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2024.06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部,因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而得名,专指祁连山脉(走廊南山)与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走廊北山)之间的呈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通道。它之所以能成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南与青藏高原毗邻,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与黄土高原相会,西与塔里木盆地连接,地处四大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侧的古浪峡,西至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东西长900余公里,南北宽数公里至100多公里不等。河西走廊地势南高北低,分为南部祁连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北部低山丘陵与荒漠四大地貌单元,内部除山地、河谷、冲积平原以及绿洲、湖泊外,大部分地区为沙漠戈壁。河西走廊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风沙频繁,冷热变化剧烈。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在走廊腹地形成了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得益于这三大水系的灌溉滋润,河西走廊内部形成了武威、张掖——酒泉、玉门——敦煌——瓜州三大绿洲区,成为宜农宜牧的丰饶之地和名副其实的孔道。古代史籍中就有“河西殷富”“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说。在历史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河西走廊是众多民族迁徙的必经通道。费孝通先生将河西走廊及相邻地区称为西北民族走廊,德国学者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将其称为“民族交往的大道”。作为一条民族大通道,历史上先后有乌孙、月氏、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吐谷浑、回纥(鹘)、党项、蒙古族、回族以及汉族等几十个民族栖息于此。这些民族或辗转迁徙,或世代居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西北疆域,在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多元一体格局,河西走廊成为“华夷交汇”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河西走廊早在中西交流开启之际就成为古丝绸之路的襟带要冲。河西走廊是中国古代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深刻认识人类交流与融通的典型样本。通过河西走廊,能够进一步理解人类文明交流的艰难历程、强大动力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张骞通西域之所以被称为“凿空”,就在于这一空前壮举经河西走廊正式开启了中原与西域的官方交流和直接贸易。此后,汉朝通过捍卫道路畅通和安全,为过往使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增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政治互信,使河西走廊从此成为“开远夷,通绝域”的走廊和中外文化交流长河中最安全、最繁忙、最便捷的陆路通道。汉、唐、元、明、清等朝在河西走廊设有完备的驿站体系,以巨大的财政投入保障丝绸之路的正常运行。位于敦煌市的世界文化遗产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真实记录了汉朝为维护丝绸之路畅通与安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认为:“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尔高原,高原以西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中国为一条横跨大陆的交流通道打开了大门———‘丝绸之路’就此诞生。”博望侯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开拓进取的英雄气概为后世所继承,一代又一代的使者、行旅在声声驼铃中艰难前行,互通有无,互学互鉴,成为持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河西走廊的阳关、玉门关、嘉峪关作为闻名天下的交通要塞,是古丝绸之路黄金段的重要节点,它们与周边的城邨亭燧和边墙堡寨等防御工事共同构成了有力的保障体系,维护着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使东西商贸往来与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绵延不断。李希霍芬认为:“从中亚出发穿越沙漠和高山,经甘肃到广袤富饶的西安府山谷,这里曾多次生发出高级的文化,艺术与科学十分繁荣。”季羡林认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延续了近两千年,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各民族文明交流融汇的结晶,是人类文明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敦煌文化彰显着文化包容、文化交融、文化共存、文化创新的精神品质和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深度诠释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对于河西走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学界用“战略支点”“多元互构”“互嵌”“卵榫”等概念来解读和阐释,它还有“国家走廊”“文化走廊”“民族走廊”“交通走廊”“战略要道”“过渡地带”“十字路口”“绿洲桥”“连通器”“黄金路段”等不同称呼。以上不同说法,都指向河西走廊“通”的特性。(摘编自田澍《河西走廊:联通与融通》)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西走廊”的得名有两大原因:一是它的地理位置在黄河的西边;二是它是一条狭长的通道,形状犹如一条走廊。B.河西走廊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戈壁,气候干旱,很难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但是武威等三大绿洲区在古代还是非常富饶。C.汉朝曾投入了巨额的财政资金来保障丝绸之路的正常运行,这在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的简牍文书中有真实的记录。D.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敦煌文化能彰显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因此它能够深度诠释丝绸之路精神。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凿空”意为开通,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是指其开通了中原与西域的官方交流和直接贸易,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开创性意义。B.河西走廊具有独特地理优势,所以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几乎都将它视为必争之地,它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发展的重要保证。C.文中引用季羡林的说法,是为了证明作为四大文化体系之一的中国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点也在中国的观点。D.“卯榫”本指建筑木构件之间的连接方式,学界以此概念解读、阐释河西走廊的地位和作用,利用了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非常形象生动。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汉武帝在河西走廊移民屯田,修筑长城,建立邮驿体系。B.明孝宗利用嘉峪关闭关绝贡,向吐鲁番施压,震慑四方。C.元世祖创立帝师制度,封西藏高僧萨班之侄为首任帝师。D.隋炀帝在青海、新疆设郡,在张掖召见西域各部落首领。4.本文摘编自《河西走廊:联通与融通》,文章标题中的“联通”和“融通”分别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5.新时期的“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古丝绸之路,如何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发挥河西走廊的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D

