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_第1页
透视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_第2页
透视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_第3页
透视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_第4页
透视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3透视电视节目娱乐化现象目前,电视媒体出现了节目娱乐化的趋向,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转变和过渡,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区和负面影响,如泛娱乐、恶搞现象以及“愚乐”大众的被动娱乐化。我们要正确看待这种趋势,提升大众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避免节目本身的低俗化和庸俗化。本文就电视节目娱乐化这一现象以及节目与品位导向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思考,并紧密结合大众文化理论及典型个案,通过对生活的娱乐化呈现、外部包装的娱乐化构成以及主持人定位的娱乐化包装等相关信息的阐述,逐步剖析了电视节目娱乐化的真正含义。

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在全国掀起了平民造星的浪潮,创下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电视节目形态的深入思考。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湖南卫视的节目路线,从《快乐大本营》、《真情》到后来的《娱乐无极限》、《越策越开心》,连稍微严肃一点的《晚间新闻》和《背后的故事》,都或多或少被灌注了娱乐的因素,其中《晚间新闻》更是开全国娱乐式播报新闻的先河。由于湖南卫视的立台宗旨和节目方向本身就偏向娱乐化,那么它的节目娱乐化趋向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我们纵观各大电视媒体,从上海电视台的《相约星期六》,到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大刚说新闻》,似乎都不难看出,现在的节目越来越贴近民众,生动性、娱乐性不断加强,就连电视媒体龙头老大央视,也开始了节目娱乐化生机与危机的讨论,《开心辞典》、《非常6+1》等品牌节目陆续改版,其中《非常6+1》更是打着“彻底娱乐化”的口号紧锣密鼓地筹备创新着。有人便提出疑问,“如今越来越多的节目浮出水面,目的都是走向大众化,这是不是电视娱乐化起了作用?”由此看出,娱乐正在成为一种潮流,成为媒体刺激受众的重要手段,几乎各种类型的节目,都在探索娱乐化功能的创造空间。这类节目与传统新闻、电视剧并肩而生,占据市场,获得市场。因此,我们去解剖分析它,对于更好地丰富观众、着力满足观众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娱乐节目来说,娱乐化倾向毋庸置疑。但是一些非娱乐类节目中,娱乐化倾向也开始崭露头角。我们在正确看待这种趋势的同时,需要赋予娱乐化更加准确、全面的寓意,使我们的节目避免走入一种低俗化和庸俗化,而是要提升娱乐品位,在构建人们一种新的和谐生活方式的同时,产生正确的舆论和价值导向。

一、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向形成的原因

当今电视节目娱乐化趋向的形成,是和人们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市场化息息相关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受众的需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不断增大,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迫切需要休闲娱乐,需要寻求新鲜事物的刺激,以便在紧张和劳累之后获得身心的放松和享受。艺术的功能是以娱乐为基础的,它总是激起人们的情感愉悦,从中获得心理、生理以及精神上的享受,从而积极乐观地对待人生。电视艺术具有满足广大观众娱乐需求的功能,电视媒体自然被受众期待为一种娱乐工具。作为节目来说,一些乏味的信息和刻板的说教,已不再是大众的首选,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寓教于乐”的生动化节目。

(二)市场的需要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利益的驱使,是促进娱乐化趋势形成的外部因素。在社会生活多元化的今天,节目形态也拥有多重的选择,然而收视率直接决定了节目的命运,因此作为节目的创始者来说,不得不考虑受众的需求,没有受众、或者受众群小的节目迟早要被淘汰,娱乐化便成为了目前电视节目争夺观众比较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南方人物周刊》曾报道:根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31个城市调查数据,“超级女声”广州淘汰赛的收视份额最高时曾突破10%;而根据湖南卫视总编室的对外宣传口径,湖南卫视关于“超级女声”收视份额的统计也在8%—10%之间。这就是说,每100个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中,就有10人在收看“超级女声”。由此推算,全国有过亿人在收看此节目。有着如此优异的收视成绩表,广告收入当然也大幅攀升。湖南卫视的“超女总决赛”,广告报价为5秒插播价4.8万元,10秒插播价7.95万元,15秒插播价11.2万元。“超级女声”收视率大幅提高,也直接提升了湖南卫视其它时段的广告价格。有着这样巨大经济利益的刺激,各大电视台当然争先恐后地推出有卖点、有新意的节目,而娱乐化便是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FS:PAGE]

