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惠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惠州市惠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惠州市惠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惠州市惠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惠州市惠城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惠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1.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下列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经历了“知道使用火——长时间保存火种——懂得人工取火”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早期人类顺序是()A.山顶洞人——北京人——元谋人 B.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C.元谋人——山顶洞人——北京人 D.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答案】D【解析】【详解】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是正确的对应顺序,排除。故选D项。2.《万古江河》一书中讲到: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学会保留火种 B.原始农业的兴起C.群居生活的出现 D.打制石器的使用【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可知,材料说明原始农业的兴起是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学会保留火种、群居生活的出现、打制石器的使用,排除A、C、D项。故选B项。【点睛】3.考古学家一致认为在河姆渡遗址出图的骨耜是用来翻地的工具,上面还应该有一根木柄,根据生产常识,你认为木柄的正确安装方式是()A. B.C. D.【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来),再用藤条捆绑固定。故A符合题意;B项的横木应该竖着插进横孔里,故B不符合题意;C项的横木应该竖着插进横孔里,不是平放在骨头上面,故C不符合题意;D项的横木应该竖着插进横孔里,不是穿进骨头里面,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4.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A.会人工种植水稻 B.以捕鱼采集为主 C.能饲养家畜 D.会从事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石铲、石刀和石磨盘”可得出,半坡原始居民利用这些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D项正确;人工种植水稻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捕鱼采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饲养家畜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5.“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她发现桑蚕,教会老百姓养蚕缫丝,织成丝绸,做成漂亮的衣服。”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应该是()A.历史传说 B.真人真事 C.亲身经历 D.考古发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她发现桑蚕,教会老百姓养蚕缫丝,织成丝绸,做成漂亮的衣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文字描述的事情应该是历史传说,A项正确;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与真人真事不符,排除B项;亲身经历、考古发现,与题干内容“黄帝的妻子嫘祖是位贤德的女性。她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也像丈夫一样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6.下表是一位同学关于夏朝和商朝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该表格主要反映了朝代都城国家机构夏阳城等确定世袭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亳、殷等设置各级官吏、制定《汤刑》等刑法并设置监狱、设立常备军并建立军队编制、完善赋税制度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原始农耕的生活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D.分封制度的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确定世袭制、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属于夏朝的政治制度建设;设置各级官吏、制定《汤刑》等刑法并设置监狱、设立常备军并建立军队编制、完善赋税制度,属于商朝的政治制度建设,两者反映了夏商的政治制度建设表明了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有北京人,元谋人等,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不符合题意;原始农耕的生活有河姆渡人和半坡居民等,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度的建立,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7.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鸮尊表面花纹满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条,双翅装饰卷曲的长蛇,间杂菱形纹。颈后饰有兽面纹。背后錾下饰展翅飞翔的鹗纹。这体现了商代青铜器()A.数量众多 B.种类丰富 C.工艺高超 D.分布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安阳殷墟出土的妇好鸮尊表面花纹满布,喙与胸颈部上饰出蝉纹,高冠外侧饰羽纹,内侧饰倒夔纹,两侧各饰一身双首的怪夔一条,双翅装饰卷曲的长蛇,间杂菱形纹。颈后饰有兽面纹。背后錾下饰展翅飞翔的鹗纹”可知,青铜器上这么多的花纹图案体现了商代青铜器工艺高超。C项正确;数量众多应该是青铜器数量很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种类丰富应该是青铜器种类很多,材料中只体现了一个青铜器,排除B项;分布广泛应该是青铜器分布在各个地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8.根据图表判断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A.会意B.象形C.形声D.假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表中的“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叫做甲骨文。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40%都是象形字。题干图表中的文字“日、田、人、水”都属于象形字。因此甲骨文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故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第一步先判断题干图表中的文字“日、田、人、水”都属于象形字,是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据此判断正确答案。9.下图为西周大盂鼎,内壁有291字铭文,其内容为:周(康)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王室,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大盂鼎可直接用于研究()A.禅让制 B.春秋争霸 C.分封制 D.夏朝灭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西周大盂鼎……周(康)王告诫盂……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王室,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可知,大盂鼎可直接用于研究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C项正确;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排除A项;春秋争霸处于东周时期,与材料“西周大盂鼎……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夏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10.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A.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相距甚远B.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C.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D.周王室衰微【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衰微,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材料中鲁国朝见其他诸侯国的次数远远超过朝见周王,反映了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的历史史实,D项正确;材料中鲁国朝见其他诸侯国的次数远远超过朝见周天子,说明周王室地位下降,但不能说明鲁国与齐、晋距离较近,而与周天子相距甚远,鲁国想与齐、晋联合共同攻打周天子,排除AB项;题干材料无法说明周天子势力与齐、晋势力差不多,排除C项。故选D项。11.