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广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1页
廊坊市广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2页
廊坊市广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3页
廊坊市广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4页
廊坊市广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评价七年级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用蓝、黑色的钢笔或圆珠笔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涂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考古工作者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许多石器,这些石器看上去比较简单、原始,但它们其实分了很多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石钻。由此可知,北京人()A.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 B.能够直立行走C.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D.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些石器看上去比较简单、原始,但它们其实分了很多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锥、石钻”可知,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A项正确;材料没有北京人是否能够直立行走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审美观念,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北京人是否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2.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居民会制作鱼纹彩陶盆,河姆渡原始居民住干栏式的房子,黄河流域的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的房子,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3.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说明中华文明呈现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说明中华文化又具有一体性特点,B项正确;兼收并蓄、一脉相承、丰富多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CD项错误,故选B项。【点睛】4.《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选贤与能”指是我国古代实行的()A.世袭制 B.禅让制 C.皇帝制 D.分封制【答案】B【解析】【详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B项正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禅让制而不是世袭制,排除A项;题干与皇帝制无关,排除C项;分封制是西周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不是选拔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排除D项。故选B项。5.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图历史事件发生在①对应朝代的是()A.大禹治水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约公元前1600到公元前1046年是商朝时期,盘庚迁殷是发生在商朝的,B项正确;大禹治水是原始社会末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平王东迁发生在东周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6.董恩林在《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中写道:“正是在这种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这说明分封制()A.使受封者获得土地 B.扩大了统治范围C.推动了民族交融 D.促使割据局面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B项正确;分封制下,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但材料的主要内容不在这一方面,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分封制推动民族交融、促使割据局面形成等影响,排除CD两项。故选B项。7.有些青铜器上刻有文字,古人称这种文字为金文。金文从商代中晚期开始出现,数量较少;周代青铜器上文字数量明显增加。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由此可推知青铜金文的历史价值在于()A.便于了解商周时期青铜器功能的变化B.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C.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D.突显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水平领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可得出金文上的内容都是原始史料,所涉及的方面广泛,提供了研究商周社会状况的实物史料,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功能变化,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金文,没有其他文字,排除B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排除D项。故选C项。8.下面是小明在同学学习《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课时留下的学习笔记,它反应的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A.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小 B.争霸战争激烈,分裂趋势加强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弱小诸候依赖周天子【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和所学知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力量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他们竞相称霸实际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C项正确;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排除A项;春秋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有利于局部统一,排除B项;弱小诸候依赖周天子叙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9.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商鞅变法中体现“国家形态”转折措施是()A.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B.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C.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D.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东周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过渡。”结合课本所学,分封制是西周时期治理地方的制度,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并立,兼并战争不断。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政治方面对地方治理,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有利于加强国君的权利,使复合制国家开始向单一制国家转变。A项正确;由题干中“分封制项直接行政管理”涉及到是对地方的管理,没有涉及改革户籍制度,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0.秦朝以前,官吏和私人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朝,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以玉制玺为天子专有 B.皇位可以世袭C.皇权至高无上 D.天子喜好收藏玉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有天子的印才能叫玺,而且用玉制作,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和皇帝具有的独尊性和至高无上性,C项正确;以玉制玺天子专有”只体现了题干所给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没有揭示出该历史现象的本质,排除A项;皇位可以世袭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天子是否喜好收藏玉玺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1.秦朝的一位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这位商人携带的货币应该是()A. B.C. D.【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统一了货币,将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所以秦朝的盐商要到外地去购进一批食盐,应该携带的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A项正确;B是赵国铲形币,C是齐国刀形币,D是楚国蚁鼻钱,排除BCD项。故选A项。12.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最能说明秦朝灭亡原因是A.法家思想影响 B.中央集权制度 C.陈胜吴广起义 D.秦朝残暴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赋税、徭役、兵役沉重,秦朝的残暴统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AC项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中央集权制度与秦朝的灭亡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故选D项。