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类基本_第1页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类基本_第2页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类基本_第3页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类基本_第4页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类基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归类

注意:*号部分可以选看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注意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如:{x|y=lgx}一函数的定义域;{yly=lgx}一函数的值域;

{(x,y)|y=lgx}-函数图象上的点集•

2.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A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A.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0=A.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注意: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A=0的情

况,如:A={x|ax2—lx—1=0},如果AH*=0,求a的取值.(答:a<0)

①C〃(AB)=C”CuB,Cu(AB)=gACb,B;(A(8)「C=A(BC):

(AUB)l,C=v4|J(B|JC).

②AB=A^A避aG’AoACvB=0B=R.

③A3元素的个数:card(AB)-cardA+cardB-card(AB).

④含〃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个数为2";真子集(非空子集)个数为2"-1:

3.补集思想常运用于解决否定型或正面较复杂的有关问题。

如:已知函数/(%)=4--2(p-2)x-2p2-p+1在区间[一1,1]上至少存在一个实数c,

使/(c)>0,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答:(-3*))

2

4.原命题:p=q:逆命题:qnp;否命题:「p=—刈;逆否命题:「q=—0;互为

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如:“sinawsin/?”是“aw尸”的条件.(答:充分非必要

条件)

5.若〃=>“且4H>〃,则p是q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或夕是p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若p=q且夕=〃,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注必须两者能互推).

不等式

1.两个实数大小的比较设a、beR,则一人>0;。<人<=>。一人<0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注意推出方向)

性质1:a>b,c>dna+c>b+d(叠加性);

性质2:a>b,a>b,c>0=>ac>bc\a>h,c<0=>ac<be(可乘性);

性质3:a>h>0,c>d>0=>ac>bd(叠乘性,特别注意符号的限制,需满足正号);

性质4:(可乘方性,特别注意符号的限制,需满足正号);

性质5:a>b,ab>0=>—<—(可倒性,注意。力要同号)

ab

2,掌握几类不等式(一元一次、二次、绝对值不等式、简单的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尤其

注意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含参数的不等式;勿忘数轴标根法,零点分区间法.

3.掌握重要不等式,(1)均值不等式:若凡〃>0,则年(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使用

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裁用改方法为:,折"诙",土左餐;

⑵公式注意变形如:£1^>,ab<(―)2:

222

4*含绝对值不等式:同号或有0=|a+〃|=|a|+|〃|N||a|-网|="-力|;。,力异号或有0

<^>\a-b\^a\+\b\>^a\-\b^a+b\.

5.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⑴作差比较:A—840OA45.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

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2)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需证…,只

需证…;⑶反证法:正难则反;⑷最值法,如:a>/(x)最大值,则a>/(x)恒成立.a<f(x)最小值,

则a</(x)恒成立.

三.函数

1.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研究函数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定义域优先的原则.

求定义域: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如:分母wO;偶次根式被开方数非负;对数真数>0,底数

>0且01;零指数幕的底数式0);实际问题有意义;若/(x)定义域为[邑0,复合函数

定义域由a4g(x)4b解出;若/[g(x)]定义域为|a,6],则/(x)定义域相当于xe[a,切时g(x)

的值域.

2,求值域常用方法:①配方法(二次函数类);②数形结合:根据函数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

合的方法来求值域;③换元法(特别注意新元的范围).④单调性法;⑤判别式法(慎用):

3.求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⑴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函数的类型);(2)代换(配凑)法:

⑶方程的思想——对已知等式进行赋值,从而得到关于/(x)及另外一个函数的方程组。

4.函数的奇偶性

⑴必须先检验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⑵奇函数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关于y轴对称,可据此用特殊值法,例如定义域含零的奇函数

必过原点(/(0)=0);既奇又偶的函数有无数个(如/(x)=0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即可)

⑶任何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函数都可表示成奇函数+偶函数!

⑷奇+奇=奇,偶+偶=偶,奇乂偶=奇,奇乂奇=偶,偶X偶=偶

⑸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

5.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针对的是定义域上的一个子区间而不是整个定义域

⑵注意理解任意性,并且是充要条件

⑶会用作差法证明单调性:作差,因式分解,判断差的符号

⑷能利用图像法,同增异减等技巧判断单调性

⑸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在对称的单调区间内有相反的单调性;

⑹复合函数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提醒:求单调区间时注意定义域)

如:函数y=logj(—f+2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答:(1,2))

6.函数图象的几种常见变换

⑴平移变换:左右平移----------“左加右减”(注意是针对x而言);上下平移——“上加下

减”(注意是针对/(x)而言).