(三)信息传播的需要

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趋势,是信息传播大众化的体现。对于信息时代的受众来说,轻松和谐的传播方式比被动生硬地接受在效果上更好些,娱乐化手段,更有助于信息的主动传达。比如颇受大众推崇的民生新闻代表《南京零距离》,主持人休闲打趣的造型,严肃之中又不失冷幽默,犀利却又轻松的语言风格,加上贴近生活的新闻事例,以口语陈述新闻故事,敏感之处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力图凸显媒介的感人魅力。另外,据学生朋友们反映,像《开心辞典》、《非常6+1》这样的益智节目,从中获得的常识,要比课堂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多,而且轻松,这就是传播方式不同带来的变化,可见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能够帮助信息的传播。

二、

看待电视节目娱乐化时产生的几种误区

电视节目的娱乐化趋向的确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满足了受众的需求,推动了电视节目的创新。然而,看待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时容易产生几点误区:

(一)泛娱乐就是电视的未来

泛娱乐就是电视的未来。这是一种误解。周国平曾提出这样的问题:电视究竟把我们引向何方?他的答案是: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对于一种迷恋当下和排斥思考的文化,他称之为娱乐。按照这种思考方式,我们可以理解为,电视并不是在展示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把电视上一切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泛娱乐”就是电视的未来。然而我们必须理性感观如下局势,电视节目娱乐化,尽管是现代媒体总体发展的一个趋向,但并非所有的节目都要娱乐化。这就是整体和局部的区别问题,在节目娱乐化的趋势下,同时需要严肃性节目的必然存在。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新闻类节目趋于大众化、娱乐化。但是必须重视的是,严肃性的正规新闻播报,也有它必然存在的价值,国家乃至世界局势的变化与发展、国家各项政策的传达和宣传,都离不开正规新闻播报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决不能以一种嬉哈逗乐的态度去对待。另外,像一些法制类的节目,如《焦点访谈》、《社会大广角》、《法制现场》等等,更需要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发现社会问题,引起公众的重视,倡导一种和谐、科学、法制的社会氛围,做出正确的舆论导向。崔永元在《解放日报》一则《保卫良心》的采活逐渐进入“审美化”,随着艺术本身那种神圣光环的消失,随着艺术不再被乌托邦,生活进入艺术的许多限制就随之消失了。

汉密尔顿有一幅代表作《什么使今日的家如此不同和如此有吸引力》。在这幅蒙太奇手法组合的作品中,充满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各种消费品:录音机、电视机、网球拍、招贴画、报纸,以及健美的男女身体。汉密尔顿的解释是,他想创造一种新艺术,其特征是“流行的、短暂的、消费性的、廉价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诙谐的、性感的、巧妙的、有魅力的和大商业的”。他们在日常生活物品和身体中寻找富有艺术意味的东西,在日常现实的形象中发现带有诗意的东西。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不同空间的日常生活影像组合在一起,消解了生活和艺术间的界限,导致了画以及看画同生活现实之间的界限混淆,把观众的目光引向他们所生活的日常世界。

因此,艺术正在向生活广泛渗透,而电视媒体也已逐渐成为生活的最直接体现。由此理解,娱乐化就应该是生活的娱乐化,它的目的是“让生活变得美丽”,这体现了媒体对于人生和现实生活的关注,是安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物质生活的表现。这就要求电视节目反映生活、驾驭生活,更重要的是引领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树立一个正确的指向标,让人们在疲劳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精神上得到一种放松和解脱。

(二)外部包装的娱乐化构成

虽说本质比外表、现象更重要,但是本质要靠现象去展示,只有好看才能吸引眼球,因此我们需要把节目包装设计得时尚化,这包括舞美、灯光、主持人造型等等。在符合节目定位的前提下,需要引领潮流。富有创意、新颖别致的包装,能够迅速吸引观众,也能够辅助信息表达,强化节目的收视效应。

