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春季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八年级语文学科(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共21分)①春天翩然而至,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我们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从绿梯茶园到金光稻田,从清流江川到飞瀑碧海,从翠绿山林到嶙峋奇石……这,就是广西之美,令人叹为观止!草长莺飞、绿树成荫、层林尽染、银装素裹,行过广西四季,浪漫至极。②广西不乏诗意山水,引得人们在这一城山水里诗意栖居。攀上高峰,观百花盛开凋零,便能找到周而复始的四季;乘坐画舫,听雨声戛然而止,便能享受悠闲自得的恬静。mò然回首,山水投射出人们心中精神的渴望。③古时候,山林能给予文人心灵的慰藉。A.他们都在青山绿水间,听到了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归宿。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提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闲”未必能让人领略山水之趣,只有“静”,才能让人的心空灵,在偶然间丢开一切,悠然遐想,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如B.王维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体现悠然自得的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阅读以上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1)栖()居(2)mò()然回首2.结合语境,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语。(1)翩然:__________(2)周而复始:__________3.语段①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三个。4.语段③中的A句存在语病,病因为:______,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5.请参照语段③中的B句进行仿写。【答案】1.①.qī②.蓦2.①.动作轻快的样子。②.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圈又一圈的转轮,形容不断循环)。3.争先恐后、叹为观止、草长莺飞、银装素裹(任意写出三个即可)4.①.搭配不当②.他们都在青山绿水间,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精神归宿。5.示例一:陶渊明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闲适淡远的心境。示例二:陶渊明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体现宁静幽美的氛围。【解析】【1题】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1)栖居:qījū,栖息寄居。(2)mò(蓦)然回首:忽然回头。【2题】本题考查词语理解。(1)翩然:动作轻巧迅速的样子。根据“春天翩然而至,万物争先恐后地生长,我们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语境可知,这里形容春天动作轻巧,不易为人察觉。(2)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一圈一圈地运转。根据“攀上高峰,观百花盛开凋零,便能找到周而复始的四季”语境可知,这里形容四季循环往复。【3题】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翩然而至:样子轻快灵活,优美地到来。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主要形容动作;也可形容人或物。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银装素裹:雪下过之后的场景或冬天雪后的美丽景色,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形容雪后一片白色的世界。【4题】本题考查语病辨识与修改。③段A句“他们都在青山绿水间,听到了内心的平静与精神的归宿”语病是动宾搭配不当。将“听到”改为“找到”。【5题】本题考查仿写。形式上,使用“诗人名字+写景诗句,体现+七个字的偏正短语”的句式;内容上,表达山林(自然景物)能给予文人心灵的慰藉的具体内容。示例: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体现思念故乡的愿望。6.小语别出心裁,运用不同形式品析古诗文,请你参与其中。方法内容相关诗句以画品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1)_________,(2)_________,悄怆幽邃《小石潭记》以景品诗河边芦苇青苍茂盛,清晨露水未曾干,这一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3)_________,(4)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以情品诗《关雎》中以雎鸠鸟和鸣起兴,引出男女倾慕之情的诗句。(5)_________,(6)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子衿》中通过夸张,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表现出来的诗句。(7)_________,(8)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明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苦闷的诗句。(9)________,(10)________。【答案】①.寂寥无人②.凄神寒骨③.蒹葭萋萋④.白露未晞⑤.关关雎鸠⑥.在河之洲⑦.一日不见⑧.如三月兮⑨.海内存知己⑩.天涯若比邻【解析】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寂寥、蒹葭、萋、晞、雎鸠、洲、、涯。二、阅读(共39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3年12月6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形象“龙辰辰”正式发布亮相。“龙辰辰”以扉棱雕刻龙脊,以云雷纹烙印龙腹,造型精美别致。它包含着传统文化中生肖龙的意蕴和美感,也展现着新时代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材料二】①云雷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最常见的几何纹样之一,在古代各种器物纹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猜测说云雷纹脱胎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涡纹,有延绵不绝、生生不息之意。②在田自秉所撰写的《中国纹样史》中,对云雷纹有如下的描述: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组成。云,《说文》:“山川气也。从雨,云,象云回转形。”雷,《说文》:“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即由柔和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云纹,用方折角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雷纹。③“云纹”的演变和发展十分复杂。到春秋时期,“云纹”出现了简化和物象化特征。