13.对下图地图的信息,解读有误的是()A.起义首先在大泽乡爆发 B.起义军攻占陈县并建立张楚政权C.陈胜、吴广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 D.起义军一直打到咸阳附近【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公元前三世纪末)夏,900多个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时,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戍守误期要被处死。(直接原因)领队的陈胜和吴广认为与其送死不如起来反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陈胜、吴广率起义军并未推翻了秦朝,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起义首先在大泽乡爆发、起义军攻占陈县并建立张楚政权、起义军一直打到咸阳附近能够从图片中得出,解读正确,ABD项不符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4.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图示a阶段,可知对应的是秦朝末年,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b阶段对应的是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人口迅速提升,综上所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发展,D项正确;题干只反映人口数量的下滑和提升,体现不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信息,排除A项;题干反映不出“循环往复、科技进步”的信息,排除BC项。故选D项。15.关于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作用,当时人颇多论及者,以官营的采矿、煮盐、铁器制作等手工业来说,有人认为“总一盐铁”,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还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由此可见,汉代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增加财政收入C抑制土地兼并 D.杜绝奢侈浪费【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可得出,官营手工业发展,可以限制地方的经济实力,从而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A项正确;从材料来看,增加收入、抑制土地兼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C项;禁淫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16.下图是《东汉宅院画像砖》,画中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起舞的雀鸟和洒扫的奴仆,衬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世俗生活景象。这反映了()A.阶级对立,大地主生活豪华奢侈 B.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C.“黄巾起义”,东汉统治一蹶不振 D.“光武中兴”,人民生活安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东汉”“悠闲”“安逸祥和”“世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D项正确;题干已经说明“世俗”,也没有反映农民阶级的贫困动荡的生活,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宦官专权,社会动荡不安,排除B项;题干和图片都和“黄巾起义”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7.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任务首次出使。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A.与大月氏和亲 B.推动经济交流C.加强友好交往 D.寻求军事联盟【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是一名郎官,志在为国分忧,勇敢地出来应募,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使命。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前往西域的征程。因此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寻求军事联盟,D项正确;ABC项都不是张骞首次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18.下表反映了两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这说明()时期史实西汉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东汉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长期留守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A.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B.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C.汉武帝时就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管辖 D.东汉时期,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西汉时期设置的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两汉对西域的经营管理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B项正确;西域都护管辖的是西域36国,与西藏无关,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设置的西域都护不是在汉武帝时期,而是汉宣帝,排除C项;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是从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开始的,而不是东汉,排除D项。故选B项。19.官渡之战,前后历时共约8个月,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以2万多兵力,出奇制胜,击破了袁绍10万之兵,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官渡之战的胜利()A.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B.使得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 D.扫平了关中割据势力【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并采用谋士计策袭击袁绍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最终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因此官渡之战的胜利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A项正确;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结束了前秦的统治,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C项;赤壁之战后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20.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A.A B.B C.C D.D【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史称曹魏,位于北方地区,D的位置是“曹魏”政权区域,D项正确;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A的位置是“东吴”的政权区域,排除A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B的位置是“蜀”的政权区域,排除B项;C区域属于现在的西藏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21.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昙花一现,其统一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C.西晋代魏 D.少数民族的内迁【答案】B【解析】【详解】263年,魏灭蜀。曹魏中期,魏国皇帝形同虚设,266年司马炎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根据题意,B项正确;排除AC项;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到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排除D项。故选B项。22.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中下游迁徙,甘肃地区的民族也在甘、陕间移动。上述材料反映的是()A.北方各民族的大交融 B.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C.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D.少数民族起兵反抗西晋的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不断向黄河中下游迁徙,甘肃地区的民族也在甘、陕间移动。”可得出,魏晋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方民族内迁,与南方民族的交融,而不是北方民族间的交融,排除A项;材料中的不是第一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反抗西晋,排除D项。故选C项。23.以下战役均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官渡之战②赤壁之战③淝水之战④巨鹿之战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官渡之战发生于200年,②赤壁之战发生于208年,③淝水之战发生于383年,④巨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08年至207年,按时间先后排序为④①②③,D项正确;而ABC项排序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4.《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东晋后期南方出现“百姓乐业,家给人足”的原因是()①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②南方优越的自然环境③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④北方人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后期南方出现“百姓乐业,家给人足”,是因为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不正确,可排除。