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仪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扬州市仪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扬州市仪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扬州市仪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扬州市仪征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题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50分考试形式:开卷)友情提醒:所有答案请写在提供的答题卡上,否则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1.1930年发现于我国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距今约3万年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北京人 D.丁村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山顶洞人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距今3万年,B项正确;元谋人,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项;1929年,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北京周口店的龙骨山上的山洞里发掘出了一个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排除C项;丁村人遗址是古人类化石遗址之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近的汾河东岸。1954年发现人牙三枚,1976年又得婴儿顶骨一片,排除D项。故选B项。2.暑期,历史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陕西西安某一原始居民遗址,看到了大量人工种植粟的遗迹,在此处遗址,同学们还会看到()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B.人工栽培水稻化石C.陶制工具猪纹陶钵 D.青铜器具四羊方尊【答案】A【解析】【详解】提取题干关键信息“陕西西安某一原始居民遗址”“大量人工种植粟”,结合所学知识,陕西西安东部半坡发现的原始半坡遗址中发现了人工种植粟,他们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A项正确;人工栽培水稻是原始河姆渡居民的农作物,排除B项;陶制工具猪纹陶钵发现于河姆渡遗址之中,排除C项;青铜器具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并非原始居民遗址中发掘,排除D项。故选A项。3.海内外的华人自称“炎黄子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A.黄帝和大禹 B.炎帝和蚩尤 C.炎帝和黄帝 D.大禹和蚩尤【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炎帝、黄帝联盟战败蚩尤后,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C项正确;大禹最重要的功绩是治水有功,建立夏朝,晚于炎帝和黄帝时期,排除A项;蚩尤是传说中东方九黎族的部落首领,涿鹿之战败于黄帝和炎帝联盟,排除B项;D项中大禹和蚩尤均非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排除D项。故选C项。4.“禅让制”是原始社会通过推举的方法实现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禅让”的主要标准是()A.财产多寡 B.功劳大小 C.品行高尚 D.出身高贵【答案】C【解析】【详解】禅让制是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C项正确;禅让制只看贤德,不看财产,排除A项;分封制会依据功劳大小,禅让制不会,排除B项;禅让制只看贤德,不问出身,排除D项。故选C项。5.天子和诸侯都把世袭当作礼,用城郭、护城河来维护国家的稳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世袭”之“礼”而登上王位的是()A.尧 B.舜 C.禹 D.启【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项正确;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尧年老时,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继承人。舜年老时,按照禅让制,让位于禹,因此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6.如图是西周分封制的示意图,下列对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A.分封目的是巩固周王统治 B.受封者不可在封地再分封C.分封的对象全部都是宗亲 D.受封的诸侯不具有独立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图示是西周分封制的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分封目的是巩固周王统治,A项正确;受封者可在封地再分封,排除B项;分封的对象是宗亲和功臣,排除C项;受封的诸侯具有独立性,排除D项。故选A项。7.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甲骨文的发现可以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项正确;目前发现的甲骨年代最早者为商朝时期,排除A项;西周晚于商朝,排除C项;春秋时期也晚于商朝,排除D项。故选B项。8.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符合这一时期现状的是()A.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 B.周天子地位不断加强C.出现了大规模民族交融 D.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多【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C项正确;思想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天子地位不断下降,并非不断加强,排除B项;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诸侯国数量越来越少,至战国时期,出现实力强大的七个诸侯国,排除D项。故选C项。9.《史记·商君列传》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国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确立县制,改革户籍 B.奖励耕织,免除徭役C.统一文字,统一货币 D.奖励军功,禁止私斗【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史记·商君列传》”“秦民大说”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根据“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可知这是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禁止私斗,D项正确;材料有关战斗,并未提及县制和户籍,排除A项;材料有关战斗,与耕织徭役无关,排除B项;材料有关战斗,未涉及文字货币,排除C项。故选D项。10.下列有关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说法正确的是()A.始建于商鞅变法时期 B.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C.现在仅有旅游的价值 D.秦国国君秦孝公主持修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中“飞沙堰”“岷江”“宝瓶口”等信息可知这是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不属于商鞅变法期间,排除A项;都江堰不仅有旅游价值,现如今依然可以防洪灌溉水运,排除C项;都江堰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排除D项。故选B项。11.名言警句“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告诉我们世间的事物都有对立面的道理,春秋时期主张这一思想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可知这道家辩证思想,春秋时老子观点主要由顺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等,A项正确;儒家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排除B项;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排除C项;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代表,排除D项。