秦汉时期的“云纹”形式更为丰富,主要体现在漆器上,纹路以变幻多姿的云气为主体。④“云纹”发展到唐代,更加写实和具象化,其中多以S形、波浪形等形式构成其骨架,显祥和之气,被称为“祥云”。⑤唐代以后,“云纹”的用途更广泛。辽代“云纹”波折曲线增多,云尾变长。金、元时期的“云纹”,不仅出现在日用器具上,还出现在建筑构件的装饰上。到了明清时期,“云纹”大量出现在纺织物、瓷器、玉器、硬物类家具等器物上。⑥同时,“雷纹”也出现了多种变化,商周青铜器上已有“曲折雷纹”“勾连雷纹”等,后来又出现了“方形雷纹”“长方形雷纹”等。青铜器上的“雷纹”,常作连续式排列,部分用金银丝、金银片、绿松石等镶嵌,显得富丽堂皇。⑦“云雷纹”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有拍印、压印、刻画、彩绘等表现技法。在粤系铜鼓上,鼓面中心是太阳纹,周围是密布的“云雷纹”,反映了南方民族对太阳和云雷的崇拜。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101号云雷纹大铜鼓”,鼓面直径约165厘米,高约64厘米,重299千克,体态硕大厚重。纹饰铸造也相当精细,鼓面中心的太阳纹放射着8道光芒,外圈突起的同心圆弦纹分成5道晕圈。⑧《论衡》有记:“云雷在天,神于百物。”云雷纹源于自然,表现了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雷纹在历代文学家、艺术家的千锤百炼下也日趋完美,同时又以它不同时期的独特民族风格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其美学思想也始终贯穿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选自人民网,有删改)【材料三】南国早报南宁讯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的支持下,“数字民乐,乐美广西——AI助力广西民乐传承”展览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此次民乐展览以广西全区地图为画布,将马骨胡、天琴、侗族琵琶、壮族会鼓、黄泥鼓、蜂鼓等11种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置于其上,并在地图中植入互动装置,参馆游客轻触互动按钮,便可欣赏到这些广西特色民乐。此次展览聚焦广西本土特色民族乐器,旨在运用AI科技,让更多人感受广西民乐的魅力。【材料四】广西民族博物馆常设展厅常设展厅名称展览内容五彩八桂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传统文化展。介绍广西各民族基本情况、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节日传统等。霓裳羽衣广西民族服饰展。介绍民间传统纺织工艺,展现百变多样的服饰特征与文化特色。穿越时空的鼓声广西铜鼓文化展。介绍山寨铜鼓声、铜鼓的发展演变、当代铜鼓艺术的传承发展、铜鼓装饰艺术等。A.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7.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云雷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龙辰辰”的龙脊以扉棱雕刻,龙腹用云雷纹烙印,包含传统文化中生肖龙的意蕴和美感。B.云雷纹由云纹和雷纹组成,方折角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雷纹。C.云雷纹在构图上通常是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有拍印、压印、刻画、彩绘等技法。D.云雷纹源于自然,表现原始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独特民族风格。8.下面对【材料二】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段运用“总—分—总”的结构,说明了“云雷纹”的起源、演变发展和价值意义。B.第③—⑤段以时间顺序说明了“云纹”的演变和发展,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C.第③段加点词“主要”从范围上加以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D.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101号云雷纹大铜鼓”纹饰精细。9.广西民族博物馆新设了一个展厅,请你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将【材料四】的表格补充完整。【答案】7.B8.D9.A.数字/AI科技民乐B。广西本土特色民族乐器展。运用数字/AI科技模拟11种广西民族特色乐器的演奏效果,介绍不同种类民族乐器的特点,展现民乐的魅力,促进民乐传承【解析】【7题】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结合【材料二】②段“即由柔和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云纹,用方折角回旋的线条组成的是雷纹”可知,选项表述有误;故选B【8题】本题考查说明文知识辨析。D.结合【材料二】第⑦段画线句“如广西民族博物馆的‘101号云雷纹大铜鼓’,鼓面直径约165厘米,高约64厘米,重299千克,体态硕大厚重”可知,画线句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101号云雷纹大铜鼓”体态硕大厚重的特点;故选D。【9题】本题考查活动内容设置。【材料三】主要围绕“数字民乐,乐美广西——AI助力广西民乐传承”展开说明,说明了AI科技对广西民乐传承的作用,仿照【材料四】的格式,围绕这一内容设计即可。示例:展厅名称:AI乐器。展览内容:广西本土特色民族乐器。运用数字化科技模拟11种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民族乐器,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弹奏(吹奏)的快乐,感受广西民乐的魅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采一把艾蒿回家丁立梅①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②“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③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闻起来微苦,一股中药味,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平时大抵少有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④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⑤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跑进村庄。⑥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要包粽子吃了。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一屋的艾蒿味,微苦,大人们说,辟邪。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于是很欢喜。⑦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⑧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后来,她去了美国。她的家乡,过端午也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又该粽子飘香了吧。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⑨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⑩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辟邪呢,我又补充,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文章有删改)10.