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学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学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学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学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一高中历史学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西周分封制1.前提:牧野之战后,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2.目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3.内容(1)分封对象: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等。(2)诸侯权力: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3)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4.影响(1)积极方面: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西周的疆域。(2)消极方面: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二、西周的宗法制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2.内容(1)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2)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3)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大宗和小宗的关系。(4)大宗可以约束和命令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3.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等级高低;族权和政权相结合。4.影响(1)对西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影响人们的生活与观念。[轻巧识记]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概念阐释]嫡长子继承制周朝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正妻的儿子为“嫡子”,老大为“嫡长子”;其他妻妾的儿子为“庶子”。周王死后,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嫡子和庶子只能封侯,为“小宗”。“大宗”“小宗”是相对的:诸侯相对于周天子是“小宗”,相对于卿大夫则是“大宗”,依此类推。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几乎深入到中国社会各阶层。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2.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3.分封制和宗法制适应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谳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记·周本纪》(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的主要是哪些人?[教你读史]注意对材料分层,第一个句号为一层,第二个句号的分号又分为两层,归纳每一层中分封对象的身份。[提示]材料一说明,在周初能够取得“封侯”的主要有先代贵族、功臣和王族。[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2)据材料二,当时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天子与诸侯是什么关系?[教你读史]注意“巡狩”“述职”所代表的含义,由此判断天子与诸侯的关系。[提示]制度:分封制。关系:君臣关系,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多角度认识西周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多元化: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均为受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等级森严: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层层封授:周王分封诸侯后,诸侯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可对士进行再分封。(4)权利义务关系明确:“土地和人民”与“义务”是周天子同诸侯之间维系分封等级关系的关键。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并尽义务。西周宗法制的影响[材料一]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史记·周本纪》(1)据材料一,周太史所尊崇的应是什么制度?他为什么发出“周亡矣”的感叹?[教你读史]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褒姒生子伯服”“去太子宜臼”,“以伯服为太子”明确褒姒及其子伯服的地位。废太子立伯服违背了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提示]周太史所尊崇的是宗法制。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了分封制,动摇了西周的统治基础。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材料二]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东汉·班固《白虎通义》(2)综合材料二指出宗法制对后世有何重要影响?[教你读史]注意“宗者,尊也”,即宗主为祖先。关键词“长和睦也”说明宗法制对宗族的影响。[提示]材料二反映了宗法制下宗主作为先祖,受后代尊崇和祭拜,说明了宗法制对家族、后世祭祀的影响。[材料三]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红楼梦》第九十回(3)结合材料三,用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解读这一现象。[教你读史]注意最后一句话,强调的是“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指外人与自己人有远近亲疏的差别。[提示]材料三反映了贾母具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观念。表现在:①以“贾母”为代表的宗族内封建家长的权威。②先给宗族内人员操办婚事,后给宗族外的人员操办。宗法制的影响(1)当时影响:①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保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②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起封建等级政治结构。(2)现世影响:①积极作用: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②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被分封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夫。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二、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题组一分封制1.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解析:选A材料“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表明扩大了统治范围,故A项正确。2.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显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 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D.王室日益衰微解析:选C西周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与分封制有密切关系。在分封制下,贵族对封地拥有世袭权力,周王对封国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久而久之,就使周王与封国的联系大大疏远。题组二宗法制3.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禅让制 B.世袭制C.宗法制 D.分封制解析:选C“自我认同”“合家团圆”的信息可知是与血缘关系相关的宗法制,故C项正确。4.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体现了宗法观念对人们起居生活的影响。家中长辈住在()A.甲处 B.乙处C.丙处 D.丁处解析:选A宗法观念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体现长幼有序。据此可以判断长辈应居住在甲处,故A项正确。题组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5.“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解析:选C夏、商、周设立的秩官、卜、太史等官职既掌握神权,又掌握政权,明显表现出神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6.下列有关西周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B.宗法制有利于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C.礼乐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D.