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A.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逐渐加强C.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答案】A【解析】【详解】由“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可以看出,诸侯国越来越少,这反映的是历史向统一方向发展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经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百家争鸣,排除D项。故选A项。1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 B.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 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题干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表明商鞅变法注重法治;题干的“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表明商鞅变法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推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推动民族交融与商鞅变法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13.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不计安危迎难而上,英勇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为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这种救死扶伤的精神生动诠释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A.“无为而治”思想 B.“仁者爱人”思想C.“兼爱、非攻”思想 D.“以法治国”思想【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不计安危迎难而上……”可知,这体现了儒家的仁者爱人的博爱思想,故B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家主张,“以法治国”是法家主张,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14.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法治”,秦朝统治者实施严刑峻法。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使国力逐渐恢复。以上说明()A.道家的主张适用任何时期 B.法家的主张损害了民众的利益C.百家争鸣影响后世政治 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法家主张‘法治’,秦朝统治者实施严刑峻法。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使国力逐渐恢复”可知,秦朝统治者实行严刑峻法受法家思想的影响,西汉初年统治者的政策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秦汉的统治政策都能从百家争鸣中找到理论依据,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影响后世政治,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道家的主张适用任何时期,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体现法家的主张损害了民众的利益,排除B项;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但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适合作为下列一组材料主题是()材料出处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资治通鉴》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汉书·百官公卿表》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A.秦灭六国,结束战乱 B.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C.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 D.秦朝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和“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可以看出,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所以主题是确立中央集权制,本题选C;题目不涉及秦的统一,A排除;题目中没有体现秦朝法律严苛,赋税沉重等暴政,B排除;题目没有涉及秦朝的疆域辽阔,D排除。16.对下面这首咏史诗理解正确的是()“竹帛烟销帝业虚(焚书的飞烟刚刚消散,秦帝国的基业就完了),关河空锁祖龙居(重重的山河关隘也阻挡不了秦朝灭亡的趋势了)。A.嘲讽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 B.秦始皇坑儒体现了法律的残酷C.肯定了秦始皇焚书的客观作用 D.秦始皇焚书加强了思想的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的信息“竹帛烟销帝业虚(焚书的飞烟刚刚消散,秦帝国的基业就完了),关河空锁祖龙居(重重的山河关隘也阻挡不了秦朝灭亡的趋势了)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非但没有巩固秦朝的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所以这首诗嘲讽了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A项正确;材料所述的是秦始皇的焚书,没有体现坑儒,排除B项;材料嘲讽的是秦始皇焚书行径的荒谬,没有体现秦始皇焚书的客观作用,排除C项;秦始皇焚书加强了思想的统一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17.下表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部分目录,根据目录内容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第9课秦统一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衰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A.中国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史实,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故该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项正确;题干所给的时期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并不是中国文明起源的时期,中国文明的起源早于秦汉时期,排除A项;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应是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我国的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秦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18.它“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被称为“秦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兴修,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是()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郑国渠【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秦始皇时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属长江水系)和漓江(属珠江水系),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19.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据此可知汉初A.尊崇儒术深得民心 B.“盐铁官营”收益颇丰C.开元盛世后生活腐化 D.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期,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即西汉中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排除B项;唐玄宗统治时期出现开元盛世,排除C项。故选D项。20.下表是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的。表中现象最可能与汉武帝的哪一措施有关《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A.实行“推恩令”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盐铁专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家作品篇数最多,这种现象最可能与汉武帝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从此,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C符合题意;实行“推恩令”是汉武帝在政治方面的措施,故A不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故B不合题意;实行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21.这件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如图),用11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加起来所有的家产。