⑵翻折变换:/(X)T/(x)l;f(x)^f(]x\).

⑶对称变换:①证明图像G与G的对称性,即证G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轴)的对称点仍在

c2上,反之亦然.

②函数y=/(x)与y=/(-x)的图像关于直线x=0(y轴)对称;函数y=/(x)与函数

y=/(-x)的图像关于直线y=0(x轴)对称;函数y=/(幻与y=的图像关于原点

成中心对称

③函数y=/(x)与函数y=J-。)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

④若函数y=/(x)对xeR时,f(a+x)=f(a—x)或/(x)=/(2a-x)恒成立,则y=f(x)图像

关于直线x=a对称;若y=/(x)对尤£R时,/(〃+1)=恒成立,则y=f(x)图像关

于直线x=i对称;

2

⑤函数y=/(x),y=n-f(m-x)的图像关于点(',)对称;

22

⑥曲线G:/(x,y)=O关于点(〃,力的对称曲线G方程为:f(2a-x,2b-y)=o.

曲线G:/(x,y)=O,关于y=x+〃,y=-x+a的对称曲线。2的方程为

/(y—a,x+a)=0(或f(—y+a,—x+a)=0;

7函数的周期性:(1)若y=/(%)对R时/(x+a)=/(x-a)恒成立,则/(%)的周期为2|々|;

⑵若y=/(x)是偶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此的周期为2|。|;

⑶若y=/(x)奇函数,其图像又关于直线X=a对称,则/(X)的周期为4|a|;

⑷若y=y(x)关于点(00),e0)对称,则/(%)的周期为2|0—川;

(5)y=/(x)的图象关于直线%=〃,%=仇〃。与对称,则函数y=/(x)的周期为21a-加:

(6)y=f(x)对xeR时,f(x+a)=-f(x)或/(x+tz)=--1―,则y=/(x)的周期为2|a|;

f(x)

n

8,对数:⑴\ogab=\oganb(4>0,。。1乃>0,〃£氏+);⑵对数恒等式

a*w=N(a>0MWl,N>0);(3)对数换底公式log.N:108^(a>0,aHl,6>0,b*l);

log"a

M

⑷log„(M-N)=logoM+log„N;log”一=log„M-logMN;log«M"=〃log“M;推论:

N

log“VM=1log„M;loga-log,c•log,,a=1nlog((1a2-log(,;/-log%a„=log((1an.

(以上”>0,N>0,a>0,a^],b>0,bl,c>0,c\,a},a2,an>0且4,%,an均不等于1)

9.方程k=/(x)有解okwD(。为f(x)的值域):a>/(x)恒成立=a2"(x)]摄人值,

a<f(x)恒成立oa<"(x)]最小值.

10.恒成立问题的处理方法:⑴分离参数法(最值法);⑵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问题;

⑶数形结合

1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①一般式:/(x)=a?+bx+c(aH0);②顶点式:

2

f(x)-a(x-h)+k(a^0);③零点式:f(x)=a(x-x})(x-x2)(a0).

12.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一看开口方向;二看对称轴与所给区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3.一元二次方程实根分布:先画图再研究开口,A>0、轴与区间关系、区间端点函数值符号;

14.复合函数:(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若/(幻的定义域为[a,旬,其复合函数/[g(x)]的定义

域可由不等式a4g(x)解出;若/[g(x)]的定义域为[。向,求的定义域,相当于

可时,求g(x)的值域;⑵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由“同增异减”判定.

15.对于反函数,应掌握以下一些结论:⑴定义域上的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⑵奇函数的反函

数也是奇函数;(3)定义域为非单元素集的偶函数不存在反函数;⑷周期函数不存在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在各自的定义域具有相同的单调性;(6)y=/(x)与y=/T(x)互为

反函数,设/(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8,则有/[7-'(x)]=x(xeB),f'[/(x)]=x(xGA).