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解析:选B分封制下诸侯保持相当大的独立性,对国家的统一不利,故A项错误;宗法制解决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财产分配产生的矛盾,有利于其稳定和团结,故B项正确;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夏朝王位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继承制C.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王位世袭制解析:选A材料“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说明西周分封制下森严的等级制度,以下事上,天经地义,故A项正确;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表明垄断神权和强化王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故D项错误。2.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观察西周分封示意图,结合《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所论述,周初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你认为其主要目的是()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C.有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解析:选A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就是为了加强东部的统治,故A项正确;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才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与“周初”的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客观影响而非“其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说明是东部而非“四周”,故D项错误。3.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解析:选D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其中“天定”的是()A.殷周成败 B.嫡庶亲疏C.分封远近 D.爵位高低解析:选B材料大意是如果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于是都很服气,不易产生纷争;如果这件事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说明了西周宗法制度的精神,“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5.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这表明“陈”源于()A.出生居住地 B.古代的官职C.周朝分封制 D.父祖辈的字解析:选C陈为舜的后裔的封地,这体现了周朝分封制。6.《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此可知()A.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B.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C.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D.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解析:选B古文意思为:昔日周公因为两位叔叔不同心,所以把亲戚分封到各个诸侯国,屏卫周朝。表明分封的目的是屏护周朝,故B项正确。7.《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解析:选C题干中涉及了宗法制和分封制两种制度。C项是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进行概括的结论,符合题意;A项只涉及分封制;B项只涉及宗法制;D项只涉及礼乐制度。8.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政治制度的运作。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分封与宗法关系的说明,最为恰当是()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不再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小宗C.周天子是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内部再分封诸侯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解析:选C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的。宗法制是通过分封制表现出来的,分封制也是严格按照宗法制的血缘关系来实行的,伯禽是周公的长子,而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天子是鲁国绝对的大宗,其他大小宗是相对而言的,在鲁国内部,鲁国国君是大宗,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8分)9.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材料二古代中国不存在宗教组织或官方祭司,一个家族的父权制家长主持祭祀祖先灵魂的仪式。家长作为这个家庭活着的成员和去世亲属之间的中间人,拥有极大的权威。他不仅主持自己家里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仪式,而且还主持旁系家庭的纪念仪式,这种仪式可能包括上百人。唐朝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父权制社会结构日渐加强……宋朝时期,家族的祖先崇拜较之从前更加全面繁复。原来仅限于记住先祖的名字并在家内举行仪式,祈求他们的保护。这一时期,后代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其有迹可寻的先祖的坟墓,并在坟墓旁举行纪念他的活动和仪式。整个大家族的成员会不远万里地去参加每年一度的纪念已逝先祖的仪式。——《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材料一主要叙述了西周怎样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建立在什么政治制度之上的?(9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宗法制对家族、宗族和国家政权有何积极影响?(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从继承制、祭祀等方面归纳出原则,然后指出反映的制度为宗法制。第(2)问,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所述概括出对后世的影响,根据宗法制的特点分层次说明。答案:(1)嫡长子继承原则;大宗为百世不迁之宗、小宗五世则迁之宗的祭祀原则。宗法制。(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了家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以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了王权。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六王毕,四海一”1.平定六国(1)状况: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相继攻灭东方六国。(2)意义:结束了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2.统一全国(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2)南方:平定岭南地区,开凿灵渠,置郡管理。(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二、海内为郡县1.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2.推广:秦统一后,秦始皇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3.概况(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和监察职责。(2)“县”隶属于郡,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道”。(3)“县”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和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机构“亭”。4.特点(1)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2)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5.意义(1)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西汉王朝继续推行郡县制,逐步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三、百官公卿1.皇帝制度(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2)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2.三公九卿制(1)“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轻巧识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易错提醒]“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之后,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实行郡县制是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在中央,秦始皇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朝议”制度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3.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统治。4.