缝。树池边框采用C40冲压式混凝土,树池篦子详见景观绿化工程。路缘石、嵌边石、树池边框底部均设置3cm厚M10砂浆垫层。C40冲压式混凝土路缘石、嵌边石、树池边框技术控制指标:抗压强度≥40MPa抗折强度≥4.5MPa防滑性能指标BPN≥80无障碍设计为方便残疾人使用道路设施,在人行道设置30cm盲道及无障碍坡道,以方便残疾人出行。1、盲道盲道位置和走向,应方便视残者能安全行走和顺利到达无障碍设施位置。指引残疾者向前行走的盲道应为条形的行进盲道;在行进盲道的起点、终点及拐弯处应设圆点形的提示盲道。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盲道应避开井盖铺设。盲道砖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应与人行道砖一致,盲道型材表面应防滑。盲道砖采用C40冲压式混凝土盲道砖(30cm×30cm)。2、缘石坡道在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两端,缘石坡道采用三面坡型,其宽度可人行横道宽度等宽,位置相互对正。在小型路口或沿线单位出入口应采用单面坡型缘石坡道。缘石坡道坡度为1/10—1/12,正面坡的宽度不得小于1.20m,坡面要做到平整而不光滑,缘石坡道的坡口与车行道之间应无高差,以方便轮椅能行。缘石坡道的定位:由现场定位,一般设在距路口曲线起弯点大于50cm的曲线段内。为方便残疾人使用城市道路设施,在人行道设置盲道及无障碍坡道,以方便残疾人出行。公交站台设计由于本次无公交规划,且本次道路整体为片区小区服务,故考虑设置直接式停靠站,具体点位待公交规划出来后,由公交管理部门统一设置。预埋过街管道考虑到后期燃气、给水、通信等设施过街的需求,本次在交叉口位置预留过街管道。沿线环境保护设施和安全措施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影响道路施工期间,要求施工方通过合理安排预制场地和施工工期,对废方建议由业主方确定几个堆弃场集中堆放,废液进行必要的处理后再排放,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2、大气和噪声的污染影响施工期间,由施工机械排放的废气和形成的噪声是暂时的,远小于国家规定的II级CO、NOx排放标准和环境噪声标准,但也要采用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免扰民。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施工方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安全设施到位,文明施工,随时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以保障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营运期间的安全措施道路按规范设置标志、标线和照明设施。施工注意事项(1)平面应按照“逐桩坐标表”及“道路平面图”等进行准确定位。路线纵断面放样应注意高程设计线位置,各道路设计高程关系要根据“道路纵断面图”、“道路标准横断面图”及“道路平面图”相互校核使用。施工前应复核现状道路的高程及控制坐标,并注意平面位置与竖向的顺接。(2)路基施工在破除旧路、平整场地、路基开挖、路床碾压前,必须调查清楚地下设施的种类、尺寸、位置和埋深,并请相关单位派人现场监护和指导施工。路基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开挖中发现有未曾查明的地下管涵以及地质情况有变化时,应通知设计单位处理。临近现状建桥涵、房屋等建(构)筑物的开挖应注意观测和防护,确保建(构)筑物及施工安全。路基施工过程如发现其它不良地质现象,应及时会同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设计单位研究解决。路基填料优先选用级配砂砾石。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填筑时控制填料含水量在最佳压实含水量±2%以内,含水量过高时应采取晾晒或掺入石灰、水泥、粉煤灰等材料进行处治。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后,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设计路床顶标高以上预留至少30cm厚的保护层。路基应分层填筑,每层松铺厚度不得超过3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得小于10cm。需要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