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开学考测试四-解析版_第1页
高三历史开学考测试四-解析版_第2页
高三历史开学考测试四-解析版_第3页
高三历史开学考测试四-解析版_第4页
高三历史开学考测试四-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模拟试卷第Ⅰ卷本卷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为一组商王占卜的关于受年(收成)的甲骨文记录,这可以用来佐证商代文字:己巳王卜贞,【今】岁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A.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均衡 B.财政入主要来自田赋C.统治具备一定地域基础 D.出现了古代最早的文字2.下图所示是陕西绥德延家岔出土的一幅汉代画像砖,描绘了一个农夫手持短镰,其前有七棵谷穗下垂的谷子,农夫准备持镰收割成熟的谷子。据此可知,当时A.关中地区率先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大地主田庄上的劳作状态C.土地私有制开始取代土地国有制 D.自然经济下农业丰收情形3.早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鼻深目,衣着厚重、身躯魁梧。云冈稍晚一些的石窟是孝文帝时期开凿的。其中佛像穿上了宽博的服装,面形消瘦,从早期的雄劲风格发展为体现南朝士大夫审美时尚的"秀骨清像"。这反映出当时A.雕刻艺术题材多样 B.北方分裂割据混战不止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4.从先秦的“雅言”、秦汉的“通语”到隋唐的“汉音”,通行语都是以现今河南洛阳、陕西关中地区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从隋朝开始,江南的“吴音”(苏州白话)也成为一种通行语。这表明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政治中心决定官方语言C.南方的影响力上升 D.文化交融促进国家统一5.下图出自清朝宫廷画作《御制耕织全图》,由康熙帝命画师仿南宋《耕织图》绘制而成。该作品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劳动场景与艺术审美的结合C.文人意趣与宫廷画风的杂糅 D.重农传统与市井风情的融合6.冯桂芬说“利之所在,人人趋之”,故提出“价高招远客”的主张;郭嵩焘看到“利之所趋,虚文有所不能制也”,提出了保护商人以分外商之利的对策;薛福成则提出,“私”是人的天性,此乃人们正当之要求,人各行其“私”,天下自然趋“公”。这反映当时A.列强侵略导致儒家信仰体系崩塌B.洋务运动冲击了中国的传统观念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D.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发生了变化7.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话和电报,80年代又引进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自来水、照明、通讯等设施。这表明中国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A.由洋务派主导并推进 B.沿海、沿江与内地齐头并进C.客观上是列强侵华的产物 D.为当时城市民众普遍接受8.《顾维钧回忆录》记载:1912年的北京由“废帝宣统管辖之下的紫禁城”“东交民巷和民国首都三部分组成”;1913年,“(袁世凯)对国民党的活动采取了坚决镇压手段”“临时国会被解散了”“袁(世凯)下令逮捕许多重要的国民党党员”。据此可知,当时A.推翻君主专制迫在眉睫B.军阀统治丧失基础C.帝国主义势力异常强大 D.民主革命任务艰巨9.关于下图所示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该战役A.导致日军“速亡”中国计划全面破产B.标志着抗战转入战略相持阶段C.表明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积极抗战D.增强了国民对抗战胜利的信心10.1980年4月,国务院召开长期计划座谈会,邓小平、陈云等人提出:降低积累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积累率以25%为好,适当提高消费基金的比重;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农业、轻工业要发展得快一些。这些发展思路A.打破了计划经济束缚 B.推动了经济持续高速发展C.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 D.完成了经济领域的拨乱反正11.下图浮雕中,纳尔迈高坐九级台阶上的殿堂,上方有保护他的女神,身后是其随从,前方是牛、羊、俘虏等战利品。据此推知,当时的埃及图纳尔迈权标头浮雕注:纳尔迈是公元前31世纪埃及统治者。权标头是—种武器的顶端部分。A.初步具备国家形态 B.对外征战无往不胜C.建立完备官僚系统 D.农业生产备受重视12.雅典的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人捐助,政治领袖大都在捐助者之列。在公众场合的演说中夸耀自己捐助的慷慨而攻击对手的吝啬,也成为雅典政治中的普遍做法。据此可知,雅典A.政治生活缺乏民意基础 B.公民参政的平等性被削弱C.轮番而治原则受到挑战 D.贵族垄断了城邦政治事务13.14、15世纪,在意大利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生活丰富多彩、追求质量,手工业、商业发达,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美第奇家族最初经营钱庄,后设立银行,曾长期操控佛罗伦萨市政府;同时,洛伦佐·美第奇又是最著名的艺术赞助人。该现象A.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基础 B.为人文精神滥觞准备了条件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D.彰显了理性主义的社会影响14.1930—1932年间,全美有400万个家庭购买了收音机,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五花八门的新闻、政治、广告和娱乐节目;好莱坞电影工业也迎来其历史上第一波小高潮,到1939年,全美电影年度票房收入增长到了将近7亿美元,大多数电影的内容都是讲述俊男美女们的奢华和传奇。这反映出当时A.民众寻求精神安慰 B.以工代赈刺激消费增长C.民众淡定应对危机 D.技术进步带来经济繁荣15.如表为1961—1975年苏联农业投入情况表,由此可推知年份1961一19651966—19701971—1975(预期)农业生产投人资金(10亿卢布)6.311.719.5拖拉机(千辆)170235287收割机(千辆)575970载重汽车(千辆)52102187无机肥料(百万吨)164065A.苏联着力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B.苏联经济改革由工业转向农业C.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得以恢复 D.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地位16.下图是一幅反映俄罗斯在西方七国集团峰会上尴尬境地的漫画,七国集团成员国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七个发选国家。此漫画反映了(

)在7+1高峰会议上作者Lurie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简称G7),是西方主要工业国的最高会议,1975年由法国倡议设立,每年一次,轮流坐庄。开会的目的据说主要是替全世界人民考虑问题。90年代以后,常邀请俄罗斯参加,但俄的发言权有限,扮演着一个十分尴尬的旁听角色。A.俄罗斯因经济实力不足受到了歧视 B.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C.两极格局解体后冷战思维依然存在 D.美国利用北约向东部扩张第Ⅱ卷本卷共4个小题,17题8分,18题24分,22题12分,23题12分。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材料

唐宋里坊制演变从先秦到北魏,中国城市的居住区被称为"里",里周围有围墙。东汉后期开始出现"坊"的称呼并逐步取代了里。中唐以前,国家权力通过里坊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家庭。"坊正"是国家设置的基层官职,管理职责明确。里坊内严禁商业交易,民户不能临街开门,城市街道严禁侵占,"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坊门昼开夜闭,禁止市民夜行,"诸犯夜者,笞二十"。中唐以后,里坊制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瓦解。城市中出现了"侵街打墙,接檐造舍"和坊内开店的现象,一些里坊"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宋初曾试图恢复隋唐的里坊制,重建坊墙,最终认识到"侵街"潮流势不可当。坊墙逐步被废除,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街巷最终取代了里坊,形成《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象。同时,坊作为基层管理单位依然存在,但"坊正"的功能大大弱化。各类社会组织也从最初的"里社(会)合一"走向"里社(会)分离",并进一步蓬勃发展起来。——据郑国《唐宋里坊制演变及其对当前社会管理的启示》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宋里坊制演变"做出合理的解释。