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质量通病防治措施_第1页
建筑质量通病防治措施_第2页
建筑质量通病防治措施_第3页
建筑质量通病防治措施_第4页
建筑质量通病防治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土建工程

第一节土方工程

一、挖土时放坡未按措施或设计要求进行

1.现象

机械或人工开挖时挖土边坡放坡未达到设计要求。

2.原因分析

(1)施工时未对施工人员进行认真的交底,开挖时施工人员未认真查看设

计或措施要求。

(2)施工前施工人员未认真查看地质资料,对地质情况不熟悉。

(3)现场开挖测每时未做明显的标记。

(4)施工人员及各级管理人员未从思想上重视。

3.防治措施

(1)开挖前负责施工的人员要对开挖措施进行仔细地查阅,弄清开挖措施

中的要求,在施工前对具体的施工人员进行认真的交底。

(2)测量人员在对现场进行开挖放线时应严格按图纸设计及措施要求进

行,并在现场做出明显的标记。

(3)开挖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也应熟悉措施,看到不符合措施或设计的开

挖现象应及时制止,并能提出正确的要求,使现场按要求进行开挖。

4.治理措施

若现场出现未按设计要求或措施进行开挖的现象,要求施工人员对未达到

要求部分再行开挖,并使其达到要求,或采取一定的措施对边坡进行加固。

二、场地积水

1.现象

在建筑场地完成场地平整后,场地范围内局部或大面积积水。

2.原因分析

(1)场地平整时,尤其当挖、填方面积较大或较深时,填土碾压密实度

差,或填土的土质不符合要求,如采用了不宜做填土的淤泥、冻土、膨胀土及

有机物质含量大于8%的土,以及硫酸盐含量大干5%的土等,都会遇水产生不均

匀沉陷,低洼处造成积水。

(2)排水措施不当,场地周围未做排水沟,泄水坡度不合理,地势较低的

建筑场地周围无截水沟。

(3)在场地平整过程中测量人员思想不重视,测量时误差较大,或出现测

量错误,使场地标高不一,致使场地积水。

3.防治措施

(1)进行回填施工前,认真选土,选用合格的土料进行回填。

(2)场地内的填土认真分层回填碾压(夯)实,使密实度不低于设计要

求,避免松填。

(3)按要求做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地势较低的建筑物周围做截水沟。

(4)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误差。

4.治理楷施

若场地内出现了积水现象通过设置排水沟及正确的排水坡度,对场地内较

低的部位采用回填压实到达标高的方法,或对标高较低的建筑周围设置挡水沟

以防止场地内积水。

三、挖坑(槽)时塌方

1.现象

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

2.原因分析

(1)基坑(槽)开挖较深,经过不同的土壤时,没有根据土壤特性分别放

成不同的坡度,致使个别土层边坡不稳定,造成塌方。

(2)地下水位较高地区开挖基坑(槽)时,降、排水措施不得当,地表水

较多时,边坡上土容重增大,凝聚力降低,滑动力增大,造成塌方。

(3)坡顶荷载过大如建筑物距离较近,而且又无挡土墙;坡顶堆料过多;

坡顶施工振动荷载过多、过大,都可能造成边坡的失稳而塌方或滑坡。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3.防治措施

(1)基坑开挖前应仔细研究地质资料,并根据不同的土壤特性设计不同的

坡度。

(2)在地下水位以下施工时,基坑(槽)四侧或两侧挖好临时排水沟和集

水井,将水位降低至坑、槽底以下500mm,以利进行挖方。降水工作应持续到

基础(包括地下水位下回填土)完成。

(3)雨季施工时,基坑(槽)应分段开挖,挖好一段浇筑一段垫层,并在

基坑两侧围以土堤或挖排水沟,以防地面雨水流入基坑槽,同时应经常检查边

坡和支护情况,以防坑壁受水浸泡造成塌方。

(4)弃土应及时运出。在基坑(槽)边缘上侧临时堆土或堆放材料以及移

动施工机械时,应与基坑边缘保持1m以上的距离,以保证坑边直立壁或边坡的

移动。4.治理措施

可将坡脚塌方清除。作临时性支护(如堆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等)措

施。

四、填土出现橡皮土

1.现象

填土夯打后,土体发生颤动,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

2.原因分析

在含水量很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

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实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

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

3.防治措施

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

回填。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水,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

4.治理措施

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

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五、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1.现象

回填土经碾压或夯实后,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2.原因分析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

淤泥质土或杂壤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率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率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3,防治措施

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性能,通过实验确定含水量

控制范围内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

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4.治理措施

如土料不符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

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

或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

施。

六、基坑(槽)泡水

1.现象

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2.原因分析

(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或排水沟及挡水堤的设置不能满

足要求,地面水流入基坑(槽)。

(2)基槽(坑)开挖完成后,未来得及浇灌垫层遇大雨使基坑(槽)泡

水。

(3)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

下。

(4)施工中未连续降水。

3.防治措施

开挖基坑(槽)一侧、两侧及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排水沟要有足够

的深度并畅通,挡水堤要有足够的高度;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在四角或每

隔20-30m设一集水井,使地下水流流汇集于集水井内,用泵连续排走或自流入

较低洼处排走,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0.5T.0m;在基坑(槽)开挖完毕未

来得及浇灌垫层时,也可对基坑进行覆盖保护,若遇到雨水量较大的地区应在

施工措施中考虑挡水的方案,例如在排水沟内侧基础的边上设置砂袋、砌砖等

方式进行挡水,挡水的同时防止基坑侧壁的泥浆流入基坑内,以保持基坑的质

量。

4.治理措施

已被水浸泡扰动的土,可根据情况采取排水、晒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

块石夯实,换土(三七灰土)夯实,或挖去淤泥加深基础等措施。

七、房心回填土沉陷

1.现象

室内回填土局部或大片下沉,造成地坪面层空鼓、开裂或塌陷。

2.原因分析

(1)回填土料含有大量有机杂质和大块。不能满足回填的要求

(2)填土未按规定厚度分层回填夯实,或底部松填,仅表面夯实,密实度

不够。

(3)房心处局部有软弱土层或地坑、坟坑、积水坑等地下坑穴,施工时未

处理或未发现,使用时超重造成局部塌陷。

3.防治与治理措施

适当选用回填土料,认真控制含水量在最优范围内;严格按规定分层回填

夯实;对房心原自然软弱土层进行处理;有机杂质清理干净,地坑、坟坑、积

水坑等进行认真处理。

第二节砖砌体

一、砖砌体裂缝

1.现象

砌筑好的砖砌休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斜裂缝、水平裂缝、竖向裂缝等各种形

式的裂缝。

2.原因分析

(1)地基的不均匀变形,使得墙身受到较大的剪力。

(2)沉降缝处理不当,两端沉降缝中间沉降小或两端沉降小中间沉降大。

(3)温度变化的影响使砖砌体出现斜缝。

(4)施工中管理不好,砌筑质量出现问题,砂浆稠度过大,吸水后干缩或

砂浆强度不饱满。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施工前处理好地基,对子地基的处理方法必要时请有经验的人员或设