2.C

3.B

4.①“联通”指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它联通着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四大地理单元;②“融通”指河西走廊的作用和地位,它是经济贸易融合互利、民族交融互通、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5.①加强对河西走廊的保护和建设,保证河西走廊的贸易畅通;②推进国家民族政策,加强河西走廊的民族互信与民族融合;③加强河西走廊的文化遗产保护,保证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通。【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因此它能够深度诠释丝绸之路精神”错误,从原文倒数第二段中看不出存在这种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文中引用季羡林的说法,是要证明与河西走廊密切相关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聚的中心的观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章第三段围绕“河西走廊是众多民族交融之地”展开论述,A、C、D三项都有利于民族的和谐发展。B.为民族对立的做法,不利于民族交融、发展。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①由“河西走廊南与青藏高原毗邻,北与蒙古高原接壤,东与黄土高原相会,西与塔里木盆地连接,地处四大地理单元的交汇地带”可知,联通是指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它联通着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中原和西域四大地理单元;②由融通是指河西走廊的作用和地位,由“河西走廊内部形成了武威、张掖一酒泉、玉门一敦煌一瓜州三大绿洲区,成为宜农宜牧的丰饶之地和名副其实的孔道。古代史籍中就有‘河西殷富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说”“这些民族或辗转迁徙,或世代居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西北疆域,在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多元一体格局,河西走廊成为‘华夷交汇’之地”“河西走廊的阳关、玉门关、嘉峪关作为闻名天下的交通要塞,是古丝绸之路黄金段的重要节点,其与周边的城邨亭燧和边墙堡寨等防御工事共同构成了有力的保障体系,维护着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使东西商贸往来与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绵延不断”可知,它是经济贸易融合互利、民族交融互通、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河西走廊内部形成了武威、张掖一酒泉、玉门一敦煌一瓜州三大绿洲区,成为宜农宜牧的丰饶之地和名副其实的孔道。古代史籍中就有‘河西殷富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之说”可知,应加强对河西走廊的保护和建设,保证河西走廊的贸易畅通;②由“这些民族或辗转迁徙,或世代居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西北疆域,在交融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多元一体格局,河西走廊成为‘华夷交汇’之地”可知,应推进我国的民族政策,加强河西走廊的民族互信与民族融合,保证民心相通;③由“河西走廊的阳关、玉门关、嘉峪关作为闻名天下的交通要塞,是古丝绸之路黄金段的重要节点,其与周边的城邨亭燧和边墙堡寨等防御工事共同构成了有力的保障体系,维护着丝绸之路的安全与畅通,使东西商贸往来与多元文化的交流融汇绵延不断”可知,应加强河西走廊的文化遗产保护,保证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通。(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忆平乐冯至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望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眬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的,在十二点以前。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省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验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同时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朋友们常常因为对于自己的民族期望过殷,转爱为憎,而怨恨我们自己的缺点。但我每逢听到一个地方沦陷了,而那地方又曾经和我发生过一些关系,我便对那里的山水人物感到痛切的爱恋。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政客把政治弄得不成政治,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一九四四年,写于昆明(选自《山水》)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武汉撤退之后,尽管形势不容乐观,但是“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倦容,透露出坚决抗战、抗战必胜的信念。B.文章写漓江山与水的关系,令人想到辛弃疾“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名句。作者像这样写眼前之景,应该是有所寄托的。C.文章中说“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含有作者对裁缝的守时、尽力心存感激,想多给一点钱以略表心意的意思。D.文章写作者对自己的早睡十分惭愧,因此接过裁缝连夜赶做好的夹衣时,感觉“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有感即发,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酿造出来的。B.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象、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够给人多方面的启迪。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夸张手法,写“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表达了作者对某些“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之情。D.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叙事严肃朴素,抒情谦虚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8.文章倒数第二段中写了社会上的多种人物,这有哪些作用?试简要分析。9.冯至先生曾经说:“无论在多么暗淡的时刻,《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闪着微光,使我生长,使我忍耐。”请结合文本,从风景、人物两方面分析“微光”的内涵。【答案】6.D

