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双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承德市双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承德市双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承德市双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承德市双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柳湾遗址,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柳湾村。柳湾墓地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A.考古发掘 B.口耳相传 C.音像资料 D.想象推理【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柳湾墓地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可知,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掘,它是第一手史料,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最可信的,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2.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重要证据。下图所示实物遗存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出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A.原始农业 B.青铜铸造 C.纺织业 D.冶铁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稻谷炭化物,是实物遗存,是第一手资料,证明了河姆渡居民从事原始农业,A项正确;稻谷和农业工具,只能证明是农业,不是青铜铸造、纺织业、冶铁业,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3.“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A.炎帝、黄帝 B.黄帝、尧帝 C.舜帝、炎帝 D.舜帝、禹帝【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项正确;尧、舜和禹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C、D。故选A项。4.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汉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A项正确;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排除B项;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排除C项;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排除D项。故选A项。5.2021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殷墟”发掘有助于研究()A.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B.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C.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 D.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商朝的历史,商的考古发现可能会有大量甲骨,有助于研究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历史,A项正确;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理最早是西汉,排除B项;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的引进,最早是明朝,排除C项;中外陆路和海路交通,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6.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高超的青铜工艺 B.悠久的历史文明C.先进的科技成就 D.独特的建筑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商代司母戊鼎、隋唐大运河、隋朝赵州桥和秦朝兵马俑,都是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的见证,B项正确;只有青铜器才能体现高超的青铜工艺,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先进的科技成就,排除C项;司母戊鼎和兵马俑不能体现独特的建筑技术,排除D项。故选B项。7.《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春秋后期 B.秦朝 C.西汉 D.唐朝【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再结合所学,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成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A项正确;其余三项都是春秋之后的朝代,排除BCD项。故选A项。8.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A.长城 B.都江堰 C.大运河 D.赵州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B项正确;综上所述,排除ACD项。故选B项。9.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A.得到了旧贵族势力的支持 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维护了旧的政治经济秩序 D.遏制了地主阶级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商鞅死亡后他所推行的新法也没有被废止,说明商鞅推行的新法得到了民众的拥护,即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商鞅变法被旧贵族势力所反对,没有维护旧的政治经济秩序,排除AC项;商鞅变法促进了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道家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A项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排除B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11.下图文本框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韩非强调依法治国A.百家争鸣 B.效法古代 C.诸侯争霸 D.远古传说【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文本框内容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竞相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仁政”、庄子认为治国要顺其自然、法家主张以法治国,A项正确;表中没有涉及效法古代、诸侯争霸、远古传说,排除B、C、D项。故选A项。12.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悬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在诗词作品中广为出现。苏轼词中“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描绘的传统节日是()A.春节 B.清明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词中的“屈子”指的是战国时楚国的屈原,相传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C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13.“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脏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材料表明秦的暴政最突出的表现是()A.残酷的刑法 B.沉重的赋税 C.繁重的徭役 D.可怕的殉葬【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脏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分析可知反映了残酷的刑法,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沉重的赋税”,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繁重的徭役”,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繁重的徭役”,排除D项。故选A项。点睛】14.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5.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B项正确;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排除C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16.2021年考古发现,霸陵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A.勤俭治国 B.勤于政事C.善于用人 D.虚怀纳谏【答案】A【解析】【详解】汉文帝、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依据材料中“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欲为省,毋烦民”可印证汉文帝勤俭治国的特点,A项正确;勤于政事、善于用人和虚怀纳谏与材料中“勤俭治国”不符合,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17.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动。这反映出,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A.崇尚勇武 B.含蓄内敛 C.悠然清闲 D.宁静纯朴【答案】A【解析】【详解】“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斗虎”“格熊”等体现出汉代尚武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含蓄内敛、悠然清闲以及宁静纯朴都不符合材料中“崇尚勇武”的社会风尚,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18.“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材料说明推恩令()A.打击了豪强地主。 B.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C.解除了封国威胁 D.强化中央对经济控制【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可知,材料反映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打击了豪强地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解除了封国威胁,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强化中央对经济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9.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些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有利于人类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是A.火药、指南针 B.指南针、印刷术C.印刷术、造纸术 D.火药、造纸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造纸术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一场人类文字载体革命。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到欧洲后,降低了受教育的成本,从而打破了贵族和教会对教育的垄断,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C正确;火药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AD错误;指南针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条件。B错误。综上故选C。20.以下食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最初都以“胡”字命名。