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开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开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开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开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七年级历史期末复习综合试卷一、选择题1.“你的两颗牙齿,揭开了中华大地人类活动的奥秘:那一块块的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这是对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的歌颂。“你”指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答案】A【解析】【详解】元谋人发现地点在云南省元谋县;距今约170万年;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他们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2.粟具有耐旱、自生能力较强等特点,因此我国北方早期先民首先从粟下手栽培种植;而几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先民也驯化了稻并开始大量种植。粟和稻的种植说明()A.农业开始精细化发展 B.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C.农业适应了定居生活 D.北方农业较南方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我国原始居民已经种植粟和稻等农作物,说明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B项正确;这一时期仍处于原始农耕阶段,还没有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远古居民的定居生活,排除C项;粟和稻是北方与南方不同的农作物品种,无从得出北方农业比南方更加发达,排除D项。故选B项。3.殷墟是我国清朝末年在河南省发现的商朝后半期文化遗址,因中国历史上称商朝为殷代、殷商和殷朝,故此称呼此地为“殷墟”。“商朝”被称为“殷代”的原因是()A.亳又名殷 B.国君名讳 C.盘庚迁殷 D.国灭于此【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汤灭夏之后,建立商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附近),但是之后因为水患和政治动乱,商朝曾几次迁都,一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都城才稳定下来,因此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4.社科院版《中国通史》记载:“鲁国(今山东曲阜),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地,原来商朝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奄国也是周公东征的主要讨伐对象之一。鲁国的受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此材料说明()A.分封制的对象是宗亲和功臣 B.西周只在商朝故地进行分封C.分封的基础是土地和人口 D.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分封制是为了稳定统治。分析材料信息,“鲁国的受封主要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说明分封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D项正确;分封制对象是宗亲、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A项排除;分封的内容是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的土地和人民,B项错误;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C项错误。故选D项。【点睛】5.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1éi)的铭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这项制度是为了()A.加强王权,君主专制 B.“以藩屏周”,巩固疆土C.打击贵族,增强国力 D.结束割据,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北京西周……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的目的是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B项正确;“加强王权,君主专制”、“打击贵族,增强国力”、“结束割据,中央集权”都不是分封制的目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6.它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它是A.炎黄联盟 B.国人暴动 C.百家争鸣 D.焚书坑儒【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思想理论基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C项正确;炎黄联盟发生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时期,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排除B项;焚书坑儒发生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C项。7.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孟子也提出了“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主张。这反映儒家在政治上主张()A.以法治国 B.礼法并用 C.无为而治 D.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可得出强调百姓非常重要;“民贵君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体现了民贵于君,是国之根本,因此体现的是民本思想,D项正确;法治是法家的思想,排除A项;礼法并用是荀子的主张,排除B项;无为是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8.汉字的历史形态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秦汉篆书、隶书、草书,汉后行书、楷书及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过渡样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也融入了中国汉字艺术形态。这表明中国汉字的特征()A.优美且普及 B.古典而激进 C.传承并创新 D.厚重但保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甲骨文,到金文、秦汉篆书、隶书、草书,汉后行书、楷书及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过渡样式,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知,汉字的演化,从繁杂到简化,从难写道易写,从古朴到书法,体现出在传承中创新,这是方块字的特点之一,C项正确;甲骨文没有普及,也不激进,创新就不保守,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9.《潜丘札记》记载:“河南郡在秦为三川郡,治荥阳县。故李由为三川守,守荥阳。”这反映了秦朝()A.统一车轨 B.推行郡县制 C.统一货币 D.实行分封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河南郡在秦为三川郡,治荥阳县”可知,秦朝在“三川”设置郡县及郡守加以管理,这反映了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在“三川”设置郡县,没有涉及统一车轨和货币的情况,排除AC两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历史学家说:“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过甚。”对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①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秦朝的政治统治②政治统治的弊端明显加速了其消亡③过度役使民力是秦灭亡的唯一原因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积极因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秦政不失为顺着时代的要求与趋势而为一种进步的政治。而秦代的迅速消亡,原因在于役使民力过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建立是顺着时代的要求,而建立的政治,秦朝的灭亡,是因为过度役使民力,所以①较为客观地评价了秦朝的政治统治符合题意,②政治统治的弊端明显加速了其消亡符合题意,④秦朝的政治政策中有部分积极因素,使战乱的各国得到统一,符合题意,所以选项B符合要求;因为过度役使民力是秦灭亡的唯一原因,表述错误,在材料中也没有提及,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A.王位世袭制确立 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C.分封宗法制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答案】D【解析】【详解】据“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第一次“革命”主要是指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它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秦王嬴政就是秦始皇,他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王位世袭制确立是夏启,排除A项;家天下取代公天下都是在夏朝,排除B项;分封宗法制确立于西周,排除C项。故选D项。12.西汉初年,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大片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都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坐牛车(下图)。由此可见,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C项正确;材料强调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而不是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排除A项;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和解除大将兵权,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D项。故选C项。13.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A.颁布“推恩令” B.实行分封制 C.实行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A项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排除C项;汉武帝促进大一统,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4.毛主席曾评价刘秀: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人们常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刘秀是个例外,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轰轰烈烈,白手起家,创建了一个新的王朝。下列荣誉最适合用在刘秀身上的是A.“人文始祖” B.“文景之治” C.“汉武盛世” D.“光武中兴”【答案】D【解析】【详解】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D符合题意;“人文始祖”指的是黄帝和炎帝,A不符合题意;“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汉初年的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成就,B不符合题意;“汉武盛世”指的是汉武帝的成就,C不符合题意;故选D。15.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关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都洛阳D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C项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础上开辟了丝绸之路,A项叙述正确,排除;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叙述正确,排除;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D项叙述正确,排除。故选C项。16.《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表明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司马迁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而撰写的。虽然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可见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B项符合题意。ACD项不符合题意。故应选B。17.“曹操墓在安阳”这一新闻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谥号的真伪,到曹操墓中的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团,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判断“曹操墓真伪”的正确依据应是()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文献与考古发现相结合C.DNA鉴定的结果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对于历史遗迹的真假,应把文献上的记载和考古相结合,去假存真,这样才能找到历史真相,B项正确;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是第二手资料,DNA鉴定可供参考,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是第二手资料,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8.