7.C

8.①形成对比,以变反衬不变。有些衣冠人士敷衍塞责,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但裁缝等普通老百姓不会变,他们尽职尽责,努力做好分内事情;②得出感悟,表达自己的情感。作者肯定农夫、木匠和裁缝这些普通老百姓,否定有些教育家、政客和军官,表达了对前者的敬意,对后者的憎恶。9.①风景方面:“微光”指漓江山水等自然景物给作者的启示,人事虽变化,自然却永恒。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是山水维系了作者向上的心情,使作者忍耐,相信抗战必胜;②人物方面:“微光”指像裁缝那样的普通劳动者给予作者的启示,他们认真负责、不计报酬、恪守信用、待人诚恳的品质,滋养了作者的心灵,令作者感动欣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因此……”强加因果。作者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这件夹衣是那位裁缝放弃了休息时间连夜赶制出来的,凝聚着他的心血,体现了他认真守时的优良品质。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夸张”错误,应为“比喻”,把谣言比作病菌。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形成对比,以变反衬不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以“那些衣冠人士”的变来反衬普通老百姓的不变。有些衣冠人士敷衍塞责,玩忽职守,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如裁缝等普通老百姓不会变,他们尽职尽责,努力做好分内事情。两者对比鲜明。②得出感悟,表达自己的情感。“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作者肯定农夫、木匠和裁缝这些普通老百姓,他们没有变,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政客把政治弄得不成政治,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批评有些衣冠人士敷衍塞责,玩忽职守,胡作非为,他们变得不成人形,表达了对他们的憎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重要词语意蕴的能力。风景方面:结合“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可知,作者认为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可见“微光”指漓江山水等自然景物给予作者的启示,人事虽变化,自然却永恒。在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是山水维系了作者向上的心情,使作者忍耐,相信抗战必胜。人物方面:结合“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可知,裁缝放弃了休息时间,连夜赶制出夹衣来,在十二点以前给我送来了,并且不多收钱。“微光”指像裁缝那样的普通劳动者给予作者的启示,他们认真负责、不计报酬、恪守信用、待人诚恳的品质;当我接过那件夹衣时,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可见滋养了作者的心灵,令作者感动欣慰。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史公宋濂先生,金华潜溪人也,其字为景濂。五岁能诗,九岁善属文,当时号为神童。若经,若史,若子、集,无不遍览辄能记忆。年未弱冠,文名播于遐迩。至正中,词林群公奏为国史编修,力辞不起。大明皇帝定鼎建业①,丞相李韩公以名闻,即日遣使者奉书币聘致之,俾提举江南儒学,授皇太子经,擢居记注之职。会有诏纂修《元史》,东南名士,一时皆集,复命充总裁官。书成,入翰林为学士。海内求文者,项背相望,碑版之镌,照耀乎四方。高丽、日本、安南之使,每朝贡京师,皆问安否。且以重价购其《潜溪集》以归,至有重刻以为楷式者。儒林清议佥②谓开国词臣当推为文章之首,诚无间言也。先生之著述,多至百馀卷,虽入梓者已久,其门人刘刚复请基撷其精深,别成一编,庶几便于诵习,且征言序之。昔者楚国大司徒欧阳文公玄③赞公之文曰:“先生天分至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褰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彜,龙纹漫灭,古意独存;其态度多变,如晴跻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才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于此!”呜呼!文公之言至矣,尽矣!设使基有所品评,其能加毫末于是哉?今用备抄,冠于篇端,而并系先生出处之大略,使读者有所考焉。先生赴召时,基与丽水叶公琛、龙泉章君溢实同行。叶君出知南昌府以殁,章君官至御史中丞,亦以寿终。今幸存者,惟基与先生耳。然皆颓然,日就衰朽,尚可咈④刚之所请而不加之意乎?虽然先生之文其传世决矣基亦何能与力于其间哉!《文粹》十卷,而诗居其一云。(节选自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注】①建业:南京的古称之一。②佥:全,都。③欧阳玄:原籍江西庐陵,至曾祖辈迁潭州路浏阳州(今属湖南省)。元代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卒后谥“文”。④啸:“拂”的异体字。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然A先生B之文C其传世D决矣E基亦何能F与力F于H其间哉!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遐,文中指远,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时矫首而遐观”的“遐”意思相同。B.闻,文中指使上闻、报告,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的“闻”意思不同。C.极,文中指穷尽,与《兰亭集序》中“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极”意思相同。D.就,文中指趋向、走近,与《谏逐客书》中“故能就其深”的“就”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濂小时候能诗善文,被人称作神童。他博闻强志,不到二十岁就有很大的声誉。明朝定都南京后,他接受了太祖朱元璋的礼聘,颇受重用。B.编纂《元史》时,宋濂担任总裁官;《元史》修成后,他升任翰林学士。全国各地请他写文章的人络绎不绝,高丽等国的使者也知晓他的大名。C.宋濂的著作非常多,已经刊行许久,但是其弟子刘刚认为未曾经过删减选择,于是请刘基遴选精微深奥的文章编为一书,以便学子诵读研习。D.刘基认为欧阳玄对宋濂文章的评价既恰当,又详尽,即使自己另外有所评论,也不可能超越他,因此他抄下这些评价,放在新编的文集卷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丽、日本、安南之使,每朝贡京师,皆问安否。(2)非才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于此!14.为宋濂编选文集并作序,刘基可谓最佳人选。请简要概括其原因。【答案】10.ACE