计单位地质工代确定。

(2)施工时对于高低差过大、建筑物过长、平面形状复杂、地基处理方法

不同及分期建设的建筑物,都应根据不同的条件设有适当的沉降缝。

(3)在墙体转角、内外墙连接等易裂处设置水平钢筋、顶层采用保温层,

合理地设置温度缝。

(4)施工时各级人员加强现场管理,严格按砌筑工程的操作规范进行操

作,砌筑工作开始前进行必要的交底,选择具备砌筑水平的人员进行砌筑活

动。

二、砖砌体承载能力不够

1.现象

当全部或部分荷载加至施工完的砖砌体后,将出现局部被压碎、压裂、剪

断、拉裂等现象,有时造成建筑物局部或整体倒塌。

2.原因分析

(1)砖砌体施工质量差,砂浆的合易性不好,砂浆强度不够。

(2)砖的质量不合格,施工时不注意润砖。

(3)砌筑操作不当,砖砌体的灰缝不饱满。

(4)组砌不合理。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施工前应试验砖的标号,检查其外形尺寸,并进行挑砖,不合格的砖

不得用于工程。

(2)严格砂浆的配合比,拌合砂浆的原材料必须保证合格,砂浆拌合完毕

按规定进行取样和试验。

(3)对于组砌方法在砌筑前应有规划,在砌筑施工前对有关人员进行交

底,不具备施工水平的人员不得从事砌筑工作。

(4)质量检查人员随时抽查砂浆的饱满度,达不到要求时返工重做。

三、砖砌体组砌混乱

1.现象

混水墙面组砌方法混乱,出现直缝和“二层皮”,砖柱出现包心砌法,里外

皮砖层互不相咬,形成周圈通天缝,降低砌体强度和整体性;清水墙出现竖缝

宽窄不匀,影响美观。

2.原因分析

(1)进行砌筑施工的操作人员不具备进行砌砖的水平,不宜进行此项工

作。

(2)混水墙砌筑时对组砌形式无规划,或有规范但未对实际进行施工的操

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操作人员砌混水墙忽视组砌形式,致使出现多层

砖的直缝和“二层皮”现象。

(3)砌砖柱需用大量七分砖,打碎较费工时,操作人员为省事常不打七分

头砖,用包心砌法。

(4)在同一单位工程,采用几个砖厂的砖,致使砖的规格、尺寸不一,造

成累积偏差,而常变动组砌形式。

3、防治与治理楷施

(1)砌砖墙应注意组砌形式,砌体中砖缝塔接不得少于1/4砖长,避免出

现通缝现象。

(2)内外皮砖层,每隔五层砖应有一层丁砖拉结(五顺一丁),使用半砖

头应分散切干混水墙中,不能集中放置于一个位置。

(3)砌砖往坚持打七分头砖,严禁采用包心砌法。

(4)砌砖柱灰缝砂浆应饱满,每砌完一层应进行一次竖缝刮浆塞缝工作,

以提高砌体强度。

(5)同一单位工程中,尽量使用同一砖厂的砖。

四、墙体留置阴槎。接槎不严

1.现象

砌筑时随意留槎。且多留置阴槎,接槎部位用破渣填砌,使墙休战面严重

削弱,阴槎部位接槎砂浆不严,灰缝不顺直。

2.原因分析

(1)操作者对留槎重视不够,图方便随意留直槎,且多数留阴槎。

(2)施工组织不当,导致留槎过多;由于重视不够,留直槎时。漏放拉结

条或拉结条长度不够,间距过大,拉结条部位的砂浆不饱满。

(3)后砌12cm厚隔墙留置的阳槎(马牙槎)不正不直,接槎时。由于咬

槎深度较大,使接槎砖上部灰缝不宜塞严。

(4)退槎留置方法不统一,留置大退槎工作量大,退搓灰缝平直度难以控

制,使接槎部位不顺线。

3.防治与治理措施

砌墙时,对施工留槎应作统一规划;外墙大角尽量做到同步砌筑不留槎,

或在一步架留槎处,二步架改为同步砌筑,以加强墙角的整体性;纵横墙交接

处有条件时。尽量安排同步砌筑;留退槎确有困难时,应留引出墙面12cm的直

槎,并按规定设拉结条,使咬槎砖缝由纵横墙交接处,移之内墙部位,增强墙

休的整体性;后砌12m隔墙,宜采取在墙面上留样或槎的做法,接槎时,应在

样或槎洞口内先填塞砂浆,顶皮砖的上部灰缝用大铲或瓦刀将砂浆塞严,以稳

固隔墙,减少留槎洞口对墙体截面的削弱。

五、配筋砌体钢筋遗漏和锈蚀

1.现象

配筋砌体中钢筋操作时漏放,或没有按照设计规定放置配筋砖缝中砂浆不

饱满,年久钢筋遭到严重锈蚀而失去作用。

2.原因分析

(1)施工时施工人员疏忽,管理人员未从思想上重视。

(2)配筋砌体灰缝厚度不够,使配筋在灰缝中无保护层,或局部未被砂浆

包裹,使钢筋锈蚀。

(3)平面不弹线,砌墙不吊线,标高控制不严。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对于砌体中的配筋因属于隐蔽项目,所以要加强检查并对施工人员进

