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下图所示的基本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加入块状固体B.点燃酒精灯C.加热液体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下列图像能正确体现对应关系的是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B.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D.高温加热碳和氧化铁的混合物3.下列食品、调味品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糯米酿甜酒 B.水果榨果汁C.鲜奶制酸奶 D.黄豆酿酱油4.研究和学习化学有许多方法,下表中出示的方法和所举的事例有错误的是()A.试验法,用加热试管内铜粉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分类法,根据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将物质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C.归纳法,碳,磷,硫,铜,酒精等多种物质都可以和氧气反应,因此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D.推理法,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5.下列对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化学反应类型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④任何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⑤化合反应中只有一种生成物;

⑥分解反应中只有一种反应物A.①②③⑤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③⑤⑥6.下列图标中,表示不能摆放易燃物品的是()A. B. C. D.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C.化合物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8.根据分子的相关性质解释下列现象,其中正确的是()A.食物腐烂﹣﹣分子停止运动B.闻到花香﹣﹣分子间有间隔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高,分子运动快D.水结冰﹣﹣分子变成了原子9.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1℃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析出甲的质量大C.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降温的方法D.将t1℃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10.2019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将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B.利用风能发电C.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 D.减少使用塑料袋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用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现象。(1)硬水危害人们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2)为减少雾霾吸入,人们出行经常带防雾霾口罩,是利用口罩中填充物(活性炭)的___________性;(3)袋装小米中填充氮气保鲜,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4)小刚同学在做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验后,用烧杯罩住两支点燃的、高低不同的蜡烛如图,竟看到了高蜡烛先熄灭的现象,请你帮他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5)“洁厕灵”和“漂白精”是家庭常用的两种清洁剂。“洁厕灵”的有效成分是盐酸,“漂白精”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它们不能混用,两者若混合易产生一种有毒气体X,化学方程式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某化学兴趣小级用如图所示装置做有关二氧化碳气体性质的实验(1)甲同学将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倒插入紫色石蕊溶液中(见装置A),并轻轻振荡试管.描述产生的现象:____。该现象说明了二氧化碳的什么化学性质?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2)乙同学挤压装置B中的胶头滴管,使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滴入锥形瓶,并轻轻振荡,系在导气管一端的气球慢慢胀大,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硫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被称为“化学工业之母”。(1)唐初(公元7世纪中期),我国就用石头制成的容器,以胆矾(硫酸铜晶体)为原料制取硫酸。到了公元15世纪,化学家已使用绿矾来制备硫酸,其原理是:绿矾加热会发生下列化学反应:;;。已知:实验室可用如下图所示装置模拟使用绿矾制备硫酸这一过程。①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_____。②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2)公元18世纪,英国人沃德采用在盛有少量水的玻璃瓶上方燃烧硫磺和硝石的混合物制备硫酸,原理为:,降低了硫酸的生产成本。在该反应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反应前后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有______________。(3)现代工业中常用下列反应制硫酸:;;。工业生产时,将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粉碎后与氧气反应,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4)现代工业用上述方法生产硫酸的同时,生成的Fe2O3也可以作为工业炼铁的原料,将Fe2O3跟焦炭、石灰石一起从高炉上端加入,从下方通入热空气。①焦炭的作用是_________。②上述方法炼铁主要原理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14.下图所示为实验室常用的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带标号②仪器的名称:_____。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A,则选择的依据是什么_____?写出用氯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_____。(3)CO2还可以用碳酸氢钠(NaHCO3)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4)下图为同学利用报废试管设计的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出了废物利用的优点外,请另写一个优点:_____。若用如下图装置按箭头所示的流向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将集气瓶内的导管补画完整_____。(5)取溶质质量分数为8.5%的过氧化氢溶液20g倒入烧杯中,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使其完全分解,计算理论上共能产生氧气多少克_____?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如下图所示,图1硬质玻璃A中的固体样品为氧化铁和铁粉的混合物,图2是A中固体物质的质量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最右端的酒精灯的作用是__________;(2)计算反应前的13.6g固体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写出简单计算过程)______16.为测定某碳酸钠和氯化钠混合粉末中碳酸钠的含量,小冰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求解第一次所加的稀盐酸中溶质质量(x)的比例式_____;(3)此混合粉末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4)用36.5%的浓盐酸配制100g上述稀盐酸,所需浓盐酸的质量为_____;(5)加入水的质量为_____;(6)在加入稀盐酸的过程中,如图中①表示的是_____(填离子符号,下同),②表示的是__,③表示的是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详解】A.向试管中加入块状或大颗粒固体时,应将试管横放,将固体放在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使固体滑到试管底;将试管直立,将固体放入,易导致试管毁坏。选项错误;B.点燃酒精灯,应该用火柴点燃,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只,易引发灯内酒精着火,甚至酒精灯爆炸;选项错误;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时,管口向上倾斜,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不能接触焰心,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选项正确;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气体发生装置的导气管胶管处用弹簧夹加紧(使导管不通气),向漏斗中加水,漏斗导末端浸没在水中,导管内外形成一段液面差,且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选项错误。故选C。2、C【详解】A、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生成的氧气逸散到空气中,混合物的质量逐渐减少到一定量,而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所以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最后不变,不符合题意;B、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而生成的硫酸锌和硫酸亚铁中,金属的化合价相同,所以等质量的锌和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铁生成的氢气质量要大,而曲线中锌和铁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燃烧前氧化镁的质量为0克,曲线起点为0,燃烧过程中氧化镁的质量逐渐增大到一定量,与曲线符合,符合题意;D、高温加热碳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反应有铁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固体混合物的质量逐渐减少,但生成物有固体铁生成,所以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可能为0,与曲线不符合,不符合题意。故选C。3、B【解析】A、糯米是发酵后生成了酒精,有新物质的生成,所以为化学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B、水果榨汁是将水果里的液体挤压出来,只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符合题意;C、鲜奶变为酸奶时生成了新的物质乳酸,所以为化学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D、黄豆经过酿造后将蛋白质分解生成了氨基酸,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B。4、D【解析】A、试验法,用加热试管内铜粉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分类法,根据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将物质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归纳法,碳,磷,硫,铜,酒精等多种物质都可以和氧气反应,因此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推理法,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D。5、C【详解】①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选项正确;