11.B

12.C

13.(1)高丽、日本、安南的使者,每次到京城朝拜进贡,都要询问(先生)安康与否。(2)(如果)不是才华具备各种长处,见识超越古代之人,怎能达到这个地步!14.①刘基与宋濂同为文人,他深知宋濂文章的优点;②刘基与宋濂是好友,他熟悉宋濂的经历和为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便如此,先生的文章,是必定能够流传后世的,我又何德何能能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呢!“虽然”在文中意为“即便如此”,语意完整,一般单独成句,其后应该断开,即应在A处断开;“先生”作“文”的定语,“先生之文”作主语,“其传世决”作谓语,是对“先生之文”的评价,主语后可以断开,表示强调,即在C处断开;“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即应在E处断开。故应在ACE三处断句。【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擅长文辞的声誉已经传遍远近。/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B.错误。两个“闻”都是使上闻、报告的意思。句意:丞相李韩公向太祖上报举荐宋濂。/我(把自己的苦衷)详尽地写在表上呈报,使(皇上)知道。C.正确。句意:尽读天下之书。/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D.正确。“就”,趋向、走近。/成就。句意:日趋衰颓。/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C.“但是其弟子刘刚认为未曾经过删减选择”错。刘刚只是请求刘基遴选老师著作中精微深奥的文章,编成一书以便诵读研习。选项说“刘刚认为未曾经过删减选择”,含有宋濂的“百馀卷”著述质量参差不齐的意思。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每朝贡京师”,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每(于)京师朝贡”;“皆问安否”,省略句,“皆问(之)安否”。(2)“具”,具备;“迈”,超越。【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认为欧阳文玄的话评价文公恰当详尽,说明他深知宋濂文章的优点;(2)从第一段对宋濂的经历和为人介绍来看,他对宋濂很了解,熟悉其经历和为人,且“先生赴召时,基与丽水叶公琛、龙泉章君溢实同行”,说明二人是好友。参考译文:太史公宋濂先生,是金华潜溪(今属浙江)人,字景濂。五岁时能作诗,九岁时善写文章,当时称为神童。经、史、子、集(中的文章),无不浏览一遍就能记忆。不到二十岁时,擅长文辞的声誉已经传遍远近。至正年间,翰林院诸公推荐(先生)担任国史编修,(他)极力推辞不肯就职。