16.函数丫=^^9*0,44工机,)的图像是双曲线:对称中心是点(-4,@):

cx+dcc

17.函数y=ax+-(a>0,b>0):增区间为(一叫一,内),减区间为0),(0,

函数/(x)=—在区间(-2,+00)上为增函数,则实数4的取值范围是络:力)).

x+2

四.数列

1,等差数列{。〃}o一《I=d(d为常数)=2an=an+l+4T(n>2,neN*);

2

<=>a=an+b(a=d,b=a,-d)<=>Sn=An+Bn(A=-,B=a--);

22

ama,1

n=am-v(n-m)d,d=-~-:①S〃=〃(%:%)②=叫+〃(耳1)(/

m-n22

2.等差数列的性质:

①若{6}、依}是等差数列,则{3,,+也}(左、f是非零常数)是等差数列;

②,〃+〃=/+%=>a,“+综=4+a*特别地,当m+n=2pHt,有am+an-2a”

③等差数列的黑,$2,”一6“,53,“-52„,,仍是等差数列;

④首项为正(或为负)的递减(或递增)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或最小)问题,转化为解不等

Q20ftz<0

\n~(或"一).也可用S,,=A〃2+8〃的二次函数关系来分析.

K.^oK,>()

⑤若an=m,am=n(m丰ri),则am+n=0;若S“=m,Sm=n(m丰n),则Sm+n=-{m+附);

若S0,=Sn(mHri),则S»,=0;S3m=3(S2„-S,„);Sm+n=Sm+Sn+mnd.

3.等比数列{a.}=9巴=q(qH0)oa:=an_tan+i(n>2,neN*)<^an=.

叫(q=l)〃%(g=l)

4.等比数列的性质:①;②S.=.

\-q\~q.i-q"q

④〃?+”=/+%=aman=a,ak(反之不一定成立);Sm+n=Sm+q"'S„=S„+q"Sm.⑤等比数列

中S,“,S2,“-S,“,S3,“-S2„,,(注:各项均不为0)仍是等比数列•

5.①如果数列{%}是等差数列,则数列{A%)(A”总有意义)是等比数列;如果数列{%}是等比

数列,则数列{log”|为|}(a>0,ar1)是等差数列;

②若{(?,,}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则{2}是非零常数数列;

③如果两个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他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数

列的公差是原两个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有公共项,

那么由他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数列是等比数列,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探求其通项;

④三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d,a,a+d:四个数成等差的设法:a-3d,a-d,a+d,a+3d;

三个数成等比的设法:-,a,aq\四个数成等比的错误设法:二,3aq,a/(为什么?)

4(1'(1

6.数列的通项的求法:

⑴公式法:①等差数列通项公式;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0,(〃=1).>

⑵已知S“(即4+4++a“="〃))求a“用作差法:a„=<.注意验证4是否

S"-S,i,("N2)

包含在后面%的公式中,若不符合要单独列出

/⑴,5=1)

,

⑶已知・%=/(〃)求a“用作商法:a„=,f(n)(7?>2)

./(«-I)—

⑷若an+i-an=/(n)求a„用迭加法.

⑸已知3=/(〃),求a“用迭乘法.

(,n

n

(6)已知数列递推式求对,用构造法(构造等差、等比数列):①形如%=3_1+b,an=kan_,+b,

an=如吁1+a•〃+b(人力为常数)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待定系数法转化为公比为人的等比数列

后,再求《.②形如q的递推数列都可以用“取倒数法”求通项.

kan-\+h

7.数列求和的方法:

①公式法: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②分组求和法;③倒序相加;④错位相减,适用于等差乘等比数列;

⑤分裂通项法.公式:1+2+3+…+〃=』〃(〃+1);I2+22+32+.+/?=1〃(〃+1)(2〃+1);

26

13+23+33++/=[些/上。『;1+3+5++n=n2;常见裂项公式一,—=;

2n(n+1)nn+1

L=J_(1—」_);-----1-----=!〔」---------1一]:注意等差、等比(或等差乘等

n(n+k)knn+k+2n(n+1)(〃+1)(〃+2)

比)数列求和可以用So=0带入脸算

8.“分期付款”、类应用问题:这类应用题一般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问题.但在求解

过程中,务必“卡手指”,细心计算''年限”.复利问题:按揭贷款的分期等额还款(复利)模

型:若贷款(向银行借款)p元,采用分期等额还款方式,从借款日算起,一期(如一年)后为第一

次还款日,如此下去,分〃期还清.如果每期利率为r(按复利),那么每期等额还款x元应满足:

p(l+r)n=x(l+r)"T+x(l+r)*2++x(l+r)+x(等比数列问题)•

9.数列极限:常用的几个数列极限:limC=C(C为常数);lim’=0,lim/=0(mi<l,q

>oo"->8

为常数).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S=limS“(0<|<7|<1).