我曾在湖南卫视“快乐男声”导演组工作,期间深刻体会和认识到电视的宣传包装对一个节目的支撑如何重要。关于电视节目外部包装这一部分的工作,快乐男声南京唱区导演组将其精确细分到:选手宣传片摄制组、赛事宣传片摄制组、媒体宣传组、外景制片组、艺人开发管理组,后期制作组等6个导演小组进行同期分工协作,并特别聘请国内顶级舞美师负责全程赛事的外景、现场以及舞台灯光的每一处细节设计执行,又从北京特邀艺人造型工作室与专业音乐团队的老师做全程赛事的选手包装打造工作。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争取与协调作战,我们成功拍摄了2007快乐男声南京唱区50强的“坦克宣传片”,用精美细致的蒙太奇画面组接,将硝烟滚滚的战场、气势磅礴的坦克阵以及并肩作战的兄弟连完美结合,生动逼真地呈现出“男人的最后战役”,成为2007快乐男声赛事以及选手宣传的重大力作。在南京唱区50进10的晋级赛场地选择与舞台设计上,我们导演组与舞台总监经过艰难谈判,终于与南京军区达成协议,顺利进驻南京军用机场,依靠军用战斗直升机作为舞台背景、凹型舞台设计将战争对垒的硝烟燃烧到极至。

凭借50强坦克宣传片的强势打造,以及军用直升机的助阵演出,2007快乐男声南京唱区的赛事关注度较之其余五大唱区绝对是无以匹敌,相应来说,如此壮观大气的外部包装,赢得的即是广大受众的广泛关注与期待,从而强化推动了该电视节目的收视效应与节目娱乐信息的传达。因此,一个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内容形式之娱乐固然重要,其外部包装也应尽力提升到时尚前沿,将娱乐品位发挥到极至。

(三)主持人定位的娱乐化包装

引领节目发展方向的最关键人物,便是经过主专业打造的主持人,他们需要主动积累广泛知识成为博学者、更需要语言丰富、道德修养良好、机敏过人、随机应变等素质作为依托,以期在节目中达到语言幽默机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之效,从而不断拓宽节目的表现形式,摒弃以嬉笑为主的浅层次刺激,追求高品位格调的深层次审美效应。娱乐化建立在口语表达的基础上,因此寻找语言的智慧性和幽默感非常重要。很多主持人将“耍嘴皮子”,也看成语言能力强的一种标识,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主持人就应该通过正确的语言将看到的、经历的、心中的真实感受,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让观众听得清楚明了,从而实现有效传播。相应来说,这要求着综艺娱乐节目主持人具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现场驾驭能力。要知道在节目中,主持人既是节目的中心,又是一个现场导演,节目进行的节奏、现场气氛的调动、观众情绪的烘托,一定程度上掌握在主持人的手中。而在《新周刊》2005年中国电视节目榜获得最佳娱乐节目主持人之称的“汪涵”,正是从湖南走向全国,成为了“快乐中国”的真正代言人,历练的稳重台风让他具备了掌控大型节目的能力。出彩但不抢戏,出众但不出位,恰到好处的瞬间,低调一洗以往娱乐主持的浮躁和轻狂,张弛有序的拿捏尺度使之成为中国电视新娱乐风格的代表人物。[FS:PAGE]

提到这里,也不得不与节目的外部包装相结合,说一说主持人自身形象的定位造型。主持人的形象其实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主持人应明确,自己是国家与政府的喉舌、是老百姓主流意识和主流文化的代言人,而不是纯粹的个体性行为,不能在主持过程中随心所欲,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因此,不切实际地提倡主持人形象个性化的张扬,是有害于电视事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又应强调主持人形象个性化。因为节目内容的不同和变化,影响着主持人形象的变化。而主持人的最终价值,也是随着节目的成功而实现的。一个深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其个性魅力一定是建立在栏目特点和个人风格有机结合、又互相吻合的基础上的,两者的关系就如红花和绿叶,缺一不可。只要我们处理好这个度,既服从公众的、社会的和共性的要求,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就一定能制作出具有特色的、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健康的电视综艺节目。