大明皇帝定都金陵,丞相李韩公(李善长,封韩国公)向太祖举荐宋濂,(太祖)当天就派遣使者捧着书札和礼品去聘请他,让他掌管江南儒学,为皇太子讲授经书,擢任起居注之职。恰逢皇帝下诏编撰《元史》,东南知名文士一时间都集中到京城,(太祖)又命(宋濂)担任总裁官。《元史》编成,(宋濂)进入翰林院担任学士。天下请求他写文章的人,络绎不绝,(他)撰写的碑文,照耀四方。高丽、日本、安南的使者,每次到京城朝拜进贡,都要询问(先生)安康与否。而且以重金购买《潜溪集》回到本国,甚至重新刻印《潜溪集》,将它作为文章的楷模。士林舆论公认开国文学侍从之臣,应当推先生为首,确实没有不同的看法。先生的著作,多至一百馀卷,虽然刻印已久,(但是)他的门人刘刚又请我遴选其中精微深奥的文章,另外编成一书,或许更便于诵读研习,而且要我为之作序。从前楚国公大司徒文公欧阳玄称赞先生的文章说:“先生天分最高,尽读天下之书,以深厚宏富的积累,铺张词藻,畅所欲言。他的文章气韵深沉雄健,有如淮阴侯韩信出师,百战百胜,士气毫不减损;他的文章神思清新洒脱,有如列子御风而行,飘然高举,一尘不染;他的文章格调端庄高雅,有如商卣周彝(均为酒器),龙纹模糊难辨,古意犹然存在;他的文章姿态多变,有如晴天登上终南山,众多山峰像达官贵人的骑士一样陈列在眼前,风景繁多无暇观赏。(如果)不是才华具备各种长处,见识超越古代之人,怎能达到这个地步!”唉!文公的话多么恰当啊,又多么详尽啊!假使我有所品评,难道能比文公的话超出一分一毫吗?因此现在只抄录文公之言,置于卷首,而将先生仕隐的大致情况一并记叙于此,使读者(诵读时)有所参考。先生响应朝廷的征召出山时,与我以及丽水叶琛先生、龙泉章溢先生结伴同行。叶君出朝担任南昌知府,死在任上,章君官至御史中丞,得享天年。如今幸存的,只有我和先生了。然而都已年老,日趋衰颓,还能拒绝刘刚的请求而不为之用心用意吗?即便如此,先生的文章,是必定能够流传后世的,我又何德何能,能在其中起什么作用呢!编成的《文粹》共十卷,其中一卷是诗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和叔春日舟行①苏舜钦幽人漂泊兴无穷,弄水寻花处处同。春入水光成嫩碧,日匀花色变鲜红。静中物象知谁见,闲极情怀觉道充。寄语悠悠②莫疑我,五湖今作狎鸥翁。【注】①北宋庆历年间,诗人因支持范仲淹变法,被保守派借事诬陷,削职为民,从此隐居苏州沧浪亭以终。这首诗就是他在苏州时写的。②悠悠:世俗之人,众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紧扣题目,写自己春日行舟,随流飘荡,处处弄水寻花,兴致无穷无尽。B.颔联承上写景,着重描绘了春水、鲜花的各异情态,活画出江南春日的神韵。C.颈联抒情,认为人在闲静之中,才能真正欣赏景物之美,才能体认人生之道。D.这首诗首尾照应,层次分明,遣词准确生动,描摹工致如画,诗意比较显豁。16.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哪些情感?试简要分析。【答案】15.C