联系全文,说说作者由“端午节带儿子出城采艾蒿”这件事引发了哪些“臆想”。11.丁立梅的文字“质朴清新,充满诗意”,请按照要求品析文中画线句子。(1)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2)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从描写角度赏析)12.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这句话的理解。13.“真·爱”文学社计划推荐本文作为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拓展阅读资料,请你结合单元导读,说说推荐的理由。单元导读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答案】10.①《诗经》中关于采艾蒿的描绘(或采艾蒿的青年男女)。②儿时端午节采艾蒿插艾蒿的乐事(或风俗)。③远方的友人怀念充满艾蒿气味的童年。④若干年后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会有艾蒿。(或若干年后儿子也会在端午节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孩子采艾蒿)。11.(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比喻成撒欢的小马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得知要去采艾蒿时的那种兴奋、雀跃的欢快心情。(2)运用动作描写,“蹲”“站”“抖动”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洗艾蒿的各种情形,体现了孩子们对艾蒿的珍视和喜爱。12.“弥漫”指充满、布满(答不出也不扣分),意为艾蒿的香气在乡村(或家乡)飘散(或随处可闻);更指端午节采艾蒿插艾蒿的习俗承载着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代代相传。13.①文章写了作者家乡关于采艾蒿、插艾蒿的习俗,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②文章通过回忆关于采艾蒿的事件,从而表达了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或对端午节采艾蒿这一传统的珍视),体现了作者寄寓的情思。③端午节插艾蒿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永远弥漫民间,体现出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传承。④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对与艾蒿相关往事的记叙,有对艾蒿以及采艾蒿、插艾蒿过程的描写,也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之情。⑤语言富有表现力,如引用《诗经》富有古典韵味,充满诗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多种描写方法,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解析】【10题】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第②段“‘彼采艾兮,如三岁兮。’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可知,《诗经》中关于采艾蒿的描绘(或采艾蒿的青年男女)。结合第⑥段“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可知,儿时端午节采艾蒿插艾蒿的乐事(或风俗)。结合第⑦段“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可知,远方的友人怀念充满艾蒿气味的童年。结合第⑩段“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可知,若干年后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会有艾蒿。【11题】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比喻成撒欢的小马驹,“撒欢”“奔”“吵吵嚷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得知要去采艾蒿时的那种兴奋、雀跃的欢快心情。(2)“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运用动作描写,“蹲”“站”“抖动”等动词,结合“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洗艾蒿的各种情形,体现了孩子们对艾蒿的珍视和喜爱。【12题】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弥漫”指充满、布满(答不出也不扣分),“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意为艾蒿的香气在乡村飘散;结合文章写小时候我们一起采艾蒿,朋友在国外也还有这样的习惯,我带着儿子去采艾蒿的事件可知,更指端午节采艾蒿插艾蒿的习俗承载着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代代相传。【13题】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第④-⑥段写了作者家乡关于采艾蒿、洗艾蒿、插艾蒿的习俗,展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表达了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作者寄寓的情思。结合第⑩段“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辟邪呢,我又补充,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可知,端午节插艾蒿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永远弥漫民间,体现出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传承。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有对小时候我们一起采艾蒿、朋友在国外插艾蒿、我带着儿子去采艾蒿等与艾蒿相关往事的记叙,有第④段“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第⑤段“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第⑥段“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对艾蒿以及采艾蒿、插艾蒿过程的描写,也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语言富有表现力,如第②段“彼采艾兮,如三岁兮”引用《诗经》富有古典韵味,充满诗意;第④段“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第⑤段“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等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多种描写方法,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符合“单元导读”中“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者寄寓的情思”“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特点。