“T81-q

10.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注意步骤,两步缺一不可,特别是

〃=Z,〃=Z+1之间的关系).

五.三角函数

1.a终边与。终边相同<=>a=e+2Avr(A:eZ);

。终边与。终边关于x轴对称oa=—e+Jbr(ZeZ);

a终边与。终边关于y轴对称oa=4一。+24万(%wZ);

a终边与。终边关于原点对称=。=4+夕+2左4(ZwZ)

a终边与。终边共线。。=8+版■(AcZ);;

2.弧长公式:l=\0\r;扇形面积公式:s(AK=-lr=-\0\r;1弧度(Irad)257.3°.

3.三角函数符号(“正号”)规律记忆口诀:“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4.三角函数同角关系中(八块图):注意“正、余弦三兄妹

sinx±cosx>sinx-cosx”的关系.如(sinx±cosx)?=l±2sinxcosx等.

5.对于诱导公式,可用“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概括;(注意:公式中始终视a为锐角)

6.角的变换:已知角与特殊角、已知角与目标角、已知角

与其倍角或半角、两角与其和差角等变换.

如:a=(cz+尸)一4;2e=(a+尸)+(0-〃);2a=(4+。)一(力一a);a+0=2."0,,

2

^1£=9一,)一(±一£)等;“1”的变换:1=sin2x+cos2x=tanx-cotx=2sin30°=tan45°;

222

7.重要结论:asinx+bcosx=sin(x+cp)其中tan=-);

a

<.sin(a+/?)=sinacos/?+cosasin£1-cos2a2_1+cos2a

重要公式:/、:sin2a=-------,WoCX----------

cos[a+/?)=cosacos〃一sinasin/?22

sina1-cos._____\Q§e

a_+1cosaa2

tan—x/l±sin6>=A/(cos-±sin-)=|cos-±sin-|.

2V1+cosa1+cosasinaY2222

2tana

万能公式:sin2a=2tan:;cos2a=--胃产tan2a-

1+tan~a14-tana1-tan2a

kre+----(p

8.正弦型曲线y=Asin(5+°)的对称轴x=------(^GZ),即取最值时;对称中心

co

(丝二2,0)(%eZ)即取零点时;

3

9.正弦定理:_L='_=二=2R;常用于边角互化

sinAsinBsinC

22222

余弦定理:a2=b2+c2-2/?ccosA,cosA=,}""=(〃+()“一];常用于知三求1

2bc2bc

正弦平方差公式:sin2A-sin2j?=sin(A+B)sin(A-B);三角形的内切圆半径r=;

a+b+c

at)c

面积公式:SA=-abs>\nC=-;射影定理:a=bcosC+ccosB.

24R

10.A4BC中,易得:A+B+C=»,

①sinA=sin(B+C),cosA=-cos(B+C),tanA=-tan(B+C).

A.AB+CA.B+CA

②sin=cos,cos=sm,tan=cot

22222

③a>boA>8<=>sinA>sinN

④锐角/SABC中,A+B>^,sinA>cosB,cosA<cosB,a2+Z?2>c2,类比得钝角zXABC结

2

论.

⑤tanA+tanB+tanC=tanAtan4tanC.

11.角的范围:异面直线所成角(0,-];直线与平面所成角[0二];二面角和两向量的夹角[0,4];

22

直线的倾斜角[0,乃);4与。的夹角((),£].注意术语: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等.

2

六.平面向量

1.向量的平行于垂直:设〃=(%,乂),/?=(%2,%)•(1)〃〃〃<=>玉%-工2)、=。。=几g:

(2)a.Lba•b=0x}x2+y]y2=0.