故选A项。12.七年级(1)班某同学在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时制作了如下图表,图表中内容反应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儒家实行“仁政”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墨家“兼爱”,提倡节俭法家反对空谈,依法治国道家治国顺应自然和民心A.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B.阻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C.推动了春秋时期经济的繁荣 D.脱离现实,禁锢了人民思想【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核心内涵继承自百家思想中的优秀部分,A项正确;百家争鸣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百家争鸣对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百家争鸣就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启发活跃人民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3.公元前221年,秦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定国都于()A.镐京 B.洛阳 C.咸阳 D.建康【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C项正确;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排除A项;洛阳并非秦国都城,排除B项;建康亦并非秦朝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14.中国的许多成语出自于一些著名的历史事件,与“揭竿为旗”“斩木为兵”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长平之战 B.楚汉之争 C.大泽乡起义 D.黄巾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对于兵器管制十分严格,甚至于做饭用的刀,都是几家几户公用一把,所以,更别提大泽乡的九百多徙徒,也就押送他们的几个人有刀具,所以要“揭竿为旗”“斩木为兵”,陈胜吴广起义是揭竿而起这个成语的来源,又称大泽乡起义,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发生的战略决战,成语纸上谈兵,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爆发的大规模战争,主要的历史故事有,破釜沉舟、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排除B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冀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15.司马迁将张骞第--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对“凿空”的准确理解为()A.开启汉朝在西域的统治 B.使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情况C.开通汉朝到西域的道路 D.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称为‘凿空’”可知,“凿空”意为开通道路,即张骞开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C项正确;公元前60年,汉宣帝诏令设置西域都护,负责保护商旅往来,开启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排除A项;B项属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排除B项;D项属于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16.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辖而设置的官职是()A.御史大夫 B.新疆都护 C.伊犁将军 D.西域都护【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是在西汉,是新疆正式归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D项正确;西汉时期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辅佐丞相,为丞相的助手,相当于副丞相,属于中央官职,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新疆都护官职名称表述错误,排除B项;伊犁将军是清朝时期设置的管理新疆的官职,排除C项。故选D项。17.理清线索有助于把握历史知识。如图展示的线索主题是()A.西汉的政治统治 B.西汉的兴亡 C.东汉的政治黑暗 D.东汉的兴衰【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图示中的线索反映的是东汉的兴衰,D项正确;图示内容西汉时期不符,排除AB项;光武中兴不属于衰亡和政治黑暗,排除C项。故选D项。18.鲁迅先生曾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下列历史事件与曹操有关是()A.淝水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建立魏国【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延津县僧固),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B项正确;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的前秦军,排除A项;三顾茅庐是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排除C项;三国时的魏国是曹丕建立起来的,排除D项。故选B项。19.中药“清肺排毒汤”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方由《伤寒杂病论》中的多个经典方剂优化而成。《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A.华佗 B.张仲景 C.祖冲之 D.贾思勰【答案】B【解析】【详解】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B项正确;华佗,祖冲之,贾思勰都不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排除ACD项,故选B项。20.下图是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朝代更替的示意图。该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可以概括为()A.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B.动荡与变革的时代C.政权的分立与民族的融合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示意图,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除了西晋的短暂统一,其余朝代更替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的分立与民族的融合,C项正确;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特点,排除A项;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1.据西晋的《徙戎论》估计,陕西关中一地百万余口居民中,“戎狄居半”。此处记载的“戎狄”最有可能是()A.氐族和羌族 B.鲜卑族和羯族 C.羯族和羌族 D.匈奴族和氐族【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A项正确;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排除BCD项。故选A项。22.江南被描绘为“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是在()A.东汉末年 B.三国时期 C.东晋时期 D.南北朝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C项正确;东汉末年,江南地区尚未得到开发,经济较落后,排除A项;三国时期,江南地区在吴国治理下有所发展,但并未出现“荆扬晏安,户口殷实”,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晚于东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3.