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作用[材料一]“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1)材料一体现了“皇帝”制度有何特点?[教你读史]关键信息: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等,这些名称独一无二,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提示]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材料二]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过失),粲然(明白)在中夏(中国),其法式(法令、制度)诒(遗留)于后嗣(后代)。——章太炎《訄书·哀焚书》(2)材料二中的“法式”包括哪些方面,作者是什么态度?[教你读史]把“功德瑕衅”与“法式诒于后嗣”联系起来理解章太炎对秦朝“法式”的评价。[提示]法式: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中央集权制度。态度: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材料三]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孟德斯鸠(3)以秦朝为例,说明孟德斯鸠的观点。[教你读史]核心词“专制”“恐怖”,有制度层面,也有统治措施层面。[提示]秦始皇强化专制统治,使下层人民的处境日趋恶劣,激化社会矛盾;秦朝实行暴政,残酷压榨人民,导致民不聊生。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1.内容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2.特点(1)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2)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3)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以皇权为中心,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3.积极作用(1)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中国疆域的初步形成、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4.消极影响,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海内为郡县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材料一]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教你读史]提炼关键信息:郡县制是“势之所趋”“害不如封建之滋多”,即肯定郡县制。[提示]郡县制实行二千多年是大势所趋;郡县制优于分封制。[材料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教你读史]注意变化:从“封地主人……双重身份”到“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联系郡县制和分封制挖掘隐性信息,理解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的变化。[提示]变化: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权到中央垂直管理。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高度集权,容易导致暴政等弊端。郡县制的形成、演变及影响1.郡县制的形成及演变(1)郡县制是在分封制瓦解的基础上,为适应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于春秋后期开始出现。(2)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3)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4)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形式上有所变化。2.郡县制的影响(1)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君主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盛行于奴隶社会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没有封地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易发展为割据势力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二、从先秦贵族政治到秦汉官僚政治转变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题组一秦统一全国1.观察下图,从图1到图2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最准确的是()A.分封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C.君主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得以加强解析:选D本题两图时间界定为西周与秦朝,图1诸侯国林立,体现了分封制,而图2则为秦朝区域划分的郡县制。分封制体现了西周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郡县制更是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管制加强,故D项正确。2.“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中的这一材料反映出秦统一的意义是()A.使人民脱离了强大诸侯国的控制B.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C.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使人民有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解析:选D秦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故答案为D项。题组二“海内为郡县”3.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C.皇帝任命 D.地方推举解析:选C秦朝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以及郡县长官都是直接由皇帝任免的,故选C项。4.春秋时期,秦国有“伐邦、冀戎,初县之”“初县杜、郑”,晋国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等资料。这说明()A.郡县设置与军事有关 B.郡的地位远远高于县C.郡和县的设置在各国推广 D.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解析:选A材料中的秦国、晋国设置郡县均与“伐”“克敌”等军事行动有关,选择A项。材料只涉及秦晋两国,不能反映郡县在各国推广。5.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C.二者都属于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D.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而实施的政治制度解析: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与分封制的主要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故选A项。题组三秦朝的中央官制6.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创立了()A.分封制 B.宗法制C.科举制 D.皇帝制解析:选D分封制和宗法制出现于西周时期;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时期,故A、B、C三项错误;秦始皇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创立了皇帝制度,故D项正确。7.“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主要体现了()A.皇位世袭 B.皇权至上C.皇帝独尊 D.君权神授解析:选C“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使用了。这反映了皇帝独尊。8.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A.三公 B.丞相C.太尉 D.御史大夫解析:选B秦朝的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并且负责监察百官,被称为“百官之首”。(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一套御玺。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材料不能说明()A.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B.秦朝有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C.秦朝实行中央集权的体制D.三公九卿制大大提升行政效率解析:选D御玺专属于皇帝;皇帝之玺、天子之玺、信玺、行玺等区分表明有内外两套系统;任命国家官员和任命四夷的官员的大权总揽于皇帝,是中央集权的体现,故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2.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决裁。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解析:选D本题材料反映了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使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因此选D项。3.农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特征是()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解析:选D根据“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正月”可知因犯讳改称谓,体现了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D项正确。4.