行交底,讲清楚配筋的重要性。

(2)在需配筋的砌体砌筑时,应适当增加灰缝厚度。

(3)为了确保砖缝中钢筋保护层的质量,先将钢筋网片刷水泥净浆,确保

底面砖层的纵横竖缝的砂浆饱满。

六、干砖上墙,砌体黏结不良

1.现象

砖未浇水湿润。采取干时砌筑,石专与砂浆出现黏结不牢现象,降低砌体强

度。

2.原因分析

(1)班组浇湿砖制度不健全。

(2)水源不足。

(3)脚手架上的余砖未淋水,接砖时未潮湿砖。

(4)制度不严

3.防治与治理措施

建立专人在砖笼上浇水的制度;避开供水高峰,尽重利用早、中、晚时间

在砖笼上浇水湿砖,或建蓄水池,储水浇砖;脚手架上备水桶储水,坚持浇湿

己风干的胸;接砖时,瓦工应带水壶。先浇水湿墙,后铺灰浆砌筑;建立“干

砖上墙,推倒重砌”的制度。

七、灰缝厚薄不匀

1.现象

砌筑灰缝厚薄不一。

2.原因分析

(1)灰缝无控制,拉线不直,皮数杆与实际砖行不一致。

(2)未坚持皮皮挂线砌筑。

3.防治与治理措施

按进场砖的实际尺寸画皮数杆,房屋四角、楼梯间或纵横墙交接处立皮数

杆;拉线要直,皮数杆与第一层破不符时。应用豆石混凝土找平;按皮数杆砌

好大角,坚持皮皮拉通线,线应绷紧、平直。做到上跟线,下限棱,左右相跟

要对平。

八、砂浆不饱满

1.现象

成层水平灰缝饱满度低于80%;竖缝内无砂浆、有瞎缝。

2.原因分析

(1)采用M2.5或M2.5以下水泥砂浆砌筑,搅和不匀,和易性差,挤浆费

劲,用大铲或瓦刀铺刮砂浆易产生空穴,砂浆层不饱满。

(2)采用大缩口铺灰方法,使砌体砖缝缩口深度达2-3cm,使砂浆饱满度

降低。3.防治与治理措施

砌硅尽可能采用和易性好,掺加塑化剂的混合(微沫)砂浆砌筑,以提高

灰缝砂浆饱满度;改进砌筑方法,避免采用推尺铺灰法或摆砖砌筑,应推广括

浆法、挤浆法、“三一砌成法”(即使用大铲、一块转、一铲灰、一揉挤的砌

筑方法),严禁用于砖砌墙。

第三节地下防水工程

一、混凝土施工缝渗漏水

施工缝处的混凝土松散,骨料集中。接槎明显,沿缝隙处渗清水。

2.原因分析

(1)施工绽留的位置不当。

(2)在支模和绑钢筋的过程中,锯末、铁钉等杂物掉入缝内没有及时清

除,浇筑上层混凝土后,在新旧混凝土间形成夹层。

(3)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没有先在施工缝处铺一层水泥浆或水泥砂浆,

上下层混凝土不能牢固黏结。

(4)混凝土浇灌施工中,施工方法不当,骨料集中干施工缝处。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留设施工缝时,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施工缝不得留设在底板上,墙

体上也不得留垂直施工缝。

(2)施工缝留设时一定要注意打毛表面,当在留设的施工缝上继续施工

时,一定要注意施工缝的清理,凿除表面松动的石子、浮粒及杂物,并用水冲

洗干净,施工上层结构时在施工缝处先浇筑一层与混凝土灰砂比相同的水泥砂

浆。若在留设施工缝时未打毛,在施工上部结构时一定要先打毛,然后根据施

工缝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

(3)施工缝留设时不宜留置平口缝,应尽量采用不同形式的企口缝。

(4)混凝土浇筑时一定要按要求进行,超过2m加设串筒或溜槽,同时加

强施工缝处的混凝土振捣,保证捣固密实。

二、预埋件部位渗漏水

1.现象

沿预埋件周边渗漏水,或预埋件附近出现渗漏水。

2.原因分析

(1)预埋件周围,尤其是预埋件密集处混凝土浇筑困难,振捣不密实。

(2)没有认真清除预埋铁件表面锈蚀层,致使预埋铁件不能与混凝土黏结

严密。(3)暗线管接头不严或用有缝管,水渗入管内后,又由管内流出。

(4)在施工或使用中,预埋件受振松动,与混凝土间产生缝隙。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施工中,预埋件必须固定牢靠,并加强对预埋件周围混凝土的浇筑质

量,加强对预埋件的保护,避免碰撞。

(2)设计时合理布置预埋件,以方便施工,利于保证预埋件周围混凝土的

浇筑质量。

(3)加强预埋件表面的除锈处理。

(4)在地下防水混凝土结构中,电源线路以明线为宜,尽量不用或少用暗

线,以减少结构的渗漏水通道,如必须采用暗线时,必须保证接头严密。穿线

管必须采用无缝管,确保管内不进水。

三、水泥砂浆防水层空鼓、裂缝、渗漏水

1.现象

防水层与基层脱离,甚至鼓起,表面出现缝隙大小不等的交叉裂缝。处于

地下水位以下的裂缝处,往往有不同流量的渗漏。

2.原因分析

(1)基层清理不干净或没有进行清理,表面光滑或有油污、浮灰等,对防

水层与基层的黏结起了隔离作用。防水层空鼓后,随着与基层的脱离产生收缩

应力,导致了裂缝的产生与开展。

(2)在干燥的基层上,防水层抹上后水分立即被基层吸干,造成早期严重

脱水而产生收缩裂缝,同时与基层黏结不良而产生空鼓。

(3)水泥选用不当,安定性不好,或不同品种水泥混合使用,收缩系数不

同,往往造成大面积网状裂缝。

(4)没有严格按配合比配制灰浆,随意增减水泥用量或改变水灰比,致使

灰浆收缩不均,造成收缩裂缝。

(5)对凹凸差异较大的基层没有进行找平处理,使灰浆层薄厚不均,产生

不等量收缩,操作时,素浆层过厚,砂浆层过薄,也会产生收缩裂缝。

(6)浇水养护不好或不及时,使防水层产生干缩裂缝。

(7)由于结构刚度不足而产生裂缝。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充分认识空鼓裂缝是造成渗漏水的重要因素。

(2)基层表面须去污、剁毛、刷洗清理,并保持潮湿、清洁、坚实、粗

糙。凹凸不平处应先剔凿,浇水清洗干净,再用素浆和水泥砂浆分层找平。蜂

窝、麻面、孔洞等应剔清理刷洗后,作找平处理。

(3)尽量选用325号以上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得混用,

散装水泥必须经检验质量合格后方可使用。

(4)严格按配合比要求配制各种灰浆,认真执行操作规程,素浆层必须反

复用力刮抹,以提高黏结力。

(5)加强对防水层的养护工作,出入口等有风干现象的部位,应加强浇水

养护,保持经常湿润。

(6)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工作。

四、门窗部位漏水

1.现象

地下工程木门窗的预埋木砖处漏水;铁门或混凝土门的角铁门框和门轴等

预埋铁件部位漏水。

2.原因分析

(1)门窗口部位的防水层连续,或未经任何处理。

(2)门窗口安装时任意剔凿、磕碰防水层,开关铁门或混凝土门的振动造

成门铀等预埋件松动。

3.防治措施

(1)木制门窗框应采取后塞口方法施工,即先微好防水层,后埋木砖和后

塞门窗框,后塞门窗框应略小于已做好防水层的门窗口,防止剔凿等破坏。

(2)角钢门框、门轴等应尽量采用后浇或后砌法固定。

4.治理措施

将已出现渗漏水的门框门轴等拆除,剔槽并经堵漏处理和补抹防水层后,

重新安装。

五、水泥砂浆防水层施工缝漏水

1.现象

接缝处阴湿,或出现点状或线状渗漏。

2.原因分析

防水层留槎混乱、层次不清、无法分层搭接,使得素浆层不连续,有的没

有按要求留槎。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防水层的施工缝需留斜坡阶梯形槎,接槎要依照层次顺序分层进行,