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是一种时尚,是一种潮流,但我们同时也需要正确地深层次地去认识它、剖析它、完善它。电视节目的娱乐,“是一种在审美享受中的快感,是一种高尚的健康的快感”;电视节目的娱乐,“既给人以愉悦,又给人以教育。”这就要求电视人尽力开发、形象创新、提升节目品位,让其更加赏心悦目、积极健康、愉悦性情、陶冶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娱乐化舆论和娱乐价值导向。资料4如何避免电视节目低俗化现象?收视率之惑对于电视娱乐节目出现低俗化倾向的原因,许多从业人员满怀苦衷地告诉记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收视率”的逼迫。以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为代表的一些主持人,更是发出了“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呼声。一切惟“收视率”是瞻作为一个衡量电视节目受欢迎程度和市场占有程度的指标,我国电视界引入收视率来评价电视节目,可以说是电视走向观众、接近观众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所说,收视率是把双刃剑。运用适度,它会使媒体更好地考虑观众需求;运用过度,它就会使媒体走上一味迎合低级趣味的低俗化之路。而让人担忧的是,目前我国一些电视台已经走上了过度运用收视率指标的道路,把收视率抬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收视率论英雄,以收视率来决定节目的存亡。应该说,这是目前媒体包括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症结所在。而一位电视从业人员在分析荧屏上让人不忍卒睹的低俗之风时说,自各级电视台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化”改革以来,片面追求收视率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有关管理部门监管滞后、约束不严,个别电视台打着改革的旗号从境外引进、制作了一些格调比较低俗的节目,结果引起不少电视台跟风而上。现如今,许多娱乐节目“已经是不俗就无法生存,越低俗就越能挣到钱”。恶拼收视率的背后电视台恶拼“收视率”,反映出我国电视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我国现在有数千家电视台,频道就更多,频道资源浪费严重,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非常低。与美国一些“王牌节目”近20%的收视率相比,国内一些节目的收视率能达到1%就算相当不错了。这种散乱小弱、鱼龙混杂的格局,推动了各电视台的恶性竞争,一些小台为了生存,难免会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敢做,在猎奇、低俗等方面动脑筋。专家指出,电视台恶拼收视率,最深层根源在于经济利益。对观众需求不能简单迎合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国内电视娱乐节目已经从“明星时代”走入“大众时代”,电视节目“生存还是灭亡”的大权越来越明显地掌控在普通大众手里。但媒体是不是因此就要对大众的需求进行简单迎合呢?一些电视从业人员和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因为观众低俗,所以媒体不得不低俗”,对于这种论点,周星教授认为,这是电视台为谋求收视率给自己寻找的借口。电视节目要满足观众的文化娱乐要求,所以好看是必要的,但低俗就怎么都说不过去。电视是一个文化平台,它的责任就是满足观众精神需要和提升情感要求,这也是电视人应该秉持的职业道德。对于电视机构而言,坚守自己的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服务大众,应该是它的一种品格要求。目前有些电视台过于趋利,有丢弃责任、消退品格的倾向。此外,从电视发展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伪需求的问题,即电视人打着满足受众需求的旗号去创造庸俗的娱乐,甚至制造低俗的娱乐。治理低俗三对策电视娱乐节目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功莫大焉。但在这类节目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使其保持健康的品格,通俗而不低俗,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观众,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采访中,一些专家和媒体人士认为,治俗亟须从三个方面入手。消除误区:并非低俗才有收视率作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好的电视娱乐节目能让人释放个性,宣泄情绪,传达主流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但如果娱乐节目坠入了低俗化的泥潭,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念,就会变成一种精神污染,对广大受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时统宇认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应该在触及人的心灵、情感上好好做做文章。而目前,这类节目整体上缺少思想文化含量,缺乏让人感动的东西。周星说,近年来我们的电视娱乐节目的确在朝着庸俗、低俗的方向演变。