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七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七年级下册)_第1页
任务三: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七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七年级下册)_第2页
任务三: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七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七年级下册)_第3页
任务三: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七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七年级下册)_第4页
任务三: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暑假分层作业】2024年七年级语文暑假培优练(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任务三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知识点一、标题一、标题的含义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窗户”,它往往是文章信息最凝练的表达,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理解了文章的标题,判断出文章的题意,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更正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提高阅读效率。1.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往往这个标题具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表层含义,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字面义人手;二是深层含义,就要联系文章内容、主旨,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分析文章标题深层含义的四个角度:深层含义修辞义指出标题采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象征义找出标题中本体与文中象征体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明确标题所表明的情感态度和文中人物特点主旨指出标题与主旨的内在联系2.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如果题目运用了修辞,特别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3.一语双关,双层含义。题目往往一语双关,甚至拥有几层意思,含意丰富。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的意义,并结合文意具体回答:①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②指代意义与比喻象征意义;③情感意义和结构意义。二、标题的作用1.记叙文标题的特点(1)以人物(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为标题,如《邓稼先》《老王》(2)以物为标题,如茅盾《白杨礼赞》(3)以线索为标题,如郑振铎《猫》(4)以主题为标题,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5)以事件为标题,如莫怀戚《散步》(6)以时间或地点为标题,如鲁迅《秋天的怀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标题的作用标题内容的不同,标题的作用也就会有不同,因此分析标题作用一般需从标题涵盖的具体内容来进行:(1)以人物为标题的作用:①突出人物形象;②展开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2)以形象特征为标题的作用:①铺陈情节,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3)以物象为标题的作用:①表层含义,深层含义(隐含比喻象征意义);②线索,贯穿全文;③概括故事情节;④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⑤寄托某种情感,突出文章主题。(4)以事件为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要故事情节;②紧扣中心、突出主旨。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5)以时间、地点、环境为标题的作用: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②渲染环境氛围;③具有隐喻象征含义。三、给文章拟标题1.拟写标题的角度①从贯穿全文的线索的角度拟写;②从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的角度拟写;③从中心事件的角度拟写;④从特定环境的角度拟写;⑤从作者的情感的角度拟写;⑥从文章的主旨的角度拟写(用能概括文章主题的一个词语或短语);⑦从文中反复出现的某一句话关键的话的角度拟写。2.拟写标题的要求拟写标题时,要明确文章主旨和思想感情;反复研读文章开头和结尾;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所拟标题要简洁、凝练、概括、鲜明,要能吸引读者注意或触动人心。知识点二、词语的含义与作用一、理解词语的含义1.了解词语的“词典意义”。词语的意义分为“词典意义”和“语境意义”两类。所谓词典意义,是指词语固有的、基本的、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意义。这些词义基本上都收录在工具书中。要了解词语的词典意义,平时必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2.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所谓“语境意义”,是指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义项或特殊含义。我们要在理解词语的词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体会玩味,准确把握它的语境意义。阅读理解中,把握词语的语境意义比词典意义更为重要。这是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3.理解词语的比喻义。词语的比喻义,是指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比喻的意义。词语的比喻义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真正把握。4.理解词语的指代义。词语的指代义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所表达的意义,一类是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只有弄清了词语的指代义,才能读懂文章,进而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二、重要词语的作用(或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词语的作用,或者说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1.从词义的角度赏析主要从词语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的角度赏析。适合分析无法从词性、修辞、写作手法角度赏析的词语。分析词语本义+分析在文中的具体意思(即比喻义、引申义、双关义),写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2.从描写角度赏析这句话是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描写,运用了“××、××、××”等动词,描写出了××人的……,表现了……的品质(心理、性格),表达了……的情感。3.从词性角度赏析A.动词:“××”这个动词,生动传神(形象逼真)地表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B.形容词:“××”这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有……的作用,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事物/人)的……特征。C.叠词:“××”这个叠词,音韵和谐(节奏感强),使……(事物)的……特点跃然纸上。D.副词:“××”这个副词,准确生动地修饰(限制)了……(物体)的……特征。4.从修辞角度赏析“××”词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对象)……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思想情感)。5.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词运用××(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对象)的……特点(状态),突出……主题(表达……的思想情感)。知识点三、句子的作用与赏析一、句子的作用1.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六种:(1)线索作用,贯穿全文。(2)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为下文埋下伏笔或铺垫。(4)承上启下(过渡)作用。(5)前后照应。(6)总结全文;2.句子在内容上作用常见的有四种:(1)点明全文(段落)中心、主旨,升华中心。如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或表达某种情感。