②原子是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的粒子,选项错误;

③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选项正确;

④不是任何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大多数氢原子中没有中子,选项错误;

⑤化合反应是由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化合反应中只有一种生成物,选项正确;

⑥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分解反应中只有一种反应物,选项正确。对物质的组成、构成和化学反应类型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①③⑤⑥,故选C。6、D【详解】A、该图标为节水标识,选项错误;B、该图标为禁止燃放鞭炮标识,选项错误;C、该图标为禁止烟火标识,选项错误;D、该图标为禁止放置易燃物标识,选项正确,故选D。7、A【详解】A.因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会变化,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选项A正确;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电灯发光,选项B错误;C.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例如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含有两种元素,但是不属于化合物,选项C错误;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喷水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使可燃物的温度低于着火点,选项D错误。故选A。8、C【详解】A、食物腐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故A错误。B、闻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B错误。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的速率加快,故C正确。D、水结冰,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故D错误。故选C。【点睛】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9、D【解析】A.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此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但不确定溶液质量,不能确定溶质质量,说法错误;B.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到t1℃,由于不知道溶液质量的大小,故无法比较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说法错误;C.甲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变小,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取升温的方法,说法错误;D.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此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将t1℃的甲、乙饱和溶液升温到t2℃,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然相等,说法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注意涉及溶质质量比较的时候,要看清楚溶液质量是否相等。10、C【详解】A、将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能保护环境,正确;B、利用风能发电能保护环境,正确;C、将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中不能保护环境,错误;D、减少使用塑料袋能保护环境,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煮沸吸附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能用做保护气蜡烛燃烧放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升上,先隔绝高处蜡烛与氧气的接触,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所以高处蜡烛先熄灭Cl2【详解】(1)生活中采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故填:煮沸;

(2)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故填:吸附;(3)氮气可用于食品保鲜,这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故填: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能用做保护气;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但是由于蜡烛燃烧放热,二氧化碳温度较高受热膨胀,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升上,故会看到:高处的蜡烛先熄灭,低处的蜡烛后熄灭;故填:蜡烛燃烧放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升上,先隔绝高处蜡烛与氧气的接触,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所以高处蜡烛先熄灭;(5)NaClO+2HCl=NaCl+X+H2O,反应前含有1个Na原子,3个Cl原子,2个H原子,1个O原子,反应后含有1个Na原子,1个Cl原子,2个H原子,1个O原子,故X中含有2个Cl原子,其化学式为Cl2,故填:Cl2。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紫色石蕊变红,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体体减少,压强减小,气体进入气球,所以气球鼓起Ca(OH)2+CO2=CaCO3↓+H2O【分析】(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试管内压强减小;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氢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后,烧瓶内的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膨胀;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详解】(1)将收集满的CO2气体倒插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时,二氧化碳和石蕊试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试管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压强随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试管中的液体上升,形成一段液柱;故答案为:紫色石蕊变红,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2)氢氧化钙溶液滴入烧瓶中时,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烧瓶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压强随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气进入气球中,气球膨胀;故答案为: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气体体减少,压强减小,气体进入气球,所以气球鼓起;Ca(OH)2+CO2=CaCO3↓+H2O。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造成试管炸裂将三氧化硫气体冷凝变为液体三氧化硫氧元素和氮元素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提供热量、提供还原剂一氧化碳Fe2O3+3CO2Fe+3CO2【详解】(1)①A装置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造成试管炸裂;②三氧化硫的沸点为:44.8℃,装置B的作用是:将三氧化硫气体冷凝变为液体;(2)氧化物是指氧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该反应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三氧化硫;氧元素的化合价由0价降为-2价,氮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为+3价,在该反应中氧气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有氧元素、氮元素;(3)工业生产时,将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粉碎后与氧气反应,粉碎的目的是:增大与氧气机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加充分;(4)①工业炼铁过程中焦炭的作用是:提供炼铁需要的热量、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提供还原剂一氧化碳;②上述方法炼铁主要原理的方程式为1、碳酸钙高温分解:CaCO3CaO+CO2↑;2、碳在高温下与二氧化碳反应原理:C+CO22CO;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2O3+3CO2Fe+3CO2。14、长颈漏斗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BD节约药品、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0.8g【详解】(1)标号②仪器的名称为长颈漏斗。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用A,A为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则选择的依据是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用氯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是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氯化钙和水,选择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溶于水且与水反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综上所述,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应选择的装置是BD。(3)CO2还可以用碳酸氢钠(NaHCO3)加热分解(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来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如图所示为同学利用报废试管设计的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出了废物利用的优点外,通过向上提起底部有破洞的试管,固体药品与液体药品就会分离,反应就会停止,因此还有节约药品、可随时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的优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若用倒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