无论是墙面或地面的留槎,均需离阴角200mm以上

(2)不符合要求的槎口,应用剁斧、钻子等剔成坡开,然后逐层搭接。

六、卷材防水层空鼓

1.现象

铺贴后的卷材表面经敲击或手感检查,出现空鼓声。

2.原因分析

(1)基层潮湿,沥青胶结材料与基层黏结不良。

(2)由于人员走动或其他工序的影响,找平层表面被泥水沾污,与基层黏

结不良。

(3)立墙卷材的铺贴、操作比较困难,容易造成铺贴不实不严。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无论采用外贴法还是内贴法施工,都应把地下水位降至垫层以下不少

于300mm,垫层上应抹1:2.5水泥砂浆找平层,以创造好的基层表面,同时防

止由于毛细水上升造成基层潮湿。

(2)保持找平层表面干燥洁净。

(3)铺贴卷材前一、二天,喷或刷厂2道冷底子油,以保证卷材与基层表

面黏结。

(4)无论采取内贴法还是外贴法施工,卷材均应实铺,保证铺实贴严。

(5)铺贴卷材时气温不宜低于5℃。冬季施工应采取保温措施,以确保胶

结材料的适宜温度。雨期施工应有防雨措施,或错开雨天施工。

七、卷材转角部位后期渗漏

1.现象

地下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后,转角部位出现渗漏。

2.原因分析

(1)在转角部位,卷材未能按转角轮廓铺贴严实,后浇或后砌主体结构时

此处卷材遭破坏。

(2)所选用的卷材韧性较差,转角处操作不便,沥青胶结材料温度过高或

过低,不能确保转角处卷材铺贴严密。

(3)转角处未按照要求增设卷材附加层。

3.防治措施

(1)基层转角处应做成圆弧形或钝角。

(2)转角部位应尽量选用强度高、延伸率大、韧性好的无胎油毡或沥青玻

璃布油毡。

(3)沥青胶结材料的温度应严格按有关的要求控制。涂刷厚度应力求均匀

一致,各层卷材均要铺贴牢固,并增设卷材附加层。附加层按照转角处形状黏

结紧密。

4.治理措施

当转角部位出现粘贴不牢、不实等现象时,应将该处卷材撕开,灌入玛脂

用喷灯烘烤后。逐层补好。

八、埋入式止水带变形缝渗漏水

1.现象

沿变形缝隙渗漏水,一般多发生在变形缝下部及止水带转角处。

2.原因分析

(1)止水带未采用固定措施或固定方法不当,埋设位置不准确或被浇筑的

混凝土挤偏。

(2)止水带两翼的混凝土包裹不严,特别是底板部位的止水带下面,混凝

土振捣不严或留有空隙。

(3)施工人员对止水带的作用不甚了解,操作马虎,甚至任意将止水带破

坏。

(4)混凝土分层浇筑前,遗留在止水带周围的木屑、灰垢等杂物未清除干

净。

3.防治与治理特技

(1)止水带埋设前须经充分检查,发现有破损等必须修补完好。

(2)止水带应按有关规定方法固定,确保其埋设位置准确。严禁在止水带

的中心圆环处穿孔。变形缝的木丝板必须对准中心圆环处。

(3)在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时,一定要讲清止水带的重要作用并对其

施工及保护讲清楚。

(4)止水带处的混凝土浇灌时应特别注意振捣,防止止水带部位骨料集

中。

第四节模板工程

一、条形基础模板缺陷

1.现象

条形基础沿通长方向,模板上口不直,宽度不准;下口陷入混凝土内,侧

面混凝土麻面、露石子;拆模时上段混凝土缺损;底部上模不牢。

2.原因分析

(1)模板安装时,挂线垂直度有偏差,模板上口不在同一直线上。

(2)钢模板上口未用圆钢穿入洞口扣住,仅用铁丝对拉,不能承受浇灌混

凝土时的侧压力。

(3)模板未支撑牢固,在自重作用下模板下垂。

(4)模板平整度偏差过大,残渣未清除干净;拼缝缝隙过大。侧模支撑不

牢。(5)木模板临时支撑直接撑在土坑边,以致接触处土体松动掉落。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支模时,垂直度要找准确。

(2)模板上口的固定根据模板的种类不同进行加固,并在条形基础的上口

处通长拉线,保证上口平直。

(3)上段模板应支承在预埋先横插圆钢或预制混凝土垫块上;木模板也可

用临时木撑,以使侧模支撑牢靠,并保持高度一致。

(4)发现混凝土由上段模板下翻上来,应在混凝土初凝时轻轻铲平至模板

下口。(5)模板组装前,应将模板上的残渣剔除干净,模板拼缝应符合规范规

定,侧模应支撑牢靠。

(6)当支撑直接撑在土坑边时,下面应垫以木板,以扩大其接触面,木模

板长向接头处应加拼条,使板面平整,连接牢靠。

二、梁模板的缺陷

1.现象

梁身不平直、梁底不平,下挠;梁侧模炸模;拆模后发现梁身侧面有水平

裂缝、掉角、表面毛糙;局部模板嵌入柱粱间,拆除困难。

2.原因分析

(1)模板支设未校直撑牢。

(2)模板没有支撑在坚硬的地面上。

(3)梁底模未起拱。

(4)侧模拆除过迟。

(5)木模板板材质量不符合模板要求,或木模在混凝土浇灌前未浇水湿

润,使得混凝土浇筑后变形大,发生裂缝、掉角和表面毛糙的现象。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梁底支撑间距应能保证在混凝土重力和施工荷载作用下不产生变形。

(2)支撑底部如为泥土地面。应先认真夯实,铺放通长垫木,以确保支撑

不沉陷。

(3)梁底模应起拱。

(4)支梁木模时应遵守边模包底模的原则,木模板梁侧模下口必须有夹条

木,钉紧在支柱上,以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侧模下口不致炸模。

三、圈梁及构造柱模板的缺陷

1.现象

局部胀模,造成墙内侧或外侧水泥砂浆挂墙。梁内外侧不平,砌上段墙时

局部挑空。构造住模板的支设及固定不好,致使混凝土浇灌完毕构造柱跑模或

水泥砂浆挂两侧墙。

2.原因分析

(1)卡具未夹紧模板,混凝土振捣时产生侧向压力造成局部模板向外推

移。

(2)模板组装时,未与墙面支撑平直。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采用在墙上留孔挑扁担木方法施工时,扁担木长度应不小于墙厚加两

组梁高,圈梁侧模下口应夹紧墙面,斜撑与上口横档钉牢,并拉通长直线,保

持梁上口呈直线。

(2)采用钢管卡具组装模板时,如发现钢管卡具滑扣应立即掉换。

(3)圈梁上口必须有临时探听头,保持粱上口宽度。

四、柱模板缺陷

1.现象

炸摸,造成断面尺寸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偏斜,一排

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柱身扭曲。

2.原因分析

(1)柱箍间距大大或不牢,或木模钉子被混凝土侧压力拔。

(2)板缝不严密。

(3)成排柱子支模不跟线,不找正,钢筋偏移未扳正就套柱模。

(4)柱模未保护好,支模前已歪扭,未整修就使用。

(5)模板两侧松紧不一。

(6)模板上有混凝土残渣未很好清理,或拆模时间过早。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成排的柱子支模前,应先在底部弹出通线,将柱子位置兜方找正。

