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年马原理第六章(部编)课件_第1页
2015学年马原理第六章(部编)课件_第2页
2015学年马原理第六章(部编)课件_第3页
2015学年马原理第六章(部编)课件_第4页
2015学年马原理第六章(部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个历史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第一阶段:16、17世纪(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时期)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托马斯·莫尔(1478-1535)英国政治家、思想家,代表作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全书》,简称《乌托邦》。托马斯·康帕内拉(1568-1639)意大利思想家,代表作是《太阳城》。

主要特点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第二阶段:18世纪(工场手工业时期)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摩来里(1720-1780)法国杰出思想家,代表作是《自然法典》;马布利(1709-1785)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历史学家,代表作是《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

马布利主要特点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转变)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

圣西门(1760-1825)法国思想家,代表作是《论实业制度》;

傅立叶(1772-1837)法国思想家,代表作是《新世界》;

欧文(1771-1858)英国著名的实业家、思想家,代表作是《新社会观》、《人类思想实践中的革命》。圣西门

傅立叶

欧文主要特点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一种历史谬误,必须尽快代之以美好的社会制度。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

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列宁对《共产党宣言》给予高度评价“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以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是最好的阐述。”“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因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要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是最新类型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两种形式无产阶级革命暴力革命和平过渡主要的形式可能的形式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但不否认和平方式的可能性和意义。7/2/2024在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问题上

统治阶级→不会自动退出→镇压

生产关系代表历史舞台↓阶级斗争↑被统治阶级→要求变革——→反抗

生产力代表旧生产关系

巴黎公社: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巴黎的无产阶级举行了武装起义,推翻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但仅存71天,失败了,这是第一次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马克思

巴黎公社墙7/2/2024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暴力革命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走的都是暴力革命的道路。说明暴力革命是建立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暴力革命的具体形式因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国情不同而不同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和平方式马恩不排除革命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恩格斯:“工人总有一天必须夺取政权,以便建立一个新的劳动组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条件是:

——斗争条件有利于人民,资产阶级统治动摇,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宣传,争取群众,无产阶级政党利用普选权,开展议会的合法斗争。

——无产阶级掌握革命权。无产阶级不能放弃不合法的斗争。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列宁的少数或一国先发生论

“社会主义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该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胜利,显示了暴力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证实了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个国家内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也向全世界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对两种观点分析评论

不能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不能单纯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原理。

◆“同时论”有正确的理论价值与依据,蕴涵着社会主义的国际性。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断作出了补充。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一)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1917年11月—1918年上半年,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1918年夏天—1921年初,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1921年春天—1924年,由战时共产主义转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十月革命后,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计划,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法和途径,进行了“直接过渡”实践。

1917年11月——1918年上半年:

巩固苏维埃政权,制订向社会主义过渡初步计划的时期

“直接过渡”是指不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绕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直接”通达社会主义社会。

1918年下半年,帝国主义纠合14国对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涉,同时俄国爆发国内战争。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苏维埃实行以取消商品货币关系为主要特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夏天——1921年初: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对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国家对生产和经营实行经营管理。

实行除必要的口粮之外的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实行粮食贸易的国家垄断制。

禁止私人自由贸易,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实行主要日用品和消费品定额分配制度。

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原则”,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有产者无产者都要参加劳动,以迫使资本家参加体力劳动,以便更多的人奔赴前线。后果:工业生产停滞,甚至下降;黑市贸易猖獗;发生饥荒,农民暴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和历史作用特点:用军事化的手段管理经济。历史作用:①保证了百万红军和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②最大限度地把仅有的一点工业资源、设备、产品集中起来,保证了战争的需要;③把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共同对敌,战胜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武装干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局限性:①脱离了经济政治发展水平;②脱离了农民的需求。列宁说:“为了拯救国家,拯救军队,拯救工农政权,当时必须这样做。”(《列宁全集》第41卷,第10页)但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选集》第4卷,第570页)1921年3月—1924年新经济政策时期

(1)背景:

1921年3月8日--16日,俄共(布)召开第10次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大会于3月15日通过决议,决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四,试行租让制、代购代销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作为由多种经济成分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桥梁。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第一,实行粮食税制度,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农民自由周转剩余农副产品;

第二,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允许通过市场进行商品买卖,实行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

第三,把商业原则引入国有企业,进行经济核算,对职工实行物质奖励;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改善了工农关系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仅有利于改善俄国的经济形势,而且也反映了列宁对探索社会主义模式的新的思考。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及评价

(1)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5)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6)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

(7)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列宁对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列宁晚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构想