《荀子·君道》写到:“墙之外,目不见也;理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解析:选C“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说明荀子强调要加强对官吏的监察,结合史实可知秦代采取设立御史大夫以监察百官的举措,故C项符合题意。5.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过去由宗室姻亲组成的国家机构,为大批官僚和军功显贵所取代……一种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由此建立起来。材料中的“新型的国家管理体制”()A.是秦朝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B.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C.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D.强化了官僚阶层的政治特权解析:选C秦朝能够实现统一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实力的增强,故A项错误;以民为本是儒家的治国理念,秦朝是以法家思想治国,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秦朝建立了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官员由中央任命,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下官员不能世袭,没有封地,相对贵族政治特权并没有强化,故D项错误。6.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A.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B.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C.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D.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解析:选A据材料“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可知秦朝官僚政治在规范的同时具有一定灵活性,故A项正确。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A.修筑长城,开凿“五尺道”B.开创皇帝制度C.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解析:选D“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贡献,秦不仅统一了中国,而且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D项说法最佳。8.“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摘自《全球通史》),这些官员不可以()A.指挥所辖区域的军队 B.征收辖区内的赋税C.管理辖区行政事务 D.世袭相应的特殊地位解析:选D“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说明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郡县长官不能世袭,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8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1)根据材料指出,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体制的主张各是什么?各自的理由是什么?(6分)(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谁的主张?为什么?(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8分)解析:第(1)问,结合“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和“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说明各自的主张和理由。第(2)问,结合所学,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从郡县制的积极作用角度说明原因。第(3)问,回答时要一分为二,要分别就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益处和弊端做一论证。答案:(1)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天下初定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纷争。(2)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3)分封制的益处:燕、齐、楚等地距秦朝统治中心关中地区遥远,分封皇子镇守,便于控制。分封制的弊端:①分封诸侯,随着时间流逝,血缘关系疏远,诸侯混乱,周天子不能控制,分封失去原有的巩固统治的作用。②诸侯容易起异心,一旦条件成熟,便可威胁中央皇权的统治,造成天下大乱。郡县制的益处:实行郡县,官吏从朝廷领取丰厚的俸禄,便于控制。郡县制的弊端:①不分封皇子功臣做辅佐缺乏稳固的统治基础。②没有成功的先例可以遵循,不易成功。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法令出一1.创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2.特征:皇帝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3.影响(1)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2)历代官僚体制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二、君权和相权1.演变西汉汉武帝设立由皇帝左右亲信近臣组成的“中朝”与“外朝”制衡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下设政事堂,相权有所分散宋代设_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元朝大都沿用宋制2.影响:有利于防范宰相专权;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供选考学生使用)1.演变(1)秦朝:中央和地方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西汉: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中央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3)发展:唐代的御史台;宋朝的提点刑狱司;元朝的御史台。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供选考学生使用)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2.察举制: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制度。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4.科举制(1)演变:隋朝创立,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八股取士。(2)进步性: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3)局限性: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五、行省的设置1.内容:元代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依次为路、府、州、县。2.管辖: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轻巧识记]1.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2.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3.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供选考学生使用)[概念阐释]1.古代监察的弹劾制(供选考学生使用)弹劾是古代监察的一项重要权力,自秦代就已产生,到了魏晋之后,弹劾之权达到“分督百僚,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行”的地步。唐代时期,御史还可以根据风闻弹劾。所谓风闻,就是御史可以根据道听途说,片言汇报,在没有真凭实据的情况下,仍可提出弹劾。2.八股取士(供选考学生使用)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易错提醒]1.唐代中书省不同于元代中书省。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2.行省制度并非否定郡县制。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完善。1.我国古代自秦朝以来皇权至上,法令出一。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中,相权不断被分化、削弱,君主专制得到加强。2.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其监察效能是有限的。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阶段。4.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上述材料中的两次大变动分别是指什么?有何共同点?[教你读史]中心词:“变动”。即政治制度在秦汉、隋唐时期的创新性举措,据此再概括其共同点。[提示]变动:第一次指秦汉时期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第二次是指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共同点: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集权于皇帝。[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综合功能。[教你读史]分层提炼信息:①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思想”,是指对文学和儒学的影响;②“形成一种制度……行政管理”,是指加强统治方面的作用;③“稳定性和连续性”,实际上形成一种政治文明。