(2)柱子支模板前必须先校正钢筋位置。

(3)柱子底部应做小方盘模板,或以钢筋角钢焊成柱断面外包框,保证底

部位置准确。

(4)加设柱箍应根据柱子的高度加设牢固,防止炸模。

(5)较高的柱子,应在模板中部一侧留临时浇灌孔,以便浇筑混凝土,插

入振动棒,当混凝土浇筑到临时洞口时,即应封闭牢固。

五、楼梯模板缺陷

1.现象

楼梯侧帮露浆、麻面,底部不平。

2.原因分析

(1)楼梯底模采用钢模板,遇有不能满足模数配齐时,以木模板相拼,楼

梯侧帮模也用木模板制作,易形成拼缝不严密,造成跑浆。

(2)底板平盘度偏差过大,支撑不牢靠。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侧帮在梯段可用2mm厚钢模板和8号槽钢点焊连接成型,每步两块侧

帮必须对称使用,侧帮与楼梯立帮用U形卡连接。

(2)底模应平整,拼缝要严密,符合施工规范。若支撑杆细长比过大,应

加剪刀撑撑牢。

第五节钢筋工程

一、表面锈蚀

1.现象

钢筋表面出现黄色浮锈,严重的转为红色。日久后变成暗褐色,甚至发生

鱼鳞片剥落现象。

2.原因分析

保管不良,现场存放时无铺垫,雨雪天气不采取措施,或存放时间过长,

仓库环境潮湿。

3.防治与治理措施

钢筋原材料应存放在仓库或料棚内,保持地面干燥;钢筋不得直接堆实在

地,必须用混凝土墩、破或垫木垫起,钢筋库存期不宜过长,工地临时使用的

料场应选择地势高、地面干燥的露天场地;根据天气情况,必要时加盖雨布;

场地四周要有排水措施。

二、箍筋不规范

1.现象

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成90°,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

2.原因分析

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度,一次弯曲

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3.防治措施

注意操作,使成型尺寸准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

齐。

4.治理揩施

对于超过质量标准的箍筋,1级钢筋可以重新将弯折处直开,再行弯曲调

整,注意只可返工一次,对于其他钢筋,不得重新弯曲。

三、钢筋现场施工中的工艺质量问题

1.现象

钢筋在现场施工时工艺质量差,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保护层未按要求制作垫块,或垫块数量少,使得混凝土保护层

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2)钢筋施工时同截面的接头过多,其截面面积占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

百分率超出规范规定数值。

(3)由于操作人员疏忽,施工前未规划,使得箍筋间距不一致,或箍筋成

菱形,或使箍筋的接头同向。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在钢筋绑扎前应根据图纸设计要求提前制作保护层垫块,施工前认真

按要求放置。

(2)钢筋施工前应查阅图纸并根据钢筋进场情况,规范接头的位置,使其

满足规范要求,绑扎施工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要求进行。

(3)操作人员进行箍筋施工时,应有良好的施工习惯,摆施工筋时严格按

图纸设计间距进行施工,箍筋必须是垂直受力钢筋,箍筋接头需错开放置。

四、钢筋闪光对焊的质量问题

1.现象

在钢筋焊接过程中,不同的焊接方式由于操作等原因造成工艺等方面的质

量问题,导致施工不能达到质量要求。

2.原因分析

(1)焊接工艺方法应用不当,焊接参数选择不当,致使焊口局部区域未能

相互结晶,焊合不良。

(2)钢筋焊接操作时,由于钢筋端头歪斜、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正确以

及焊机夹具晃动太大等原因使得接头处产生弯折,

折角超过规定,或接头处偏心,致使轴线偏移超标。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对断面较大的钢筋理应采取预热闪光焊工艺,但却采用了连续闪光焊

工艺;在焊接或热处理时,应夹紧钢筋;焊前应仔细清除锈斑、污物,电极表

面应经常保持干净,确保导电良好。

(2)在钢筋端头弯曲时,焊前应予以矫直或切除;经常保持电极的正常外

形,变形较大时应及时修理或更新,安装时应力求位置准确。

(3)夹具如因磨损晃动较大,应及时维修,接头焊接完毕,稍冷却后再小

心地移动钢筋。

五、钢筋电渣压力焊的质量问题

1.现象

在钢筋电渣压力焊施工中,常出现接头的轴线偏移0.Id(d为钢筋直径)

或超过

2.原因分析

(1)钢筋端部歪扭不直,在夹具中夹持不正或倾斜;夹具长期使用磨损,

造成上下不同心。

(2)预压时用力过大,使上部钢筋晃动和移位,焊后夹具过早放松,接头

未及冷却使上钢筋倾斜。

(3)焊接时电流太大,钢筋熔化过快。

(4)上钢筋端头没有压入熔池中,或压入深度不够;停机太晚,通电时间

过长。

(5)钢筋端头倾斜过大而熔化量又不足,加压时熔化金属在接头四周分布

不均。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钢筋端部歪扭和不宣部分在焊前应采用气割切除或矫正,端部歪扭的

钢筋不得焊接。

(2)两夹具夹持于夹具内,上下应同心,焊接过程中钢筋应保持垂直和稳

定。

(3)钢筋下送加压时,顶压力应适当,不得过大;焊接完成后,不能立即

卸下夹具,应在停焊后约2min再卸夹具,以免钢筋倾斜。

(4)适当选择焊接电流的大小及焊接通电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有关的焊接

规范进行选择,然后按要求严格执行。

(5)焊接时,应适当加大熔化量,保证钢筋端部均匀熔化。

六、预埋件钢筋埋弧压力焊

1.现象

在预埋件钢筋埋弧压力焊施工中,常出现未焊合、咬边、夹渣、气孔等质

量问题。

2.原因分析

(1)焊接电流小,时间短,母材加热不足,熔池金属少,因而冷却速度

快,顶压时不易完全焊合;引弧提升高度偏大,或下送不稳定使熔化过程发生

中断现象都会引起未熔合的发生。

(2)焊接电流过大,焊接时间过长,钢筋熔化量超过预定留量值;熔池温

度高,熔池金属很多等现象都会引起咬边。

(3)压入深度过小,顶压过程中断电,或焊接电流小,熔池金属温度低,

未能将熔渣完全排除;或回收焊剂重复使用时,未能将杂物清理干净引起夹

渣。

(4)焊剂受潮,或钢筋、钢板锈蚀严重,焊接时分解发出的氢气混入熔池

金属中,未完全逸出,或焊剂粒径太大,覆盖厚度不足,对熔池金属保护太差

造成气孔。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根据钢筋直径的大小,选择合适的焊接电流及相应的焊接时间。