(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春秋公法”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身治”“实际”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历四交公法,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特·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三传各有义例,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义在《谷梁》;交际礼仪,例在《春秋》;驾驭进退,权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闻遭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表提取表中不同时期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实准确,论述充分。)20.对洋务运动存在不同的解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最仇视的,是我们的政府形式。满大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如果自由的原则籍着我们的榜样的力量进入这个帝国,接踵而至的将是这个“奉天承运”的王朝的末日,以及他们借助盘剥和暴政而自肥的寄生生涯的终结……由于没有现代海军军衔制度,进而导致集体凝聚力的缺乏……一旦发生战事,这些武器就会轻而易举地成为第一支开来的欧洲军队的战利品。——美·薛斐尔(时任美国驻华海军武官)《致萨金特公开信》(1882年)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吴永(曾任李鸿章幕僚)《庚子西狩丛谈》(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洋务派是)经外国侵略者改造适合镇压太平天国的新封建军阀……(洋务运动直接后果)加深殖民地化。——摘编自范文澜(延安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近代史》(1947年)根据材料结合史实,对“洋务运动的不同解释”做出解释。参考答案一、客观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CDDCBBCDCCABAAAC二、主观题17.【答案】概述“演变”的基本趋势。如:里坊围墙逐步消失,形成街巷居民活动时间更加灵活坊内商业活动逐步出现并合法化等。分析“演变”的形成原因。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国家对社会控制力的减弱等。阐释“演变”的历史影响。如: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使人民对政府的依附关系逐步减弱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促进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等。其他合理的历史解释酌情给分。【详解】历史解释: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明确解释对象为唐宋时期“里坊制度”的演变;然后阅读材料,提取“(中唐以前)里坊内严禁商业交易,民户不能临街开门,城市街道严禁侵占”“中唐以后,里坊制开始受到冲击并逐渐瓦解”“(宋代)坊墙逐步被废除,商业店铺纷纷沿街而建,街巷最终取代了里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可得出,里坊制度的基本发展趋势,即围墙逐步消失,形成街巷,居民活动时间更加灵活,坊内商业活动逐步出现并合法化等;接下来,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该“演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和国家对社会控制力的减弱等;最后,综合材料信息,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社会、政治文明等方面阐释“演变”的历史影响,如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使人民对政府的依附关系逐步减弱,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促进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发展等。18.【答案】(1)特点: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2)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是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国际法冲击的一种回应,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重构世界图景的理论尝试。通过引入西方国际法知识与理论,帮助国人树立国际法观念,加深对国家、主权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通过中西互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丰富了国际法的思想内涵。但由于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地下,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影响有限。(3)贡献:推动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和落实;创新和完善了领土法、边界问题的法律;推动发展权确立为基本人权。意义:维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推动国际法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可知,近代国际法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根据材料一“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可知,近代国际法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2)评析:根据材料二“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知,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通过中西互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丰富了国际法的思想内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是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国际法冲击的一种回应,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重构世界图景的理论尝试。通过引入西方国际法知识与理论,帮助国人树立国际法观念,加深对国家、主权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由于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地下,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影响有限。(3)贡献:根据材料三“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可知,非洲国家推动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和落实;根据材料三“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非洲国家创新和完善了领土法、边界问题的法律;根据材料三“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可知,非洲国家推动发展权确立为基本人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国家在国际法方面的贡献维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推动国际法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19.【答案】示例一论题: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1954年宪法,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公司法、对外贸易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规范了市场行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法治基础。我国的法制建设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示例二论题: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1954年宪法的颁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保障了人民民主,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国通过立法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详解】论题:从表格中不同时期的主要法律法规,可得出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论述时,结合不同时期我国的法治建设的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1954年宪法,为向社会主义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