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局面,这一局面出现表明()A.丝绸之路已经开通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南方地区地广人稀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江南地区出现“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局面,说明江南得到开发,B项正确;丝绸之路在汉朝已经开通,材料没有提到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南方人口情况,排除C项;南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24.北朝时期有一位太守亲自参与耕作,广泛搜集前人文献,引用其中200多种,但不盲从经典,注重记录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后编辑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它是()A.《论语》 B.《道德经》 C.《史记》 D.《齐民要术》【答案】D【解析】【详解】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D项正确;《论语》是孔子言论的汇编,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排除A项;《道德经》是春秋老子代表作,排除B项;《史记》是西汉司马迁代表作,排除C项。故选D项。25.南北朝时期,石窟雕塑艺术大量涌现,如著名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这些石窟雕塑作品属于()A.文献史料 B.口述史料 C.实物史料 D.影视图像史料【答案】C【解析】【详解】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影视图像史料等,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档案、地方史志等;实物史料包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等;口述史料包括回忆录,神话,传说、史诗等。影视图像史料包括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南北朝时期,石窟雕塑艺术大量涌现,如著名的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这些石窟雕塑作品属于实物史料。C项正确;石窟雕塑作品属于实物史料,不是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和影视图像史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8分,第27题9分,第28题8分,共25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据记载,307年到5世纪中期,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陆续南下到巴蜀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有70多万人……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在种植上可与水稻交相进行……——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概括“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耕聚落的居民“精神生活”得到发展的证据。(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中晚期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末年以来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证据:遗址出土的乐器;象牙和兽骨制成的艺术品;陶器上的纹饰等。(2)生产工具:铁器农具。耕作方式:牛耕。(3)原因: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4)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引进;优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社会的稳定等。【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是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结合所学可知,遗址出土的乐器;象牙和兽骨制成的艺术品;陶器上的纹饰等证明了农耕聚落的居民“精神生活”。【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表明生产工具是铁器农具;根据材料“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结合所学可知,主要的耕作方式是牛耕。【小问3详解】根据材料“由于北方战乱不断,人民纷纷南迁”、“以前江南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而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作物许多来自北方”,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小问4详解】推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可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着手,如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引进;优质农作物品种的引进;社会的稳定等。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有了很大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南方汉越在矛盾与冲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贸易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民族的分化、重组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动力,并注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材料二胡人政权的统治者中汉化最积极、最彻底的当属北魏的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促进鲜卑社会的汉化,他以非常坚决的态度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他对反对派进行了毫不留情的镇压,甚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他认为如果是中华文化的正统继承者,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摘编自王珂《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各族人民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尊重妇女的意识、夷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王朝为防止匈奴入侵而采取的措施。(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措施及意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并提出处理民族关系的合理建议。【答案】(1)秦朝措施: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或修建长城。汉朝措施: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或发起漠北战役。(2)改革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3)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变化:从民族对抗到到民族交融。建议: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原则;促进民族和平交往,避免民族冲突等。【解析】【27题详解】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其中,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了三次大战,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28题详解】根据“将都城迁到了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带洛阳”“处死了坚持民族服装打扮的皇太子”“生活习惯必须与汉人一致,血统上也应该推进鲜卑人的彻底汉化”可知措施有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