(2)选择合适的引弧提升高度,采取合适的下送速度,确保焊接过程顺利

进行。

(3)选择合适的压入留量,保证顶压过程中有足够的压入深度;焊剂重复

利用时应认真清除夹杂物。

(4)焊前应将焊剂按要求烘干,并保持清洁,钢筋和钢板的焊接处需清除

锈污。

(5)焊剂粒径要适中,特别是使用回收焊剂时,应认真清除熔渣;焊剂的

覆盖厚度,至少应能保证焊接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不泄露火光。

第六节混凝土

一、蜂窝

1.现象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

隙。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

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

3.防治与治理措施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

匀,坍落度合适;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

分层捣固,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

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l-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

±,避免出现“烂脖子”。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

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

凝土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

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二、麻面

1.现象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

露现象。

2.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

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

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黏结造

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3.防治与治理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

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

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表面作

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

配合比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三、孔洞

1.现象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

局部或全部裸露。

2.原因分析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

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

孔洞。

(4)混凝土内掉人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3.防治与治理措施

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子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

分层振捣密实或配人工捣固;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

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黏土块,工具等杂物掉人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

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四、露筋

1.现象

混凝土内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

2.原因分析

(1)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

紧贴模板外露。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

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漏浆。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

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永黏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

露筋。

3.防治与治理措施

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钢筋密集

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筑高

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

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刀片或振捣棒进行

振捣;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应及时调直修正;保护层混

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表面露筋,

刷洗干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充满露筋部位抹平。露筋

较深,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

土填塞压实。

五、缝隙、夹层

1.现象

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

2.原因分析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未除

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浇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3.防治与治理措施

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

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

浇灌前应先浇5一10cm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或10-15cm厚减半石子混凝

±,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

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缝

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强

力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六、缺棱掉角

1.现象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

2.原因分析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

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匀。

3.防治与治理措施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

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L2MPa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

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

护好,以免碰损。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视破

损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支模用比原来高一级混凝土捣

实补好,认真养护。

七、表面不平整

1.现象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造成表面粗

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撑松动、泡水,致使

新浇灌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时,上人操作或运料,使表面出现凹凸不平或

印痕。

3.防治与治理措施

严格按施工规范操作,浇筑混凝土后,应根据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

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模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应支在

坚实地基上,有足够的支撑面积,并防止浸水,确保不发生下沉;在浇灌混凝

土时,加强检查,混凝土强度达到L2MPa以上,方可在已浇结构上走动。

八、强度不够,均质性差

1.现象

同批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设计要求强度等级。

2.原因分析

(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集料级配不好,空隙大,含泥量

大,杂物多;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施工中随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施工,拆模过早或早期受冻。

(5)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理不善,或养护条件不符合要

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受外力砸坏。

3.防治与治理措施

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

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接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

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冬期施工用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强度达到30%以

上,矿渣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40%以上,不可遭受冻结;按施工规范

要求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并加强对试头的管理和养护。当混凝土强度偏低,

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不

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

或补强措施。

九、塑性收缩裂缝

1.现象

裂缝在新浇结构、构件表面出现,形状不规则,类似干燥的泥浆面,裂缝

较浅,多为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后,当

外界风速大、气温高、空气湿度很低的情况下出现。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早期养护不好,表面没有及时覆盖,受风吹日晒,表面游离水

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此时混凝土强度很低,还不能抵抗这种

变形应力而导致开裂。

(2)使用收缩率较大的水泥,或水泥用量过多,或使用过量的粉砂,或混

凝土水灰比过大。

(3)模板、垫层过于干燥,吸水大。

(4)浇筑在斜坡上的混凝土,由于重力作用有向下流动的倾向,亦会出现

这类裂缝。

3.防治与治理措施

配制混凝土时,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

空隙率和砂率;混凝土要振固密实,以减少收缩量:浇灌混凝土前,将基层和

模板浇水湿透;混凝土浇筑后,表面及时覆盖,认真养护;在高温、干燥及刮

风天气,应及早喷水养护,或设挡风设施。当表面发现细微裂缝时,应及时抹

压一次,再护盖养护,或重新振捣方法来消除;如硬化可向裂缝撤上水泥加水

湿润、嵌实,再覆盖养护。

十、干缩裂缝

1.现象

裂缝在表面出现,宽度较细,其走向纵横交错,无规律性,裂缝不均,

梁、板类构件多沿短方向分布,整体结构多发生在结构截面处;地下大体积混

凝土在平面较为多见,但侧面也常出现,预制构件多产生在箍筋位置。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成型后,养护不当,受到风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体积收

缩大,而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收缩小,表面收缩剧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

出现拉应力而引起开裂;或者平卧薄型构件水分蒸发过快,体积收缩受到地基

垫层或台座的约束,而出现干缩裂缝。

(2)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时干时湿,表面湿度发生剧烈变化。

(3)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

(4)混凝土经过度振捣,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较大的砂浆层,收缩量加大。

(5)后张法预应力构件,在露天长久堆放而不张拉等。

3.防治与治理措施

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要过大;严格控制砂石含量,避免

使用过量粉砂;混凝土应振捣密实,并注意对板面进行二次抹压,以提高抗拉

强度、减少收缩量;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长期露天堆

放的预制构件,可覆盖草帘、草袋,避免爆晒,并定期适当洒水,保持湿润;

薄壁构件应在阴凉地方堆放并覆盖,避免发生过大湿度变化,其余参见“塑性

裂缝”的预防措施。表面干缩裂缝,可将裂缝加以清洗,干燥后涂刷两遍环氧

胶泥或加贴环氧玻璃布进行表面封闭;深进的或贯穿的,就用环氧灌缝或在表

面加刷环氧胶泥封闭。

十一、温度裂缝

1.现象

温度裂缝有表面的、深进的和贯穿的。表面温度裂缝走向无一定规律性,

梁板式或长度尺寸较大的结构,裂缝多平行于短边,大面积结构裂缝常纵横交

错。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于平行,裂缝沿全

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裂缝宽度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沿全长无大

变化。表面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间,深进的或贯穿的裂缝多发生在浇灌完2—3

个月或更长时间。缝宽受温度变化影响较明显,冬季较宽,夏季较细。

2.原因分析

(1)表面温度裂缝,多由于温差较大引起,如冬期施工过早拆除模板、保

温层,或受到寒潮袭击,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

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产生较大的拉应力,而使表面出现裂缝。

(2)深进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多由于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约束引起,