16.①用典。“狎鸥”运用了《列子•黄帝》中海边鸥鸟起初与人亲近,后来人有了机心就与人远离之典。②畏惧政治斗争之意,归隐江湖之情。诗人虽已被革职,但一想到政敌对自己陷害,仍然感到后怕。他借作诗之机转告昔日的政敌,不要怀疑自己的诚意,他已决心隐居终老,不会再踏入官场。【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颈联抒情”错误。“抒情”应为“议论”。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①艺术手法:用典。“狎鸥”用典,典源出处《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后以此典表现以真诚待人,彼此相亲;也用于形容脱身尘俗,隐遁避世。②情感:表达了诗人畏惧政治斗争之意,归隐江湖之情。尾联“寄语悠悠莫疑我,五湖今作狎鸥翁”意思是,世俗之人不要怀疑我,我如今在太湖边作了隐士。“五胡”即太湖。结合注释,诗人被诬陷削职,他借作诗之机转告昔日的政敌,不要怀疑自己的诚意,他已决心隐居终老,不会再踏入官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通过星辰的运转、季节的变换,表现了时光的流逝之快。(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写出了作者明知过去不可挽回、希望能够把握未来的心理。(3)自然界中大雁的南来北往常会引发古人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

②.春与秋其代序

③.悟已往之不谏

④.知来者之可追

⑤.鸿雁长飞光不度

⑥.鱼龙潜跃水成文(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淹、谏、鸿、文、蓬、字。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他们要去迎春了,春神句芒住在东郊的庙里,他掌管着春的气息以及整个一年的收成,他甚至还会给有福的人延长寿命。他小小的庙宇在树木的深处,这里平时

A

,在冬日将尽的时节,满山的树木像还没来得及点染的枯笔水墨画,显得颇为荒凉。①立春的前一天,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远处的村边小道上,一条长长的充满威仪的队伍逶迤而来。从那非同寻常的鼓乐声中就可以听出,这是天子前来迎春了。满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一路

B

,缓缓行来。②叩拜句芒神的礼仪庄严而隆重。在跪拜之后,天子高高举起酒爵,然后徐徐泼洒在句芒面前的地上,接着又是跪拜。礼罢,人们给句芒让出道路,乐工们高奏鼓乐,句芒在人们的簇拥下向都城进发。稳稳站立在壮汉们肩头木板上的句芒,人面鸟身,方脸,神色端庄,目视远方,仿佛随时都会展翅高飞。头顶上,青色的春幡迎风而舞。在他旁边站着的,是一头雄壮有力却又憨态可掬的泥牛。③④句芒进城的路上,欢迎的人挤在道路的两旁。扮成春官的孩童,一路奔跑着,

C

,他们边跑边喊:春到了,春到了。于是一路的百姓也随之D:春天来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在”与文中加点的“在”,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风在刮,雨在下,人们仍然不停地忙碌着。B.事情发生在前年,可是大家还是记忆犹新。C.只要有利于人民,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D.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不靠别人督促。20.“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答案】18.示例:A.人迹罕至

B浩浩荡荡

C欢呼雀跃

D奔走相告

19.B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并运用常见的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说是春神句芒的庙宇在树木的深处,这里平时很少有人到,故选用“人迹罕至”。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第一空,此处描写的是“满天的青旗,掩映着天子和他身后的三公九卿”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行路状态,可填“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原来形容人多声势广大的样子,后来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第二空,此处是描写“扮成春官的孩童”的心理和行动状态,从他们“一路奔跑着”“边走边喊”可以看出,他们此时非常快乐,故可填“欢呼雀跃”。欢呼雀跃: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第三空,根据后文的冒号和“春天来了”的呼喊,可知这是说明当地百姓在相互告诉对方春天已经来到,故可填“奔走相告”。奔走相告:意思是指有重大的消息时,人们奔跑着相互转告。【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一般词语词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在”为介词,表示时间。A.副词,正在。B.介词,表示时间。C.“在”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后面多跟“不”。D.动词,在于,取决于。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第二段写寂静的郊外突然变得骚动起来,因此“然而整个春天将由此发动”放在①处,起承上启下作用,既与上文的“显得颇为荒凉”构成转折关系,又引出第二段的内容,所以放在①处最恰当。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伊犁河谷位于新疆西北部,亚欧大陆腹地。河谷北、东、南三面环山,呈喇叭状,喇叭口向西张开。伊犁的西部是平坦的欧洲平原、欧亚草原,相距超过5000千米的大西洋水汽可以一路向东,直达伊犁。