[提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整体,维护文明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从汉至元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发展趋势(1)加强君权的措施:①汉武帝设立“中朝”,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②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设枢密院掌军事,设三司掌财政,相权进一步分散。④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其加强皇权的最大特色在于注重从宗教方面加强控制。(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西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部,作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②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3)趋势: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压抑。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供选考学生使用)[材料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1)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6)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选官制度?有何积极影响?[教你读史]提炼两个信息:一是时间,公元前141年,是汉武帝时期,建元是其年号;二是选官方式和项目,由下而上举荐,“贤良方正……孝、廉”。[提示]制度:察举制度。积极影响:以德、行、才能为举荐标准,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拓宽了选官渠道,使汉武帝时人才济济,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材料二]秦汉以后,公族虽更而世族尚不全革,九品中正之弊,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自唐以后,乃仿佛立贤无方之谊,至宋明而始变其辙焉,虽所以教之未尽其道,而其用人之制,则三代私而后世公也。——魏源《墨觚下·治篇九》(2)结合材料二分析,汉至宋明时期选官标准有何变化?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教你读史]“三代私而后世公”是关键。对比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于“私”是血缘门第,于“公”是才能,体现了汉至宋明选官制度的变化。[提示]变化:西汉,才能与品德(声望);魏晋南北朝,门第出身;唐朝,才能(考试成绩)。实质: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对古代选官制度的认识(1)社会效能: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演变规律: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3)标准变化: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科举地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1.中央制度创新(1)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元朝设中书省。2.地方制度变革:汉代郡国并行制、刺史(后改称州牧)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3.结果(1)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遭到削弱,皇权逐步加强。(2)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北宋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4.选官、用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5.加强监察: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供选考学生使用)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统治体制的正常运转。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通过选官制,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和地方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维护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题组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2017·浙江4月选考)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解析:选A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刺史制度是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而非封国制,故选A。2.宋太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其核心是围绕()A.削弱中央大将和丞相的权力B.解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C.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D.削弱地方军队的实力解析:选C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行政、财政上采取了多种措施,其核心是围绕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故选C项。3.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过多次重大变革。创立省制,使省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是在()A.秦朝 B.汉朝C.唐朝 D.元朝解析:选D元朝行省制的确立,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题组二君主专制的强化4.[加试题]据记载,武则天时期,御史中丞宋璟频论朝政得失,武则天三次欲派其出使,以求耳根清净,但宋璟均以“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恐乖朝廷故事,请不奉制”为由拒绝。这一记载反映了()①御史中丞的设置使君权受到了制约②监察官员的设置使政府得以规范执政③御史中丞是唐代御史台的最高官员④监察制度根本上有利于加强君主统治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选C材料中“以求耳根清净”表明其论朝政得失一定程度上使君权受到了制约,故①正确;材料说明武则天不想规范执政,这是由专制政府的本质所决定的,这说明监察制度的实际效能有限,故②错误;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御史中丞是唐代御史台的“最高官员”,故③错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本身是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注意“根本上”,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5.“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解析:选C据“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可知这与宋代“二府三司制”的特点相符;宋代分散宰相的权力,导致“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体现了这一制度存在的弊端,故C项正确。题组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供选考学生使用)6.[加试题]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 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平科学 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选B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按门第出身,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故B项正确。7.[加试题]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变化。与成语“金榜题名”有关的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D“金榜题名”指科举得中,与世官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无关,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8.[加试题]有学者认为,隋唐科举制度比起以前的选官制度无疑是革命性的创新和进步。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科举制度()A.以官举士,择优选拔 B.公开考试,平等竞争C.冲破门第,品德惟上 D.自由报名,唯才是举解析:选B“以官举士、择优选拔”与汉代察举制有关,故A项错误;“公开考试、平等竞争”体现了科举制度的进步性,故B项正确;科举制注重考试成绩,不是“品德惟上”,故C项错误;隋唐科举制并不是自由报名,有一定限制,故D项错误。(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这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解析:选D“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反映了西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弊端和秦朝郡县制的积极作用,后者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因此选D项。