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2023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2.(2023湖南邵阳模拟)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指出,春秋之际只有“士”才能当兵,兵都是贵族,而农工商不能当兵,至战国则全民皆兵。这一变化反映了()A.四民阶层的形成B.百家争鸣的效果C.学在官府的打破D.政治结构的转型3.(2023湖南高考预测卷)关于“六艺”中的“射”,《论语》有这样的记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由此可见,孔子认为()A.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礼乐制度推动了文化认同C.提高道德修养有多种途径D.体育活动有助于修身养性4.(2023湖南湘钢一中二模)《汉书·艺文志》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材料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A.服务于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B.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C.私学兴起,思想活跃D.挽救了崩溃中的周代政治制度5.(2023河北唐山三模)西周时,土地经常只耕种三年,三年后地力基本耗尽,另辟土地,重新分配。春秋中后期,三年换土易居的耕作法逐渐取消,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这些变化反映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提高C.土地私有倾向增强D.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6.(2023湖南长郡中学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尽地力之教”,以农业强国;商鞅在秦国变法,实行农本政策,把农业立国的治国理念推到极致。与此同时,郑国和齐国则选择了重视商业的治国道路。这说明()A.列国纷争推动变法运动B.精耕细作有利工商繁荣C.分封制度促进经济发展D.地理位置影响经济政策7.(2023湖南高考历史猜题卷)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8.(2023·广州)春秋时期,诸侯国君朝觐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中小侯国“聘问”霸君的事例却很多。例如,鲁国“聘问”晋君12次、楚君1次。公元前545年,齐、陈、蔡、燕等国国君曾共同“聘问”晋平公。由此可知()A.传统政治秩序渐趋瓦解 B.诸侯争霸现象严重C.宗法血缘关系受到冲击 D.晋国实力最为强大9.(2024·乐山)下图为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的关系。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分封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B.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普遍确立C.诸侯争霸让位于国内斗争D.贵族势力发展加速政治转型10.(2024·嘉兴)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11.(2023·南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A.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恢复稳定社会秩序12.(2024·镇江)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A.导致了阶层固化 B.根植于历史传统C.维护了君主专制 D.功能上相互补充二、非选择题13.(2023湖南娄底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邑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之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制约。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前722年至前694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影响。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选择题1.(2023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春秋》一书多次记载了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战国时期,齐宣王曾向孟子请教齐桓公、晋文公富国强兵争霸之术,但孟子回复: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据此推断,孟子意在()A.融合诸子百家思想B.倡导仁政治国理念C.重构春秋争霸历史D.维护分封宗法制度解析据材料可知,孟子否认孔子的弟子中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争霸之事,是因为争霸战争与儒家的治国理念不符,其目的在于倡导仁政,故选B项;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而非融合诸子百家思想,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孟子不是重构春秋争霸历史,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分封宗法制度,D项错误。2.(2023湖南邵阳模拟)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一书中指出,春秋之际只有“士”才能当兵,兵都是贵族,而农工商不能当兵,至战国则全民皆兵。这一变化反映了()A.四民阶层的形成B.百家争鸣的效果C.学在官府的打破D.政治结构的转型解析从兵都是贵族到全民皆兵,说明当兵的限制条件降低,反映了社会政治结构的转型,故选D项;这一变化与四民阶层的形成无关,不是百家争鸣带来的结果,排除A、B两项;学在官府局面的打破是私学的出现和兴起,排除C项。3.(2023湖南高考预测卷)关于“六艺”中的“射”,《论语》有这样的记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由此可见,孔子认为()A.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B.礼乐制度推动了文化认同C.提高道德修养有多种途径D.体育活动有助于修身养性解析根据材料“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知,孔子认为射箭比赛包含着君子的“争”与“不争”,可以体现君子风度,由此可知,孔子认为体育活动有助于修身养性,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了射箭可以提高修养,未涉及“多种途径”,排除C项。4.(2023湖南湘钢一中二模)《汉书·艺文志》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材料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A.服务于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B.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C.私学兴起,思想活跃D.挽救了崩溃中的周代政治制度解析材料反映了由于诸侯争霸,各家纷纷发展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服务于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故选A项。5.(2023河北唐山三模)西周时,土地经常只耕种三年,三年后地力基本耗尽,另辟土地,重新分配。春秋中后期,三年换土易居的耕作法逐渐取消,国家不再定期重新授田,而是一次性授田,由耕作者在份地上自行轮种。这些变化反映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提高C.土地私有倾向增强D.铁犁牛耕生产方式的普及解析材料中春秋时期耕作法的变化使农民对土地的占用时间更长,这是一种私有化倾向,C项正确。一次性授田,耕作者自行轮种,政府干预力度越来越小,这种变化最终会导致公田制被破坏,排除A项;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高是这些变化的结果,排除B项;春秋时期铁犁牛耕尚未达到普及的地步,排除D项。6.(2023湖南长郡中学一模)春秋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推行“尽地力之教”,以农业强国;商鞅在秦国变法,实行农本政策,把农业立国的治国理念推到极致。与此同时,郑国和齐国则选择了重视商业的治国道路。这说明()A.列国纷争推动变法运动B.精耕细作有利工商繁荣C.分封制度促进经济发展D.地理位置影响经济政策解析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魏、秦、郑、齐治国的经济道路不同,魏秦以农业强国,郑国和齐国则选择了重视商业的治国道路,结合所学可知,魏、秦、郑、齐四国地理位置不同,其中魏、秦位于平原地区,农业较发达,所以采取重农政策;郑位于中原地区,齐则靠海,都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两国选择了重商的政策,可见地理位置影响经济政策,D项正确。