如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墙体浇筑在坚硬地基或厚大混凝土垫层上,如混凝土浇

灌时温度较高,当混凝土冷却收缩,受到地基、混凝土垫层或其他外部结构的

约束,将使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拉应力,产生降温收缩裂缝。裂缝较深的,有

时是贯穿性的,常破坏结构整体性。

(3)基础长期不回填,受风吹日晒或寒潮袭击作用;框架结构的梁、墙

板、基础等,由于与刚度较大的柱、基础连接,或预制构件浇筑在台座伸缩缝

处,因温度收缩变形受到约束,降温时也常出现深进的或贯穿的温度裂缝。

(4)采用蒸汽养护的预制构件,混凝土降温速度控制不严,降温过速,或

养生窑坑急速揭盖,使混凝土表面剧烈降温,而受到肋部或胎模的约束,常导

致构件表面或肋部出现裂缝。

3.防治与治理措施

预防表面温度裂缝,可控制构件内外不出现过大温差;浇灌混凝土后,应

及时用草帘或草袋覆盖,并洒水养护;在冬期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不

过早拆除模板或保温层;对薄壁构件,适当延长拆模时间,使之缓慢降温;拆

模时,块体中部和表面温差不宜大于25C,以防急剧冷却造成表面裂缝;地下

结构混凝土拆模后要及时回填。预防深进或贯穿温度裂缝,应尽量选用矿渣水

泥或粉煤灰水泥配制混凝土;或混凝土中掺适量粉煤灰、减水剂,以节省水

泥,减少水化热量;选用良好级配的集料,控制砂、石子含泥量,降低水灰比

(0.6以下)加强振捣,提高混凝土密实性和抗拉强度;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大

体积混凝土,必要时,可采用冰水搅制混凝土,或对集料进行喷水预冷却,以

降低浇灌温度,分层浇灌混凝土,每层厚度不大于30cm;大体积基础采取分块

分层间隔浇筑(间隔时间为5—7天),分块厚度LOT.5m.以利水化热散发

和减少约束作用;或每隔20-30m留一条0.5T.0m宽间断缝,40天后再填筑,

以减少温度收缩应力;加强洒水养护,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冬季适当延

缓保温和脱模时间,缓慢降温,拆模时内外温差控制不大于20℃;在岩石及厚

混凝土垫层上,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可浇一层沥青胶或铺二层沥青,油毡作

隔离层,预制构件与台座或台模间应涂刷隔离剂,以防黏结,长线台座生产构

件及时放松预应力筋,以减少约束作用;蒸汽养护构件时,控制升温速度不大

于25℃/h,降温不大于20C/h,并缓慢揭盖,及时脱模,避免引起过大的温差

应力。

第七节屋面工程

一、卷材屋面防水

(一)开裂

1.现象

沿预制板支座、变形缝、挑檐处出现规律性或不规则裂缝。

2.原因分析

(1)屋面防水设计时对温度影响考虑得不够,使屋面板产生胀缩,在板端

产生裂缝,将屋面上各构造层,直至卷材拉裂。

(2)施工时保温隔热层施工质量不好,或者厚度不够,或者缝隙不认真填

实,不但保温隔热的物理性能不能保证,也对结构产生较大的胀缩影响。

(3)找平层施工完成后不进行养护或找平层施工时不按规范规定做分格

缝。铺贴卷材后水泥砂浆便收缩开裂,致使卷材被拉裂。

(4)卷材质量低劣,老化脆裂;沥青胶韧性差,发脆,熬制温度过高,老

化。

(5)卷材铺贴质量不好,卷材搭槎太小,接头处压的不实,出现开裂、翘

起。

3.防治与治理措施

在预制板接缝处铺一层卷材作缓冲剂;做好砂浆找平层;留分格缝;严格

控制原材料和铺设质量,改善沥青胶配合比;控制耐热度和提高韧性,防止老

化;严格认真操作,采取撒油法粘贴。在开裂处补贴卷材。

(二)鼓泡、起泡

1.现象

防水层出现大量大小不等的鼓泡、气泡,局部卷材与基层或下层卷材脱

空。

2.原因分析

(1)保温层不干,找平层不干就刷冷底子油或铺卷材,基层窝有水分或卷

材受潮,在受到太阳照射后,水气蒸发,体积膨胀,造成鼓泡。

(2)施工及管理人员不重视基层的施工质量,认为屋面防水主要是防水层

施工的质量,造成基层施工不认真,检查不仔细,导致防水层出现质量问题。

(3)基层不平整,粘贴不实,空气没有排净。

(4)卷材铺贴歪扭、皱褶不平,或刮压不紧,雨水潮气浸入。

3.防治措施

(1)施工时,严格控制基层的施工质量,保温层及找平层施工完成后要停

止一段时间进行防水层的施工,防水层的施工尽量避开雨季。严格控制基层含

水率,避免雨、雾天施工,防止卷材受潮。

(2)加强操作程度和控制,保证基层平整,涂油均匀,封边严密,各层卷

材粘贴平顺严实,把卷树内的空气赶净;潮湿基层上铺设卷材,采取排气屋面

做法。

(3)卷材铺贴时严格按操作的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对于卷材本身的质量及

铺贴的质量一定要严格要求,尤其注意接头处的质量,卷材搭槎不能太小,接

头处一定要压实。

(4)注意沥青玛蒂脂的使用温度,玛蒂脂使用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施工控

制指标,要严格控制,冬季施工要注意按规范提高。

4.治理措施

将鼓泡处卷材割开,采取打补丁办法,重新加贴小块卷材护盖。

(三)屋面漏水

1.现象

屋面防水施工完成后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脱开、拉裂、泛水、渗水等情况。

2.原因分析

(1)成品保护不好,破坏了防水层引起漏水。

(2)女儿墙砌筑质量不好,转角处没有做成圆角或钝角,垂直面与水平面

卷材没有分层搭槎,屋面板胀缩等原因,在女儿墙根部产生横向裂缝。

(3)屋面变形缝,如伸缩缝、沉降缝等没有按规定附加干铺卷材,或铁皮

凸棱安反,铁皮向中间泛水,造成变形缝漏水。

(4)变形缝、缝隙塞灰不严,铁皮没有泛水。

(5)天沟部位纵向坡度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雨水口处未按要求比周围

低,雨水口周围没有封严等原因,造成漏水。

(6)变形缝在屋檐部位未断开,卷材直铺过去,变形缝变形时,将卷材拉

裂、漏雨。

(7)檐口处的油毡封口出现裂缝张口,雨水在张口处渗漏。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铺贴卷材后一定要加强成品的保护,不得在上部进行其他项目的施

