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答题教学建议_第1页
高中数学解答题教学建议_第2页
高中数学解答题教学建议_第3页
高中数学解答题教学建议_第4页
高中数学解答题教学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数学解答题教学建议

把数学的解答严谨地叙述出来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这有着较

高的能力要求。总的说来,叙述要正确、合理、严密、简捷和清楚。

把运算、推理、作图与所得的结果无误地加以叙述,是解题的一项基

本要求。叙述要合理,对列式、计算、推理、作图都要有充分的理由,

遵循严格的思维规律,做到言必有据,理由充足,合乎逻辑性。严密

就是要周密地考虑问题中的全部内容,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任何

数学题的解答都有一定的规格要求,无论哪种格式,叙述都应层次分

明,条理清楚,表述规范。这里包含书写时要力求字迹清楚,作图正

确,疏密适度,行款得体。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非蹴而就。

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数学问题,学生往往只完成〃=%和〃=左

到〃=k+1的证明之后就结束了。实际上完成这两步之后,还要有一

个结论性的表述:由(1)(2)可知,命题对从〃=%开始的所有自

然数都成立。

再如,求函数/(%)=—1—的单调区间,对于这样的简单问题不会

x-1

求的学生很少,但求出来错了的学生也不少。他们往往把单调区间写

成(-oo,l)U(l,+oo),这显然是错误的,若是填空题或选择题,会得0

分。

如,等差数列{为}的前加项的和为30,前2切项的和为100,求

它的前3小项的和。

对于本题,至少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

法1:设出首项q及公差d,然后代入公式-l)d,

解关于q、d的方程组即可得邑“二210。

法2:利用性质”等差数列中,黑、Szm-Sm、83.—S27n成等差

数列。”

反思以上两种方法,法1虽常规、易想但计算量大,实在不能算是

一种好方法;法2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利用此

法的前提是知道上述性质并能随时提取信息。

又如,已知点M与点/(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5=0的距

离少1,求点M的轨迹方程。

解法1:设M点的坐标为(%,y),

根据已知条件:点M属于集合{M||用/|+1=|%+51,

即J(X-4)2+/+1=|%+5|。

因此,当x》-5时,-4)2+=x+5-l,即y2=i6x;

当xV—5时,7(^-4)2+/=-^-5-1,即:/=20(X+1),

(说明:有部分学生在这里忘记讨论)

因为当龙V-5时,20(%+1)<0,所以V。20。+1),即点M不

存在,故所求M点的轨迹方程为9=16%。

解法2:因为“点M到/(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5=0的

距离少1”等价于“点M到/(4,0)的距离等于它到直线/:%+4=0

的距离”。由此可知点用的轨迹是以尸为焦点,直线/:%+4=0为

准线的抛物线。易知〃=8,所以所求方程为丁=16%。

解法1用了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这种方法常见、易想,解题

过程繁琐,须分类讨论,易漏易错。解法2通过分析题目的条件,抓

住问题本质,对已知条件进行知识迁移,发现点的轨迹满足抛物线的

定义,从而应用待定系数法求解,避免了繁杂的计算,优势显而易见。

例(2008年高考江苏卷)设函数/(%)=以3—3%+1(%eR),若

对于任意工4-1,1],都有/(%)及成立,则实数〃的值

为.

本题以不等式恒成立的问题为载体,反映了对抽象概括能力的考

查.本题考虑用分离变量来解决.当x=0时,无论“取何值,

/(尤)=1>0成立;当时,a>——^—恒成立.令g(x)=——r—,

XX'

则转化为研究g(x)的最大值与。的关系.令

g'(%)=W+S=0,求得尤=[.当时,g'(x)>0;当

1<j<Mg(x)<0,可知x时,g(%)取最大值4,所以

.当-1<%<0时,〃<书1恒成立.令g(%)="l,则转化为

XX

研究g(%)的最小值与。的关系.由g(•¥)=—+下>0得8(%)在[-1,

XX

0)是增函数,所以g(%)min=g(—D=4,所以.综上,1=4.

本题考查了一些常见的解题规律或模式,如:4/(%)恒成立

问题”一般转化为研究/(%)的最小值与a的关系问题.

从现实问题中概括出具体的数学模型,需要抽象概括能力,最典

型的是解应用题.我们知道,应用题一般都有模型,如“指数型函数”

是重要的数学模型,在细胞分裂、生物繁殖、人口增长、劳动生产率、

银行利息等问题上经常用到.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建立数学模型,即

把生产或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从杂

乱无章的现实世界中,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将生活问题提炼、抽象

为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体现了我们常说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体现了抽象概括能力.

如,已知一个函数的解析式为y=V,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

函数有多少个?试写出其中的两个。

变题1:已知函数y=%2,它的值域是{1,4},这样的函数有多少

个?

变题2:已知函数y=V,它的值域是{1,4,9},这样的函数有多

少个?

变题3:已知函数y=V,它的值域是{1,4,9,L,/},这样的函

数有多少个?

