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部编)课件_第1页
沁园春·长沙(部编)课件_第2页
沁园春·长沙(部编)课件_第3页
沁园春·长沙(部编)课件_第4页
沁园春·长沙(部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沁园春·

——毛泽东(1893-1976)他身上始终有着一种诗人气质

毛泽东,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湖南省湘潭韶冲人,生于1893年12月26日,逝世于1976年9月9日,享年83岁。诗人介绍▼这首词写于1925年,长沙可以说是毛泽东的第二故乡。▼15岁,毛泽东给他的两位表兄抄录下这样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而后,离家出外求学。

此诗写作前,毛泽东的生活经历:▼1911年,18岁的毛泽东到了长沙,开始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那时的毛泽东人生志愿是:

“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1915年,同班同学易昌陶因病去世了;袁世凯政府同意签订卖国条约《二十一条》。两件事使他坚定这样一个信念:

人生奋斗、报国救民都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洗冷水浴;雨中奔跑;湘江搏击风浪)日记里写道: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1918年,与何叔衡等创立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1919年,“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1921年,与何叔衡出席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党的创始人之一。▼1923年,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继续革命。▼1925年,回湖南考察指导农民运动。

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追忆在长沙的求学与革命经历。(32岁)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湘江这些读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独自去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作了此词。(一)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兴盛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别称:诗余、乐府。如《稼轩长短句》《东坡乐府》。别(二)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文体知识每一首词都有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长沙》,长沙是标题。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三)词的组成:1.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2.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文体知识(四)沁园春: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沁园春》共114字,上片13句,下片12句,属长调。韵脚(句尾押韵的字)分别为“秋”、“头”、“流”、“由”、“浮”、“游”、“稠”、“遒”、“侯”、“舟”。(五)词按风格分:豪放派、婉约派。文体知识

整体感知:1.学生欣赏音画朗诵作品《沁园春长沙》,听清读音,注意语气。检测2.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沁园春()漫()江

峥嵘岁月()岁月稠()

百舸争流()怅寥廓()()挥斥方遒()浪遏飞舟()岁月稠(chóu)漫(màn)江

整体感知: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词,注意诵读节奏,停顿正确。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1925年毛泽东

整体感知:4.结合注解,自由朗读全词,注意字形。概括上下阙主要内容。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漫江碧透

(2)百舸争流

(3)万类霜天竞自由

(4)怅寥廓

(5)峥嵘岁月稠(6)挥斥方遒(7)激扬文字

(8)粪土当年万户侯

(9)到中流击水

(10)浪遏飞舟4.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漫江碧透满江

(2)百舸争流大船

(3)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相呈现

(4)怅寥廓惆怅感慨

(5)峥嵘岁月稠

(6)挥斥方遒

强劲有力

(7)激扬文字激浊扬清

(8)粪土当年万户侯

名作动

把···看作粪土(9)到中流击水水流中央

(10)浪遏飞舟阻止“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是从《晋书·祖逖》中的“中流击楫”化来的。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逖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中流击楫”常被用来表示破釜沉舟恢复故国的决心。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有:上阕:景:立、看、怅、问下阕:情、志

忆、记研读上阙朗读,思考:(1)词的上阙,主要写了什么?明确:(2)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明确:研读上阙朗读,思考:(1)词的上阙,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主要写景(2)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明确:秋天

橘子洲(3)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本词的开头三句,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看”字统领哪几句?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这样的字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看”是领字,读时要稍加停顿。什么是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请找找本诗上阕景物描写中的意象:请找找本诗上阕景物描写中的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万层漫百争流

红遍击长空碧透

尽染

翔浅底在“看”的统领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为我

们展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远望 “万山红遍”(高)“群山”近看 “漫江碧透”(低)“江水”仰视 “鹰击长空”(高)“长空”俯视 “鱼翔浅底”(低)“水面”小结: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高低分明,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大家研讨:1.景物的描写顺序?2.描写景物的手法?3.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谈谈其中的好处。·4.上阕景物有什么总体特征?1.景物的描写顺序?答案:由远及近,从高到低,由整体镜头到特写镜头,由点到面。大家研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大家研讨:

2.词的上阕描绘的一幅美丽的“湘江秋色图”,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答案】

作者描绘这幅美丽图景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是:(1)定点换景,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对比鲜明,多角度铺陈描写。作者定点橘子洲头,选取了秋天岳麓山红叶、湘江行船、长空雄鹰、江中游鱼等最能体现长沙秋色的典型景物作点,用“万类”概括面,从视线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2.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是:(1)定点换景,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对比鲜明,多角度铺陈描写。

(2)提炼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表动态的有:“染”,写秋色之深;“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表色彩的有:“红”,写叶色之浓;“碧”,写江水之色。表程度的有:“遍”,写秋色之广;“漫”,写江面之阔;“透”,写水体之清。表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3.这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谈谈其中的好处。2.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是:(1)定点换景,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对比鲜明,多角度铺陈描写。

(2)提炼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表动态的有:“染”,写秋色之深;“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游鱼之乐。表色彩的有:“红”,写叶色之浓;“碧”,写江水之色。表程度的有:“遍”,写秋色之广;“漫”,写江面之阔;

“透”,写水体之清。表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

“层”,写枫林之茂;

“百”,写船只之多。4·上阕景物有什么总体特征?答案: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在青年革命家毛泽东眼中,秋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关键词:色彩绚丽.生机勃勃小结上阕1: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这些景物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景物的赞美和欣赏,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看

万山红遍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远眺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高景

低景

静景动景动景动景万类霜天竞自由

点面定点橘子洲:换景典型湘江秋景:色彩绚丽,生机勃勃。动态的雄壮美山红水绿色彩美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景物的赞美和欣赏,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5.

有同学说“上阙就是纯写景”,你也这样看吗?请结合课文背景具体分析?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一个“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6.“谁主沉浮”深层含义是什么意思?(谁主宰国家的命运,掌握民族的前途。)7.这一问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精神或胸怀?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忧国忧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8.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明确:诗人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运用对比反衬,更加突出了作者强烈的革命精神。

9.

由“怅”、“问”所引导的直抒胸臆,起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这一问透露出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结构上: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所以:联系背景,作者描写这幅秋景图的意图是:意图:作者描写这幅秋景图是为了抒情的需要:面对这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自然激起万千思绪,发出“谁主沉浮”的询问,词作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通过“大自然”的盛衰枯荣由谁掌控,国家前途命运由谁主宰的询问,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小结2内容上:作者临江而望抒发了自己乐观豪迈的革命情怀。艺术手法上: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叙事抒情表现手法——以乐景衬愁情、虚实结合10.引申讨论:“自古逢秋悲寂寞”,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诗词中常常充满了萧瑟、肃杀、悲凉、感伤的情调。宋玉《九辩》:“非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秋声赋》渲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还有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都是写秋的悲凉,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呢?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知人论世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我们能从中感悟到一种久违的英雄主义气息。诗如其人意向的对比天净沙秋思

沁园春长沙枯藤老树昏鸦,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小桥流水人家,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古道西风瘦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夕阳西下,万类霜天竞自由断肠人在天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冷落凄凉

生气勃勃峥嵘岁月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从事的主要革命活动有:

1.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2.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3.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谭延闿、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4.创《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峥嵘岁月”是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指不平常的斗争岁月。峥嵘,本来形容山势高峻。)鉴赏下阕

1.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曾”

“忆”2.“恰”字统领了哪几句?恰”统领七句: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3.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有何作用?年龄气质(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作用: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作者曾自注:“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遏,遏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是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把飞快行驶的船只都阻挡住了;一种认为“浪遏飞舟”是“到中流击水”的条件。如果按照后一种理解,这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4.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同学们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形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这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志振兴中华的慷慨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5.下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回忆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6.体会思想感情和艺术特征

,了解抒情方式

诗言志,毛泽东同志独立寒秋,是在抒发“悲秋”之感吗?显然不是,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同志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就这首词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怀人忆事抒情:

“携”、“忆”、“记”怀人忆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往昔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2.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3.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4.1919年,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5.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7.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8、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9、全词主要抒发什么情感,表达什么志向?

忧国忧民的情怀。主宰国家命运,改造旧世界的志向。写作特色

体会本词景、情、志如何和谐统一的。由景生情,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总结:沁园春长沙上阕下阕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俯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景动景(群山)(江中)(江中)(群山)(天空)(水底)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英姿勃勃才华横溢)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战斗风貌中流击水(搏击风浪急流勇进)浪遏飞舟(不怕艰险坚持到底)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