2.平面向量的数量积⑴设a=(X[,y),Z?=(x2,y2),则a/=|a||/?|cos6=X]X2+必必;则

cos。=ab="入2+})2,特别地若a=(x,y),则.a=|a|2

3.〈4,5〉为锐南=>〃•力>0:(a,b)为直角<=>〃•"=():(a,b)为钝角=a・b<0,注意方向

4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是。功等于。的长度与〃在。的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积:

。在"的方向上的投影|a|cose=±2=笄,+M左.

|加也+£

4.平面向量分解定理:如果q和0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该平面内的任一

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4、4,使〃+41.

5.三点A、B、C共线=04=405+(1-㈤OC.

6.会用定比分点公式.若[P=;IPR;4(芭,弘),尸(x,y)£“2,%);一个等式两个方程

%+AX

X-------------2-

1+2

则j(2^-1)

y----------

1+A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a的范围是。乃);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变化关系k=tana(aH'):

2

2.直线方程七种形式:

⑴一般式(答案的标准):任何直线均可写成Ax+By+C=0(A,B不同时为0)的形式.

⑵点法式:直线法向量?=(a向,过点(x(),),o),则直线方程7(万-/)+6(),-%)=0

⑶点方向式:方向向量;;=3/),过点(x°,y。),则直线方程殳二电=9孑

ab

⑷两点式:已知直线经过2(々,必)两点,则直线方程为上』=土三,它不包括

力-乂々一玉

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

⑸点斜式:已知直线过点(/,为)斜率为k,则直线方程为y—%=Z(x—%),它不包括垂直

于x轴的直线.

⑹斜截式:已知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和斜率k,则直线方程为y="+人,它不包括垂直

于x轴的直线.

⑺截距式:已知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为。力,则直线方程为x+y=],它不包括垂直于坐

ab

标轴的直线和过原点的直线.

提醒: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都有局限性.(如点斜式和斜截式不适用于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3.直线《:4x+Bj+G=0与直线4:4兀+32丁+。2=0的住置关系:(可以用矩阵)

(1)平行。4与-AS,=0(斜率)且4c2-小6Xo(在y轴上截距);

⑵相交o4与一外线40;

⑶重合U>A^B-,—A,Bj=0且B]G—B,C]=0.

4.夹角公式:4与&的夹角是指不大于直角的南

2

向量表示&=2「恒0$匕*,13为法向量(或方向向量,斜率表示tan8=|:;:'|(左上'一11

卜用I+也

5.点P(x°,%)到直线Ar+胡+C=0的距离公式"=』。;8)'。—1:

-JA2+B2

两条平行线Ax+By+G=0与Ax+By+C,=0的距离是d=f一。」.

VA2+B2

6.设三角形AABC三顶点A(X|,x),B(x2,y2),C(£,%),则重心G(西十:十」,乂十,+%);

*7.有关对称的一些结论

⑴点(〃乃)关于x轴、y轴、原点、直线y=x的对称点分别是(〃,一。),(一〃,加,(一々,一。),(Z?M).

⑵曲线/(x,y)=O关于下列点和直线对称的曲线方程为:

①点(。乃):f(2a-x,2b-y)=0;

②x轴:f(x9-y)=0;

③y轴:f(-x,y)=O;

④原点:f(-x9-y)=0;

⑤直线y=x:/(y,x)=0;

⑥直线y=-x:f(-y9-x)=0;

⑦直线x=a:f(2a-x,y)=0.

9.⑴圆的标准方程:。一4+⑶―》)2=/.

(2)圆的一般方程:x2+y2+Dx+£>+F=0(D2+£2-4F>0).

IY—/J_|_「cos0

(3)圆的参数方程(理):、(。为参数),其中圆心为①力),半径为八圆的参数方

[y=b+rs\n0

程主要应用是三角换元:x2+y2=r2—>x=rcos0,y=rsin0;

10.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通常用几何法(计算圆心到直线距离).点P(%,%)及圆的方程

222222

(x-a)+(y-b)=r.0(x0-a)+(%-b)>r<=>点—在圆外;

22

②(垢-。了+(y°—bpo点尸在圆内;③(垢>+(y0-h)=r<^>点尸在圆上.

1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通常转化为圆心距与半径的关系.

①相离;②。=尸。相切;③dvro相交

利用垂径定理,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弦长问题圆的弦长、圆心到弦的距离d以及圆的半径

r满足以下关系式:恒q=2"_

提醒: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果只求出了一条,那么另一条就是斜率不存在.