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应该是()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行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通西域,沟通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从此西域等地的物种传入中原,如黄瓜、蚕豆、核桃等,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A项正确;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排除B项;唐朝时期鉴真东渡日本,推动了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排除C项;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友好交往,排除D项。故选A项。21.“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这位“坐堂医生”是()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写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B项正确;扁鹊是春秋战国时的名医、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李时珍是明朝的名医,写成了《本草纲目》,排除ACD项。故选B项。22.“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南京【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南京,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城建康,建康即今南京,从420﹣589170年里,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即今南京,D项正确;元明清定都北京,大顺定都西安,东汉定都洛阳,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23.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迅速歼灭袁军主力,进而大破袁军。据此可知,该战役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挟天子,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B.兵多粮足,实力强大C.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D.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迅速歼灭袁军主力”,可见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挟天子”的信息,排除A;官渡之战,就兵力和物资而言,曹操不如袁绍,排除B;D是官渡之战的影响而非曹操取胜的原因,排除。故选C。24.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各地群雄并起 B.经济持续发展 C.民族不断交融 D.走向局部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东汉末年州牧割据、官渡之战,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可得出历史发展趋势是走向局部统一,D项正确;各地群雄并起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经济持续发展,排除B项;民族不断交融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5.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等措施的实施,其共同目的是()A.提高教育质量 B.加强思想控制C.推动经济发展 D.促进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无论是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残酷压制知识分子的措施,还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的尊崇,还是明朝的“八股取士”,统治者的目的都是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最终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B项正确;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朝的“八股取士”等,都阻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C项;题干材料与民族交融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措施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统治具有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礼记•礼运篇》(1)材料一中的“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上古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二:周朝和秦朝有关制度的对比项目周朝秦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王皇帝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周天子在名义上是天下共主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统治地方的方式①②(2)在材料二中①②处填写所对应史实。并说明它们的共同作用。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3)材料三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写出两点即可)材料四: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与民休息”。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40钱。文景时期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摘编自翦伯赞《中国中纲要》(上)(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这一时期出现了什么局面?【答案】(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2)①实行分封制②建立郡县制。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或巩固了统治)。(3)统一货币和车轨;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写出两点即可)(4)文景之治。【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夏朝时启继承禹的位子,开启了“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反映了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小问2详解】第一问,根据所学可知,周朝统治地方的方式是实行分封制,秦朝统治地方的方式是建立郡县制,所以材料二中①处填写:实行分封制;②处填写建立郡县制。第二问共同作用,根据所学直接概括即可: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三“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和所学可知,措施主要有统一货币和车轨;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小问4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现象,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2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交融,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政治形势]材料一:(1)哪一战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写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经济发展]材料二: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的地区还非常落后。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根据材料二,归纳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民族关系]材料三: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复姓改为单姓。拓跋元步六孤陆丘穆陵穆贺兰贺独孤刘勿忸于于尉迟尉达奚奚(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哪两项措施?(4)上述材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哪些进步的历史发展趋势?【答案】(1)赤壁之战;D;西晋(2)修建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生产技术得到很大提高。(任意两点)(3)改汉姓;穿汉服。(4)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交融。【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小问,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并结合所学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因此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D。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因此是西晋。(2)根据材料二“许多水利工程被修建,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得出表现有修建水利工程;开垦荒地;生产技术得到很大提高。(3)根据材料三“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复姓改为单姓。”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措施是改汉姓;根据材料三“胡服陶俑图”、“汉服陶俑图”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措施是穿汉服。(4)根据材料一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材料二的“东晋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材料三中的“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复姓改为单姓。”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进步的历史发展趋势有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等。28.下面是对一位重要的中国历史人物的评价及该历史人物的部分言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他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一生培养了3000多弟子,比较著名的有72人。材料二:(他)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胡适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1)材料一、二是对谁的评价?他生活在哪个时期?(2)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开创了哪个学派?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3)材料三中他突出“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什么?(4)材料四中的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答案】(1)孔子;春秋时期(2)儒家学派;“仁”(3)有教无类(4)要有谦虚,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珍惜时间。【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他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一生培养了3000多弟子,比较著名的有72人。”、“(他)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因此他是孔子;他生活在春秋时期。(2)根据所学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3)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因此“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4)根据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得出要有谦虚,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根据材料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可得出要珍惜时间。29.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材料一:“《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有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