2.《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解析:选D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故选D项。3.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解析:选C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不断加强。4.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改土归流③行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①③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指的是专制主义加强。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不断上升,相权不断被削弱。②③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①④属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5.汉武帝在位时期,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以下史实中属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设立中朝,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③设立十三州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④实行郡国并行制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解析:选D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强化政治上的统一,故①正确;针对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汉武帝重用尚书令、侍中等人,削夺相权,强化了皇权,故②正确;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设立十三州部,各州设刺史或州牧,负责督察地方,故③正确;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的措施,故④错误。D项符合题意。6.[加试题]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发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A.察举制的弊端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C.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D.世官制的沿革解析:选A由“汉”和“举秀才”“举孝廉”,可知考查的制度为察举制。7.[加试题]宋太祖曾说:“五代诸侯跋扈,有枉法杀人者,朝廷置而不问。人命至重……当若是耶?”针对这种现象,宋代所采取的措施是()A.设十三州部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B.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C.设提点刑狱司监察刑狱D.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解析:选C设十三州部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是汉代措施,故A项错误;规定人命重案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是元代措施,故B项错误;设提点刑狱司监察刑狱是宋代措施,故C项正确;设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地方的事务是明代措施,故D项错误。8.“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这反映了元朝在地方管理上设()A.三省六部 B.郡县C.宣政院 D.行省解析:选D三省六部是中央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郡县的信息,故B项错误;宣政院是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省”的信息可以判断元代在地方管理上设行省,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8分)9.[加试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8分)(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这种制度的影响。(10分)解析:第(1)问,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说明选才标准;据“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说明进步性。第(2)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足以证明材料三中说的选官制度,结合所学,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材料四所说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影响按照教材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世袭。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2)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风气的形成;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明太祖朱元璋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3.特点(1)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4.评价(1)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受太监牵制,是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二、军机处1.军机处的设立(1)直接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而设立。(2)地位: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3)职责:①最先是协办军务,后逐步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②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4)特点:①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②外界干扰少,政治决策封闭性明显。(5)意义: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2.密折制(1)目的: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2)作用:使中央的政治权力更为集中。3.军机处和密折制设立的影响(1)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则越来越受到压抑。三、清朝的边疆政策(供选考学生使用)1.基本原则(1)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具体措施(1)中央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新疆和西藏的事务。(2)重视边疆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3)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3.影响(1)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近代中国的版图。(2)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轻巧识记]1.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易错提醒]宰相制与内阁制宰相的权力是由政治制度赋予的,拥有决策权,一定程度上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而内阁的权力则建立在皇帝个人授权的基础上,以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实质上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概念阐释]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泄露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1.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则越来越受压抑。2.明成祖设立的内阁,只是作为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3.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材料一]自秦以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1)据材料一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后来明朝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影响?[教你读史]关键信息“丞相‘擅专威福’,‘病及于国君’”表明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提示]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加强。[材料二]英宗九岁登基,有诏,凡事白于太后然后行。太后令付内阁议决……不付阙议者,即召司礼监责之。内阁票拟始此。——王琼《双溪杂记》(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内阁设立的作用。[教你读史]最后两句话是要点。“召司礼监责之”和“内阁票拟始此”表明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提示]问题:内阁逐渐参与政务,开始拥有票拟权;内阁权利受司礼监节制。