(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5分)阅读下面的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时令,立足整体描写,写出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的阔大景象。B.“无舟楫”指诗人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耻”是为谋求功名感到可耻。C.“垂钓者”暗指的是当朝执政者,“羡”表明诗人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D.全诗写景抒情相结合,触景生情,前两联写景豪壮,后两联抒情含蓄。15.《西清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请从炼字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答案】14.B15.示例一:“蒸”意为蒸腾,写出了洞庭湖水汽蒸腾白雾茫茫,表现了洞庭湖浩瀚无涯、烟波浩渺的宏伟气象。示例二:“撼”意为撼动,写出了洞庭湖波涛汹涌似乎要把岳阳城撼动,表现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解析】【14题】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欲济无舟楫”意思是想渡湖却没有船只,这里指诗人想做官却无人引荐;“耻”不是为谋求功名感到可耻,而是在圣明之时,闲居不仕,感到羞愧。故选B。【15题】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首先,“蒸”字用在此处,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湖面水汽蒸腾的景象。这个动词不仅突出了湖水的丰富蓄积,而且给人一种云梦泽被洞庭湖滋养哺育的联想,传达出了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气息。这种表达不仅增强了诗句的画面感,也深化了诗句的意境。其次,“撼”字则展现了洞庭湖波涛汹涌、力量巨大的特点。这个动词的使用,使得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湖水波涛汹涌的气势,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这种表达不仅增强了诗句的动感,也进一步强调了洞庭湖的雄伟和壮丽。综上所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通过“蒸”和“撼”两个动词的巧妙运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洞庭湖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壮志豪情的胸怀。这种表达技巧的运用,使得整首诗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4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田,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园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确实。④浣:洗。16.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B.渔人甚异之/能以径寸之木C.便舍船/偶舍骑步行D.其中往来种作/其丈夫方担粪灌园17.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笔下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处处显示出大自然内在的静美,为桃花源的出现做了充分而自然的铺垫。B.甲文中的“皆叹惋”三个字,让我们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C.甲文是一篇虚构作品,读起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D.乙文作者面对眼前景象,发出“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的感叹,表达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18.将【甲】【乙】两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19.【甲】【乙】两文各自描绘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理想画面,请结合两文,概括“世外桃源”的共同特点。20.【甲】文中渔人偶遇桃花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6.C17.D18.(1)(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2)看见田间禾苗长得很茂盛,男女老幼都在田间耕耘种作。19.①自然环境优美。如甲文中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村庄土地平坦宽广,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乙文中田间的禾苗油然茂盛。②人民安居乐业。如甲文中桃花源的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乙文中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在农家中男主人正挑粪浇灌园子,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20.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解析】【16题】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类/连接;B.代词,指桃花源的景象/结构助词,的;C.都是“舍弃”的意思;D.代词,代指桃花源/代词,他们的;故选C。【17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乙文作者发出“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的感叹,表达的是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自己不能享受这种生活的遗憾,而非抑郁忧伤之情,该项理解有误。故选D。【18题】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1)重点字词: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重点字词:油油然:长得茂盛的样子。俱:都。耘:耕耘。【19题】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绘出桃花源中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迷人景象,展现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则详细描写了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等,进一步凸显了环境的优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描述了人们在田间辛勤劳作,男女穿着与外界无异,老人和小孩都快乐满足,体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乙文中,“见四野禾苗油油然”直接写出了禾苗茂盛生长,呈现出美好的田园风光,表明自然环境宜人;“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其丈夫方担粪灌园,女子汲水灌花,菜篱飘香,恍然如世外人”“炊妇亦安闲丰腴,养老育幼,烹饪井然”等语句描绘了男女老少在田间劳作,男主人担粪浇园,女子打水浇花,主妇操持家务,孩子嬉戏,展现出一幅人们各司其职、生活安定和谐的画面,体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综上所述,两文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共同特点是自然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20题】本题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通读文章可知,甲文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因此,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传达出理想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的矛盾心态。