它的主人是诸侯王刘胜(前165年-前113年),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异母兄。从以上内容中我们能够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西汉豪强地主聚敛财富横行乡里B.汉武帝对诸侯势力发展放任不管C.西汉诸侯国王实力强大骄奢淫逸D.汉武帝为此加强对社会经济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用1100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加起来所有的家产”可知,金缕玉衣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说明了西汉初年,诸侯王生活骄者淫逸,实力强大,故选C项;题干材料与汉初的诸侯王有关,没有涉及豪强地主,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而非放任不管,排除B项;汉武帝为此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排除D项。22.考证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从如图所示两枚钱币的考证中我们能够获取正确的信息是()A.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 B.青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C.秦汉时期文化快速发展 D.加强经济上管理与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干信息可知,两张图片均反映铸币历史。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六国货币以秦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管理。汉武帝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二者均是为了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D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无法印证铜钱是秦汉时唯一货币,排除A项;只从图片反映的铜钱不能证明秦汉青铜业发展情况,且商周时期是青铜铸造的鼎盛时期,排除B项;材料是秦汉货币,不能反映秦汉时期文化快速发展与否,排除C项。故选D项。23.东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着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意思是指东汉正直不阿的大臣李固被权臣梁冀害死后暴尸路边,而奸臣胡广等反而封侯爵。这首童谣反映的是当时()A.政治腐败,官场黑暗 B.社会动荡,民不聊生C.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D.农民起义,推翻东汉【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直如弦,死道边”可知,这反映的是正直不阿的官员被排挤致死的内容,由材料“曲如钩,反封侯”可知,这说明善于谄媚的奸臣得到重用,造成政治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的内容。故选项A符合题意;社会是比较混乱,人民遭殃但不至于民不聊生,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当时主要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不是诸侯强大,威胁中央,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农民起义,推翻东汉是在东汉后期不是在东汉顺帝末年,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24.每一件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都是有故事、有生命的。以下文物为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的是()A.汉代讲经图 B.张骞出使西域图C.宅院画像砖 D.“汉并天下”瓦当【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展开了长达四年的争夺统治权的楚汉战争,最后于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胜利,建立汉朝。“汉并天下”瓦当就是为了纪念刘邦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因此“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D项正确;汉代讲经与汉武帝有关,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了基础与汉武帝有关,排除B项;宅院画像砖出现在东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5.《四库全书提要》记载,仲景之学“自宋以来,医家奉为典型,与《素问》《难经》并重,得其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文中被“医家奉为典型”的“仲景之学”是()A.《黄帝内经》 B.《道德经》C.《论语》 D.《伤寒杂病论》【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仲景的代表著作是《伤寒杂病论》,D项正确;《黄帝内经》不是张仲景的著作,排除A项;《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排除B项;《论语》记录孔子思想的的著作,排除C项。故选D项。26.下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请你根据笔记的内容,概括他的学习主题()1.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2.五岭以南地区种植了双季稻3.南方的手工业如缫丝、织布、制瓷业等有显著发展。4.建康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商业大都市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江南经济的发展C.农业的发展 D.手工业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以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而题干表格的内容正是江南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的表现,其中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B项正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与隋唐时期有关,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只是一个方面,不全面,排除CD项。故选B项。27.诗歌也能向我们讲述历史的沧桑和社会变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胡人”在古代指少数民族,此诗简意“有少数民族懂汉语,汉人有懂少数民族的乐器”反映元朝时许多汉族人民来到边疆,其他边疆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相处,经过长期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此诗反映了蒙汉人民的融洽关系。写于元末的诗句“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了元朝的民族交往不断发展,B项正确;“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反映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景观,排除A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假使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排除C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反映的是草原的景观,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28.汉末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日益成熟,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迅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各有讲究,多姿多彩,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这得益于()A.书法实用性加强 B.科举取士的推行C.竹简木牍的应用 D.纸张使用的推广【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材料“汉末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日益成熟”,再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D项正确;书法实用性加强在材料中并未体现;科举制度建立于隋朝,排除B项;竹简木牍书写,限制性大,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29.“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A.祖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钟繇【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A项正确;贾思勰著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排除B项;顾恺之,东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代表作《女史箴图》等,排除C项;钟繇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名家,独创楷书书法,排除D项。故选A项。30.