变题4:已知函数y=V,它的定义域是[-1,0,值域是[0,4],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变题5:已知函数y=它的定义域是[-2,0,值域是[0,4],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题6:已知函数y=V,它的定义域是[-1,0,求函数的最大

值和最小值。

变题7:已知函数=它的定义域是[a-La],求函数的最大

值和最小值。

变题8:请写出几个不同的函数的解析式y=/(%),使/⑴=1,

/⑵=4。

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变式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使学生解决的不是

一道题,而是一串题,更重要的是,在对问题的变式中使学生对问题

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例(2009年高考海南与宁夏卷理科)用min表示三

个数中的最小值.设/(%)=min{2v,%+2,10-%}(%N0),贝!的

最大值为

数形结合思想除了在解选择题、填空题中能显其优越,对一些解

答题,通过画图,往往能激发解题灵感.如函数的解答题,在解答书

写的过程中,一般不必画出函数图象,但解题思路又必须依赖于函数

图象,这是在解答题中考查数形结合思想的一种形式.

例(2006年高考福建卷理科)已知函数/。)=-尤2+8工,

g(x)=61nx+m。

(I)求/(%)在区间"什1]上的最大值/2⑺;

(II)是否存在实数相,使得y=/(%)的图象与y=g(%)的图象

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交点?若存在,求出根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

说明理由。

本题主要考查函数的单调性、极值、最值等基本知识,考查了有

限与无限思想.第(I)问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可以写出函

数/(%)在区间">1]上的最大值K),

—1~+6t+7,f<3,

〃⑺=<16,3<Z<4,第(H)问,研究函数》=/(%)的图象

—/+87,,〉4,

与y=g(%)的图象的交点个数,即研究函数1?(%)-/(%)的图象与%轴

的正半轴的交点个数.构造函数°(x)=d—8%+61n%+根,由

(p'(x)=2心133)(%〉0),可知:若函数y=/(%)的图象与

X

y=g(x)的图象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交点,即函数°(%)=g(X)-/(X)

的图象与光轴的正半轴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交点.当X£(0,1)时,

(p'{x}>0,0(x)是增函数;当%£(1,3)时,(p\x)>0,d%)是减函

数;当了£(3,+8)时,(p\x)>0,次%)是增函数;当了=1,或%=3

时,夕'(%)=0;所以0(%)极大值=°⑴=m-7,e(x)极小值

=d3)=根+61n3—15.因为当%充分接近0时,以工)<0;当人充分大

时,以%)>0,所以要使e(x)的图象与x轴正半轴有三个不同的交点,

[0(x)极王值二m—7>0

必须且只须极人值9即7<机<15—6山3,所

〔。(%)极小值=m+61n3-15<0,

以存在实数相,使得函数y=/(%)与y=g(%)的图象有且只有三个不

同的交点,机的取值范围为(7,15-61n3).

本题是从求函数的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确定函数在某一区

间的根的个数考查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尤其是研究函数的极值,在极

值的定义中对极值的描述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一般地,设函数/(x)在点%。附近有定义,如果对工。附近除毛外的

所有的点工,都有/(%)</(%),我们就说A%。)是函数/(%)的一个

极大值”,在以上文字描述中的“附近”和“所有”都含有有限与无

限的辩正关系.首先“附近”就是个模糊的概念,多近才叫附近?用

“要多近有多近”来理解也是形象的生活语言.实际上,这里所言的

“附近”只有用极限的思想,用由有限到无限的观点去领悟才能理解

其真谛.同样,由“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是个无限集,不可能将它

们一一取出进行研究.因此,这里的“所有”也体现出有限与无限的

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极值概念的本身就充满有限与无限的辩正关系.

例10过抛物线V=2px(p〉0)的焦点的一条直线和这条抛物线

相交于《、6两点,两个交点的纵坐标分别是%、%,求证:

在完成上例后,可引导学生作如下变式:

(1)条件不变,提出新问题:

①求证:X]X=—;②求焦点弦6A的长;③求SV”p;④求焦

IN2412

点弦《写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2)改成逆命题:一条直线与抛物线V=2px(p>0)相交于点

片(再,*)、鸟(%2,%)两点,如果满足必必=一〃2(或不%2=£),

那么这条直线过抛物线的焦点。

n

(3)增加条件“过《、鸟分别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M2,

提出新问题“求证:|OMJ、|。片|、IOM2I成等比数列”。

例如,在教学“平均值不等式”时,学生常忽略应用公式的条件,

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我们可依次设计如下三道练习。

练习1:已知%eR,求函数y=的值域。

X

练习2:已知0<x<l,求函数y=x(l—尤丁的最大值。

rr2

练习3:已知%G(0,—],求函数y=sin%d-----的最小值。

2sinx

在学生解题过程中,练习1普遍忽略了应用平均值不等式的条

件,误认为x>0,得到的值域是[2,+00),经更正后进入第2小题,

结果不少学生这样解:

I--.2

因为x(l—%)2K尸,一立,所以当x=(l—x)2时,即

3-石叶工+(1-%)一3-6为生梏而|函物7-3>/5

%=-y—时,---------=—^—为定值,则函数>min=---。

这显然也是错误的。因为定值不是在“相等”的条件下,而是先有

“定值”后有“相等”,本题应先想办法把工・(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