【点睛】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乙】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走了几里路,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田灌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子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们嬉戏欢笑,鸡鸣狗跳。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三、综合(共10分)21.《中庸》有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共育的生态理念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真·爱”文学社组织了“绿色发展”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其中。(1)文学社决定在“真·爱”广播站的《好书分享》栏目推荐《经典常谈》,重点介绍其中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作品。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将下列文段补充完整。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对自然认识有限,容易将人类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寄托于自然之道。比如诸子中的①_________(人物)以为宇宙间的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天然界和人世界都须顺其自然;爱国忠君的屈原在二次被放逐时作的②《_________》(作品名),将满腔的悲愤和委屈隐喻在众多的动植物之中,其中更是不乏对天地自然的呼告;谢灵运最爱游山玩水,在赏玩山水时也常悟到一些隐逸而超旷的人生哲理。可见,走进《经典常谈》,不仅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发展的脉络,还能让我们学习古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2)文学社成员选择了下图作为本次活动的宣传海报,请说出画面构成和寓意。(3)文学社向全校师生广泛征集对联来助推本次活动,请你从以下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按上下联的顺序将句子抄写在横线上。①春风着绿生态好②碧水蓝天家园情③厚植生态新底色④共建宜居美家园⑤节能环保代代承⑥鸟语花香传新风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五一”小长假期间,文学社打算组织社员前往青秀山采风。有人提出可以使用徒步、地铁、共享单车等多种绿色出行方式,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请围绕“绿色出行”这一话题发表看法,简述你的观点、理由和结论,80字以内。【答案】(1)①.老子②.离骚(2)构图要素:画面以蓝天草地为背景,主体是一个灯泡,灯泡中有一棵茂盛的大树。画面寓意:节能低碳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绿意生机。(3)①.上联:厚植生态新底色②.下联:共建宜居美家园(4)绿色出行是节能环保有效方式。绿色出行能够节省开支,节约资源;绿色出行能减少碳的排放量,有助于保护自然环境。所以,我们都应该坚持绿色出行。【解析】【小问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①由“以为宇宙间的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天然界和人世界都须顺其自然”可知,此人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他主张顺应自然,认为宇宙间的事物变化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和人类世界都应顺其自然。②由“爱国忠君的屈原在二次被放逐时”可知,该作品为《离骚》。《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小问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时,首先,要仔细观察所给的图片,理解图片所展示的内容。这包括图片中的主要元素(如蓝天草地、灯泡、大树等)。然后,理解图片的画面内容所表达的寓意,以及这些内容与活动主题“绿色发展”的关联。最后,将上述分析整合成一段连贯的文字,清晰、准确地表达即可。示例:构图要素:这幅画面的背景为蓝天草地,其主体为一个灯泡,而在灯泡里面有一棵生长得十分茂盛的大树。画面寓意:只有做到节能低碳,我们的生活才能够充满绿意与生机。【小问3】本题考查拟写对联。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①春风着绿生态好:主谓结构+主谓结构;②碧水蓝天家园情:并列结构+偏正结构;③厚植生态新底色:动宾结构+偏正结构;④共建宜居美家园:动宾结构+偏正结构;⑤节能环保代代承:并列结构+主谓结构;⑥鸟语花香传新风:并列结构+动宾结构;根据短语结构分析,符合要求的是③④,“春风着绿”与“鸟语花香”相对,都是描绘自然环境的美好景象;“生态好”与“传新风”相对,表达了对良好生态和新风貌的描述。然后按照“仄起平收”的原则,“色”是第四声,是仄声字,“园”是第二声,是平声字,故上联为:厚植生态新底色;下联:共建宜居美家园。【小问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围绕“绿色出行”这一话题,先明确一个关于绿色出行的新观点,比如“绿色出行是有益健康的生活选择”;然后从不同角度说明其好处,如“增加运动量,提升身体素质”“减轻交通压力,减少噪音污染”;最后得出倡导绿色出行的结论。注意字数限制。示例:绿色出行是有益健康的生活选择。绿色出行可以增加运动量,提升身体素质;绿色出行能减轻交通压力,减少噪音污染。所以,大家应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四、写作(5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我们漫步山野乡村,领略自然风光和淳朴乡情;穿梭街市巷陌,感受车水马龙和世间百态;经历迷茫困惑,迎来灿烂阳光和喜悦笑容;挥洒汗水激情,收获甘美果实和真挚情谊。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叙写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真情实感。要求:(1)把题目誊抄到答题卡指定位置。(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3)不得套作、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答案】例文:走过,才明白有些路,走过,才明白;有些事,做过,才懂得;有些人,爱过,才珍惜。过年,回家。转过最后一道弯,已然看见那熟悉的身影,是奶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