对此,电视人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认识到只有花样翻新的娱乐,而没有情感的感染,到头来终究会走进死胡同”。只有传达出健康、向上感觉的电视节目才有生命力,也才能为电视台赢得良好的口碑和信誉。激励原创:遏制简单模仿之风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电视娱乐节目存在的一个致命伤,就是普遍缺乏创造力,一些电视台大量引进欧美、日韩和港台的节目模式,几乎原版“克隆”,大兴抄袭之风。而就在这一不加思考的模仿过程中,许多品味低俗的文化垃圾长驱直入。周星认为,中国电视人应该增强信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出能够体现我们价值观念的、好看又有意义的电视娱乐节目。他说:“抄袭、模仿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虽然很简洁、很方便,但却很难使中国本土娱乐节目获得长足的发展。”加强监管:建立综合评价体系专家指出,要遏制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趋势,既要依靠电视工作者的自律和社会大众素质的提高,也需要监管部门更熟练地运用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产业运作规律,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水平。但在主管部门直接加强监管的同时,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遏制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还应改变现有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除了现行的“收视率”和“收视市场份额”两个数字化指标之外,他们建议监管部门联手调查公司形成“社会美誉度”指标,以平衡前两个指标可能带来的“惟经济效益论”。此外,监管部门还可以设置电视娱乐节目的“底线”,一旦有些节目逾越界线,监管部门就应视情节分级给予警告、勒令整改或者停办处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一些专家还建议,我国应该学习国外将公共电视台与商业电视台分开的做法。由政府资助建立公共服务电视,不以赢利为目的,不以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质量的标准,专门制作、播放、传播一些品位比较高的节目。同时,应对电视节目实行分级制,使得有的频道不对未成年人开放,以规避某些电视娱乐节目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时统宇认为,当前,在电视节目的播出时段上也应该有所调节,应该把新闻、社教类节目放在黄金时段。许多专家还建议主管部门尽早在我国开展媒体教育,指导受众增进对媒体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触、分析传媒信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呼吁,首先要对青少年和中小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这不但涉及到青少年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还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认为,如果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身的素质提高了,就能够自觉地抵制低俗化的东西。这样即使媒体想做,观众也不会答应。资料5光明日报:中国电视节目低俗之源只有实现艺术评价标准与收视率标准之间的互补,中国电视才能摆脱低俗的困境与怪圈。近年来,电视低俗之风越演越烈,不断挑战既有的社会核心价值底线,不断拆解民族审美心理与文化认同的藩篱,不断亵渎我们的欣赏智力与审美能力,让观众实在忍无可忍。2010年纷繁芜杂的低俗乱象让我们眼花缭乱,某些电视节目所呈现的搞笑、愚乐、庸俗之风、植入广告的拜金之风激起了许多观众的强烈不满,有的网友甚至群情激愤发出了“禁播”的呐喊。电视节目低俗何以呈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局面,个中原委颇值得我们去深思。唯收视率论者该反思目前部分电视艺术作品中低俗成风的现状,固然与当下社会总体的浮躁状态不无联系,但是与收视率的极度强化和片面追求关系甚大。部分艺术质量堪忧的电视节目,收视率却一度飙升至前几名,根本的原因不是依靠作品的艺术品质拉上去的,而是借助众多明星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认同与投射炒作的结果,收视率借助广告和明星效应能炒上去,但艺术质量却无法炒上去。为提升收视率和抓住观众的眼球,制作人可谓搜肠刮肚、无所不用、无所不能。某栏目节目竟然公开“研讨”性感、走光、尖叫等涉性话题,以一种性的暗示和猥亵文化去蛊惑观众本能中的原初欲望;就连某些气象资讯类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将穿着短裙、露着大腿且妩媚十足的美女主播作为节目宣传的亮点。总之,也为了比拼收视率,制作人故意怂恿嘉宾去故作嗲媚、挖黑幕、揭隐私、搞荤段子,荧屏变得污秽不堪,观众惊呼不忍卒看。实事求是说,真正的电视艺术作品不是为收视率而生的,收视率标准无法准确评价和衡量电视艺术的精神品质与审美价值。电视节目需要一定的收视率,没有一定的广告收入不可能支撑中国电视艺术的良性发展,“理性的收视率”可以作为观众对电视节目满意度的一种参照标准,但不是电视节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