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祥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1页
开封市祥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2页
开封市祥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3页
开封市祥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4页
开封市祥符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祥符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分值100分。2请将学校、班级、姓名等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外的相应的栏目内。3.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考后仅收答题卷。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若要了解史前时期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的历史,最可信的证据是其遗址上发现的A.木器B.彩色陶器C.石器D.炭化稻谷2.人们常将湖北称作荆楚大地,山东称作齐鲁大地,河北称作燕赵大地。这源于西周实行的()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3.在修建都江堰的过程中,李冰发现当地妇女们在竹篮里装石头,将溪水壅深后洗衣服,受此启发发明了活动拦水坝;利用热胀冷缩原理,用大火烧山使岩石发热,趁热浇上凉水(另一说用醋浇)使石头爆裂,开凿了用于分流的“宝瓶口”。这主要反映了都江堰A.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 B.蕴含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C.修建过程十分艰难 D.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4.在战国时期列国中,秦把效率看得重于人道,一切以富强为目标。因此国力能够高度集中,高度发挥,终能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但正因漫无节制地使用国力,又迅速地使它走上灭亡之途,以上表明秦主要贯彻了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5.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诸侯国实力强大,既在春秋时期称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下列诸侯国中不符这种情况的是()A.秦国 B.齐国 C.晋国 D.楚国6.下列战役,不属于战国时期的是()A.牧野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7.栗劲的《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这种战局商鞅变法起着极大的作用。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A.推动了秦朝经济发展 B.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C.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D.“尊王攘夷”口号统一了人心8.他的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他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体现其思想精髓的作品是A.《道德经》 B.《论语》 C.《孟子》 D.《韩非子》9.西晋与秦的相似之处是①短命②结束分裂,实现统一③都因暴政被农民起义推翻④都是篡权夺位建立的朝代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10.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诗中的秦王扫六合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ABCDAA B.B C.C D.D11.学完了本册书,你对中国古代史有了基本的了解,下列符合秦汉时期时代特征的是()A.中华文明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12.《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三集《国无德不兴》。《国无德不兴》使我们认识到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领悟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德治国的大智慧。秦汉时期重视“以德化民”的是A.秦始皇 B.秦二世 C.汉高祖 D.汉文帝、汉景帝1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西汉时期迫使匈奴单于仓皇遁逃,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战役是A.漠北战役B.漠南战役C.巨鹿之战D.长平之战14.下列与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措施无关的是()A.下令释放奴婢 B.合并州县 C.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D.建立刺史制度15.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16.历史学家翦伯赞称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联系C.设立西域都护 D.控制西域各族17.下列人物与其成就搭配错误的一组是A.祖冲之一《女史箴图》 B.贾思勰—《齐民要术》C.顾恺之—《洛神赋图》 D.王羲之—《兰亭集序》18.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两大石窟分别位于今天的哪个省境内?A.陕西省、山西省 B.河南省、陕西省 C.山西省、河南省 D.河北省、山西省19.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等率军渡海至夷洲。“夷洲”是今天的A广州 B.台湾 C.云南 D.海南岛20.曹魏、西晋、前秦和北魏四个政权的一个重要的相似点是()A都曾定都洛阳 B.都曾统一过黄河流域C.都处于全国分裂时期 D.都因少数民族的入侵而结束二、复合题(共5题,共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该著作成书于西汉时期,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裁,其中本纪记述历代帝王的事迹:表是春秋以来历代帝王和侯国的大事记:书记述天文、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世家主要记述诸侯王国的事迹:列传记述各种重要人物的事迹。材料二该著作继承了以往历史著作的传统,把几千年间零碎散乱的历史资料,加以整理、审核、排比:在整理历史材料时,作者“采经摭传“涉猎者广博”,有书本的,有档案的,有自己采访的,对这些丰富的材料,尽可能的进行选择和考订。该著作“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造了纪传体的形式,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著作。(1)据材料一、二判断指出该著作的名称及作者各是什么?该著作记述了哪一时期的历史?(2)据材料一,指出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的事迹应该记录在哪种体裁之中?(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著作的历史贡献。22.材料一在西北面,他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他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民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1)材料一中的“皇帝”指的是谁?依据材料回答: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3)请写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个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材料二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请回答:(1)上述材料的“魏主”属于那少数民族?他进行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除了材料一的政权,魏晋南北朝时期统一过北方的政权还有哪几个?(3)综上所述,当你看到《爱我中华》这首歌词时,有何感想?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们可以细分来看:刘晔、荀政、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可说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俱,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材料二战前曹操的优势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其他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不过在曹操兵败……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请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内容是后人对哪次战役的评述?这次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战役前的情景?“奉天子以令不臣”中的“天子”指的是谁?此战役对当时的社会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曹操为什么在材料一反映的战役中以少胜多,而在材料二反映的战役中却以多败少呢?(4)材料三中“壮心”指是什么?请谈谈你对曹操的评价。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以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的浪潮。材料二: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