作用:作为内侍机构,内阁的设立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需要。明朝内阁制的特点(1)变动性。明朝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须视皇帝好恶而定,大学士名额多寡不等。(2)附属性。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3)个别性。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己见辅助君主。(4)明代内阁制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与历代在政治制度上不断压抑相权以尊君权的总趋势相符合,是皇权取得对相权彻底胜利的结果。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材料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1)据材料归纳概括军机处设立的原因。军机大臣有何主要职权?[教你读史]注意材料中两个句号把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是军机处设置的原因:“用兵西北”“谨密者入直缮写”;第二层军机大臣的职责,“承旨”“出政”等。[提示]原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职权:承旨、出政,上传下达。[材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2)根据材料二,军机处的设置有何特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教你读史]关键词语“宦寺不得参”说明其特点;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说明其权限。[提示]特点:处理全国机要事务;保密性强,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1)军机处的设置,既绕过了内阁,又架空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总揽了中央机构的大权。而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诏令”,承旨办事而已,并无实权,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2)军机大臣的任命也无制度上的规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个人意志,最终一切军国大事只凭皇帝一人决断,皇帝总揽了军政大权,拥有绝对的权力。(3)军机处设立后,也没有再出现过更进一步加强皇权的制度创新。因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顶峰。一、内阁与军机处的比较内阁军机处不同点朝代明朝清朝设置原因皇帝政务负担沉重议政王大臣会议制约皇权;处理西北军务权限明成祖时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明宣宗时拥有了票拟权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特点皇帝的最高幕僚、内侍机构人员简单(简);行事快捷(速);外界干扰少(密)共同点由皇帝较亲近的人员组成;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构成: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军事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2.产生根源:法家思想、封建小农经济。3.矛盾与趋势4.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题组一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丞相曾经是百官之首。下列朝代中,废除了丞相的是()A.汉代 B.唐代C.宋代 D.明代解析:选D明代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D项符合题意。2.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1日皇宫收到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A.立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 B.建中朝参与军国要务C.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D.由议政大臣会议共议解析:选C1384年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根据材料中政务繁多的情形,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故选C项。3.假如你是一位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招收研究生的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解析:选BA、C、D三项的表述均比较客观,符合史实,正确。而B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不正确。4.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丞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解析:选C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使“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故选C项。题组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5.“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A.与皇帝“共治国事”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解析:选B“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强调“军机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拟发谕旨”,本题选B项。6.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A.中书省 B.中书门下C.内阁 D.军机处解析:选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递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因此,军机处成为了隐形的政府,故选D项。7.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解析:选C军机处的设立降低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8.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这两项史实体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A.皇权受到制约 B.君主专制强化C.世袭制度消亡 D.地方权力削弱解析:选B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清朝设置军机处,从而使皇权达到了顶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B项正确。(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解析:选B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了宰相制度,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强化君主专制,故选B项。2.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部)之职掌,终以取祸。”下列观点与材料相符的是()A.明代阁臣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明代阁臣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明代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阁臣是明代祸乱的根源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阁臣是皇帝的助手,故B项正确。3.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解析:选D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到嘉靖皇帝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内阁地位虽有变化但始终是皇帝的咨询机构,职能基本未变,故选D项。4.“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解析:选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B项正确。5.“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解析:选B从材料分析,具有密上奏折权力的官员增多,而“道员、知府、同知、副将”是地方官,所以主要表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6.清顺治皇帝说:“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这说明()A.军机处分割了内阁权力B.内阁的票拟权被剥夺C.内阁制约着皇权的滥用D.内阁权力受到了限制解析:选D军机处始设于雍正皇帝时期,故A项错误;据材料“尔等(内阁大学士)职司票拟”可知内阁享有票拟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可知内阁作为皇帝的内侍机构,为专制皇权服务,故C项错误;据材料“皆朕亲裁”可知内阁权力受到了皇权限制,故D项正确。7.[加试题]2015年7月4日,中国申报的“土司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下列有关中国“土司制度”说法错误的是()A.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B.“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为流官C.“土司制度”体现出“因俗而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