7.(2023湖南高考历史猜题卷)商周时期,锸、类农具开沟起土较慢,农田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沟宽垄窄;战国晚期,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沟、垄宽度基本一致。这一变化表明战国晚期()A.生产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集体劳作方式不断得到强化C.人地矛盾推动经济结构调整D.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周时期的垄与沟的宽度比约为1∶2,战国晚期的垄、沟宽度之比变为1∶1,再结合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可得出技术革新带动种植面积扩大,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排除A项;战国时期主要是个体耕作方式,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涉及经济结构调整,排除C项。8.(2023·广州)春秋时期,诸侯国君朝觐周王的事例已不多见,中小侯国“聘问”霸君的事例却很多。例如,鲁国“聘问”晋君12次、楚君1次。公元前545年,齐、陈、蔡、燕等国国君曾共同“聘问”晋平公。由此可知()A.传统政治秩序渐趋瓦解 B.诸侯争霸现象严重C.宗法血缘关系受到冲击 D.晋国实力最为强大[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君不朝觐周王却去“聘问”霸君的事例增加,这就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在下降,晋国等霸君的实力在上升,也就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传统政治秩序渐趋瓦解,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传统政治秩序渐趋瓦解,没有说诸侯之间的“争霸”现象,排除B项;材料中诸侯国与周王的关系没有强调是“血缘”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9.(2024·乐山)下图为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该国贵族势力强度的关系。据此可知,春秋时期()A.分封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B.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普遍确立C.诸侯争霸让位于国内斗争D.贵族势力发展加速政治转型[解析]从图表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贵族势力越强的国家,一般国君非正常死亡率就高,尤其是晋国和齐国贵族势力发展并强大,冲击了原有的宗法体制,加速了礼崩乐坏,因而加速了春秋战国之交的政治转型,D项正确;春秋时期,分封制度逐渐崩溃,排除A项;秦朝后,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普遍确立,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春秋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10.(2024·嘉兴)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比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措施,就体现了这一任务。据此判断,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A.意图平衡各国实力 B.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以重构大一统为目标[解析]根据材料“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旨在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C项正确;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并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并非为了平衡各国实力,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通过推行重农政策,着眼于提高国家经济和军事实力,排除B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富国强兵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大一统,也有防止被其他国家兼并的原因,排除D项。11.(2023·南阳)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两者旨在()A.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恢复稳定社会秩序[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孔子提倡通过德治来治理国家,老子强调通过修养来治理国家,两者都希望国家能够得到有效治理,社会秩序得到稳定,D项正确;孔子强调治理国家采取德治,并没有体现对统治阶级行为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才选拔标准,排除B项;孔子和老子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没有迎合封建贵族诉求,排除C项。12.(2024·镇江)相传周公制礼作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荀子认为“礼别异,乐和同”,礼主“分”,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主“和”,使人人和谐共存。荀子意在强调礼和乐()A.导致了阶层固化 B.根植于历史传统C.维护了君主专制 D.功能上相互补充[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礼别异,乐和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使社会井然有序,乐使人人和谐共存,两者功能上相互补充,D项正确;乐使人人和谐共存,与阶层固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礼和乐各有作用,互为补充,没有强调其历史传统,排除B项;君主专制出现在秦朝之后,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3.(2023湖南娄底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一、周王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邑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罢。为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昆明市寻甸县第二人民医院选调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2024年河池东兰县参加全区人才交流大会招聘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 科技企业如何利用网络协议优化操作系统性能
- 2025年度企业项目管理与执行服务合同
- 数据中心(一期)建融资投资立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
- 公司退货协议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废弃物处理土地承包合同
- 2025年度道路工程施工环境保护合同
- 2025年度变更抚养权协议:家庭和谐共育与子女监护责任合同
- 2025年度居家养老保姆雇佣合同规范文本关爱老人生活品质
- 高中主题班会 借哪吒精神燃开学斗志!课件-高一下学期开学第一课班会
- 2024年12月2025浙江湖州市长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公开招聘辅助执法人员8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潍坊2025年山东潍坊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招聘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南非综合简要介绍》课件
- 2023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2单元 百分数(二)综合与实践 生活与百分数说课稿 新人教版
- 二零二五年度医疗援助派驻服务协议4篇
- 2024年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灾害的概述》课件
- 小学五年级体育教案全册(人教版)
- 2024《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课件
- 《教育向美而生-》读书分享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