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十四单元政治制度第38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_第1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十四单元政治制度第38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_第2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十四单元政治制度第38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_第3页
备考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素养聚焦第十四单元政治制度第38讲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究1周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化材料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的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需再一次重新找寻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摘编自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主旨材料揭示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转变的必要性。思索: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反映的政治发展趋势。试答:差异: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心管控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朝形成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中心集权的加强。历史说明——西周到秦朝政治制度的变更及其缘由(1)变更: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概念内涵与分封制相伴而生,以宗法血缘为基础,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体系。以皇权为核心,以郡县制为载体,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建立中心集权、地方听从中心的政治体系。政治体制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别,地方政府的主要官吏一律由中心任命,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2)变更的缘由①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②国家认同感的加强。③法家思想的影响。④中心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探究2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化材料一(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心最高机关,照旧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三省的长官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更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接受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主旨材料一叙述了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化历程。材料二叙述了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概况。思索:(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化。结合所学,指出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试答:演化:汉武帝设内朝牵制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机构,确立三省六部制。基本策略:分散相权、权力制衡。(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缘由及措施。试答:缘由: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一些州县。历史说明——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化的特点(1)相权分散。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即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但又留意事权的相对集中,确定程度上弥补了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2)皇权加强。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随着相权的步步减弱、君权的渐渐强化发展演化。(3)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心机构。(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限及权威下降,宰相不再专任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历史说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化的特点(1)在演化过程中,中心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与制约,地方则要求有确定的独立自主权,中心与地方冲突始终存在。(2)中心通过对地方的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监察,地方权力渐渐被分割、减弱,集权于中心。(3)中心派出机构演化为正式的地方行政机构,如刺史、行中书省、巡抚等,都体现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加强。(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更的显著特征,县作为基层地方行政单位,相对稳定,县以上的州府、省变更较大。历史说明——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化的异化(1)外戚干政:外戚指君主的母族、妻族。外戚干政在中国尤以汉朝为烈。(2)宦官专权:东汉、唐、明三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严峻的时期。(3)权臣专政:权臣指有权势之臣,他们的权力往往超过其他的大臣,甚至凌驾于帝王之上。权臣一般为当朝宗室、将帅、宰辅、外戚等,如西汉霍光、东汉曹操、明代张居正等。探究3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政治的探究材料依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支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实行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中共中心党史和文献探讨院著《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材料主旨材料论及依据地政权的性质,阐释了“三三制”原则的影响。思索: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并简析实行“三三制”原则的作用。试答:性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作用:为党外人士参加抗日民主政权供应了制度保障;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探究;对后世的政权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历史说明——中国共产党在依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究(1)土地革命时期:创建人民革命政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心政府,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2)抗日斗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建设。设立边区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3)解放斗争时期:大行政区制度。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说明——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内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内容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子士团结在一起。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④新时期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唯物史观——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1)从仿照西方到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仿照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依据地和解放区建立政权的尝试,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2)中国不是先有共和制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政党,而是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建了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走向共和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的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