1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经常转化为两圆的圆心距与两圆的半径之间的关系.设两圆的圆心距

为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R:+两圆相离;d=/?+尸。两圆相外切;

|R-r|<d</?+ro两圆相交;d=|两圆相内切;d<|R—厂|o两圆内含;d=0o

两圆同心.

13戋解决直线与圆的关系问题时,要充分发挥圆的平面几何性质的作用(如半径、半弦长、弦

心距构成直角三角形,切线长定理、割线定理、弦切角定理等等).

八.圆锥曲线方程

22

1.椭圆方程:鼻+与=l(a>6>0),焦点耳(—c,0),K(c,O),c?=a-b,\PFt\+\PF2\=2a

ab

22

2.双曲线方程:二一二=l(a>0,6>0),焦点为耳(一c,0),g(c,O),|P居|_|PBI=±2。

a~b~

r22

渐近线方程为——4=o.渐近线几何意义:与双曲线不断接近但不相交

a2b2

共渐近线y=±"x的双曲线标准方程为「=2(4为参数,Z^O).

aa

3.抛物线方程:;/=2〃氏(夕>0)上任意一点,焦点§,()),准线x=.

对于y2=2px(p丰0)抛物线上的点的坐标可设为(£■,%),以简化计算.

4.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的弦长公式|阴=5(芭_々)2+5_%)2或|A耳=,1+严|与_电|

y=kx+b

(端点4>1,乂),5(%2,%),由方程4.消去y得到

产(九,y)=0

px2+qx+r=0,(〃w0),A>0,k为斜率).

*5.抛物线V=2px(p>0)的焦点弦(过焦点的弦)为AB,A(%],y)、刈/,为),则有如下

211

结论:(1)|AB\=x.+x2+p;(2)X,X2=^,yxy2=-p^(3)——+——=—.

4\AF\\BF\p

r22

6.圆锥曲线中点弦问题:遇到中点弦问题常用“韦达定理”或“点差法”求解.在椭圆j+2T=1

ab

中,以P(%,%)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斜率忆=-1;在双曲线。—4=1中,以P(%,%)为

a%a~b~

中点的弦所在直线斜率2=—产;在抛物线丁=2px(p>0)中,以P(&,%)为中点的弦所在直

a'y0

线的斜率%=P.

%

7.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⑴直接法:直接通过建立x、y之间的关系,构成尸(x,y)=0,是求轨迹的最基本的方法.

⑵待定系数法:可先根据条件设所求曲线的方程,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代回所列的方程即

可.

⑶代入法(相关点法或转移法).

⑷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方程.

⑸交轨法(参数法):当动点P(x,y)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时,可

考虑将x、y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通方程.

九.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

1.平面的概念: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1:直线和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2.(空间)两直线位置关系

(1)相交(2)平行——等角定理他们都能确定一个平面

(3)异面——不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所成角:经过空间任何一点,作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则两条平行直线所成的锐角,

求法:①通过平移一条直线构成三角形,常见于棱柱;②通过中位线找三角形,常见于棱锥

3.直线与平面的关系

(1)直线与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判定:面外一条直线与面内一条直线平行

性质:过直线作平面与平面相交,得到交线平行于已知直线(线面平行=>线线平行)

(2)直线与平面垂直:垂直于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

判定:直线垂直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性质:①线面垂直=>线线垂直②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直线与平面的交角:平面内一条直线与他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求法:过斜线上某个特殊点作出平面的垂线段,是产生线面角的关键

4.空间的距离⑴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平面的距离

*(2)两条异面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之间的距离,平行直线与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⑶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5.二面角的求法:(1)定义法;(2)三垂线法;(3)垂面法;⑷射影法:利用面积射影公式

5射=S制cos(9其中。为平面角的大小,此方法不必在图形中画出平面角;

6.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理科必须掌握,文科建议掌握)

(1)目标:三条互相垂直的直线,XYZ轴满足右手法则;尽量将已知条件放在坐标轴上

(2)常用建坐标系的方法:长方体的长宽高;线面垂直(棱锥,棱柱),面面垂直(棱锥)

(3)点的计算:多利用立方体,找各个坐标轴的垂面,垂面与坐标轴的交点即坐标

7.用向量方法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理科):⑴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设a、b分别为异面直

线〃、力的方向向量,则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tz=arccos小心L.(2)求线面角:设/是斜线/的

l«l|Z>l

方向向量,〃是平面a的法向量,则斜线/与平面a所成的角a=arcsin".(3)求二面角

(法一)在a内aLl,在/3内bVI,其方向如图(略),则二面角a-7—4的平面角

a=arccos"”.⑷求点面距离:设〃是平面a的法向量,在a内取一点B,则4到a的距离

d=\AB\\cos。|=।W(即AB在〃方向上投影的绝对值).