工,人员也不得随意在上面踩踏。

(2)铺贴卷材时一定要注意节点的施工,卷材的收口处要钉牢,封口的砂

浆要严密、可靠。

(3)变形缝严格按设计要求和规范施工,铁皮安装注意顺水流方向搭接,

做好泛水并钉装牢固,缝隙填塞严密;变形缝在屋檐部分应断开,卷材在断开

处应有弯曲以适应变形缝伸缩需要。

(4)女儿墙砌筑时注意砌筑质量,不能因女儿墙不是承重结构而忽略施工

质量,同时,转角处一定按规范要求做成钝角或圆角。

(5)天沟施工时,严格按设计坡度进行施工,雨水口等部位比周围低,保

证天沟内不积水,排水通畅。雨水口周围粘贴要格外认真。

(6)檐口处的油毡封口处粘牢,不能出现张口现象。

二、混凝土刚性屋面

(-)屋面开裂

1.现象

混凝土刚性屋面开裂一般分为结构裂缝、温度裂缝和施工裂缝三种。

2.原因分析

(1)混凝土刚性屋面防水层较薄,当基层变动时很易开裂。

(2)由于大气温度,太阳辐射,雨、雪以及车间热源等作用的影响,若温

度分格缝未按规定设置或设置不合理,在施工中处理不当,都会产生温度裂

缝。

(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当,施工时振捣不密实,收光压光不好以及早期

干燥缺水、后期养护不当,都会产生施工裂缝。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刚性防水屋面不得用于有高温或有振动的建筑,也不适用于基础有较

大不均匀沉降的建筑。

(2)防水层必须分格,混凝土防水层的厚度不宣小于40mm,内配双向钢

筋网片,钢筋网片宜放置在混凝土防水层的中间或偏上,并应在分格缝处断

开。

(3)混凝土防水层的厚度应均匀一致,浇筑时应振捣密实、压实、抹平,

收水后应立即二次抹光。

(4)加强混凝土的养护,视水泥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宜少于10T4d。

(5)根据刚性屋面的要求,合理制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正确使用水泥用

里一O

(二)屋面渗漏

1.现象

混凝土刚性屋面的渗漏有一定的规律性,容易发生的部位主要有山墙或女

儿墙、檐口、屋面板板缝、烟囱或雨水管穿过防水层处。

2.原因分析

(1)非承重砖墙与屋面板变形不一致,在连接处容易拉裂脱空。

(2)檐口天沟板与屋面板之间的接缝下宽上窄,由于屋面板与天沟板温度

变形值不一致,填缝砂浆或混凝土脱落。

(3)屋面分格缝没有与屋面板端缝对齐,在外荷载、徐变和板面与板底温

差作用下,屋面板板端上翘,使防水层开裂。

(4)防水层未按设计要求找坡或找坡不正确,造成局部积水。雨水口设计

位置不合理,要求屋面纵横方向交叉找坡,难以保证质量。

(5)屋面雨水口的石棉或铸铁弯头伸不到女儿墙内表面,与屋面防水层不

能搭接,加上施工马虎,雨水口砂浆层与屋面防水层之间出现施工缝;抹砂浆

层一遍完成,厚度过大,表层和底层砂浆失水不均而产生裂缝砂浆层抹得过

高,使雨水口处积水。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非承重山墙与屋面板连接处,先灌以细石混凝土,然后分二次嵌填防

水油膏并压实,再按常规做法做卷材防水,并增加干铺卷材一层。

(2)选择屋面板荷载级别时,以板的刚度作为主要依据。

(3)施工时使防水层分格缝和板缝对齐;做泛水前,应先将女儿墙浇水湿

润,阴角处泛水应做成圆弧。尽量使泛水和板面上的防水层一次浇成,不留施

工缝。

(4)泛水部位混凝土应拍打密实,并注意将表面收光,抹压密实,加强养

护。

(5)防水层施工前应先安装弯头,下铺卷材一层,与弯头搭接不少于

5cm,再浇筑防水层混凝土,使之填实弯头下部空隙,且与弯头端部连接顺畅,

随后抹压密实。在有条件时,尽量选用定型的钢或铸铁雨水斗。

第八节抹灰工程

一、墙体与门窗框交接处抹灰层空鼓、裂缝脱落

1.现象

墙体与门窗框交接处抹灰层空鼓、裂缝脱落。

2.原因分析

(1)基层处理不当。

(2)操作不当;预埋木砖位置不准,数量不足。

(3)砂浆品种不当。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不同基层材料交汇处应铺钉钢板网,每边搭接长度应大于10cm。

(2)门洞每侧墙体内木砖预埋不少于三块,木砖尺寸应与标准砖相同,预

埋位置正确。

(3)门窗框塞缝宜采用混合砂浆并专人浇水湿润后填砂浆抹平。缝隙过大

时应多次分层嵌缝。

(4)加气混凝土砖块墙与门框联结时,应先在墙体内钻深10cm孔,直径

4cm左右,再以相同尺寸的圆木沾107胶水打入孔内。每侧不少于四处,使门

框与墙体连接牢固。

二、内墙面抹灰层空鼓、裂缝

1.现象

内墙面抹灰层空鼓、裂缝。

2.原因分析

(1)基层处理不好,清扫不干净,浇水不透。

(2)墙面平整度偏差太大,一次抹灰太厚。

(3)砂浆和易性、保水性差,硬化后黏结强度差。

(4)各层抹灰层配比相差太大。

(5)没有分层抹灰。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抹灰前对凹凸不平的墙面必须剔凿平整,凹陷处用1:3水泥砂浆找

平。

(2)基层太光滑则应凿毛,或用1:1水泥砂浆加10对07胶先薄薄刷一

层。

(3)墙面脚手架洞和其他孔洞等抹灰前必须用1:3水泥砂浆浇水堵严抹

平。

(4)基层表面污垢、隔离剂等必须清除干净。

(5)砂浆和易性、保水性差时可掺入适量的石灰膏或加气剂、塑化剂。

(6)加气混凝土基层面抹灰的砂浆不宜过高。

(7)水泥砂浆、混合砂浆、石灰膏等不能前后覆盖混杂涂抹。

(8)基层抹灰前水要湿透,砖基应浇水两遍以上,加气混凝土基层应提前

浇水。

(9)分层抹灰。

(10)不同基层材料交接处铺钉钢丝网。

三、外墙抹灰层空鼓、裂缝甚至脱落,窗台处抹灰出现裂缝

1.现象

外墙抹灰层空鼓、裂缝甚至脱落,窗台处抹灰出现裂缝。

2.原因分析

(1)基层处理不好,表面杂质清扫不干净。

(2)墙面浇水不透影响底层砂浆与基层的黏结。

(3)一次抹灰太厚或各层抹灰间隔太近。

(4)夏季施工砂浆失水过快或抹灰后没有适当浇水养护。

(5)抹灰没有分层。

3.防治与治理措施

(1)抹灰前,应将基层表面清扫干净,脚手架孔洞填塞堵严,混凝土墙表

面突出较大的地方要事先剔平刷净,蜂窝、凹洼、缺棱掉角处,应先刷一道

107胶:水=1:4的水泥素浆,再用1:3水泥砂浆分层修补;加气混凝土墙面缺

棱掉角和板缝处,宜先刷掺水泥重20%的107胶的素水泥浆一道,再用1:1:6

混合砂浆修补抹平。

(2)基层墙面应在施工前一天浇水,要浇透浇匀。

(3)表面较光滑的混凝土墙面和加气混凝土墙面,抹底灰前应先涂刷一道

107胶素水泥浆黏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