自东汉到西晋,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交融的加强 B.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C.西晋短期统一,政局稳定 D.北方战乱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边疆各族内迁的主要原因是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故选B项;民族交融的加强和西晋短期统一不是出现题干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C项;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因此,D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19.《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江南地区发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选项B符合题意;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属于重要因素,AC排除;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与题干内容不符,D排除。故选B。20.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的科学文化名人,他们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联错误的一项是()A.贾思勰——《齐民要术》 B.刘徽——《大明历》C.顾恺之——《女史箴图》 D.王羲之——《兰亭集序》【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B关联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关联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二、材料分析题21.政治制度的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代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时,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材料二: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材料三: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藏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四:平王立东迁于雒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分别反映了什么制度?(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周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并指出该制度下诸侯有什么义务。(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归纳西周实行该政治制度的作用。(4)从材料四可看出,该制度在“平王东迁”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答案】(1)禅让制,世袭制。(2)分封制: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3)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东周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力已经转移到诸侯手中。趋势: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时,是谓大同。”结合所学知识,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根据所学知识,启继承父位,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2)根据材料“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同时诸侯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3)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根据材料“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东周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力已经转移到诸侯手中;趋势: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22.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材料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古风》诗材料四(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3)材料三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是谁?并指出“秦王扫六合”的意义。(4)据材料四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答案】(1)①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②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2)①事件:商鞅变法。②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任答一点即可)(3)①秦始皇(嬴政)②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4)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和图片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及牛耕出现并推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说明当时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二中信息“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涉及的相关事件为商鞅变法。相关措施为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李白所盛赞的“秦王”指的是嬴政。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小问4详解】根据材料四图片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以后,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图2是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重要措施:统一货币。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圆形方孔钱)。23.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道德经》(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的思想主张。材料二: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三:墨子:要互爱互利,不要互相攻伐和兼并。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生活要节俭。材料四:韩非:实行“法治”首先必须有法可依。君主应集中掌握主法权。法必须随时而立,令应顺应民心。(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的什么局面?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什么?(3)从材料二、三、四中选取一位思想家及他的思想学说,说明他的思想学说“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答案】(1)主张: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2)时期及局面: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时代特征: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建立。(3)示例一:孟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有利于当时社会变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繁荣。示例二: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互爱互利,反对兼并战争,提出选用贤人治国,提倡节俭,有利于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示例三:韩非。韩非主张变法,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对当时商鞅变法等有一定启示作用,推动了秦国的历史发展。(答出一例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主张:根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得出顺应自然,根据“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得出主张“无为而治”。【小问2详解】时期及局面:从材料中各学派的主张可得出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时代特征:根据所学可得出此时由分裂走向统一,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建立。【小问3详解】示例一:根据材料和所学可选择孟子。根据“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反对非正义战争,有利于当时社会变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繁荣。24.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这些华夏诸侯国在被楚国灭亡的过程中,其居民有不少被迁与楚人杂居,楚也会向这些征服地移民。久而久之,他们便合而为一了……由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而引起的民族交融,乃是一种不仅存在于春秋时期,而且存在于整个先秦时代的情况。——摘编自徐兴祥《春秋时期民族融合的渠道问题》材料二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各族人民加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毫无疑问,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摘编自汪高鑫《汉代的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材料三民族交融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漫长的历史过程…他掀起的“汉化运动”并没有达到“全盘汉化”的预期目的……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对鲜卑族施以巨大的压力,以促进鲜卑、汉民族融合,但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最终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对“汉化运动”之成效我们既不能任意拔高,也不该随意低估。——摘编自李克建、陈玉屏《谈改革对民族融合规律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位为“汉通西域”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皇帝除外)。结合史实说明“汉通西域的结果,使广大的西域地区从此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3)材料二中提到了“汉朝的民族交往交融,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汉武帝如何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汉化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并客观、全面评价这场“汉化运动”。【答案】(1)途径:兼并战争和直接对周边各族实行吞并。

(2)人物:张骞。

史实: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地区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

(3)措施:以设行政机构、和亲、册封、贡赐为主。

(4)事件: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评价: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不适合北魏国家的国情和族情,是北魏政治危机的开端。【解析】【详解】(1)途径: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的是直接对周边各族的吞并,有的是加强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交融,这些都直接促进了民族融合;而铁器的使用、各国的变法、商业的兴盛,则是间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2)人物:张骞是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地区纳入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3)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北方匈奴民族是战火不断,汉武帝处理其它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还是以设行政机构、和亲、册封、贡赐为主。(4)事件:结合材料信息“措施大多采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对鲜卑族施以巨大的压力,以促进鲜卑、汉民族融合,但违背了民族交融的客观规律,最终造成了欲速则不达的后果”可知,材料所述的汉化运动指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