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D符合题意;统一黄河流域、开发江南经济、笼络守旧势力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1分,第32题14分,第33小题15分,共40分。)3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材料四: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材料一中文物代表的是哪一流域的农耕文明?(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春秋时期出现的哪两种生产技术(工具)?(3)材料三内容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概括提炼该材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4)材料四反映了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结合所学分析这场改革的历史作用。(5)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农业发展需要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答案】(1)长江流域。(2)牛耕和铁制农具。(3)观点: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4)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的人可免除徭役;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5)关注的问题:要改进生产工具;要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解析】【小问1详解】流域:依据材料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学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其中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最具代表性。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这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会制作黑陶。因此材料一中文物代表的是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小问2详解】工具:依据材料二“牛尊”“春秋时期农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它们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和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小问3详解】观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据材料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可知,《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因此该材料反映了作者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的观点。【小问4详解】措施:依据材料四“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史记·商君列传》”可知,这是商鞅变法中的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的人可免除徭役的措施。历史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小问5详解】关注的问题: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通过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有要改进生产工具;要注重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32.历史地图是我们学习历史、分析历史、理解历史的重要工具,根据下列历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图一图二图三图四请回答:(1)图一统一局面的建立者是谁?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和汉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2)西汉政府在图二的E处设置了什么机构?它的设立有何历史意义?(3)写出图三ABC所代表的政权名称,D处发生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写出该战役的名称。(4)指出图四两组箭头分别涉及的人口及流向的区域?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答案】(1)建立者:秦始皇(嬴政)。

措施:秦朝:郡县制;汉朝:推恩令。(2)机构: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3)政权:A:吴国;B:蜀国;C:魏国战役名称:赤壁之战。(4)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迁往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迁往南方地区。

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解析】【小问1详解】建立者:观察图一可知,图一是秦朝,秦朝的建立者是秦始皇(嬴政)。措施:秦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汉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之初,刘邦分封了一些诸侯王,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并爆发了七国之乱。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弱封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小问2详解】机构:分析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因此,图二的E处所设置的机构是西域都护。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小问3详解】政权:分析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为三国鼎立形势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政权是东南的吴国,B政权是西南的蜀国,C政权是北方的魏国。战役:从“D处发生的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可知,该战役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以孙刘联军取胜,曹操大败告终,曹操逃回北方,无力大规模南下,刘备、孙权的势力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小问4详解】人口及流向的区域:分析图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四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流动示意图。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迁往中原地区。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而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为南方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33.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料史料①:《穆天子传》史料②:秦始皇兵马俑的砖瓦窑址史料③: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说明史料①:《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三千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并有周穆王送给西王母“锦组百纯(匹)”的记录史料②: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兵马俑的砖瓦窑址,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史料③:俄国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材料二:在第二届世界考古论坛上,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做了题为“汉代之前的丝绸之路”的主题演讲……他指出:“汉代张骞通西域,并非丝绸之路的开始,而是开启了古代东方与西方交流的新时代。即由零星地、断续地、小规模地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地、持续地、官民结合的交流。”材料三:汉代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迎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这首先要归功于汉王朝积极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带来了有关中亚和西方的交通、地理、军事等各种信息。随后汉朝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和在西域屯田,为其后的丝路贸易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摘编自水丽淑《西汉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原因及启示》材料四: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人物观点内容学者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学者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