如文章描写环境的句子。(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推动情节发展。如文章的过度句、伏笔句。(4)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如文章中表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的句子。二、赏析句子1.从修辞的角度①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或表达了……,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②拟人:使具体事物人格化,具有了人的特点,表现或表达了…,使语言生动形象。EQ\o\ac(○,3)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情感。④对偶:形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看起来醒目,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诵。⑤排比: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节奏感强,增强语势,突出强调……情感。⑥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的思考,引出下文…,使文章有变化、有波澜。⑦反问:增强语气,突出强调。EQ\o\ac(○,8)反复: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突出强调了……内容(情感),层次清楚,加强节奏感。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1)人物描写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方法,如:动作描写:……的动作,生动地写出了……语言描写:……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写出……神态描写:……的神情,细腻刻画了………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2)从感官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3.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领上文)(3)文末:内容上(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或画龙点睛、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完整。)4.从表达方式入手。常用的表达方式及作用:(1)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起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2)抒情,可以使文章具有感染力。(3)描写,可使人、景、物再现的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4)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5.从句式或语调特征角度赏析(1)骈散句:更富有诗意。(2)长短句:错落有致。(3)双重否定句、设问句、反问句:表示肯定、强调。(4)褒词贬用:讽刺、针砭。(5)拟声词:生动形象,使人产生联想、身临其境。6.从特殊句式入手(1)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2)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3)结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另外,文中的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值得关注。知识点四、段落的作用一、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1.开头段:①开篇点题。②统领全篇。③总领下文。④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时间、地点)。⑤渲染气氛(或营造氛围)。⑥奠定情感基调。⑦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⑨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2.中间段:①承上启下,衔接紧凑,过渡自然。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④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⑤与前文呼应。⑥使语意连贯,衔接自然,浑然一体。3.结尾段:①总结全文,使文章情节结构完整。②呼应开头或标题(首尾呼应;照应标题),或与前面的伏笔相照应。③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突出人物形象。④卒章显志(议论抒情,升华主题)。⑤“留白”艺术,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⑥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或者让读者印象深刻。⑦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二、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1.开头段:①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事、物、景。②以故事开头,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开篇发问,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引发读者思考。④以诗词开篇,呈现美好的意境,增加文采。⑤开篇环境描写,需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2.结尾段:①点明主旨(或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出号召或倡议。②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3.写景段: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等。4.抒情议论段:评价人物、景物、事物,抒发情感,点明主旨等。知识点五、人物形象一、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记叙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外貌描写:通过记叙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包括身高、体型、面容、服饰等方面,来形象地展示人物形象。2.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行为、言语和思考方式等方面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善良、聪明等。3.行为举止:通过描述人物的行为和举止,包括动作、表情、姿态等,深入展现人物的个性和特点。4.语言表达: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言辞,分析人物的语言风格、口吻和用词方式,进一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特征。5.内心思想: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或者描写方式,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了解人物的动机和心理变化。6.与其他人物关系:分析人物与其他角色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如亲密关系、敌对关系、友谊等,进一步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特点。二、分辨主要人物1.从内容看,文章写了……内容,主要写了(极力刻画了)xx这个人物。2.从主题看,主要人物做的……事,体现了……主题。3.从行文看,围绕主要人物写了……事,主要人物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发展。4.从人物关系看,次要人物××衬托了主要人物××,突出了主要人物……品质。5.从叙事角度看,文章是以主要人物××的视角叙事的。知识点六、概括内容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分为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1.整体概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1)题目扩展法。有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内容,对其稍加扩展就是文章主要故事情节。(2)要素归纳法。找出文中记叙的六要素,将其合理组织起来就是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3)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的是一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将其合并即可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4)结构划分法。即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种结构构成,分别归纳各环节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5)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6)主次取舍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7)分值验证法。