I«l

8.棱柱基本性质:

各个侧面是平行四边形,即侧棱平行且相等;两个底面及平行底面的截面是全等的多边形

直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正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

9.正四面体(设棱长为a)的性质:

①全面积S=&2;②体积丫=卢/;⑤外接球半径/?="4;⑥内切球半径

12412

10.已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顶点的三条棱所成的角分别为a,p,y因此有

cos2a+cos2p+cos2/=1或sin2c+sin?/?+sin2y=2;若长方体的体对角线与过同一

顶点的三侧面所成的甭分别为a/y,则有sin2a4-sin2/?+sin2/=1或

cos2a+cos2p+cos2/=2.

11.旋转体公式:⑴侧面积:S圆柱=2m〃;s圆锥=m7;S球=4成?

V=V

⑵像和愉1tt=♦/?»^0ttV球成,

12.(1)大圆:过球心的截面叫大圆;不经过球心的截面叫小圆

⑵球心到截面(小圆)的距离I与球的半径R及截面半径r满足r=J/??一42

(3)球面距离:经过两点的大圆上劣孤的长度。掌握球面上两点A、B间的距离求法:

计算线段AB的长=》计算球心角NAOB的弧度数=》用弧长公式计算劣弧的的长.

1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等与其体对角线长,立方体中心与球心重合;

+.排列组合和概率

1,加法原理——不重复

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n类方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㈣种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加2种

+m

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2“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N=叫+机2+n

2.乘法原理——理清做事的顺序

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n个步豚,做第一步有町种方法,做第二步有机2种方法,……做第

n步有种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情共有N=叫“〃2・./«„

3.排列数公式:以1=7"人=〃(〃-1)(〃—2)…(〃一加+1),0!=I,全排歹1」以=〃!,

{n-mf.

C,”_n!_/?(/?--2)--•(n-m+1)

4.组合数公式:”(/7-/71)!m!m!

(1)C:=C;=1;⑵C:=C;;-m;(3)C;;;,=C;+C:I

5,排列组合主要解题方法:

①优先法:特殊元素优先或特殊位置优先;

②捆绑法(相邻问题);要考虑是否松绑

③插空法(不相邻问题);考虑空挡是否变化

④间接法;对有限制条件的问题,先从总体考虑,再把不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去掉;

⑤相同元素分组可采用隔板法(适用与指标分配,每部分至少有一个);

⑥先选后排,先分再排(注意等分分组问题):

4.二项式定理:⑴掌握二项展开式的通项:第r+1项4+|=C:a"-7/(r=(),1,2,:

(2)注意第r+1项二项式系数与第r+1项系数的区别.

⑶二项式系数之和2",系数之和令变量为1

*5.二项式系数具有下列性质:⑴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二项式系数相等;(2)若“为偶数,中间一

项(第2+1项)的二项式系数最大;若〃为奇数,中间两项(第上1+1和t1+1项)的二项式系

222

数最大.⑶C:+C;+C:+…+C:=2";W+C;+…=C:+C:+…=2",

+-.概率与统计

1.(理)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公式:⑴尸(A)=’;⑵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公式为:

m

P(A+3)=P(A)+P(8);⑶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公式为P(A8)=P(A)P(B);

(4):(6)如果事件A、8相互独立,那么事件A、B至少有一个不发生

的概率是1-尸(钻)=1-P(A)P(8);

2.常用统计量

⑴总体:研究对象全体一一样本,总体一部分2)总体分布:频率直甫

⑶总体均值:平均麴=(&+*2+...+打),总体众数:出现次数够

(4)总体中位数:(排好顺序后)位于中间奇数个数据可对应到桐一个,

偶数个数据是中间两微据的平均数

⑸总体方差:b?=\[(%,-MF+卜-〃了+…+(赤]标准差CT,

3.(理)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定义,能够写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由概率的

性质可知,任意离散型随机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