主要包括:用合作社的形式将农民引向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大工业,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文化革命,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进行党和国家机构的改革,努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维护党的团结,特别是党中央领导核心的团结等。(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的形成(1925—1953)

列宁逝世后,联共(布)党内及理论界在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争论的结果最终是斯大林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占据了主导的地位。1928年10月,苏联开始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建立社会主义大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32年底完成。1936年12月,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中,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经济体制方面: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集中统一指令性计划管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单一按劳分配方式。经济特点政治特点: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共产党独掌政权,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逆向、一维的监督机制。文化特点:实行大包大揽的管理体制;以斯大林的理论观点作为判断是非和衡量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学术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以大批判、大斗争的方法推动学术文化的发展;以文化艺术的单一性取代其多样性。从20年代末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运行机制,即“斯大林模式”。最彻底反共的政治家丘吉尔如此评价自己的死对头: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1913年,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2.6%,占美国的6.9%,英国的22%,德国的17.2%,法国的4.3%;一战后使俄国工业下降36%。苏联比西方国家落后50-100年。苏联用12年完成工业化(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2个五年计划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制造送上太空;机车,石油,生铁,钢等超过美国

第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适应了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对苏联模式的评价第二,历史功绩: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为其它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榜样和支持,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资本主义的改良提供了借鉴和启发,大大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地位(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第三,存在弊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东欧八国: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民主德国。亚洲六国:中国、越南、北朝鲜、蒙古、老挝、柬埔寨。拉美一国:古巴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二战以后,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15个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数量上,占世界的1/14,在领土上,占1/4,在人口上,占总人口的1/3。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工人赤卫队、革命士兵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首都彼得堡进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在辞职书上签字后发表电视讲话:“我曾经坚定地赞成保持联盟国家,保持国家完整。最近发生的事件却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国家分裂解体已成为现实,我不能同意发生这一情况……”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所提供的启示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社会主义应该是个开放的体系。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中的曲折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共同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和《法兰西内战》中十分强调无产阶级政权对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新型国家政权阶级本质:对少数剥削者和反人民的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民主共产党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最终目标: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专政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表明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国体上说:从政体上说: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二、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则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有计划地调节生产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没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没有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始消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列宁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1)实行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2)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3)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4)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二)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年轻的社会制度,一直处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对它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认识,也只能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形成了新的认识。这些认识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中国共产党人在进一步的探索中认识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不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淮海战役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从经济基础来看,社会主义建设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进行。从封建主义影响来看,社会主义社会在各方面深受封建主义的不良影响。)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二)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坚持“走自己的路”。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19171923十月革命及欧洲革命浪潮1945低潮欧亚革命浪潮1959低潮1989(一)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但它并不是一诞生就完美无缺,一出现就一成不变的。)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二)社会主义在自我发展和完善中走向辉煌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1)社会主义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2)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3)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两种不同的改革观

马克思主义的改革观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改革观具体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得以完善和发展葬送社会主义的前途对象对象结果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

社会主义要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不推进改革开放,不仅不能取得新的成就,而且已经取得的成就也难以保持,更谈不上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

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利益和意志,有独立的纲领、路线、策略,为参与或掌握政权而斗争的政治组织。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由本阶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分子组成,是进行阶级斗争的有力工具。(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1、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思想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个国际性的党组织

1847年6月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11月第二次代表大会,1848年2月发表纲领《共产党宣言》,拥有盟员40多人,在德国、法国、英国等7个欧洲国家建立了支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

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在马恩领导下,在欧洲、美洲、非洲18个国家建立了支部,拥有40多万党员。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是最早在一个国家内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889年7月,在巴黎第二国际成立,欧美有22个国家工人代表参加了会议,拥有300多万党员。

1895年,恩格斯逝世,第二国际出现左中右三派,最后分裂。

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在莫斯科第三国际成立,拥有76个无产阶级政党,550多万党员。

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是由无产阶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决定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锋队性质(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锋队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集合了工人阶级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最有觉悟、最富战斗力的部分,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

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1、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最有前途的阶级;肩负伟大历史使命,革命最彻底、最有政治远见、最大公无私的阶级;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且在斗争中不断成熟,最有组织纪律性的阶级。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3、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但并不排斥其他阶级和阶层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

工人阶级只有在先进理论指导下,才能认清自身的地位和历史责任,意识到本身解放的条件,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党(三)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规定了党的最终目的和近期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了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政治纲领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共产党员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夯实“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四)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宗旨)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决定的。这是由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共产党员必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共产党员党性的“灵魂”。树立起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