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教师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教师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教师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教师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2024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教师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更与创新一、基础巩固(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5分,共45分。)1.人才选拔关乎国运兴衰。中国古代有一时期由中心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九个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这种官吏选拔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D【解析】抓住题文信息“中正”“九个等级”可以判定这种官吏选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选D。结合所学学问可知,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解除。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允,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慢慢走向成熟与完善。下列关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表述错误的是A.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B.唐高祖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C.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D.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而不是唐高祖,所以B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都不符合题意,均解除。3.唐朝诗人孟郊有诗“从前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志得意满的情景。从今可以看出A.科举制体现了九品中正制的原则B.科举制变更了个人命运C.选官偏重人才品德D.进士科是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答案】B【解析】题干中“登科”成为诗人命运转折点,结束“从前龌龊”的日子,起先“春风得意”的仕途,说明唐代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变更个人命运,A项表述错误,B项表述正确;C项是对汉朝察举制的表述,D项表述确定化,均解除。4.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隋朝开创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唐朝沿用且得以完善的有①三省六部制②科举制③租庸调制④两税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隋文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朝接着沿用并进一步完善,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形成科举制,唐朝继承和完善了科举制,①②都符合题意。魏晋时期就起先实行租调制,唐初实行以庸代役,唐中期(780年)起先实行两税法,所以③④都不符合题意,含有③或④的组合B、C、D均解除。5.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减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明显属于后者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汉武帝中外朝C.唐朝三省六部制D.明朝的内阁制度【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并结合所学学问“隋唐时期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均执宰相之职,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符合题意,故选C项。秦朝三公之中一个宰相,权力很大,对皇权形成威逼,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汉武帝起用身边亲信近臣形成中朝,减弱了相权属于第一种类型,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班子,没有宰相之名更无宰相之实,亦不符合题意,故A、B、D均解除。6.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心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枢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中心和地方机关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唐朝前期尚书省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书省、门下省的信息,解除A项;起草诏令是中书省的职权,解除B项;尚书省管辖全国行政有利于加强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故C项错误。7.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一夫一妇,可以享受和担当的权利和义务有:①从政府受田②担当定额租(纳粟)调(纳布或帛)③成年男子负担确定的徭役④不去服徭役的男子可以纳绢或布代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先立户口确定人数,依据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受田农夫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要担当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确定的徭役。①②③都符合题意和史实;以庸代役是唐朝初年的规定,④不符合题意,解除。故选A。8.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和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对农夫来说最大的主动意义是A.增加了绢布负担B.保证农夫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C.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D.减轻了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答案】B【解析】题干要求选择以庸代役对农夫的最大主动意义,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以庸代役保证了农夫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项符合题意;增加负担不是主动意义,解除A项;C项表述是对政府的影响,不符合题文要求方向,解除;以庸代役实行的前提是政府对农夫的人身限制,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亦解除。9.据《资治通鉴》:“……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资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由此可知①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②变更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③简化了税收名目④减轻了对农夫的赋税剥削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扩大了收税对象,变更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符合题意;依据“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简化了税收名目符合题意;减轻了农夫的赋役负担,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解除带④的A、C、D组合,故选B。二、拓展提升(单选3个,每个5分;材料解析题2个,13题24分,14题16分)10.唐代后期,“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矣”。对此解读精确的是A.科举成为享有经济特权的依据B.科举有利于造就新的社会结构C唐代后期国家的财政负担加重D.唐朝科举制越来越受政府重视【答案】A【解析】材料前半部分说明通过科举考试可以跻身上层,后半部分说明家庭贫困的下层民众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摆脱逆境,A项正确。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淌,但不是再造社会结构,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财政负担加重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科举制对下层民众的作用,D项错误。11.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冲突供应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主动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心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退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到了分散相权、加强皇权的作用,同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调动了宰相的主动性,故选A项。B、C两项并没有体现出加强皇权的实质,均解除;D项犯了确定化的错误,可干脆解除。12.历史学家武建国先生指出:“均田制的最终废弛,不复再现,并非完全是由于国家无田可授,其真谛,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这一分析旨在说明A.两税法的实施是均田制实施的必定结果B.均田制的瓦解是两税法实施的必定结果C.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均田制瓦解的主因D.庶族地主势力壮大是两税法实施的主因【答案】C【解析】留意题干信息“乃是庶族地主的发展壮大,土地私有制的日益发展和深化”,可见C项正确。封建经济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峻,导致均田制难以维持,与之相关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也无法实施,因此唐朝后来改为实施两税法,A、B、D三项说法错误,均解除。13.(24分)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不仅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士人阶层的个人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材料三(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心。…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用……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用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与之相符的选官制度及其选官标准(6分)。(2)据材料二,指出两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弊端(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科举制的主动作用(6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从选拔标准和选拔方式的角度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趋势(4分)。【答案】(1)制度:察举制(2分)。标准:德行、才学、明法、意志谋略(4分)。(2)制度:九品中正制(2分)。弊端:中正官独揽人才的选拔与评判;世家大族垄断高级官职;寒门才俊遭到埋没(6分)。(3)主动作用: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心,加强了中心集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允公正;逐步放宽录用标准,扩大了统治基础。(6分)(4)趋势:选拔标准从重品德、重门第到重才学;选拔方式从地方举荐、官员个人评定到国家统一考试选拔(4分)。【解析】第(1)小题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出处《后汉书》及“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得出;其次小问,标准,据材料一“德行高妙”“学通行修”“明达法令”“刚毅多略”得出。第(2)小题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得出;其次小问,弊端,据材料二“唯问中正”“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并结合所学得出。第(3)小题,主动作用,据材料三“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一律按才学标准录用”“进士科,放宽录用标准”并结合所学得出。第(4)小题,选拔标准,据材料一“德行高妙”、“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材料二“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材料三“一律按才学标准录用”并结合所学归纳得出;选拔方式,据材料二“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材料三“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并结合所学归纳得出。1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一今制度弛紊,疆理堕坏,恣人相吞,无复衅(指田界)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豪强,以为私属;贷其种食,凭其田庐,终年服劳,无日休息;磐输所假,常患不充。有田之家,生食租税。贫富悬绝,乃至于斯,厚敛促征,皆甚公赋。——《陆宣公奏议》材料二“户无主客,以居者为簿,人无丁中(丁:指21岁以上的男子,中:指16-20岁男子),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入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新唐书》材料三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村料四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集》2《重赋》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学问,评述两税法的背景、基本内容和利弊。要求表述成文,不超过200字。(16分)【答案】背景:唐中期,土地兼并严峻,农夫的赋税负担沉重(4分)。内容:以土地和财产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