故选D项。25.卡片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卡片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医书B锺繇——独创行书书法——后人称他的行书为绝世之作C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D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统治阶级——为宣扬道教而开凿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A项;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后人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排除B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是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而开凿的,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校七年级(7)班同学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三国鼎立】材料一: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北民南迁】材料二:东晋南朝各代政权,都曾于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为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始于东晋初年,历经宋、齐、梁、陈,直到隋初全部裁撤,前后二百余年。这一措施,对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南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摘编自景有泉《东晋南朝时期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历史作用》【汉化改革】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姓氏由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族改姓有一百多个。——摘编自中新网(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国鼎立局面产生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战役为这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根据材料二,指出东晋南朝各政权为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采取的措施。并简述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场改革的作用。【答案】(1)积极影响:实现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赤壁之战。(2)措施:设置专门地方管理机构;影响:有利于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南方经济。

(3)措施:改汉姓或改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作用: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等。【解析】【小问1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说明三国鼎立实现局部统一,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孙权、刘备的势力在赤壁之战后都有所发展,但是三方都不具备统一的实力。因此,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赤壁之战。

【小问2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都曾于其管辖区内设置侨州、郡、县,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北方流民即侨人专门设置地方管理机构”说明东晋南朝各政权为安置、优抚北方南迁流民采取的措施是设置侨州、郡、县等专门地方管理机构。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措施,对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南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明这一措施的影响是有利于缓和南北士族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发展南方经济。

【小问3详解】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知,“领头把姓氏由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姓为刘,步六孤氏改姓为陆。当时鲜卑族改姓有一百多个。”体现的是把鲜卑族姓氏为汉族姓氏的措施,或改汉姓。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采取的迁都和一系列汉化措施都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同时也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从而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学家黄仁宇将秦汉时期称为中国的“第一帝国时代”。材料一:材料二:公元前127年,汉皇帝(汉武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全球通史》材料三:西域开通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1)材料一反映了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和地方分别采取什么措施?(2)材料二中的“法令”指的是汉武帝采取的哪一措施?该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3)依据材料三,“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什么?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这条道路”在中外交流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根据以上材料归纳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答案】(1)中央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2)推恩令;从此诸候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3)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4)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一“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地方上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汉公元前127年,汉皇帝(汉武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汉武帝实行了推恩令。西汉初年,诸候王势力强大,地方上的豪强地主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封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消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现固国家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预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从此诸候国越分越小,势力越弱,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逐渐消除,加强了中央集权。【小问3详解】依据材料信息“西域开通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条道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依据材料“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小问4详解】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一

图二材料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三中医养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道法自然”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天人舍一、阴阳平等、身心合一是中医养生观的三大法宝。(1)图一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汉字书写在东汉末年发展成为书法艺术,图二书法是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作品。这里的“书圣”指的是谁?(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在西汉时是怎样发展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的?(3)东汉时期,一套“道法自然”的医学体操诞生,请写出该体操的名称。同时期产生的一部医学著作全面阐述了中医学理论和治病原则,这部著作是什么?(4)综合以上探究,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答案】(1)商朝:王羲之.(2)思想主张:“仁”或者“仁者爱人”。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3)五禽戏;《伤寒杂病论》.(4)自觉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的重陶,保护它的发展: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态度,既要去其糟粕。更要取其精华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1)依据图一的文字,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它最早出现在商朝;图二书法是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作品,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2)依据材料二“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信息,依据所学可知,孔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