,“超级集雨器”便开始发挥作用。迎风坡每年的降水量可达600~800毫米,大量降水在高山上以固态形式留存,形成冰川。在海拔较高处,冰川的融水形成湖泊。这些湖泊散落在群山之间,水质纯净,颜色湛蓝,犹如宝石一般。群山之中孕育出众多河流。它们

,一路穿越森林,流经草原,切出峡谷,拓为宽谷,最终汇聚成新疆水量最丰沛的河流——伊犁河。河水一路滔滔西去,到达哈萨克斯坦,从西部

。伊犁河水量巨大,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出“西淡东咸”的奇特现象。就这样,本应干旱的伊犁,在大西洋水汽的帮助下,成了新疆乃至亚洲内陆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答案】21.①当水汽进入河谷

②从高山上奔腾而下

③注入巴尔喀什湖

22.因为大西洋水汽在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所以本应干旱的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句“‘超级集雨器’便开始发挥作用”可知,此处填写内容是“超级集雨器”发挥作用的前题;再结合上句中心语“水汽”可知,故补写内容为“当水汽进入山谷”。第二空,根据后句“一路穿越森林,流经草原,切出峡谷,拓为宽谷,最终汇聚成新疆水量最丰沛河流——伊犁河”可知,此处是说众多河流从高山上流下,故补写内容是“从高山上奔腾而下”。第三空,由后句“伊犁河水量巨大,甚至让巴尔喀什湖呈现……”可知,此处是说伊犁河从西部注入了巴尔喀什湖,故补写内容应是“注入巴尔喀什湖”。【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概括的能力。第二段后两句话是本段的结论,概括为:本应干旱的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内陆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有“就这样”可知,前面是解释原因,如“群山之中孕育出众多河流”“河水一路滔滔西去”,结论中“在大西洋水汽的帮助下”也是原因,可概括为:大西洋水汽在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最后用因果关系连接以上主要内容为:因为大西洋水汽在伊犁河谷形成了众多河流,所以本应干旱的伊犁成了新疆乃至亚洲水资源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跟跑、并跑、领跑”是奔跑的不同姿态。“跟跑”是指跟在别人后面跑,因其代表着相对落后而往往为人所排斥;“并跑”是与别人并行着跑,代表着齐头并进;“领跑”是冲在队伍的最前面,代表着暂时超越。无论是国家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唯有跟跑,才能并跑;唯有并跑,才能领跑。作为青年学子,你对于“跟跑·并跑·领跑”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跑”出多彩人生一部《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电视剧,使屏幕前许多观众热泪盈眶、激情满怀。一位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老科学家感慨地说:“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使我们在这个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到与发达国家齐跑的跨越。我们还要不懈努力,争取在更多的领域进入领跑的行列,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航空航天高科技领域,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个人成长的发展,都需要走一条从“跟跑”,到“并跑”,最终成为“领跑”的发展进阶之路。忆往昔,清王朝闭关锁国,沉溺“天朝上国”的迷梦。当西方坚船利炮轰响,方惊觉近代中国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贫穷招致屈辱。帝国列强瓜分殖民地,外国商品抢占民族市场,欧风美雨撼动封建传统文化……雄狮酣眠一蹶不振,华夏根基大厦将倾。直到新中国成立,面临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残局,追赶世界步伐之艰难可想而知。处于“跟跑”位置的新政权,必要坚持独立自主、迎难而上,逢山开路、遇水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