根据题干分值验证答案要点是否全面:如果分值是奇数,如1分、3分等,答案可能是一点或三点;如果分值是2分或4分,答案可能是一点、两点或四点。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知识点七、归纳主旨1.什么是文章的主旨人们写文章总是有目的的,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立论说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问题的看法,而这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作者通过全篇内容所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见,也就是整篇文章情感思想的基本走向。文章主旨包括多个层面:(1)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2)文中想要说明的道理;(3)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4)作者对某种社会现实的看法等等。2.怎样理解记叙文的主旨(1)从分析文章类型入手。不同的文体,内容要点不同,归纳中心的着眼点也不同。记叙文:写人的记叙文,应看它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表现了什么人格、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什么人的什么情感;叙事的记叙文,应看它记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或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散文: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情怀、追求等)或阐发了什么哲理;哲理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小说:小说应看它记叙了什么人、什么事,塑造了什么人什么形象,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生活),告诉(启发)我们怎么去做。(2)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有的标题直接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有的标题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题目就直接揭示了主题;《变色龙》等题目形象含蓄地揭示文章主题。(3)从分析文章的开头入手。有的文章开篇点题,起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中心思想的作用,分析开篇的语句或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主旨。(4)从分析文章的结尾入手。分析文章的结尾,能为正确归纳文章的中心寻出一条途径。如《故乡》的结尾。(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有的文章中的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晴的作用,作者对所写的人、事的情感或态度,往往用议论或抒情句来表达。(6)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词语入手。通过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词语来判断作者的感情倾向,然后借此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7)从分析文章文眼入手。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抓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如《谁是最可爱的人》。(8)从分析文中的重点段或人物的事件入手。有的段落中的中心句能点明中心思想。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则隐含在人物的事件当中,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外貌、心理和动作描写分析其思想和性格特点。(9)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10)从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人物、事物、事件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11)从赏析人物形象入手。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其主旨往往是通过具体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主题。分析归纳这类文章的主旨,就理应从分析人物形象人手,也就是从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归纳出文章主旨。3.阅读一篇记叙文须把握其主旨,才算真正读懂文章。故初中大大小小的考试当中尤其喜欢关注这个知识点,可算逢考必出。概括文章主旨,是中考阅读层级要求较高的考点。要完成这类试题,不仅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审美情趣,更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中考对文章主题的考査主要分为三种情况:①归纳主题(主旨);②阐释主题(主旨);③延伸主题(主旨)。“归纳主题(主旨)”就是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阐释主题(主旨)”就是用自己的话,或者依照例句来解释主题思想,还可以通过关键句子的理解和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对主旨的理解。“延伸主题(主旨)”就是根据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说启示,谈感受。4.归纳一篇文章的主旨,一般可以分几步进行:

第一步:认真、反复地阅读文章,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或什么人;

第二步:反复思考,仔细体会文章究竟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第三步;找出文章中的重点段落、中心句子和关键的词语,看看与表现中心思想有什么关系;第四步:进行归纳,把思考后的中心思想用简练的语言写出来;第五步:阅读全文再仔细琢磨:写出来的中心思想是不是准确、全面?语句是否通顺?不妥之处再修改一下。知识点八、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表现手法及作用1.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入正题,不拐弯抹角。作用:切入点独特,视角新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交代要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2.承上启下:用词语,句子或段落衔接过渡。作用: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衔接紧密,上下连贯。3.卒章显志:亦作“卒章见志”,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卒”为完毕。作用: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4.伏笔、照应:伏笔,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作用: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作用:①开头结尾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主旨突出,能更好地抒发感情,渲染气氛。②正文与标题照应:把文章的思想精华醒目地揭示给读者,使读者清楚标题的意思。③行文中前后照应:制造悬念,使情节发展具有吸引力和戏剧性,结构更紧凑,文脉更贯通。5.悬念: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作用:(1)使情节环环相扣(2)使文章情节曲折生动(3)激发读者阅读兴趣(4)突出了文章主旨、人物形象(5)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6.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用: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7.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作用: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8.讽刺:通过夸张、嘲笑和讽刺等手法,揭示社会问题、人性弱点和荒诞的一面,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呈现。作用:使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进行反思,同时增加故事的娱乐性和趣味性。9.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作用: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10.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作用: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11.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